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09-03-28

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广大农村和城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有关资料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占到农村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当前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还将持续扩大,所占的比重也会增大。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及其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逐渐增多,学界也在加大力度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关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中以“留守儿童”并含“心理健康”为检索词进行主题的精确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064篇。以“社会工作”并含“留守儿童”为检索词,进行主题的精确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65篇。

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自2005年才开始有成果公开发表,此后文献逐年增多。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文献数量并不多,相关研究起步较晚,2007年才开始有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探讨留守儿童问题的成果发表,这可能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以及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有关,但是总体而言,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文献数量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留守儿童的概念、产生原因、规模,以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方法、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和方法等方面。

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

(一)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

我国相关法律文件是以18周岁来作为划分成年与否的依据,未满18周岁的为未成年人,已满18周岁的为成年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干姜 干姜为姜的干燥根茎,也叫“老姜片”,较生姜性味柔和,重在温煦,常用于脾胃寒证,无论是外寒内侵的实证,还是阳气不足的虚证都可应用。其作用柔和,虚弱的人也可使用。

留守儿童并非仅存在于农村地区,但是绝大多数学者研究的对象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学者们对留守儿童的称谓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留守子女”“留守幼儿”“留守学生”“留守孩”“留守少年”“空巢儿童”“留守孩子”“留守儿童”等不同的称呼。在其定义上,学者们也是各执一词。虽然对留守儿童的概念定义不一致,但是从众多学者的论述中可以总结出界定留守儿童概念的三大要素,即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的时间跨度、留守儿童的年龄和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的数量。

  

图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文献情况

  

图2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研究情况

 

表1 留守儿童定义要素

  

代表学者父母外出时间跨度儿童年龄父母外出数量吴霓长期在外务工处在义务教育阶段(6-16)周宗奎外出务工1年及以上18岁以下肖正德未作具体限定16岁以下李浩秋未作具体限定14岁以下叶敬忠每年外出4个月以上18岁以下吕绍清每年外出6个月以上16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

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相关研究呈现两种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观点。

(二)留守儿童的规模

留守儿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规模也有逐渐扩大之势。关于留守儿童的实际规模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有学者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空间区域分布。

由于推算方法、统计方式等手段不尽相同,文献资料中所呈现出来的留守儿童的数量规模具有较大的差异。但学者们比较认同的是,留守儿童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并且伴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的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信息流原理可谓是职务犯罪调查信息化的理论模型,信息流原理的信息学意义是指在实践和空间中,向同一方向运动的一组信息。信息流的传输具有双向性,信息在由信息源流向信宿的同时,也可以由信宿反作用于信息源,如改变其数量、内容、方式,[3]信息流原理与职务犯罪调查原理基本相同。

 

表2 留守儿童规模

  

代表学者及出处年度数量(单位:万)周福林20001981.24中国青年报20047000中国教育报20041000雷雨20055800新京报20052000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会2007>4000新京报20136102.55

从区块整体压裂统计分析:高892块2010年常规压裂2井次,效果很差;2011年采用直井长缝大型压裂,压后取得较好的效果;压后单井日产量较常规压裂有明显提高;典型单井对比表明大型压裂增油效果显著,但由于采油速度较快,地层能量下降较快,表现为递减趋势较为明显,应加强能量补充措施。

按:“叹伤”,感叹悲伤。其他文献用例如《温庭筠诗集》卷第七《经李处士杜城别业》:“忆昔几游集,今来倍叹伤。” 《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第三十五《上元仲一书记书》:“仆每读至此,未尝不废书长叹伤,岁月不我与也。”《汉语大词典》收有同义的“伤叹”,“叹伤”一词未收。

(三)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陈旭将留守儿童监护人按教养方式分为三种:单亲教养、祖辈(隔代)教养和同辈(指监护人为留守儿童父母的同辈)教养[3]。叶曼、张静平等将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隔代监护、上代(指留守儿童的上一辈,也就是其父母的同辈)监护和自由监护三种[4]。马芳则根据留守儿童监护主体把监护人分为“单亲”家庭型、隔代抚养型、亲友代管型和自我管理型[5]

(四)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学者们在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所运用的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式中,ρave为销蚀碎片形成的圆管的平均密度;Rm为弹体蘑菇头半径;r0为弹体初始半径。Rm与r0之比为[22]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学者们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心理状况、研究方法的选取、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

(一)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

对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数量”这一要素,学者们已经基本形成共识,认为留守儿童的特征之一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同时也有学者将父母双方都外出的情况界定为“完全留守儿童”[1]。在另外两个要素上,学者们没有形成共识。周福林、段成荣建议遵循《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给出的年龄标准和外出流动人口的时间跨度,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且18岁以下没有跟随父母外出的人群属于留守儿童[2]

一种观点认为,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严重。不同的学者所选取的研究样本不同,所得出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也不尽相同。谢建社、蔡晓东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呈现自卑、自闭、压抑、内向和自我认同度低等特点,提出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亟待提升[7]。唐梦雅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归纳为性格上的缺陷、心理上的落差、认知行为偏差、与人沟通上的问题[8]。曹自爱、武迪等认为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自我认知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性格消极问题[9]。陈旭认为留守儿童存在情绪行为、攻击行为、依恋情绪、孤独感和心理弹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同时陈旭从自尊、主观幸福感等方面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比较,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这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水平总体上低于非留守儿童[3]

实验结论分析 在学期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一对一听说测试,测试标准参照文献[5]中的“加德纳的社会—教育模式”(见图2),对幼儿进行正规语境和非正规语境两个方面的测试。本研究中正规语境的测试题目由学前教育专家指导,乡镇统一制定。测试结束后,用SPSS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成绩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非正规语境的测试主要由监考教师反馈整理。

另一种观点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与非留守儿童之间无显著差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以往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是着眼于留守给儿童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忽视了留守其实对儿童也能产生一些积极效应,如自理能力的提高和更加自立等。有学者用心理测量等方法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比较后发现,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与非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并无明显差异[10]。有研究者在对湖北省一些地区的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和社会焦虑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74.2%的留守儿童没有到达社会焦虑水平,只有小部分达到了社会焦虑水平,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呈现良好状况[11]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

作为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留守儿童的产生既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相关,又与留守儿童的家庭相关[6]。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发展的差异,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随之产生。二是城乡之间教育难衔接,异地中考高考问题使得农民工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农村。三是经济因素。城市的生活水平高,带着孩子在外花费大,而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普遍较低,若子女在身边,生活花销太大等[2]

1.理论研究

取对数生长期的SH-SY5Y细胞,瞬时转染APP695swe质粒或空质粒,分为APPsw质粒组和空质粒组(NC组),转染24 h后加药物处理24 h。尼可地尔(1 mmol/L),格列本脲(10 μmol/L),LY294002(10 μmol/L)需提前1 h预处理,分组如下:APPsw质粒组+尼可地尔,APPsw质粒组+格列本脲,APPsw质粒组+尼可地尔+格列本脲,APPsw质粒组+LY294002,APPsw质粒组+尼可地尔+LY294002,APPsw质粒组(APPsw质粒对照组),空质粒组(NC组)。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从不同学科视角来剖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具有相应的学科特点,也有学者同时采用多种学科视角来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社会工作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它需要出色的知人技巧和助人自助技巧,它注重整体性,强调人是整体环境中的人,强调社会系统在影响人的行为方面的作用。Paula Allen-Meares提出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的观点,认为“不存在不适当的人,也不存在不适当的环境,不如说在人和环境之间的适应上或许有相对的不和谐或和谐”,“环境是由一个复杂的‘环境—行为—人’三者的统一体,由连续的、交错的程序所构成,三者是相互依赖的”。在儿童青少年问题的分类上,Paula Allen-Meares将其分为情绪问题,被忽视、被虐待问题,学业问题,药物滥用问题,性方面问题等[21]。相关研究发现,“家庭中的情感氛围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有重大影响”,“低风险家庭的特征是,家庭成员间的弹性关系、父母较少的惩罚风格等”,“青少年的精神疾病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关系所营造的环境”,“家庭的参与是儿童青少年介入方案成功的必要和充分条件”[21]

留守儿童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差异,其分布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留守儿童在地域上集中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较少。周福林、段成荣的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安徽、江西、湖南等中西部省市[2]。随着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加大,使得劳动力迁移的推拉效应越来越明显。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劳动力需求量大,工资高,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导致中西部的劳动力大量前往东部务工。二是留守儿童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城乡差异。留守儿童不仅存在于农村地区,同时也存在于城镇地区,总体上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占农村儿童总数的比重大于城镇留守儿童数量占城镇儿童总数的比重。周福林、段成荣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比例为86.5%,城镇留守儿童占13.5%[2]

1.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是心理学视角。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研究一般采用量表测量的方法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作出评估,同时也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作出评估。陈旭在对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进行了测量,发现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存在年级差异,并随着年级的升高孤独感有随之下降的趋势。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也存在差异,留守女童心理弹性高于男童[3]。在对留守儿童总体心理状况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并不乐观,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亟待妥善处理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要具备这四种能力,必须从阅读开始。因此,承担阅读教学的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扩大阅读面,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阅读时间,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阅读资源,社会要为孩子提供更好的阅读环境。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够为孩子的阅读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优质的水源,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

2.实证研究

(2)建立纳税人需求收集制。一是建立纳税需求采集制度。面对不同纳税主体多样化的纳税需求,各个税务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多渠道的需求采集制度。通过调查问卷、电话访谈、面对面交流等方式,筛选出各类纳税主体的所关心的纳税相关问题及其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以便进一步改善税务服务工作。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量表测量法等。在具体的操作中,学者们并不是单一地使用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和量表测量法等[3]。周茫茫、肖燕等人的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访谈法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援助[15]。在使用量表测量上,学者们也不是单一地使用一种量表,而是兼用多种量表来测量评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使用的量表主要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SCS)、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心理弹性量表(ER89)等。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研究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叶曼、张静平等将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归纳为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父母因素、监护人因素以及自身因素五个方面[4]。党云皓则归纳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并认为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起主要作用[16]。张君玲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在于家庭教育的缺乏,临时监护人能力不足和教育的不公平[17]。刘雪婷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在性别、年龄、父母外出情况、不同人照顾以及与父母团聚的次数上有差别[18]。陈旭在考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维度时,发现留守儿童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教养方式等方面上存在差别[3]。还有学者从留守儿童是否为独生子女和父母文化程度方面入手,分析留守儿童兄弟姐妹数量和父母的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留守儿童为独生子女的比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父母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胡艳则在研究中转述了王丽芬的观点,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父母文化程度并无显著关系[19]

(四)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建议研究

如何有效地解决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相关探讨的重中之重,相关研究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整理如表3。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

(一)国外社会工作介入儿童青少年问题的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也有过与我国城镇化过程类似的阶段,其城镇化进程是“渐进式”而非“突发式”。在这个阶段中虽然也存在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但当时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相当高,社会的福利水平也较高,社会保障措施较完善。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后,基本上可以享受与城里人相同的待遇,因此也就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留守儿童问题[20]

一是社会学视角。学者们从社会学视角对留守儿童及其心理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社会支持方面来剖析父母外出对儿童的影响,以及对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的研究。社会学强调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社会由个人组成,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都离不开社会。所谓人的社会化,简单的来讲就是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人的社会化包含有众多的媒介,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等都能对人的社会化产生深刻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缺位导致留守儿童的许多心理困惑得不到排解,积压在心里,久而久之便会产生问题。同辈群体也是影响留守儿童的重要因素,王秋香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同辈群体划分为三种:自我照顾型、叛逆型和互帮互助型,叛逆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消极作用[12]。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之间存在大量亚文化,群体间亚文化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易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行为失范[13]。大众传播对留守儿童心理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传媒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庸俗和低俗趣味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儿童[4]。郭文良运用标签理论分析了“标签”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影响。将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这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阴影。实施标签的群体对留守儿童标签化或许出发点是真的为了帮助他们,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被标签化的留守儿童往往对这种标签行为表现出反感和抵触,反而会伤害留守儿童本来就敏感脆弱的心灵。文章同时指出被标签化后的留守儿童易产生一种“内化标签”的行为,造成留守儿童强化自己是问题儿童的心理,最终导致原本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儿童反而成了问题儿童[14]

 

表3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建议

  

介入层面代表学者对策建议政府潘璐等、郭文良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二元制;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投入等郐丹四种关爱模式(党委、政府为主体;教育部门、学校为主体;组织部门为主体和妇联为主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社会郭文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留守儿童去“标签化”等潘璐等强化父母职责,社会形成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制环境等刘美玲等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家庭马芳、曹加平家长选好儿童监护人等叶曼等父母常与子女联系;监护人担起责任等郭文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呼吁父母亲情回归等学校潘璐等、曹加平以学校为依托,开办家长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人员;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等郭文良学校要淡化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等叶曼等建立家访制度等多元互动叶曼等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多元互动模式,加强社区、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互动,引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等

在社会工作介入儿童青少年问题上,国外主要采用个案、小组和社区三种方法,同时也采用一些其他方法如社会政策研究等。在国外的学校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注重学生的社会功能,关注青少年自身和外部的一些因素,同时工作者担任协调和联系者的角色,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发挥联系纽带的作用,以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及其心理健康的研究

总体来讲,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及其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很丰富,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关研究可以概括为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介入的模式或视角、介入的具体方法与技巧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的困境与建议等方面。

二是教育学视角。基于教育学视角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儿童的教育层面对留守儿童心理进行分析,分析范围包括儿童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等。家长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是父母,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教育效果有着重要影响[8]。因父母外出,导致留守儿童与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疏远,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留守儿童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很容易产生偏差心理和行为。马芳则指出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缺乏感情沟通和交流,监护人只注重留守儿童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忽视其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这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5]。学校教育的不足和不合理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学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农村地区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一般由班主任兼管,而大部分班主任没有系统学过心理学及心理辅导等相关知识,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纾解。

事业单位改革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深化改革也必须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入手,尤其是彻底转变以往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全面增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工作的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指导原则,以科学的工作方法开展专业工作的助人活动,其本质是助人自助[2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亟需社会工作以其独特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介入其中。同时,社会工作者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并且能够运用专业工作手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展开援助,以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相关地,同一知识点螺旋重复多少次合适?比如,“平行四边形概念”在4个版本中出现了3次,2个版本出现了4次.“性质1”在北师版中没有重复,冀教版中出现了3次,其余版本出现了2次.“性质2”在冀教版和青岛版中出现了2次,其它4个版本均没有重复出现.冀教版中的“知识点Z9”出现了2次,分别在二下、四下,其它5个版本均没有重复出现.

2.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模式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具体模式呈多样化。刘美玲、李忠伟主张在农村建立非营利性质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引进社会工作者作为机构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集聚多种社会资源以保障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23]。李翠苓以优势视角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来介入留守儿童问题,提倡社会工作者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自身的闪光点,发掘其自身的潜质和能量,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困难,同时提升留守儿童面对未来问题的能力[1]。左小彩建议在学校设立学校社会工作,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并运用专业工作手法对留守儿童展开心理援助[24]。和秀涓从生态理论视角探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做到有的放矢[25]。还有部分学者在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中运用了社会支持等理论。

3.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经典方法。学者们大多也是从这三个方法介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但是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侧重点各有不同。朱赵荣通过对M村的10名留守儿童进行实地调查和个别访谈后,发现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朱赵荣按照个案工作“接案—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开展服务)—结案与评估”五个程序对留守儿童心理进行干预[6]。黄业茂以留守儿童整个家庭为案主开展个案研究,体现了个案工作在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中的作用[26]。谢建社、蔡晓东在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个案介入中综合运用了“叙事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和“优势视角”等来激发案主的潜能[7]。孙美华认为在留守儿童中开展小组工作可以增加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培养他们的合作与参与意识,重建社会支持网络[27]。谢文媛认为针对留守儿童的小组工作主要面对三个群体: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父母群体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群体[28]。周茫茫、肖燕等在对利川某校留守儿童心理援助中综合运用了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以便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纾解[15]。社区工作的开展主要是整合社区资源,改善留守儿童生活环境,营造其健康成长的氛围。曹自爱、武迪等将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的方法分为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包括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宏观层面包括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9]。张剑对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反思,内容包括对人财物资源运用的反思、对社会工作理念和社会工作者角色的反思以及对社会政策的反思等[29]

4.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困境及对策

部分学者认识到了当下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面临的困境,集中表现在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缺乏、非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培训条件不足、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资金不足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不完善等。主要的对策是发挥政府的作用、多方筹措资金、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等。

对相关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研究留守儿童及其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文章越来越多,研究方法也日趋完善和多样化,但其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留守儿童概念的定义不明确。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是对研究对象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目前学者们对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二是对留守儿童总体情况把握还不清晰。留守儿童的规模、地区分布情况以及他们的心理状况等不明确。不同学者所推算出来的留守儿童规模和地区分布差异很大。三是部分学者没有很好地做到价值中立。在调查研究时,很容易先入为主地将留守儿童标签为问题儿童,导致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负面情况,极少甚至不关注留守儿童的积极方面,这违背了进行科学研究时要秉持的价值中立原则。四是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研究较少。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在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具有优势,但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同时研究成果在推广应用中的实操性也有待加强。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后续研究有望在多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一是进一步明确留守儿童相关情况,在明确留守儿童概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相关调查,统计出全国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及其地域分布情况,并及时更新数据。二是注重实务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实操性。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探索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和长效机制,积累相关经验并加以推广,切实促进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三是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增强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不仅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发展壮大,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让社会工作有全面深入发展的深厚土壤。

参考文献:

[1]李翠苓.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03):60-65.

[3]陈旭.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问题与社会支持系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06):67-69.

[5]马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10):4293-4294,4298.

[6]朱赵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D].苏州大学,2013.

[7]谢建社,蔡晓冬.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服务的方法与技巧——以XY市某社区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2):60-65.

[8]唐梦雅.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3):171-172.

[9]曹自爱,武迪,张肖蒙.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介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03):295-296.

[10]朱俊卿.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趋势[J]. 教育探索,2009,(07):133-134.

[11]郐丹.有关湖北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综述[J]. 赤子(上中旬),2014,(10):167-168.

[12]王秋香.强势与弱势的错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J].理论月刊,2007,(01):167-169.

[13]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02):5-17

[14]郭文良.“标签”观照下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2009,(24):65-69.

[15]周茫茫,肖燕,明庭兴,许本朝.利川某校留守儿童心理援助试点报告[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03):21-23.

[16]党云皓.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D].郑州大学,2010.

[17]张君玲.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

[18]刘雪婷.社会工作角度浅析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题[J].才智,2014,(32):331.

[19]胡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08.

[20]李浩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1]Paula Allen-Meares. Social Work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3]刘美玲,李忠伟.社会工作对留守儿童成长问题介入的模式探索——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J].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S1):139-142.

[24]左小彩.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02):53-55.

[25]和秀涓.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一个生态学的视角[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25-28.

[26]黄业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工作介入[D].中南大学,2013.

[27]孙美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路径分析[J]. 企业导报,2013,(19):21-22.

[28]谢文媛.浅析留守儿童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J].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11):56-59.

[29]张剑.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行动研究[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09):23-26.

 
明庭兴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