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科教融合视角下学术资源的转化

更新时间:2009-03-28

当前,我国人才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应届毕业生不太适应社会、企业的要求,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从而出现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很难满足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科教融合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新常态和办学新模式。传统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评价能力的培养,使得我国大学生在整体上创新能力不足。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科教融合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从科教分离到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

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到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的职能在不断演进、丰富和扩展。但无论怎样发展和变化,大学的首要功能是人才培养,从大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如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功能便被确立下来,这是大学赖以存在的根本,也是大学发展的动力之一。换言之,人才培养之于高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学与科研是现代大学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管在教育理论界还是在办学实践上,教学和科研常常处于对立地位,顾此失彼。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校实行科教分离的教育政策,剥离了大学的科研职能,大学主要承担教学功能,科研职能由科研院所承担,这与现代大学制度背道而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高等教育的“两个中心”,即重点大学既是教育中心,也是科研的重要方面军。钱伟长院士也曾说:“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1]20世纪90年代,我国相继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旨在通过建设重点学科来建设高水平大学。学科发展与科研直接相关,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推动下,国家、社会、大学都日益重视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科研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大学科研逐步体制化,并成为科研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大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据统计,1996年,我国高等学校的研究经费仅为47.8亿元,2001年猛增到102.4亿元,2014年更是达到了898.1亿元,不到20年时间,研发经费增长了近20倍[2]。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高校将更加关注一流科研业绩的获得。

(一)提出“中国梦”战略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然而,与高等学校科研的快速发展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大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及资源配置日益脱节。教学与科研是支撑现代大学发展的一对基本关系,但这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并置、结合、相加,相反,由于这两大基本功能模块的相对独立性,在实践上,往往顾此失彼,造成科教分离的局面。科教分离使得我国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没有产生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另一方面,缺乏创新型人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因此,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知识经济时代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必须要以创新为驱动力,实现科研和教学的耦合、共振,形成“1+1>2”的最大效应。大学功能的耦合理念为彻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方向和可能。

科教分离理念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依赖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讲授更注重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这种认知经历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分析、批判能力,缺乏创造力。科教融合主张将学术资源、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尽快地接触到学术前沿,了解相关领域研究状况,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可能采用的研究方法等等,学生通过设计问题,查找、收集文献资料、数据,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科教融合的科学性在于确保大学的人才培养始终走在迅速发展的科技和快速变迁的社会前面,并从中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不竭动力,其侧重点不是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科研探索和实践,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丹麦的奥尔堡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大学办学的成功,都是注重科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案例。在我国,科教融合从理念到落实,其障碍是什么?又有何对策与意义,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障碍

(一)从学术资源转化的主体来看

学术资源的转化与教师的转化意识密切相关。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强调教学在育人中的核心作用,而忽视了科研的育人作用,教师科研意识不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的科研意识越来越强,科研项目、成果越来越多,但科研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意识仍然不强。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大学教师的职责就是搞好传统的课堂教学、传授好书本知识。事实上,大学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科教融合要求建立科研和教学的协同创新机制,教师将科研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等介绍给学生,甚至带领学生一起走入科学研究的殿堂,充分发挥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育人功能,打破过去单纯依靠教学育人的做法,这更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教师将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意识不强,这和当前高校评价机制有关。当前高校与高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竞争激烈,而在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和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中,科研成果的多少、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如何,已经成为评价高校办学层次和水平的关键指标,也成为教师职称评聘的必备条件,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工作量的评价,而忽视质的评价,一些学校在职称的评聘上,只要没有教学事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即可,即使有质量上的考核,也很少考核其是否将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很少考核其科研的教育性和教学的学术性,导致一些教师将教学当作是一项低水平重复劳动,不愿意在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上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事实上,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创新创业为目标,就必须强调科教融合,必须树立学术的教育性和教学的学术性,从体制机制上强化教师将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意识。

(二)从学术资源转化教学资源的机制来看

一是权威性。在信息报道方面,专业记者仍然占有权威内容的发布权。在诸如“香港回归二十周年”“金砖会议”等重大报道中,仍由央视新闻等传统媒体权威发布领导人讲话和会议内容,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上其关注度仍然在网络中保持领先。

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对策

(一)在学术与教学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树立学术的教育性、教学的学术性

在电影中,驺吾的形象灵感可能来自于亚洲的传统表演艺术舞狮。驺吾硕大的眼睛,方正的脑袋,以及丝绦一样长长的尾巴都与白居易笔下“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的舞狮十分相似。驺吾的性情则非常具有猫科动物的特点。电影中,驺吾从马戏团逃脱之后,便如猛虎入山林,一声长吼惊天动地,一条长尾扫过气吞万钧。但是这样一头猛兽,被纽特降服的过程却很有戏剧性。纽特打开了装神奇动物的箱子,用一根发出清脆铃声的逗猫棒将它引了进去。

(二)强化将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意识

学术资源能否转化为教学资源,要看教师是否具有改革创新的勇气与魄力,要看他们是否愿意主动将学术资源进行转化,并应用到教学中去。当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体系的“中心”地位逐步被确立的同时,与之密切相关的教学却有弱化之势,甚至出现了偏离,其典型表现是“重科研轻教学”“教授不教”等现象。当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论文成为大学教师评定职称的“重要筹码”,科研也就成了广大教师的核心任务,而教学则“退而求其次”,渐渐地,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为教师的“良心活”。近年来,高校在科研项目立项、科研成果产出、专利申报、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突飞猛进,但教学资源并没有因此而显著增强。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本应互相促进、互相关联,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教师认为两者是冲突的,教学与科研面对的对象不一样,承担的角色也不一样,教学与科研使得教师处于持续的紧张与冲突之中,有些人甚至认为繁重的教学任务阻碍了学术研究,反之亦然。此外,一些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克服重重压力,在取得科研成果后,基于经济学成本收益和效率模式,首先想到的是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或者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要将学术资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就要纠正观念上的误区,科研和教学是一体两面,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大学教师的本质和首要工作是搞好教学,是否重视教学反映了一个教师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态度,教学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职业取向,重视教学是教师职业伦理规范的要求。且大学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知识的生产者、创造者。因此,那种认为只有学术研究追求的是创新,而教学只是重复的劳动、没有任何创新性的观念是错误的。而正是这种观念上的误区,使许多大学教师没有将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意识,动力不足,甚至根本就不关注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可能性。

(三)建立和完善将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机制

在过去的科教分离的体制机制下,虽然明确了高校和教师具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功能和职责,但教学和科研没有通过耦合互动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就是要处理好各个功能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其中特别是要处理好科教融合。科教融合要求学术研究具有教学性,教学具有学术性,并藉此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教学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探索,也包括教学内容的革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学术前沿、研究心得引入课堂,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也是学术创新。在评价体制上,传统的学术评价将学术等同于科学研究,研究等同于科研成果的公开发表、获得专利或者获奖等。而在科教融合视野下,则是要突显学术的教育性和教学的学术性。具体来说,在进行学术评价时,不仅要看获得了多少专利,发表了多少科研论文,为企业社会带来多少利润和社会价值,而且要考核教师在课堂里引入了多少科研成果,介绍了多少学术前沿,课程的更新率是多少,以及课程中哪些知识是教师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

学术资源能否转化为教学资源,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自发行为,必须建立和完善科教融合的评价机制和支撑体系。科教融合理念下的人才培养在本质上是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融合,应建立健全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机制。目前,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与应用的机制体制不完善,缺少组织性和连续性,必须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单一的科研评价向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方面倾斜。目前在高校的教学评价上,缺乏相关的同行评价机制;在继续教育上,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大多流于形式,继续教育主要是为了职称评定需要,而不是为了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课程管理制度陈旧,缺乏专门从事学术资源转化和应用的中介和人员,在科研资源转化机制上,激励措施不够,投入不足,面向社会的对外联系和对外沟通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在学校和社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渠道和合作平台,校地、校企深度合作还有待深入。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发挥政策机制的“指挥棒”作用,健全科教融合激励约束机制,克服学术资源转化难以量化评价的困境,改变职称评定主要与科研挂钩的倾向,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调动教师投身于科教融合的积极性。

根据不同的学术资源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转化方式。由教师单独或者合作开发的学术资源,可以通过转化为教材、案例、实验实践课程等,实现科研资源的转化与应用。有些科研资源是与地方政府、企业、其他学校深度合作取得的,可以进一步按照社会需求来制定培养方案,将科研基地转化为教学平台、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等,通过多种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同的学术资源,不同的学科特性,其学术资源的转化存在较大差异。但不管是何种方式,学术资源的转化都需要教师积极介入并发挥引导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或者成立科研兴趣小组,由学术能力强的教师指导、辅助本科生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

长期以来,由于考核、评价机制的原因,高校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把科研项目作为职称评定的关键性指标,而教学上的考核指标是完成一定任务的教学量,至于教学质量很少有定性要求。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高校教师将教学和科研割裂开来,往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而把教学当成简单重复的劳动,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填鸭式、照本宣科式传授知识,而不愿意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去改良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不注重将学术前沿或科研新进展引入课堂,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高校要树立学术的教育性,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学术与教学相分离的状况,要求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必须转化为教学资源。如今,大部分高校重视科研,也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但大部分科研人员和高校把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同于转化为生产力、经济效益、专利成果,而很少关注将学术资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这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在大学教学活动中,有些课程内容要么陈旧过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要么不切实际,不能满足社会、企业生产实践的需要。通过确立科研的教育性,并给予特定的制度安排,将教师的科研资源,或者是教师通过校企、校地合作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确立教学是一项严肃的学术活动,要树立教学的学术性。一些教师认为教学没有学术性,把教学活动看得很低。要走出长期以来存在的思想误区,充分认识到教学不仅是一项学术活动,而且是严肃的学术活动,教师与学生作为“教”与“学” 的主体都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严肃性及学术性。美国学者博耶提出的学术模型把学术分四种:第一种是发现的学术,第二种是整合的学术,第三种是应用的学术,第四种是将发现、整合、应用的学术传授给学生,这种学术被称为教学的学术。博耶的这一理论进一步探索了学术与教学的关系,确立了教学在大学中的学术地位[3]。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创立科教融合人才培养试验区,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学术研究状态,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只有把教学也看成学术,教师才会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立足关注学术前沿、创新知识,不仅研究如何把学科前沿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能和学生分享学术研究心得,真正落实科教融合。

(四)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方式要恰当

将学术前沿、科研成果等学术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并不是要取消原来的课堂教学,而是强化课程建设,只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了新的改变。在课程建设上,科教融合要求在打造学科的精品课程体系和选修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将教师或者团队的学术资源转化为课程和教学资源,同时还要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课程就要有培养目标,就要有内容建设以及评估手段,学术资源的转化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并有相关的转化、评价机制。科教融合的目标要明确,活动要有实操性,这是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前提。同时,必须完善导向机制,增加学术资源转化的投入,疏通转化渠道,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组建专门的学术资源转化机构与人员。

本文研究的装配式辐射顶板的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辐射板物理模型的尺寸为0.8 m×1.2 m(长×宽),管间距为100 mm.其冷冻水从一端进,从另一端出.图2为辐射顶板的剖面图,铝板和金属天花板的厚度为1.5 mm,铜管内径10 mm,外径13 mm,空气层厚度为δ(δ=8,10,12,14,16 mm),金属天花板导热系数为202.4 W/(m2·℃).

在信息时代,信息化成为教科融合的重要手段。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来促进教育革新与发展的历程。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手段的问题,更是教育与现代科技的联合。如通过互联网+技术促进科教融合,促使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等发生根本性改变,师生关系由教与学的关系转变为师生协同钻研、“生生”互助配合学习的关系,掌握知识不再是教师的独特优势。但教师多年的实践阅历,特别是站在学术前沿,引导学生进行学术探究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大胆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水平。譬如,建设课程数字化资源,将教学云平台广泛投入教育教学过程,完善各类课程评价考核标准,推进学校多元课堂形态并存,特别是推广混合式课堂教学等等,使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常态。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优势,促进学术资源的转化与利用,学术资源要实现共享共治,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向课外延伸,打破时空限制,给知识的学习和传授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让线下授课与线上自主学习无缝对接,实现信息技术、学术教研、授课艺术的同频共振。

科教融合理念下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意义

(一)从“科教分离”到“科教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变革

科教融合必将推动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科研、一流学科和一流的人才培养,而这些离不开科教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加强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模式。”[4]科教融合能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有利于把我国建设为高等教育强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是基于行为主义应试教育,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使学生能掌握、再现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成为主要方法,学生掌握、背诵知识的多少成为考核学生优劣的主要评价标准。而科教融合理念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究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观,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呈现问题与师生学习、协同学习与信息网络、自我变革与支援模式的优势与特色。问题学习是新世纪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的革新意义在于它是自由学习、自律性的探究学习、焕发生机的学习和自我变革的学习[5]。科教融合的教学实现了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课外相结合转变,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转变。

(二)科教融合理念下学术资源的转化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科教分离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单一的课堂教学很难承载知识经济时代以能力、素养、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推进科教融合,强调探究式、互动式、钻研式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兴趣和学术意识。科教融合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反,其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大学教师是特定专业领域的思想者、研究者,能够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引导学生展开对可能性的想象,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能够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科教融合要求教师必须始终关注学术前沿和动态,进一步深化整合科教资源的能力,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全程的学术支持,在教学中为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指导。科教融合体现了现代大学对于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不懈追求,科教融合必将在未来的教育中发挥越来越明显的辐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耀东.大学应重构科研与教学关系[N].光明日报,2016-10-28.

[2]高等学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EB/OL].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2016-10-20.

[3]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2,(8):19.

[4]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176/201606/t20160601_247259.html. 2016-06-01

[5]钟启泉.问题学习:新世纪的学习方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6,(9):31.

 
王洪斌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