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

更新时间:2009-03-28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多年以来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固有的缺陷已经不能有效地完成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迫在眉睫。随着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借鉴主体间性哲学的合理思想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建设路径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热点。

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主体性问题是人们长期探讨的基本哲学问题之一。主体性哲学思想是近代以来“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产物,强调“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坚持主体中心论,认为主体是能动的,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客体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是被主体认识、改造、征服和占有的对象,是主体任意创造的产物。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主体性哲学为理论依据而建构起来的强调培养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形态和实践模式,这种模式在实践中最常见、最普遍的形式是“教育者主体说”。在这种模式中,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一方,控制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受教育者是客体,是被动的顺从者和接受者。这种主客二分的范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者自身在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上的优势,在一定的框架和标准下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另一方面,这种单极主体的教育范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者以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人,仅仅将受教育者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略并压抑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导致受教育者的“空场”。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关系不平等

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教育者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占据支配地位,他们有先在的话语权和绝对的权威。受教育者作为客体,几乎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只能听命、服从于教育者,这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非主体化和边缘化使相当一部分青年大学生以敷衍的心态和方式应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师生之间教育关系的不平等导致受教育者的“空场”,继而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低效。

2.教育内容泛知识化

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面一直存在“泛知识化”的外在倾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为了完成教育目标和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不同专业的上百名学生集中在一个大阶梯教室里,根据教材的预设内容,填鸭似地向学生灌输严谨的概念、理论体系、特定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等理论知识,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同于科学知识和真理的传授。这样的教育,既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又无法实现心灵的沟通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也就无法避免了。

2.从对象化活动到主体间交往活动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教育著作《大教学论》中指出:应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少教多学”的理念在数学教育领域的运用也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实践成果.数学课堂上,如果教师一直在讲授,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是不利于其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思维品质的,即“多教”并不一定能“多学”.鉴于此,适当减少数学教师课堂上的讲授,合理运用课堂留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反思创造了条件,有助于收到“少教多学”的效果.

经分析可知,10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检出100株真菌,真菌类型培养成功率为100.00%;包括71株白色假绿酵母菌(71.00%,71/100),11株热带假绿酵母菌(11.00%,11/100),9株光滑假绿酵母菌(9.00%,9/100),6株曲霉菌属(6.00%,6/100),3株毛霉菌属(3.00%,3/100)。

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多年以来大都与其他学科一样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师作为知识和经验的权威,用一言堂的方式控制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常常是高高在上,告诫受教育者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这种处于地位和知识制高点上的单向灌输的讲授方式愈来愈不能适应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加强和成长的需求。此外,现行的大班授课方式往往使授课老师只能讲授基本的原理、原则,无法顾及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表现

近代主体性哲学关注“生存”,注重主体如何去认识、利用、改造客体,现代哲学则关注“交往”,重视主体之间的交往、沟通,个体的主体性走向了主体间性。

有中国学者尝试对中国专利法的“平行进口”问题进行理论阐释时,认为虽然中国专利法承认了平行进口的合法性,但应该以“默示许可理论”来作为这一条的理论基础,而不应该适用权利用尽理论。例如严桂珍教授即主张“我国的实际情况表明,在允许平行进口的基础上,我国应当选择采用默示许可原则。”其理由是,“采用默示许可,权利人又可以通过合同限制排除权利用尽原则的适用,使权利人拥有一定的权利,不至于过于被动。而且,是否存在默示许可,又是由法院个案认定,最终由法院掌握规制专利平行进口的主动权,从而达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效果。” [10]

主体间性,又称主体际性或交互主体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的关系,包括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1]它主要强调各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以实现认同,达成共识。主体间性克服了传统主体性“唯我性”的个体中心主义缺陷,指向主体间的关系模式。其中包含“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两个方面及其辩证关系,形成“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结构。主体间性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否定人的主体性,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张耀灿教授指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2]它强调教师、介体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它可以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交流沟通,使所讲内容走进学生的大脑,走进学生的内心,促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实现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所具有的巨大的正能量,从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和认同。

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使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生了重大转变。具体来说,主体间性转向的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从注重“理论、规范”的灌输转向以“人”为本

2.构建主体间的“交往”

“博看书屋”栏目为校内用户提供了大量的期刊、图书、报纸等数字资源的在线阅读和订阅服务,能满足读者对各类型阅读的需求。

本共识将从医院及科室条件保障、实施操作、临床风险事件的管理和控制等方面对采用等离子双极电切TURBT术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以推动该技术的发展与安全控制,惠及患者与医疗机构。

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教师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学生仅仅是一个接受者,处于完全被动、服从的地位。在主动与被动、压制与服从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人格上的平等消失了,师生双方之间的“教学相长”、共同成长变为居高临下的说教、灌输、压制。在这种对象化的活动中,受教育者丧失了主体性,失去了学习与成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育的无效和低效自然就成了必然。

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用主体间交往活动取代原来的对象化活动。长期以来被视为教育活动权威控制者的教育者,要从高人一等的讲台走下来,要以平等的姿态去面对、关注、尊重受教育者真正的需求和愿望,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对话、沟通与理解,使受教育者真正地认同、接受教育内容,并把学到的原理、原则、价值理念等积极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和人生观、价值观。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间交往活动中,平等、民主的关系才能建立起来,教育双方才能走进彼此的世界,进行心灵的碰撞,教育双方才能实现交流、沟通、理解并达成共识。

3.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单一主体说,往往认为教育者是积极能动的主体,客体是被认识、被改造的被动客体。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强调师生双方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不仅要发挥教育者这一主体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又要注意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自觉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完善自己的人格,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人”,“以人为本”要求尊重、爱护受教育者,把人的主体地位放在突出位置;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重视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和心理感受,促进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的实现;注重人文关怀,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体现人性化,切实把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具有主体间性品质的人,懂得尊重、关爱他人,能与他人互助友爱,真诚合作。同时,他们还自觉地维护社会和谐,珍爱大自然,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正是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实践探索

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理想信念方面呈现迷茫、动摇的问题。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新情况、新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指导下,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新途径、新思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构建主体间师生关系

主体性哲学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为“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模式,教育者是主体,掌握着教育活动的主导权和控制权,有绝对的权威和先在的话语权;而受教育者是客体,居于顺从、被支配的地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教育模式很容易招致受教育者的反感和排斥。没有民主平等的真诚沟通交流,就不能做到真正的接纳和认同,教育的目的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3.回归“生活世界”

主体间性教育认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平等交往基础上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尊严和法律等方面都是一样的,教育者要放弃原本的居高临下的心态,不能因为自己暂时在知识、阅历和地位上的优势轻视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和成长性,以“威权”使其服从自己。教育者要真正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切实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团体学习、共同提高和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欲望和能力。

语言主要分为声调和语调两类[7]。声调是贯通于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的调子,是指读每个音节时声音的变化,主要由音高决定[8]。其特点是通过不同长短、高低的声调来表达不同含义。语调指的是抑扬顿挫的腔调。语调语言的特点是,语言声调在不同样长短和高低时,只表示语气,而不影响语意。汉英分别属于声调和语调语言。所以,如果把普通话的声调语言特点用到具有语调语言特点的英语上就有问题。

对于受教育者而言,要坦然面对自身在知识和人生阅历方面的不足,更要意识到这种差距和不足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就可以弥补这种缺憾。唯有如此,才能确定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当然,师生之间的平等是相对的,教育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平等中的首席”是美国教育家多尔提出的新理念,他认为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平等的首席”,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处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做学生的引路人,而不是对他们进行高压控制。

传统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侧重于知识的讲授和思想政治理论、道德规范的宣传、教化,对学生的内心世界、精神需求和生活、学习的困惑与压力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留给学生的只有课堂上的心不在焉或满满的笔记,或是考试前背诵那些真理、原则,然后把它们原封不动地写在答卷上。而道德品行的养成,是一个从“知”到“情”再到“意”,最后转化为“行”的过程,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在理论、知识、规范的灌输,即“知”的层面,那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还需要朝着“情”“意”的方向努力,最终把思想政治素养落实到受教育者的行动上。

“交往”这个概念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和领域。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人的主体性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生成的,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是主体间交往的根本方式。从教育与交往的关系来说,教育是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教育本身就是在交往中进行的。个体的正确认知和思想道德不会在封闭的自在世界中自发生成。在不同主体的交往活动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认识、欣赏或否定、采纳或摒弃他人的政治观念、价值取向,并激发自己深入思考,形成更多更好的思想、理念。教育是在师生交往过程中进行的,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任何教育都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改变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就要重视交往,为主体之间搭建起多种多样的交往与沟通的桥梁。这些途径包括:设立各类型的学生社团组织,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三支一扶”、志愿者行动、生产劳动等公益活动和实习、实训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各种新媒体,如微信、QQ、网络课堂等,搭建快捷便利的交往渠道和交往平台,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突出主体间的交往互动,主体在互动中交流彼此的认知和理念,进行精神的共享及情感的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同完善。只有在主体间相互启发、相互撞击、相互理解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师生的潜在能量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由上式可知,系统状态x1e=xeq的平衡位置并未确定。即当导轨的俯仰角为0°时(导轨保持水平),小球可以在导轨上任意位置保持平衡,电机通过带传动在导轨上施加的平衡力矩,使得小球保持静态平衡。在实际问题中,显然选取x1e=0(小球位于导轨正中心),故Ue=0。

(2)自选项目成果的国内税法转化的步履稍超前。AP-BEPS成果中非“最低标准”项目成果占主流,中国税法已选择性引入了7项项目成果。其中,引入了70%的“共同方法”项目成果,引入了50%的“最佳实践”项目成果,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征管环境和征管能力,中国国内税法引入自选项目成果的步履稍超前,会影响资本输入大国吸引国际投资。

胡塞尔率先提出了“生活世界”理论,主张通过“生活世界”来建构“主体间性的世界”。生活世界是获取生活资料、与他人进行各种交流的场所。生活世界具有本源性,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发源地和土壤。离开这个发源地,思想政治教育便成了空中楼阁。

反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与个体具体的、当下的社会生活本身相脱离,也越来越关注将外在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政治理想等强行灌输给受教育者,以此规范个体行为达到对某种社会价值的实现”[4]。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远离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脱离其现实需求,是抽象化、教条式、重复性的低效教育,越来越丧失其吸引力,所能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有限。

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必须要从教材、文本中走出来,从枯燥、教条的宣传、说教中重新回归“生活世界”。教育者要以和受教育者共在的“生活世界”为教育的本源,更多关注现实的“生活世界”,尊重大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努力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事业等方面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彼此间才会有更多共同的话题、更多的交流互动机会,才会产生彼此心灵上的互通、精神上的理解与思想上的碰撞。

4.加强社会实践,注重品质与行为的养成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大学生只有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才能深刻地体验和理解书本上和教育者口中的理论,才能把思想政治认识一步步转化为情感、意志,形成理想信念,养成行为模式和习惯。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5]

3.教育方式单一化

具体来讲,高校要落实教育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把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提倡“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课堂传授与课外体验”相结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邀请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道德典范、优秀毕业生等进校开办讲座和专题报告;组织指导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农村、市场等开展参观访问,进行社会实践教学等。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如与富有革命教育意义的革命根据地、红色纪念场馆等合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与部队合建军训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等。

总之,“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3],青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学校是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牢牢站稳这个舞台。对青年学生进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稳定青年队伍,有助于培养合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居住建筑中大部分住宅楼屋顶属于公共产权,由于是同幢楼全体业主共有,所以进行屋顶绿化达成共识也较困难.调查中发现,很多顶楼住户有在屋顶种植花卉、蔬菜的愿望,但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其他居民的各种阻挠,如居民会担心因为绿化导致漏水、招虫、承重等问题,一旦产生纠纷,城管、街道和物业也很纠结这种情况算不算违规.

参考文献

[1] 居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7.

《诗·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苍,天色。后因以彼苍为天的代称。《后汉书》八四《董祀妻(蔡琰)传·悲愤》诗:“彼苍者何辜,乃遭此戹祸。”唐《孟浩然集》二《行至汉川作诗》:“万壑归于海,千峰划彼苍。 ”〔2〕376

[2]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图7给出了调制2 Gbit/s基带数据信号的毫米波信号分别经过距离为0 km和50 km的单模光纤传输后,系统的误码率曲线和眼图.由图7可以看出,在满足误码率为10-9的条件下,OCS信号经过50 km的光纤传输后,光功率代价比较小,仅为0.4 dB.

[3]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EB/OL].(2017-10-18)[2017-12-22].http://www.sohu.com/a/198761097_390667.

[4] 陶培之.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J].理论前沿,2008(20):44-45.

事实的确如此。各级干部和群众敢于反映问题的民主氛围开始形成。在1961年3月召开的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各组主要围绕公社体制、食堂问题、供给制问题进行讨论。与会人员在食堂和和供给制问题上意见很不一致。毛泽东印发了河北省委关于调整社队规模的意见、陕西省委关于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利弊等几个材料。毛泽东印发这些材料,想引起与会者注意,但议的结果,都不赞成[1]2107-2109。他没有采取压服的办法,而是决定把这一问题放在以后的调查研究中解决。

[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12-09)[2017-12-23].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岳朝娟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