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巴西华侨华人研究文献综述与人口统计*

更新时间:2009-03-28

巴西与中国虽然相隔遥远,但由于历史原因,巴西曾是中国移民的目的地之一。二战后,巴西的中国移民也始终没有中断。然而,由于资料缺失、语言障碍等原因,有关巴西华人的研究仍属薄弱环节。有鉴于此,笔者拟借助自身的研究优势,就巴西华人研究相关情况进行梳理,并对巴西华人人口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本文主要学术贡献有两点:一是首次对巴西华侨华人研究的文献做了全面梳理和综述,特别是介绍了巴西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二是对目前巴西华侨华人的人口数量做了初步估计。由于笔者接触面所限,没有机会查阅台湾最近开放的“外交部”1909—1996年的档案文献,特别是中南美司的档案,在综述上难免挂一漏万。在人口统计数据方面,由于资料的稀缺,也存在漏洞,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巴西华侨华人研究文献综述

由于巴西华侨华人的人口总数比较少,距离中国又很遥远,加上一些历史原因,有关巴西华侨华人研究的文献不是很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巴西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巴西华侨华人研究的学术论文、传记、回忆录、文艺作品等。因为学术论文数量较少,笔者把巴西华侨华人、驻巴西记者和外交官撰写的传记、回忆录、散文、随笔等也算作文献资料,毕竟这些著作内容真实、丰富,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笔者把现有文献分成四大类,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巴西葡萄牙语文献

1. 1970—2000年,巴西葡萄牙语文献的研究重点是19世纪中国人移民巴西的历史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巴西陆续出版了一些重要的学术论文,对19世纪巴西华工史做了相关研究。据笔者所知,就职于巴西圣保罗博物馆的玛利亚·若瑟·爱丽亚斯(Maria José elias)可能是巴西最早研究华工和华人移民的学者。1970年,爱丽亚斯发表了论文《华人移民研究简介》,对19世纪巴西华工和中国移民做了开创性研究。[1]她详细分析了19世纪巴西精英社会关于输入华工用以替代非洲黑奴问题的争论,提供了一些关于运输华工的船只和抵达巴西的华工人数等信息。爱丽亚斯的研究成果被后来的学者广为引用。在她之后,约瑟·罗贝尔托·特谢拉·莱齐(José Roberto Teixeira Leite)对19世纪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对巴西社会和巴西艺术的影响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著作《中国在巴西:中国人对巴西社会和艺术的影响、印记、反响及其留存》对于研究早期中国移民在巴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巴西裔美国学者杰弗雷·莱塞(Jeffrey Lesser)重点介绍了在巴西民族形成过程中,围绕输入非欧洲移民特别是日本和中国移民引发的有关巴西种族属性的激烈争议。[3]罗杰里奥·迪镇(Rogério Dezem)综合以上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对19世纪巴西精英围绕“黄种”移民问题所进行的辩论做了专门研究,分析了巴西社会的种族主义偏见。[4]

2006年,巴西学者法比奥·但塔斯(Fábio Lafaiete Dantas)研究了1879年巴西访华使团的历史档案,探讨了有关巴西和中国关系的起源。[5]有关19世纪巴西中国移民史研究的最新参考资料是著名历史学家卡尔洛斯·穆拉(Carlos Francisco Moura)于2012年出版的两本书。[6]第一本书《刘式训——1909年出使巴西的全权大使》追踪了清朝特使刘式训1909年出使巴西的一些活动,该书提到刘式训在1909年访问巴西时,曾接见了两个住在里约的华侨,其中一个名叫沈阿陆(Afonso Maia Sen-Alô),是一家小旅馆的老板。第二本书《十九世纪初来巴西的华人和茶业种植》详细研究了1808—1825年巴西从澳门输入中国茶农的历史。两本书的参考价值都很高。

2. 2000年以来,巴西葡语文献开始关注巴西华侨华人的生活方式、经营模式和华社的文化特征

2008年,圣保罗天主教大学丹尼艾尔·维拉斯(Daniel B. Véras)发表了博士论文,介绍了中国人移民巴西的内因与外因,分析了流散巴西的华人文化特征及其与圣保罗当地文化的互动和融合。[7]该论文颇有些理论基础,但由于作者不懂中文,所以在田野调查方面显得比较薄弱。笔者于2009年发表了一篇葡语文章,对里约华人移民史做了梳理。[8]2012年,帕拉那联邦大学(UFPR)的人类学副教授劳伦佐·马卡诺(Lorenzo Macagno)通过对莫桑比克的贝拉(Beira)和巴西的库里提巴(Curitiba)两地的田野调查和档案查阅,分析了一群广东人在莫桑比克定居多年之后(再)移民到巴西的多重流散历程,是研究巴西华人的一篇力作。[9]作者学术功底很强,该文堪称是一篇巴西华人研究的范文。2014年,巴西记者茜萨·盖蒂斯(Cica Guedes) 和莫里罗·费乌沙(Murilo Fiuza)通过查询军人独裁时期的各种资料,对1964年发生的9名中国外贸代表团成员被巴西军人抓捕、关押受刑、最后被驱逐出境的严重外交事件做了详细研究,并出版著作《九名中国人案件》,这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书。[10]

巴西南大河州天主教大学的安娜·路易莎·莫拉埃斯(Ana Luisa Zago de Moraes)在其2016年的博士论文《犯罪与迁徙:巴西移民政策和刑事政策》[11]中,以巴西华人彭彼得(Peter Ho Peng)因参与左翼学生运动被捕后被巴西军政府严刑拷打并驱逐出境为例,分析了巴西1964—1985年军政权期间的移民政策和刑事政策之间的关系。她认为,在巴西军人独裁统治期间,除了警察滥用暴力之外,军政权对任何“敌对行为”、任何颠覆行为都很敏感,对可疑的外国人,哪怕是已经加入巴西国籍的外国人,都采用了驱逐出境的政策。这种政策不经过任何法律程序,直接由总统签署驱逐令,使得一些外国移民甚至是本国国民直接变成无国籍人员。2012年,巴西政府最终取消了对彭彼得的处罚,返还了他的巴西身份证,并对他进行了经济赔偿。[12]

二是制度体系更加严格。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下,要完善和细化用水总量的控制制度、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计划用水制度、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使得每一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行为都有章可循。

在巴西的华人作者里面,比较著名的有好几位。南美华人笔会主席朱彭年编辑了《中国侨民在南美》,[16]该书汇集了大量台湾移民的原始书写和随笔等材料,介绍了移民个体在巴西和其他南美地区的生活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罗思凯女士的散文集《巴西无处不飞花》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其本人的移民经历,值得研究者细读。[17]《南美侨报》记者兼主编袁一平先生撰写的《吹尽狂沙始得金——巴西华侨名人专访特集(一)》和《久居他乡为家乡——巴西华侨名人专访特集(二)》对巴西华人移民中的工商业精英和著名侨领进行了专访,并且为他们做了传记。这两本书对研究巴西华人经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他还出版了长篇小说《啼笑嫁巴西》,以现实主义手法,大胆真实地描写了初到国外的新移民,因生活所迫而从事跑单帮走私、靠半路出家的针灸混饭吃、为领身份证而假结婚等可悲可笑的故事,反映了巴西中国新移民的生存状态。[18]

(二)巴西华侨华人的著述

除了巴西本土学者的研究之外,巴西华侨华人也比较关注本族群历史与现状的反思与研究,出版了不少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著述。

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后,美联储利率的大幅下降又刺激了美国房地产泡沫。从2004年3月31日开始,美联储启动加息周期,至2006年6月29日结束加息,历时27个月。联储基准利率从1%提升至5.25%,加息幅度为4.25%,上调利率多达17次,每次上调幅度都是0.25%。本轮加息周期中,上证指数先从1783高点逐波回落到最低998点,然后大盘走势发生方向性转折,用大约一年时间震荡上行至1700点附近(图3)。

近年来,由于中巴关系的升温,中国对巴西投资的不断增加,巴西青年学者开始关注华人移民的经济活动。他们以跨国视角和全球视角来研究巴西华人的经济活动和跨国商业网络。萝姗娜·马夏多博士(Rosana Pinheiro-Machado)对华侨华人在巴拉圭东方市(Ciudad del Leste)的跨境贸易网络及仿冒与盗版品的非法交易活动多有研究;[13]道格拉斯·比萨博士(Douglas de Toledo Piza)研究了圣保罗华侨华人在25街的跨国贸易;[14]卡尔洛斯·弗雷列博士(Carlos Freire)研究了圣保罗的温州(青田)商人从中国义乌市场进口小商品到巴西销售的经营模式,正在撰写相关论文;卡米拉·穆兰诺(Camila Moreno)研究了中国资本对巴西初级产品、矿业、林业和水利的投资及其对巴西环境和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重新讨论了巴西的依附发展模式。[15]尽管穆兰诺的书并不涉及中国移民研究,但是它关注了中国对巴西投资所产生的一些后果,值得中国投资者借鉴参考。

1985年,圣保罗的美洲华报社出版了苏少平的散文集《巴西篱下》,后来又出版了他的《游子散文集》,回忆了他本人及其他广东侨胞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巴西做油炸“角仔”、为生存而打拼的艰辛历程。苏少平积极参与华人社团建设,曾经组建粤剧社,对侨社文艺活动贡献颇多,对侨社和侨领的不良行为和工作作风也多有针砭。《美洲华报》原社长、祖籍安徽的袁方主持编写了《巴西华人耕耘录——华侨社团纪实》,介绍了巴西侨社、华文教育、华文报刊、华人宗教等,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参考书。[19]

1.2.1 抗病酶活性测定。2015年在公主岭南崴子进行。7月9日田间喷施公主岭霉素水浸提液。施药前取样并每隔3 d取样1次,连续取样10次,样品于-80 ℃保存备用。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采用苯丙氨酸紫外吸收法[4]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氮蓝四唑自氧化法[5]测定;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采用还原糖测定法[6]测定。分别以春雷霉素和清水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设3次重复。

还有一位做出了原创性贡献的是浙江青田华侨郭秉强。他从1994年开始编写《巴西青田华侨纪实:1910—1994》一书(该书2005年由青田县政府出资刊印),系统研究了1910—1994年青田人移民巴西的历史。郭著史料翔实,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是一部经得住考验的作品。

巴西南美侨报社社长李海安也为华侨华人研究做出了积级贡献。他在2004年主编了《中国移民巴西190周年纪念特刊》,由圣保罗的巴中文化友好协会、南美侨报社联合发行。该书汇集了26篇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移民故事,并收录了《19世纪中国移民巴西追踪》《20世纪中国4次移民潮概况》《圣保罗华人经营行业简介》《巴西华人侨团》《社团一览表》等史料性文章。[20]时隔8年之后,在中国驻圣保罗总领事馆的帮助下,南美侨报社于2013年出版了《华人移民巴西200周年纪念特刊》。该书收录了《华人移民巴西200周年简史》(袁一平撰写)、《我的移民路》(收录了30篇华侨华人撰写的纪念性文章)、《纪念华人移民巴西200周年各类活动大事记》、《主要社团及部分侨团名录》、《中国驻巴西历任大使及圣保罗、里约历任总领事》、《巴西部分华人艺术家作品一览表》。[21]该书主要反映大陆移民在巴西的历史,对来自台湾和其他地区的华人移民基本没有涉及。

南美华文作家协会编写的《南美华人天地:三十年来南美华人生活文化学术研讨会文集》,收录了几位生活在巴西的南美华文作家协会会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的有关20世纪50—70年代台湾人移民巴西、在巴西种植蘑菇的回忆文章,还有几位华人企业家的生平简介和经济成就,还提到了圣保罗天主教会的华人神父传教和开办华文学校的经历,是一部有史学价值的资料。王翔的长篇小说《中国商贩在巴西》讲述一个北京青年在巴西走过的8年历程,其中涉及众多华商、巴西警察、华人黑社会,反映了巴西圣保罗华人社会的现状。[22]由于作者本人就是圣保罗华侨,这篇小说描写逼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圣保罗大学东方语言系的杨宗元教授早在1978年就出版了《拉丁美洲史》,在研究巴西华侨史领域也有些成就,撰写了论文《巴西华人经济前景》。[23]1999年底,杨宗元完成了“华侨子弟学习华文以及华人与当地社会融合的情况调查”,发现台湾华侨子弟学习中文所占比例较高(76%),在巴西社会的融合度也很高。圣保罗大学的徐捷源教授在1972年被派往巴西圣保罗教授中文,后来入职圣保罗大学东方语言系教中文,著有论文《巴西(侨社)汉语教学简史》。他在另外一篇论文里列举了华侨社团、华文学校特别是台湾华侨社团和华校的名单。[24]徐教授对巴西华文教学、侨团和侨社的历史有很深的了解。

(三)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

台湾当局自1949年到1974年与巴西保持了“外交”关系。由于来自台湾的移民人数比较多,文化层次也比较高,台湾出版的有关巴西华人的各类文献资料相对多一些。台湾学者汤熙勇撰文探讨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移民的规模和台湾当局对民众移民巴西的态度。[25]汤熙勇在论文里列出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杜庆海著《巴西华侨社会之研究》,由台北市中国文化学院民族与华侨研究所出版;简汉生所著《巴西华侨概况》,由台北市正中书局出版。汤熙勇在2009年发表了论文《清廷对巴西招募华工的反应(1881—1911)》,文中提到了邱丽珠、柳佳希、陈佳瑀的文章《飘洋过海艰困冒险——美浓巴西移民》,张二妹的《作客他乡的巴西移民路》,程鸿祺的《在巴西闯天下》,温吉雄的《我移民巴西的奋斗历程》,钟启文的《万里系亲情,家书抵万金》,萧其来的《中南美之华侨》。由于笔者并没有看到这些文献的原文,因此只是转录,在此不作评价。

(四)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

从1980年起,来自大陆的新移民开始抵达巴西,但地缘上仍然以传统侨乡广东台山、浙江青田为主。从1990年起,福建移民(主要来自莆田、漳州)开始抵达巴西,主要居住在圣保罗。他们大多数沿袭华人在海外的主要生存方式——经营餐馆或者商铺。由于圣保罗地区是巴西的经济中心,占相当于全巴西40%的国内生产总值,因此该地区吸引了大约66%的华人。里约热内卢虽然是巴西第二大城市,但是里约华人只占巴西华人总人数的12%。巴西华侨华人多数经商或是开餐馆,在经济上相对宽裕。

大陆学者中,对巴西中国移民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首推陈太荣和刘正勤夫妇。陈、刘二位曾经任职中国驻圣保罗总领事馆,退休后长期居住巴西,对巴西华侨华人史有很深刻的了解。他们二人合编的《19世纪中国人移民巴西史》[29]参考了卡尔洛斯·穆拉(Carlos F. Moura)的研究成果,结合二人自己的研究,对1808—1825年间澳门与巴西的关系作了介绍,围绕巴西从澳门引进中国茶农,中国人在巴西种茶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该书还研究了中国劳工在巴西修筑铁路的一些问题,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

近年来,大陆的年轻学者也发表了一些文章,对巴西华侨华人做了些研究。密素敏分析了巴西华侨华人在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与成效,以及他们在融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文章认为巴西华侨华人的社会融入呈现多元化趋势,华商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华人参政力量还很薄弱,社会治安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成为困扰巴西华侨华人的一大难题。[30]高伟浓和徐珊珊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立的巴西华侨华人社团进行了分类,把巴西华人社团分为8大类,并对这8种类型的社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31]程晶对巴西华人成立的各种“和统会”进行了分析和研究。[32]美中不足的是,她对巴西台独运动只字未提。

生词、复杂句和文化背景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分别有42%和37%的学生认为最大的障碍是词汇量不足和结构复杂的长难句。此外,文化差异也被认为是一大原因。数据表明,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多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症下药。

总体来看,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有关巴西华侨华人研究基本上还缺乏系统性。虽然目前发表的论文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团、新闻传媒等多方面内容,但研究较为零散,大多数是资料性的介绍,缺乏专门、深入、系统的分析或研究,还存在很多学术空白。笔者能查到的大部分著述是关于旅居巴西的华侨的新闻报道、中巴两国领导人互访、两国经贸关系,等等。很多报道为随笔、游记、感想杂谈,或平铺直叙,或夹杂个人的看法和意见,均为撰稿人对华侨问题的兴趣所致,是一种描述性的作品。但是,由于这些资料真实度很高,具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筑波大学教授山下清海(Yamashita Kiyomi)系统介绍了圣保罗东方街的人文地理特征、历史沿革和当前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中国新移民涌入巴西之后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33]文章从地理学视角研究了华人的历史,立意新颖,可资参考。

二、巴西华侨华人的数量估算与地缘特点

(一)巴西华侨华人数量估算

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一直困扰着学者的有两大问题:一是华侨、华人的概念区分,[34]二是华侨华人的人口统计。在一些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政府人口普查时,调查栏目包含了“出生国籍”“使用语言”“族群属性”等情况调查,而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在人口普查时都没有国籍、族群的调查栏目。[35]在巴西,唯一能提供有关中国移民和华人数据的只有巴西联邦警察署移民局的外国人登记和注册系统(SINCRe—Sistema de Cadastro e Registro dos estrangeiros)。但这个系统也不可靠,因为它仅仅根据护照所注明的国籍来登记,既没有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信息,也没有华人移民巴西之后的跟踪统计。同时,该系统不包含非法移民数据。

笔者根据《巴西信息自由法》(12.527/2011号法令),向巴西政府申请了解中国移民数据。得到的回复是,2016年,在外国人登记和注册系统注册的“持中国护照的外国人”的总数为49905人(见表1)。根据巴西记者斯普兰代尔(Marcia Sprandel)的报道,2005年,累计有22991名持中国护照的移民在SINCRe登记。[36]根据索兰丁诺的研究,2013年,在巴拉那州,在外国人登记和注册系统登记的有2590名持中国护照的移民,总共有39393名中国公民。[37]由此,我们还可以估算出,从2005年到2013年,中国合法移民人数增长了71%,年平均增长率为8.9%;从2013年到2016年,中国合法移民年平均增长率是8.89%。

 

表1 2016年在巴西登记注册的持中国护照的移民人数及其在巴西的地区分布(截止日期: 2016年11月14日)

  

资料来源:巴西联邦政府的电子邮件(369.0885.0003126201611CGPI.PDF)。笔者根据《信息自由法》向巴西政府申请了数据并获得了答复。

 

另外,在2009年大赦的时候,有5492名中国非法移民申请了大赦。[38]因为上次大赦是1998年,因此,可以估算出,1999—2009年,平均每年大约有549名中国非法移民入境巴西。通过巴西政府提供的资料,笔者得知,在2009年的5492名申请大赦的中国非法移民中,只有3688人成功获得大赦,笔者通过政府网站申请了1988年、1998年、2009年 共3次大赦的公开数据,巴西联邦警察局给笔者的电子邮件只说2009年至2016年总共有3688名持中国护照的非法移民获得了大赦。也就是说,2009年申请大赦的5492名中国非法移民中,直到2016年仍然有1804名中国移民处于非法状态。并获得了永久居留权,其他1804人仍旧处于非法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在2013年,至少有2472名中国移民非法居留巴西,占合法人数的6.27%。据此可以估算出,2013年,在巴西的中国移民总人数大约是41865人。

 

表2 2010—2016年在巴西移民局登记注册的持中国护照的外国人

  

资料来源:根据巴西信息公开法,笔者向巴西政府申请了数据,并得到了书面答复。

 

再来看巴西华侨华人总人口的估算问题。巴西华侨华人主要是出生在中国(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第一代移民和少数从东南亚(主要是印度尼西亚)移民巴西的华人。根据巴西移民法,华人移民巴西后,居住满两年即可加入巴西国籍。由于他们吃苦耐劳,很快就能安居乐业,甚至融入巴西社会。他们说一种或两种汉语语言(广东方言、客家方言、潮州方言、闽南方言),认同中国文化。在统计上,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笔者的统计还包含这些移民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总体而言,由于巴西华人总数比较少,华人后代通常和巴西人通婚并融合。虽然有些华裔还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亚洲人长相,但是他们和中国文化的联系已经越来越少了。

2012年,中国驻里约热内卢总领馆领事陈太荣估计,全巴西有25万华侨华人,[39]台湾方面估计全巴西有28万华侨华人。[40]笔者根据表1的地区分布比例,以总数28万计算,对2012年巴西8个州/城市的华侨华人人口做出了下列估计(见表3)。

 

表3 2012年巴西各地区华侨华人人口估算

  

地区 人数 占总数比例(同表1)(%)圣保罗州 186,676 66.67里约热内卢州 35,056 12.52巴拉那 16,464 5.88米那斯 7,924 2.83皮南布科 3,976 1.42南大河州 3,668 1.31巴伊阿州 3,584 1.28巴西利亚 3,304 1.18总计 260,652 93.09

综上所述,巴西华侨华人的地理分布大致和巴西的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有关。总体而言,在圣保罗市及其周边城市,华侨华人分布最为集中;生活在巴西沿海城市(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及其周边城市)的华侨华人远比生活在内地城市的多。

围绕主题遣词造句,积章成篇是保证文章言之有物的前提。在表现主题的过程中,作者抒发感情,则是通过文辞的抑扬婉转所形成的节奏和韵律来实现的。要体悟作者在诗文中蕴含的情感,就要理解诗文外在的体例以及内在的节奏和韵律。刘彦和以时代为线索,将二言到七言诗歌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得出了由于情势趋向于复杂,表达要求得更周详。随着时代的发展,复杂长句的运用逐渐代替简单断句的结论。

(二)巴西华侨华人的来源地特点

巴西华侨华人主要来自广东台山。据媒体报道,台山市海宴镇有一个村由于有很多人移民巴西,而被称作“巴西村”。从“巴西村”移民巴西的有14650多人,约占巴西华侨华人总人口的7%。[41]

除了广东台山,浙江省青田县也是巴西华侨华人的主要来源地之一。从20世纪开始,青田人就开始从欧洲的法国旅行到巴西,在巴西经商谋生。目前,在里约热内卢,青田华人近5000人。在整个巴西,青田移民及其后代大约有5万人,约占中国移民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42]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来自台湾的移民开始抵达巴西。他们当中既有外省人,也有很多台湾本省人。总体上讲,与同时期来巴西的大陆移民相比,台湾移民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根据汤熙勇的研究,台湾人大规模移民巴西可以追溯到1960年。当时,巴西政府为了平衡在巴西的亚洲人势力(当时以日本人为最多),因而向台湾与韩国招募移民。起初,不同于台湾人移民北美、澳洲是以做学术、服务业为主,台湾人移民巴西以农民居多,且以高雄县的六龟、美浓,屏东县内埔、高树等乡镇为众。台湾当局对于民众移民巴西采取不支持的态度,因而限制民众移居巴西。但多数人以农业技术团的方式前往巴西,待到官方合约届满时向巴西政府申请居留并取得永久居留许可。[43]

汤熙勇指出,巴西的台湾移民多居住在巴西东南部的圣保罗及其郊区,约占半数,其他分散于南大河州、巴拉那州及里约热内卢。位于巴西东北的海息飞是台湾移民的另一重点聚居地。20世纪60年代,大批高雄县美浓居民移居至此经营农场,人数约数百名,现今发展为千余名。台湾移民后裔多事业有成,如圣保罗近郊之摩基达斯克鲁斯市(Modi das Cruzes),当地约有百户台湾移民设立蘑菇栽培农场,在巴西的蘑菇市场占有率达到9成。从台湾移民巴西的外省人务农的比较少,他们多经商、开餐饮,从事文化、教育和艺术事业。

高校的管理必须要做到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高效化,这样才能让高校的管理更加符合新时期专业化的发展要求,而这些就必须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对行政管理队伍进行调整,合理地进行人员配置,适当地减少人员,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选聘和任用管理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并让他们在重要岗位磨炼自己,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管理队伍。

  

1961—1976年台湾“侨务委员会”核发台湾人前往巴西许可证人数图

 

资料来源:汤熙勇:《巴西招徕台湾人移民─1960年代 “我国”政府的态度与人民的反应》,《人口学刊》2013年第46期。

上图可见,1961—1977年,前往巴西的台湾移民有15193人。但笔者认为这个数据不准确。有些没有得到巴西签证的台湾移民,在得到邻国巴拉圭的签证之后,从巴拉圭穿过边境,进入巴西。以这种方式移民巴西的台湾移民,具体人数无法统计。

第二,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有基础和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预研和前瞻布局,使其成为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了逃避政治迫害,来自印尼的华人开始移民巴西。他们属于再移民的华人群体,在文化认同方面具有多重混合型的流散特征。他们是出生于印尼、生活在巴西的华人。尽管他们并非直接来自中国,但还是被巴西人贴上“中国人”的标签,他们也认可自己的“华人”身份。笔者的朋友林先生就属于此种情况。他出生在印尼的西爪哇岛,1970年随父母移民巴西。他们有亲属在印尼,也有亲属在中国广西。他会说广东话,认为自己是华人,但很低调。他认为印尼华裔不宜强调自己的华裔特性,以避免加深印尼政府对华人的疑虑。

大陆学界专门研究巴西华人的学术著作很少。大多数大陆学者把巴西中国移民研究放在拉美华侨华人研究的框架里,做一些简单的分析。李安山教授在《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研究概述》[26]一文里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认为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拉美契约华工史,而没能充分利用国内尚存的史料,如拉美华人所办的华文报刊。从李安山教授列出的著作来看,绝大多数文章、书籍都是关于墨西哥、古巴、牙买加、西印度群岛、圭亚那、秘鲁等国的华工华人史研究,而关于巴西华人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即使是最近出版的高伟浓教授的《拉丁美洲华侨华人史、社团与文化活动远眺》,[27]也只是分立章节对巴西华人社团现状以及巴西华工和华人移民史做了一些介绍。茅海建对中巴和好通商条约、1893年巴西遣使来华、澳门非法招工等内容逐一进行了考察分析。[28]

在社会阶层方面,很多祖籍广东和浙江的中国移民进入了中高级社会阶层。有些华人家族里出现了工商业巨子,比如1951年移民巴西的林训明(Sheun Ming Ling),他经过多年艰苦创业,成为石化大王。经历60年两代人的努力,林训明将公司发展成为南美最大的侨资企业,所生产的婴幼儿奶粉和成人尿布还有铝包装产品畅销全巴西。

由于境外监管机构倾向于保护投资者权益,一旦上市企业出现违规行为或风险苗头,往往对境内企业采取严格的处置措施。2015年5月,香港高等法院指定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山水投资约43.29%股权暂时委托财产接管人,原董事长张才奎被罢免,这也成为山水水泥股权纠纷的重要转折点。在山水水泥出现股权纠纷后,国外评级机构标普将山水水泥的长期企业信用评级连续下调至违约(D);惠誉将山水水泥的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和高级无抵押评级分别下调至BB-和B+。信用评级下调严重影响了企业再融资能力,未到期的境外债券也触发了提前赎回条款,对境内控股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与世界各地的华人一样,巴西华侨华人的跨国流动性不断增强。很多人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身份证。大多数华人由于长期居住在巴西,与巴西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他们的后代,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不少人移民去了美国或加拿大。

三、结语

目前,巴西华侨华人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研究力量非常分散。这不仅表现为巴西学者和中国学者交流不多,而且巴西学者之间的交流也非常少。2012年,圣保罗大学东方语言系的教师麦耐斯(Antonio Menezes)、徐捷源、陈宗杰曾经组织过一次华侨华人研讨会,目的是纪念华人移民巴西200周年,来自坎皮纳斯大学的教授莱齐(José Roberto Leite)和华人天主堂神父何彦昭(Padre Jose Ho)、肖思佳(Padre Lucas Hsiao)应邀参加并发言。他们回顾了中国人移民巴西的历史,彼此交流了一些研究心得。此后由于多种原因,圣保罗大学的华侨华人研讨会中断了多年,直到2017年5月,举办了圣保罗大学第二届华侨华人研讨会,劳伦佐·马卡诺(Lorenzo Macagno)、萝姗娜·马夏多(Rosana Pinheiro-Machado)、道格拉斯·比萨(Douglas de Toledo Piza)和笔者分别在研讨会上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目前,笔者正在筹备召开一次巴西华侨华人研讨会,为巴西华侨华人研究的专业化和制度化提供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

其次,在档案资料、人口统计数据方面,还需要深入调查。巴西幅员广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华侨华人在巴西各地,因血缘、地缘、业缘的不同,人口分布也有所不同。另外,中国人移民巴西的路径、中介渠道、非法移民问题、持各类签证的具体入境人数,诸如此类复杂敏感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10] Cica GUeDeS & Murilo FIUZA,O caso dos Nove chineses,Rio de Janeiro,editora Objetivo,2014.

[22] 王翔:《中国商贩在巴西》,作家出版社,2010年。

[1] Maria J. elias ,“Introducão aos estudos da Imigracão Chinesa”(《 中 国 移 民 研 究 简 介 》),Anais do Museu paulista,No.24,1970,pp. 55-100.

[2] José Roberto Teixeira Leite,A china no Brasil: Influências, Marcas, ecos e Sobrevivência chinesas na Sociedade e na Arte Brasileiras,editora Unicamp,1999.

[14] Douglas de Toledo Piza, Um pouco da mundializacão contada a partir da região da rua 25 de marco: migrantes chineses e comércio “informal”(《华人商业的跨国特性:以圣保罗 25 街为例》)texto.indd 2” . http://spap.fflch.usp.br/sites/spapa.fflch.usp.br/files/Douglas_de_Toledo_Piza_livro_completo_2015.pdf。2017年7月17日浏览。

[4] Rogerio Dizem,Matizes do “Amarelo”: a Gênese dos Discursos sobre os Orientais no Brasil,1878—1908(《黄色:巴西有关东方的话语起源,1878—1908》),São Paulo: Humanitas,2005.

[5] Fábio Lafaiete Dantas,Origens das Relacões entre o Brasil e a china—a Missão especial de 1879(《巴西和中国关系的起源:1879年的访华使团》),Recife,Brasil,Liber Grafica,2006.

在中国茶具历史中,盖碗茶具是一类非常年轻并且至今被广泛使用的茶具。但或许正是因其普遍性,对盖碗茶具的研究比其他类型茶具研究滞后。对其定义众说纷纭,存在疑问。

[6] Carlos Francisco Moura,Liou She-Shun,plenipotenciário do Império da china, Viagem ao Brasil em 1909);Os chineses e o chá no Brasil no Início do Século ХIХ) . 两本书均由澳门国际研究院(Instituto Internacional de Macau)和巴西葡萄牙皇家读书会(Real Gabinete Português de Leitura)于 2012年出版。

[7] Daniel B. Véras,As Diásporas chinesas e o Brasil: a comunidade Sino-Brasileira em São paulo(《流散华人和巴西:圣保罗市的华人社群》),http://livros01.livrosgratis.com.br/cp062959.pdf。2016年9月30日浏览。

[8] Changsheng SHU,“Imigrantes e a imigracão chinesa no Rio de Janeiro 1910—1990”(《里约热内卢的华人移民1910—1990》),Revista Leituras da História,No. 17, Fev. 2009,pp.44-53.

[9] Lorenzo Macagno,“Os chineses da Beira,Mocambique —Itinerários de uma dispersão”(《来自莫桑比克的中国人——流散的历程》),Africa em Movimento,Juliana Braz Dias e Andrea de Souza Lobo(eds.),Brasília: ABA Publicacões,2012.

随着中国对巴西投资的增加,巴西学生学习中文的人数不断增加,中国人学葡萄牙语的人数也日益增多。笔者深信,通过中巴两国学者的不断努力,巴西华侨华人研究将受到更多关注,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11] Ana Luisa ZAGO De MORAeS,crimigracão: a Relacão entre politica migratória e politica criminal no Brasil ,PHD thesis,Pontifica Universidade Catolica do Rio Grande do Sul,2016.

[12] 参见巴西网站:http://oglobo.globo.com/brasil/chines-perseguido-pela-ditadura-ganha-direito-de-viver-nobrasil-4643828.

[13] Rosana Pinheiro-Machado,Made in china:(In)formalidade, pirataria e Redes Sociais da china ao Brasil,São Paulo,HUCITeC,2011. 她在 2017 年出版了该书的英文版 : counterfeit Itineraries in the Global South: The human costs of piracy in china and Brazil,Lodon,Routledge,2017.

[3] Jeffrey Lesser,A Negociacão da Identidade Nacional: imigrantes, minorias e a luta pela etnicidade no Brasil(《民族身份的谈判:巴西移民、少数族群以及捍卫族群性》),editora UNeSP,2001.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该书英文原版,Jeffrey LeSSeR,Negociating National Identity: Immigrants, Minorities, and the Struggle for ethnicity in Brazil,Durham,NC: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9.

[15] Camila Moreno, O Brasil made in china: para pensar as reconfiguracões da capitalismo contemporâneo(《 中国制造在巴西:反思当代资本主义的重新洗牌》),São Paulo,Fundacão Rosa Luxemburgo,2015. http://rosaluxspba.org/wp-content/uploads/2015/06/Brasil-made-in-China_final.pdf. Acess: 17/07/2017.

[16] 朱彭年编:《中国侨民在南美》,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17] 罗思凯:《巴西无处不飞花》,台北星阁文化出版社,1990年。

当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时,虽然地方政府承担起文化古城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角色,但其内部的职能分配的专业化、细分性不足,使其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既是作为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成为了检验成果时的监督者和评价者。更何况,在具体实施中出现问题时,负责工程的相关部门往往会互相推卸责任。因此,专门管理机构的缺失使职能界限模糊,很难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战略。

[18] 袁一平:《吹尽狂沙始得金——巴西华侨名人专访特集(一)》,南美侨报出版社,1995年;《久居他乡为家乡——巴西华侨名人专访特集(二)》,南美侨报出版社,1998年;《啼笑嫁巴西》,天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

[19] 袁方:《巴西华人耕耘录——华侨社团纪实》,美洲华报社,1998年。

[20] 参见中国网:“《中国移民巴西190周年纪念特刊》正式发行”:2005年3月17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 ChineseCCommunity/813669.htm。

[21] 参见巴西侨网: “华人移民巴西二百周年纪念特刊问世将发行”,2013年4月8日,http://hbpd.bxqw.net/userlist/huaren/ newshow-25226.html。

[注释]

[23] 杨宗元:《巴西华人经济前景》,参见庄国土等编:《世纪之交的海外华人(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59~472页。

目前,美国的 Civil 平台已经展开了区块链技术在传媒行业的应用实践。Civil 平台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的新闻出版发行平台,一个去中心化的新闻市场。其创始人马修·埃尔斯说,该平台旨在为新闻业摆脱假新闻和其他外部的影响,利用区块链永远无法删除的校对和修订历史记录功能,降低那些心存恶意的亿万富翁想要涂抹掉整个出版业历史的可能性,并让读者可以通过 Civil 的虚拟货币搜寻优质内容[4]。Civil平台不仅使用户重新建立了对媒体的信任,而且还使新闻界形成良性竞争,回归新闻专业主义被推上日程。

[24] David Jye Yuan SHYU & Tsung Jye CHeN,(徐捷源、陈宗杰),“Integracão cultural dos imigrantes chineses no Brasil”(《巴西华人移民的文化融合》),Revista de estudos Orientais,V.6,pp.215-242,2008.

[25] 汤熙勇:《巴西招徕台湾人移民─1960年代“我国政府”的态度与人民的反应》,《人口学刊》2013年第46期。

[26] 李安山:《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研究概述》,2005 年,http://news.sina.com.cn/w/ 2005-06-08/09196112479s.shtml。

[27] 高伟浓:《拉丁美洲华侨华人史、社团与文化活动远眺》,暨南大学出版,2012年。

[28] 茅海建:《巴西招募华工与康有为移民巴西计划之初步考证》,《史林》2007年第5期。

(2)模拟地层条件下的稠化性能测试显示:调节缓凝剂CA加量能够实现稠化时间时间可控,且缓凝剂CA抗盐性能良好。

[29] 陈太荣、刘正勤:《19世纪中国人移民巴西史》,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年。

火锅大饷接近尾声,在众小编此起彼伏的“呼”“吁”“哈”“嗝”声中,意编意犹未尽地放下了筷子:为什么,专挑今天没有猪脑!

[30] 密素敏:《试析巴西华侨华人的社会融入特点与挑战》,《南洋问题研究》2015年第2期。

[31] 高伟浓、徐珊珊:《巴西华人社团的类型及发展特色——以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立的社团为主》,《八桂侨刊》2013年第1期。

[32] 程晶:《巴西华侨华人反独促统运动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拉丁美洲研究》2015年第4期。

[33] 山下清海:《世界华人社会—巴西圣保罗:东方街的变化和中国新移民的增加》(《世界の華僑華人社会ブラジル·サンパウロ--東洋街の変容と中国新移民の増加》),《华侨华人研究》,No.4,pp.81-98,Jan.,2007.

[34] 关于华侨、华人、华裔的定义,参阅张秀明:《华侨华人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6年第2期。

[35] Robert KeNT,“Diaspora of Chinese Settlements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In MA,Laurence J. C.,CARTIeR,Carolyn(eds.),Space,place and transnationalism in the chinese diaspora,New York,Rowman& Littlefield,2003,p.120.

[36] Marcia SPRANDeL,“estrangeiros no Brasil: Realidades e Desafios”. Revista Universitas: Relacões Internacionais;Vol. 3,No. 2,2005. http://www.publicacoes academicas.uniceub.br/index.php/relacoesinternacionais/article/viewFile/281/269.

[37] Gabriel Portugal SORReNTINO,“A Comunidade Chinesa em Curitiba”,Master Degree Dissertation,Department of Sociology,Universidade Federal de Paraná,2013.

[38] Vannildo Mendes: http://politica.estadao.com.br/noticias/geral,brasil-anistia-41816-estrangeiros-em-situacaoirregular,491657.

[39] 参见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nese_Brazilian.

[40] elliott YOUNG& Alien Nation,chinese Migration in the Americas from the coolie era through World War II.Chapel Hill-NC: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14,p.276.

[41] 新浪网:《广东台山有片“巴西村”旅居巴西乡亲比村里人口还多》,2016年8月7日,http://news.sina.com.cn/o/2016-08-07/doc-ifxuszpp3056387.shtml。

[42] 郭秉强:《巴西青田华侨纪实》,青田县政府出版,2005年。

[43] 汤熙勇:《巴西招徕台湾人移民——1960年代 “我国”政府的态度与人民的反应》,《人口学刊》2013年第46期。

 
束长生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