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吴旭教授运用“调肝熄风”针法治疗抽动障碍的经验

更新时间:2009-03-28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地、快速地、反复地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综合征,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思维或其他行为异常等症状[1]。本病病因病机目前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TD与大脑基底神经节发育及功能障碍以及额叶—纹状体—丘脑环路的异常有关,主要是神经系统兴奋物质多巴胺活动异常增加、多巴胺受体超敏或者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失调,进而引起抽动[2]。抽动障碍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应的病名,当属中医学“肝风”“抽搐”“慢惊风”“瘈疭”“筋惕肉”等病证范畴。

报废电池材料拆解回收流程一般包括电池组放电、单体电池破坏性拆解、粉碎、分选以及电极材料回收等过程。电极材料中含有有价金属,回收价值较高,目前关于电极材料回收的工艺也较多。经过对文献以及工业生产调研,现有的电极材料回收技术主要有干法回收技术、湿法回收技术和生物回收技术。生物回收技术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工艺需要的成本较高;干法回收技术和湿法回收技术适用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也有相关的公司用于生产线投产。本文主要针对干法回收技术和湿法回收技术的工艺进行介绍,并对其经济收益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

吴旭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第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师从著名针灸学家邱茂良教授,系属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所创的“澄江针灸学派”。吴旭教授从事中医针灸医疗、教研40余载,素谙中医基础理论,擅长运用中药和针灸多种方法治疗各种疑难病证。针对抽动障碍这一疑难病创建了一套独特的集调肝效穴、吴氏特色手法为一体的“调肝熄风”针法,临床效果颇佳。

笔者有幸跟随吴旭教授学习,随诊左右,深叹其针灸取穴之精妙,手法之轻巧,故将吴老之“调肝熄风”针法治疗抽动障碍的经验总结如下。

3) 解吸时间。已吸附花青素后的树脂,加入70%的乙醇溶液经25℃摇床振荡解吸1 h、2 h、4 h、8 h及12 h,过滤定容至25 mL,测其吸光度并计算解吸率。

1 临诊思路

1.1 调肝熄风为其治疗大法

考虑到上述假阳性和假阴性分析结果引起的风险,除QFR外,临床还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其他诊断结果和临床医师的专业判断来综合评价冠状动脉血管功能[29]。

吴旭教授喜单手持针,以拇、食二指夹持为主,中指为“押手”,一为进针轻快、避免进针疼痛;二可控制针感传导方向;三为控制捻转进针深度、运用灵便自如。运针时,腕、指关节活动配合,施行提插捻转都与盘、摇结合呈圆周运动,可融盘旋、摇头、摆尾于一体。同时,聚精调神,用力用意皆在圆外方内。

吴旭教授认为,抽动障碍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迅速的年龄段,这一时期,患儿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都处于欣欣向荣的阶段,手法以导气为主,徐进徐出,意在平和,忌急忌猛,避免过强刺激。除了个别调肝效穴,如肝俞、太冲等用泻法外,其余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吴旭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脑,主要涉及肝,病机主要为肝风内动。《景岳全书·小儿则·论风证治》:“盖小儿之真阴未足,柔不济刚,故肝邪易动。肝邪动则能生火,火能生风,风热相搏则血虚,血虚则筋急,筋急则为掉眩反张抽搐强直之类,皆肝木之本病也。”肝主血,主筋,开窍于目,其经脉上巅入络脑。加之风性轻扬,易袭阳位,“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抽动障碍以头面部症状多见,如眨眼、耸鼻、嘬嘴等。小儿生理特点“肝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肝旺乘脾,脾失运化,故临床上大部分患儿或者偏瘦,或者偏胖,都有厌食、挑食的习惯,患儿四肢的抽动亦与此相关;而木火刑金,导致肺阴受损,金鸣异常,故患儿咽喉部时常发出异声。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故患儿抽动部位常变换发作。

1.2 平阴阳,调气血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输穴、原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腧穴、原穴,肝主藏血。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阴、主血。合谷配伍太冲,两者一气一血,一阴一阳,一升一降,相互为用,可调和气血及机体的阴阳平衡。百会位于一身之巅,阳经及督脉之总汇,涌泉位于一身之底,少阴肾经之井穴,气血之始发部位,上下配合,使阳随阴而降,阴随阳而升,以期阴阳调和。

1.3 养护后天

吴旭教授治疗抽动障碍,主穴常取肝俞、风池、合谷、太冲;配穴为百会、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夹心火者,配伍内关;夹痰者,配伍丰隆。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方法:一是借助索引论文库、互联网,检索相关政策文件、规定、专业文献。二是与部分科技专家、管理及财务专家通过邮件、电话、实地拜访等形式开展调研。三是与财务、项目关系信息系统专家会议交流、头脑风暴,完善体系方案设计。

2 取穴特色

吴旭教授认为小儿神经精神系统的疾病多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故在治疗儿童疾病时,注重顾护后天脾胃,以后天补先天。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五脏六腑,得依赖于后天的调养,因此,脾胃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小儿的生长发育。脾主四肢,在体合肉,脾虚则阴静不足,四肢不宁。《小儿药证直诀》云“脾主困,虚则吐泻生风”,小儿肝强脾弱,脾虚而不能困,故肝风可动[3]。故吴旭教授治疗抽动障碍时强调健脾养胃,顾护后天。

2.1 重视调肝效穴

肝俞为肝的背俞穴,背俞穴可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可滋养肝经之筋血,疏散肝经之邪热,平肝经之风动。风池,足少阳胆经腧穴,风邪易于流连之地,为祛风要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胆互为表里,故此穴亦可调节患儿情志。

2.2 阴阳平衡,气血同调

吴旭教授强调治疗抽动障碍离不开中医诊病整体观念及小儿的生理特点。儿童正处于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各种生理机理都正在向完善和成熟方面发展的一个时期,在发育的过程中,依阳而生,赖阴而长。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抽动障碍患儿绝大多数阴阳不相平衡,气血不相顺接,故临诊时要把握全身的气血阴阳。阴阳平,血气调,则病自安矣。

2.3 健脾养胃,顾护后天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而合穴是气血最为旺盛之位置;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滋肝脾肾三阴,阴静则神安;二者相配可健脾养胃,顾护后天,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充盈,气血可濡养肝阴,肝阴制阳,肝风可平。

3 特色针刺手法

3.1 进针轻巧,动如太极,聚精调神

常用的碳材料有石墨烯、碳纳米管(包括单壁和多壁碳纳米管)、富勒烯和无定型碳黑等。这些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电子转移快、导电性好、疏水性好等特点。

患儿惧针,吴旭教授进针既轻又快,比较灵巧,大大减轻了进针时的疼痛,容易使患儿接受,消除恐惧心理,配合治疗。抽动障碍主要病机为肝风内动,阴阳失衡,阴聚于下,阳浮于上,吴旭教授进针后,提插捻转常与盘、摇结合,动如太极,以调气至,肝气得舒,内风得熄,阴阳得平。吴旭教授认为抽动障碍患儿神经过于敏感活跃,即“神”的不稳定,故调神尤为重要,具体运用时,除了调患者的神,医者也需清心静气,吐纳几余,聚精会意,意灌于针直至于患,达到“共振”。

3.2 补泻方法不离共识,具体操作独具一格

(1)补法:紧按慢提法,提插结合捻转、盘、摇等手法相结合,行针20~30秒,纯补则结束于紧按时,再按豆许,顺势伴之于飞法可加强内纳。阳中隐阴者,则行针结束于慢提时,再提豆许,伴食指努几下,以加强泄力。出针时,拇指前转,顺势下按豆许,徐徐退针,中指随按针孔。(2)泻法:紧提慢按法,提插结合捻转、盘、摇等手法相结合,行针20~30秒,纯泻则结束于紧提时,再提豆许,食指努几下,强化泄力。阴中隐阳者,则行针结束于慢按时,再紧按豆许,以加强内纳。出针时,拇指后转,同时顺势退针,不按针孔[4]

吴旭教授认为本病主要因调护、教养失当,遇惊吓、紧张、学习压力等至情志失调、五志过极、阴虚阳浮、肝风内扰而发病,故调肝熄风为其治疗大法。

4 多种中医外治法相结合阶梯式治疗

吴旭教授认为,每一种中医外治法,都有其治疗特色及临床优势,一位优秀的针灸医生,应该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临床上灵活综合运用,以达到治愈疾病或减轻病人痛苦的目的。针对抽动障碍,吴老采取针刺、拔罐、电针、腧穴点揉相结合,并根据患者病情做阶梯式治疗。(1)短暂性抽动障碍,即抽动部位局限某一组肌群,抽动时间短(1年以内)。单采取针刺治疗。(2)慢性抽动障碍,即抽动部位不超过三组肌群,抽动时间长(超过1年)。采用针刺与拔罐结合。拔罐取肝俞、肾俞,留罐5分钟,取拔罐之行气活血、通经活络、祛邪外出功效,配合肝俞、肾俞,调整脏腑功能,滋水涵木,柔肝疏筋。(3)妥瑞氏综合症,即多发性不自主的运动抽动,合并发声抽动,病程1年以上。采用针刺、拔罐、电针、腧穴点揉相结合。电针仪接太冲穴、合谷穴,加强调和气血的作用。郭海文等[5]研究证实,电针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可以对中枢系统单胺类递质有良好的调整作用。腧穴点揉选取肝俞、涌泉,滋水涵木,加强调肝,平衡阴阳之效。

5 典型病例

患者,男,10岁,2015年11月5日初诊,不自主眨眼、耸鼻、嘬嘴、喉中清嗓声5年,曾至全国各地多家医院诊治,诊为“妥瑞氏综合症”,经服用“氟哌啶醇”等药物,症状虽然减轻,但嗜睡、头晕、乏力明显。遂来就诊。就诊时,眨眼、嘬嘴频繁,喉中清嗓声,大概40次/分,形体偏瘦,面色偏黑,好动,情绪急躁,纳少,寐欠安,大便偏干,小便调,舌质红,略干,苔薄腻,脉弦。针灸取穴:主穴取肝俞、风池、合谷、太冲,配穴为足三里、三阴交、百会、涌泉,局部取太阳、迎香、廉泉。肝俞点揉3分钟,浅刺,泻法,不留针。其余穴位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合谷和太冲接电针仪,同侧为一组,频率为连续波,以患者能够忍耐的输出电压为度,留针30分钟。起针后配合肝俞、肾俞拔罐,时间为5分钟。隔日一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2个疗程后,患儿耸鼻、嘬嘴症状消失,喉中无清嗓声,眨眼频率降为2~3次/分,疗效显著。

按 根据患者的症状,诊断为“抽动障碍”无异,追问病史,本患儿早产两周,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喂养不当,家庭关系紧张,学习压力较大,导致情志失调,阴虚阳浮,肝风内扰而发病。风善行数变,易袭阳位,故患儿抽动部位多变,且以头面部为甚,故调肝熄风为其治疗大法,同时当顾护后天,调理气血阴阳。本患儿抽动部位多,频率高,病程长,针刺配合拔罐、电针、腧穴点揉,效弘力专,诸法配伍,共同治愈疾病。

由于流量等参数的采样平均时间设定较长,加大了数据在平均时间内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稳定性,但该系数的生成条件是必须在生产运行1.5 h后自动计算。

吴旭教授诊视疾病,立足于中医传统经典,对经典有深刻的研读和理解,才能在临床中应用自如。针刺手法也并不刻意标榜推新,传统的进针手法和提插捻转补泻运用恰当,聚精会意,意灌于针,定能在治疗疾病中取得良好的疗效,此为笔者侍诊期间点滴心得,粗浅分享,向名医致敬!

参考文献

[1] 刘智胜.儿童抽动障碍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7):481-485.

[2] 王清江.临床小儿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375-377.

[3] 王子凡,远慧茹.远慧茹针灸治疗小儿抽动症验案1例[J].四川中医.2014,32(2):129-130.

[4] 孙建华.吴旭杂病针灸治验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13.

[5] 郭文海,迟旭,孙远征.头部电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102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11(6):345.

 
查素素,鲍超,陈栋,李彦彩,赵德智
《环球中医药》 2018年第03期
《环球中医药》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