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传统武术桩功促进人体平衡能力提高的相关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理论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作为集多种价值功能于一体的传统武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利用其多种运动形式,从多方面、多领域服务于现代社会,是传统武术发展的方向。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健身价值、养生价值、医学价值、娱乐价值、文化价值等应与现代社会需求相接轨,利用现代科学武装自己,丰富、壮大自己,在相应的领域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其中在健身、养生和医学领域,特别是在康复领域,由于其运动本质的特殊性,以传统武术为代表的传统保健体育越来越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即使是看似平常的基本功练习,却也往往是隐藏着重要的应用与开发价值。就拿传统武术桩功来说,“桩功是传统武术的入门功法,又是提高练习者技术、技法、功力,从而达到武学大成的必修功法。”[1]古语拳谚讲:“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要习打,先站马”, 在形意拳的修习中讲究“天天把桩站,神鬼不敢犯”,意拳中有“万法皆得于站桩”之说。

从较早记载的传统武术桩功概念来看,练习传统武术桩功是为了达到“腿力充实,站立稳固,有如桩之栽于地中”[2]的效果。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站桩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平衡能力是人体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劳动等日常生活的保证。在医学范畴上,平衡定义为人在静止站立、自主运动和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并保持身体姿势稳定的一种能力[3]。自古以来,在传统武术的修习过程中,都非常注重桩功的练习。主要是因为传统武术中的桩功练习能增强腿力、稳固下盘、挖掘机体各项功能潜力、提升技击功力等,为自己不断追求高深的功夫做良好的铺垫。传统武术桩功能够“稳固下盘”也即是提高人体平衡能力,这是所有传统武术练习者的共识,并且效果独特,作用非常明显,现有研究资料也有相关记载,例如陈佑学等[4]的《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静态平衡定量对比分析》,涂平等[5]的五禽戏和站桩练习对女性KOA患者伸、屈膝力量及WOMAC评分的影响等。那么,从现代科学角度来分析,基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两个方面,传统武术桩对人体平衡能力的积极影响有什么理论依据,是本课题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任务。

1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与技术演变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次挖掘整理统计,“传承完整、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个”[6]。并且很多流传广泛的拳种又产生了多个风格不同的流派,从而使中国武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众多的传统武术拳种和流派中,每一个拳种和流派都有自己的功法运动形式,也即是功法运动的体系。在探讨传统武术桩功对人体平衡能力影响的现代科学理论依据之前,先来认识一下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

在现有的武术相关书籍中,涉及桩功概念的论述并不多见。通过翻阅大量文献,查找到有关记述桩功概念的仅有5种,并且大部分论述都不够全面或者比较模糊,其中较确切的概念是:“桩功的概念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桩功是武术内功中静功的站功,即采用武术中的某些步型保持静站姿势,以求得腿力充沛,下盘稳固,犹如桩之栽于地中的效果,并且通过精神内敛,意念、气血的调节,达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发力、内壮外强、内外合一以及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广义的桩功泛指各种武术内功的锻炼功法,它是采用或静、或动、或站、或坐、或卧的各种身体姿势,精神内敛,调节意、气,锻炼人体运动时意、气、力、形四者一动俱动、一到俱到、一止俱止的能力,从而达到内壮外强、内外合一以及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7]从广义的传统武术桩功的定义上看,众多传统传统武术桩功的子体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武术功法体系,从狭义的定义上看,传统武术桩功只是各种传统武术内功练习中静功的站桩功。

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武术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儒、释、道、易经、阴阳、五行、医学等传统文化的媒介下与导引、吐纳、内功等养生之术发生了碰撞和融合,并产生了武术内功,也即是广义的传统武术桩功。随着武术的发展,特别是建国以来,广义的传统武术桩功也即是武术内功,像众多武术套路一样,开始广泛服务于大众健身,并且在全民健身的浪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形成了庞大的传统武术内功体系,也即是广义的传统武术桩功体系。为了更便捷的服务于全民大众的健身事业,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把武术功法运动从武术管理部门分离出来,与其他传统养生功法合并管理,统称健身气功。至此,作为武术内功体系的广义的传统武术桩功,已经和其他传统养生功法没有了严格的分界线,融为了一体,形成了更为庞大的技术体系。而作为狭义的传统武术桩功也即是武术内功中静功的站桩功,随着传统武术的发展,由于武术本质技击属性的需求,渐渐成为了武术内功的主要练习形式。因为传统武术的本质属性是不能脱离技击的,在格斗中,各种技击动作的运用都要通过不同的步型桩式来实现,技击功力的大小、击打的实效性以及技击过程中自身步伐的稳定性都和步伐桩式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狭义的桩功即武术内功中静功的站功越来越受到武术家们的关注,并作为大部分拳种内功的主要习练形式传习了下来[7]

从运动训练学角度看,运动员平衡能力的提高,有两类训练方法,即传统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其中核心力量训练是提高人体平衡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运动训练学中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体能训练方法。也就是这些的训练方法,使传统武术桩功对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找到了运动训练学依据。从运动训练学中的传统力量训练来看,平衡能力的提高大多是在相对稳定的支撑面上进行各种一维的抗阻力训练,训练的部位主要是躯干和下肢,训练的目的是发展躯干和下肢大肌群的最大力量,进而通过躯干和下肢力量的增大来提高人体关节的稳定性和支撑重心的平衡能力。这种大肌群的训练特别是下肢大肌群的训练在屈膝下蹲的传统武术桩功练习中作用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静力性的马步蹲桩可以提高腰腹、腿部的耐力和爆发力已经成为共识。所以,传统武术桩功的传统力量训练效果对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不言而喻,在此就不多加赘述。下面主要从核心力量训练的角度来分析传统武术桩功对人体平衡的影响。

严正声明:神矮LS—1矮化砧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2006年被山西省科技厅列为科技攻关项目,每个苹果品种对神矮LS—1矮化砧适应性和敏感程度不同,技术结构极其严谨,其自主知识产权归本中心独家拥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宣传、繁殖和销售。为维护品种的合法权益和广大果农的利益,对假冒和侵权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及广告部门的连带责任!

在家园合作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我们的亲子绘乐课堂丰富了亲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将亲子活动与园本课程相结合,看到了亲子共同成长的快乐,在幼儿教育发展中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满足更加多元化的幼儿教育发展需求。

2 传统武术桩功促进人体平衡能力提高的运动生理学理论依据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人体平衡的保持和调控是一种复杂的多系统协调机制。从目前的研究水平来看,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认为人体平衡能力的控制主要依靠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的调控。具体而言,人体平衡的维持主要依赖于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系统的信息输入及中枢神经系统对其信息的整合和对运动效应器的控制[8]。再通过脚、踝、小腿、膝、大腿、髋以及腰腹、胸背等躯干运动单位的协调参与,使人体的重心垂直的维持在单脚或双脚的支撑面内,以达到人体的稳定与平衡。

因为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医生在诊间就可以给患者进行部分项目的预约,患者缴费确认后按时检查即可,不用在门诊结束后绕道门诊三楼中心预约。

2.1 传统武术桩功能够提高人体前庭系统的稳定功能

长期的传统武术桩功训练,可以更为有效的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前庭系统的感觉阈值和分析器的稳定性,增强前庭系统功能。这是因为,在桩功的练习中,有“头正颈直、百会虚领、耳根上提、颈部放松、眼睛微闭、神意内敛”[7]的要求,而正是这种现代西方运动所不具备的特殊要求成就了传统武术桩功对前庭功能提高的特殊作用。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头正颈直、百会虚领、耳根上提、颈部放松”,在上悬下吊的意念引导下,内耳有扩张的感觉和趋势,头颈有分离拉伸的感觉和运动趋势,从而减轻了关节间的压力,有促进头颈连接处、内耳乃至整个头部的血液循环,提高其血流量,这样,有利于颈部、大脑、小脑和内耳半规管、前庭的供血和供养,进而使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功能、前庭和半规管功能得到有效提高。而“眼睛微闭、神意内敛”的站桩要求,使本来维持人体平衡的前庭、本体和视觉的平衡三联,变成了平衡两联,也就是说,在站桩的练习过程中,只是通过前庭功能和本体感觉功能来维持和完成人体平衡的。这样一来,在练功中对前庭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在练功中能得到更专门、更强化、更充分的锻炼,当然也就能更为有效的提高前庭器官的功能。

2.2 传统武术桩功能够提高人体的本体感觉功能

长期的传统武术桩功训练,可以更为有效的提高本体感觉的功能。在站桩训练中,保持站桩姿势的本体感觉,由位于脚、踝、小腿、膝、大腿、髋以及腰腹、胸背等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关节囊、韧带以及关节面、关节软骨和皮肤感受器发出的传入信号整合而成,信号在不同中枢处理以后,通过反射回应和肌张力调节回路传出活动[10]。由此看来,在站桩训练中,人体平衡的维持,是在中枢神经的控制下,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要想探讨为什么桩功的练习能够更有效的提高本体感觉,还是要从站桩训练的特殊要求说起。在探讨桩功促进前庭功能时已经提到,“眼睛微闭、神意内敛”的站桩要求,使本来维持人体人体平衡的前庭、本体和视觉的平衡三联,变成了平衡两联,也就是说,站桩的练习过程中,只是通过前庭功能和本体感觉功能来维持和完成人体平衡的。这样,在站桩训练中,为了维持身体平衡,不但对前庭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也对本体感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在站桩训练中得到更强化、更充分的锻炼与提高。那么其它的站桩要求呢?例如从下而上来讲“十趾抓地、脚心腾空,屈膝下蹲、圆裆开胯,松腰敛臀、打开命门,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而不懈、紧而不僵”[7]等,接下来继续分析。按照桩功的姿势和要求,保持静站姿势,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对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是一种持续的活性刺激,站桩训练多久,这种刺激就持续多久,日复一日的站桩锻炼,反复不断的持续刺激,对本体感觉功能的提高效果自不必说。训练中“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特殊运动方式,使姿势的稳定刚好处于“懈”和 “紧”的临界点,持续一段后,参与运动的肌肉必然疲劳,想要继续维持这种姿势,神经系统必然会募集运动系统深层次的、平时很少参与运动的小肌肉群参与代偿,这样一来,对激发神经、肌肉感觉、提高本体感觉功能有着其他运动无法比拟的作用。因此,系统长期的桩功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人体本体感觉的功能。

由于广义的传统武术桩功内容丰富、体系庞杂,因此,在此只从狭义的传统武术桩功也即是武术内功中的主要练习形式——静功站桩功入手,来探讨其对人体平衡能力显著影响的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机制。

2.3 传统武术桩功可以间接提高人体的视觉功能

长期的传统武术桩功锻炼,可以间接提高人体的视觉功能,并且,这种功能也是现代西方体育项目所不及的特殊功能。乍看这种说法稍有牵强,并且前文已经明确说明,站桩训练中,眼睛是微闭甚至是闭着的,如何对视力起到锻炼作用,并且还优于其他运动项目?这也要从中医学的角度入手来进行分析。中医理论讲,目,又称“精明”为视觉器官。目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肝血的濡养和肝气的疏泄,故称肝在窍为目。《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灵柩·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1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11]肾五行属水,肝五行属目。从五行生克看肾与肝的资生关系:肾生肝即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11]。而在站桩过程中,保持站桩姿势,“独立守神、呼吸精气”可以使机体“真气从之”,进而可以赔补肾之元气,促进人体肾脏功能的提高。肾生肝,肾气足,则肝气足、肝血旺,目的视觉功能自然会有所提升。另外,“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膝为筋之府”“肾主骨、生髓、通脑”[11];站桩训练中,而作为筋的各关节部位的肌腱,特别是膝关节部位和脚掌十趾,在保持站桩姿势时,有着持续不断的拉伸、收缩锻炼,长期锻炼能提高其韧性和功能;而下肢和躯干的骨骼在站桩中一直处于纵向的压力状态,这样长期的站桩锻炼对提高骨密度和改善骨骼的内部力学结构有着很大的帮助。由此看来,站桩训练能起到外练“筋骨”以壮内“肝”的效果。肝的气血充足,眼睛就会更加有神、明亮、视物清晰,这无疑能够间接提高人体的视觉功能。

高职院校通过10多年的发展,在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实背景下,积极鼓励和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重要战略举措。

一般来讲,选择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都能够增强体质、提高身体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机体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等,只是不同的项目,相对应的效果锻炼效果不同而已。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适当合理的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12-14]。对于普通人,平衡能力是维持正常生活和完成各种动作的基础保证之一;对于竞技运动员,良好的平衡能力除了有效预防运动损伤,还是保证其运动技术完成的前提条件,特别是一些强调保持身体姿势的动作协调性项目,平衡能力显得更为重要[15]。因此,在运动训练中,一直以来就有专门针对平衡能力提高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即以发展人体大肌肉群的最大力量为最终目标的传统力量训练。根据平衡能力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不同作用和重要程度,为了有效的提高人体在运动中的平衡能力,近年来运动训练中出现了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即核心力量训练。 在运动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是一种新兴的体能训练方法,也是竞技体育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体能训练理论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已经有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可以提高前庭系统的稳定性、肌肉本体感觉的敏感性和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功能,改善身体的姿势控制能力,提高人体对身体姿态变化时的调节能力[9]。作为传统武术功法运动形式之一的桩功运动,其对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在提高前庭系统的稳定性、肌肉本体感觉的稳定性和大脑皮层分析综合功能方面,应该有着更为独特和显著的作用,不然,桩功也就不会在传统武术的训练中彰显出如此重要的位置。

3 传统武术桩功促进人体平衡能力提高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依据

3.1 现代运动训练学中对人体平衡能力提高的手段和方法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探讨可知,传统武术桩功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人体前庭系统的稳定性、肌肉本体感觉的稳定性、大脑皮层分析综合功能和人体视觉功能,当然也就相应的能够有效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这是传统武术桩功能够促进人体平衡能力提高的运动生理学机制。

核心区域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是以腰椎—骨盆—髋关节为主体,包括附着在它们周围的肌肉、肌腱及韧带系统,具体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核心区上部,核心区中部,核心区下部[16-17]。从人体解剖学角度看,核心是指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所包含的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以及这些部位深层的小肌肉群共 32 对(块),腹部肌肉只是核心区的主要肌群之一[15]。在运动时,人体的核心区域是发力的支点,是动作完成的关键。核心力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四肢的协调、配合发力的程度,并对人体运动时的姿势控制和稳定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核心力量训练中,由于躯干、脊柱、盆骨和机体深层的小肌肉群得到锻炼,从而为四肢发力创建了一个更好的平台,这对运动中力量的传递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另外,核心力量训练中的不稳定训练加强了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有利于运动员在运动中保持姿势。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时,人体始终处于一个稳定与不稳定状态的相互转换中。在这个训练过程中神经系统为了实现机体的动态平衡,不断地刺激更多深层的小肌肉群参与身体姿势的调整,以此控制身体重心、保持机体平衡状态[15]。研究表明,核心力量训练中采用静态稳定性训练和动态平衡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最有效果[15]。因此通过一定的核心力量训练,对人体的平衡能力有着显著的改善效果[15]

变异系数是对样本数据特征值变异程度的度量,其确定权重的基本思想是:在一个多指标评价系统中,如果所有评价对象基于某个指标的特征值变化程度都很大,则说明该指标对待不同的评价对象具有较强差异性,可以从该指标角度突出评价对象的特点,在赋权重时应考虑赋予较重比例。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3.2 传统武术桩功与新兴核心力量训练在训练部位上的契合

从训练部位来看。传统武术桩功的训练部位涵盖了运动训练学中锻炼人体核心区域的新兴核心力量训练部位。从核心区域来说,传统武术桩功中“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打开命门、松腰敛臀、圆裆开胯”等正是为了对核心区域进行锻炼而提出的特殊姿势要求。这种要求下,脊柱的生理弯曲减小,并接近竖直,特别是腰部的“后顶竖直”,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对人体起到一个核心稳定的作用,以便为四肢发力和力的相互传递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日常生活中,人体一旦突然失去重心或者脚底打滑即将摔倒时,最基本、最简单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护本体反射就是“顶腰下蹲”,这样才利于调节机体平衡和保持机体平衡,防止摔倒和减小摔倒的概率。从运动中人体的发力来看,几乎所有的发力、蓄力动作,都要顶腰收胯,特别是搏击类项目,这样更有利于下肢力量向上肢的传递,也有利于上肢力量、技术的发挥以及配合下肢的动作和发力。在此过程中,而平衡又是机体保持稳定发力的基础,由此说明,站桩过程中对人体核心区域的特殊要求,是为了锻炼运动过程所需的身体平衡基础和运动、发力的姿势准备基础。另一方面,桩功训练中的这种核心区域要求,减小了重心因生理弯曲产生的重心散布,增大了重心的可控范围,提高了重心的可控性。因此,从训练部位来看,与核心力量训练相比,相同的训练部位是传统武术桩功训练对人体平衡能力有显著提高的运动训练学依据之一。

3.3 传统武术桩功和新兴核心力量训练在训练方法上的契合

从训练方法来看,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分类有多种,比较全面的一种分类是把核心力量训练分为:稳定和不稳定,徒手和负重,一维、二维和三维,静力、动力和两者结合型[18]。而看似简单的传统武术桩功训练中,这四类训练方法已经尽含其中。从稳定和不稳定的角度来看,是从训练环境来区分的。站桩外在环境的稳定和站桩运动本身的静止不动,即可视为是核心力量训练的稳定性训练,从形式上看这种情况直观、明了,两者有很大的共性。值得指出的是非稳定性训练,“站桩训练中肌肉、关节、气血、意念所具有的丰富内动”[7]可以视为核心力量训练的不稳定性训练,也就是说,在站桩过程中,外表看来好像是静止的,实则机体在精神高度集中下有轻微的蠕动和晃动,特别是意念的丰富内动,在一定阶段脚下会有一定的“意念假借”,如:两脚如踩棉、如踏船等,这在主观和内在环境上已经构成了核心力量非稳定训练的环境条件。由此看来,传统武术的站桩训练包含了核心力量训练中稳定和不稳定的训练方法。由于传统武术桩功训练的特殊性,外在很简单,内在较为复杂。所以,传统武术桩功训练中所包含的其他三类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如果从“意念假借”角度出发来解释,其方法与作用和传统的经验理论不谋而合。站桩中,两手意念假借的“放空与漂浮”“引力与斥力”“推力和拉力”“托力和按力”等可以视为核心力量训练中运动负荷类的徒手与负重训练方法;站桩中,四肢和躯干的“单向意念假借”“双向意念假借”“多向意念假借”等,可视为核心力量训练中从运动方向分类的一维、二维、三维训练方法和从用力方向分类的静力、动力和两者结合型训练方法。由此可见,从训练方法上来看,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几乎被一个看似外在简单,实则内在要求复杂的传统武术桩功训练囊裹殆尽,因此,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来看,传统武术桩功训练能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来看,提高人体平衡能力的方法有传统力量训练法和新兴核心力量训练法。然而,不管是从训练部位来看还是从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来看,传统武术桩的系统训练部位和方法涵盖了运动训练学中传统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的部位和方法,它们对人体平衡能力的提高效果异曲而同工。在此,传统武术桩功训练对人体平衡能力的提高找到了运动训练学依据。

例如,在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对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好的习惯加以指出,并向幼儿解释这些习惯在生活中可能带来的影响等。之后,我们还要及时与幼儿一起,以相互约定的方式制定一些简单又便于实施的规则,让幼儿对这些“约定”能够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体验。而为了避免幼儿自觉性薄弱所造成的忘记遵守这些规则,我们可以在班级中张贴图片或可爱的艺术字体来达到对幼儿的一个警示或提醒的作用,让幼儿在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服务中,逐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使精细化管理在精确到幼儿这一主题时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4 结 语

通过对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和技术演变的认知,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两方面的影响机制分析,经过长期系统的传统武术桩功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人体前庭系统的稳定性、肌肉本体感觉的稳定性、大脑皮层分析综合功能和视觉功能;从运动训练学的训练部位来看,传统武术桩功的训练部位,不仅包含了运动训练学中提高平衡能力的传统四肢大肌群的力量训练,同时也包含了能有效提高人体平衡能力的新兴核心部位的力量训练;从训练方法上看,外在看似简单的传统武术桩功训练,其实内在已经包括了运动训练学中稳定和不稳定,徒手和负重,一维、二维和三维,静力、动力和两者结合型的多种类型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到目前为止,研究过程中还没有发现与本研究类似的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两方面来证明传统武术桩功能显著促进人体平衡能力的相关参考资料和和科学依据。本研究试图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的影响机制入手,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探讨传统武术桩功能够促进人体平衡能力的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客观实际意义和现代意义。但是,这种理论与传统的经验理论相比,虽然有了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支撑,实践论证和实验统计的缺乏,仍然是本研究的缺憾。因此,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说,如何通过实验方法,从统计学依据等方面,来更为深入全面的论证传统武术桩功对人体平衡能力的显著作用,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段廷进.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J].军事体育学报,2014,33(3):81-84.

[2] 吴图南.国术概论[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1984:20-22.

[3] 王红梅,徐秀林.人体动静态姿势平衡能力测试的理论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43):8095-8098.

[4] 陈佑学,尤桂杰,杨少峰.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静态平衡定量对比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2):141-144.

[5] 涂平,廖远朋.五禽戏和站桩练习对女性KOA患者伸、屈膝力量及WOMAC评分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6):68-71+84.

[6] 林伯源.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463.

[7] 段廷进.论传统武术桩功的价值与作用[D].郑州:河南大学,2008.

[8] 张胜年,林中宝,袁泳虹,等.背向行走训练对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及步态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3):304-307.

[9] 陈文鹤,郭黎,马俊杰,等.长期木兰拳练习对中老年人平衡调节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1):68-71+75.

[10] 王晓玲,陈峰,王勇,等.膝骨关节炎患者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OL].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0):2464-2468. (2017-06-08)[2017-09-2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222.R.20170608.1149.006.html

[11] 孙广仁,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2] 张丽芬.八段锦对老年人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2:2.

[13] 高艳,谭纪萍,李红雯,等.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5):410-412.

[14] 刘冬冬,陈敏雄,马可武.运动对老年人体质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93-96.

[15] 于宁.核心力量训练对人体不同状态下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

[16] 姜宏斌.人体运动核心区域稳定性与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及理论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3):257-263.

[17] 赵佳.核心区力量及其训练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218-220.

[18] 冯建军,袁建国.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9,16(11):58-62.

[19] 郑传峰,张涛.三体式站桩对形意拳初学者身体对抗的影响[J].武术研究,2017,2(3):49-52.

[20] 毛圣力.桩功内动训练对武术快速起动动作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

[21] 段廷进.传统武术桩功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传统武术的影响[J].军事体育学报,2015,34(1):109-112.

[22] 段廷进,林辉.从中医学的角度看传统武术桩功的医学价值[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30(5):105-108.

[23] 赵学勇.武术桩功训练对青少年(14~17岁)散打运动员竞技效能的影响[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24] 尹海滨.武术桩功练习对老年人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19(5):479-481+449.

[25] 武超.传统武术桩功对散打步法技术的影响与机理的探讨[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26] 喻龙.太极拳桩功中“升降桩”的运动学特征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27] 李春日,任大鹏,白增华,等.太极拳无极站桩初始阶段积分肌电图变化[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8):13-14.

[28] 武冬,熊开宇,宋渊.形意拳三体势站桩肌电变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4):65-69+73.

 
段廷进,林辉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