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道德与利益的内涵

(一)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以是非善恶作为评判的标准,借助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既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间彼此关系一种内在标准,也是调整要遵循的原则,还是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规范。它是广大社会成员在交往中通过经验获得的社会意识,用来约定俗成规范人们的行为。它本身蕴含正能量的价值取向,可以用来参照人们的行为对错。回到现实中去,人为需要而生,人为需要而行。当涉及生存发展的利益出现层次差别,产生利益冲突时,需要运用道德手段,形成指导和约束行为的道德规范进行协调。道德的价值就在于存有形、润于心地扮演“协调者”的角色,以充满柔性力量的手段来化解硬性的社会矛盾。通常,道德被认为是因需要一种调节手段而生,以柔克刚来化解矛盾。

(二)利益的内涵

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P79)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表述利益的具体内涵,但他间接阐述了利益就是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通过生产制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通常指物质利益。在他看来,作为区别于动物的人来说,一个很大的优越性在于人明白自己的需要,人更能够为满足需要凭借人类智慧通过劳动生产所有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质资料。马克思在强调劳动重要性的同时,也肯定了利益对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劳动产物的抽象概括。马克思将这种物质利益称为首要的、最根本的利益。

二、道德与利益的辩证关系

(一)利益决定道德

1.利益是道德产生和演进的动力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需要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变相就延伸了利益空间和利益基础。基于道德要对利益进行协调,也拓宽了道德调节的范围和尺度。二者互为参照、互相对应。特定的经济利益关系总有最适合的道德价值体系相伴而生,与之相契合。正如马克思所说,经济利益关系发生变动,以它为基础的上层建筑也会随之变动,道德体系就是最早有反映的部分[2](P17-29)。当生产进步推动利益诉求变革发展时,也带动以利益为基础的道德的升华发展,不断衍生新质,造就新道德。在这个过程中,新生的道德一旦确立就意味着道德也实现了它本身的变革。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3](P494)。在他的观念中强调对道德的产生发挥根本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进步。也肯定对道德演进发挥诱导作用的关键因素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进步。

2.利益是以道德方式调控社会的载体

人们通过道德的方式了解社会,明确意识到道德实践产生一定的利益价值。再凭借个人经验及社会约定俗成的社会经验来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的问题。最后在衡量价值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在社会中进行价值抉择。社会生活中总会因为谋求各种利益需要(物质性和精神性需要)诱发冲突,引发矛盾。如果不能找到一种合理的方法协调冲突,就会演化为恶性斗争。为了利己,更利于社会,大家积极解决这些利益冲突。在内化道德信念和追求协调矛盾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个人与社会之间紧密的利益关系,收获公认的道德经验,形成约定俗成的道德价值体系,与见利忘义、狭隘的自利观做对抗[4](P62-65)。简言之,肯定正确的道德价值关系,以利益为载体,对社会行为进行鉴定,以此来调控社会。

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道德的发展脉络,可以得出结论:道德反作用于物质利益。物质利益是道德施加影响的对象。道德作为一种对利益关系进行协调的手段。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利益冲突需要道德充当调节者的角色。道德的历史变迁中可以探究利益协调的发展脉络。

综上所述,对于脾肾阳虚型桥本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而言,在传统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按照合理的中药配伍方式加入中药治疗干预,对于提升疾病治疗的总体有效率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在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时,建议广泛推广应用此种综合性的药物治疗方式。

道德和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9](P96)。它们互为参照,经济是道德的基础,道德又会对经济产生制约作用。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陈旧的、落后的道德对社会主义物质利益的发展具有阻碍和束缚的消极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客观性[10](P86-90)。就存在一些落后迂腐的道德对主流物质意识造成冲击、阻碍或破坏。比如,现阶段一些落后偏僻的地区仍然保留一些封建残余的落后思想,束缚人们的行为,摧残人们的身心。第二,先进的道德意识对物质利益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完善的积极价值。看待事物要用辩证的眼光,有落后就会有先进。它会以一种反作用的形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当社会处于混沌、困窘的时期,就迫切的需要正确的思想道德来指导,促使人们思想的觉醒,扭转之前错误的思想现状,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生活怀有憧憬,看待事物也有新的思路和新的角度,用一种充满生机和前景的态度对待现实,促进现实的发展。

(二)道德反作用于利益

3.利益是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化的中介

1.道德反映利益

道德被公认为一种社会意识,通常被看作上层建筑整体的一部分。它独具主观能动性,它不是盲目地反映世界,而是人们面对经济关系中的利益选择时由人们进行取舍思考后,做出的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判断,后来逐渐形成人们公认的道德追求。道德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具有足够的灵敏性。不仅能够积极应对,还能高效及时地做出反映[6](P140-142)。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社会,道德都是对经济基础的一种反映,根植于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与那些超脱社会、超脱历史发展阶段的抽象观念不同,道德也是对利益现象的表现。先有利益作为根基,才衍生出道德观念。可以说,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约定俗成形成的妥善处理各种利益问题的道德理念实质上是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不同环节的不同体现。

具备约束功能的道德规范包含两种特性:一种是形式上包含主动性,是指道德规范以人类的一种思维观念的形式存在并作用于现实中;另一种是内容上包含客观性,是指道德规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现实基础最直观、最客观的反映。这两个方面的性质规定了道德规范需要以他律的方式表达自己,以人类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为依托,在维系道德主体的首要前提下,有目的地传达一定的道德命令来完成道德规范的要求[5](P67-68)。有他律必然也有自律。他律向自律发生转变需要一定的牵引作用。当利益恶性扩张,滋长人的黑暗欲望时,人们就会自觉呼唤道德规范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来防患未然。可以说,道德根植于利益。利益又衍生出道德,规定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利益通常被人们当成完成转化的中介。作用在于引导道德在社会中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如果考虑阶级因素,转化自然会艰难些,过程漫长曲折些,这是需要时间进行合理协调的。

2.道德实现利益

道德为了对利益进行调整,日益形成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最终目的都是要更好地实现人的利益。尤其在经济活动范围中,人们约定俗成地形成内化于心的道德理念和道德价值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一定的约束规范作用,有效减少了利益失调的乱象[7](P20-21)。我们所追求的终极道德就是不仅获得益于多数的整体利益,更要实现整体基础上的个人利益。可以将道德对利益的实现结果概括为三个观点:一是道德是利他。这是一种具有崇高无私的精神气节,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倡导的理想境界,如“不求回报,只为他人”;二是道德是利己。该道德行为的实施,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谋取一些既得利益,如损人利己,自私自利。三是道德是利他和利己的统一。在道德利他时,道德行为主体也能收获精神利益。所以说,我们所推崇的公认的道德就是要达到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状态,这也是我们追求的道德价值所在[8](P57-73)

①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协助制定的《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认为中小物流企业的内涵所谓中小型物流企业,是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年营业额、年上缴利税和企业员工规模划分的一类企业形态[5]。当前一般指那些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下、年营业额数百万至数千万、企业员工500人以下的为中小型物流企业。多数为单向型物流企业,它仅仅承担和完成某一项或少数几项物流功能[6]。

3.道德制约利益

市场经济是对社会整体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一种极其关键的机制,它发挥作用的杠杆就是经济效益和利益[11](P23-25)。这种利益导向是自然生成的客观的内在要求,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能够维持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需要。它有利有弊。利在于:它强化参与者的主体意识,明确利益观念。它促使人们为了获得更高的生活水平,满足更多的生存需要,不断超越和奋斗,促使人们在竞争的状态下带动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弊在于:这种对利益的追求导向逐渐异化。在现实生活中,它使利益主体之间、利益主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过于市场化,滋生“金钱至上”的腐化思想。为谋取更多的利益,冲破道德束缚和规范,一味地采取非正当的手段,这些都导致道德价值产生异化,一点点地蚕食正统社会道德体系的价值。

2.2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在各因素上的得分比较 从性别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校内适应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适应、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及家庭环境适应等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同阶段上看,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适应上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在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家庭环境适应及校内适应等维度上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与利益乱象

新时期,在我国经济领域内,所有制结构展现出多层次发展的鲜明特点,分配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鲜明特点。在逆流而上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追求的利益不同,利益的实现和分配的不同等差距,就存在利益冲突的隐患。当冲突不可避免地暴露时,道德与利益协调的状态被打破,就导致以下道德与利益乱象:

(一)市场经济活动的利益导向对社会道德体系的冲击

3.Culler,Jonathan.Ferdinand de Sassure[M].New York:Penguin Books,1976:15.

(二)利益社会的世俗化倾向对社会道德体系的冲击

目前,受利益导向的社会世俗化发展的影响,使道德萌生世俗化发展的倾向。我国社会的世俗化不仅体现在其正在朝着全方位、多层次的纵向扩展,还体现在深度延伸的发展趋势方面。尤其在我国逆流而上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结构正在悄然变化。人们追求的目标价值也逐渐发生偏移。人们更倾向于社会现实中利益的获得[12](P32-36)。道德在利益社会世俗化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下也逐渐偏移向世俗化道路发展。整个社会充斥着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道德腐败气息,以及价值虚无主义的丑陋风气弥漫整个社会。人们坚定的精神支柱和虔诚的理想信念缺失,严重地冲击着人们内心公认的道德追求和正统的价值观,使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体系错乱。比如,生活领域到处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教育领域存在大量学术不端、学风不正的丑陋现象,政治领域存在以权谋私、官商勾结、强权腐败的现象等。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道德价值的弱化损害个人和社会整体利益

道德价值的弱化使公认的道德理念的规范作用和引导功能的弱化,严重损害个人和社会整体利益。道德价值弱化的社会抛弃公平公正原则,堕落腐败道德价值观的横行,机会的不均等、待遇的不公平、教育制度方面的不平等的现象层出不穷,导致社会心理失衡,诱发社会矛盾,从而严重损害人们的个人利益。伴随着社会世俗化的发展,道德价值弱化,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和规范效力弱化,反而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欲望增强。对于具有小市民倾向的社会成员来说,一遇到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对立时,就缺陷性地选择先守住个人利益。为了谋取更多无关紧要的蝇头小利以及不被社会大众承认的非法利益,甚至无视道德,抛弃道德,抛弃社会整体利益。

借名人之力推动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融合。凤凰古城作为我国知名的古城旅游目的地之一,在借名人宣传当地旅游文化和民俗文化方面可谓是独辟蹊径、独占鳌头。它利用沈从文文学作品来证明凤凰文学内涵之深厚,借黄永玉书画作品来推广凤凰建筑美学之奇特,凭宋祖英乐坛影响力来宣传当地传统音乐之丰富,形成了“凤凰古城在哪里,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的旅游宣传口号。因此,只要找准文化交集,不论是名人还是文化,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可以嫁接和转换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与利益关系的协调

(一)正确发挥利益的导向作用,为道德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利益是鼓励社会成员进行创造的原始动力和最初引力,无论是市场经济的变革和发展,还是社会的波折前进,都是利益发挥着最终的杠杆作用[13]。利益关系衍生的矛盾是一切社会活动冲突的来源。在面临利益实现与道德建设的问题时,也应充分重视利益的导向作用,肯定利益,实现利益,为道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14](P23-25)。要肯定物质利益的社会作用,是当前我国精神道德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前提。构建经济建设,为道德建设打造坚实丰厚的物质利益基础。发挥人的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率,鼓励生产创造[15](P79-85)。按劳分配,减少不必要的利益摩擦。高效提高社会生产率,正确注重效率,在实现创造满足人们利益需要的同时,又能缓和利益矛盾,减少利益冲突。

(二)正确发挥道德的调节作用,营造利益和谐的市场经济环境

有了坚实的物质利益基础,如果缺乏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指引和约束,就会阻碍人们利益的获得和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16](P82)因此,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和利益的实现,还要重视公认的道德价值体系的构建,为实现利益和谐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道德是我们协调利益关系、处理利益问题的准则和日常行为的内化规范。我们要建立完善的社会道德约束机制,正确对利益导向和利益追求进行合理约束和规范。通过在社会中形成积极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人们内化于心的道德价值观来帮助人们抵制不合法、不正当利益的追求。

[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任杨杨.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中的矛盾问题探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刘仁贵.利益考量:道德认同的现实基础[J].道德与文明,2017(4).

[5] 刘亮红.道德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

[6] 陈璇.简论马克思关于道德与经济利益关系的思想[J].经济论坛,2017(8).

[7] 成新文.谈谈利益的道德导向[J].支部建设,1997(6).

[8] 陈鹏威.道德与经济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9] 田玉光.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J].商业文化,2014(10).

[10] 杨德才.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5).

[11] 刘媛媛.社会转型期道德价值与利益的冲突与整合[D].保定: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 闫莉,蒋锦洪.道德困境的产生因素与消解路径[J].求实,2014 (2).

[13] 左少杰. 马克思道德观视角下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4] 熊黎明.利益转型期的道德困境与道德文明体系重建[J].长江论坛,2001(2).

[15] 张仲涛.试论利益矛盾与道德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12(11).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肖大伟,杨欢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