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网络统战2.0”:运用网络开展统战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1)统战工作也必须适应这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2003年以来一些统战部门开始探索运用网络宣传统战工作。2005年全国统战宣传调研工作会首次提出“网络统战”(2)的概念。经过十多年努力,网络统战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以占领网络平台阵地宣传推动统战工作为切入,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虚拟空间统战工作阵地建设稳步推进,全面覆盖了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手机APP等现有热门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强化政治引导取得一定成效,发现、联系、团结了一批新媒体从业人员、网络代表人士等。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及其产生的全方位深入性影响,网络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移动终端成为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渠道,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达95.1%;新生代、中等学历成为网民主要群体,10-39岁网民占73.7%,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网民占63.5%;信息传播方式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自媒体时代加速到来。面对网络生态发生的一系列巨大变化,以宣传统战工作为核心的“网络统战1.0”模式呈现出对网络本质认识不够透彻、对网络规律研究不够深入、对网络技术运用不够充分等问题,无法很好适应新时代互联网的深刻变化和统战工作的深层次需求。

中央统战工作会议高度重视运用网络开展统战工作。孙春兰部长提出“要充分认识网络对统战工作的现实和深远影响,把探索运用网络开展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为进一步把握好网络这一“最大变量”,需要进一步探索网络统战工作新方式新方法,推动“网络统战1.0”向“网络统战2.0”升级,实现统战工作与网络深度融合,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运用网络开展统战工作的特点与准则

当前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极大改变了现实社会,客观上要求统战工作更好植根于互联网时代浪潮之下,适应新时期互联网特点,探索形成网络统战工作的准则。

(一)运用网络开展统战工作的特点

1. 一致性与多样性碰撞激荡。网络是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特殊空间,网络参与者受制于学历水平、个人情感、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而产生巨大的个体性差异。同时,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隐蔽性使之很容易成为压抑情绪的宣泄场。网络空间充斥着不同的言论和巨大的争议,网络统战工作一致性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统战工作者必须习惯、了解、思索、运用这一对矛盾,用更大的智慧去面对来自于网络的挑战甚至责难,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的工作方法和艺术。

2. 传统性与时代性不断融合。互联网自由开放的氛围既激励了创新,也挑战着传统和固有经验。网络参与者往往用具有当前时代特点的眼光解读、反思、评价传统,不断推动着传统性和时代性的融合。网络统战工作应把握网络这一特性,将统战工作传统性与互联网时代性相互融合,在平等、协作、共享基础上凝聚共识。同时,统战工作也要大胆解放思想,积极运用网络思维,不断探索新抓手、新模式、新方法,提升统战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能力。

界线协议书及附图的编制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几乎没有任何技术依据,指导作业的技术方法来自专业人员的经验积累。本项目借鉴1998年的勘界资料,并结合现势性较好的基础测绘资料、陕西省乡镇变更资料等,设计了内容全面、路线可行、方法先进的技术流程。

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作为家族范畴的成员,不必具有其范畴的所有属性,而是AB、BC、CD、DE式的家族相似关系,即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至少有一个或多个共同属性。范畴成员的特性不完全一样,他们是靠家族相似性来归属于同一范畴。而范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边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形成和变化发展的。

3. 导向性与开放性包容共存。网络作为一个高度自由、开放的虚拟空间,言论、表达的自由度、开放度前所未有。同时,网络也是一个极具包容性和张力的空间,容纳了大量独立的观点、见解和主张。但网络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爱国向上的主旋律,在网络空间中更加有力地开展导向工作显得更为重要。网络统战工作的开展必须克服传统统战工作时间、地点、人物相对固定的模式,始终植根于开放的网络空间中,用更大的包容和理解做好导向工作。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

(二)运用网络开展统战工作的准则

1. 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平等是互联网的重要特点之一,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实社会身份的束缚。网络空间中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络提供了更多的言论表达途径和渠道,打破了传统话语权体系。网络统战工作中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必须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不刻意排斥和边缘化。

新型建筑材料与建筑方案的研究下,建筑工程技术越来越要求精细化,对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工程技术的精细化,除了可以使建筑更加安全,还对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弘扬正气、注重底线。要具备牢固的底线意识,围绕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鼓励网络参与者正面发声,弘扬主旋律,坚决抵制违背政治底线的不良言行。同时对党外人士在网络中没有违背底线的言行,即便批评激烈也要认真对待、虚心接受,把批评和责难引向正面。

3. 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对热点问题形成引导机制,及时披露相关信息,通过网络统战工作把网络的关注点转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积极鼓励和支持统一战线成员为解决社会问题建言献策,形成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的良性互动。

4. 把握动态、注重时效。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掌握各方面动态,把工作时效放在重要位置,减少工作层级,推动网络统战工作向扁平化发展。及时把线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纳入到线下工作决策中去,提升统战工作快速反应能力。

“医院从2015年开始推行‘岗位目标责任书’,就是为了规避部门制定目标时的种种问题。从那时,我们就提出,由医院整体核定目标。”韩建峰表示,医院结合西安交通大学办学定位、医院五年规划等制定目标,把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到每一年,使医院发展有比较具体的目标。每一年的落实中,每个职能科室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目标。

5. 协作互助、形成合力。充分立足大统战工作格局,积极协同宣传、网信、国安等各方力量,发挥新媒体从业人员作用,推动网络空间中统战工作与网信工作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共同发力,形成最广泛的网络统一战线。

【实验操作及现象】取少量固体酒精于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将烧杯迅速地倒转过来,并注入适量澄清的石灰水,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运用网络开展统战工作的问题与挑战

网络生态发生的深刻变化,为网络统战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综合当前网络统战工作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一)话语权被不断稀释,面临有效凝聚共识的挑战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通过传媒平台发声,去中心化现象凸显是自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网络汇聚方方面面的不同声音,不可避免地冲淡了主流媒体的声音。同时,统战工作与以新生代、中等学历的主体网民联系不紧密,门户网站、APP受众范围窄,主流媒体统战宣传报道容易被其它的海量信息所淹没,导致“双减弱”现象突出,即统战部门和统一战线代表人士发声引导力度减弱,统一战线难以在网络空间引起党外人士的广泛关注。网络统战工作急需争取话语权以在网络空间有效凝聚政治共识。

(二)网络特性了解不足,面临运用新兴技术的挑战

如表1所示,74.5%的游客对苏州太湖园博会的评价是很好,24.1%的游客认为一般,1.4%的游客认为很差,表明第九届苏州太湖园艺博览会的举办总体比较成功。如表2所示,苏州太湖园博会总体布局合理、交通便捷、服务设施完善、导引系统明确,展示了较高的园艺水平,值得游览。但同时25.5%的游客还不是很满意,表明第九届太湖园艺博览会规划与服务仍有提升空间。

(三)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面临专家人才缺失的挑战

网络空间是对现实社会的延伸、映射和拓展。网络空间不是“独立王国”,也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生活而单独存在,线上线下融合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当前统战工作存在线上线下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还未能形成有效快速的联动机制,线上意见建议转化为线下工作举措的力度不足、效率不高,线上线下“两张皮”现象较为突出,削弱了线上统战工作的说服力、影响力,对网络统战工作深入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线上线下衔接不紧,面临配合协同不足的挑战

在工作实践中,网络统战工作没有形成专门的、系统的工作队伍。熟悉网络的统战人才缺失,导致统战部门特别是基层普遍存在“懂统战的不懂网络、懂网络的不懂统战”的困境。具有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多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缺失,导致统战部门把握网络、运用网络的能力不足。网络统战工作专家的缺失,导致对网络规律的研究、对网络统战工作人员的多学科培训存在严重不足,网络统战工作人员得不到有效的工作指导,制约了网络统战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体制机制创新不足,面临适应网络特性的挑战

3. 建立多元化的网络统战工作专家队伍。网络的复杂性决定了网络统战工作需要各方面专家学者进行指导。网络统战工作应当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独特优势,建立从中央到省市、区县分层分级的,具有多元化学科背景的网络统战工作专家队伍,为培养复合型的网络统战人才队伍提供教育教学指导。各级统战部门还可通过课题立项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专家队伍开展对互联网规律的研究,推动网络统战工作理解、运用互联网规律和思维方式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为“网络统战2.0”建设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运用网络开展统战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推动“网络统战2.0”建设就是要科学地运用统战工作原理、方法和艺术,更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做好网络空间的统战工作。结合当前网络统战工作实际并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着手,推动“网络统战2.0”建设:

2. 与联谊交友相结合,打造联络统战成员新途径。利用网络空间积极拓展联谊交友工作。利用及时聊天软件、社交平台与党外人士保持交流互动,突破时间、空间对党外人士联谊交友的制约。推动统战干部在网络上与意见人士寻找共同话题,各抒己见、以文会友、交心谈心,通过沟通交流转化网络意见人士,引导他们在弘扬主旋律上发挥作用。

(一)核心是构建网络统战工作公信力和话语权

“网络统战2.0”必须适应网络话语权被大量信息稀释的特点,围绕公信力和话语权这一核心,营造诚信、透明、权威、自由的网络统战工作环境,让广大统战成员、党外代表人士相信、认同网络统战工作,推动他们在网络空间更好团结群众、服务大局。

1. 及时回应关切。把及时回应统战成员和群众关切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做好与统战工作密切相关的网络热点的回应。一方面要积极主动作为,在正面宣传统战工作、党外代表人士的同时,关切网上负面热点,及时通过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公开平台正面回应。对个体性的负面热点问题则要用好即时聊天工具做好与当事人沟通。用正面的、积极的回应在网络空间中树立统战工作公信力和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发动统战成员,鼓励有社会影响力、有学术地位、有专业知识的统战成员加入到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和回应中,广发“科普贴”,加大统战成员网络影响力和发言权。

2. 主动交流互动。网络互动是争取话语权的有效方式,例如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推特治国”。网络统战工作应当主动通过社交平台开展网上交流互动,争取网络空间话语权,形成有利于统战工作的良好网络氛围,树立公信力和权威性,不断画大“同心圆”的半径。例如:各级统战部门可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收集意见建议并定期回复,倾听网络意见人士和基层群众的声音,使其获得存在感、参与感;可通过“蹭热点”的方式参与网络热点话题讨论,适时阐述党的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和相关精神;以设置话题的方式,把中立的“吃瓜群众”吸引到话题讨论中来,用“真理越辩越明”的态度宣传统战工作、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社会正气;利用微博、公众号、网络直播室、APP实时交互功能开展丰富多样的统战主题活动,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大众参与。或邀请统战成员中的名家达人实时直播访谈,吸引大众关注。

3. 树立榜样网红。正面宣传网络代表人士对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积极作用。树立榜样网红对营造网络统战工作氛围、争取网络统战工作话语权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要积极转化争取网络意见人士,将网络意见领袖吸纳到网络代表人士队伍中来,鼓励和支持其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发表言论,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榜样。另一方面将一批党外代表人士特别是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无党派代表人士打造成为榜样网红,鼓励他们运用网络履行职责,将网络舆情转化为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的工作基础,宣传和彰显网络统战工作的正面成绩,赢得网络参与者对网络统战工作的支持和赞同。

(二)重点是利用网络特性开展网络统战工作

网络空间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运作规律。运用网络开展统战工作需要熟悉互联网特性、用好互联网技术、掌握互联网规律,综合利用互联网特性打造“网络统战工作矩阵”。

3. 学好、用好网络话语体系。互联网是一个个性鲜明、自由开放的空间,网络语言背后蕴含着网络参与者的鲜明个性。网络统战工作需要改变传统的刻板形式和话语体系,学习网络语言和用语方式,用活泼、生动的网络话语体系来传递统战工作的鲜明指向性。积极鼓励和发动网络统战工作人员、党外代表人士在网络空间中对符合主旋律的言行积极点赞。对违背政治底线的言论,要运用各种网络常用语,旗帜鲜明地通过归谬对比、科学释理、尝试讲解、亲历讲述等方式或犀利、或戏谑、或客观地“怼”回去,让网络参与者正确认识到其言论的谬误,以达到用网络语言、网络思维弘扬主旋律的目的。

1. 积极运用新兴互联网技术。新兴互联网技术为包括统战工作在内的各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做好网络统战工作离不开新兴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例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可分类了解、定向分析不同类别统战成员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为统战工作制定政策、优化流程、改进方法提供数据支持和量化参考;可利用高带宽实时通讯技术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新媒体从业人员、港澳台海外同胞、留学人员等流动性较强的统战成员实时交互,加强沟通联系;利用IP形象设计技术,将统战人物、历史用符合新生代网民审美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开发周边产品,吸引新生代网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关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统战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博物馆、展览馆等搬上互联网,推动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集中共享,发挥人文教育作用,更好传播统战文化。

2. 探索互联网社会效应的运用。互联网社会效应凸显是社会生活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网络统战工作应当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好互联网社会效应,推动网络统战工作深化发展。例如:研究互联网马太效应,发现网络大V人气、热度聚集的规律,推动统战成员、榜样网红发挥先发优势抢占网络空间的制高点;研究互联网鲶鱼效应,建立健全网络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机制,激发新媒体从业人员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网络统战工作的活力;研究互联网集群效应,探索打造网络统战工作众创空间和实践基地,推动统一战线各类人才在网络空间的有效聚集,夯实网络统战工作人才基础;研究互联网放大效应与漏斗效应,探索互联网参与者关注点的产生与转移,引导网络参与者正确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难点工作。

为实现快速测量,实验系统需要预先标定,标定的测量范围为100 mm(在正交光栅成像610 mm~710 mm之间)设710 mm处为参考平面高度为0,标定间隔为5 mm,标定调制度比值与高度对应关系已经在图2(b)给出.为了评估该方法的测量精度,标定后实测一个平面,检测平面放置在离参考面32.5 mm位置.图8(a)为CCD获取的检测平面上的正交光栅像,检测平面的恢复结果如图8(b) ,图8(c)为检测平面测量误差的放大图.平面恢复的平均高度为32.49 mm,平面恢复的标准差为0.03 mm,平面恢复的平均误差为-0.01 mm,最大误差为0.09 mm.

(三)基础是打造复合型网络统战人才队伍

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空间,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对人的意识进行了有效延伸,这是网络的魅力所在。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网络的主体和核心要素还是人,做好网络统战工作的基础是高素质、复合型的网络统战人才队伍。

1. 建设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网络统战工作队伍。按照“既懂统战又懂网络,兼具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标准打造一支网络统战队伍。一要引进研究网络意识形态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统战工作对互联网的把握能力和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二要注意吸纳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方面的人才,形成复合型的网络统战工作优势,构建一支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论推动网络统战工作的队伍。三要积极培养当前统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网络意识和运用网络的能力,提高统战干部队伍知网、懂网、用网意识,提升统战工作与网络的结合能力。

其次,从动态层面来看,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和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乃是土地用途管制权概念的动态化表达。我国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时,所确立的土地用途管制法律制度,就是针对在当时耕地资源大量锐减,土地利用失控的背景下,为有效保护耕地资源而实行的一项非常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借助于建设用地的总量控制和耕地资源的特殊保护两项配套制度来实现其有效运行的目标。

2. 加强与互联网相关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网络统战工作不是统战部门的“单打独斗”,党外代表人士也是网络统战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将与互联网相关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不拘一格”的态度吸纳新媒体从业人员、留学人员、港澳侨台同胞等进入到网络统战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中去,在网络平台上客观理性发声,确保网络舆论有效聚集“正能量”,不被个别极端言论“带偏”“失焦”。通过党外代表人士正面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确保网络空间始终弘扬主旋律。

互联网不仅仅推动了信息的高速传播,更带来了快节奏、高强度、高效率的生活工作模式,空前地增加了网络统战工作难度,对网络统战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网络统战工作体制机制以传统统战工作体制机制为蓝本,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分工不明晰、工作效率不高、社会化程度低、工作力量分散等问题。网络统战工作急需开拓思路,以适应网络特点为原则创新网络统战工作体制机制。

(四)关键是推动统战工作线上线下结合

网络和现实社会不是割裂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网络统战工作要取得成效,离不开线上统战工作与线下统战工作的有机统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互联网功能,以网络马太效应、网络蝴蝶效应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会效应,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运用网络做好统战工作的关键。但目前各级统战部门运用网络开展工作主要集中在了信息宣传这一较为初级的层面,对新兴网络技术的把握和运用不足,对网络社会效应的理解和思考不足,往往被网络“牵着鼻子走”,缺乏深层次运用网络手段和方法开展统战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1. 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打造建言献策有效新平台。着力于解决线上线下结合不紧密的问题,组织力量对网络上有积极作用的意见建议进行收集整理,把这些意见建议作为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撰写社情民意的素材加以充分利用。对有真知灼见的网络意见人士,积极邀请他们进入建言献策的“体制内”,引导他们围绕党委政府关心的问题、社会关切的话题积极开展调研、建言献策。

为了达成进一步解决上述问题,城市不仅有建筑,还要有基础设施和地理信息,这三方通过合流,把这三者模型化叠加起来就是CIM。因此,这是智慧城市的基础。与建筑同构,城市也包括物质构成、空间构成、性能构成和文化构成。(如图2所示)

3. 与组织建设相结合,打造统战成员组织新方式。参照12371党建平台打造一个统战成员数据库,适应统战成员特别是自由职业者、网络从业人员、港澳台海外同胞、留学人员等群体流动性强的特点,以利于流入地党委统战部门更好了解统战成员情况,更好引导统战成员发挥作用。此外,数据库对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的基层组织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4. 与挂职锻炼相结合,打造党外人士培养新基地。网络空间也是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阵地,一方面在网络空间中建立党外人士挂职锻炼基地,为党外人士“架天线”,提供网络发声的平台、阵地,提升统战工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以新媒体人士为代表的网络人士提供线下挂职锻炼基地,让他们“接地气”,了解政情民情,引导帮助他们弘扬主旋律,在锻炼能力的同时更好实现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σ(4),……, σ(n)),根据序列数目确定可容覆盖范围,并判断极比序列数据范围。当极比序列都落在可容覆盖范围时,可以进行GM(1, 1)建模。

大学较之中学存在阶段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新生中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学习问题,不少新生来访者主诉“学习内容比较枯燥,没意思”,“不知道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对现在的学习很迷茫”,“担心未来的发展,不知道将来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大学新生学习上的迷茫感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五)保障是建立健全网络统战工作体制机制

“网络统战2.0”必须建立与互联网相适应的网络统战工作体制机制,更好统筹、汇聚网络统战工作力量,推动统战工作扎根于网络空间,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1. 纵向上,完善“大统战”格局网络工作体制。深度适应互联网模糊边际的特点,通过互联网将统战工作联系起来,实现力量的重组与统一调度。各级统战部门可探索网络统战工作资源调度的网络化体制,打破统战工作固有层级、区域的分异,克服时间、地域的限制,利用网络跨区域、跨层级调配工作资源,有效实现网络统战资源向重点地域倾斜、向舆情热点倾斜,集中网络统战力量做好诸如热点舆情应对、重大政策宣传等重要的专项工作。

2. 横向上,借助“大网信”格局充实工作力量。充分借助网信工作力量,通过建立情况通报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工作协同机制,借力网信部门推动网络统战工作。同时,做好网络意见人士、新媒体从业人员等群体的统战工作,推动其成为网信工作生力军,服务“大网信”工作格局,实现统战工作与网信工作的深度有机融合。

3. 广度上,探索建立网络统战工作社会化参与机制。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网络统战工作应当通过建立社会化参与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网络统战工作。鼓励符合要求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新社会组织、新媒体企业参与到网络统战工作中来,在为新社会组织、新媒体企业扩大影响力提供机遇的同时壮大网络统战力量。

注释

(1)摘自习近平同志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2)文中出现的“网络统战”均作为“运用网络开展统战工作”的简称。

 
重庆市大渡口区委统战部课题组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