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王阳明心学的高职生优秀品德的构建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职校教师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在高职生优秀品德的构建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当下高职生道德品质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仍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的心学蕴含着能够释放巨大能量的道德建设的宝藏。“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1]这“四句教”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王阳明心学,要求大家以古代圣贤为榜样,“致良知”,“知行合一”。如何取用王阳明心学来构建高职生的优秀品德,是很值得高职校教师思考与探究的时代课题。

一、用“良知”与“致良知”思想来构建高职生的优秀品德

王阳明的“良知”理论源于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孟子·公孙丑上》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就像人的四肢,是人天生就具备的。人只有不断地存养、弘扬、扩展生而固有的仁德善性,才能止于至善。《孟子·尽心上》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良能是人天生具有的善性。王阳明脉承、发展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认为见父自然知孝,见幼儿掉入深井自然知恻隐便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愚夫、愚妇,甚至罪犯也不例外。“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2]既然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那为什么有的人能成为圣人,有的人不能呢?原因在圣人能致其良知,愚人不能。圣人勤于擦拭良知之镜,使其明亮无尘,映照万物;圣人注重良知的存养、扩展,“明明德”,时时反省自身,革除私欲,为善去恶。愚人的良知被私欲遮蔽,使其看不清人生的方向,浑浑噩噩,空耗一生。

就读高职是一些高中毕业生高考失败而作出的无奈选择,他们的高考分数都不太高。入学后,有些学生渐渐显现出习得性无助的行为与心理,缺乏自信,有的甚至存有自卑与逆反,没有努力的方向与目标,没有奋发向上的动力,纪律意识淡薄,自律性差,道德观念模糊,自私冷漠,目无师长,我行我素。有的沉湎于电子游戏,有的陶醉于谈情说爱,有的满足于吃喝打扮。面对这种现实状况,身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怨天尤人,不能消极回避,而应积极面对。

第一,要坚信每一个高职生良知的存在。面对那些后进生,身为教师的我们千万不要有厌烦情绪与放弃的想法,而要坚信他们良知的存在,要用仁爱的甘露去滋润他们那枯裂已久的心灵,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唤醒他们。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以此对他们进行赏识与鼓励。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些学生一定会被感化,一定能良心发现,进而砥砺前行,奋发向上。第二,要引导高职生致良知。首先要教育高职生“明明德”。《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良知”就是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被王阳明视为解决一切社会危机的最佳药方。笔者认为此药方对高职生优秀品德的生成与构建很有启示意义。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与师生座谈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大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社会的德、国家的德。作为高职校的教师,我们要教育学生坚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判断是非、明辨善恶,以此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生成与构建。当高尚的元素在一些高职生身上呈现得愈来愈多时,那些长期积染的不良习气就会渐渐消失。其次要鼓励高职生立志。王阳明认为,人若立志,就种下了善的种子,心中就存有天理。“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3]要激励高职生志存高远,立报国之志,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有了理想,他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奋斗的动力与不畏艰难的勇气。“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4]致力于志,他们就能排除各种干扰,抵御各种诱惑,保持心灵的高尚。再次要教育高职生“戒慎恐惧”。“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功夫”。[5]教育学生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心存敬畏、严于律己,坚守道德信念,按道德准则行事。身边无人时,不能乱翻他人的钱包,不能随手乱扔垃圾;不能背着老师在宿舍抽烟喝酒,甚至去那些本不该学生去的娱乐会所。

二、用“心即理”思想来构建高职生的优秀品德

龙场悟道中王阳明提出了一个惊雷般的命题: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6]之后,他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7]天理不外乎人心,此心即是天理。心之良知即为天理。作圣之功该在自家本心上探求,不应在此心外浪费时间与精力。“格物”即为“正心”,就是格心中物,格心中事,破心中贼。

第三,培养高职生静心克治之功。“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所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9]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有的高职生面对五颜六色的诱惑,内心浮躁,以身试恶,迷途而不知返。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不屑一顾,甚至出言不逊。面对这种情况,身为老师的我们不可操之过急,可以缓一缓,先让其静下心来。一杯浑浊的水只有静一会儿,才能清浊自现;育人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心静之时,德行的清浊就会自然呈现。待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再引导其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有许多名人习惯于写日记,有些高职校倡导学生写日记。写日记的过程,往往就是省察克治的过程。在澄心静虑中,心灵得以安宁,良知之镜得以擦拭,杂念得以消除,定力得以产生。

2.3.2 稳定性试验 取“2.2.3”项下供试品溶液(编号:G-1)适量,分别于室温下放置0、1、2、4、8、12、24 h时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以淫羊藿苷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为参照,记录各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结果,22个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的RSD均小于4%(n=7),表明供试品溶液于室温下放置24 h内基本稳定。

中国哲学史上,知、行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论题,历代哲学家对其都有不同的阐释。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认为知、行是两回事,知先行后。这就导致了那个时代及之后的众多理学家们争相去穷理,而不顾道德的践履;知、行脱节。这种学风造就出众多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大堂上满口仁义道德,私下里行为龌蹉不堪。王阳明对朱熹的知行观进行了批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赏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之学。”[10]“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1]“知”即“良知”,人生而固有,具体指儒家大力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道德信条。“行”指对儒家那些纲常礼教的践履。如果良知不被私欲沾染,以其固有的面貌存在,就一定存在按良知的标准与要求作出的行动;反之亦然。知行合一,本来如此。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启示我们在高职生优秀品德的构建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他们的道德认知,更要重视他们的道德践履,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将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推动当下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行不一、不接地气、成效不佳状况的改变。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孤石局部埋入型是指孤石上部已经出露于坡表,但是孤石下部仍然埋入周边残积土层中,孤石的埋入量大于10%,但不超过80%(如图4所示)。由于孤石部分埋入边坡中,孤石的下部支撑物不明,可以为其他孤石,也可全部为残积土层。由于受到周围土体的包裹着,此类孤石稳定性不好判断,需要现场评估确定。

王阳明“心即理”思想启示我们在高职生优秀品德的构建过程中要教育、引导他们反求诸己、省察克治。高职生只有经常地反省检查自身,发现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足,并努力对其克服与修正,“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日益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第一,教育高职生克恶念于“发动处”。“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8]防患于未然更胜治患于已然。身为高职校教师要提醒学生三省吾身,时刻持守本心这片至善无恶的净土,如有丝毫恶念侵染,就立即将其克除。这样,本心才能贞定,才不会随物而迁、因欲而动。如果有的高职生对“发动处”的恶念不以为然,任凭滋生,良知就会被遮蔽,自我就会迷失。

三、用“知行合一”思想来构建高职生的优秀品德

第二,教育高职生见贤思齐。《论语·里仁》中,孔子告诫弟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向贤良看齐、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与贤良相比,自己有哪些不足,如何才能与贤良比肩,甚至超越贤良。一所高职校内有一条校友路,立在路两旁的那些宣传牌,展示了该校一些杰出校友的照片,还有他们努力奋斗、铸就成功的事迹。该校还经常邀请一些知名校友来校与学生交流座谈,畅谈人生理想,帮助学生解答成长中的困惑。这些知名校友必然引起在校生尤其是那些后进生内心的反思:他们能走向成功,为什么自己不能呢?在反思中,他们砸碎习得性无助的枷锁,点燃自信的火炬,筑梦前行。

第一,“因其性情”,发展高职生的道德认知。王阳明主张教育应顺应学生的自然天性与身心发展特点,如春风化雨润卉木发芽生长。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应获得鼓舞与快乐。教育不能似冰霜、鞭绳那般摧残学生。基于这种教育主张,笔者认为对高职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注重赏识。对少数表现不好的,甚至是“屡教不改”高职生,我们做老师的千万不能用冰霜般的语言对其挖苦讽刺,以解心中之气。那样做只能走向教育的反面,给学生心灵烙下伤痕。我们应寻找他们身上美好的东西,毫不吝啬地对那些最优秀的品质进行赞美与赏识,使其不断扩充,变为促进他们不断向善的动力与获得快乐的源泉。在此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将得以提升。《传习录》中舜对象的教化、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佳话,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针对有些高职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不感兴趣的实际,我们教师应思考如何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要选择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兴趣,进而发展他们的道德认知。在这方面,笔者认为互联网技术是首选的教育手段。建立QQ群、微信群,每个同学都可以在群里发一些触动自己心灵的思想道德问题,让大家分享、思考、讨论,每个同学在群里都有数不清的出彩机会。对一些需要学习领会的思想品德内容或需要宣传的德育活动可用美篇软件,编辑配有幽默语言、动听音乐、优美图片的精彩作品,然后把这些作品发在群里,供同学们分享、学习。这样,同学们在快乐中接受了教育,道德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发展。只有“真知”在,才有相应的行动产生,才不会冥行妄作。如果心里没有“真知”、没有思想肯定不会有相应的行动。

1)导线在夹紧时,截面上应力最大位置在铝股与芯棒接触面上,且向外逐渐减小,该结构导线能使径向载荷很好地传递给芯棒。

第二,“事上磨练”,提升高职生的道德境界。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道德不仅是美好观念的集合,还必须有现实的行动支撑。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最闪亮之处是对道德践履的重视。“行”是“知”的表达。只有道德实践,才有良知的彰显与人生境界的提升。“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12]“为善去恶”的格物工夫展开于日用常行之间,德性的培养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磨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下大学生德育的重中之重,只靠背诵与默写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大力倡导大学生去践行。高职校教师要结合高职生的生活、学习诸事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其逐渐变为他们日常的行为准则与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构建高职生的爱国主义品质,首先从孝顺父母开始。没有孝顺父母行为的高职生,就不会有忠于祖国的壮举。构建高职生的敬业品质,从勤学、善思、苦练等事上磨练。构建高职生的诚信美德,从不说谎话、考试不作弊等处着手。构建高职生的友善美德,从不说脏话、友爱同学等事开始。高职生都有一技之长,老师应鼓励、指导他们积极参与一些志愿服务。学农的深入猪场田头为农民分忧,学工的走进车间厂房帮工人分担,学电商的去社区为购物不便的老人服务。在实际行动中,他们的奉献品质得以构建,他们的内心世界得以开阔,他们的高尚人格得以生成。

近年来,全球光伏产业装机容量不断提升,全球光伏产业装机容量由2010年的50GW上升至2017 年的400GW以上。光伏产业从欧洲市场开始向中、美、日等市场转移。同时,一批新兴市场如印度、拉丁美洲诸国及中东地区正在加速发展。未来三年,中国、美国、印度以及全球新增装机将达到75GW、22GW、25GW、151GW;由于巴黎气候协议的生效将推动国际光伏产业发展,在普及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的背景下,高效光伏产品市场需求将会加速扩大,并持续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1][3][8][9][10][11][12](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7,983,96,16,282,4,41.

[2][5](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05,139.

[4]《读国学长智慧丛书》编委会.传习录智慧[M].中原农民出版社,2015:61.

[6][7](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28,2.

 
蒋福军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