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国内校园欺凌行为研究十年的热点趋向与应对路径——基于CNKI的文献可视化与量化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校园欺凌行为对其相关者多方的身心造成深刻地伤害,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直接或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秩序,与国家“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相悖。近年来,这一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201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随之《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加强中小学校园欺凌综合质量方案》等系列法规政策也相继颁布,校园欺凌行为在现实境遇与政策指引的背景下,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国内十年来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以为时下我国不同地区探究和治理校园欺凌行为提供参考。

三是转基因食品方面的标识范围规定不明确。关于农业转基因生物方面的立法,目前采用的是目录管理方法。在《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附件中公布了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共有有五类产品。随着转基因产品的快速发展,我国市场上已经不仅仅有五类产品流通,所以目录的种类已经达不到市场管理的需要。而对于转基因食品方面的标识管理还属于原则性规定,没有相关的标识原则,标识范围等方面的具体规定,法规内容操作性不强。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过程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设置“主题”为“欺凌行为”并含“学校”或“校园”的检索关键词,对2007年至2017年间的所有期刊文献进行检索,最终获取检索文献共计117条。

再来观察遮挡物的位置对阴影形成的影响。在图9 中,面光源在遮挡物的影响下,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阴影大小为△S。而在图10 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遮挡物向更靠近物体表面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形成的阴影大小变为了△S’。对比两幅图,可以明显看出△S>△S’。由此可得: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遮挡物与被照射物体之间的距离越小时,面光源在遮挡物的影响下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阴影面积就越小(即半影的面积越小),半影的面积越小说明物体被遮挡得越严密,相应地,遮挡系数就应该越大。因此,遮挡系数和遮挡物与被照射物体之间的距离成反相关。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的研究工具有美国德需塞尔大学 (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Chaomei chen)博士开发的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以及中国知网研发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系统,分别对目标文献进行了可视化挖掘与量化分析等工作。对目标文献的具体研究过程是:首先,在中国知网批量全文下载了所有文献;其次,使用中国知网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系统,分别从发文分布年代、核心核心作者及发文机构、基金支持和研究视角等方面对文献进行统计;最后,在Citespace软件中导入目标文献,并以“关键词(Keyword)”为条件进行共词分析,挖掘研究热点并梳理出应对路径。

(三)研究过程概况

1.文献分布年代

 

10年间国内关于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论文引用文献最早虽来自于1972年,但国内有意识的大量涉足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晚。在中国知网中较早一篇关于校园欺凌行为的论文是2002年署名为南京师范大学杨韶刚的文章,具体阐述:“品格教育有助于减少校园欺凌行为”[1],直至本世纪初才迎来了校园欺凌行为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2014年后,发文数量呈骤涨之势,截止2017年9月1日,4年间发文总量占总比84.6%。

2.核心作者及发文机构情况

3.基金支持情况

 

表1 核心作者发文量及所在机构信息统计表

  

作 者 发文量 占比 所在机构 作 者 发文量 占比 所在机构苏普玉 4 3.3 安徽医科大学 徐淑慧 2 1.7 温州大学汪耿夫 2 1.7 安徽医科大学 李 静 2 1.7 暨南大学郭一建 2 1.7 曲靖师范学院 苏春景 2 1.7 鲁东大学周 雪 李雪梅 2 1.7 牡丹江医学院 胡子鸣 2 1.7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表2 发文机构类型及数量统计表

  

机构类型 数量 占比 机构类型 数量 占比高等院校 93 79.49% 研究所 2 1.70%中小学校 4 3.42% 司法部门 3 2.56%医疗机构 3 2.56% 其他 12 10.26%

一个研究领域的成熟标准之一是形成相对稳定核心作者群,并带来较为稳定和高质量的科研产出。依据普莱斯公式(N=0.974·nmax1/2)①,发文最多的作者是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的苏普玉,占总发文量的3.3%,核心作者的最少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所有,最少发文量的核心作者有8位,每人发文量均为2篇(有两篇是两人合作共同发表),各自均占总发文量的1.7%(见表1)。同时,核心作者所在机构大多为高等院校,也与发文机构类型一致。其中,高等院校发文占总发文机构的79.49%,中小学校作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重要场所,署名为这些机构的仅有4家,其他的发文机构有医疗机构、研究所、司法部门等(见表2)。

十年来,国内校园欺凌行为研究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探寻应对路径,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英格曼神甫的著名口才此刻得到了极致发挥,似乎他是站在第三者的局外立场上,摆出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既为少佐着想,又为女学生们考量。

 

4.研究视角分布

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来看,根据主体不同,校园欺凌行为引起的法律责任分别是学生、教师和校园管理者为主体的法律责任,[8]根据方式不同,分为躯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9]需淑慧等人在介绍美国教育部的区分的校园欺凌类型时,具体划分为身体欺凌、语言欺凌、关系欺凌和性欺凌。[10]

一方面,适切性的引入不同领域研究成果,应对校园欺凌行为。使用社会工作的方法预防言语欺凌行为具体做法是对欺凌者开展模拟学习自我管理的个案治疗,受害者开展果敢训练治疗。[25]从社会控制论视角提出其解决策略:建立“依恋——投入——卷入——信仰”的实施框架。即加强与相关人的感情联系,愿意花时间去完成团队分配的任务,完成主流实践之外不出现偏离,内化为道德和价值观上的一致性与行动力。[26]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介入应对——建立家庭档案了解不同成员情况,优化家庭沟通交流模式,建立角色舞会构建家庭规则,通过冰山理论重塑生存姿态。[27]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在校园欺凌行为预防、监控和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形成立体、全方位的教育合力。

 

表3 研究视角与文献数量统计表

  

研究视角 文献量 研究视角 文献量 研究视角 文献量教育理论与管理 32 行政法及地方法制 10 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22 心理学 8 职业教育 1社会学及统计学 15 新闻与传媒 6 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3法理、法史 12 高等教育 5

二、国内校园欺凌行为研究热点

关键词对一篇文章是内容上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高度凝炼和概括的词语,形式上出现次数多、出现频率高的词语;对某一研究领域而言,同一关键词的出现频率与研究问题成正比,体现某一问题在该领域的关注程度。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将有效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主题与热点。[2]本部分主要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设置“node types”为“keyword”,设置“time slicing”为“2007-2017”,其他设置为“默认”,生成关于国内校园欺凌行为的关键词热点知识图谱,取得排名在前27位的高频关键词(见表4),以此来梳理10年来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高频主题词可知,当前国内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校园欺凌行为的本质特征与具体类型、危害、产生原因及解决策略。

 

表4 国内校园欺凌行为研究的关键词统计表

  

关 键 词 频次 频率 关 键 词 频次 频率 关 键 词 频次 频率校园欺凌 80 0.68 行为 4 0.03 概念 2 0.02网络欺凌 15 0.13 中小学 4 0.03 法律 2 0.02欺凌行为 13 0.11 成因 4 0.03 中介效应 2 0.02青少年 12 0.10 美国 3 0.03 发达国家 2 0.02校园暴力 10 0.09 未成年人 3 0.03 攻击行为 2 0.02中学生 8 0.07 反校园欺凌政策 3 0.03 校园 2 0.02对策 6 0.05 社会工作 2 0.02 受害者 2 0.02大学生 5 0.04 干预策略 2 0.02 患者欺凌行为 2 0.02流动青少年 2 0.02 消极情绪 2 0.02 矫正 2 0.02

(一)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与类型

校园欺凌行为是发生在校园内,主要由教师、同学或学校周边人员对学生身体或精神实施伤害的行为。[3]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发生在一定空间,欺凌者与受害者之间有交往关系,同时,教师作为校园欺凌行为的“绝对优势者”,受害者不包含老师。还具有实践的长期反复性,对象的固定性,以及双方地位和权力不对等,产生后果的危害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4]也包括了地域普遍化、人数规模化、方式残忍化。[5]主体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欺凌的隐蔽性和公然性,危害的超时空性与强扩散性,个体伤害难以挽救性[6][7]等特征。

研究视角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新闻学、医学、统计学与社会学等7个领域。教育学视角的研究文献最集中,共63篇,占53.85%;其次是基于法学视角的研究,共22篇,占18.80%;第三位是立足社会学与统计视域下的研究,共15篇,占 12.82%(见表 3)。

转化投入机制制约了成果能够产业化的前期孵化 在整个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主要涉及二次开发、中试、小规模生产等一系列环节,而这个过程中呈现出周期较长、前期投入巨大、存在巨大风险的情况。就从当前学校在科研方面的实际情况而言,在科研成果转化上经费不是很充足,首先是由于事业经费与其相独立,不作为投资经费支出,而其他的投资渠道还没有建立或形成;其次是社会化的投资主体也十分缺乏,渠道也不畅通,特别是当社会资本投入后,涉及学校知识产权保值增值方面受制度上限制,使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不高;最后,一些相对来说大型的企业的有效介入以及相应的一系列风险投资方面的有效形成与运作,使得转化过程中所需的环境没有形成。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

具体分为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方面原因,依次体现与欺凌行为的亲疏关系程度。微观层次主要是欺凌行为本身的特点及其在校园场域中的相互作用。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较为隐蔽,受关注度低;对象为未成年学生惩罚力度弱;不良朋辈团体的影响及其法律意识淡薄。[17]学生自身的性格弱点、心理不健全、年龄特点、情绪失调、认知偏差的局限,规则教育内容缺失、自律和他律教育失衡。[18]学校场域中重智轻德、法制教育缺失、师生关淡薄默认该行为存在。中观层次是欺凌行为形成的间接作用环境。家长素养有待提高、家庭贫富差距大、不良家庭环境影响,[19]家庭沟通模式不当、家庭规则不健康等。[20]家庭文化的“和”与“忍”对欺凌行为的无意识强化,家庭结构失能及不良家庭环境滋生,家庭教育观念滞后于社会发展。[21]不良家庭环境、不良校园环境和不良社会风气共同组合的不良氛围对学生的消极暗示。[22]

(三)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原因

带来的危害主要包括:1.青少年自杀方面。与传统欺凌相比网络凄凉他人、被网络欺凌,同时参与欺凌与被欺凌均潜伏着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11]2.睡眠发展方面。对受到不同程度网络欺凌学生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都造成了直接影响,原因在于,频繁的遭受或实施网络欺凌占用了大量休息时间,并对“受害者——欺凌者”双方造成情绪影响和心理压力导致入睡障碍。[12]3.极端影响方面。校园欺凌行为的极端形式是发展为校园暴力,并从单纯的打架斗殴等事件,逐步向带有黑社会不良性质的敲诈、勒索、抢劫事件及犯罪等事件升级,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3]4.个体身心方面。对“欺凌者——受害者——旁观者”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产生严重影响,受害者的人格、身心和自尊方面受到极大影响,欺凌者人际关系、人格和社会适应方面受到不良影响。[14]5.社会发展方面,造成社会稳定发展的不安全因素。[15]6.学校方面。遭受的校园欺凌行为频次与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成反比。[16]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破坏学校教学与管理秩序。

宏观层次来自文化基因和社会发展及其对个体发展的投射。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地方发展差异。社会方面不良社会风气,不良的学校外围环境。传统学生观与现代学生发展存在矛盾,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23]社会结构变迁及规则缺失。[24]中国文化中的“和为贵”等思想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的投射。

(四)校园欺凌行为的解决策略

在信息化时代,行业的发展态势,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客户的需求情况都隐藏于数据之中。通过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就可以准确的掌握行业的发展信心、企业的财务信心以及客户的需求信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将大数据技术应有于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当中就能够更加准确地找出财务问题和危机,使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三、国内校园欺凌行为应对路径

117篇文献有25篇来自相关基金项目的资助。其中,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的成果19篇,占76%,省部级项目资助的成果5篇,占20%,高校资助项目的成果1篇,占4%。依托基金资助的发文占总发文21.37%(见图1),足见,国家政策在推动校园欺凌行为研究的作用,反过来也论证,来自教育实践等方面的自主性研究动力相对不足。

(一)建设“学校——教师——学生”反欺凌共同体

建立健全学校综合预防与治理机制,明确校长负责制,加强法治教育形成良好法律秩序,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记录学生不良行为,完善工读学校替代教育功能。[28]健全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优化教育行为营造和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提高适应能力,加强学校的榜样教育、协同教育、和谐教育、情感教育。[29]加强对学生自我保护教育。[30]完善学生宿舍选择机制,建立心理疏导与化解机制。[3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完善教师职业监督体系。明晰规则教育内容和行为,均衡规则教育比重,强化教育引导与监督力度。[32]

(二)整合家庭育人优势,优化家庭亲子教育

提升父母的家庭教育素养,以家庭为教育重要场地,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友善”、“天人合一”等精神内核,培育学生优秀的品质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儒雅、博爱的心胸与形象。[33]家庭要为儿童营造健康、和睦的家庭氛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提升亲子之间的沟通能力,[34]重视对孩子认知教育和规则意识教育,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同时,强化家庭与学校合作机制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35]

(三)积极促进反欺凌法制化建设,预防治理校园欺凌行为

积极推进反欺凌法制化建设,制定专门法律法规。[36]对事件本身通过协商、处罚、赔偿等法律程序进行处理。例如,2004年韩国出台了《校园暴力预防及对策法》,2012年我国台湾地区颁布《校园霸陵防制准则》,同年菲律宾颁布了《教育部儿童保护政策》,2013年日本颁布《防止校园欺凌对策推进法》,学校层面做好预防指导加强家校协作,美国新泽西州成立专门校园安全小组,聘请反校园欺凌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相关培训,社会层面树立正确榜样,开展主题活动。[37]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治理工作,实现反欺凌行为工作常态化。芬兰具体成了专门的中小学KiVa反欺凌项目,负责预防或处理发生在学校中的欺凌案件。具体做法是成立KiVa工作小组,提供专业干预措施,为教职员工提供反欺凌培训,改变欺凌中同龄旁观者角色,加强受害者与欺凌者心理咨询。[38]2013年,加拿大安大略省出台《安全与接受学校欺凌预防干预计划》,并成立“学校董事会”用于保障其落地与实施。[39]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工作,明确家庭教育的法律责任,社会与家庭形成合力保障教育发展。[40]同时,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与熏陶功能,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行为。

注释:

2.1 年龄、病程、月经及生育 目前研究证实 ,年龄是EAOC的主要危险因素。一项根据台湾NHIRD数据库的研究结果显示,EAOC的IR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0岁女性的IR为4.99/万。30~50岁女性的IR为35.81/万[4]。关于病程的影响尚无定论,普遍认为病程长恶变率高,但一项对台湾人群的研究表明,EAOC的发生不受子宫内膜异位症暴露时间的影响[5]。月经周期短、初潮早、绝经晚、孕产次低等因素可使经血逆流盆腔、排卵次数及上皮损伤概率提高,从而增加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并且增加其恶变率。

大型综合型公立医院的管理目标,是由公立医院的管理层根据政府的授权,配置与利用公立医院资源,以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手段使医院成为所在区域内的医疗中心,组织并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合理优化医院结构布局与资源分配,发挥其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以住院患者为主的医疗服务、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作用。

①普莱斯公式是利用核心作者这一个因素来测评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其中N=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nmax=核心作者中发文最多的数量。

参考文献:

[1]杨韶刚.品格教育:一种新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2(5):22-25.

[2]陈悦,陈超美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佟丽华.未成年人法学(学校保护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74.

[4]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43-50+118.

[5][17][28]陈银银,管华.2015年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年度分析报告[J].现代教育论丛,2017(1):7-13.

[6][30]张阳,胡子鸣.诚信教育视阈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欺凌现象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57-61.

[7][36]陈红.发达国家校园欺凌的应对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7(17):56-58.

[8]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43-50+118.

[9]杨海,汪耿夫,等.初中生青春发育时相与同伴欺凌行为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6(2):174-177.

[10]徐淑慧,苏春景.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教育学思考[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76-82.

[11]汪耿夫,方玉,等.安徽省中学生网络欺凌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关联研究[J].卫生研究,2015(6):896-903.

[12]张蕾蕾,朱琳,等.高职学生网络欺凌与睡眠障碍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15(2):281-284.

[13]陈海珍,池桂波,等.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12):2274-2277.

[14][20][27]李春燕.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下校园欺凌的分析[J].青少年学刊,2017(3):26-31.

[15][18][32]张帅.规则教育视域下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研究[J].教育探索,2016(9):23-26.

[16]杨帆,俞冰,等.校园欺凌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效应:来自新教育实验的证据[J].课程.教材.教法,2017(5):113-120.

[19][34]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80-83.

[22][25]孙元,丁彩红.个案工作在预防中学生言语欺凌行为中的应用[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6):34-37.

[21][39]苏春景,徐淑慧,等.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8-23.

[23][33][35]丁艳.关于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3-66.

[24]李祥,艾浩,等.论我国反校园欺凌的实践困惑与立法构想[J].基础教育,2017(1):28-36.

[26]邹红军,柳海民.基于社会控制论的校园欺凌现象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2):26-29.

[29]陈志华.改善教育杜绝校园欺凌[J].中国教育学刊,2017(5):105.

[31]肖君宜.大学生欺凌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197-198.

[34]徐淑慧,苏春景.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教育学思考[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76-82.

[38]王永春.芬兰中小学KiVa反欺凌项目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7,(07):46-49.

[40]范丽娟.加拿大安大略省“以董事会为主”防范校园欺凌行为的模式探究——《安全和接受学校欺凌预防与干预计划》解读[J/OL].现代交际,2016(17):202-203.

 
王亚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