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平台化思维 推动分局信息服务供给侧改革——东海分局海洋信息化建设初探

更新时间:2009-03-28

1 东海分局海洋信息化发展时代背景与历程回顾

当前,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正在与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其强大的带动力量和渗透、引领与促进作用,成为我国各领域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提质增速的驱动力和推进器[1]。从世界各海洋强国发展历程来看,海洋信息化能力和水平是代表一个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性因素,也是新时代加快海洋强国建设,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全局性、决定性、关键性因素,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

我国海洋信息化工作抓住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从顶层设计谋篇布局,与国家信息化总体发展战略形成共振。先后出台了 《国家海洋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了 “智慧海洋”工程立项论证与实施,编制了《国家海洋局信息化整合工作总体方案 (2017年-2019年)》。以打造统一高效的海洋信息化体系为目标,制定了以存量整合带动信息化工作向智慧化纵深拓展的行动路线图,海洋信息化初步呈现了 “新业态、深融合”的态势[2]

东海分局作为海洋局在东海区的派出机构,海洋信息化工作规模化发展开始于 “数字海洋”工程建设,在进行信息服务供给侧改革前,先后经历了 “打基础、汇数据、强应用”的发展脉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开创新成果,初步实现了基础设施原始积累、夯实了海洋信息获取能力、提升了海洋信息服务能力,为开展信息服务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Qin等[29]研究证实,SAHA联合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抑制剂pp242可明显增加卵巢癌细胞的凋亡。联合用药组细胞中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和自噬标记性分子LC3-Ⅱ明显增多,其中PARP是细胞凋亡的重要标志,也被认为是胱天蛋白酶3(caspase-3)激活的指标。SAHA联合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抑制剂起到协同抑制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及自噬的作用。

1.1 基础设施快速积累阶段——十年磨一剑

硬件设施建设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东海分局历经10年,保持资金的稳步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有力地保障了各信息系统的业务化稳定运行,也为虚拟化云平台建设提供了必需的硬件资源。截止到目前,建成了近500 m2的现代化标准机房,高性能计算能力合计达60万亿次/秒,存储能力达百TB级以上,具备了一定的网络及硬件的运维、监控、安全防护能力。

虚拟化技术可以将原本物理分散的服务器、网络、存储和计算等实体资源转化后形成逻辑上统一的整体,进行统一的调度、分配与管理,是实现物理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运维成本的有效方法[5]。东海分局在谋划平台建设时,同步推行资源虚拟化技术管理规范的研究,在核心节点单位开展虚拟化技术示范应用。目前,作为平台核心运维单位的东海信息中心已经完成主要资源虚拟化建设,并逐步推广到信息资源比较丰富、条件比较成熟的宁波、南通中心站,在宁波市局也尝试开展了试点应用。虚拟化将传统的单一硬件设备变成了统一的资源池,有效的降低了各单位在信息化运营方面的成本和人力支出,也大大缩短了应用的部署时间和故障恢复时间,提高了应用兼容性和可用性,通过按需分配资源,节约了单一系统使用成本,降低了功耗,减少了人工干预频率,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使管理更加强大、便捷,有效解决了高性能的物理硬件产能过剩和老旧硬件产能过低的重组重用。

1.2 数据集聚增长阶段——革命性变革

健全的制度、明确的职责是保障平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为确保分局信息化工作形成合力,分局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在开展平台实体建设的同时,进行制度建设,用制度来固化各家单位的职责与分工,保障平台内容供给,形成了由分局科技处为管理部门,东海信息中心为平台集成技术负责单位,分局所属各业务中心、中心站为平台内容供给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体系架构。以责任清单的形势细化职责,确定各节点单位应该供给的数据与产品内容和需要承担的维护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在分工协作,共同维护平台良好运行的过程中,也让分局信息化工作一盘棋的理念入心、入脑,调动起来积极性的各单位在做好平台建设与运维规定动作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丰富平台内容的自选动作,有效促进了信息技术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政,单独发展的局面。

面对这些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东海分局从2013年开始,尝试进行信息化领域供给侧改革,以平台化的思维来管控和整合信息资源,以推进分局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为抓手,重点开展 “减、增、改、降、补”等5个方面工作,希望利用平台打破地域垄断、领域垄断,改变这这种对数据不合理、资源浪费型的垄断衍生出的不作为,从而增加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增强供需之间匹配对接,提升信息化供给能力,建设适应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的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协同联动的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形成线上线下协调联动的一体化海洋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化建设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具体来说:

1.3 业务系统极大丰富阶段——突出业务应用

这种多元化、条块式的发展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是有积极作用的,解决了一些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洋管理水平和效率。但是在这种数字化手段为主,业务系统大力发展的时代,大量组织性不强的数据和耦合度过高的系统,开始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与海洋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宜的问题。

2 传统信息化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分局海洋信息化应用在2008年左右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期,这个时期开发的应用系统其特点是开发主体以各业务中心为主,注重业务流程的梳理和固化,带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直奔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去。代表性的系统包括涵盖数据预报、预警报信息产品库、模式结果综合可视化处理及预警报制作发布等关键业务流程的一体化预警报信息系统, “方案-样品-数据-检测报告”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和海洋环境监测信息综合评价系统,可对东海区常用倾倒船装、载、卸行为实现全过程实时在线可视化监控的海洋倾废实时监测监视系统等[3]

2.1 过于强调系统应用层的表现,忽视了数据层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由于当时技术手段和人们对信息化的认知水平,过去开发的应用系统更看重系统前端功能可不可用,忽视了实现的技术手段。系统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耦合特征,很难进行重复利用。首先,模块间具有较强的关联关系,模块本身没有清晰的边界,使得对系统进行修改时会引起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水波效应[4],造成系统复用性不高,很难对其升级改造。而数据库和应用系统之间的问题则更令人担忧,因为关注点在于数据能否满足前台功能需要,所以并未把数据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存储与管理,造成本应在数据层面记录的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在应用系统中建立的,当数据脱离了前台应用系统,这些固化在系统里的数据关系也会随之丢失,出现了数据无法脱离系统独立复用、数据孤岛现象频现等问题。这种现象在GIS空间数据库和关系型数据库之间,结构化数据库和非结构化文件系统之间,关系型数据库内部数据中都普遍存在,造成了数据资源的浪费。

2.2 有效信息产品供给量不足,出现了上头热下头冷的苗头

信息化一直以来都被给予很高的期望,管理者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智能感知海洋的现状,及时准确的预测变化与趋势,提供精准的决策信息与服务。所以,系统在规划设计时会被赋予了一个很高的目标,但是在系统实际建设阶段,系统的设计者往往不是最终使用者,再加上缺少一支既懂业务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担任系统架构师,缺乏行业背景知识、对海洋管理职责了解不够的开发人员无法正确理解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导致开发出的软件不切合用户具体实践应用,或者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应用,忽视了服务内容和使用者的感受,另外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重投入,轻应用”、 “重创新、轻培训”等现象,最终导致能够提供的有效信息产品有限,用户对信息技术应用认可度不高,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2.3 系统运维成本过高,开始偏离信息化助推业务工作的初衷

减系统的目的是把过去封装在应用系统中的数据资源释放出来,盘活这些存量数据,逐步淘汰一些开发年代久远,数据开放改造难度比较大的应用软件,释放封闭在这些应用系统中的数据资源,从过去以应用为纲转变为以数据为本。主要做法是在分局所属各单位间构建安全的网络交互通道,为平台数据集成与服务提供渠道,包括各业务内网间数据交互以及互联网数据的单向传输;制定统一的平台数据标准、数据库中间件等,聚焦含有管理类核心数据的系统,将其数据库按照平台统一数据标准重新组织后集成到平台上,以此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层面的整合。通过这种方式,目前已建成东海分局统一的数据集成与发布平台,形成了海洋管理 “一张图”,保障了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提升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集成不是简单的传统数据库的数据堆积,也不是简单地选择一个工具下载数据的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容纳数据集成的系统工程[7]。如图1为本文构建的集成系统架构。

3 平台化思维推行信息服务供给侧改革

本试验采用中讯微公司的PMLAB 3D-DIC非接触光学测量系统[18],如图3(a)所示。将喷涂散斑后的紧凑拉伸试样安装好,调整光源亮度以使视场中试样受光充分且不过曝光,将试验机载荷通道信号接入光学测量系统,试验前使用标准3mm点阵校正板对测量系统进行标定。

2.2.2 两组孕妇母血及脐血IGF-1水平比较 FGR组母血与脐血IGF-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GR组脐血IGF-1水平明显低于母血IGF-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母血与脐血IGF-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1 逐步减少强封闭、低效能的系统,盘活数据资源

建设信息化的初衷是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把人解放出来。可是随着传统信息化项目的不断建设与投入使用,大量硬件基础设施与业务系统的运维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基层单位的负担。分局虽然现代化机房总面积很大、高性能总体计算能力很强,但这些资源分散在各业务中心、中心站,大部分中心站仅有几十个平方的机房面积,几万亿次的计算能力,中心站、海洋站作为自动化观/监测的最前端还必须配备相应的运维队伍,以保障这些硬件设施、数据接受与传输设备及相应的软件运行正常。基层单位人力有限,多是由业务人员兼任负责信息化运维工作,分散了他们对主业的专注力,也影响信息化水平整体提升。

试卷以能力立意设计试题,考查了思维能力、运算求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能力.在此基础上,特别突出了对数学思维的全面、深刻考查,大量题目考查了观察、联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维方法与能力,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考查.

3.2 推行平台化共建共享共治新模式,集聚大众智慧

分局推行平台建设最重要的初衷和理念是共享,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平台在建设之初就树立了要改变以往信息化建设 “以我为主”的惯有思维,让平台去单位化属性,推行 “共建、共享、共治”理念,使平台成为共有的平台,大家在上面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分局各单位既是平台使用者,又是平台建设者,既是平台资源提供者,也是平台产品享用者,形成 “技术搭台,业务唱戏”大众智慧集聚的共享新模式。系统建设者利用平台的网路覆盖优势、硬件设施优势、数据资源优势和用户优势,免去一些系统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直接进入到产品开发和服务阶段,将精力和经费聚焦在业务需求上。在平台上可以开发功能或制作信息产品,也可以将自己的特色信息产品发布到平台上为其他人使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大众智慧,形成了平台优势带动信息服务产品繁荣,信息服务产品繁荣丰富平台资源的良性互动。

3.3 利用平台优势提升体验、感知需求,改善供需错位

平台的生命力是由其被需要程度决定的,为此,平台从打造提供人性化的精准服务能力开始,通过补短板不断提升其存在价值。首先,将统一身份认证下沉至网络层,省去了用户要记用户名、密码,每次登陆要输用户名和密码的操作,网络层认证简单透明,减少了用户负担,提高了用户体验,也体现了平台化的优势,平台做好基础性、通用性的工作,应用层只需专注应用的设计与开发。另外,将平台功能组件颗粒度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用户使用平台的习惯,掌握不同用户关注的数据清单,感知用户的功能需求,制作信息产品和数据热搜榜。根据收集的这些需求完善热门功能,丰富热门产品,更新热门数据。通过这种主动感知,主动作为的方式, 2017年对平台热点数据进行了一次补充和准确性核验,取得了较好的用户反馈,弥合了信息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断层,改变了信息产品服务供给模式中供给与需求错位的局面。

3.4 采用虚拟技术实现资源统一调度,降低运维成本

恩格斯认为,婚姻主要形式大体上与人类发展的主要阶段相适应,比如群婚制与蒙昧时代、对偶婚制与野蛮时代、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专偶制与文明时代都互相适应。[1]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人类的进步往往会体现到婚姻形式的改变中来。

3.5 推进信息化工作一盘棋制度建设,补齐制度短板

分局从2000年台站自动化升级改造开始,经历了不断升级、进化数据采集与传输方式,提高数据获取量、丰富数据采集维度、提升数据采集频率和时效性的划时代变革。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数据量快速增长,实现了数据获取从定点定时、人工采集方式为主转化为在线、实时、长期连续自动化观/监测,数据类型从单纯的结构化数据丰富为数据、语音、图片、视频等多源数据,实现了分钟级数据的传输与存储,发展了海量数据存储与视频影像智能识别等技术,业务领域从自动化观测扩大到在线监测、海域海岛智能视频监控等,明显提升了海洋环境和海洋活动的感知能力,也为海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数据准备。

4 信息服务供给侧改革取得的成效

  

图1 东海分局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界面

分局综合管理平台由分局综合业务网 (一网)、分局综合管理底图 (一图)、分局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一系统)组成,从2013年开始谋划, 2014年底投入使用,至今已业务化运行3年,平台建设始终坚持以东海分局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数据为基础,以网络为依托,以产品为核心,以服务为目的指导原则,对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利用,实现分局信息化一体化推进和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4.1 “一网”实现分局全网安全互访

网络整合方面,实现了分局内原国家级、海区级、分局各单位内网共三级六类业务专网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安全隔离区实现了互联网到业务专网的单向数据传输。实现了对整合后网路线路、设备、应用及机房等运行状况的在线实时监控与预警。目前,入网人数已达700余人,分局所属各单位工作人员只需使用各自的办公内网就可实现分局内全网互访,经过授权访问数字海洋网、海域动管网、数据传输网等业务专网,满足了分局人员的用网需求。互联网数据到专网的单向数据传输为今年在线监测设备联网工作提供了网路通道,很好的支撑了全国在线监测“一张图”的建设。

4.2 “一图”为海洋管理提供精准数据服务

  

图2 东海分局综合管理系统2017年用户访问量统计

以现有业务系统、数据库、专项、重大课题等成果为基础,打造了分局级综合管理数据产品,实行了分局级数据的标注化统一管理,统一更新,实现了数据归口管理和重要数据的权威发布。目前平台数据包括东海区高精度遥感影像集、全球大面低精度及局部重点区域高精度地形数据、东海区预警报观测体系、环境监测体系站位及实时数据,东海区陆源入海污染源、海底管线、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现状等数据,并实现了年度更新。这些数据为海洋日常管理与决策,尤其是今年的海洋督察工作提供了大量准确、有效的数据产品。

4.3 “一系统”已成为海洋管理重要手段

作为综合平台重要的服务界面,根据原系统改造难易程度, “一系统”以页面链接、产品集成、数据集成3个层次整合了数字海洋、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维普数据库等5个局系统,东海区海洋预警报信息服务等3个海区系统,分局风浪等预报产品、水质等监测评价产品、环境灾害等7类信息产品及OA、邮箱、财务、党建等9个信息系统,实现了一站式登陆,改变了以往要用不同的内网电脑登陆不同系统的局面。根据统计,截止到目前,2017年登陆总人次4.8万次,月度最高4 000余次。从访问用户所属单位来看,系统已经成为分局各级用户日常办公的一种习惯。

5 建 议

东海分局在运用平台化思维开展信息服务供给侧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解决了一些过去一直困扰分局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数据散、共享难、服务弱等实际问题。但信息化工作如果始终被视为一种辅助手段,一种工具,以做项目的思维来开展建设,信息化工作将会不可避免的因为不接地气,与管理脱钩而滞留在锦上添花的阶段,无法改变信息化投入大见效小的尴尬局面,也就无法发挥信息化应有的引领与带动作用。为此,提出两点建议:

5.1 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

  

图3 安全监管模块界面

促使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是保障信息化发挥效能的有效方法。从东海分局综合管理平台服务实践中可以看到,与管理行为融合度高的服务使用率才会高。比如安全监管,该模块与各单位每月报送安全月报、出海计划、安全隐患整改等工作挂钩,分局办公室将其指定为线上报送渠道,并且每个月在平台会公示报送情况、跟踪隐患整改进度等,该服务虽然上线最晚,但访问量很大,而且模块完善也最及时,形成了 “用”与 “改”的良性互动。环保模块中的海洋倾废船倾倒作业数据因可为海洋执法提供依据,访问量也是一直高居不下。因此,要让信息化得到长足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 “用”的问题,要将信息化建立在业务流程上,让信息化渗透到海洋管理工作关键环节中。

  

图4 东海分局综合管理系统功能模块2017年访问量统计

5.2 加速推进海洋信息化业务体系建设

海洋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应该是提升海洋管理与决策能力,这就决定了海洋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力的过程,可以依靠重点、重大项目来推动和提升,但不能完全依赖项目制来实现。不能将信息化等同于购买行为,以为买来了硬件、软件、网络等就是实现了信息化。更不能被技术决定论误导,以为技术是万能的,是信息化工作的终点。要想发挥信息化工作的效能,就要将信息化工作作为一个业务体系来建设,做到整体用力、综合施策、系统准备。要有固定的、持续的资金投入,要有充足的人员保障,还要有职责明确的组织架构。尤其是明确国家、海区、地

 
叶娜
《海洋信息》 2018年第01期
《海洋信息》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