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英汉服饰范畴中配饰的国俗文化共性

更新时间:2009-03-28

服饰领域的研究,有学者开始关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挖掘,而且逐渐有了比较视角,探索服饰文化的跨民族差异与共性。国外有学者认为:英伦服装在传统上受欧洲风气影响较多,比如罗马、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等。而同远东,因地缘疏远、交往稀少,故而与其关联甚微[1]。国内学者也将研究重点集中到“差异”,共性研究较少涉及。事实上,英汉民族在服饰文化方面存在较大程度的共性,目前国内已有一定数量文献表明这一点[2-4]

从当前服饰文化研究切入点来看,分两种,一是由服饰本体出发的常规切入方式,二是从服饰相关的语言词汇入手的新兴方式。后者之所以可行是因为,语言既是文化之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因而服饰之上述社会功能的伦理、信仰、传统等文化信息不仅大量附着在服饰本体上,还会进入日常语言系统,成为语言单位,世代相传。訾韦力[5]、刘玉昌[6,7]、刘晓萍[8]等从英汉习语入手对两民族服饰文化做了共性对比研究,对学界,尤其对语言学的词汇研究有一定启发意义。不过上述研究对象主要设定在“衣”、“裳”、“裤”、“裙”等服饰主体,没有有效拓展。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拟将研究对象聚焦在两民族服饰边缘成员方面,并将重点主要放在探求文化共性而非差异。

所谓国俗,有时也称国俗文化,是指一国之风俗,指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该术语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下》“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国俗相当于民俗,即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英汉民族的服饰在多个层面都反映出他们共同的习惯、风尚与价值观。下面从英汉服饰中四类配饰来对该话题进行探讨。

根据2次坍塌后暴露的围岩情况,围岩表现呈黄色砂黏土,遇水容易软化,稳定性、整体性极差,完全与设计中描述的中等风化混合花岗岩不符。一次坍塌为开挖后正拱顶处,另一次坍塌为拱顶注浆加固后左拱部,2次坍塌方量均约5~6m3,现已初支拱部渗漏水情况异常丰富,对坍塌处漏空的黄沙土层很不利,因对前方黄沙土层的范围不明,为降低地层的渗透系数,防止漏空处的黄沙土层继续坍塌,保证地面金威啤酒厂污水沉淀池的安全,确定方案实施洞内深孔注浆和地表深孔注浆。

英汉服饰中的腰带

腰带的种类、名称及功能不少,为便于研究和描述,笔者将其分为两类:功能性腰带与功能·象征性腰带。据学界研究考证,古代中国各民族在不同时期都曾用藤条、树枝、草绳、兽皮等来束腰。这应该是最实用的腰带,通俗讲,腰带就是固定衣裳的绳带。古人对衣着有严格的规范,无论在社交场合还是日常居家都需整冠束腰。这从民间广为传颂的《弟子规》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冠必正,纽必结”。文学作品中同样不乏此类证据。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他的《偶然作》中写道:“楚国有狂夫,茫然无心想。散发不冠带,行歌南陌上……。”元杂剧《合同文字》中有这样的台词:“怎知俺伯娘呵,他是个不冠不带泼无徒”。上述例证表明,在传统观念中,不冠不带是放浪形骸、狷狂无态之举。宋代词人柳永曾有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大意是相思的苦闷让人憔悴瘦身,而衣带显得宽松。我们从该诗句得出的推论是:衣带是功能性的,为束腰结衣之用。腰带在英语中叫belt,且其功能与中文的腰带基本对等。英语中有关腰带的习语也不少,其中 tightenone’sbelt与 hitsomeoneunder thebelt更侧显其功能性用法。前者字面语义指“束紧裤腰带”,暗指“节省,俭约”之意。这和汉语的“捏紧裤带过日子”说法吻合。后者表攻击身体禁区,源与拳击运动,击打对方腰带以下部位,主要指“裆部”。

对于250 MW的发电电动机,槽电流最好控制在4 000~6 000 A左右,因此,最优的支路数为4,此时槽电流为5 091 A。

这与欧洲中世纪晚期以来花冠的流行极为相似。“花冠”的英文表达是wreath或chaplet。肇始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颠覆了欧洲长期以来被神禁锢和愚化的思想,激发人们对人性、自由、美好、自我的追求,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装饰与美化,女性也以戴花冠、头饰等为时尚,其中花冠的佩戴甚为普及,尤以年轻未婚女性居多。只不过在“花”的种类选择上颇有讲究。花冠的花类不同代表人的职业、职级、成就与地位不同。其中源于古希腊的“桂冠(laurel或crown of laurels)”地位最高,由桂花树的花、叶、枝结绾而成,象征着荣誉、凯旋、最高成就,因而男女均可佩戴。这种国俗同中国传统文化中“桂”文化十分契合。桂花树在我国历来备受青睐,《吕氏春秋》中有这样的赞美词句:“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或许正因为桂花树被奉为世上至美之物,人们才将最高成就、至圣荣誉与之关联。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其中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级别最高,所以殿试进入前三名者称“蟾宫折桂”,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与探花。三者的代称中均含“桂”字,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桂冠”一词也比较常见,基本都代表“科举功名”。暂举两例:清人吴肃公的笔记体小说《明语林》中有这样的诗句:“一点累累大如斗,掩却半床何所有。完名直待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明人冯惟讷《古诗纪》第一百三十七卷中“隋长寿年中,有郑州郑蜀賔,风流名士,颇善五言,蹉跎乡闾,不求闻达垂桂冠。”

英汉服饰中的“饰带”

SLA025采用迷人的哑光黑色“镀金”表盘,搭配金色外缘的指针和分钟轨道,几乎是1968型号的精确副本。表盘上的金色印花具有浓厚的复古气息,颜色与表圈上的标记色调相匹配,营造出低调而华丽的外观。

前面探讨的基本上是英汉服饰的日常穿戴类配饰,接下来我们了解一对两民族中纯仪式性配饰:我国传统汉文化中的“罗缨”与英语中的“交手结”。中国古代婚俗文化中有种饰带,名为“罗缨”,又称“结缡”,意为:恩情之结,夫妻之合。是指女子出嫁时束在腰间的彩色丝带,表示已有所属。汉代繁钦《定情诗》有“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的诗句。英语文化中类似彩带,称作“交手结(hand-fastening ribbon)”,它是西方婚姻中的传统习俗,在结婚仪式上,教会牧师或其他司仪将新郎和新娘的手用彩色丝带绾缠起来,象征这对新人的生活永远联系在一起。可见,汉语中“罗缨”与英语“交手结”都折射出男女婚配、彼此相属、共同厮守的国俗文化意蕴。

英汉服饰中的花冠与冠羽

《兰纳克》的第三和第四部书就是带有科幻色彩的“反乌托邦”叙事。小说开头将故事设定在一个名叫盎散克的虚构空间。这是一个阴暗衰败的城市,没有阳光,没有时钟,时间几乎是静止的;这里的人没有过去,没有身份,他们找不到工作,整天无所事事地游荡,在酒吧和舞会里消磨时光,然后再去“社会安全部——福利局”领取生活费用;这里经常有人无故失踪,不知去向;更可怕的是一个被称为“他们”的神秘的力量——“他们原本不需要为一个人专门安排一辆车的”(18),“我想知道他们还要让我们等多久”(22),不由令人想起《1984》里无处不在的“老大哥”。

“花冠”为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头饰,因外形精美华丽而深受女士喜爱。花冠多以莲花为形制,故又称莲花冠。唐以来在士庶女子间均很盛行,由此观之,当时花冠的佩戴没有等级界限。后来,花冠流行有了新风尚:为了让发髻更绚丽多彩,女子喜欢在冠上插缀各种花品,将四季名花都嵌在冠上,称为“一年景”。进入宋代后,妇女喜欢佩戴真花,应时节而定,尤以牡丹、芍药最为常见。

事实上,腰带的功能性与象征性有时会同时实现。这就是笔者前文将其归为“功能·象征”范畴的原因。比如,我国古代女子的腰带常绣有鸳鸯,故称“鸳鸯绣带”,又名“合欢带”,若单从这个意义层面讲,这属于功能性腰带。后来“合欢带”产生一典故:南宋末年,襄阳贾尚书之子贾琼之妻韩希孟被元兵俘获,她性刚烈,于押解途中投水而死,浮尸裙带中有诗句:“……嫁与尚书儿,衔署紫兰省。直以才德合,不弃宿瘤瘿。初结合欢带,誓比日月昺。鸳鸯会双飞,比目愿长并。”宋人词牌名本来就有“合欢带”,加之上述典故出现后,“合欢带”在文学作品中常为坚贞爱情的象征,从这个层面看,“合欢带”又成了文化符号。不过“合欢带”并未单独进化成标志性或纯象征性腰带,因为它依旧承担了“束衣”的功能。英语中也有“合欢带”———Aphrodite belt,直译为“阿芙洛狄忒腰带”。阿芙洛狄忒本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美艳绝伦,她有一根异常神奇的腰带,只要将它系在腰上,任何异性看了都会深深地爱上她。所以阿芙洛狄忒腰带还有坚守贞操,守护纯洁的意思。因而有人也将其称为“合欢带”[9]。可见,英语文化中的“合欢带(Aphrodite belt)”也象征爱情,且同样是在承担“束衣”功能基础上所附加的文化含义,因而也属于“功能·象征”腰带范畴。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一种纯“象征性”腰带,称“绶带”、“束腰”、“饰带”、“印绶”等。这些服饰构件已超出“御寒保暖”、“遮羞蔽体”的原始功能,而行使“装饰美化”、“彰显荣誉”等社会功能。从周朝开始,贵族、士大夫、包括帝王天子在服饰上都要求有束腰或佩带。战国时上层人士中还流行在佩带上饰以金银、钩环、玉佩等。当然这也需按等级规制,不能僭越。但这类腰带多束而不着腰,在圆领的两肋下各有细纽贯垂于腰带上以悬之。可见这种腰带的确是装饰性质,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和文化符号。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欧洲各国男子也开始流行束腰带(belt),但主要用于装饰需要,腰带上镶有黄金、珐琅、宝石、琥珀等珍品,用以展示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不难看出,这种装饰性与象征性的腰带同中国古代的佩带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中国古代官员也曾有一种丝带,有时系于腰间称“绶”主要用于悬挂官印,故又称“印绶”,是权力或官职象征。后来也用来悬挂奖章勋章,因此也称“绶带”。英语中同样有这类饰带,且名称不少,如:cordon,ribbon band以及blue ribbon等。其中blue ribbon恰好也指佩带最高勋章的蓝带,后转指“头等的”、“一流的”或“最高荣誉”等。之所以用蓝色,因为它在英语社会也属于高贵颜色。英语中blueblood表示高贵血统,出身名门。

另外,中国和欧美民族在帽冠上都倾向于用插羽毛来代表勇武精神。据说早在上古时代,地中海沿岸各国就流行将羽毛作为奖品,首先成功射下山鸟者获羽毛一根,插在帽子上,以示荣誉。后来中世纪欧洲的弓箭手、长矛勇士甚至侠客骑士都喜欢羽冠,英国文学中著名的绿林人物罗宾汉(Robin Hood)就喜欢这种穿戴。此外美国的印第安土著人也有同样的传统。这种欧美文化传统为英语习语a feather in one’scap提供了词源理据:用“插在帽子上的羽毛”代指“高尚的荣耀”。其实,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武将的头盔上就已经有插野鸡翎来妆饰和突显威武和权力的传统。据《尚书大传》载:翎,泛指鸟羽。亦指高贵。《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汉代的虎贲将、中郎将、羽林都戴拾冠:“加双鸟尾,竖左右”。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也有类似的官服制度,称“顶戴花翎”或“翎顶”,指官帽上的翎子和顶子的合称,满清官员礼帽上用作妆饰的为孔雀翎或鹖尾翎。不过此时的顶戴花翎成了文武百官通用制服,军事色彩趋于淡化。

英汉服饰中的挂件与配饰

古代西欧社会,护身符意义的饰物很多,如吊坠(也称垂饰)、戒指等。在宗教一统天下的中世纪,十字架是重要的垂饰,带有宗教和保护色彩。研究表明,十字架、戒指等在西方最先都是护身符寓意,而不是信仰标识或纯装饰性功能[10]。而我国孩童脖子上经常挂“长命锁”、“如意”等坠饰,以祈求平安健康成长,这也是古老的传统。这些坠饰上常刻有蝙蝠、金鱼等吉祥物图案。这和西方的“护身符”的功能与装饰功能基本一致。有趣的是英汉民族在挂件、配饰上吉祥物的选择上都喜欢蝴蝶、鱼、蛙等。蝴蝶自古就象征爱情,如词牌名“蝶恋花”,古诗中常用“戏蝶”隐射爱情的甜蜜与自由,我国歌颂爱情的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题高潮乐章就被命名为“化蝶”。同时,有些出土文物“花蝶金簪”也能佐证蝴蝶的吉祥寓意。丘比特是西方爱神,据说她的四周蝴蝶环绕,所以有关“爱”的故事,都和蝴蝶产生了结合。英汉在鱼的认识上也具有吉祥共性。欧洲很多鱼形图案都刻画的是双鱼头头相向,寓示婚姻幸福美满。汉文化中也喜欢鱼,“年年有余(鱼)”、“鱼水情深”、夫妻欢爱称“鱼水之乐”。

此外,中西配饰中的“戒指(ring或finger ring)”也享有国俗文化共性:二者均有较深远的历史,且都一定程度上经历了从“护身”到“爱情”的嬗变轨迹。欧洲的戒指最初是用于护身与祈福,这当然只是一种内心信仰与美好愿景,因而只是精神层面的护身。在我国,戒指最初是封建时代宫廷女性手指上的标记,暗示自己“行经”或“受孕”,不能近帝王,所以最先称其为“戒止”。可见,这也是护身,是切切实实保护身子,这比欧洲精神“护身”更具现实意义。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中西文化中的戒指都发展为爱情信物。据说奥地利国王麦士米尼是第一个将戒指作为信物送给他心上人,从此戒指逐渐成为爱情的象征,风靡欧美。戒指在我国的进化轨迹也类似,东汉之后,戒指逐渐发展成定情之物,一直沿袭。有诗为证:《丁六娘十索》“欲呈纤纤手,从郎索指环”。不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称谓甚多,“戒止、手记、约指、驱环、代指、指环”,英语中的戒指也称“指环”(fingerring)。

结语

文章从腰带、饰带、冠饰与佩挂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服饰范畴边缘成员的英汉国俗文化共性。我们认为,这些共性是由两民族习俗传统和文化信仰决定的,是各自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和反映。人类对服饰有着共同自然需求,如“避寒保暖”、“藏羞遮丑”,也有精神层面的需求如“装饰美体”等。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共性可以这样解读:英汉民族面临着基本相同的客观世界,有共同的心理生理基础,相似的认知方法,所以对服饰有着共同的理解和诉求。本研究对这些共性的探索与发现有利于两民族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也有利于英汉外语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语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习者综合人文素养。笔者在探讨中论及不少英汉语日常词汇,而语言学习本身就是文化学习,对目的语文化的熟悉有助于学习者内化语言基础、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增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互动。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英汉服饰领域中佩饰远不止本研究所涵盖的内容,本文尚未论及的物件同样有国俗文化共性的可能,相信本文的研究发现无疑为后续扩展研究做了基础性铺垫工作。

参考文献:

[1]James Planche.The History of British Costume from the Earliest Period to the Close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M].Whitefish:Kessinger Publishing,2011:152.

[2]陈文伯.人体部分构成的习语(12)——头发(hair)[J].英语学习,1994(1):66-67.

[3]杨树彬.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分析[J].装饰,2002(7):13.

[4]刘晓萍.文艺复兴时期与唐朝女装服饰文化比较研究[J].艺海,2012(1):70-72.

[5]訾韦力.与服饰相关英语习语的认知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09(4):23-26.

[6]刘玉昌.英汉服饰习语文化镜像透视[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41-43,77.

[7]刘玉昌.英汉服饰习语中社会符号特征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5):45-47.

[8]刘晓萍.文艺复兴时期与唐朝女装服饰文化比较研究[J].艺海,2012(1):70-72.

[9]爱神阿芙洛狄特[DB/OL].(2012-09-11)[2018-01-24]http://www.baike.com/wiki/%E7%88%B1%E7%A5%9E%E9%98%BF%E8%8A%99%E6%B4%9B%E7%8B%84%E5%BF%92.

[10]李当歧.西洋服装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7.

 
邬德平,邓胤龙
《怀化学院学报》 2018年第03期
《怀化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