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重开中国画以“象”论画之门:兼论气韵与归元第一

更新时间:2009-03-28
  

《观沧海》 吴毅 纸本水墨 183cm×96cm 2016年

新世纪之初,我把注意力从中西方两个文化源的思考,集中至中国文明原创性象思维原点展开论述。

如表9所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股票价格波动是投资者情绪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而投资者情绪波动不是股票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说明股票价格的变动能够导致投资者情绪的变动。根据主流经济学理论,影响企业股价形成和波动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其一为企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其二为外部宏观环境与冲击,其三为市场情绪与心理。说明企业发展状况与外部宏观环境对股价的影响可能更大,这与我国目前股票市场的“政策市”、“消息市”等现状是吻合的。

“象”是中国上古时代最富原创精神的思维形态,5000年文明有了象思维,度过了人类文化融合、族裔相处的风风雨雨,竖立了持续发展的典范。我们这一代所受的艺术教育始于20世纪初对西方文明的解读阶段,19世纪末,世界形势风云突变,西方的强势文化与中国文明直接碰撞的结果,一时间使中国几千年一以贯之的象思维形态失去了重心。20世纪初所建立的教育体系,文史方面没有深刻表述中国5000年文明持续发展的原创象思维,使中国画传统精神处于难以明言的尴尬地位。

3. 治疗方法:Lysholm评分60分以下、MRI显示有半月板损伤Ⅲ级以上的进行关节镜手术(52例);60分以上者保守治疗(928例)。(1)保守治疗。主要为固定制动、药物治疗、关节穿刺抽液、物理疗法、中医针灸疗法以及功能锻炼。(2)手术治疗。腰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仰卧位,患肢用气囊止血带,取膝前内或前外侧入路,插入关节镜,按序检查整个关节腔,然后对内外侧半月板行全面探视,包括半月板上下面、前后角、体部及游离缘和附着缘,详细记录半月板形态、损伤部位大小及损伤形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新世纪重启象思维论坛,经百年沧桑,对中国画家而言,象思维似曾相识,并不陌生。象思维在中国画水墨领域是围绕道源为轴心展现的。我说的道源,也并不单只指老子的道论。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上古原创象思维的启蒙,中古时代的殷、周两代近千年岁月的磨砺,产生了《黄帝内经》《周易》。《山海经》虽然时代久远,但许多遗篇都指向禹及八荒时代,已经有阴阳系日月的山阴山阳物类的认识。春秋至先秦时代,百家之学并起,以道儒两大学派为代表的近古发展阶段,思维体系的轴心是以象论道,中国文明的思维主旋律不在视觉范畴,人作为“域中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语),内观的心源自律,对事和象有明确的界定范畴。心源自律是先天带来的内省自觉,因而与道同出而异名,老子“天地根”与南朝梁刘勰“天地心”的原道论一脉相承,归元于道。如汉初董仲舒说:“造文者三画……天地人参通者王也。”伏羲立卦天地人参通,使八卦成为“立人”最经典的“象”。历代思想家都以道作为心源的最终极依托的依据。

  

左·《匆匆一日瘦西湖》 吴毅 纸本水墨 76cm×97cm 2013年

  

中·《径入高台翠欲滴》 吴毅 纸本水墨 68.5cm×93.5cm 1983年

我关注中国上古史中以象名制和象数的关联性,与探索中国画的现代水墨画导向有直接的关联。20世纪中国画水墨的现代论题并不一帆风顺。不管如何革新,中国文明的象思维核心价值的弱化将导致数千年积淀的水墨经典有被视觉心理规范所取代的可能。然“天圆地方”是中国文明启蒙最具象意识的价值信念。自古有族群的存在,便有天地心源象与终极依托的话题,千古遗篇,永远没有句号。

  

右·《读〈山海经〉》 吴毅 纸本水墨 96cm×142cm 2015年

一、以象论画

良好的观测环境有助于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观测环境对GPS-RTK系统的测量精度及可靠性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观测环境通常包括多路径误差、流动站与基准站之间的障碍物、大地磁场干扰、电磁波干扰及地形地貌等,其主要是对GPS 信号接收情况和数据链的传输情况产生影响,进而增加测量误差。

中国自古地域广阔,族群遍布东南西北中,西北高、东南倾。八荒之时水漫中国,禹通山治水,定九州岛,以九为大,后世承夏规以九为制。《山海经》13篇为禹时代史官纪世之作,图文并用,有“河图”“洛书”传世。图和书,按许慎《说文》解,图与文有关,书与字有关。上古典籍语音殊异不详,传至两汉,谐音、误读、旁注十存九异,后世又旁杂不同古籍,汇编为《山海经》18篇,有误解亦属正常。但以象类形自古有之,失图而文字有所增减,亦不失上古原貌。晋·郭璞作叙文以“原化与极变”论象,以正其事。对上古史之解读,以象论事,得其正源。究其源流,《周易》之卦辞、《黄帝内经》之“行气”皆象类形,乃至屈原《楚辞》之辞风,《九歌》《九章》《九辩》……亦与禹之名制有某种上古契合承传之意。《天问》“应龙何画?河海何历?”,应龙乃有翼之龙,能上天潜渊,引用“应龙曳尾”喻治水。中国几千年传统,身后正名谥号自来已久,“应龙”喻黄帝功业亦未不可。以象喻人,一字千金。按《说文》解字以象记事,从“一”而述端方(天地方圆之意),强其象而拘其事(细则) ,成点画之理法、图画之经纬。

中国画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犬马、龙虎走兽,品类繁多。两晋时代以墨为国朝正色,王羲之等大家相继辈出,有“墨池”“笔冢”文史佳话传世,足见水墨思维在两晋时代已趋成熟。以象论书画是中国文化之本体论不可分的部分,其普及达于山僻小村。何故?文字起源于图、纹。《说文》注释,上古仓颉观象,“纹”“文”同解,先纹后图,先图后字,点线生图,图文并用而生画。这是几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气韵”之说由此源出。老子论道以象为启蒙,“有”和“无”均为象,在恍惚中,渊深、寂寥充而不盈,万物为宗,象与道同宗异名。

中国文明的启蒙象意识影响随历史而深化。古圣王重在以天地象“立人”,天、地、人各据端方。这是春秋时代产生道论的思想根源。道、儒两家在这个主题上同源同根,老子重道本源的本体论。孔子重“载道”的仁德在用的价值信念。人作为“载体”的大器,性命便是道的精神体用。中国画的水墨精神更是随时代脉络而变化。春秋时代的道论到了北宋的理学,实际上是本体论与载体论合而论之的中国文明精神的承传。朱熹重理气,以太极为初始象,格物致知,穷理尽性,以理为用,超越古人。陆九渊一语惊人,石破天惊,“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以心悟道,明王阳明继之。实际上中国画从唐人重心源传自宋、明以后,气韵已成为心源的重要论题。

自南齐谢赫提出“气韵第一”,己成为中国画水墨的千古话题。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其实气韵也有可学亦不可学处,如道之于人,有可言之道,亦有尽在不言中。儒家以“载体”树仁德即是可学之道。如此看来,“象”便是可学之气韵,但在象思维的内观象之象外象仍在不言之中。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有专门论象的描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里“道冲”言道之虚象,超越视觉。虚便是灵动之象,是道的动态象而生象外象,永无止境。“渊”是万物演化的根源。这是几千年承传的水墨论道精神。

在计算中,在状态中,JN-2的成本根据JN-1的解进行评估.当继续以这种递归方式处理初始阶段时,可以解决1~N个阶段之间任意长度的最优策略.

(2)取水企业。取水企业应端正态度,提高认识,理解论证工作服务于企业的本质—水资源论证是办理取水许可的必要的前期工作,能有效避免企业因取水出现问题的可能,减少企业损失。应按相关法律及程序要求,做好企业分内之事。明确企业责任与义务,提前咨询相关部门,了解企业办理取水许可申请工作的准备工作及具体程序,按规定的要求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峰高有源兮水潺潺——天柱山石壁流泉图》 吴毅 纸本水墨 87cm×86cm 2009年

  

《梦江南》 吴毅 纸本水墨 87cm×70cm 2010年

1000多年前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对中国今天的水墨现代来说可谓千古一律,艺无古今,对时代判断、人心升沉、寂寥,按图可鉴,这是谢赫对画的主体思想,已明言“气韵生动”没有时代区隔,具可感可知的可授性。在附录的品评更明确“穷理尽性、事绝言象” 。中国画的水墨象思维只有在心源的本体论——归元,才能充分发出光芒。

二、气韵与归元第一

中国画传统水墨与文字同根。上古时代象即画,以象论画,这是中国从文字起到画象,不论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及犬马禽兽,整体而言,象思维即水墨正源。历代宗师代有传人,一贯以通古今。

有关“气”的认识,这是中国文明独特的思维形态,属于生命原化尚未解谜的现代论题,可追溯到5000年前”天圆地方”最原生态的原化象,是由元气支配的主宰原化力。《黄帝内经》有关生命和《易经》有关事物、社会现象,因为天、地、人关系的相互对应主因发生变化而变化。中国在中古的殷、周时代对元气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例如战国时代《玉佩铭》的“行气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字列入部首第一,阐述“元一” 的基本概念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均指向元气、归元第一的论题。气韵与归元是万物的原化力量。这虽然是大自然永恒性的话题,但又是难以解开的谜底。中国文明在几千年以前已被提到万物的原化,不能不说中国古文明在各种危难中均能化解度过,成为现代文明的伟岸的根本原因。

归元是更深一层的心源的终极依托,由于中西方文化源流不同,西方文明重宗教的心灵归属,中国文明重内观觉醒,由表及里,渊深而致远,解读归元与气韵的同一性。可言之道一定是以知行合一、内省觉悟完成的动态象。这是可言之道不一一列举。

  

《金陵瑞雪图》 吴毅 纸本水墨 107cm×69cm 1983年

在水墨的行为模式中如何建立内观的动态象,老子称之为道冲,用之不盈,其渊似万物之宗,几乎是象思维气韵之独白。气韵第一,1000多年来最优秀的画家从此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花非花”,我常比之“画非画”。唐人已开水墨风气,王维以水墨为上,色因墨而生辉。有诗留世:“水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象外之象淋漓尽致,可谓穷理尽性,尽得阳刚之气;心源深藏不露,氤氲之韵又尽在其中。得气韵者咫尺千里,山水画此意最深,归元第一与气韵同功。读书五车尤重顿悟。这就是内观象的永恒。

水墨传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轨迹,即便是今天的现代诉求“抽象水墨”(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水墨浪潮,它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也一定会被化解为内观象心源的一部分。视觉符号求一时之异化,心源之象寂寥致远,其象恢宏。历史上成大器者,绝不会忽视其中奥秘。

丁酉仲秋2017年9月19日

 
吴毅
《画刊》 2018年第05期
《画刊》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