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要求,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的发展理念。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相对应的。经过改革开放将近40年的快速增长,我国已经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基本上解决了总量不足的矛盾,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在对质量的要求、品种的要求、环境的要求、共享的要求以及民主、公平、正义的要求等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始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两个原则”即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三个变革”即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有体制”即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四者协同”即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经济体系创新动力培育、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完善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引领,协调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力与创新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当我国还处在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转变过程中,主要是依靠追加生产要素(劳力、土地和资本等)拉动经济增长,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比较优势,是历史的必然。但是,目前我国已经跨越“短缺经济”时代,面临的主要矛盾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同时,当我国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转变之后,生产要素(劳力、土地等)的供给越来越趋紧、成本提高速度越来越快以及治理环境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原有的产业产品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往支撑经济高速度增长的要素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把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通过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实现从以往依靠要素、投资拉动为主转到主要依靠创新拉动为主的轨道上来,着力提高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始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上述宏伟目标,就必须使我们的经济体系逐步由传统的经济体系转变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近十几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脱实向虚”的倾向较为严重,大量资金流向价格飞涨的房地产领域,严重地威胁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潜伏着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这就存在着如何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对金融业来说,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能够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只要我们遵循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正确定位,逐步建立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这个问题是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通过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以及租购并举等制度设计,来实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无论引进外资、对外投资,或者是对外贸易,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目前人均利用外资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出口产品大多是附加值低的产品,且传统的竞争优势明显减弱。这就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既包括开放范围的扩大、领域的拓宽,也包括开放方式的创新、层次的加深。如果说我国的对外开放,以前主要面向发达国家,今后应当坚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重;如果说我国的开放领域,以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更多的是实物贸易,今后应当扩大到包括金融、保险、教育、咨询等在内的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新业态、新模式;如果说我国的投资,过去是引进来为主,今后应当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如果说我国的对外开放,以前主要集中在沿海,今后应当加大内陆地区的开放力度,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和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开放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前提条件。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系。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是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外部条件。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

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这种要求更加迫切、更加强烈。社会有机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了问题,都会危及社会整体的发展。协调是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的基础,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所说的不平衡不充分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可以说是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不协调。这就必然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只有当资源在城乡和区域间的投入产出趋于均衡,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所以,要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解决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解决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条件。

必须指出,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性工程。而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又必须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作为核心内容。因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水平。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揭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资本和劳动。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劳动分工、专业化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及其配置则直接决定创新的效率。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实质上就是把生产要素与经济增长协调起来。通过每一种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以及配置结构的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资本优化配置以及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无论是科技、金融,或者是人力资源,都要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首要地位。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现代金融,包括发展绿色金融、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以及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实体经济提供功能齐全、高效便捷、成本合理的融资服务,强化金融的实体经济输血功能;强化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所必需的各种人才,是确保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显著减弱,传统的比较优势基本丧失,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客观上要求必须转换发展动力,即向创新驱动转换,实现创新引领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支撑。要加快形成以创新驱动为主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通过理论创新,将催生更多原创性、前沿性和颠覆性技术,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数字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科学技术进步,不管采取什么形式,最终都必然表现为以同量的资源要素投入,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质量。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创“有”、创“优”、创“廉”,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创“有”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这就可以为新产品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创“优”,就是提高产品质量,以质取胜;创“廉”,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让消费者以更少的钱买到同质同量的产品。

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即如果不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从国际经验看,服务业占主导地位是各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0%。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现代服务业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创新的重要支撑。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表现在:服务消费是居民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向服务消费和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升级,只有加快发展服务业,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况且,研发、设计、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提升制造业和农业的竞争力,作用特别显著,只有加快推进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才能建设制造强国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前要把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点放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运用,完善创新机制和创新模式,推动技术工艺创新和深度广泛运用,强化服务业对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重构交叉渗透、相互作用、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2]

十九大报告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把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作为2035年要实现的重要目标,既是国民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顺利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支撑。创新型国家的本质是依靠创新活动,推动经济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此,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前瞻性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必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四、协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是去产能或者是去库存,都必须遵循这个基本原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换句话说,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相向合力作用,让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政府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之所以出现产能过剩或库存过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市场还没有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还须借助于政府的作用。例如,钢铁、煤炭的产能过剩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有到位,硬预算约束的市场主体还没有建立,对市场信号的反映还不敏感。面对这个问题,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松绑,全面激活其活力和动力。与其同时,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其尽快成为具有硬预算约束的市场主体,并通过法律法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应当认识到,国有企业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国有企业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去产能方面,通过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既能提高企业竞争力,又能化解产能过剩。我们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产权制度的任务也是很艰巨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也是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增强竞争力,有利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理直气壮做强做大国有企业;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其改革目标是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传统集体经济的区别在于,它是集体成员边界清晰、集体产权关系明确的股份合作经济。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着力提高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我国农村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市场化程度低,是导致城乡差别较大的重要因素,这也不利于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及提高资源或要素的利用率和生产率。例如,我国出现很不合理的两极现象:一方面是城市住宅用地高度紧张(特别是一、二线城市);另一方面是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浪费。

保护装置多维度信息数据集合的获取为实现测试环境的自动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而智能测试系统测试环境的自动构建,将有效弱化测试工程师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作用,实现高度集成自动化测试。如何根据被测保护装置型号实现不同装置背板输出接点与整机测试仪背板接点的自动连接,从而实现闭环测试,是实现保护装置整机智能测试的另一难点。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移动式总线连接技术,来解决装置背板输出接点与测试仪背板接点的智能连接难题。

水稻秧苗机械化栽插过程中,结合不同秧苗状态,可以将水稻插秧机分为洗苗型、带土型和两用型,按照机械的动力来源不同,可以将水稻插秧机分为人力和机动两种。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来说,为了切实保证秧苗状态、促进秧苗成活,一般选择两用型人力水稻插秧机。而对于大型农田或规模化种植户,为了节省人力、减少人工成本投入、提高插秧效率,大多选择两用型机动水稻插秧机。

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是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保障。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理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3]迄今为止,人类还找不到那一种手段比市场配置资源更有效率。我们要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样离不开市场的作用。但是,习近平同志指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社会主义”这个定语。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越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还不完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要放在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映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性基础。完善的产权制度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障市场正常秩序以及形成健全的市场预期的重要条件。而要素市场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性条件。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而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前提条件,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即不仅产品市场化,要素也要市场化。所谓要素市场化,就是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只有具备这个前提条件,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产品市场发育较为健全,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普遍存在二元结构双轨运行状况。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都存在双轨运行的状况。而城乡二元体制是双轨运行的制度性原因。这就存在着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实现要素市场化的问题。

智慧课堂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其核心在于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变革和改进课堂教学,打造智能、高效和互动的课堂,通过智慧的教与学来采集和分析动态学习数据,从而做出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决策,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其个性化特征要求的成长和发展。笔者在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医护英语教学中,通过蓝墨云平台为技术支持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阶段三个方面来建构医护英语课的智慧课堂。

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保障

研究结果显示,‘索邦’花青素苷合成转录因子LhsorMYB12编码区序列长720 bp,核苷酸序列长863 bp(登录号:MG593164),共编码239个氨基酸(图2)。

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补上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滞后的短板,才能有效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把我国的城镇化建立在农村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有利于形成不同层次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在优先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的同时,把核心城市的非核心功能疏解到其他城市和小城镇,并因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把城乡协调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这里所说的协调发展,不仅包括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还应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继续把发展放在压倒一切的战略地位。但是,以往那种拼投入、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走到尽头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表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现代化的内涵。即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环境需要。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和研究的深入以及新的教育思想的渗透,大量基于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现代教育技术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4]。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之间不平衡,主要不是城市不平衡,而是农村不平衡,或者说农村不平衡远远超过城市不平衡。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表现在城市,而是表现在农村。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乡村已经建设成为现代生活的标志,成为居民休闲的乐园,其现代化程度并不亚于城市。我国近十多年来的新农村建设,虽然使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但乡村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是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生产生活环境,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也是我国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总病根。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角度看,乡村发展滞后是短板;从四个现代化角度看,农村现代化是短板。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含义是不同的。推进农村现代化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支撑。农业是具有多功能的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是推进现代农业的制度性安排。这既有利于促进农户对承包地进行长期投资,也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以及促进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等等;同时也为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签订较长时间土地流转合同提供政策保障,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转入土地进行长期性投资。这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制度性安排。

六、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开放型的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生产能力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目前有大量过剩产能,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变化,有的供给又严重不足。一部分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技术装备、优质农产品依赖进口,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领域的供给也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消费需求由一般的数量需求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需求转变,人民群众的需要由一般的物质文化需要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个性化物质文化需要以及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需要转变。导致现实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的要求。只有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同志指出,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为重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成本更低、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新路子。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并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和增长力的部分,是实现引领型发展的关键。传统产业是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模式,使之焕发生机与活力。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合理有效利用外资,不仅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而且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促进经济发展、劳动就业、推进工业化进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国内资金总体上较为充裕,外资作为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综合载体的作用更加突出,要着力增强外资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如果我们把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发力度,放在全面开放新格局来认识,就会意识到正是“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相对封闭的内陆地区提供了加快开放的新契机。“一带一路”构成的互联互通将把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亚太地区与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欧盟联系起来,实现各个区域、各个国家生产要素和产业产能优势互补。 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2]胡祖才.加快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支撑引领经济转型升级[J].求是,2017(16):56—58.

[3]许经勇.如何认识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N].人民日报,2013-12-06(04).

当然这一切,我都没有告诉黄玲。我们时常一起上班,一起下班走那段昏暗的小巷子。旁边的大楼都已经竣工,这使我想起那次被抢劫的遭遇,对黄玲说,其实如果那天你不出现,我就撒手了,他们只是两个月没领到工资的民工,不是什么坏人。

 
许经勇
《湖湘论坛》 2018年第03期
《湖湘论坛》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