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多维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师行为失范归因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高校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高校师德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高校教师师德素养”。近年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暴露在公众视野中的教师行为失范的事件日益增加,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对规范师德行为,提高师德水平和端正教育行业风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概念

教师行为失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其教育对象所发生的各种有违教育规范、规律和法律,可能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那些不适应的或不良的言行[1]。教师是社会成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高校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由于体育教学具有教学环境开放、肢体接触频繁、人际关系多边等特点,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相对比其他学科教师有其不同之处。

根据德国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理想类型”(Ideal Type)理论学说和马和民教授有关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研究的观点,结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内容,可将高校体育教师失范行为分为目的理性式行为失范、价值理性式行为失范、情感取向式行为失范、传统定向式行为失范等 4 种类型[2]

1.1 目的理性式行为失范

目的理性式行为失范是指高校体育教师从目的、手段和结果3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和权衡后,为满足教师个体或群体功利性利益而实施的违背教育规范、规律和法律的行为。此类失范行为的特征在于教师知道该行为的违规性或违法性,思考和权衡的过程是理性的,但手段和结果往往是违规或违法的。

1.2 价值理性式行为失范

价值理性式行为失范是指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理念与主流教育理念主导的思想和观念相悖或冲突,而实施的违背教育规范、规律和法律的行为。此类行为的特征在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播错误价值观和极端思想,旨在改变或诋毁教育主导观念。

1.3 情感取向式行为失范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已经是一种被革新过的创新型审计模式,不但受到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还普遍受用于中国国情。因此一旦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作用开始发挥,许多国际上顶尖的公司都会成功运用并取得显著成效。虽然在我国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性还没有彻底掌握,理论界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工作还只抓住表层现象,实际派也在找寻有利于自身的企业内部审计策略,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内部审计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4 传统定向式行为失范

2.1.1 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冲突

2 高校体育教师行为失范归因分析

教师行为失范是社会大背景下的一种现象,与其他失范现象一样,有着多种多样的根源。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和体育教学的特殊性,高校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归因又有所区别,因此,应从多维视角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2.1 社会学视角

传统定向式行为失范是指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因循守旧、自我懈怠或性格缺陷等原因,不能顺应教育思想、理念、方法的进步和发展,而实施的违背教育规范、规律和法律的行为。此类失范行为的特征在于教师没有主观上的失范构想,在教学中墨守成规或是抱残守缺。

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型[3]。导致的“观念混变”特殊阶段。在过分强调竞争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矛盾与冲突时刻充斥在和谐中庸与竞争对抗、发扬传承与改革创新、东方传统教育思想与西方现代教育理论、集体利益与个人价值、道德修养与知识能力等之间。在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共存,多元价值交互碰撞的社会价值系统中,教师的价值不标准,观念优劣尺度模糊不清,从而导致社会心理倾斜和素质发展失衡,进而出现失范行为。

餐饮企业是重要的民生企业,国家在制定政策标准时,应该考虑餐饮企业发展问题。餐饮企业的发展能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起到重要作用。现有的证监会文件对于融资法律的内容进行了高标准的规范,而对于中小型餐饮企业而言,高标准之下的监管制度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融资发展空间[2]。我国金融市场有一定的法则,银行货款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些政策的限制使得餐饮企业融资比较困难。

2.1.2 体育教师角色社会化的缺失

2.5.1 建章立制有待完善

2.1.3 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

以班会课为例,众所周知,学校的主题班会向来都是投入巨大,场面隆重,但由于班会的主题、活动常常与升学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很多学生并不重视,导致班集体的道德教育、学生的人格引导等学校德育功能收效甚微。而在微课程引领下的微班会则不同,用“微”打开了学生的心理市场,得到了他们的普遍认同。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体育教学从无到有的突破可谓意义重大。但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洋操、兵操”,由于没有师资,许多学堂都由退役士兵来充当教员,由于这些人普遍缺乏专业知识技能,而且教风很差[4]。由此,体育教师给国人的第一印象即是负面的,一直影响至今,社会上也流传着“男学工,女学医,浪荡公子学文艺,吊儿郎当学体育”的调侃之词,社会地位自然不会太高。在知识被“利益化”和“工具化”的社会转型期,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脑力劳动”相比,以“体力劳动”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教师的劳动效益以及学校体育的隐性功能和后续效应不会立刻凸显出来,社会大众的认可度进一步降低。体育教师的职业声望位居社会下层,在参与分配社会财富、政治资源、社会影响力时没有话语权。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机会公平,体育教师与其他利益群体发生冲突,即产生行为失范。

2.2 教育学视角

2.2.1 “师道尊严”传统思想的深远影响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时候,教师权威仍然不允许被挑战,师生关系仍然充满了浓厚的师道尊严的专制色彩。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频繁密切,人际关系多边性的特点使师生之间更容易形成隐形的师徒关系,而体育教师会把这种关系默认为是一种“支配——从属”关系,自己位居统治者的地位和身份,拥有绝对的权威,习惯用训斥、体罚等“体育的方式”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被统治者”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引起了对立和冲突,为了维护权威,体育教师极易出现行为失范。

从图1可以看出,2012—2016年青岛市的人口城市化率均为60%~75%,因此2012—2016年青岛市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进入工业化后期。

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同时形式多样的互联网信息渠道使大学生能够在课余习得大量的体育知识,打破了在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的惯例。体育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知识的垄断权,甚至专业权威受到质疑和挑战。面对同样是成年人的教学对象,高校体育教师来不及通过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来面对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的现实,部分教师仍然选择我行我素、因循守旧或敷衍了事,更有甚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选择“暴力教学”,结果适得其反,自然出现了行为失范的情况。

2.2.3 体育师资综合素质相对较弱

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技能整体要比中小学体育教师高,但和高校其他学科教师相比,综合素质仍然相对较弱。究其原因,与师资来源有很大关系,可分为以下3类情况:第一类是年龄较长的教师,大多属于从小热爱体育运动,经历过业余或半专业的体育训练后报考体育专业院系,毕业后进入高校工作;第二类是退役的高水平专业运动员和教练员,经过一定学时的教育培训提升学历和文凭后,从事高校体育工作;第三类是年轻教师,中学阶段文化成绩不太理想,在高考前选择“半路出家”,进行有针对性的短时突击和强化训练,通过了“文化分低,体育分高”的体育高考,进入到体育院系学习,本科毕业后又接受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教育,毕业后进入高校工作。综上所述,3类教师都存在文化知识学习起点较低、基础较差的情况,后续接受的教育又是一种分科化、职业化和专业化的传习式教育,或者是学历补偿性的继续教育[5]。整体来看,高校体育教师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存在先天的局限性,但是“高校”的身份又让高校体育教师往往忽视或是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就此一点来讲,体育教师相对其他学科教师出现行为失范的可能性要高。

2.3 体育学视角

2.3.1 肢体语言是体育的重要符号

2011年1月5日,一个晴朗的下午,张女士按照预约的时间带着母亲李阿姨来办理入院,同来的还有李阿姨的老伴张大爷。李阿姨有些瘦,头发花白,很整齐地梳在脑后,张大爷忙来忙去地收拾东西。老两口看到我来,冲我笑了笑,我走上前问:“阿姨我是您的管床医生,您是哪儿不舒服过来住院的啊?”

有关体育的定义至今仍然没有唯一的界定,但不管是国外和国内学者对体育的定义,还是狭义和广义的体育概念,都用到了“身体活动(练习)”一词,表明体育主要依靠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这种“动手不大动口”的特点也深刻体现在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纵观大中小学的体育课,教师教学都是重技能、轻理论,一味强调学生要“会”,而缺乏对“懂”的把握。对于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的大学生而言,枯燥无味的填鸭式教学或是初级游戏的启蒙式教学都无法满足其对体育人文素养的需求,这恰好是“懂”能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看起来是教师实践能力强于理论能力或教学策略选择不当的问题,其实质是体育教师保持了 “动手不大动口”的惯性,缺乏人文素养知识的反映。当具备独立思维和较成熟价值观的大学生对教师专业能力质疑时,教师往往又采用“动手”的体育方式来面对,导致管理失控,失范几率大大增加。

2.3.2 体育的公平性带来体育评价的不公平性

体育竞赛被誉为是最公平的竞争,是参与者“本质力量”的对抗。尽管人体的这种“本质力量”可以通过体育手段得到改善和提高,但很大程度仍然由先天因素起决定作用。当幼儿开始扮演学生角色,就在进一步加快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其思维活动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大多处于同一层次,但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受先天因素影响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生理机能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巨大,这正是体育的“公平性”带来的体育评价的“不公平性”。应试教育中体育教师通过“一刀切”评价得到的体育成绩的差距十分明显,终结性评价把学生分为了三六九等,部分教师对待优生和差生的态度也会有所区别。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成绩中的卷面成绩比例很小或是没有,技能考试成绩很大部分又由定性评价决定,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这必然会增加教师行为失范的可能性。

2.4 心理学视角

2.4.1 多重角色扮演引发内心冲突

在当今社会,扮演多重角色的教师集数种心理压力于一身,高校体育教师同样如此。面对学生,教师是教育者、社会群体的代表者;面对普通大众,高校教师是未来社会人才的导师;面对同事,教师既是工作的合作同伴也是利益的竞争对手;面对领导,教师是工作任务的执行者和被评价者。而体育教师由于学科差异和专业特点,在扮演“四肢发达”强者角色的同时,又被大众和其他学科教师贴上“头脑简单”的标识,多重角色的频繁变换容易引起内心冲突,导致心理失控。当教师把课堂作为心理调节场所,把学生作为情感宣泄对象时,必然会出现行为失范。

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是滞后的,师生的权益得不到法律法规的有效保护。首先从教师角度来看,尽管部分法律条款中有保护体育教师的内容,但是在现实中,不按规定开设或者随意停止体育课、不按国家规定解决工作服装、同工不能同酬等侵权行为在高校也司空见惯,教师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当发生学生对体育教师进行人身攻击触犯法律的情况时,学生作为理所当然的 “弱势群体”往往会免受法律的制裁;相反,从保护学生权益角度来看,立法不足、缺乏监督、执法不严的情况更加严重。学生权益受到伤害需要保护时能参考的法律条款屈指可数,尤其是当教师发生侵害学生权益的失范行为时,教师的侵权行为通常没有被从法律角度去裁量,而仅仅被定性为违反纪律或是道德规范,学校管理层或行政主管部门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通常采取“一压、二遮、三调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8]。可以看出,无论体育教师扮演“弱者”还是“强者”,被学生侵害权益还是侵害学生权益,几乎都没有从法律的角度被保护或是被追究,这必然会引起或是助长体育教师失范行为的发生。

最后,这种思维差异还体现在评论和表态句中。英语评论句中往往会先表明自身观点,然后再罗列出其他有关的次要信息。而汉语评论句则先叙事,后评论。因此在英译汉时,应调整句子语序,把评论或表态性的话放在句子的最后面。

2.2.2 现代网络教育方式带来的冲击

社会转型的加速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让教学活动从相对单纯变得较为复杂[6],给教师带来的职业压力日益加重,职业压力无形中成为了教师行为失范的催化剂。首先,体育教学活动多在开放环境中进行,课堂组织管理难度较大,教学对象是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具有自我觉醒早、心理困惑多、个性张扬等特点,教师在互动交流较多和肢体接触频繁的体育课中倍感压力;其次,除正常体育教学外,高校体育教师还要承担繁重的群体体测、训练、竞赛、裁判等工作;再次,课程改革和职称晋升要求高校体育教师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外,科研、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要求也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另外,运动损伤是所有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体育教师将面临来自学生、家长、领导、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最后,体育教师“读书少、素质不高”,甚至“吊儿郎当”的印象难以被改变,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的高期望值与个别体育教师违法违纪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形成了强烈反差,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身负的各种责任和压力得不到释放和疏导,使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出现问题,病态心理状态下做出的行为选择必然是非理性的。

2.5 管理学视角

教师的角色社会化要经历内化专业价值、获取专业手段、认同专业规范、形成专业性格等阶段。为了胜任教师这一角色,各级各类教师都要接受一定程度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来实现角色社会化。但是,不管是预期社会化的职前教育,还是继续社会化的职后培训,二者的主要内容和范围都是集中在专业手段,前者注重专业手段的学习和获取,后者重视专业手段的改善和提高,而在内化专业价值、认同专业规范和形成专业性格等方面却不够重视,换而言之,教师角色社会化有所缺失。对于体育教师来说,由于学科专业的特殊性,专业手段获取的过程中更加偏重于身体语言的表达,在相对封闭的“体育圈”领域中接受全面文化素养内涵的教育显得不足。因此,整体而言,体育教师在实现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的失衡现象更加突出,失范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更高。

相较于研究一般的人地关系,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8]。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角度分析可将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基础细分为“自然层”以及建构于其上的“生计层”、“制度层”、“意识形态层”[9]。从乡村空间和人的生存发展的角度,人在适应乡村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生产出适宜自身生存发展的生计、制度和意识等层面的文化事物。乡村文化空间是一个能够进行自身再生产和不断进化发展的活的空间(图1)。

因此,要使创富行动遍及中华大地、创富成果丰硕诱人、创富心态充溢每一国人,则依法严厉打击贪腐造假等不法行为,提供起点公平、程序公正、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就是当务之急。

管理的本职是协调,而决策是管理的首要核心要素,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规章制度的制定。管理混乱是导致教师行为失范的原因之一,而规章制度体系和内容不完善又是混乱的主要根源所在。从宏观决策层面来看,我国与教育直接相关的法律政策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陆续出台,如《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与教师行为道德相关的法律规范更加滞后,2008年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直到2011年才有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方面是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滞后,另一方面是已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规范不清、规范无效、规范冲突、规范真空等问题,对教师道德行为的管理目标定位不清晰,细则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缺乏人文关怀。在微观落实层面来看,许多学校将个人道德、公民一般道德、教师专业道德3者相互混淆,模式化的制度和规范在某些层面对教师的民主权利和专业自主造成了一定的抑制和侵害。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中更没有体现学科特点和专业要求的管理文件,高校体育教师在道德行为实践中充满种种困惑。

2.5.2 规章制度执行不力

管理的第二核心要素是执行。高校中的管理者往往是在扮演规章制度“制定者”的同时,又在扮演“司法者”和“执法者”角色,拥有裁决和执行的权利;而普通教师在扮演规章制度“守护者”的同时,也在扮演“处罚对象”的角色[7],这样的管理制度本身就存在天然的不公平性。并且,由于体育人群体的“江湖气息”特质,在现实中大多是“人治大于法治”,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因此,被管理者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与管理者之间形成对立。在缺乏民主和平等的环境中,教师被极大地抑制和束缚了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背景下的教师失范行为其实是对管理者和制度的消极反抗。

马克思唯物论认为人们只有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才能更好地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物质基础是保障,是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基础。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稳中前进,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民生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固。党的十九大上,为了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一系列便民、利民、惠民的政策相继出台,包括增加人民群众收入、开展脱贫攻坚、解决住房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深化养老医疗政策改革等等,使人们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幸福生活有了更夯实的物质保障。

2.5.3 管理监控督导失调

情感取向式行为失范是指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即时情感或心理状态所支配的,为满足个体原始生物性的情感或心理需求而实施的违背教育规范、规律和法律的行为。此类失范行为的特征在于由单纯个体需求引起,不具有功利性和价值取向。

管理的第三核心要素是监控。高校管理中的监控主要表现为“督教”,即针对教学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指导及反馈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督导。尽管几乎每所高校都建立了教学督导机制,但是督导工作的效能却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虚督无导,个别学校虽然建立了督导机制,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几乎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监督检查流于形式,评估结果不真实,反馈和指导自然无从谈起,监控形同虚设;二是督而不导,许多学校的督导工作重视检查和评估,但仅仅是将检查结果和意见反馈给了管理层就没有了下文,发挥的反馈和指导功能还很薄弱;三是督而误导,督导的本质是要通过监督检查发现存在问题,反馈指导意见,促使其改进和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部分学校管理层却将检查评价结果当作评价优劣、实施奖惩的依据,违背了督导的本质作用;或是督导过程中忽视学科差异和专业特点,“外行指点内行”,出现“误导”的情况。监控督导工作中强化监督评价,弱化引导矫正的失调现状,非但不能规范教师的行为,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教师行为失范。

2.6 法律学视角

2.6.1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

2.4.2 职业压力导致行为失范

2.6.2 法律意识和知识的缺乏

由于职业特点和专业性质的原因,与学生肢体接触频繁,处于动态教学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掌握较好的法律知识[9],以此来履行自己的权利和权力,同时保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但是在校园中,学校管理层和领导往往重视教学纪律和学生行为规范的宣传和学习,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教师法律知识的学习严重缺乏,体育教师认为“在体育课中体罚违纪学生是合理的、正常的”,完全不知“体罚”行为在相关法律条款中是被明确禁止的。部分老师是“为了管教学生,为了学生好”才体罚学生,法律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使体育教师失范行为的发生缺少必要的约束,以至于好心办了坏事。

3 结语

在当前社会转型加速和教育改革深化的特殊时期,教师行为失范不是个别或偶然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高校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由于历史积累和社会根源以及学科特点具有一定代表性,合理规范教师行为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将影响高校体育教育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共同促进高校体育教师道德行为规范和人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1)构建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相适应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德教育,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明确自身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塔尔巴哈台所属厄鲁特蒙古共六千余人,十个人里一两个人共有两个骆驼、羊等,其他人几乎没有牛羊,从塔尔巴哈台到科布多所属青格里河等地途中,竟吃狗肉和饿死的人肉走过来的。[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280,“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呼图克图喇嘛棍噶扎勒参奏闻塔尔巴哈台城失陷情形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页。

2)严格准入制度,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职前、职后人文素养培养,与时俱进,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掌握现代体育教育方法与技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3)健全体育教师权益保障制度,从社会、管理部门、学校等多个层面保障体育教师公平合理地参与社会资源分配的权利。

4)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规范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激励制度和监督机制,保障体育教学的高效运行。

5)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优化体育教师社会生存环境,缓解和疏导其职业压力,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竞赛教学的运用是竞赛教学法实施的重点。在运用竞赛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课堂参与层次。彭银梅教授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借助感官刺激的表层参与、由感性经验到理性认知的浅层参与、基于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应用的深度参与[6]。其次是比赛和教学的结合。因此,竞赛教学法在现阶段的学校体育中,要注意比赛和教学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本质作用。此外还应注意在进行教学比赛结束时,教师应同时要做好赛后总结,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6)强化法制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师生法制观念和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研讨会上,来自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民日报社、武汉大学、湖南省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和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共同探讨胡耀邦同志的家风和廉政思想。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沈宝祥回忆了与耀邦同志相处共事的点滴往事。与会人员普遍认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胡耀邦作为老一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其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和崇高的精神品质深受群众爱戴。同时,胡耀邦同志也是一位非常重视家风建设的典范,他将一生坚守的为人处世之道注入到家风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廉洁家风。

参考文献:

[1] 王清生.体育教师行为失范及调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6):823-825.

[2] 林立新.中小学体育教师行为失范量表的初步编制[J].体育科学研究,2009,13(02):98-100.

[3] 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2-203.

[4]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13.

[5] 周细琴.中学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影响意义和影响因素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8(30):93-95.

[6] 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1-62.

[7] 王红红.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20.

[8] 林立新.福建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35.

[9] 熊振强,邹学亮,赵木桥.论体育教师惩戒权的合理使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5,34(08):732-734.

 
刘林,刘诚香
《湖北体育科技》 2018年第04期
《湖北体育科技》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