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能源研究的话语视角*

更新时间:2009-03-28

1.引言

中国能源局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竞争力。当前,世界能源格局深刻调整,供求关系总体缓和,应对气候变化进入新阶段,新一轮能源革命蓬勃兴起。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能源消费增速趋缓,发展质量和效率问题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能源转型变革任重道远”。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环境污染和能源匮乏等问题日趋严峻,生态环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际环境来看,能源安全、能源危机以及能源领域的话语权一直是困扰我国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当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步入经济转型调整期以后,能源安全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权力的掌握就愈发变得重要(于宏源,2017:32)。同时,围绕能源相关议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话语,这些话语通过各类媒介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和传播,影响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左右国际能源格局,进而影响社会形态(赵秀凤,2018)。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话语实践构成了能源实践一个很重要的维度。能源政策的制定、能源危机的管理与传播、能源企业的形象建构以及能源实践中国家民族身份的建构与传播,都与话语实践密切相关。

据悉,片猪肉激光灼刻检疫标识,与传统的人工滚筒针刺式胴体检疫验讫印章相比,激光灼刻胴体检疫验讫印章具有识别度高、难于伪造和卫生安全的特点。录入到动物产品上的激光灼刻码,即可查询产品质量、来源等信息,实现动物产品可追溯。

本研究无意具体论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能源问题,而是试图提出一个能源研究的话语视角。从宏观上来讲,话语构成了观测中国当下社会实践的工具。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西文化的互动和碰撞将变得更加密切和频繁。作为社会主要互动形式的话语互动,无疑是观察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与世界守成国家或是其他国家互动的重要标尺。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话语又无疑是建构国家形象与身份、获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其次,在人类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每一个民族或是每一种文化都建构了其独特的话语体系,中国的能源实践也理应拥有自己独特的能源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应该成为当今中国学者的关注对象。因此,“我们既要研究西方的问题,更要注重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国问题和中国道路”,“当代中国的专家学者要提出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新理论新思想,就要潜心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中国问题”(韩庆祥、陈元章,2017)。

在能源研究领域和话语研究领域,国外从话语实践视角进行的相关研究已经很多(例如,Berg,2009;Stevenson,2009;Jessup,2010;Chaliganti & Müller,2016),国内的话语研究也日益丰富,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多(例如,丁建新、廖益清,2001;苗兴伟,2004;辛斌,2005;钱毓芳,2010;田海龙、赵芃,2017),中国学者对能源与话语的结合研究也有所涉及(例如,刘立华、钱嘉慧,2013;翟石磊,2014),但是,国内有关能源研究的话语视角还没有形成系统研究,学术生态和学术体系还不是很丰富,这种状况与我国能源消费和生产大国的地位不是很相称。本研究试图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对能源研究的话语视角这一命题进行初步讨论,旨在推动和拓展话语研究的同时,也能丰富能源问题的研究。

2.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话语

话语研究与意识形态研究、修辞研究、语言哲学和社会科学关系密切。有些学者把话语研究当成一种理论或是方法,有些学者把话语看成一种研究视角或是研究范式。Schiffrin等人(2001)从三个角度来界定话语这一概念,即话语是超越句子的语言单位,话语是语言的使用以及话语是一种更为宽泛的社会实践。Harvey(1996)认为,社会由社会关系、权力、物质实践、理想/价值/信念、机构/仪式和话语等元素构成,话语与其他元素或环节的关系是分析和评价的关系,同时是一种内化和辩证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抽象的社会结构和具体的社会行为之间的桥梁,而话语是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的元素,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言语的交际和一些视觉形象。Harvey(1996)认为话语的社会重要性体现在话语对社会的行为和话语的反映性建构,以及话语所具有的社会转换职能方面。Fairclough(2003)在吸收 Harvey(1996)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对话语这一概念做了发展,并把它应用于具体的文本分析之中。以上话语研究的观点,坚持了一种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区分(Chouliaraki & Fairclough,1999)。社会实践的易被操控特性使得对社会实践中话语实践的批评性解读变得非常必要。这种操控往往又符合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机构利益和目的,因此,对此类话语实践的批评性意识被看作是“日常生活的正常特点”(Fairclough & Wodak,2003)。

我国体育基金会从1986年发展至今,已有32年的历史,目前,我国学者对体育基金会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大部分是对发展状况、募捐能力、运作模式、公益项目等问题的研究,缺少对两类基金会的对比研究。本文通过对两类体育基金会的对比研究,分析两类体育基金会存在的差距和发展趋势,为两类体育基金会的相互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体育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分析外媒对神华集团报道中出现的前十大高频词以及“神华”经常出现的搭配情况,结合部分文本分析,外媒对神华集团身份构建呈现如下特点:(1)外媒强调企业的国有控股属性。在大多外媒报道中,神华集团被塑造成了依靠国家力量强势蛮横的企业,这一点在澳大利亚媒体对神华沃特马克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亚购置土地的报道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报道字里行间讽刺神华因为政治原因才获得南威尔士的开矿权。(2)外国报道多为事件引发性报道。例如,神华集团的上市、并购、对外合作和突发性污染事件,特别是对神华污染事件的报道,外媒用词毫不留情。例如,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于2013年7月曝光神华集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煤制油项目过度抽取地下水和排污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后,美国媒体使用了“以最贪婪的方式攫取地下水”“不知羞耻地剥夺地下水”等措辞。通过比较国内外媒体对神华集团身份的话语构建策略可以看出,国内媒体强调企业的政治立场,外媒却利用这一点塑造了神华依靠国家力量的强势身份。国内媒体对企业的报道更加多样,外媒则缺乏对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报道。

需注意的是,对于工序任务ptij,操作opj完成后将质量项的实际数值填入其输入Inj的qj中。与部件任务一样,将多个并行工序任务视为一个虚拟的整体工序任务进行处理。

3.话语理论视角下能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能源危机事件的传播与管理

以 2017年华北地区的煤改气实践为例,虽然煤改气实践得到媒体的认同,但是煤改气工作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工程进展不顺利、百姓负担过重、煤气资源短缺,一些媒体开始出现对“煤改气”工作的不同意见。《人民日报》12月8日报道,“煤改气要统筹兼顾,别让百姓挨冻过冬”,一些社交媒体开始出现反对“煤改气”的声音,认为“煤改气”一刀切的做法影响了老百姓冬季取暖。“煤改气”实施过程中民间话语的加入改变了这一政策的进程。12月7日,北京城市管理委员会下发特急通知称,国家发改委要求北京市立即启动华能燃煤机组,减少本市天然气用量,缓解华北地区天然气紧张局势。国家发改委在回应煤改气时也指出,“煤改电”“煤改气”没到位的允许使用煤炭取暖,全力保证煤炭资源供应,保证燃煤供热机组正常运行;有条件的尽可能做好洁净煤供应工作,目前不具备条件的要尊重当地群众的取暖习惯,以确保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

2010年4月20日,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很多国家向美国运送设备及人员,以帮助美国尽快处理污染问题。2010年7月15日,英国石油公司宣布,新的控油装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点,“再无原油流入墨西哥湾”。Wendy教授使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利用“新闻报道指数”(News Coverage Index)数据库,对这次能源危机事件的话语类型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西方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主题超过80%都是批评和互相指责。当事故发生时,西方媒体的第一反应就是责问相关负责人,而被问责的一方不是就此做出回应或是补救的承诺,而是推卸责任,去指责另外一方的失职。漏油事件被媒体报道后,社会上各种对于个人、企业、国家甚至整个行业的指责都呼啸而来,甚至相关方也开始相互攻击,指责性的话语进而激起更大的社会消极情绪。指责性的话语在社会交际互动中建构起整个社会对漏油事件的话语生态,由此产生了更加严重的社会舆论危机。该研究表明,媒体作为社会舆情的载体,是公民表达情绪最主要的平台,扮演着引导整个社会舆情的角色,媒体话语不仅传播某种信息,更是一种价值立场的体现,而这种态度立场左右着整个社会的舆情发展。

3.2 能源危机事件的传播与管理

能源企业由于其重要的战略角色,往往是某一个国家形象或是身份的代表。企业的身份(identity)也往往对国家身份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鉴于这一原因,能源企业的身份研究构成了能源研究的重要方面。身份起初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社会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属性(Stryker,1987)。身份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话语研究关注的主要领域(Blommaert,2005:26-27;陈新仁,2013;尤泽顺,2015)。Wodak等人(1999:3)认为,国家身份由话语,特别是在国家的文化叙述中得以建构和传播。国家身份是话语的产物。正是通过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话语,一个国家的独特性和其国际差异性得以表达,也正是通过话语实践,一个国家的身份得以建构、保持、传播,抑或得到消解。Epstein(2008:14-15;赵洋,2016:114)认为,话语是“关于一个具体客体的具有内聚力的观念、概念和分类,它们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塑造了那个客体,从而限制了相对于该客体的行动的可能性”。在身份建构过程中,话语的发出者往往会以主体身份进入“话语场”当中,进而呈现一种“我”或“我们”的身份,这种身份与“话语场”其他身份构成了赞同、反对或是协商的关系。

志愿服务指在不考虑回报的前提下,为改善社会,促进人类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做出的服务性工作,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文明大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包括环境保护、应急救助、扶贫开发、大型赛会、社区建设等,在团中央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志愿服务不仅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优化主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为培育志愿精神和服务基层的潜在化意识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基层服务主要是继高校扩招之后,国家和社会需要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为基层大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赵东方 男,1995年生于云南昆明,现为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FPGA性能优化.

需要指出的是,在话语研究领域,除了批评话语分析学派,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理论,有时也被称作“埃塞克斯学派”或是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Laclau和Mouffe对话语的界定是,“我们通常把那些能建构一种关系并在这一关系建构过程中其身份得到修订的过程称为链接(articulation),这种由链接过程而形成的结构性的整体则是话语”(Laclau & Mouffe,2001:105)。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理论虽然与传统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围绕阶层精英主义的分析完全不同,但是其理论仍然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理论与福柯(1980)的话语概念不同,福柯把话语界定为一个陈述的分散系统,侧重话语的结构,而Laclau和Mouffe的话语则是指一个由链接构成的结构性的整体。据此,Laclau指出,“墨菲与我在《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中所描述的话语概念与福柯提出的话语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建立在我们都抵制的话语与非话语之间的区别上的”(巴特勒等人,2004:94)。Laclau等人的话语概念超越了思想和现实的区分,但是并不是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是说,离开了话语,整个世界再也没有意义,正如德里达所讲的“文本之外一无所有”。因此,在后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在人与世界的互动中,物质世界总是在话语中向人们呈现它的存在。就像“树木可能是原材料,或者是制造品的部件,或者是森林沉思的对象,或者是阻挡我们前进的障碍物”(周凡,2007:108)一样,人们遇见的总是存在于某一个具体话语情境之中的事物,在语境之外,物质世界没有所是,只有存在(卢春雷,2014)。

国内媒体报道样本选自2009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期间《人民日报》(95篇)、《光明日报》(85篇)、《京华时报》(7篇)、《江南时报》(8篇)以及《环球时报》(4篇)对神华集团的报道,最终得到199篇与其身份构建有关的新闻作为语料。我们将筛选出的与企业身份直接相关的报道放入 WORD文档中编辑整理,利用软件中的查找工具,总结出了文章中的高频词。

 

表1 神华集团国内新闻报道高频词

  

项目 频次新725大学生/青年/人才 555技术/技能/科技 479学习/贯彻/落实/党组/作风 416最大/第一/首套/首台/老大/大型 187科学186收益/成绩效益/利润/收入 173国际竞争力/国际性/世界 170绿色/节能/减排/可持续/环保/低碳/循环经济/清洁 162

国外媒体报道借助Newsbank数据库,搜索2007—2013年期间关于神华集团的报道,其中报道的主题是神华集团的一共有37篇。我们利用Wordsmith5生成“外媒对神华集团报道”语料库,涉及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多家国外媒体。通过Wordlist进行词频统计,得出语料库中的高频词汇如下表2。

通过文本分析可以发现,有关神华的国内报道在叙述中基本上采用了引述与阐释、陈述与议论等不同话语交替转换的笔法。报道内容主要凸显神华公司希望打造一个“先进、创新、节能环保和具有责任感”的国际一流大型能源企业身份。

 

表2 国外媒体有关神华集团报道高频词

  

排序 词语 词频1 coal 345 2 Shenhua 309 3 China/Chinese/China's 272 4 said 122 5 water 63 6 largest/biggest 60 7 government 46 8 greenpeace 42 9 owned 35 10 technology 29

国外报道所涉及的主题有企业扩张、对外合作、污染问题、企业上市、财务表现及企业和CEO介绍,其分布百分比饼图如下。

  

图1 国外媒体报道主题分布

以上话语理论基础上的批评话语分析与西方的启蒙运动有关,又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密不可分。随后,在一些学者的努力下,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个研究范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批评话语分析受法国思想家福柯有关话语、权力以及知识的论述影响最大。福柯的观点沿袭了社会建构主义的立场,也就是知识并不是一个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是一种话语的建构和历史的限定,权力是一种具有生产性和制约性的力量,它与话语密切联系。权力通过某种方式被建构起来并对社会现实做出正确与错误的区分(Jørgensen & Phillips,2002),也就是话语通过社会认可的知识产生的方式建构了“真理”(Feindt & Oels,2005)。因此,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旨趣从整体上具有社会政治倾向,其目标在于推进一种在批判性理解基础上的社会变化。

3.3 能源政策制定研究的话语视角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话语研究主要关注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民族主义、仇外、性别歧视以及政治中的语言等课题(Jenner & Titscher,2000)。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有关政策制定和环境问题的话语研究逐渐多了起来(Hajer & Versteeg,2005)。Hajer(1995)对生态现代化话语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回答为何对环境问题的某些解释能够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的解释则不被信任。Hajer提出了“社会互动”话语理论,在这一理论中,话语主体不但要在叙述中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同时也要影响自己潜在的竞争对手,进而达到一种话语的霸权。话语霸权的达成往往依靠可信性、可接受性以及信任来完成。Hajer(1995)认为,这种具有辩论性特点的交际对于某些话语和概念的形成与流行关系密切。这一观点对于政策产生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这是因为,特定的社会秩序往往需要输出和传播不同的规则和概念,大众群体也需要不断应对政策的改变。Hajer(1995)随后提出了两个分析范畴来研究环境话语:话语故事情节(discursive storylines)与话语同盟(discourse coalitions)。话语故事情节的重要性在于多重阐释,以便能赢得大多数社会群体的认可。话语同盟则是指公众对政策或是某些概念的共享的理解。故事情节在“聚焦知识、影响社会主体立场以及在某一领域达成社会主体联盟”方面作用凸显(Hajer,1995:63)。由于受众可能不会仔细考证立场的正确与否,故事情节的作用就非常重要。话语的故事情节对于政策阐释和提供解决方案往往简短扼要,通常会使用一些隐喻的表达(Torfing,2011:1884)。例如,英国能源政策经常使用的一个短语就是“让灯一直亮着”(keeping the lights on)。这一表述是实用主义和常识的结合,对那些没有批评力的人来说是个非常正确的论断,这一表达也非常聪明地否定了加速实施低碳能源转换的提议。

把政策制定看作是一个充满斗争的沟通过程挑战了那种把政策制定看作是一种客观的、线性的并且包括一系列逻辑步骤的,由官员和专家来完成,并排除其他声音和过程的观点。因此,在政策制定研究的话语视角下,政策制定应该把语言和辩论纳入进来。这是因为,政策制定中专家的判断往往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Scrase & Ockwell,2010),我们往往需要话语的或是宏观的协商民主理论(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来协同处理这种杂乱的公共辩论。这是因为,话语民主因其非正式和开放性而更具有包容性,话语民主使得更为开放的公共辩论成为可能,它使得这种交际空间(communicative spaces)从一个小的私密讨论拓展成了社会运动和媒体参与的活动,然而,话语民主可能会使得沟通偏离、指称或是断言非法,或是压制性的社会权力的滥用(Dryzek,1990,2000;Habermas,1996;Hendriks,2006)。

能源危机事件往往是能源实践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例如石油或是天然气泄漏、矿难、核事故等。能源危机因此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学科分布来看,危机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传播及公共关系领域。随着这些领域研究的深入,学者普遍认为危机管理或是传播过程中言说的内容和方式与危机管理的质量和成效关系密切,语言的恰当运用能给危机事件与危难的管理与处理带来生机或是转机(胡百精,2009:196)。Benoit在前人(Ware & Linkugel,1973)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修辞理论中的辩解策略,并把这一策略细分为否定、逃避责任、削减危害、矫正行为以及请求宽恕(Benoit,1995:21)。冉永平(2010)对冲突性话语进行了语用学视角下的解读。兰卡斯特大学在 2012年 7月召开主题为“解构危机话语”的工作坊,具体讨论欧洲金融危机及其在公共话语、政治话语和日常话语中的具体呈现与传播。Fuoli和 Paradis(2014)提出了一个新的用来考察信任—修复类话语的理论框架,来分析英国石油公司总裁在海湾漏油事件以后的信任修复话语策略。《话语与社会》杂志2014年第4期的专刊呈现了“在欧洲金融危机这一背景下,以希腊为个案,危机如何在话语中完成‘定制’以及这种意义生成机制是如何在媒体和日常交流中流动”(Wodak & Angouri,2014:419)。De Rycker和Mohd Don(2013)论证了作为一种复杂现象的危机是社会和话语建构的产物。

我们以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来具体讨论能源企业的身份建构和重构问题。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2013年度的《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78位,在国内外能源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研究通过对比中外主流纸质媒体对神华集团的报道来分析探讨神华集团在海内外的身份建构。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分工愈发精细,各种社会实践之间愈发相互交织。能源问题不再是单纯的能源问题,而是与外交、军事、环境、区域安全等问题密切相关,能源实践不再是简单追求一种能源需求,而是掺杂了各种利益、各种目的的国家层面的博弈过程。能源危机、能源企业身份建构、能源政策的制定和传播以及能源舆情研究等,也因此需要语言学、传播学、国际政治、社会学等学科的参与。话语因此构成了能源实践研究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研究角度。过去十年中,有关话语在环境政策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有关能源和能源安全研究的话语视角也呈现多发的态势。但是,能源政策制定或是能源安全问题往往由于媒体的参与而变得更加复杂。能源、话语、媒体构成了这类研究的关键词。沿着这一思路,跨文化视角下有关能源安全问题的话语研究为能源研究的话语视角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注释:

① 该部分内容来自Wendy N.Wyatt教授2011年6月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的一次讲座。

首先,把县域作为一个单位,构建“中心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的城乡聚落体。其次,给乡村建设基本的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备,增强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再次,根据资源合理分配的原则,对居民区、工厂区、农业区以及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将工厂聚集区逐步进行分开,规划建设城镇工业园。

② 该研究案例来自有关该研究的具体数据,请参阅《商务话语分析的内涵与范围》,《商务外语研究》,2014年第2期。

参考文献:

Berger, P.& T.Luckmann.1996.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Sociology of Knowledge.New York: Doubleday.

Blommaert, J.2005.Discours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urr, V.2003.Social Constructionism.London: Routledge.

Chouliaraki, L.& N.Fairclough.1999.Discourse in Late Modernity: Rethink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Fairclough, N.1989.Language and Power.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2001.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s method in s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In R.Wodak & M.Meyer (eds.).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Fairclough, N.2003.Analyz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London:Routledge.

Foucault, M.1980.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Brighton:Harvester.

Halliday, M.A.K.1978.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London: Arnold.

Halliday, M.A.K.199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Arnold.

Halliday, M.A.K.2000.An Introducing to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Jorgensen, M.& L.Philips.2002.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ory and Method.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Kress, G.& R.Hodge.1988.Social Semiotics.New York: Cornell UP.

Kress, G.& T.van Leeuwen.1996.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London:Routledge.

Kress, G.& T.van Leeuwen.2006.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2nd edition).London: Routledge.

Kress, G.2003.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London: Routledge.

Laclau, E.& C.Mouffe.2001.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Towards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London: Verso.

Leeuwen, V.T.1999.Speech, Music, Sound.London: Macmillian.

Lemke, J.L.2002.Travel in hypermodality.Visual Communication, 1 (3): 299-325.

Machin, D.2007.Introduction to Multimodal Analysis.London: Hodder.

Martin, D.1995.The choices of identity.Social Identities, (1): 5-20.

Martin, J.R.& P.R.R.White.2005.The Evaluation of Language.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Toole, M.T.1994.The Language of Displayed Art.London: Leicester.

Scollon, R.& L.Philip.2004.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 Confluence of Discourse and Technology.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Stenglin, M.& R.Idema.2001.How to Analyze Visual Images: A Guide for TESOL Teachers.London: Routledge.

Thompson, G.2000.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Thibault, P.J.2000.The 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of a Television Advertis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Campobasso: Pallad into Editore.

Unsworth, L.2001.Teaching Multiliteracies Across the Curriculum: Changing Contexts of Text and Image in Classroom Practice.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van Dijk, T.A.2008a.Discourse and Power.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van Dijk, T.A.2008b.Discourse and Context: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Dijk, T.A.2009.Society and Discourse: How Context Controls Text and Talk.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Dijk, T.A.2014.Discourse and Knowledge: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dak, R.et al.1999.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Wodak, R.2001.What CDA is about—A Summary of its history, important concepts and its development.In R.Wodak & M.Meyer (eds.).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巴殿君、朱振恺,2015,论“一带一路”战略内涵、风险及前景——以国际关系为视角,《湖北社会科学》,第10期,38-42页。

储殷、黄日涵,2016,“一带一路”视阈下国家形象构建的巧实力探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78-84页。

耿敬北、陈娟子,2016,网络社区多模态话语分析——以QQ群话语为例,《外语教学》,第3期,35-39页。

顾曰国,2007,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外语电化教学》,第2期,3-12页。

黄俊、董小玉,2015,“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传播困境及突围策略,《马克思主义研究》,第12期,121-127页。

胡壮麟,2007,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1-10页。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12,《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寇立研、周冠宇,2015,“一带一路”对外传播需要把握的十对关系,《对外传播》,第3期,21-23页。

计宏亮,2015,“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的建构刍论,《理论导刊》,第7期,101-103页。

梁海明,2015,“一带一路”海外传播应避免的几大误区,《中国记者》,第10期,32-34页。

刘立华、徐硕,2016,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话语创新实践案例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期,19-30,135页。

罗小春,2012,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以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海报为例,《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第5期,46-48页。

李战子,2003,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研究,《外语研究》,第5期,1-8,80页。

苗兴伟,2004,“话语转向”时代的语篇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64-71页。

施旭,2008,话语分析的文化转向:试论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的动因、目标和策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131-140页。

田海龙,2015,新修辞学的落地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兴起,《当代修辞学》,第4期,32-40页。

吴安萍、钟守满,2014,视觉语法与隐喻机制的多模态话语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3期,23-28页。

徐旭伟,2016,“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研究,《声屏世界》,第3期,16-19页。

袁赛男,2015,构建“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的新对外话语体系,《对外传播》,第6期,13-15页。

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中国外语》,第1期,24-30页。

周凯,2015,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传播,《对外传播》,第3期,18-20页。

张敬源、贾培培,2012,关于视觉语法的几点思考,《当代外语研究》,第3期,38-40,160页。

曾庆敏,2011,多模态视听说教学模式对听说能力发展的有效性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6期,72-76页。

周兆呈,2015,国际舆论视野中的“一带一路”战略,《南京社会科学》,第7期,1-5,23页。

 
刘立华,唐芸婷,邢宇馨
《话语研究论丛》 2018年第01期
《话语研究论丛》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