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城市身份的话语建构 ——基于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话语的批评性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1.引言

话语具有社会建构功能。作为社会实践和行动的方式,话语通过构筑各种社会秩序塑造社会,同时又被社会塑造(Fairclough,1995)。话语是社会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话语能力已经成为机构乃至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话语的发展、变革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只不过,考虑到小人儿的年龄与认知水平,现在就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反而有可能造成混乱。因为他正处于“秩序敏感期”,希望一切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出现和发生,这样才能有更多安全感。比如已经听过我妈妈讲《小猪看医生》,他就会自问自答:“小猪为什么要看医生?——因为它们不听妈妈的话!”

城市身份是通过社会建构的人与环境、环境和其构成要素、环境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城市身份是城市环境及其内容之间的多重和相互关系;城市身份存在于它的环境之中,存在于城市和其所在环境的关系之中(Cheshmehzangi,2015)。城市身份反映一座城市的自然地理背景、历史文化底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城市本质特征。城市身份又被定义为地方身份(place identity)、地方性(placeness)、地方特色(character of place)、地方形象(image of a place)、地方感知(sense of a place)和地方精神(spirituality of place)(Cheshmehzangi,2015),上述各个概念都强调各城市身份的独特性。城市身份不仅以其可识别性、稳定性和正面意义提升城市形象,还能维系建构城市身份的各种关系,是一座城市在发展中不容忽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许多城市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Fairclough(1995)和van Dijk(2001)等认为,话语能建构社会身份、社会关系和社会知识等。城市身份是一个多方面、多角度、多模式的话语建构过程,作为社会实践的话语在城市身份的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以下简称“兰马”)话语,运用话语历史分析法,探究话语和城市身份建构的关系。

2.城市身份的话语建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

城市身份话语建构,是对一个城市进行身份建构的过程,是通过信息传播有效接触目标受众群,在他们心目中确立一个明确的城市形象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对相关的语言交际活动的系统分析和价值判断,揭示城市发展的重要特点和问题,并为今后如何从话语使用的角度为城市发展在方向和策略方面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施旭,2008:33)

4.2.1 谓语指示策略及其语言手段

批评性话语分析解析权力和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建构,以及话语对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体系、信仰等的建构作用(Fairclough,1992;Fairclough & Wodak,1997)。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的话语历史分析法强调必须结合语境对语篇中的现象做出解释,注重语境知识的充分性和历史性;主张从话语主题、话语策略及语言手段三方面对话语展开分析(Reisigl & Wodak,2014)。话语主题是话语主体言说所重点讨论的问题。“策略”一般是指为了达到特殊的社会、政治、心理或其他目的而对实践采取的一个明确的意图性计划(van Leeuwen & Wodak,1999;Wodake et al.,2009)。话语策略可能是无意识的或在话语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也可能是有意识、有计划的。策略意图方面的特征和重要性因考察资料的不同而不同;话语策略是语言系统的运用方式,体现在语言结构组织的不同层面上。语言手段分析通常在语篇、句子和词汇各层面上展开。

Wodak等人(2009)用话语历史分析法成功分析了民族身份的话语建构,Krzyzzanowski(2005)以该分析模式为框架,分析了一次作为交际和话语过程的欧盟会议对欧洲人欧洲身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范馨予(2012)运用该方法对比分析了中美新闻媒体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大典的报道,揭示了他们对中国身份的不同建构及其原因;陈建平(2016)基于该分析法分析了中、英、美大学在建构世界一流大学身份时所用话语策略方面的特点及异同。以往研究表明,话语历史分析模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民族身份的建构,还可以用来分析其他身份的建构(Wodak et al.,2009;Wodak & Boukala,2015)。批评性话语分析将宏观层面的语境分析和微观层面的话语题材分析与宏观结构分析、身份建构话语策略分析及语言手段分析等话语分析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Reisigl & Wodak,2014)。本文将基于话语历史分析法,对兰马话语做批评性分析,考察该话语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揭示话语生产者如何运用话语主题、话语策略和语言手段,赋予城市某种身份,促进或阻碍城市的发展,以探讨城市身份的话语建构问题。

3.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如下三个问题:1)兰马话语包含哪些话语主题?建构了怎样的城市身份?是通过何种话语策略和语言手段建构城市身份的?2)兰马话语折射怎样的城市身份建构政策导向?有何不足之处?3)兰马话语所建构的城市身份与现实中的城市身份建构是怎样互动的?

据统计,目前获得生产许可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为2365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为113家,完成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体系检查3年全覆盖目标。

3.2 研究语料

话语主题是话语所表达的宏观意义,是话语生产者有意表达的意义,也是话语接受者能记住的关于该话语的主要意义或信息(van Dijk,2001)。对所收兰马话语语料的分析显示,该话语主题包括兰州自然地理背景、历史文化传统、城市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定位,各大主题又包括多个小主题。各主题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语料来自《甘肃日报》和《兰州晨报》的网络版,源自两家报刊的官方网站,共计154篇关于兰马的报道,包括这两份报纸在2011年至2016年每年兰马比赛前五天、比赛当日和后一日所有涉及兰马的新闻报道语篇。选择这一周的报道是因为这几天是兰马媒体报道最为集中的时间;兰马从2011年开赛,所以选择这6年的相关报道。之所以选择这两家报纸是因为前者是甘肃省内唯一一份覆盖全省的综合性党报,在甘肃省诸多报刊中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发行量大,覆盖面广,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后者是一张面向甘肃省全省的综合性都市生活报,是甘肃省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都市报。这两份报纸能充分代表当地媒体,能够显示当地媒体为兰州建构了哪些城市身份,为读者对兰州城市身份的认识提供重要的认知框架。该语料中,兰马话语的行为领域(field of action)包括赛事规则、通知和赛事要闻,城市宣传,公众意见、看法和言论表达,政府行为,民间社团言行,涵盖了围绕兰马这一主题展开的主要社会实践活动。对这154篇涉及各行为领域的语篇逐一阅读、分析后,筛选出其中所有直接涉及城市身份的话语共128条(句或段),对这些话语逐一做具体分析。

之所以选择兰马话语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是因为兰州是中国欠发达地区的重要省会城市,其城市身份建构值得探究,对她的认识也对认识其他相似的中国或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有借鉴意义;另外,既然兰州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举办国际马拉松赛,那么我们也应该运用国际化的、批判的标准来审视该赛事及其话语的城市身份建构意义。

3.3 分析框架

视角化策略中,话语生产者大量地运用转述的语言手段。在建构城市身份时并不是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借他人之口来说出,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转述对象为名人、兰州市民、外地市民、国内外参赛者、国内外游客、组委会负责人和网友,以前三类人为主。转述对象是兰马话语实践的主要参与者,但从本文分析可见,转述对象无历史文化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

该分析为质性分析,分析过程包括 Fairclough(1989)提出的描述、说明和解释三个批评性话语分析环节,其中前两个环节探讨兰马话语为兰州建构了哪些身份、运用了哪些话语策略及语言手段,后一个分析它们为什么这样建构、建构的目的是什么,以分析话语对城市身份的建构意义。

4.研究结果

4.1 兰马话语主题及其所建构的兰州城市身份

话语历史分析法认为话语是依赖语境的、与特定主题相关的符号活动,与社会互构(Reisigl & Wodak,2014),因而兰马话语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基于兰州城市地理、历史、文化和身份,围绕兰马这一主题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表达了社会对该城市的看法和认识。兰马话语语料涉及媒体报道、政府文件、官方发言、语言标牌、网络论坛等,本文以媒体话语为研究语料。

 

表1 兰马话语主题及其出现频次

  

话语主题自然地理背景历史文化传统 城市发展现状 未来发展定位文化景观历史文化 饮食 发展变化 美丽 魅力 活力 现代 开放 国际化频次 66 16 16 2 38 53 19 11 4 19 10 34 125 29

兰马话语中的“自然地理背景”主题主要集中在黄河穿城而过这一点,同时还涉及兰州的地理位置、海拔、山水和气温等方面。这一主题凸显了兰州位于黄河之滨、高海拔、两山相夹,夏季气候温和的特征。如表1所示,该话语主题出现次数较多,充分塑造了兰州地处西部高原、山水秀美的黄河之都的城市身份。“历史文化传统”主题下的“文化景观”主题话语中反复提及黄河母亲雕塑、水车博览园、百年中山桥等兰马赛道经过的代表兰州历史文化的著名沿河景点,突出兰州市的历史文化身份。同时,“历史文化”主题话语部分也多次提及丝绸之路重镇、高原古城、黄河文化。这些话语建构了兰州作为丝路名城、高原古都和黄河之都的身份。“城市发展现状”主题下的“发展变化”主题话语主要从两方面凸显兰州的发展变化,一是兰马使兰州市民及外地人认识到的兰州面貌及其变化,二是赛事从2011年开办以来,城市的发展变化及赛事参与者从多次参与体会到的城市的变化。通过城市环境、绿化水平、生活方便度、社会氛围等有关兰州面貌及其变化的报道,塑造出了其正在不断变得美丽、现代、文明和国际化以及不断追求发展变化的城市身份。同时,“发展变化”主题话语也多次提及兰州是“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和“正处在跨越发展期”的城市,承认不足,更突出其渴望发展变化的愿望。从表1可知,兰马话语还着力展现了一个美丽、富于魅力和活力的城市身份。“未来发展定位”主题的次主题主要包括“开放”和“国际化”,表达了兰州对其未来城市身份的定位和期待。但从表1还可知,该话语中经济话语主题缺失。

武象廷一下子傻眼了,望着关掉的售票口,又气又急。他走过去敲开了售票口的门,央求售票员说:“能不能售我两张票,只两张,有万分紧急的事情!”还说了好多感谢的话。可售票员把脸一板,不高兴地说:“没票就是没了,再说好话也不顶用。”

4.2 兰马话语所用话语策略及语言手段

在话语历史分析中,研究者一般会对以下5种基本话语策略进行考察分析:命名策略、谓语指示策略、辩论策略、视角化策略和强化/弱化策略(Reisigl & Wodak,2014)。本文根据语料特点,主要分析命名策略、谓语指示策略和视角化策略。命名策略指对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现象、话语事件、话语过程和话语行为的命名/指称;谓语指示策略指通过使用肯定或否定意义的修饰语给他们直接或间接地赋予正面或负面含义;视角化策略指通过报道、描述、叙述等具体手段表达话语生产者的立场和观点。本文分析的128个话语片段中,各话语策略分布如表2所示。

②寒武系清虚洞组(Є2q):根据岩性和岩相特征可分下段(灰岩段)和上段(白云岩段),且下段又分为四个亚段。现自下而上简述如下:

 

表2 兰马话语策略分布

  

话语策略谓语指示策略视角化策略命名策略其他策略总计频次 97 59 30 19 205百分比 47.3% 28.8% 14.6% 9.3% 100.0%

城市身份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Karpovets(2014)从人类学视角解读了城市身份研究的理论背景,从物质性、城市记忆和历史、社区几方面分析了城市身份的内涵,指出城市身份是城市意义和城市实践动态互动的结果。Cheshmehzangi(2015)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环境中的城市身份内涵和层次,并以实例分析解读了世界多个城市的城市身份。还有一些国外研究者从城市规划和发展视角探讨了具体城市的身份建构(Naeff,2014;Pazhuhan et.al,2015)。国内学者对城市身份的研究比较少见,更多研究集中在城市形象上。研究者们从城市规划学、城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新闻传播学、文化产业学、景观美学等学科视角,研究了城市形象规划、内涵塑造与传播(孟建、董军,2011),重大事件与城市形象关系(何步文,2013),城市形象构成元素分析(李林、黎丹丹,2016)等。从目前国内外研究动态来看,城市身份研究受到多个学科的关注,但明确对城市身份话语建构方式和效果开展研究的情况依然鲜见。

兰马话语各主题都充分利用谓语指示策略建构城市身份。该策略通过修饰语对兰州直接或间接的描述,建构其城市身份。兰马在兰州举行,兰马话语各种描述反复围绕黄河或黄河文化展开,建构并凸显了兰州作为黄河之都的城市身份。“让兰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兰州”是2011年首届兰马的一个主打宣传语,是2012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积分赛高峰论坛专家、学者的主要演讲内容之一,是该论坛兰州市市长主题发言题目,也是兰马开赛至今的重要宣传语。该句运用谓语指示策略,通过动词词组“走向世界”和“了解兰州”,表达了其想要变得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迫切愿望和努力,塑造了其不断追求发展变化的城市身份。该句语言精练,有说服力和启发性,被多次引用在媒体报道中,表达城市未来发展定位,塑造城市身份。兰州举办兰马,是为了把兰州好的形象和身份呈现给世界,同时促进兰州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真正实现“让兰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兰州”。

4.2.2 视角化策略及其语言手段

除动词词组、引用、形容词和名词的使用外,实现谓语指示策略的语言手段还包括比较、排比、拟人、明喻、暗喻等。“最美丽”“更美丽”“更加光彩”“全国唯一绕黄河而跑”等比较性修饰语反复出现在对兰马及兰州的描述中,从正面建构了兰州黄河明珠的城市身份。

[1] 点点羊皮筏子洒落在逶迤的黄河之上,平静的水面就像一条玉带在城市蜿蜒;镜头下的山川是柔情的,黄河母亲温柔的眸子凝视着怀中的孩子;赛道两边沿途观众的呐喊声、加油声,展露着金城人的真情与热忱;黄河两岸座座漂亮的高楼,整洁宽阔的街道,绿树环绕的城区,展示着兰州的现代与时尚……(《甘肃日报》,2014年5月28日)

内部流程方面首要考虑的是内部流程设计要充分体现企业的科技创新战略,还要将企业的财务绩效与客户满意度相关指标结合起来。本文选取以下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引进创新人才的数量、公司开展科技创新的工作量、开展学习创新技术的会议次数以及申请的创新产品专利数量。

以上例句用分句排比描述兰州,从“羊皮筏子”“黄河母亲”“金城人”到“高楼”“街道”和“城区”,层次清楚,节奏和谐,描写细腻,从不同层面介绍了兰州的城市现状,建构了现代、美丽而有魅力的黄河之都城市身份;最后一分句又用成分排比,从“高楼”“街道”和“城区”三方面突出兰州现代都市的身份。此句还运用比喻,把“水面”比作“玉带”、“山川”比作“孩子”。此句也包含一拟人句,将黄河和山川拟人化,使描述更加活泼、亲切。因此,本句运用谓语指示策略,通过排比、比喻和拟人的语言手段,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兰州的城市身份,有极强的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该策略还充分利用形容词和名词建构城市身份。兰马的“美丽”话语主题通过“逶迤”“葱郁”“奔腾”和“婆娑”等形容词,生动描述兰州特征,从正面建构了美丽兰州的城市身份。“历史文化”话语主题部分通过一系列名词如“黄河文明”“丝路文化”“驿站口”等,突出了兰州的历史文化身份。

在本文分析的所有128句/段中,视角化策略共出现59次,其中38次通过直接或间接转述他人话语表达话语生产者的立场和观点。视角化策略主要集中在“美丽”“发展变化”“自然地理背景”和“文化景观”等话语主题。实现视角化策略的主要语言手段包括转述、感叹句、反问句、副词、动词和形容词。

[2]“没想到兰州这么漂亮、这么多绿色、这么有文化底蕴,特别是全城市民倾巢而出为各国运动员加油,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热情和活力!”兰州国际马拉松比赛直播吸引了北京市昌平区的孟先生,他表示一定要去兰州旅游观光。(《兰州晨报》,2011年7月4日)

本“美丽”话语主题例句中,转述对象口中的“漂亮”“热情”“活力”等直接赋予兰州美丽而有魅力的特点;副词“这么”加强了形容词的表达效果;感叹句的使用表达出了转述对象对美丽而又富于魅力的兰州城市身份浓厚的惊讶和快乐的感情。转述的使用间接地表达出媒体对兰州城市身份的认识和立场,并借转述对象之口使其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辛斌,2006)。

[3] 朱军告诉记者,这是一场令他难忘的直播,“我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这座城市真的是我曾经生活了 30年的那座城市吗?这些年变化太大,都让我有些认不出她了!”朱军说,虽然是在看直播画面,但也让他全面地重新认识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尤其是近些年兰州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令他作为一个兰州人颇感自豪。(《兰州晨报》,2013年6月16日)

本“发展变化”话语主题例句借家乡为兰州的央视名人朱军之口,通过对他话语的直接转述和间接转述,以及反问句、感叹句和副词等语言手段,塑造出了兰州正在不断变得美丽、现代、文明,不断追求发展变化的城市身份。

图4中li代表输入层,li+1代表输出层,实体的圆代表真实的输入与输出,阴影的圆代表卷积过程中补零生成的部分。卷积对句子边缘和中间的词语同等对待,而窄卷积较为侧重句子边缘的词语,在文本处理时,一般选择宽卷积或不变卷积。该项研究选取不变卷积对文本进行处理。

基于话语历史分析法的分析模式(Reisigl & Wodak,2014),本文分析步骤如下:1)确定兰马话语的主要主题,分析其所建构的城市身份;2)分析这些话语中城市身份构建的话语策略;3)分析实现身份建构的语言形式及其特征。上述三个分析步骤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前后承接、各自独立进行,而是一个不断循环重复的过程。分析过程中,尤为关注媒体是如何建构“事实”,证实其所描述城市身份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4.2.3 命名策略及其语言手段

命名策略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背景”“历史文化”和“美丽”三个话语主题,集中建构出地处西部高原的黄河之都、丝路名城、历史文化之城和如兰之州的城市身份。

“黄河之都”“金城”和“金城兰州”多次被直接用来指代兰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兰州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见证,是兰州城市精神、城市形象的象征。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黄河之都的城市身份通过命名策略得以强化。兰州又名“金城”,源于两千多年前。公元前 121年,为抵御匈奴的侵扰,霍去病率万骑出征,大破匈奴后班师回朝途中,令部下在今兰州西固区一带建筑金城,意寓“城之坚固,如金筑成”;公元前86年,汉昭帝在今兰州设置金城县,后又置金城郡;公元581年,改为兰州总管府,此后兰州之名逐渐取代“金城”,但“金城”仍被用来指兰州(邵彦涛,2014)。兰州又被称为“丝路名城”“丝绸之路重镇”,兰州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城市,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同时,公司将满足本土需求,优化产品组合,聚焦创新和具有可持续性的领域,利用我们现有的环保产品,跟客户一起定制或者开发具有安全环保属性的产品。比如在消费品领域,中国本地的生产护肤品的制造商希望把产品打造成天然绿色的,我们会根据他们的需求进一步创新。科莱恩的EcoTain可持续发展旗舰标签已经成为客户推崇的产品。这些产品均经过36项经济性、环保性和社会性的严格筛选,具有的可持续性和优异性能为客户带来了巨大的附加价值。

如图5所示,如果伸杆已伸出并与若干伸杆支撑组件相接触,此伸杆质量会被其根部和若干伸杆支撑组件和滑车共同承担。考虑到多个未知力不能同时进行求解的问题,这里做出如下假设进行求解。假设在伸杆锥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各支撑组件不会对卷筒式伸杆的轴线造成支撑影响,并且支撑组件能够很好地起到支撑作用,对伸杆的第1段进行处理时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的方法,得到第一个伸杆支撑组件的支撑力为:

实现命名策略运用的主要语言手段是典故词语和借代。适当运用典故词语可以增大语言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金城”和“丝路名城”等有来历的文化词语的运用,既能体现兰州的特定历史背景信息,突出其历史文化之城的城市身份,也使历史话语和当下话语结合,使该话语对兰州的描述更丰富。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北辰基督教堂(以下简称“北辰教堂”),是省、市、区三级“和谐寺观教堂”,也是昆明市命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单位”。从2006年依法成立盘龙区北辰基督教活动点至今,只有短短12年的历史。

“高原古城”“河谷城市”“山水之城”等兰州市的自然地理特征都被用来指代该城市,这些名称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突出了兰州的本质特征,建构了兰州如兰之州的城市身份。兰州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山水之城”概括出了兰州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的独特魅力。

5.讨论

城市身份建构和传播不仅包含对城市身份的正面宣传、推介和传播,还包含大众传媒如何去理解这个城市,进而塑造该城市身份。本研究分析表明,兰马话语主要通过四大话语主题、三种话语策略将兰州建构成了山水秀美的黄河之都、丝路名城、高原古都,还着力展现了一个美丽、富于魅力和活力的城市身份,塑造出了一个正在不断变得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身份。各策略通过不同语言手段建构城市身份。2009年出台的兰州市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将兰州城市定位初步表达为“区域中心、宜居城市、黄河明珠、如兰之州”,其中“宜居城市”包括“资源承载度、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生活方便度、公共安全度”6大宜居城市指标,“如兰之州”则指兰州既具高山长河的雄浑大气,又具深谷幽兰的宁静典雅(刘健、张莹,2009)。“黄河明珠”是城市文化定位,“区域中心”是城市性质定位,旨在“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增强省会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在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和城乡一体化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实现率先发展”(艾琳,2009)。通过各话语主题、话语策略和语言手段,兰马话语重塑并建构了兰州“宜居城市、黄河明珠、如兰之州”和“丝路名城”的城市身份,以及“开放”和“国际化”的未来发展定位。“区域中心”主要是对兰州城市经济身份的定位,但兰马话语包含的主题不涉及“区域中心”的相关内容,该身份的话语建构缺失。兰马话语中企业话语参与者和经济发展话语主题的缺失,使该话语缺少从经济发展视角对城市身份的建构,使读者无法深刻理解企业对城市身份建构所做和能做的贡献,也不能很好地唤起对城市经济身份的思考和建构。

该大学负责新生录取的安·罗何巴克振振有词地解释说:“没错,我们的主校园没有收她,她还可以试试申请分校啊,寄给她分校资料并没有不对啊!”

“黄河之都/黄河明珠”和“丝路名城”是兰马话语中兰州城市文化身份的主要定位,前者通过兰马话语各话语主题和话语策略有较为充分的塑造,但对兰马话语主题和话语策略的分析表明,该话语的“历史文化”主题主要通过命名策略泛泛提及古代丝绸之路相关历史文化,未能通过其他话语主题和策略,充分借助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挖掘兰州优秀历史文化,渗透丝路博大内涵,形成文化共识,夯实城市“丝路名城”的文化身份,使该话语中城市身份建构的文化内涵薄弱。这可能也与该话语中专家学者话语参与者的缺失有关。

媒体话语中的城市身份建构围绕两点展开:“我是谁”和“我想变成谁”(Humphreys & Brown,2002;Triandafyllidou & Wodak,2003),即该城市具有怎样的城市身份、该城市还希望建构怎样的城市身份。兰马是作为西部城市的兰州在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的转型过程中迈出的一大步。兰马话语不仅从正面重塑、再建兰州城市身份,还承认兰州是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城市,需要不断追求发展变化,变得更加开放和国际化。兰马话语回答了“我是谁”和“我想变成谁”这两个问题,基本体现出了兰州城市发展的策略性定位:“区域中心、宜居城市、黄河明珠、如兰之州”,但对城市文化身份的建构不够深刻,对经济身份的建构较为薄弱。兰马话语实践活动是对城市身份进行的一次话语重构和建构活动,其实质是反映、维持、再生产和建构社会现实,并对未来的社会(话语)实践活动产生影响(Fairclough,1989)。

媒体话语所建构的城市身份是如何与现实中的城市身份建构互动的呢? 话语实践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认知过程,也就是说,话语只有通过影响话语参与者的社会思维(认知)才能影响社会结构(现实);社会结构只有通过社会认知才能影响话语结构(Fairclough,2008;van Dijk,2008)。具体来说,兰州通过兰马建构正面、积极的城市身份,兰马话语重塑或建构了这样的城市身份。这些信息通过兰马及其话语实践为那些对兰州了解不多的人所了解,他们逐渐把这些信息当作一种“社会事实”来理解,进而推动或支持兰州市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这些城市身份。对于那些了解并能影响城市身份变化的相关各方,他们可以从该话语中领会兰州市政府拟强化或建构的城市身份,作为回应,他们也会采取相应的举措。一旦这种积极的城市身份在市民、企业和政府中变成一般化的看法,它实际上就变成了各方共享的理念,必将促使他们进一步采取积极的集体行动。这样,在现实中,该话语所建构城市身份就会得到加强或重塑,而话语和社会现实也实现了互构。因此,城市身份的话语建构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6.结语

话语具有城市身份建构功能,城市身份建构也是一种话语实践活动。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出发,运用话语历史分析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兰马话语主题、语言手段和话语策略,揭示了兰马话语所打造的兰州城市身份,探究了话语和城市身份建构的机制和关系。城市发展研究往往忽视话语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施旭,2008)。对兰马话语个案进行系统、细致的分析和评价,并凸现兰州城市身份建构话语中的优点及其不足,不仅能丰富话语理论,而且可以对兰州城市话语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这种认识无疑会对今后兰州及类似城市话语实践乃至发展本身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Cheshmehzangi, A.2015.Urban identity as a global phenomenon: Hybridity and contextualization of urban identiti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25 (5): 391-406.

Fairclough, N.1989.Language and Power.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1992.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s.Cambridge: Polity Press.

Fairclough, N.1995.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London:Longman.

Fairclough, N.2008.The languag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Reply to Michael Billig.Discourse and Society, (6): 811-819.

Fairclough, N.& R.Wodak.1997.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n van Dijk T.A.(ed.).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London: Sage.

Humphreys, M.& A.D.Brown.2002.Narrative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and identification:A case study of hegemony and resistance.Organization Studies, 23 (3): 421-427.

Karpovets, M.2014.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understanding urban identity in th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Kyiv-Mohyla Humanities Journal, (1): 77-93.

Krzyzzanowski, M.2005.“European identity wanted!”—On discursive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s 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In Wodak R.and Chilton P.(eds.).A New Agenda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House.

Pazhuhan, M.et al.2015.Urban identity and Iranian new towns.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Analysis, (1): 83-100.

Reisigl, M.& R.Wodak.2014.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In Wodak R.and Meyer M.(eds.).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2nd ed).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Triandafyllidou, A.& R.Wodak.2003.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questions in the study of collective identities: An introduction.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2(2): 205-223.

van Dijk, T.A.2001.Multidisciplinary CDA: A plea for diversity.In Wodak R.and Meyer M.(eds.).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 Sage.

van Dijk, T.A.2008.Discourse and Context: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Leeuwen, T.& R.Wodak.1999.Legitimizing immigration control: A discourse-historical analysis.Discourse Studies, 1 (1) : 83-118.

Wodak, R.et al.2009.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Wodak, R.& S.Boukala.2015.European identity and the revival of nationalism in the European Union: A discourse historical approach.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14(1): 87-109.

艾琳,2009,落实“1355”总体发展思路 全力推进兰州新一轮城乡规划修编——访兰州市规划局局长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常务理事 高级工程师 万里,《兰州日报》,8月26日。

陈建平,2016,中外大学机构身份话语建构比较研究,《中国外语》,第4期,29-39页。

范馨予,2012,国家认同建构与呈现的差异性分析——以中美新闻媒体对中国60周年国庆大典报道为例,《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期,16-22页。

何步文,2013,重大事件和城市形象塑造研究——以兰州国际马拉松为例,《甘肃社会科学》,第4期,221-225页。

李林、黎丹丹,2016,国际化背景下城市形象表达的层级化研究,《湖北民族学院研究》,第5期,145-149页。

刘健、张莹,2009,“宜居城市 如兰之州”轮廓初显,《兰州晨报》,8月1日。

孟建、董军,2011,软实力视域中的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现代传媒》,第8期,126-128页。

邵彦涛,2014,疆域观与族类观的转变:兰州城市身份演变与“屯国”观念变迁,《青海民族研究》,第1期,174-178页。

施旭,2008,从话语研究的视角看城市发展,《文化艺术研究》,第1期,320-343页。

辛斌,2006,《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第3期,1-4页。

 
张爱萍
《话语研究论丛》 2018年第01期
《话语研究论丛》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