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物联网视角下数据新闻生产的变革

更新时间:2009-03-28

数据新闻最早兴起于美国,发展至今,国内外对其含义的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在我国台湾地区的部分学者也称其为“资料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方洁老师认为,从狭义上看,“数据新闻”的内涵就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1]。不可否认的是数据在整个新闻生产过程中一直处在基础与核心地位,新兴科学技术尤其是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泛在技术(ubiquitous technology)的进步催生了新的数据新闻生产形态,传感器新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使数据的大范围开放与共享成为可能,打破了官方数据垄断,这一应用形式本身带有民主化色彩。物联网视角下,智能网络强大的数据采集、处理、呈现能力为数据新闻发展提供新机遇,相应地对数据新闻生产中的选题、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及数据可视化带来新的变革。

品牌影响力的路径系数为0.73,也说明其对新疆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影响作用显著,且具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应加强构筑新疆民族特色的品牌形象,注重结合新疆特有的历史、人文资源,在产品包装形象、生产环境形象、经营业绩形象、社会贡献形象、员工层次形象等方面突出新疆特色,增强品牌的文化品位;结合新疆农产品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记,进而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紧跟时代特色,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做历史文化背书。将新疆的区域品牌培育和产品营销结合,进行品牌营销,注重品牌产品在营销中的形象,进而提升品牌忠诚度。

一、 物联网为数据新闻发展提供新契机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物联网定义: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因特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之后物联网的定义在实践中不断延伸和扩展,作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传感技术等综合发展的产物,物联网构建了一个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的交互网络。物联网视角下,“每一粒沙都有一个IP地址”,通过连接上网,万物在相互关联中建构实实在在的虚拟镜像,签字笔、水杯、盆栽甚至人体都在以数据化的形式被感知、记录、分析,物联网开放、共享的服务理念和数据新闻制作中要求数据源开放、共享有相通之处。

近年来本校各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均采取实验理论与操作并重的考核方式。实验成绩评估是考核学生在实验原理、方法、操作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原始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等各方面的综合水平,以此全面客观评价学生成绩。

传感技术是万物互联的基础,物联网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其感知层借助传感器、监控系统、可穿戴设备、无人机等捕获人体感知范围外的各种数据,通过安装在桥梁、大坝、飞机上的传感器获取物体损耗数据,通过粘贴在物体上的电子标签识别、追踪物体位置信息,基于智能机顶盒和物联感知进行空气、水源质量检测,借助智能可穿戴设备获取人体脑电波、心跳频率、血压升降等数据感知用户情绪变化感知层是人体视觉、听觉、触觉的延伸,其获取的数据海量、形式多样、涵盖各个领域,是数据新闻报道的直接素材。各种信息采集装置扩展了数据采集的深度和广度,数据丰裕为数据新闻发展提供新契机,社交、娱乐、生活等将是数据新闻发展的新领域。物联网网络层是一个数据传输平台,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传送给应用层,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从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到智慧城市、智慧地球,连接上网的物体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数据,物体、人体、环境的实时信息以家庭、职业、公共空间等为单位存储在“数据房子”——云端中。详细的数据采集有利于数据新闻向专业化、精细化、深度化的方向发展,从直观呈现、解读信息向扩展、深化数据中的关系转变。物联网应用层类似于人体的“大脑”,其通过云计算平台对感知层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实现与具体行业应用的无缝对接,专门为媒体研发的机器人写作等都依赖应用层的智慧分配与处理。

由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见图1)可以发现,“旅游消费行为”“旅游动机”“行为特征”“不文明行为”“旅游体验”“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出境旅游”8类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较高。对这些高频关键词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多从“市场供需”视角切入,集中关注了旅游者的动机、信息搜寻、体验、决策等心理及行为变化规律,以及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与管理、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产业发展等问题。

3.从一次性生成新闻报道转向数据新闻的持续更新。物联网视角下,突发性灾难事故的报道中,数据新闻界面将类似于腾讯推出的实时更新的“QQ在线人数”,伤亡人数、搜救进展情况、采访资料等数据通过云端接口与数据新闻界面直接对接,记者、编辑将各种统计数据、照片、视频、音频等上传到云端,数据新闻呈现页面自动更新相关资料,新闻生产成为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数据新闻可视化页面借助“浮动图标”嵌入视频、音频、动画、链接等,新闻报道本身成为可以延展的“活物”,推动报道向纵深化、专业化、高信息含量方向发展。用户可通过数据新闻一级界面查看事件整体概况,也可根据自身兴趣打开二级界面或三级界面把握细节,现场感强的视频资料、代入感强的音频资料与逻辑性强的数据资料相结合,构建一个包含微观系统、宏观系统、外部环境、内部结构的数据新闻体系,以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优化用户体验,数据流实时更新提升数据新闻的时效性。

二、 物联网给数据新闻生产带来变革

1.数据存储、分类标准从模糊、多样走向统一、清晰。目前业界对多样化数据的存储、分类标准尚未达成共识,这直接导致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存在障碍。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分布零散、格式混乱的数据存储方式影响到数据新闻生产中的数据抓取、数据分析,而数据获取与分析的程度直接影响数据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数据爆炸时代物联网高效、正常运转的前提之一就是各行业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的数据存储、分类标准,进而网络层才能通过互联网、有线或无线通信网络将海量、多样的数据实时传送到应用层,打破信息孤岛与数据壁垒,实现不同单位或部分的数据交流,形成一个完整的跨部门数据共享格局。制定标准后方便数据随时调取和分析,使数据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挖掘与抓取更加快捷、高效。

(一) 数据新闻的选题

通过对人民网图解新闻、澎湃新闻美数课、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新浪图解天下、搜狐数字之道、腾讯数据控、网易数读等数据新闻栏目的选题观察可发现,数据新闻选题多集中在数据密度大、相关关系复杂的政治、经济、体育、社会等领域,对数据开放度低、制作周期较长的环保、教育、能源等话题涉及较少。物联网泛在感知、高度智能的信息采集系统将扩宽新闻媒体对社会的感知和把控范围,多元视角、感知细节、服务大众是数据新闻选题的新特征。物联网视角下数据新闻选题面对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集中走向多元,强化选题的公共属性。物联网泛在感知、渗透性强的特点将改变数据新闻选题集中化的现状,数字医疗、智慧能源、食品溯源将是数据新闻发展的新领域,全民睡眠质量、大气污染情况、全球气候变化等关系公众普遍切身利益、参考意义和新闻价值大的选题将获得丰富的数据来源。物联网时代“数据爆炸”视角下,数据新闻倾向于解读普遍存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现象或问题,选题多以公共服务为导向,为公共决策提供参考或推动相应的公共行为,关注选题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2.从宏大选题转向微观建构,强化选题的人文视角。对目前各大门户网站数据新闻选题观察发现,政治、经济类宏大主题的数据新闻,其原材料——“数据”本身庞大、杂乱,很难从中把握与个人的关联,纯粹的数据展示、堆砌使用户产生乏味感。物联网视角下,媒体可根据掌握的用户数据判断其所属群体,借助“群体特征与偏好”“群体性身份标签”等考量数据新闻选题的微观建构。基于地理位置服务构建的“同一地区”,基于可穿戴设备构建的“同一健康状况”通过对共性特征人群即细分群体的把握,依托群体关系与特征进行个性化新闻生产,分众化群体性议题所占比重上升。物联网各类应用平台掌握用户详细的个人信息,微观群体性议题下数据新闻选题可强化与个人的相关性,从研究用户转向研究关系,借鉴类似于阿里巴巴推出的“你的购物清单”、定位系统生成的“你去过的地方”等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从人的视角出发阐释数据与人的关联,树立受众本位和用户中心思维,精准把握数据新闻报道中的个体需求与愿望,以个性化服务和推荐吸引、凝聚用户。

(3) 工程处治方案。清除坡面浮石、危岩,对坡面崩塌落石区设置挂网喷混凝土进行封闭,以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对大型倾倒体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使其安全系数达到规范要求的稳定状态,并继而有效的对坡体浅层发育的坠落式、滑移式和倾倒式危岩进行加固;采用长锚杆对隧道通过的倾倒体范围内围岩进行加固,尽可能减小隧道开挖形成的松弛圈对大型倾倒体的整体或局部稳定性影响;在坡体上部合适部位设置被动网加强坡体顶部坡面滚落式危岩的防护;隧道口桥梁上设置柔性明洞,进一步提高线路的抗灾能力。

3.从展示信息、见解转向预测,强化数据新闻的服务意识。在运用大数据预测事物趋势与走向的方面,国内实践主要集中在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出行路线预计通行时间预测,购物偏好预测、大气质量预测新闻领域并未太多涉及。国外预测性数据新闻报道多集中在总统大选结果、参众议院竞选预测等,目前还未广泛应用在数据新闻报道的各方面。物联网视角下,连接上网的万物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海量数据,其感知层借助各种信息采集装置自动化、连续式地跟踪对象、获取数据,实现对物体、人体、环境、空间的全天候、全方位监控。新闻媒体将掌握报道对象过去、现在的全面、详细数据,数以千GB的庞大数据集群逐渐常态化,对大量数据进行总结、精准把握规律能够更好地发挥预测性数据新闻报道的功能。认识数据的过程就是掌握事实真相的过程,记者、编辑的新闻敏感转向数据敏感,从数据库的日常监测中发现新闻线索,异常、突发状况监测预警成为可能,传染性疾病防控预警、区域性气候变化通知等新闻报道在现实生活中都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强化预测性数据新闻报道的服务意识。

(二) 数据获取与采集

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中的“data”并不是指数字“number”。[3]从广义的角度来讲,通过工具抓取、电话采访、问卷调查等采集到的公开发表数据或非公开发表数据都属于“资料”的范畴,一切可服务于报道的“资料”都具有“数据”的属性。数据新闻报道强调的不是数据形态,而是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全新的操作思路与方法。物联网感知层借助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 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采集数据,全球定位系统获取用户地理位置数据、激光扫描器获取物品条码信息、普遍存在的监控系统获取视频数据各种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都成为数据新闻报道的资料来源,传达出新的讯息。物联网视角下数据新闻制作中数据获取与采集方面发生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数据分析就是通过数据把握关系、用数据说话的过程,其本身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比较数据来源的权威度、不同渠道反复查证、联系数据变动客观规律,对注水数据、虚假数据、错误数据进行删减、清理。作为驱动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精确性。在目前的新闻业务实践过程中,此步骤主要通过各种复杂的数据处理软件来完成,对记者、编辑的技术水准要求较高。其次,在数据分析思路上,传统的PEST、5W2H、逻辑树等是比较常见的方法。如果将数据分析放置于物联网高度智能、自主性强、泛在感知的视角下考量,可以发现物联网时代数据分析的变革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数据新闻生产并没有标准化的流程,先有选题还是先有相关数据的争议一直存在,此处对选题与数据的先后关系不作探讨,但在物联网时代“数据爆炸”的背景下,媒体的数据采集行为往往有明确的指向与目标,所以选题先行似乎是更为科学的观点。目前的数据新闻生产过程中,考虑到数据获取困难程度、制作周期较长等因素,数据新闻多以话题型为主,大数据在事件型数据新闻中较少应用,相应地新闻价值中时效性因素的权重下降,重要性和接近性成为优先考虑的要素。物联网打造了一个万物皆媒介、媒介即讯息的时代,大数据的威力不仅仅在于重构社会形态,数据新闻生产的一般流程即数据新闻选题、数据采集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四个环节也发生了变革。

根据不同的城市发展及生态保护需求,以上三种方法均是为了优先控制城市不可开发土地,保护城市生态用地,促进城市内涵的提升式发展。无论是被动的保护,还是主动的预留,都为促使城市合理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供了依据。“两线合一”划定模式对比如表1所示。

物联网带来了大数据,大数据表面上增加了信息处理难度,实际上有助于发掘更为真实、精确的客观事实。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交互体验将全方位满足用户获取信息时的感官需求,物联网将为数据新闻生产带来的变革值得我们一起期待。

3.从借助工具的数据爬取(data crawling)转向邀请用户参与的“数据众包”。对于部分未公开发表的数据,目前业界主要借助火狐浏览器、八爪鱼采集器、文本分析系统等进行数据抓取,通过相关资料整合来获取所需数据,但在物联网时代,随着网络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出台,未经当事人或群体同意,私自借助抓取工具进行数据搜集将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物联网时代强调用户参与和表达,数据新闻报道中涉及用户的使用行为、态度、观点等数据,媒体更多地以网络发送任务邀请函的形式邀请用户参与“数据众包”,借助调查问卷开展的民意调查将信息搜集的任务交给公众。物联网视角下,随着数据的开放与应用程度越来越高,媒体将依赖于成立自建数据库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通过各种奖励机制吸引用户自觉地进行信息表达与反馈,而非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接受“数据痕迹”抓取,增强媒体自身收集和把控数据的能力。大量一手数据的掌握能有效避免编辑无法核查二手数据真伪的问题,提高数据新闻生产中数据源的信度和效度。

(三) 数据分析

第二,职业知识。要求导游职业学生要在学校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增加导游知识的涉猎面,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走出书本理论知识,要博览群书,增强自己的导游方向的知识铺垫。

1.从海量、多样数据复杂处理到智能识别、快速清理。在信息处理技术中,数据并不仅指数值型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字),也可以指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其他类型的信息[4]。传统的数据新闻生产要求记者借助Excel、SPSS等数据分析工具发现格式化数据中隐藏的信息,而在物联网时代,面对形式多样的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依托于人工智能、云计算、感知技术的视频识别、语音识别、图片识别工具将降低数据分析的难度。目前应用于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地区的动态人脸识别监控、纽约大学动作研究室的动作捕捉技术等充分体现了各种分析、处理工具的智能。物联网视角下,专门为媒体开发的各种大数据工具将以更智能的方式深刻揭示数据背后的关联,信息处理难度下降,对手势、表情、语气、声调的大数据分析也成为可能,可提高记者的工作效率和数据新闻的时效性。同时,在传递数据的过程中,物联网网络层搭建的数据清洗系统能够自动清除重复数据、错误格式、残缺数据等,对异质分子及时处理、还原,保证数据新闻制作过程中数据源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从单向直线获取数据信息转向多样化的智能交互形式。广义上的可视化技术,不只是将文字、数据转换成图表信息,还要包含人机交互性,人们可以与可视化后的信息终端进行互动[6]。国内数据新闻实践中,可视化通常以静态或动态图表的形式出现,在人机交互方面涉猎不多,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将改变这一现状。物联网视角下,智能移动终端匹配了语音识别技术、体感技术或红外线人眼聚焦技术,用户可通过对话、执行特定肢体动作或改变眼球移动轨迹实现对下一级页面的无肢体接触式控制,信息终端自动感知用户阅读进程并实现页面自动跳转、自动关闭,解放用户的双手,扩大用户对数据新闻的选择与控制范围。在“视觉至上”的时代,数据新闻的音频功能还有待开发,用户可自动选择听新闻、玩新闻等模式,与数据新闻进行对话、交流,可视化呈现将具有多样化、互动化、趣味性的特点。

(四) 数据的可视化呈现

西蒙·罗杰斯认为:“数据新闻不是图形或可视化效果,而是用做好的方式去讲述故事,只是有时故事是用可视化效果或地图来讲述。”[5]作为数据新闻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可视化关注用户的信息接收体验,优质的数据可视化创意与设计能够紧紧抓住受众的眼球,服务于信息表达、提升用户体验的可视化手段是必要的,但如果形式重于内容,则容易产生哗众取宠的效果,可视化设计师要正确理解数据可视化手段与信息传达的关系。传统常规的制图方式借助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工具呈现动态或静态信息图表,能够做到准确传达信息,但在与用户交互方面明显经验不足,呈现形式固化可能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降低新闻作品的趣味性与可读性。物联网视角下,数据新闻可视化强调从“看新闻”向“体验新闻”转变,用户参与和交互情况也明显改善,具体的变革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 50mm定焦镜头可以说是一支玩摄影的人不能错过的经典焦段镜头。50mm镜头又称标准镜头,指视角大约为50度左右的定焦镜头,拍摄照片所表现的景物透视与目视较为接近而得名。50mm镜头给人以纪实性的视觉效果画面,所以在实际使用频率上非常高。接下来有几个原因告诉你为什么这是一支值得拥有的镜头。

1.从静态信息图表呈现转向探索与VR、直播、H5等新技术融合创新路径。国内数据新闻实践中,使用比较普遍的数据可视化形式有数据地图、数据图表、社会关系网络图、数据漫画等,这些形式虽然能以简洁的方式清晰传达数据内容与意义,但受众需要调动很多感官参与数据解读。在全民娱乐化的浪潮冲击下,纯粹依靠数据传达信息太过乏味,受众信息接收体验不佳。物联网视角下,新信息技术将进一步发展,网页可承载数据量增大,数据新闻报道中的抽象数据解读可与VR、直播、H5等新技术创造的“在场感”“趣味性”相结合,抽象数据展示与VR、直播构建的空间叙事交替进行,“冷数据”呈现出“热情化”趋势,场景化、交互式的可视化形式增强数据易读性、感染力与传播力。物联网持续发展的结果是固定的信息接收终端不复存在,流动性的移动终端逐渐常态化。未来的数据新闻可视化呈现中,信息图表可能表现为飘浮在空气中的三维折线图、饼状图等,立体化展示各个维度的数据信息,形象化的直观数据调动受众感官的高度参与,优化数据新闻可视化的传播体验。

2.从单纯的数据解析转向在联系中把握数据变动。物联网时代,传统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依然适用,简单的数据分类、汇总、合并等技术依然是记者的必备技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数据分析思路与方法的变革,“大数据”的含义需要在多领域、全方位、多角度的交叉时空关系中把握。记者要熟悉各个行业的数据情况,某一行业的数据变化及时关联其他领域,善于从数据变动中寻找联系,进而提出并验证自己的观点。物联网视角下的蝴蝶效应更为突出,对数据分析的深度与精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记者的新闻敏感与新闻触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深入探究数据的深层内涵才能揭示世界的“真相”。

目前物联网应用与传媒业结合比较成功的案例是传感器新闻,纽约公共电台的“蝉群追踪”、《华盛顿邮报》的“枪声监测”都是比较著名的案例。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数据收集方法,传感器新闻广泛应用于环境新闻、调查新闻、无人机新闻等议题,致力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相关规律和趋势,提升数据的价值和意义。在物联网时代,随着物联网应用规模的扩大,数据成为界定和理解现实的一种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物联网搭建的数据生态中建构个人形象。在数据来源极度扩宽的现实状况下,数据新闻选题、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相应地面临一系列变革,而物联网与新闻业的融合发展肯定不再局限于传感器新闻,数据可视化、数据接收终端都可能产生颠覆性的革新,开拓出新的新闻服务模式和新闻应用。

三、 物联网时代数据新闻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视角下,机器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专业记者面临的“数据硬实力”缺失的问题,繁琐的技术性操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各种可视化软件的应用将更加简洁、高效。大数据浪潮的表面热度退去后,记者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地位将更为突出,数据素养、数据敏感、视觉美感、讲故事的能力等将得到更多关注。

数据新闻生产过程中可以加入用户个人的“数据映像”,结合用户属性设置第二道“信息加工程序”,借助物联网应用获取的用户详细资料使数据新闻能够完美切合用户个人要求与信息需求,不同信息接收终端的信息接收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趋势,实现“一千个用户,一千篇报道”,智慧化、定制化、个性化的新闻生产成为可能。

2.数据查找渠道从散乱走向作为数据集中平台的统一入口。作为数据新闻生产基础的数据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相应的数据查找渠道比较混杂,国外各种数据库平台、国内官方数据平台、百度等搜索引擎搭建的第三方数据库平台、基于腾讯等社会化媒体挖掘的用户数据、借助抓取工具搜集数据搭建的自建数据库平台庞大的数据群本身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价值,数据掌握不完全、不充分,数据获取渠道有限依然是新闻媒体在数据新闻生产过程中经常面对的难题。物联网视角下,遍布的各类物联网应用终端将掌握的物体、人体、空间、环境的详细信息存储在云端。未来在不触及国家法律、侵犯他人隐私的前提下,物联网各类应用的数据接口将有针对性地对媒体开放。借助物联网强大的数据集成能力,有可能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入口,对国家公开的数据、社会组织、企业、物联网应用等平台的数据或数据库进行整合,打造一个通用型的数据集中平台,各新闻单位直接与数据集中平台对接。各数据持有方可自行选择以免费或付费的方式共享数据资源到数据集中平台,对数据查询主体的资格、不同查询主体获取信息的范围、数据用途等进行界定,定期进行信息核查,进一步保证数据提供方的相关权益。物联网扩大了数据新闻生产中的新闻来源,搭建作为数据集中平台的统一入口成为可能,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直接推动数据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

[1] 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6期。

[2] 郎为民:《大话物联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第29页。

[3] 方洁:《数据新闻概论——操作理念与案例解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57页。

小金鱼在鱼缸里悠游,众人围观赞赏,螃蟹羡慕极了,上蹿下跳,企图跳进鱼缸,却不能如愿。红箭鱼在池塘里游弋,引起红鲤鱼、鲫鱼、石斑鱼和灯科鱼们的追捧,螃蟹对红箭鱼羡慕嫉妒恨,对红箭鱼的追捧者傲慢鄙视怒。螃蟹气势磅礴地咆哮,我,伟大的螃蟹,不但能够比你们红,而且一定会大红大紫,无与伦比!看热闹的青蛙点点头,翘起大拇指,给螃蟹点了一个大大的赞!然后,遥指正在烹鱼的紫铜火锅,恭恭敬敬地对螃蟹说,您老人家紫铜锅里走一趟,一定会大红大紫!螃蟹蹿红心切,忘乎所以,直奔紫铜火锅。

[4] 陈积银、曹树林:《数据新闻入门教程》,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5页。

[5] 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新闻记者》2013年第6期。

[6] 陈积银、曹树林:《数据新闻入门教程》,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页。

 
王大丽,刘念
《华中传播研究》 2018年第02期
《华中传播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