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机理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创业课程和项目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高校创业教育效果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早期研究侧重于从人口统计学视角探索创业意向的关键影响因素,近期研究认为外生性因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创业教育相关研究开始成为热点。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一)创业教育相关研究

早期创业教育研究探讨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意义,近期研究主要关注两大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创新教育内容。Jamieson提出了创业教育的三级架构模型[1],包括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关于创业”、以实践技能培训为主的“为了创业”和鼓励干中学的“创业中教育”。Lián将创业教育分为四类[2],分别是创业意识教育、创办企业教育、创业动态性教育和企业家教育。第二个主题是创业教育方式。Bechard等提出创业教育方式五种模型[3],分别为供给、需求、竞争、供给-需求和需求-竞争模型。Arasti发现了五种创业教学课程中最有效的方案,分别是:案例分析、个体项目构建、团队项目、模拟建立新企业和设计问题处理方案[4]。木志荣将创业教育分为四类,分别是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业孵化和创业培训[5]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人员在长期的实践中应对BIM的功能特性和应用价值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全面提升对BIM的认知水平,促使BIM支持下的建筑工程设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为工程设计方案的完善提供保障,增强实践中管理工作的落实效果,从而提升BIM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水平[5]。

(二)创业意向相关研究

学界主要从个体和环境视角考察影响创业意向的关键要素。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质和态度等[6],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因素[7]

认真、细致检读这批珍贵的手稿,从中发现了我们从未见到过的李树化的钢琴曲有如下十二首,它们是:《如此温柔》(1930)、《劳动舞曲》(1932)、《钱塘江幻想曲》(1934)、《春—湖上》、《夏—山间笛韵》、《秋—丰收》、《冬—年终欢舞》、《礼》、《乐》、《即席作》(Impromptu)、《紧张之夜》,另有一首钢琴曲《无题》。

学者们构建了各种创业意向模型阐释创业意向形成机理。Shapero的创业事件模型认为创业意向受希求性知觉、行动倾向和可行性知觉三因素的直接影响[8];Ajzen的计划行为模型(TPB)认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知觉控制直接影响行为意向[9];Weber的“经济-心理模型”认为个体当前状况和信念态度影响创业意向[10]。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计划行为模型,很多学者基于该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例如,Autio对来自美国、英国、芬兰和瑞典大学生的对比研究验证了TPB的有效性[11];但是,Wu却发现社会规范与中国学生的创业意向之间并无显著关系[12]

本研究通过对高校在校生开展深度访谈获取一手资料。选择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和浙江大学学生进行访谈,这三所大学分别为理工类、经管类和综合类大学。受访大学生均参加过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创业培训或者创业竞赛,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基于理论饱和原则设定最终样本数,选定了30个受访对象,其中浙江大学学生8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12人,浙江财经大学学生10人。受访学生中,有26人参加过或正在参加各种形式的创业竞赛。

(三)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研究

基础理论性教育、模拟演练性教育、实践支持性教育与观察模仿性教育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创业认知效能感、创业非认知效能感和创业资源环境效能感是创业效能感的三个维度。创业认知效能感与学生接受创业教育之后获得的显性知识、创业思维和创业经验有关。创业非认知效能感主要涉及学生对自身协调各方关系能力、创业风险承担能力以及组织承诺实现能力等方面的主观评价。创业资源环境效能感是指学生接受创业教育之后,对于自身有效利用人际网络、政策等资源实现创业目标能力的主观评价。创业意向包括时间和角色两个维度,时间维度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创业教育后的创业时间点选择;角色维度是指学生对自己在创业团队中的角色定位,是领导者还是追随者。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1)大多数研究都是分别将创业教育和创业意向作为整体,研究其相关关系,少有研究考虑不同创业教育方式对不同创业意愿维度的影响。(2)多数文献侧重于实证分析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之间的统计相关性,对彼此相关或存在影响的原因以及其背后的作用机理缺乏深入探讨。(3)基于我国具体国情、专门针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机理的研究比较少,仅有的几项研究均采用了西方学者已经成熟的理论模型。实际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在发展阶段、文化背景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理解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机理。

选择性编码是从主范畴中继续提取核心范畴,探索核心范畴与主范畴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故事线”的形式描绘整体事件。本研究主范畴故事线如表2所示。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扎根理论是一种基于经验资料提出理论构念的实证方法。使用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研究时,可通过对经验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来研究高校创业教育方式划分、大学生创业意向维度划分以及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理。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发生不可逆转坏死而形成的病理过程,心肌出现缺血性的坏死后可引起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心力衰竭[1]。心力衰竭多伴恐惧或焦虑的心理反应,因而在急救的过程中除了提高急诊的效率以缩短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同时还不可忽视患者的心理反应[2]。舒适护理是1995年由Kolcaba提出的,其更注重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感[3]。2016年6月~2018年2月,我们对45例心肌梗死致心力衰竭患者在临床护理路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现在,因为种种的原因,我们在感冒的用药治疗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和睦家药师冀连梅给家长们一些提醒,爸爸妈妈要谨防入坑啊。

访谈前两天预约受访对象,告知访谈主题,以便其稍做准备。正式访谈分小组进行,采用一对多、面对面访谈形式,主要访谈内容为:(1)你会考虑创业吗?请谈谈理由。(2)你曾经参与过学校的哪些创业教育活动?(3)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活动给你带来了哪些影响?(4)如果创业的话,你认为除了学校的这些创业教育内容外,还可能面临哪些困惑?访谈基于这些问题和提取出的概念范畴深入追踪提问,以期最大限度的获取受访学生对创业及创业教育的真实看法。

基于以上关系结构,本研究确定了“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机理”这一核心范畴,并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机理模型,如图1所示。

三、提取范畴和构建模型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要求针对原始访谈资料中任何可以概念化的句子进行编码。为降低来自研究者的个人偏见,本研究以受访者原始语句为标签探索初始概念,获取786条初始概念。通过整合相似的初始概念,完成概念范畴化。为提升开放式编码效率,本研究在概念范畴化实际操作过程中,仅保留出现三次以上的初始概念。

(二)主轴编码

从图1可以发现,创业教育方式和创业意向均具有多维度特征,且不同创业教育方式对各创业意向维度的影响不同。此外,创业自我效能感是连接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的关键中介变量,该结论与木志荣[5]、刘万利等[18]的研究结论类似。本研究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定义如下: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基于对一系列外部环境(例如政策、人际网络、时间成本、金钱成本等)的判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实现某项创业活动的自信程度。同时对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意向进行多维度探索性研究,探讨各维度间关系并构建整合框架。

 

表1 主范畴一览

  

类别主范畴对应范畴 范畴内容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意向基础理论性教育模拟演练性教育实践支持性教育观察模仿性教育创业认知效能感创业非认知效能感创业资源环境效能感时间维度创业意向角色维度创业意向创业基础课程管理、经济、会计学院开设的与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创业、就业讲座邀请校内创业基地、创业研究中心和就业中心教师开设的创业讲座创业大赛国家、省以及校级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研究参与老师的创新创业相关科学研究、调研等创业基地(园区)由政府主导、社会与高校辅助建立,旨在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空间场所、软硬件设备创业基金、贷款学校、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和政府对于有创业潜力的大学生优秀创业计划的资金支持创业论坛与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人交流,学习创业经验企业家校友“一帮一”活动创业导师单独辅导,进入导师企业进行实习与学习创新能力效能感创业者对自身在创业过程中创新能力的主观评价机会识别效能感创业者在发明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及采用新模式等识别市场机会能力方面的主观评价风险承担效能感创业者对自己应对创业过程中近期、远期市场风险能力的主观评价组织承诺效能感创业者对自身能够持续经营企业能力,以及实现对合作伙伴、员工、顾客等相关利益者所做出承诺能力的主观评价关系协调效能感创业者对自身与合作伙伴、员工、顾客等相关利益者之间构建积极关系能力的主观评价人际网络效能感创业者对自身在创业过程中获得人际网络支持能力的评价政策扶持效能感创业者对自身在创业过程中获得政府等相关机构政策扶持程度的主观评价长期创业意向先进入公司工作积累经验,3-5年后考虑自己创业短期创业意向在校期间或毕业后立刻创业自主创业意向自己作为创业企业的负责人合伙人创业意向不是“一把手”,以合伙人角色参与创业

(三)选择性编码

本研究在上述文献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这种探索性研究技术,专门针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意向等相关范畴进行深度访谈和质化研究,以期通过探索性研究探究我国目前的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理。

 

表2 主范畴间关系

  

关系关系的内涵基础理论性教育→创业认知效能感基于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的校内创业基础理论教育可提升学生对于自身掌握创业内涵特征、形式和流程等方面知识的自信心模拟演练性教育→创业认知效能感/创业资源环境效能感参与创业大赛、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科学研究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综合运用创业知识、认识创业环境以及整合创业资源等方面的能力实践支持性教育→创业非认知效能感/创业资源环境效能感进入创业科技园、获得创业资助等实战性创业支持会提升学生对于自身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承担风险和实现组织承诺等能力的评价观察模仿性教育→创业非认知效能感/创业资源环境效能感对于创业企业家前辈创业经历的了解和创业经验的学习会影响学生对自身组织承诺、人际网络构建以及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等能力的评价创业认知效能感/创业资源环境效能感→时间维度创业意向学生对自身创新、机会识别和应用人际网络等能力的评估会影响创业时间点的选择创业非认知自我效能感→角色维度创业意向学生对自身风险承担、组织承诺、协调利益相关方能力和领导管理能力的评价会影响其选择成为创新团队的领导者还是追随者

门德尔松德国作曲家、钢琴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门德尔松被世人称为最幸福的音乐家,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不曾受过任何经济方面的困扰。他的成长非常顺利,得益于一个经济、精神、文化、音乐都十分丰富的家庭。他的创作领域分为四大类管弦作品、钢琴、室内乐、声乐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作品圆润流畅,轻松自如,是浪漫主义时期第一个风景画家。

  

图1 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机理模型

四、模型阐释和研究发现

主轴编码就是探索范畴之间的可能存在的逻辑关系。本研究通过重新归类各概念范畴,最终归纳出九个主范畴。各主范畴含义如表1所示。

(一)我国高校实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创业教育既通过传授理论知识,提高个人创业意识[13],又通过提供各种模拟实践机会,提升个体创业技能,进而促进个体增强创业意愿[14-15]。Marques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对于创业意愿并无显著影响[16]。Martin通过元分析法得到的结论是: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17]。刘万利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可能产生负向作用[18]

(二)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四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均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注重通识知识传递的基础理论性教育和注重实际操作知识的模拟演练性教育会对创业认知效能感产生影响,创业相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以增加大学生创业信心。实践支持性教育和观察模仿性教育传递的主要是隐性知识,这两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对自身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关系、风险承受能力以及组织承诺实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即创业非认知效能感。以实践为主要特征的模拟演练性教育、实践支持性教育和观察模仿性教育会影响大学生创业资源环境效能感。与课堂理论教育不同,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他们会使用来自外部环境的人际网络、优惠政策等资源来达成创业目标。同时,在与外部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对自己使用资源、适应环境的能力产生主观评价。

(三)创业自我效能感影响时间维度创业意向

创业认知效能感和创业资源环境效能感会影响大学生创业时间点的选取。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后,对自身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在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产品(市场)选择方面是否拥有优势、是否可以有效利用外部人际网络资源和优惠政策等方面的自我评估,促使其选择毕业后立刻创业或者先积累经验再创业。例如,有些学生对市场的准确把握获得填补市场空白的创意或者在校期间取得某些技术发明专利后,为了抢占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可能会选择毕业后立刻创业。而某些创业认知效能感和创业资源环境效能感没有那么强烈的学生,可能会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进入企业积累经验再考虑自己创业。

(四)创业非认知效能感影响角色维度创业意向

协调利益相关方关系、承担创业风险和实现组织承诺的能力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获得,但是这些能力更加依赖于创业者的个人特质,而个人特质是长期形成的,与家庭环境、性别、教育经历等相关,与个体领导力之间存在强相关性[13]。因此,创业非认知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对于自身在创业团队中适合作为领导者或追随者的定位。

[1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吴叙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1页。

五、结语和展望

本研究基于在校学生的访谈和扎根理论,全面梳理多种创业教育方式范畴;发掘出创业自我效能感这一中介变量,并对其相关概念范畴加以细分;划分创业意愿的时间和角色维度。以往的研究观察创业意向时,使用的都是单维度的近期创业意向,因此大量中国大学生创业意愿实证研究文献都低估了我国具有创业意向大学生的数量,使得定量研究结论存在不可忽视的误差。本研究可以为社会各界深入理解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机理提供理论支持。但是,由于本研究结论来自于小样本研究,其信、效度仍有待通过大样本量化研究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 Jamieson I. Schools and enterprise[J]. Education for enterprise, 1984,1(1):7-18.

[2] Lián F. Intention-based model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Piccolla Impresa/Small Business, 2004(1):11-35.

[3] Bechard J P, Toulouse J M. Validation of a didactic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in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13(4):317-332.

[4] Arasti Z, Falavarjani M K, Imanipour N. A Study of Teaching Method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J].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2012,2(2):2-10.

[5] 木志荣.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意向关系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6] 刘敏,陆根书,彭正霞.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9(6):55-62.

[7] 钟云华,吴立保,夏姣.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激发对策分析[J].高教探索,2016(2):86-90.

[8] Shapero A, Sokol L.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ship[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982,25(8):28-38.

[9]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1991,14(2):137-144.

[10] Weber, Richard. Determinant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Evaluat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2012(25):149-166.

[11] Autio E, Keeley R H, Klofsten M, et al.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 Students: Testing an Intent Model in Asia, Scandinavia and USA[R]. Linköping: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3.

[12] Wu S, Wu L. The impact of higher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8,15(4):752-774.

[13] Ali D F. The process of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n entrepreneurship perception and intention: Study of educational system of Iran[J]. Education &Training, 2013,55(8/9):868-885.

[14] Solesvik M, Westhead P, Matlay H. Cultural factors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Education &Training, 2014,56(8/9):680-696.

[15] 谭力文,曹文祥,宋晟欣.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1):34-39.

[16] Marques C S, Ferreira J, Gomes D N, et 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ow psychological, demographic and behavioral factors predict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J]. Education& Training, 2012,54(8/9):657-672.

[17] Martin B C, Mcnally J J, Kay M J. Examining the formation of human capital in entrepreneurship: A meta-analysi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utcom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3,28(2):211-224.

[18] 刘万利,胡培,许昆鹏.创业机会真能促进创业意愿产生吗——基于创业自我效能与感知风险的混合效应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1,14(5):83-90.

 
汝醒君,曾鸣,汝春晓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