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都江堰市文化旅游业发展调查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朝代更迭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的变化,旅游活动也经历着兴衰起伏,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才渐渐得到重视,并随即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船舶监控系统中,由于需实时采集、显示机舱各设备的状态和报警信息等,每次采集到数据和各界面互相切换时都要实时刷新画面,而刷新时会出现画面闪烁和剧烈抖动等现象。

近年来,旅游业产生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文化旅游业。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都江堰市大力调整产业内部结构,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让文化成为都江堰旅游业的灵魂,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以都江堰市文化旅游业为研究对象,对该市文化旅游业的资源状况、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总结。

  

图1 都江堰市地理位置图

二、都江堰市概况及旅游业现状

(一)都江堰市概况。都江堰市地理位置是:处于东经 103°47′~107°25′,北纬 30°45′~31°22′,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的西北边缘,南北长68千米,东西宽54千米,总面积达1,208平方千米;全市人口约63万人,年均气温为15.2℃,城区海拔近700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因堰而兴的城市,虽然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风风雨雨,但是其发挥着的作用却是越来越大。(图1)

都江堰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两大景区。1994年,都江堰市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城;2000年,都江堰·青城山双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青城山·都江堰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随着都江堰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7年,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已经占都江堰全市生产总值的50.2%。

由于都江堰市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均受到产业起步阶段的基础条件制约,导致文化、旅游各自分开发展,并未形成完整的管理机制和运行体系;此外,因为人们对于文化旅游作为独立产业的理解和认知不一致等因素的影响,使文化旅游的发展前景变得迷茫且困难重重,如文化旅游发展的长远目标不明确、文化旅游发展政策与文化旅游实践相分离、旅游管理体制落后于发展需求以及全球营销网络尚未健全等。

三、都江堰市文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力度不够,服务质量不高。吃、住、游是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因此美食、住宿、特产是景区的灵魂。都江堰市的美食与我国其他地区大致相同,没有形成具有本市特色的美食,留不住游客的胃,更留不住游客的心;景区内住宿收费与服务质量不匹配,甚至个别宾馆管理散漫、态度恶劣,给游客留下不好了印象;旅游商品单调,除青城四绝等传统特产外,未开发出新的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纪念品没有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服务项目千篇一律,难以向游客展现景区的独特魅力;大多景区6点半之后就仅有茶楼和酒吧营业,夜生活单调乏味,再加上便捷的交通,导致都江堰市成为众多旅游者一日游的首选之地;都江堰市许多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对于外地游客而言,仅有青城山、都江堰水利工程,其他景区知名度不高,失去了大批游客。

6) 2号加氢预警诊断模型。该模型可实现反应系统预警,高压分离器到低压分离器流程预警,分馏系统预警,机组预警,调节阀预警。

(二)从业人员素质及专业化水平不高。由都江堰市旅游局统计的都江堰市旅游从业人员调查情况可知,都江堰市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人力资源总量以及后备资源均明显不足。就业生源大多专业素质较低,从业后管理部门不重视培训,加剧了旅游人才结构性矛盾及专业性人才紧缺程度。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也从游山玩水转向知识观光,游客除了欣赏自然风光外,更希望了解景区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更需要掌握必要的服务常识和服务技能。因此,从业人员服务能力较差及专业知识的匮乏是都江堰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石厅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大很多倍。将老榆树、黄梁驿,驿中的客人,四十多条驴子都放进来,恐怕都会绰绰有余地。四周洞壁遥遥向上,脖子上仰,看不到尽头。松木火把发出来的微光,堪堪能将这山腹深处的巨洞填满。少年们的来路,就是洞中修长的石柱,石柱上方,就是李离猜想的那个“洋葱头”,洋葱头里面回环着洞中之洞,刚刚消磨掉了他们漫长冬夜。

(三)竞争压力大,运行体系不完善。四川省凭借丰富多样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衍生出众多的文化旅游胜地。就临近都江堰市的成都市辖区而言,宣称“天然氧吧”的蒲江县、依托西岭雪山与花水湾温泉的大邑县以及大打国际桃花节的龙泉驿区等景区,均吸引着大批游客的目光,成为都江堰市的强劲对手,分走了大批投资商和游客。

(二)都江堰市旅游资源概况。近年来,都江堰市从本市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为出发点,按照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促进了都江堰市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因此都江堰市获得了“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四川省森林城市”等殊荣。青城山·都江堰成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是成都市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详情见表1。(表1)

Man:If I had opened my mouth,they'd have found my four gold teeth.That would be muchworse.

四、都江堰市文化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保证旅游服务人才质量。从都江堰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知,在都江堰市的发展中,旅游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做强旅游文化产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出高质量的旅游人才。首先,应保证都江堰市旅游人力资源相关政策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同时应具体、详细、可实现性;其次,在景区管理、地方文化传播、景区特产研发、工艺品创新等各个关键方面,利用高薪人才聘用制度,快速吸引高素质人才的目光,同时加强景区已聘人员的培训;再次,拓宽专业旅游人才生源地,就业后相关部门、企业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及服务能力;最后,旅游服务人员应对其工作景区深入了解,特别是要对景区历史及传说熟捻于心并加以润色,以便讲解时吸引游客,形成独特的导游文化魅力。

(二)丰富景区文化资源。仅对已开发资源进行保护,景区的发展也是不能长久的,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挖掘都江堰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一,可以深度挖掘都江堰市的民间传说及神话故事。除去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故事,更应开发被人们逐渐忘的,如张献忠青峰山采石之谜、普照寺暴富等;其二,对都江堰市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学者和奇人怪才进行深掘、保护,这些文化学者和奇人怪才不仅可以为都江堰吸引游客,更会成为都江堰的独特标签;其三,将玄门文化、水文化、养生文化充分融合,极力丰富文化味。都江堰市的水文化和玄门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而“拜水都江堪,问道青城山”这句话正是都江堰市水文化和道教文化的缩影。注重养生的道教文化与当代人们所追求的养生不谋而合,因此可以将青城武术、道家的洞经音乐、道家的养生之法等融入到都江堰市文化旅游的养生文化之中。在旅游产品中极力融入养生之道并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多元养生休闲旅游产品,在创新旅游特产的同时也增加了都江堰市景区的知名度。

(三)以创新为首,拒绝雷同。都江堰市景区与我国其他景区雷同,难以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或游客当天往返,难以留下游客。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创新才是突破这一窘迫状况的唯一途径,如加强都江堰市夜景建设,丰富夜生活,推出夜晚专项活动等;其次,将都江堰的地方文化内涵融入景区,可以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这对于将都江堰市打造成为国际旅游城市是至关重要的;再次,避免趋同的发展模式应该成为都江堰市文化旅游品牌的发展核心理念,不仅仅要打造与国内其他主要旅游城市差异化的文化品牌,更要避免四川省各市、自治区内各个旅游景点间的相似性;最后,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都江堰市国际旅游城市整体文化品牌与都江堰市各个景点的单一文化品牌定位的关系。只有从本景区出发,开发具有本景区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留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同时避开与其他景区的趋同性。

 

表1 都江堰市旅游资源概况一览表

  

自然资源文化资源都江堰、青城山(前山、后山)、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紫坪铺风景区、翠月湖等芒城遗址、“道解都江堰”大型实景演出、成都双遗马拉松、青城山中国道教文化博物馆、万达文化旅游城(在建)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如海.西部地区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探索[J].四川旅游学院院报,2016(2).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李娟,曾维兵.都江堰市城市旅游竞争力SWOT分析[J].现代商业,2013(17).

[4]任玉英.基于灰色与回归模型的旅游需求预测——以都江堰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33).

[5]邓越,周廷刚,蒋卫国.都江堰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及潜在影响评估[J].灾害学,2016.31(2).

[6]祈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高明月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第12期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1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