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文化线路”视角下城市文脉要素的层次结构与有机复合

更新时间:2009-03-28

城市文脉是城市特色的源泉,是城市的灵魂所在,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步入“新常态”,城市转型发展的今天,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准确提炼城市文化精华,有机复合城市文脉以滋养城市创新和转型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随着2014年我国“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和“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线路”理念日益引起国内学者关注,也为城市文脉研究带来了新视角。

医院里,王树林被告知,辛娜正在手术室抢救,全身多处受伤,左腿开放性骨折,只能截肢。生理体征尚可,暂无生命危险。王树林颤抖着手指歪斜地在手术书上签了字。小龙也随王树林来了,这个毫无经历的孩子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满脸苍白。

1 “文化线路”的理念特征

“文化线路”概念源于1960年欧洲议会基于培养欧洲人的集体意识而提出的文化旅程。欧洲议会于1987年正式发起“文化线路计划”,此后,通过对相关理论、实践进行总结,不断深化和完善了文化线路的理论体系。2008年《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对文化线路的定义界定如下: 无论是陆地上、海上或其他形式的交流线路,只要是有明确界限,有自己独特的动态性和历史性功能,服务的目标特殊和确定,并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的线路可称为文化线路: ①源自并能体现人类的互动,能体现民族、国家、地区或大陆间的多维度、持续、互惠的物品、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 ②时空上能够促进全部相关文化间的交流互惠,并能够在其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中得到体现;③能够将相关联的历史关系与文化遗产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动态系统。

该宪章定义将文化线路置于多重标准框架中,代表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势,即由注重单一、静止的遗产遗迹向重视群体性、同时也注重动态性的文化遗产遗迹的方向发展;保护范围、对象增加,从单一建筑到历史街区再到城市整体的文化、历史环境,扩展到城市所在历史区域,保护范围、对象的增加也促使保护力度的加大。文化线路为我们研究城市文脉提供了以下新视角:

①“为传承而保护”。传承城市文脉需要我们从文化研究的原理和文化交流的理论上对城市文脉进行梳理,对城市的文物不能为“保存”而保护,要对其活化,为有意义的交流而保护。

④第四步是把筛选出的文脉要素结合城市形态学和城市景观生态学划分空间文脉单元,提炼主题,遵循连接度原则、作用力原则和等级体系原则,连成城市的“文化线路”,复合出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城市文脉。

②“纪念性完整”。文化线路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合作,把以往的那些类型,如文物古迹、城市、文化景观、工业遗产等纳入其中,体现了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的重要的影响。转借用于城市文脉,可把历史城市视为区域文化线路的节点,把城市文化脉络看成由若干条微型化的“文化线路”系统构成,体现出城市文脉研究的区域性和系统性。

⑤“特定的主题”。特定主题线路可作为关联耦合各城市文脉要素,构架城市秩序整体、整合城市文脉的重要手段。

④“特定历史观”。线路上不同文化群体交流是持续较长时期的特定历史现象。

③“整体性价值”。文化线路上各类遗产的整体性价值大于各组成部分价值。应用在对城市文脉要素价值评价上,就要由注重单一个体价值评价走向重视群体性价值评价。这就有可能使原本个体价值不高的城市文脉要素在群体性价值评价中得到跃升,此评价思路可有效避免价值评判上的个人价值观局限性。

  

图1 文化线路视角下基于传承导向的城市文脉要素层次结构示意图

  

图2 “三维四层一体”城市文脉要素提炼复合示意图

2 城市文脉理论的实践困境

目前城市文脉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理论有凯文·林奇(Kevin Lynch)《城市意向》的城市意象论;简·雅各布斯(Jacobs Jane)《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的城市活力论;A·罗西(Aldo Rossi)和G·格拉西(Giorgio Grassi)“新理性主义”的城市文脉类型学;后现代城市规划学家舒玛什在论文《文脉主义:城市的理想和解体》中提出的文脉“融合”论;C·罗与F·科勒(Colin Rowe,Fred Koetter)所著《拼贴城市》的文脉“拼贴”理论;A·塔格纳(Anthony Tugnutt)和 M·罗伯逊(Mark Robertson)在《理想的城镇风貌一一城市建筑的文脉主义探索》中提出的知觉文脉理论和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等。

才三四个月时间,小小的坟茔上已经长满杂草,枯黄在寒风里;张翔重新将坟挖开,将他母亲的骨灰盒并排放在他父亲的骨灰盒边上,但他突然又改变了主意,将母亲的骨灰盒压在父亲的骨灰盒上。谁叫母亲活着时受够了父亲的气。但人活着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而死后的时间才是无限的,他要母亲永远压住父亲,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埋好后,张翔站在坟前抽烟,他为自己的做法得意地大笑,一阵狂笑过后,却早已泪流满面。

综上,可以看出被包含的城市文脉要素越来越丰富,但在城市文脉要素的认识和理解深度上,还只是以静止的眼光观察叙述文脉要素,没有注意到文脉要素本身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其包含范围会发生变化;另外,文脉要素层次划分粗糙,就“要素”论要素,难以给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以明确指导,进而推进城市设计趋向于理性的决策。

3 文化线路视角下城市文脉要素的层次结构

3.1 城市文脉要素构成的主要研究

③城市文脉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一旦城市功能发生转变,文脉传承的条件会随之改变。第二步提炼的元素只有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才会有传承文脉的人,有了“人脉”才能有“文脉”。因而,提炼文脉要素的第三步是怀着一种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兼顾人的生存权利和人的发展权利,对上一步筛选出的元素进一步筛选。

城市文脉理论目前在城市规划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困境:①现有城市文脉理论多是针对单层面的城市文脉要素研究,难以应对城市文脉的系统性。城市文脉要素可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城市文脉研究需要把城市形态、类型、意象、人的知觉、生活习惯等不同的方面结合起来,而传统城市文脉理论研究多针对其中的某一层面,这些方面的结合显然又无法通过城市空间和人的心理需求的简单“匹配”来完成;②在空间上,单纯地就城市论城市,缺少从地理文化圈层次来认识城市文化,脱离了一定的共性基础,城市文脉变得难以把握;③在对城市文脉研究的过程中,对文化做出“夷平化”的理解与运用,城市文化的高尚与低俗迷失了判断标准,难以提炼出体现乡土智慧得城市文脉要素;④多数是对城市文脉发展过程的研究,实际上城市历史、城市现在、城市未来是隔断的,因而文脉传承的更深层的机制和结构性问题尚需进一步明确。

3.2 城市文脉要素的层次结构建构

要打破目前城市文脉理论的模糊应用状态,就必须明晰城市文脉要素的层级与结构。从发展源头与历程看,城市文脉自产生之初就打上了人类烙印,是文化在空间中的凝聚、时间中的延续,是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沉淀、结晶,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城市时空架构的骨架。城市规划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负责处理城市空间的事情,因而必须反映到空间分配和使用上,必须通过空间分配和使用去处理和解决才是城市规划专业要干的事。城市文脉有多种存在形式,而城市规划设计只能以物化的形式加以体现,城市的物质实体与空间形态只有被人认知体验,才具有文脉传承性。根据文化层次理论,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层次、行为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精神文化层次。城市因所处自然环境不同而体现出较大差异,自然环境是构成城市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城市文脉要素时,物质文化层有必要分为自然环境层和人造环境层。城市文脉研究以城市个性塑造为研究目的,同类型城市制度文化对城市个性影响较小,可简要分析。结合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以人对城市的体验认知需求出发,以城市空间为关注重点,进而可把城市文脉的自然环境要素、人造环境要素和人的行为心理要素三类要素分为自下而上的四个层次(图1)。

“哪里哪里,我这点国文还是家传的。台湾日治后,强力推行日文教育,刚开始的时候,还允许民间开私塾教国文,后来私塾统统关了,只能到学堂学日语用日文。我祖父心有不甘,关门授教,规定凡潘家子孙必学国文。我的国文就是小时跟祖父学的。”潘云用手指在桌子上比划着两个繁体字:国文。

①第一层次:自然环境要素。属生态/生存文化层面,是城市文脉的载体,是显性要素,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形态。从人的生态感受和生存体验出发,主要包含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三方面内容,此层面的文脉主要以城市总体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展现出来。从“历时”性看,一个城市的自然环境要素跟其他要素相比变化较小,属于相对静态要素,是物质文脉的构成基础。

②第二层次:人造环境要素。属于物质生产文化、物质生活文化层面,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空间载体,是显性要素,是人类改造自然、战胜自然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形态要素,主要通过视觉作用于人,包含物质生产要素和物质生活要素。从“历时”性看,要素变化较大,属于相对动态要素。

③第三层次:行为环境要素。属行为文化层面,是隐性要素,是人日常生产、生活中各种行为方式进行表达的文化形态要素,同时接受制度文化的规范。它能通过物质空间的塑造影响人们,却不易被感知和体会。从“历时”性看,受生产、生活形式变化影响较大,属于动态要素。

高中生普遍已经度过了叛逆期,已经开始了青春期的后段,生理上已经初步发育完全。但是高中生的心理发育缓慢,由于很少有高中生经历过社会上的人情冷暖,缺乏阅历与生活经验,所以在遇到打击或是挫折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心态。尤其是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高中体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排忧,抒发心中的感情,从而调节心态,促进心理成长。而且在休闲运动项目当中很多项目都适合于学生进行感情抒发,同时部分项目非常具有挑战性,都是高中生在日常生活当中难以接触的,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与胆量,从而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理根基。

①城市文化是一个活的“流”,是一个只要人类还在,就永远不会停止的过程,文脉不能够直接呈示它,只有将它“定格”转化为某一时间节点的“共时性”的存在才可显现,因而,发掘提炼文脉要素的第一步是根据大历史法,把城市发展分为几个时期,分别提取各个时期的文脉切片。

4 文化线路视角下城市文脉要素的有机复合

4.1 历史城市文脉要素的提炼复合

城市文脉是潜流,城市文脉要素在现实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涵浑的状态,发掘文脉的过程是对文脉进行甄别、取舍的过程,是做减法的过程。结合文化线路的“为传承而保护”、“特定历史观”、“特定的主题”的理念,可以城市人的功能需求、“共时性”和“历时性” “三个视角四层一体”对城市文脉要素进行提炼与复合(图2)。

④第四层次:精神环境要素。属精神文化层面,是隐性要素,通过以上三个层面要素以及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文学、哲学、艺术、娱乐和传媒等特殊形式作用于人,体现人的精神追求。它是最高层次的文化要素,决定和支配其他文化形态要素的存在。从“历时”性看,是以上三个层次文化经历较长时期后的结晶,属于相对稳定要素。

②城市形成自己的文脉需要其文化的长期的积累和绵延,具有“历时性”,历史性要素是文脉的构成要素当中首要的,也是最为突出的要素,因而,提炼文脉要素的第二步是通过各个时期的文脉切片叠加对比分析,抽取持续较长时期、影响较大的要素。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相互影响的那些背景。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以及城市形态的显形的、隐形的东西都可列入城市文脉范畴”。陆建松(2004)认为城市历史文脉是由一系列代表不同时期的旧建筑、街道和文物古迹等历史坐标点串成的。苗阳(2005)认为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分为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而前者又包括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后者则包括社会文化及人的心理行为等。李钢(2010)认为城市文脉只有存在于城市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生活中才能得以延续,从城市文脉的形态及城市文脉的发展变化等关系角度提出城市文脉构成主要包括四个要素:自然环境、城市建筑环境、地域文化和技术。于苏建和袁书琪(2010)从城市文脉的“历时”出发,将城市文脉分为历史文脉、现代文脉和未来文脉,从城市文脉的“共时”出发, 可将城市文脉划分为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两大类。其中,显性环境要素包含自然环境要素和建成环境要素;隐性环境要素包含政治制度要素、经济活动要素、科学技术要素、隐性文化要素(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要素)。

5037 陈 燕,华 山 “沉浸式”对外汉语项目现状和存在问题———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爱丽丝国际语言学校为

4.2 “四层一体”的提炼方法

在城市文脉要素提炼复合中较为关键的是城市文脉切片中特色文脉要素的提炼,它是提炼复合城市文脉的基础工作。城市文脉切片是一个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的“共时性”系统,其中功能具有主导和决定性作用,需以人的需求层级为线索,对各层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自然环境层次要素——人造环境层次要素——行为环境层次要素——精神环境层次要素,层层限定而又层层突破限定相互联系的“四层一体”提取方法,从而有效避免对脱离要素存在背景的单层面要素析出,此种提炼方法还可得出各层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规律和模式,为“形”、“神”兼备的复合城市空间文脉奠定基础。

结语

“文化线路”是目前世界普遍认同的遗产类型,日益表现出了该理念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建构了“文化线路”视角下城市文脉要素的层次结构与有机复合方法,为历史城市的文化资源梳理、文化的“活化”提供了一种思路,也对推进城市内涵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资料来源:

2017年8月30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开展“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试点培训工作的通知》(新广出办函〔2017〕212号)。培训目的就在于为书报刊三类新闻出版企业培养高端复合型战略人才和精通专业技能的骨干人才。培训工程的实施,既是提升目前新闻出版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有力举措,也是深化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确保新闻出版业在数字化时代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巩固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阵地的必然选择。11月5日,“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试点培训启动会在京举行。

虽然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技术处于成熟阶段,但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如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处于信息化、自动化、大数据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制度,未能在已有的成果上形成有针对性、专业性的专业城市地下管线数据信息的集成。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多样化、现代化发展阶段,对地下管线数据信息的需求也呈多样化。因此,为了顺应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仍需大力推行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工作。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Caniggia. G. and G.L. Maffei,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 and building typology:interpreting basic building[M]. 2001,Alinea Editrice: Firenze.

[2] 戴湘毅,姚辉. 国际文化线路理念演进及中国的实践[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1):78-87.

[3] 葛剑雄.城市文脉能延续吗[N].人民政协报,2010-5-24.

[4]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线路宪章》,[J]. 中国名称,2009(5):51-56.

[5] 凯文·林奇. 城市意向[M]. 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

[6] 柯林·罗,弗瑞德·科特. 拼贴城市[M]. 童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 李钢.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分析研究[J].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7(4):343-346.[8] 梁鹤年. 城市人[J]. 城市规划,2017,36(7):87-96.

[9]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48.

[10] 陆建松.保护好城市历史文脉的坐标点[N].文汇报,2004-10-27.

[11] 刘承华. 园林城市的文脉营构[J]. 中国园林,1999(5):17-19.

[12] 苗阳.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 城市规划学刊,2005,158(4):40-44.

[13] 任云英,程兴国. 京杭运河山东段沿线城市空间文脉要素体系架构[J]. 建筑与文化,2016,148(7):48-49.

[14] 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 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5] 于苏建,袁书琪.城市文脉基本问题的系统思考[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55-62.

 
程兴国
《华中建筑》 2018年第06期
《华中建筑》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