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应重视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伦理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是要使其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新华网,2014年2月25日。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和外化为自觉行动的前提是核心价值观得到普遍的社会认同,而这个问题就其根本性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需要从伦理的角度给予重点关注。近年来,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从伦理的角度研究还不够。目前国内学界有诸多研究成果涉及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问题,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进行研究,而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化并通过其道德化使之得到社会认同的成果尚多不见,更不见有这方面系统的社会调查和研究专著。实际上,从伦理角度研究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问题,还不仅仅是指伦理学要研究这一问题,而是指包括伦理学在内的相关学科(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要从伦理的、道德的角度研究它,从而协同解决如何使核心价值观“内化”和“外化”的问题。鉴于此,本文明确提出应当重视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伦理研究,并就其研究的一般性问题及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初步的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和理论宣传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核心价值观道德化与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

核心价值观得到社会认同有多种途径,如学习、宣传、教育等。这些路径的主要特点是“直接影响”,即通过这种路径使社会成员(包括个人、组织、党政机关等)直接面对核心价值观,或者说使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社会成员。必须承认,通过“直接影响”可以使社会成员认识价值观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因而不能忽视这种“直接影响”。但其局限也是明显的。其局限主要在于,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观想不想了解、想不想掌握、想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个人意愿和兴趣,很难解决“真学真用”的问题,对于那些不想真学的人无法加以有效约束。如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核心价值观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信奉和认同,难以真正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知、认同仅靠“直接影响”还不够,还需要将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要求转化为法律、制度、道德、政策等。在现代社会,法律、制度、道德和政策是社会的主要控制机制,对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当核心价值观融入这些社会控制机制时,人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感知核心价值观并进而逐渐对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通过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控制机制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一种不同“直接影响”的“间接影响”。

(1) 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河道河床下切致使博罗水文站H-Q曲线不断处于下降趋势。利用1966年K值延长2000年K值近曲线,可以得到相对合理的1997年地形条件下博罗H-Q曲线高水部分。

(1)从道德的角度调查研究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承认核心价值观道德化是核心价值观得到普遍社会认同的根本途径,那么我们必须了解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以来,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公众道德化方面达到了多大的程度、多大的范围。这项工作只能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来完成。这种社会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问卷调查,二是访谈,三是典型个案考察。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并根据数据研究核心价值观目前道德化的程度和范围,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要重点调查研究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和道德化面临的阻力和障碍是什么、来自何方以及如何克服等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核心价值观道德化的现状和问题,以及道德在社会中的地位及面临挑战的状况,剖析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和道德化面临障碍和阻力的原因,形成对核心价值社会认同和道德化状况的清醒认识和正确估价。这种调查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定期持续进行的,不仅需要进行全国范围的面上的调查研究,还需要专题的、重点的、局部的调查研究。通过持续的、多方位的跟踪调查研究,掌握人们对核心价值观及其道德化认知认同的变化情况,针对变化的情况提出动态的对策。

法律、制度、政策和道德是现代社会的四种主要控制机制,它们可以对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道德具有其他控制机制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道德在人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及,它不仅渗透社会生活,渗透个人生活,也能对人的心灵发生深刻影响。道德不仅是社会规范体系,也是社会导向体系,它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也能引导人们追求远大理想,提升人生境界。因此,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道德或使之道德化(指使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道德观,使其精神和要求内化),能够使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理想、信念、品质、准则和追求,能够使人们更加自觉地遵循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法律、政策等社会规范的要求。当一个人自觉践行道德要求、修养德性品质、追求人生理想的时候,他就是在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虽然现代道德不具有强制性,但有多种手段促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社会规范并追求社会理想,这些手段包括社会舆论、风俗习惯、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以及良心,等等。道德正是通过这些手段规范并引导人们成为有道德的人,而当道德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要求时,道德的这些手段在使人成为道德之人的同时,也在促使人们培育核心价值观,使人成为核心价值观的信奉者和践行者。由此看来,核心价值观道德化是使核心价值观得到社会认同的必由之路,对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这几种社会控制机制对于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作用的优势和局限,可参阅江畅、周海春、徐瑾等:《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及其构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六章(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主流价值文化的构建)。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自市场经济兴起以来,在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冲击下,也由于价值多元化的消极影响,我国出现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退隐,甚至被边缘化、被“祛魅”的问题。人们谈赚钱、发财津津乐道,理直气壮,而道德却被看做“高大尚”而束之高阁、敬而远之,甚至成为了一些人调侃、嘲笑的对象。一项关于目前民众的社会心态状况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教师、公务员、军人、科技人员、工人、农民中,除军人之外,其他五个群体选择“困惑迷茫”的人数都很多,最高的为教师,占68.7%[1]35。另一项关于公民道德素质中最突出问题的调查显示了这样的结果:有道德知识,但不见诸行动的占80.7%;既无知,也不行动的占11.4%[2]20。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社会生活被市场法则严重浸染或侵蚀的表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核心价值观转化成为道德,而要确立其应有的权威性,使之“返魅”而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心灵,从而得到广泛认同,真正实现大众化,仍然是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必须依赖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化,然而道德本身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丧失了使核心价值观得到社会认同的应有功能。这是我国在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面临的最大困局,如何走出这一困局是当今全党、全社会面临的难题。只有解决了这一难题,才谈得上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化,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才会落到实处。由此看来,在我国当前,核心价值观道德化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体现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体系。

(2)研究根据核心价值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运用所构建的道德体系推进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问题。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后,我们就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根据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要求构建道德体系的问题;二是如何使所构建的道德体系得到社会认同的问题。社会的道德体系一般可划分为道德标准体系和道德控制体系两个方面。道德标准体系由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构成。道德规范是判断人们道德不道德的标准,包括判断行为正当不正当、品质是不是德性的、情感是善的还是恶的,以至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标准;道德理想则是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一个人高尚与否的标准。道德控制体系由保证人们按道德规范行事以及引导人们追求道德理想、完善道德人格的各种具有道德约束力的措施构成,以保证人们按道德规范行事并接受的道德引导。与此相应,构建体现核心价值观精神和要求的道德体系也应包括构建体现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标准体系和道德控制体系两方面的基本任务。构建体现核心价值观精神和要求的道德标准体系,就是要构建体现核心价值观精神和要求的一般道德原则、基本道德规范、不同生活领域的道德要求以及道德人格理想和道德社会理想,其中一般道德原则表达整个道德要求的基本价值取向。构建体现核心价值观精神和要求道德的控制体系,就是要营造体现核心价值观精神和要求的社会舆论氛围,将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学校德育教学和各种非教学性的德育,贯穿到选人、用人的道德状况考核机制,以及社会的扬善抑恶机制。其中特别是要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回答如何打造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和网络“五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模式,如何建立精英人群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约束机制,以及如何杜绝网络媒体的唯利是图等严重阻碍核心价值观的突出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核心价值观伦理认同研究来说是总体性的,而且规定着其他子课题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6)研究核心价值观外化为道德行为,通过道德行为体现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的问题。道德的重要使命之一是要使人们道德地行动,即行善,而使人们行善的主要手段是利用责任、义务等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社会规范规定着道德行为。因此,我们要关注核心价值观的原则和要求如何体现为社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的问题,更要关心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规范如何转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的问题,尤其要着重研究回答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和优秀企业家这几个社会精英群体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八个“必须坚持”,使之成为执政为民、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行为准则和内心信念的问题。

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伦理研究的目标和基本任务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伦理研究面临着以下六项基本任务。

如何使核心价值观道德化,特别是如何重建道德的权威性,使道德渗入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灵,从而通过道德的途径实现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这是核心价值观伦理研究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其意义主要在于,通过研究如何使核心价值观道德化从而使之深入人们的内心,从伦理的角度回答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问题,为党和政府培育、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依据。在当前情况下,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社会精英人群(主要包括政界精英、商界精英和学界精英)为重点,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回答核心价值观如何通过道德化的途径深入人心的问题:一是构建体现核心价值观同时与当代中国传统和现实以及世界文明走向相对接的理论道德体系的问题,即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理论化问题;二是这种理论的道德体系现实化为得到社会公认的社会实际道德体系的问题;三是这种得到公认的道德体系的要求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内心并外化其行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回答核心价值观如何道德化,并通过其道德化使核心价值观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就是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伦理研究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还必须针对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和道德化方面存在的障碍和阻力具体研究回答如何使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善恶观念、道德品质、道德情感,并落实到道德行为上。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就是核心价值观伦理研究的具体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的宗旨,是研究回答如何使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不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还要贯彻到人们的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人们坚定不移的信念这一深层次问题,从而在理论上解决核心价值观真正的、充分意义上的社会认同问题,为党和政府的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3)研究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特别是善恶观,通过道德价值观体现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核心价值观道德化的首要内容和任务就是根据核心价值观确立社会的善恶观,给予公众将这种善恶观内化为自己的善恶观的路径和方法的指明。体现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观不同于其他任何道德观,它是体现核心价值观精神和要求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的含义和结构是什么,它是如何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它如何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这些问题,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不仅要提供理论主张及其论证,而且要提供实施方案。我国目前的道德观和道德体系尚未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要求,其中有些内容可能还与核心价值观相矛盾甚至相背离。在这种情况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构建体现核心价值观精神和要求的道德观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案就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严肃问题,亟待我们加以解决。“核心价值观建设,重要的是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 *《政协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开幕 俞正声出席、刘云山作报告》,载《人民日报》2015年8月27日第1 版。体现核心价值观精神和要求的道德观建设亦应如此,既要研究根据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善恶观是什么,更要研究如何使这种善恶观转化为人们的道德信念。在道德价值多元的今天,要着重阐明社会主义善恶观的含义、要求及其正确性,为社会主义善恶观的合理性提供论证和辩护,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和驳斥各种不正确的善恶观。

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我们一直非常重视“直接影响”,近几年来,“间接影响”也逐渐受到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新华网,2014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运用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十九大报告又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但是,总体上看,对“间接影响”重视还不够,还没有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整个国家治理过程,从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使核心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生活发生影响。这种影响虽然是间接的,但它的影响力要比“直接影响”广泛且深刻。我们已经开始重视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过程,但对于让它融入制度、政策、道德乃到整个国家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还缺乏明确的要求。因此,如何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过程,使之在法律、制度、政策、道德等方面都得到充分体现,是当前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使核心价值观得到深度的社会认同的主要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有许多工作要做,而其根本则在于要加快让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整个活动过程的进程。实现了这种融入,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才会有可靠的保障。

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一种完整的社会道德体系则形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它是在继承革命道德的基础上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需要构建起来的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这种道德对计划经济体制以至整个社会生活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维护作用,对于那时期我国人民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形成也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由经济体制和其他社会体制逐渐深化的改革带来的深刻社会变化,以及外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广泛影响,使过去基于计划经济形成的道德体系明显地与之不相适应。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其基础是社会经济关系,它在反映经济关系的同时又要反作用于经济关系。当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道德也必须作相应的变化,否则它就会丧失它对于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并逐渐不为人们所接受。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它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99经过近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公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事实上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还正处于深刻的变化过程中。然而,我国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体系并没有多少变化,不适应我国社会体制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与社会公众实际奉行的道德也不相衔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丧失了道德的应有社会功能。因此,更新道德观念,构建与当代中国现实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新华网,2014年2月25日。这也为我国当代道德体系构建指明了方向,这就是我们所要构建的道德体系必须贯彻和体现核心价值观精神和要求,它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质上就是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化。

目前,我国出版的适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教材,都是中文教材,并不符合留学生双语教学的需求。因此,如何选择双语教材成为难点之一。

(4)研究核心价值内化为道德品质,通过道德品质使核心价值观转变为人们的道德人格和心理定势。道德品质是人们在其善恶观的指导下自发地或自觉地形成的心理定势和意向,有了道德的品质就会在相关的情境下做出道德的动机行动。同时,品质又是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它规定着人格的道德性质(是否道德),道德品质从总体上看就是道德人格。因此,当根据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善恶观转化成了道德的品质(德性),核心价值观就通过道德的途径成为了人们的人格和动机,转化为人们的心理元素和精神支柱。为此,必须研究如何使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善恶观以及相应的一般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人的品质和人格,从而使核心价值观得到深度的认同。特别是要针对目前突出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职务犯罪等严重社会问题,研究回答如何使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等核心价值理念普遍转化为人们的德性路径问题。

(5)研究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道德情感,通过道德情感体现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人们的健康生活和幸福离不开情感,人们对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认同也离不开他们的情感。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善性以及幸福主要依赖于人们的情感状态”。心理学家发现,实际上理智也离不开情感,缺乏情感可能会导致不理智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失去所有情感,他将变成‘理智的傻瓜’。”[5]150道德情感是推动人们确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和从事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因此,核心价值观伦理认同研究必须重视如何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善恶观及相应的一般道德原则的道德感情,研究解决如何通过培养道德情感来促进核心价值观的深度社会认同。在当前,要针对盲目向往美国,崇拜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风潮,着重研究回答如何通过道德情感的培育和强化来增强人们对祖国、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态度和热爱感情的问题。

我国实行的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因此,今天构建与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核心道德体系不是要将现行的道德体系推倒重建,而是必须坚持现行道德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但是,“构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加强建设’,而是要以更新和调整为前提的”[4],就是说,当前我国构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并不是要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占主导地位的道德体系,而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要求融入社会道德生活,并对现行道德体系进行必要更新和调整,把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要求贯彻于整个道德体系和道德生活,使社会道德体系构建与核心价值观建设相统一、相一致,这样构建起来的道德体系才能与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相适应的,才能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道德资源和道义支持。

当前核心价值观认同伦理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种价值观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价值观的道德化与价值观社会认同几乎是同一个过程,因而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才正式提出的,迄今不过几年时间,而且它尚未完成理论的构建,因此,它要得到社会普遍认同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当代世界各种价值和文化的激烈竞争格局迫切需要加快我国的价值观建设,党和国家也将建设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快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进程,特别是要通过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化推进其社会普遍认同。

移取100 μg碲标准溶液于25 mL比色管中,以水为参比,按实验方法1.2进行试验,在24 h内,分别测定吸光度,试验结果表明,黄色溴化碲十分稳定,24 h内,吸光度值保持不变。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通过核心价值观道德化推进其社会认同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紧要的工作。

丹七软胶囊脂溶性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研究…………………………………………………… 庞 颖等(6):766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效”不仅成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代言词,更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高技术产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创新技术,既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生命力,也为其他产业间的紧密联系提供了多形式、更快捷的途径。提高高技术产业自身的创新效率既是外部形式的推动,也是内部环境发展的需要。从发展战略角度上看,它对于降低创新主体发展成本、提高产业绩效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创新主体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第一,根据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我国目前道德的实际,构建与之相一致并且使之得到贯彻的道德体系。目前,我国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这种改革主要是指体制改革,而对思想观念(包括道德观念)的更新重视不够。从目前我国学界的研究情况看,道德观念更新问题尚未明确提出,更没有对这一问题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我们需要根据核心价值观更新道德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在内容和结构上对我国现行道德体系作必要的调整,构建与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并能使其落实到人们的道德生活的道德体系。从理论的角度看,构建体现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核心价值观道德化做出理论阐述和论证,完成体现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体系的理论建构,特别是确立道德体系的总体价值取向、一般道德原则、基本道德规范以及不同生活领域的道德要求;二是根据这种理论设计使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入心入脑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如何使道德进入不同学段的学生教材和课堂,进入普通公众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他们的生活需求,尤其是进入社会精英的生活,使他们同时成为社会的道德精英。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根据核心价值观的原则和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并能使之进入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灵的具有感召力和亲和力的理论(观念)道德体系,以及使这种理论道德体系成为社会普遍认同并具有约束力的问题,最终通过道德的途径使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道德意义上的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问题。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目前核心价值观道德化的现状,然后立足于对这种现状的科学分析,根据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要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创新,从而提供有关我国未来道德建设的方向、重点以及路径和措施的理论和方案。

第二,从道德的不同维度研究回答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化及相应的社会认同问题。在我国,关于道德的主导观念认为,道德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总和,而其本质在于它是社会意识中的一种特殊规范体系[6]51。这种观念的实质在于,它把道德理解为行为规范,与其他的行为规范(如法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诉诸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非制度化的内在规范。这种规范论认为道德是行为规范并没有错,问题在于道德不只是行为规范,其本质也不是规范。那么道德为何?道德是人类借以更好地生存的智慧,因而它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智慧的生存方式。作为人类智慧生存方式的道德不只是一种行为规范,而是一种价值体系,其中包括行为规范。道德涉及对什么是道德的(善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恶的)以及什么是最高的善(至善)的认识,人的情感、品质、行为都存在着善恶问题。总之,道德是一个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构成的复杂社会现象,也是以一定善恶观为指导,以追求善(包括德情、德性、德行)为指向的社会价值体系,社会可以通过这一体系来规范和引导人们。我国目前流行的道德即规范的观点有明显的偏颇,尤其不利于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人们的内心。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这种道德观念,将道德理解为道德价值、道德情感、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几个部分构成的有机系统,对行为直接进行约束的道德规范只是道德中的一个部分,并非全部亦非中心。与此相应,在研究回答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化及相应的社会认同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使核心价值观成为相应的道德规范,更要使之成为人们的善恶标准、价值信念、人格理想、道德品质、道德动机、道德追求、道德情感等,从而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们的灵魂和生活,真正从深层次认同核心价值观。

第三,针对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及其道德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提供重点治理的有效对策。从理论上构建与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并促进其社会认同的道德体系固然重要,难度也很大,但要在当前道德被“祛魅”、许多人对道德存在逆反心理的情况下使在理论上构建起来的道德体系“返魅”、让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它,这是一个难度更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重新确立道德在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地位,使人们认同它、信赖它。目前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和道德化乃至道德本身面临着诸多难题,如来自社会、网络、媒体等的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商界名流等社会精英与党和政府不同心同德,缺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甚至不负责任地“唱衰”、无原则地起哄跟风;一些影响极其广泛的媒体大亨、网络大亨被资本绑架,使所把控的互联网成为与核心价值观唱对台戏的无障碍且能隐身的舞台,等等。因此,要针对这些严重阻碍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为构建“五位一体”的和谐教育、为使社会精英成为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表率、为严防媒体唯利是图而肆意“恶搞”提供资政建言。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通过社会调查对核心价值观道德化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较为系统和正确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针对严重阻碍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和道德化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从根本上克服这些问题的发生创造条件:首先,努力使我们根据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道德体系科学、合理、可行,同时又人性化、人道化、人情化,既接地气又暖人心,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道德的期待;其次,提供如何利用各种途径有效地对人们进行道德宣传教育,特别是提供如何利用好现代技术和新媒体(如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微信、博客、短信等)的方案,寻求加大道德对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灵渗透的力度,使道德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最后,努力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智慧资源,弘扬崇尚仁义道德的优秀传统,将传统文化中有效、实用的教化手段进行现代转换,使之服务于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和道德化。

此外,还要在突破重点问题和破解难题的同时,引进和寻求一些使核心价值观得到认同的新方式、新路径。例如,可以将“隐性教育”引入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和道德化的过程中。“隐性教育是行为主体在正式教育或非正式教育活动的某种环境中,有意或无意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非预期的某种经验的过程。”[7]这种方式可以使核心价值观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态度、情感产生影响,使之与显性教育相互促进。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可以借鉴。美国既注重在学校中实施隐性教育,也重视在社会环境中渗透隐性教育。学校中的隐性教育主要通过设置综合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立隐性课程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隐性教育。社会环境中的隐性教育主要是指利用大众传媒、公共设施、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强化受教育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接受和内化。美国隐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核心价值观中的“融入作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并积极鼓励受教育者参加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8]

参考文献

[1]马向真:《当代中国社会心态与道德生活状况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2]樊浩等:《中国伦理道德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江畅、范蓉:《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建设》,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5](英)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刘琦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6]罗国杰主编:《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沈嘉祺:《论隐性教育》,载《教育探索》2002年第1期。

[8]郭小香:《美国隐性教育的实施路径及其启示》,载《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江畅,陶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