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崇阳方言的“把得”被动句

更新时间:2009-03-28

湖北崇阳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其方言归属于赣语大通片。县内各区的方言语音有些许差别,但语法几乎没有差异。近年来,受共同语的影响,新派崇阳方言的语法与传统崇阳方言稍有差异,但通话交流毫无障碍。因此,若无特别指出,本文所指的崇阳方言实指传统的以天城话(城关话)为代表的崇阳方言。

一、崇阳方言“把得”被动句的句法结构特征

(一)“把得”被动句的施事

崇阳方言有标被动句的句法结构形式比较单一,被动标记仅有“把得”一种,基本句型为“受事+把得+施事+谓语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把得”后面的施事必须出现,不可省略,并且这个施事还必须为体词性成分,否则“把得”被动句不能成立。例如:

(1)书把得我烧了。(书被我烧了。)

(2)毛衣把得墙上嘎钉挂了个眼。(毛衣被墙上的钉子挂了个洞。)

由于本文采用Baker等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评价结果,而截至目前Baker等只对2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进行了连续评价,因此,本文把这21个国家和地区作为研究样本,具体国家和地区见表1。

(3)伊嘎车把得别个捞去了。(他的车被别人偷了。)

(4)小王把得领导提升了官职。(小王被领导提拔了。)

也就是说,崇阳方言中没有“被偷”、“被提拔”等“被+动词”的表达形式,必须说成“把得+施事+谓语动词”的形式。崇阳方言“把得”被动句的这一特点看似具有句法强制性,实则是被动标记“把得”的语义强制性。石毓智(2006)通过考察古今汉语被动式标记的词汇来源得出结论:不同来源的被动标记对句法的要求也不同,“给予”类动词虚化为被动标记后,其后基本上都要强制出现施动者[1]。崇阳方言的“把得”也是“给予”类动词,由表“给予”义的句型“把+直接宾语+得+间接宾语”中的“把……得……”结构虚化而来,这里的“得”相当于间接宾语的标记,所以虚化为被动标记“把得”后,其后还是只能接名词,在被动句中反映为动作的施事者。后文将详细讨论。

(二)“把得”被动句的否定式和疑问式

崇阳方言的“把得”被动句除了常用于肯定陈述句外,还常用于否定陈述句和疑问句中。其否定式有两种情况:否定动作时,因为被动句是已然的动作,所以要用“冇”来否定,并且要把“冇”置于“把得”之前,相当于共同语里的“没有被”;否定施事成分时,则要用“不是”置于“把得”之前。

和共同语一样,崇阳方言被动句具有已然性的语义特征。这体现在崇阳方言有标被动句的谓语动词上,这些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要么是带完结义的“了”,要么是动宾或动补结构。即便有时出现在假设复句中,其语义也是表示假然或未然的完成动作。如下句:

(6)伊冇把得老师批评。(他没有被老师批评。)

目前,中国成品油批发价格已经基本实现完全市场化,但零售价格仍参照国家规定的最高零售限价来确定,尚未实现完全市场化,无法有效反映国内成品油市场供需现状。过高的批发价与零售价价差使得一些炼油企业容易误判国内成品油市场供需形势,导致部分地区和企业盲目扩张炼油能力,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成品油供应过剩的局面。建议国家加快推进成品油定价机制向市场化定价迈进,以真正有效反映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供需状况。另外,加快推出成品油期货交易,为市场化定价提供定价基准。通过推动成品油价格市场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7)杯子不是把得恩打烂嘎,是把得伊打烂嘎。(杯子不是被你摔碎的,是被他摔碎的。)

相对来说,前两句用得比较少,口语中一般用主动句来表达否定的被动意念,如“水冇喝完”,“老师冇批评伊”。

崇阳方言的“把得”被动式的正反疑问句也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用“把冇把得”和“是不是把得”来提问。

(8)恩嘎崽把冇把得大学录取啊?(你儿子有没有被大学录取啊?)

(9)恩嘎崽是不是把得大学录取了啊?(你儿子是不是被大学录取了啊?)

前者是提问事件,强调的是有没有被录取,回答是“录取了”或者“冇录取”;后者是提问施动者,强调是被大学录取了还是被别的学校录取了,回答是“是嘎啊(是的啊)!”或者“不是啊(不是的啊)”。崇阳方言中与“把冇把得”类似的结构有动补式正反问“听冇听到”、“看冇看到”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得”的离合性还是比较明显的。

其二是在陈述句后加上“冇”。例如:

(10)恩嘎崽把得大学录取了冇?(你儿子被大学录取了没?)

蛋白质含量在15.07~22.23g/100g之间,平均含量为18.90g/100g,不同部位的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后腿肉含量19.67g/100g、最长肌肉含量18.16g/100g、前腿肉含量22.40g/100g、颈肩肉含量16.87g/100g。

对于已确定HIV感染的孕妇,主动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咨询与评估,由孕产妇及其家人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做出终止妊娠或继续妊娠的决定。

崇阳方言“把得”被动句的是非疑问形式,是直接在陈述句后面用上扬的语调。例如:

乙:把了。(给了。)

跟例(10)比较,例(11)有点反问的意味,表示说话者听闻“你的儿子被大学录取了”,但是不太确定或者对此事表示惊奇,是猜度性的;例(10)表示说话者完全不知道“你的儿子”是否被大学录取了,是询问性的。

(三)新派崇阳方言的“被”字被动句

新派崇阳方言受共同语影响,在年轻人口中偶尔也用“被”做被动标志,尤其是用于“被+VP”的句式中。例如:

(12)伊嘎钱在火车站被捞去了。(他的钱在火车站被偷了。)

如果说话人想用“把得”被动句,必须加上施事者,说成“伊格钱在火车站把得别个捞去了”。可以预见的是,“被”字被动句在崇阳方言中会逐渐发展起来,这不仅仅是因为共同语的强势作用,更重要的是崇阳方言里缺少施事者隐去的被动句式。当说话人觉得无须或不便说出施事者时,“被”字被动句就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用户的权限分配,限定用户的某些行为,以避免故意的或非故意的某些破坏。然而,更多的安全措施必须由使用者自己来完成,比如:

二、崇阳方言“把得”被动句的语义语用考察

(一)语义上的强已然性和强施动性

(5)水冇把得伊喝完。(水没有被他喝完。)

(13)要是我嘎崽把得别个打了,我就报警。(如果我的儿子被人打了,我就报警。)

和诸多汉语方言一样,崇阳方言的被动标记“把得”同样也兼具“给予”义,可分别用在给予句和被动句。对比下列两句:

(14)个些东西把得狗喫唦。(这些东西给狗吃吧。)

(15)个些东西把得狗喫了。(这些东西被狗吃了。)

例(14)是祈使句,句末的“唦”是表祈使的语气词,所以整个句子表动作的“未然”,表达的是“给予”义。例(15)用完结动词“了”表动作的“已然”,“把得”表达的是被动义。崇阳方言中两者区分很明显,是不会产生歧义的。由此可知,崇阳方言的“把得”被动句具有很强的已然性。

有研究认为[8],智慧教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①降低师生认知负荷,明显提高教与学效率;②采用先进的学习分析技术,实现智能化学习跟踪与诊断;③教室环境的智能化管理;④人与环境的高效互动;⑤与校内外其它信息化系统数据互通,资源共享;⑥支持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从另一层面来说,这些特性也点明了智慧教室的功能。结合智慧教室的特性、SMART模型及铜职院的实际教学需求,笔者认为铜职院的智慧教室应该建设如图1所示的功能模块。

另外,崇阳方言“把得”被动句的施动者被强制出现在句中,反映出该句型的语义具有突出施动者的特点。共同语里则不同,很多情况是无须出现施动者的。就这一层面而言,强施动性也是崇阳方言“把得”被动句的语义特点之一。

(二)语用上的拂意功能和语篇功能

崇阳方言的“把得”被动句在语用上不太受限制,如意的和拂意的都可以用这种句式来表达。不过总的来说,拂意的情况比较常见,这点与共同语是一致的。虽然被动标记“把得”也兼具“给予”义,其“遭受”义没有“被”字那么强烈,但它在演变的过程中经历过“致使”义,所以也带有很强的拂意性。上述例句中多数是表达拂意的,表如意的句子如:

(16)伊把得学堂选去参加比赛了。(他被学校选去参加比赛了。)

崇阳方言“把得”被动句必须出现施动者,有时句子又无须太关注施动者,所以“把得”被动句在崇阳方言中的使用概率不高。但有时需要详细叙述事情的经过,尤其是在需要施动者出现,并为了更好地组织语篇,保持话题的一致性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把得”被动句。下面这段对话就反映出这一特点:

(17)甲:妈,我嘎衣破了个眼。(妈妈,我的衣服破了一个洞。)

欣竹一听,霎时脸红了,她笑的弯下了腰。欣竹红着脸说:“经理,您要什么不好,要一根头发丝,要头发丝有什么用啊?”

乙:伊把得北大录取了。(他被北大录取了?)

甲:把得墙上嘎钉挂破了嘎。(被墙上的钉子挂破了的。)

此段对话的中心话题是“衣服”,说话者甲只想简单描述衣服的情况,并未使用有标被动句,但说话者乙想知道更详细的情况,说话者甲必须引出施事者“钉子”,而且为了保持“衣服”这个话题主语,用省略主语的方式说出一个“把得”被动句。再看下面一段用“把得”被动句表如意的对话:

(18)甲:伊嘎崽点把灵光,我就晓得伊会考上北大嘎。(他的儿子非常聪明,我就知道他会考上北大的。)

本论文对六种数字信号调制识别技术进行研究,包括幅度键控调制(ASK),相移键控调制(PSK),频移键控调制(FSK)。使用MATLAB软件仿真,对随机二进制信号进行识别,从检测信号里分别得到了2ASK、4ASK、2PSK、4PSK、2FSK、4FSK信号。添加高斯噪声来模拟信号中带有的噪声,然后需要对调制信号进行识别,识别算法采用了高阶累积量理论,并详细介绍了高阶累积量的定义与公式,然后对各个调制过的信号的高阶累积量进行计算,先计算二阶、四阶、六阶累积量的值以后,再把各计算值的比值作为特征参数来识别数字信号。

乙:哪样搞嘎咧?(怎么搞的啊?)

此段对话中,说话者需要强调施事者“北大”以示惊喜,又不想转换话题主语“伊”,就用“把得”被动句突出施事者、保持话题一致。

结合实际实验,最终优化后的微波烘干凤尾鱼片的工艺参数是:烘干质量120 g,烘干时间12 min,微波功率3 kW,最后采用该优化参数进行剪切力和感官评价试验,感官评价分为94.5分,同时感官评价最佳风味鱼片的硬度值为1538.45 g,2.03%的硬度误差和1.24%的感官评价误差,说明经过响应曲面优化后的Y1,Y2 模型应用于实践中是非常可行的。

有时即便不使用对话形式,在语篇中也有保持话题一致性的需求,如例(19):

村党支部书记邱祺才说,过去村里的土地全部包产到户,村级财政几乎没有收入来源,村里需要的各项资金完全依赖上级拨款。捉襟见肘的集体收入导致资金的严重缺乏,产业发展一片空白,贫困落后的面貌始终难以改变。

(19)搁倒外底嘎鱼,昨夜把得猫叼起跑了。(放在外面的鱼,昨晚被猫叼走了。)

(37)等一下当,把得我想下子当。(先等一下,让我先想一想。)

这句话虽然不是对话形式,但也可明显看出,前后文为了保持话题一致,采取了“把得”被动式。

2.在当前旅游经济的管理活动中,企业必须注重突破传统的管理思维与开发理念,尤其是要融入大众思维,从而实现对该活动的真正落实。事实上,当前旅游已经从一种“高端消费”逐渐转变为大众性消费,所以要想做好管理活动,则需要从大众特性出发,无论是该产品的研发方向,还是其中融入的多种元素,都要站在大众消费的角度,通过体系创新和内涵丰富,从而达到管理体系的最佳效果。

三、崇阳方言“把得”的演变历程

其二,在双宾语结构中,使用“把得”句式一般都表已经发生的动作,并且如果句子是双宾句带兼语式结构,那么一般只用“把+直接宾语+得+间接宾语”句式,“把得”句式不能用。如:

(一)“把得”由“给予”义演变为被动标记的句法机制

在崇阳方言中,“把得”和“把”都可以作动词表达“给予”义,但只有“把得”演变出被动标记。两者在表达“给予”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一,句法结构上,“把得”其后只能接表人的间接宾语,相当于共同语里的“给到”;用“把”的“给予”句,其后既可以单独接表物的直接宾语,也可以单独接表人的间接宾语。

(20)十块钱把(得)小刘了冇?(十块钱给小刘了没?)

(21)甲:恩把钱了冇?(你给钱了没?)

㊶Akhil Gupta,“Blurred Bourdaries:The Discourse of Corruption,the Culture of Politics,and the Imagined State”,American Ethnologist,22(May 1995).

(11)恩嘎崽把得大学录取了?(你儿子被大学录取了?)

若要用双宾语结构,则用“把得+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和“把+直接宾语+得+间接宾语”句式。此时后者的“把”是“给予”义动词,“得”就成了间接宾语的标记,类似于英语中“give something to somebody”的“to”。如:

(22)伊把一本书得我了。(他给一本书我了。He gave a book to me.)

(23)伊把得我了一本书。(他给了我一本书。)

和诸多汉语方言一样,崇阳方言被动标记“把得”也是由“给予”类动词经过“致使”义演变而来的。但不同的是,崇阳方言的“把得”一词在演变为被动标记的历程中打败了另一个强势的给予义词“把”,并且在经历“致使”义后,不仅演变出了被动标记,还发展出了“换做(某人)”之意。所以,崇阳方言“把得”一词兼具“给予”义、“致使”义、“被动”义和“换做”义,其演变历程的关键是“给予”义和“致使”义。下面分别讨论。

(24)*伊明天把得我一本书。

(25)*恩把得我一本书唦。

(26)伊昨天把得我了一本书。

(27)我嘎哥把了块蛋糕得我喫。

(28)*我嘎哥把得我了一块蛋糕喫。

表示还没发生的例(24)和(25)祈使句都错在“把得”表未然,两句如果换成“把”字“给予”句都是成立的。例(28)的错误为“把得”“给予”句不能在双宾句中用兼语式。换成(27)句的“把”字句就没问题,或者换成单宾语的“把得”句也可以,即“一块蛋糕把得我喫了”。如果把“蛋糕”换成有定的,就是更为典型的崇阳方言“把得”被动句了,如例(29):

(29)阿块蛋糕把得我喫了。(那块蛋糕被我吃了。)

由此可知,后接间接宾语的强制性、双宾句式中表意的强已然性和谓语唯一性是“把得”给予句的特点。也正是这样的句法特性,为“把得”的“给予”义演变为被动标记提供了句法可能性。而且崇阳方言的“把得”被动句还不会跟“把得”给予句混淆,表意非常明确。主要原因在于:在“把得”双宾语给予句中,一般不会用兼语式或连动式,所以“把得”给予句的单宾语结构比较常见。这样的话,句中的谓语动词具有唯一性,“把得”必须分析为谓语动词,所以肯定不是被动标记。如果是“把得”单宾语给予句中还有别的动词,这个句子就完全符合被动句的句法特征了。如例(21)句后面加上动词做谓语后,句子变为“十块钱把得小刘拿走了冇?”就是典型的被动句了。

可见,“把得”给予句向被动句演变的句法机制在于“把得”单宾语给予句的兼语式结构与被动句的关联性。

(二)“把得”由“给予”义演变为被动标记的语义机制

先观察以下两个句子:

(30)那点子肉把得小王了。(那点肉给小王了。)

(31)那点子肉把得小王喫了。(那点肉被小王吃了。)

例(30)只比例(31)少了个“喫”字,意思却明显不同了:前者是给予句,后者是被动句。这两句在崇阳方言中不会引起歧义。仔细考察后还可明显看出,两句中间还应该有一句“那点子肉把得小王了,小王喫了”。这一句正是“把得”从“给予”义到“被动”义重新理解重新分析的关键,“肉”是“给小王”的,但正是这个“给”“致使小王吃了这个肉”。从语义上说,“给予”义、“致使”义与“被动”义之间也有很大的关联。关于这点,在前人的很多论述中都详细论证过[2],在此不再赘述。

再看下面一个例子,“把得”在其中兼具“致使”义和“被动”义,两者界限不甚分明,足以证明两者的紧密联系。

(32)把个些鸽子锁好,莫把得伊家嘞飞起跑了。(把这些鸽子都关好,不要让/被它们飞走了。)

(三)“把得”由“致使”义向“换做”义的虚化

“把得”在崇阳方言中还可用作带有假设性意味的语法成分,相当于共同语中的“换做(某人)”,一般放在虚拟句的分句句首或句中,句子的假设性意味相当明显,其前面还可以再出现一个表示假设的连词“要是”,以增强假设的语气。例如:

(33)把得我,就不去。(换做我,就不去。)

(34)个好嘎事伊都不制,(要是)把得小陈嘎妈,跑都跑不赢。[这么好的事他都不做,(要是)换做小陈的妈,跑都跑不赢。]

(35)把得我,我才不喫箇样嘎东西咧。(换做我,我才不吃这样的东西呢。)

我们认为,崇阳方言中表“换做”义的“把得”同样也是经历过“致使”义的。例如:

(36)个个事把得别个蛮为难。(这件事让别人很为难。)

(36’)个个事把得别个啊,蛮为难。(这件事让别人啊,很为难。)

与“十一五”末相比,主要污染物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5.2%和35.2%,溶解氧平均浓度上升39.8%,说明全市实施的“清水工程”初现成效(见图2)。

这些句子中的“把得”都是表“致使”义的,分别为“使(致使)别人很为难”和“让(容许)我想想”,但是句子结构比较松散,“把得+N”后面都可以插入一些语气词等成分做停顿,这就为假设分句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条件。再者,由于前面介绍的“得”的特殊词性,“把得”后面就只能接动作对象这一类宾语,从“致使”义到“换做”义、由表明“使得某人怎么样”到“换做某人怎么样”也顺理成章了。

(四)崇阳方言“把得”的演变步骤

崇阳方言“把得”的演变有两个重要步骤:首先是“把得”给予句的句法语义特征为其向被动句的演变提供了句法便利;再者,和汉语里诸多“给予”类的动词一样,“把得”逐步演变为“致使”义并向“被动”义发展。但不同的是,崇阳方言还由“致使”义演变出了“换做”义,这是目前的方言研究中比较少见的现象[3]。总起来说,“把得”一词在崇阳方言中的演变历程可用图表示如下:

 

四、结语

崇阳方言的“把得”被动句与汉语共同语的被动句有同有异,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被动标记“把得”一词的演变。汉语方言中“给予”类的词兼做被动标记的现象不在少数,但是大多数都只是单音节的“给予”类动词。而崇阳方言的“把得”这样一个双音节词打败了同样具有“给予”义的单音节词“把”,其演变机制非常有代表性。并且,在经历“致使”义的同时,不仅跟诸多方言一样演变为了被动标记,同时还具有“换做(某人)”义。这在目前的方言研究中是较少发现的。即便湖北省内其他方言也有“把得”被动句[4],但其“换做(某人)”义也鲜有提及。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性不能排除,那就是崇阳方言 “把得”一词是由“把……得……”结构虚化而来的。因为“把……得……”式给予句在崇阳方言中应用比较自如,很可能是受北方方言影响,才出现了“把得”的双宾语给予句。之后由于句法位置关系,“把得”经常放在一起连用,由结构虚化为一个词也就水到渠成了。另一个旁证是,崇阳方言中与表“给予”义的“把得”相类似的还有一些“动词+得”的动词,如“拿得”、“寄得”、“送得”等等,均表示“给予”或“取得”义,用法也跟“把得”类似。如:

(38)伊把阿本书送(/把/拿/寄)得我了。[他把那本书送(拿/寄)给我了。]

=伊把(送/拿/寄)本书得我了。[他送(拿/寄)本书给我了。]

不过这一现象需要另文讨论。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湖北中西片语言问题研究”【2015JJD7400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湖北方言及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17JJD740007】和湖北科技学院博士启动项目“鄂南地区赣语语法研究”【2018-20XB007】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石毓智:《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8~157页。

[2] 王振来:《从语法化和方言的角度考察被动标记》,《汉语学习》2006年第4期,第13~17页。

[3] 武玉芳:《晋北方言中的“给给”》,《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156页。

[4] 范新干:《湖北通山方言的“把得”被动句》,《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5~118页。

 
祝敏
《华中学术》 2018年第01期
《华中学术》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