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完形的汉语词义范畴化再思考——以“就”的副词化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语言学界开始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汉语词义引申问题展开讨论,出现了蒋绍愚先生的“相因生义”说、陆宗达先生的“引申系列‘段’、‘线’重合”说、许嘉璐先生的“同步引申”说、张博的“相应分化”说等,大大拓宽了传统训诂学对词义引申的研究思路。他们尝试运用 “场论”来揭示位于语义场中的词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义素的遗传与突破来解释词义引申现象[1],或讨论义素运动模式[2](何书、马景仑,2007)。他们对词义引申的类型和方法做出了深入的归纳和描写,如陆宗达先生将引申分为三种类型:理性的引申(因果、时空、动静、施受、反正、虚实)、形似的引申(同状、同所)、礼俗的引申[3],周光庆先生认为词义引申的方法为推理、隐喻、借代[4],向熹先生则列出了32类词义引申的路径[5],李宇宏从方法上概括引申的几种基本方式为:转移、替代、凸显、整合[6]

随着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现代词汇语义学对词义引申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如果说结构主义阶段的词汇语义学主要研究意义的分解和意义的结构关系,那么现代词汇语义学则更为重视词义外部环境与词义的互动共变关系、词义与认知的渊源、词义与句法的对接。学者们尝试从本源上解释词义引申现象,他们认为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引申极其重要的路径;重视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7];主张从语义的角度研究题元,同时联系其语法表达形式,从句法角度查看主体、客体等题元关系[8];运用心理学的层级网络模型、扩散性激活网络模型等等来构建义项网络图式[9]。总的来说,对词义引申问题的研究正朝着多元化、细致化、深入化的方向不断前进,新的视角不断开拓、新的理论或研究思路不断被引介、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投入使用。本文以“就”的副词化路径为线索,讨论引申完形论,尝试转换视角,对当前词汇语义学研究进行多元化探索。

在格式塔心理学大师考夫卡看来,每一个人,都是依照组织律经验到有意义的知觉场的。这些良好的组织原则包括:(1)图形与背景;(2)接近性和连续性;(3)完整和闭合倾向;(4)相似性;(5)转换律;(6)共同方向运动[10]。而这六项原则,在词义的范畴化和词义引申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词义引申离不开“转移、替代、凸显、整合”等方式。而这几种引申路径,其实都离不开完形心理机制的推动。

词义向哪个方向转移?特别是同义词场的引申,往往有着共同的方向,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路径,“共同方向运动”是同步引申(范畴化)的基本原则。“相似性”和“转换律”归束和压制了“义素替代”,从而引申新义。一个原型义位,由若干义素组合而成,哪一部分能够获得凸显,成为“图形”,哪些因子作为知觉事物的百科知识,作为背景而存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完整和闭合倾向”指引和揭示了词义整合的方向与运作过程。“接近性”和“连续性”原则,是词义序列引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说,词义引申是在“完形”心理机制推动和压制下进行的。

二、“就”的动词范畴

《现代汉语八百词》讨论了作为副词、介词、连词的“就”的意义与用法,可是没有谈到“就”作为动词的用法,因而无法解释“就职”、“就义”、“引颈就戮”等古汉语遗留现象。实际上“就”的动词用法,是其语法化为副词、介词、连词的基础,是“就”语义范畴的原型,是不能避而不谈的。

《说文》云:“ 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 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可见,就的本义是表示“到高处居住”的动作。

这一生存体验,在先民心灵中形成一幅矢量朝上的位移式意象图式。

  

图一

而这一意象与表示矢量为上时的位移动词“即”、“往”等的意象图式完全重合,即Source-Path-Destination Schema[11],如果着眼于“上方”的矢量、“有方向性的移动”的动态行径或“路径”,就能自然形成“居上”、“移动”、“伴随路径”这三个不同的意象图式,从而引申出靠近、趋向、归于等[位移]义;迎(来者是客需高看一等)、完成(未完到完成是程度的提升)、担任(从无到有是地位的提升)、接受(从无到有是量的提升)、罹受(结果的反向提升)等[±提高]义;以及搭配、伴随等[伴随]义。正如王寅所说:“意象图式之间的转换促动了大量的多义现象,对辐射性范畴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12]

  

图二

那么,“完形”机制对“就”词义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如何得以体现的呢?

我国历史上设置时间最长的图书管理机构为秘书监或秘书省。据史料记载,我国自东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开始,设置专门掌管朝廷典籍与藏书整理、编校工作的机构秘书监或秘书省,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撤销秘书监为止,历代沿袭了1200余年。

  

图三

事实证明,在存世的先秦文献中,“就”的大部分用法都是动词用法,这些都是围绕在“就”的词义原型范畴周围的准原型范畴,彼此之间只有少数特征有所偏离,而这些局部的微小的特征偏离,都能在人脑中通过“完形”机制的运作和推动,保持与本义较大的“相似性”,因而能激活人脑中的信息链,在先民命名造词过程中,拥有同一的能指符号。“就”的原型义位中,任一义素的微小变化都会推动其词义发生“转变”。

周秦时期,“就”基本上用作动词,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就+vp”句型。

以上试样的基材必须要有一定厚度,以防用力切割时底材变形造成漆膜的损坏,一般要求软底材(木材)最小厚度为10 mm,硬底材(金属)最小厚度为0.25 mm。[2]

“就”的原型范畴包含以下要素:[就]={ +向上、路径、终点、位移},任意义素的缺省或剥离,都会带来“就”词义的变化。词义的引申其实就是在词义的原型范畴之上,通过局部的缺省、联想、完形、隐喻等心理认知过程,形成新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完形心理机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就”的副词化过程中,其矢量和标量都呈两极化发展趋势。“就”的词义引申和虚化基本上是沿着对称路径发展的。由“就”承接的相邻发生的两个事件,前一个事件往往可以虚化成为时间或者逻辑上的条件,此时,“就”的词义会沿着对称路径进行引申和虚化,并附着两极化凸显的 “评注”色彩,其矢量特征相对模糊。汉语的词汇矢量特征相对模糊现象实际上也是完形心理机制作用的表现。词义引申是在“完形”心理机制推动和压制下进行的。

(1) “就”的词义发展,遵循“完形”认知的“相似与转化”原则。从图二中“就”的动词义引申脉络不难看出:“就”的原型范畴包含以下要素:[就]={ +向上、路径、终点、位移},任意义素的缺省或剥离,都会带来“就”词义的变化。词义的引申其实就是在词义的原型范畴之上,通过局部的缺省、偏离、凸显、推理、隐喻等心理认知过程,形成新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完形心理机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有着完形心理的运作,残缺或变化了的意向图式,才能在人们的思维空间中被完形辨识,从而根据家族相似性原则,被归入同一范畴,成为同一个词的所指概念场中的一个非典型范畴。

  

图四

(3)具体到“就”的每一条引申图式,我们可以由三个“义场环”清晰地察觉“完整和闭合性”、“接近和连续性”原则的作用力。人们看到一个残缺的圆,能自动在脑海中填补空缺部分,呈现出完整图形;语词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也会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反向引申”就是典型的表现。这种“反向”也许不是瞬发的,而是一点一点地顺着某个引申方向逐渐完成词义的逆转。所以也同时体现了“接近性和连续性”原则。以下文图六中的“居上图式”部分为例:

① “臣斯愿得一见,前进道愚计,退就菹戮,愿陛下有意焉。”(《韩非子·存韩》)

此处“就”表“罹受、被”义,这样的用法在先秦文献中还有“就刑”、“就戮”、“就死”等,魏晋南北朝时,“诛”、“吊”、“征”、“羁”、“俘获”、“禁”、“加”等动词也进入该格式。北史记载:“武平中,为寇所围。经百余日,(陆杳)就加开府仪同三司。”(《北史·列传十六》)“加开府仪同三司”本是升官,可是在为寇所围百日,死者过半的情形下,这份加官晋爵也不见得是好事,因而也进入“就+v”,与之相似的是“羽林等就加殴击,生投之于烟火中,及得尸骸,不复可识,唯以髻中小钗为验”(《北史·列传三十一》),始均为救其父遭暴动羽林军的殴打和焚身厄运。

“就”的“罹受”义引申路径是:“就”的本义中,义素“终点”隐喻为“结果、目标”,从而产生了“迎接”、“担任”、“接受”义,进而发生逆向类推,接受“不好的东西”,形成“受”、“被”义。从“担任”、“接受”义到“罹受、遭受”,语力按“图五”箭头深浅所示经历了逐渐弱化到强力逆袭的发展过程,词义认知发生了完形变化,这种语力的逆转实际上是人们完形心理的反映:1.对称引申以补足表意缺憾,构成完整而闭合的语义场;2.语义沿着引申路径逐渐接近目的语义,保持“持续性和接近性”变化趋势。

  

图五

(4)“就”的词义发展,遵循“完形”认知的“共同方向”原则。请看下表:在“就”的语义场发展过程中,“就”的三条引申路径在方向上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在表达需求的异质刺激下,都呈现出从起点到终点的循环式引申路径。

  

图六

事实上,词义引申的多项表征都能看到“共同方向”原则的作用,比如“同步引申”现象:汉语中的“即”“就”,英语的“go”(be going to),都由“位移义”引申出“时间义”。同义词场的引申,往往有着“共同的方向”,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路径,“共同方向运动”是同步引申(范畴化)的基本原则。

李双岱略一抱拳:“秦捕头,请了。”话音未了,嘘的一声尖啸,绳镖已袭向秦铁崖上盘。秦铁崖正在还礼,想闪避时,绳镖已近,他干脆不避让,右手探出,抓住鞭索。怪异的事情发生了,鞭索居然在他手中窜出一尺,镖尖继续上袭,那硕大的鱼钩,一下钩住他左肩!

第一次加工了500斤柚子皮,宋娟炒了一盘熟菜当样品,然后把柚子皮拉到城里的蔬菜批发市场,那些蔬菜商们开始都不太相信柚子皮也能炒成菜,但尝了几口宋娟带来的样品后,就都深信不疑了,他们纷纷和宋娟签下了收购柚子皮的订单,就这样,宋娟的柚子皮被一车一车地运往城里,成了饭店酒楼和普通市民餐桌上一道独特的农家小菜。

三、“就”的副词范畴

(2) “就”的“路径”引申图式,依循“完形”认知的“图形与背景”原则。

② 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孟子·公孙丑下》)

例②中的“就”常常被理解为动词“即”,与其后的vp构成连动关系。这一时期,“就+vp”的出现频率并不高,在文献中与“就+而+vp”共存。试比较:

③ 公就晏子而止之曰:“今日夫子为赐而诫于寡人,是寡人之罪。”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

④ 公就止之曰:“夫子曷为至此?”(《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

⑤ 赵盾就而视之,则赫然死人也。(《公羊传·宣公六年》)

水冷板试样是由6061铝合金制成,试验用夹具是由304不锈钢制成,焊前在水冷板试样与夹具的接触面涂覆一层氧化铝阻焊剂.

⑥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孟子·公孙丑下》)

在上述例句中,“就”与其后的v共宾,故“就”后面的宾语常常缺省,出现“就+vp”。这种缺省最开始还不太稳定,所以在文献中,出现“就vp+而v之”、或“就而vp”、“就vp”共存现象。这样的特殊句法位置成为“就”副词化的温床。那么这种虚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在整卷难度与各个大题之间难度的相关性方面,第三大题与整卷难度的相关性最高,第一大题与整卷难度相关性最低.这说明,虽然第一大题所占学生得分比重很高,但是对于学生的甄别和筛选作用不如解答题.第一大题更多考查的是较为基础数学能力和素养,解答题则侧重于考查更为高阶和复杂的数学素养,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得分率低,但更有利于区分考生,与学生总得分率的相关性也较高.

水体和底层溶氧低、水体易分层、水体交换能力差:①多开增氧机和爬水机,滚动和震动水体,促进水体上下层交换,防止溶氧、水温分层,工作基本点必须围绕溶氧。增氧机并不产氧,而是起到活络水体和输送氧的作用,70%以上的溶氧是依靠藻类光合作用生产提供的,可见适时适量培藻,保持藻类新陈代谢非常重要。②水质好坏决定溶氧高低。藻相的好坏决定了水色,水色的好坏可以判断溶氧的高低,所以冬棚养殖一定要养护好水质,才能保证溶氧充足。需对水质不定期的修复和保养,千万不要等到水质变坏了才去调改,既费成本又很难调。

两汉时期,“就+vp”格式开始普及,用例大大增加,能出现在就后面的v动词的范围也迅速扩大,如:“视”、“见”、“递”、“受”、“识”、“持”、“加”、“作”、“亨”、“劳”、“食”、“斩”、“安”等及物动词均可进入“就+vp”构式。这种状况与古汉语语法注重意合、讲究精炼有关,比如:“武王伐纣,纣赴火死,武王就斩以钺,悬其首于大白之旌。”(《论衡·恢国篇第五十八》)纣自焚后,武王到他自焚的地方去,用钺斩掉其首。在上下文语境中,“就”代替复杂的vp短语,显得凝练简省。在汉代的“就+vp”中,大部分“就”的意义还比较实在,仅有少数意义开始出现弱化迹象,如:

选取金属包层材料为银,核心及环境的电介质εI=εⅢ=10,波导尺寸RI=85 nm,RⅡ=90 nm,对此波导应用上述方法求解待定系数.当SPP的光子能量为2.1 ev时,可以得到1~5阶模SPP的β和待定系数,见表1.

⑦ 谢田大夫晓大司农,通往就狱,得公议之。(《汉书·卷九十》)

⑧ 使者要说,至以印绶就加胜身,胜辄推不受。(《汉书·卷七十二》)

⑨ 宋人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孟子·公孙丑上》)

⑩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者,就而揠之,明日枯死。(《论衡·卷十八》)

就识,斩莽首。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公宾就持莽首诣王宪。(《汉书·卷九十九下》)

他八点就起床了。(凸显时间早)

在第一部分,我们曾谈到“就”的动词义,都是围绕在“就”的词义原型范畴周围的准原型范畴(即以“就”的某一个核心义为中心构成的原形范畴),彼此之间只有少数特征有所偏离,这种特征的偏离如果达到一定的程度,范畴就会边缘化,从而发生虚化、词性偏离等变化。“就”的副词范畴实际上是通过其动词义隐喻而来。人们可以将“A→B”的位移活动称为“就”,如果将空间位置AB置换成行为动作AB,那么这一概念完全可以抽象为时间概念。表示B行为向A行为无限靠近,从而抽象出“就”的时间副词义。

[ 就V ]={ 起点A、接近、终点B、位移范畴 }

[ 就adv ]={ 动作A、接近、动作B、时间范畴}

“就”因此被赋上新值,得以独立传达时间信息,表示很短时间内即将发生。经过了概念域的投射,这一由动词义“接近”隐喻而来的时间概念,从思维机制上来说,仍然与其具有结构上的相似性,这时,人脑中的完形认知机制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能够自动匹配这两种认知图式,并完成由具象到抽象的转换。事实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汉语中发现:凡是有“前往、接近、靠近”义的行为动词,都有过类似的概念隐喻过程,比如“即”、“往”、“遂”。

与“就vp”相似的是“V1就V2”格式。请看下列用例。

起就乘舆副车。(《汉书·卷六十八》)

曰:“往就死。”(《资治通鉴·卷四十》)

年十一二,贞观年被举,虽有俊辩,仪容丑陋。尝在朝堂取进止,朝堂官退朝并出,俱来就看。(《隋唐嘉话·卷中》)

起/往/来、就、乘/死/看,是三组在事件链中线性排列的动词,“就”夹杂在中间,义为“上前、靠近”,在句中处于非凸显地位,其意义“允许”也容易流失,成为标记。“就”由位移范畴投射至事件范畴,语义虚化了的中间成分“就”很容易被赋上“时间”值,用以承接相邻发生的两事件,形成“v1就v2”格式。及至元明时期,“就”连接两个相邻动作的副词用法在口语中就极为普遍了。如“生了儿女,就托他抚养着”(《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这时,“就”的矢量很明确,A→B,标量也比较明确,表示AB之间的极短距。“就”承接两个相邻发生的事件,表示两个事件紧接着发生。

以《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所列“就”的副词义来看,副词范畴内各义项之间的引申脉络如下:在动词义基础上,“就”逐渐虚化,连接AB两个事件,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发生”。当A或B事件虚化为时间概念时,“就”可以表示“很短时间以内即将发生”、 “强调在很久以前已经发生”,如“他三点就回家了”,“他到家就三点了”,“他十五岁就参加工作了”。当A或B事件虚化为其他逻辑关系时,“就”可以“强调数量多寡”或是“确定范围”,相当于“只”。如:“一块钱就买了三斤苹果。”“ 三斤苹果就花了一块钱。”“三斤苹果就花了二十块钱。”“就”的语义虚化后,渐渐能够与“如果”、“只要”、“既然”、“因为”、“为了”连用,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有的时候连词直接省略,由“就”来单独承接小句,并附着评注色彩,如“下雨就不开运动会”,“走就走”,“不去就不去”。“就”的情感色彩逐渐增加,实义却渐渐隐匿,最终完全虚化,保留了加强语气这一评注功能。就这样,人脑中的完形认知机制不断自动匹配两种相似认知图式,并完成由具象到抽象的不断转换,推动词汇意义的引申和虚化。

四、“就”的矢量图式

石毓智等人很早就关注到:“汉语动词的矢量方向一般是不具体化的。”“古今汉语对动词矢量方向的处理方式也存在系统的差别。”[14]其实,不仅仅是汉语动词的矢量存在模糊化的倾向,副词同样如此。对于类型相同而方向不同的动作行为,汉语常用一个动词来表示,而对于类型相同而矢量方向不同的状态或情态,用以指称的所指符号同样开启兼容模式。

东联化工10kt/a硫磺装置设计采用镇海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硫磺回收技术(ZHSR),原设计尾气排放优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的要求(小于960mg/m3),已不适应国家环保新标准《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0—2015)中重点地区SO2排放标准小于100mg/m3的要求,自2018年10月1日起,严格执行火电、钢铁、石化、化工、有色(不含氧化铝)、水泥行业以及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案例1:学生到学校生物园观察植物,回到教室后遭到了教师的质问:为什么要到那儿去?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明白,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可供观察的植物,但是他的质问已构成了对学生自主行为的一种干预,这或许是教师权威主义的瞬间行为。

心理学实验显示,人们在看到残缺的单向物体时,往往能根据对称图式,将不足的部分补充出来,形成一个整体意象。汉民族是一个很讲究整体思维的民族,这一思维特质在汉语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表现。汉语词义矢量方向的两极化引申其实就是这种心理认知机制的历史表现,直接导致汉语中的词汇矢量特征相对模糊。副词“就”发展到近现代,其矢量方向的两极化发展趋势实际上也是完形心理机制推动的表现。

以“就”的承接义为例:如果以“AB表示合理的波动范围”,“A’B’表示实际发生的时间或状态”,A/A’表示过去时间,B/B’表示将来时间,那么时间的一维线性决定了,在表示时间点时,“就”的意象图式可用下列数轴[15]来表现:

 

他二十一岁就能大学毕业。(假设一般情况23岁大学毕业,B=23,B’=21,B’

他二十岁就大学毕业了。(假设一般人23岁大学毕业,A=23,A’=20,A’

在表示时间段时,“就”的意象图式可用下列数轴来表现:

 

这些活儿他三天就干完了。(假设常人5天,∵∣OA∣=5,∣OA’∣=3,∴∣OA’∣<∣OA∣)

这些活儿他三天就可以干完。(假设常人5天,∵∣OB∣=5,∣OB’∣=3,∴∣OB’∣< ∣OB∣)

成语中还有很多例子可以体现这一现象,比如“坚壁清野”中的“坚”和“清”、“竭泽而渔”中的“竭”、“治国安民”中的“治”和“安”、“人尽其才”中的“尽”、“粉身碎骨”中的“粉”和“碎”、“丰衣足食”中的“丰”和“足”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都可以按照“使宾语谓语”的格式来解释。

实际上,在“就”的使用上,时间点概念,汉民族先民更重视其矢量,强调其早;时间段概念,则往往忽略矢量,只计算绝对值,强调其短。

由“就”承接的相邻发生的两个事件,前一个事件往往可以虚化成为时间或者逻辑上的条件,此时,“就”的词义会进一步引申和虚化,且这种引申和虚化基本上是沿着对称路径发生发展的。引申和虚化后的“就”往往在句中起着“评注”的作用。这些评注义往往也可以呈现两极性凸显,即其矢量特征是不明显的,往往需要根据句式和语境加以辨识。如:

例⑦中,“通往”和“就”同义复迭,“就”的语义明显不如“通往”明确。例⑧可以翻译为:使者要挟劝说,甚至要把印信佩戴到他身上,龚胜却总是推辞。在动词“加”的强势遮蔽下,“就”的意义藏而不露、隐而不显,无须释译。从表意角度看,例⑩比例⑨多了一个“就”的动作,但二者表意其实没有太大差别。上述几例都有一个共性——“就”的语义在句中居于弱势,属于非显性部分,存在语义被排挤弱化的可能。当语义虚化接近为零时,要么沦为标记、要么就被重新赋值。比如例中“就识”明显是“靠近、上前”的意思,但“就持……诣”中“就”的语义明显是比较虚的。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时间副词“遂”。这种赋值和虚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他起床就十点了。(凸显时间晚)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基于认知的汉语词义引申完形解释”【15CYY037】和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基于认知的汉语词义引申完形解释——以‘看’和‘就’为例”【15y035】阶段性成果。

她化妆就要三小时。(凸显时间长)

FWLIBAPI short WINAPI cnc_relative(unsigned short FlibHndl, short axis, short length, ODBAXIS *relative);

我五块钱就买了三本书。(凸显价格便宜)

我五块钱就买了1根黄瓜。(凸显价格贵)

我就剩下一个苹果了。(凸显量少)

天太热,光水就喝了八杯。(凸显量多)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方面: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通过二者的结合使会计人员在观念教育、规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等方面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坚定的职业信念,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同时,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要强化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树立遵纪守法和诚信为本的道德观念。加强以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教育;熟悉法规,做到依法办事,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时做到遵纪守法,廉洁奉公,遇到特殊情况,也不至于丧失原则以及图谋私利。

五、结论

根据考夫卡的介绍,“从背景向图形的转变过程中,一个场部分变得更加稳固”,“图形更加坚实,背景更加松散”[13],Source-Path-Destination Schema图式中的路径及沿着路径实施的位移活动(如图四的阴影部分所示)总是如影随形,这层关系一经人们认知,在外界的表达刺激下,会逐渐清晰化、实体化,在认知图式中整体凸显而出,成为“图形”,刺激人们产生“图形感觉”,从而获得意义表征。《增韵》云:“就,从也。《礼·檀弓》:‘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显见人们将路径隐喻为抽象的被服从对象,沿着某路径行进则表示“从也”。“就”既表“从也”,则必有从者与被从者,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平行伴生关系,这层伴生关系进一步凸显,引申为“伴随、搭配”,现代汉语还保留了这种用法,比如“就着花生米下酒”。“伴随”即顺应,后来发生进一步演变和分化:承顺关系如:就便、将就;逆顺关系,如迁就、牵就。

他起床到出门就三分钟。(凸显时间短)

注释

[1] 张福德:《谈词义引申的义素遗传和突破》,《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第105~108页。

[2] 何书、马景仑:《古汉语动词词义引申的义素运动模式研究》,《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92~95页。

[3] 陆宗达:《古汉语词义研究——关于古代书面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辞书研究》1981年第2期,第31~42页。

[4] 周光庆:《古汉语词汇学简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48~173页。

[5] 向熹:《再谈词义引申变化》,《汉语史学报》第8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10页。

[6] 李宏宇 :《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认知研究——兼论对外汉语多义词义项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41页。

[7] 吴世雄、陈维振:《论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第 14~19页。

[8] 彭玉海:《论题元重合》,《中国俄语教学》1998年第3期,第17~22页。

[9] 李宏宇 :《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认知研究——兼论对外汉语多义词义项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80~99页。

[10] [德]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黎炜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4~16页。

[11] George Lakoff,Woma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pp.272-275.

[12]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84页。

[13] [德]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黎炜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43~245页。

[14] 石毓智:《语法的概念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9~143页。

[15] 参见易正中:《副词“就”的基本义及语法化》,《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第6期,第79~80页。易正中(2009)曾利用数轴来描述“就”的意义用法(见下表):

 

AB表示合理的波动范围。A’B’表示实际发生的时间或状态。这种描述方式非常直观,但无法显示时间的一维特性,且似乎无法概括时间段的概念。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作了相应调整。

 
吴芳
《华中学术》 2018年第01期
《华中学术》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