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探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不仅仅是影响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教育领域,更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且不可忽视的新阵地。在这样的教育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之中,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财富,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是关乎民族振兴的大事业。

顾名思义,人生价值观是指关于人生价值的根本观点和看法,说到底就是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认识。人生价值观决定人生态度。而人生价值观又是由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所决定。有了伟大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我们论及方志敏的人生价值观,首先必须了解方志敏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一、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状

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增设了《文化生活》的内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多元文化发展趋势下立足于本民族文化,获取基本的文化生活知识,提升文化赏析水平和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可见,无论是从课程设置、标准还是教学内容上来看,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在实际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运用还面临着一些具体问题。

(一)受教育者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情感淡漠

由于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受教育者通常只能通过学校的日常教学获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受教育者并没有时间补充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主要观点和主要思想,也缺乏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非常匮乏。不仅如此,由于文化交流和传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涌入,也对青少年的思想和价值观构建产生了很大影响,张扬个性、自我为中心、利益至上等观念影响了很多受教育者,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忽视甚至质疑。喜欢“洋”节日,对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的不认可不接受,也表明受教育者对传统文化内心的不认同感。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很多受教育者所表现出的个人品质、德行令人担忧。无论是学风表现,还是社会公德,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公共物品破坏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缺失的一种直观表现。

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学校已经设置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激发受教育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受教育者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但由于受时间和场地、课业负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效果。而“科学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忽视了人文科学的重要性,观念上的扭转需要很长的时间。

(二)教育者教学手段传统和教学方法固化

虽然新媒体飞速发展,新课改也不断强调教学手段的更新,但很多学校自身条件有限,电教化的教育器材并没有被广泛使用。新媒体的融入可以使传统文化更生动形象,可以带给受教育者更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有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教学手段的辅助,才能更好地推进“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将教育者灌输讲授改为受教育者自身的研究探索,这样做不仅仅是对受教育者传统文化知识的丰富,更是学习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获取学习能力和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提升了本民族的文化素养。

沟通的目的,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是协调组织活动,有效整合资源,实现组织目标;二是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增加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

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

除了思想政治课程本身设置的《文化生活》之外,其他教材中也有很多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部分,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开设专题课程。比如,《经济生活》中市场资源配置中出现诚信缺失的问题,就可以开设构建诚信社会专题;《政治生活》中关于对于权力的滥用和缺失,对于腐败等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开设中华传统美德探析专题;对于国际社会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可以展开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专题,唤起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将很多社会热点问题,比如“扶不扶”、校园暴力、考试作弊、传统节日遇冷等问题引入课堂,指导学生通过收集查阅信息,在课堂中展示并讨论,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达到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吸收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把握和运用,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的掌控,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不断加强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更新教学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以课程教学为基础,转变教学方式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要让受教育者自身得到理解和认同,还要转变教育者的教学方式,优化校园传统文化教学环境,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立体化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主要有3部分:UBL移植、U-boot移植、kernel移植。在TI公司提供的DVSDK软件的基础上根据系统设计进行修改和裁剪,经编译生成ubl.bin、u-boot.bin、uImage 3个镜像文件。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关键,改善育人环境

隐性教育存在于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的整个学生生活的大环境所形成的“第二课堂”之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也可以融入传统文化,每一块墙壁、每一个班级的板报、每一棵树木花草、每一处标语、校园建筑,都可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场所;校训、班训的精神传递,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了解,主题班会,传统文化节日的实践活动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文化素质。

(三)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把握文化新阵地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不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依托新媒体的知识传播,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手段,还要融入受教育者的生活。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之外,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学还可以开设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寻找更多的优质思想政治课程和传统文化资源,通过网络图书馆、教育网站、校园论坛、QQ教学群、微信公众平台等联动的方式,为受教育者打造另一个虚拟校园,为其获取传统文化知识,吸收时代新知找到新的方式,增强了自身筛选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兴趣。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更好的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依托网络新媒体,线上线下的共同教学,才能够推进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越走越远,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洪恩.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6.

[2]靳义亭.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60.

[3]邹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J].前沿,2012.(14).

[4]刘佳.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5]伊文婷.信仰教育:新媒体境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6]刘奇.新媒体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策略[J].教育探索,2013.(15).

 
秦璐,王瑞
《基础教育论坛》 2018年第14期
《基础教育论坛》2018年第1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