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谈竖笛辅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更新时间:2009-03-28

2012年以来,沈阳市教育局在全市小学阶段开展了以竖笛为主的 “小乐器进课堂”专项工作,沈阳市教育研究院也把此项举措作为精品项目在全市普及、推广。经过五年的时间,“竖笛辅助课堂教学”使我市的小学音乐课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师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学生的识谱能力、感知节奏能力、听觉能力、音乐表现力以及合作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然而,在几年的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少数教师存在思想认识偏差,将竖笛教学理解为训练演奏技巧的器乐课,因此出现了教材内容讲不完,课上时间不够用的现象。还有一部分教师将竖笛的教学视作额外负担,任意删减了演奏部分的内容,造成了对学生演奏能力培养的缺失。因此,只有明确教师的思想认识、提炼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竖笛辅助课堂教学”长期而有效的进行。

首先,厘清一个概念——“辅助”。竖笛辅助音乐课堂教学是几年来省、市专家经常提及的一种理念:将小乐器(竖笛)的演奏过程,与其他课程内容(欣赏、表现、创造等)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对学生音准、节奏感、实践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等诸多音乐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情操,达成审美体验。所以,一味强调演奏技巧、舍弃教材内容,把音乐课上成单一竖笛课的想法与做法是片面的, 这不是辅助,是替代。而那些怕麻烦,根本不使用竖笛的课堂,是放弃。

一线教师不要高估了竖笛进课堂的难度,只要使用得法,就会品尝到竖笛教学在课堂上发酵出的美好味道。

例如,2016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题李白的《金陵望汉江》与人教版必修四的诗词单元的三篇课文相关度极高。诗歌的前四句“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写景的特征 与柳永《望海潮》“怒涛卷霜雪”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相似度极高,它们都气势磅礴、气势宏大。而思想感情与柳永《望海潮》也高度相似,都有“夸赞太平盛世”的意味,都有“渴望施展才华”的意味,又都暗含“没有机会施展才华的隐隐的失落”。

一、基础训练常态化

竖笛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使用基本属于普及阶段,学生的演奏能力也十分有限,教材中的大部分作品由于旋律复杂,不适合学生演奏。教师可根据具体学情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合理改编,使改编的旋律符合学生的演奏能力,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审美体验。

(一)气息训练

从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领取6~8周,体质量20 g左右的雄性C57BL/6 WT小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TLR4-/-小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两种小鼠的各组均分别按照以下方式给予致死剂量LPS打击后,12 h观察1次,连续6 d,统计小鼠存活率。

(二)音阶训练

吹奏音阶也可是课前的一项常规训练。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熟悉不同的调性,更是加强对学生指法、气息巩固练习的有效途径。有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避免学生降低对单一音阶训练的演奏兴趣,巧妙地对音阶训练进行合理改编。有的改为三度、四度行进,更有教师把音阶改编成两个声部的练习曲。(谱例一)

 

在简单、平实的音阶演奏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容易得到满足感、成就感。尤其是多声部的合奏,既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对学生和声听觉的培养,又帮助学生体会到了竖笛的和声之美。

(三)摸孔训练

对薄层色谱进行了方法学研究,分别对供试品溶液制备、薄层板、展开系统进行了考察。分别采用不同提取溶剂(甲醇、无水乙醇、正己烷各10 mL),不同展开系统〔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20∶1);石油醚(60℃~90℃)-丙酮(9∶2)〕,不同显色方式(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喷以5%对二氨基苯甲醛的10%硫酸乙醇溶液,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进行操作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法所得的薄层色谱斑点清晰、一致,且操作简便易行。

“气息”与“音阶”训练可占用课堂40分钟的前3—5分钟;而“摸孔”根据不同的教学设计,可以随机调整。以上三种训练,不受教材作品限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竖笛演奏的基本技巧。

二、解决难点趣味化

二声部歌曲教学一直被教师视作难点课型。除了对学生的演唱声音、音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外,两个声部最初的合作演唱过程更是教学的难点。竖笛恰恰能高效率地助力二声部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先入为主”和“听觉引领”。

(一)竖笛演奏有效解决教学难点环节

对歌曲教学而言,教学难点通常是某乐句的“节奏”或“音高”,教师教学时一般会采用声势训练、聆听、模唱等方法。而竖笛的使用,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教学难点,更丰富了课堂的音色,教学形式也因此更加多样化、趣味化。以四年级下第四课,歌曲教学《白桦林好地方》和二年级下第七课,歌曲教学《音乐小屋》为例,分别简单介绍解决“节奏”与“音高”教学难点的过程。

正确地运用气息,是吹奏乐器的演奏基础,竖笛也不例外。在课前的基础训练中,应长期坚持对学生口型、呼吸及气息控制的科学训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气息控制,完成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是一个“慢”的教学过程,教师不能急,点滴积累,终有收获。

(170)尖叶疣鳞苔Cololejeunea pseudocristallina P.C.Chen&P.C.Wu.杨志平(2006)

随着城镇化发展以及子女生活节奏加快,大量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缺乏照顾,特别是一些高龄老人期盼就近吃上饭菜,或搬进照料周全的养老院去住,但不论是社区老年饭堂还是专业养老机构,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远满足不了老人的需求。

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往往呈现出一种规律性,或表现出作品的一种风格与特色。《白桦林好地方》的最后一个乐句(谱例二),运用一组规律性的节奏,表现了双脚踩在雪地里的声音效果。教师通常会采用读节奏、声势律动等方式进行训练,在拍手、跺脚等声势中带领学生熟悉节奏。

 

竖笛演奏可将这种声势升级,用竖笛的音色代替拍手、跺脚。如谱例三的改编,选择旋律中的几个单音引领学生吹奏,甚至用乐句中的几个主音形成两个声部、三个声部的合作。既锻炼了学生“双吐音”“长音”的演奏技巧,又达成了和声效果的听觉训练,同时也对作品的旋律走向有了基本的认识。

 

歌曲教学《音乐小屋》是竖笛解决音高难点的一个典型课例。学生经常将作品旋律中“5 3”“4 2”两处的音高混淆。竖笛的使用,可以将解决音高难点的过程“精准化”“游戏化”。首先,指导学生运用竖笛吹奏这两组音,学生熟练演奏后再与教师合作。教师演唱或演奏曲谱,学生只用竖笛完成“5 3”“4 2”两处的演奏,形成师生的接龙。经过多次这样的练习,学生对两组音的音高有了清晰的概念,随后变演奏为演唱。如此游戏化的设计,教学的音高难点轻而易举的得到了解决。

(二)竖笛演奏有效助力二声部歌曲教学

用而不滥、直切重点;合理设计、有效激趣。竖笛的演奏可使用在学习作品过程中的难点环节或与帮助学生理解关键音乐要素相结合。例如,学生自主明确音高概念,感受旋律基本走向,用竖笛的声音代替声势表现节奏,学生通过竖笛独立完成音乐创造等等。围绕作品音乐要素,通过竖笛,最终实现对学生聆听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表现能力的有效培养。

作品的高声部旋律相对朗朗上口,学生容易记住,而低声部旋律感不强,合作时容易被高声部“带跑”,这是课堂合唱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先入为主”即带领学生运用竖笛先学习、熟悉低声部旋律。在锻炼学生演奏能力的同时,又形成了准确的音高概念,加深了学生对低声部旋律的记忆。

大叶女贞(又名冬青、蜡树)。为木犀科常绿乔木,喜光,稍耐荫,喜温暖,较耐寒,喜湿润,不耐干旱;适生微碱性的湿润土壤,不耐瘠薄,寿命长,根深,抗风性强,耐修剪,对SO2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抗性。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源丰富,气候在-10℃—37℃间,适宜大叶女贞的生长特性。

根据期望理论,当个人预期到努力能够提升绩效,绩效能够带来奖赏,而奖赏与个人期望目标一致时,个人会采取积极的行动以提升绩效,并且努力程度受到效价与期望值的影响。基于此,教师可将沙盘实训课程的目标效价进行罗列,并说明实现目标所具有的可能性。

竖笛在二声部教学时的“听觉引领”作用,更加事半功倍。竖笛拥有区别于钢琴、电子琴、人声的特殊音色,在课堂上有一定的穿透力。两个声部合作时,教师用钢琴演奏高声部旋律,3—5名学生用竖笛演奏低声部旋律,启发不同声部的学生寻找各自的“听觉引领”,这对学生音准能力、合唱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是加强课堂和声训练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竖笛教学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避免机械化,提升趣味性,与歌唱教学、识谱教学充分结合,有效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才是竖笛进课堂的意义所在。

三、改编教材合理化

“演奏”是新课标表现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音版教材从四年级上开始,正式加进了“学吹竖笛”的教学内容。因此,演奏竖笛应成为音乐课的一种教学常态。为保证竖笛在音乐课上的使用率,建议教师有效利用课上基础训练5—10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演奏技巧。这样 ,即便本课所学作品不适合竖笛演奏,也能保证音乐课上使用竖笛。让学生养成“音乐课带竖笛、音乐课吹竖笛”的习惯,使竖笛真正成为音乐教学的一部分。

越来越多的教师熟悉了“摸孔”一词。摸孔,是竖笛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在演奏陌生旋律时,学生指法不熟,容易出现演奏不齐、声音杂乱的现象。为确保课堂的高效性,教师通常采用摸孔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一,教师在竖笛上摆出旋律中各音符的指法位置,让学生观察、模仿;第二,待学生有了初步印象后,鼓励学生边唱谱、边在竖笛上摸孔摆出指法;最后,指导学生轻声吹奏。以上过程在吹奏新旋律时,十分有效,不仅集中指导指法,更保证了课堂秩序。

(一)改编教材作品旋律之“添加”

例如,欣赏曲目《快乐的农夫》。乐曲有多个版本,教材中重点介绍了钢琴独奏版。这部作品节奏复杂,音程跨度较大,学生用竖笛直接演奏,非常困难。为符合学生演奏能力,可用“添加”的方式对旋律进行改编,改编的依据是钢琴左手旋律的柱式和旋。如谱例四,学生只演奏低声部曲谱。

 

教师这样设计共有两个目的。其一,通过几个简单的八分音符,锻炼学生的“双吐音”演奏技巧;其二,让学生的竖笛演奏合理而有效地参与到欣赏教学过程之中,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

(二)改编教材作品旋律之“化简”

化简原谱是竖笛教学中最普遍的一种旋律改编方式。考虑到学生演奏能力的差异性及课堂教学的普遍性、整体性,教师通常会采取化简原谱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三年级上第二课唱歌教学《草原上》。三年级学生演奏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把作品的旋律化简到由“3、5、6”三个音构成的体现旋律走向的“化简谱”(谱例五)。

 

学生通过这样的“化简”完成对竖笛长音演奏的巩固练习,同时在潜移默化中熟悉了作品的旋律走向,更能够感受到与音响形成的两个声部的和声效果。

不管怎样的改编,都需要教师对作品有准确的理解、对学生演奏能力有充分的认识。改编虽然是降低难度,却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使演奏更好地参与到歌曲、乐曲的表现中去。

四、鼓励展示规模化

演奏乐器是学生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竖笛“走进”课堂,最终目的是能够更好地“走出”课堂。学生们在课堂上掌握了技巧、培养了兴趣、提高了音乐能力,更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下演奏,让竖笛成为他们的伙伴,成为表现音乐、享受音乐的有效途径。

各治理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监测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和协调,想方设法解决工作经费困难,加大投入,确保各年度监测工作能够按进度保质保量完成,为石漠化防治宏观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努力推进防治工作深入开展。

学校搭建舞台、竖笛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竖笛演奏中找到自信、享受音乐。通过班级期末音乐会、学校艺术节、家长会等为学生的竖笛演奏搭建平台,打造学校的特色、形成一定的规模。如此的良性循环,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展示活动中的一员。学生在演奏竖笛的表现、实践过程中锻炼自我、提升音乐修养。

五年的时间,我们一直着力于探索着这些方法与手段。完善学生在演奏领域的音乐实践之余,更引领学生演奏美的声音、实现美的体验,努力让竖笛、让演奏真正成为音乐课的一部分。坚持不懈,方得长远,愿小小竖笛在我们的音乐课上,在更多学生的童年里,演奏得更美,更久。

 
李丹
《基础教育论坛》 2018年第14期
《基础教育论坛》2018年第1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