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当前我国电信诈骗高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更新时间:2016-07-05

近年来,随着我国通讯行业的迅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不断实施远程诈骗活动,不仅给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全稳定。笔者谨以我国电信诈骗的现状和防治为中心,探索电信诈骗犯罪的成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一、当前我国电信诈骗犯罪概况

(一)电信诈骗的概念

从立法、司法、警务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我国对于电信诈骗的确切含义尚无定论。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的欧阳颖思指出:“电信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话、计算机网络所依托的电信技术的信息传播功能,向社会不特定的人群发布虚假信息,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1]可见法学学者对于电信诈骗的认知,侧重于程度、数额方面的认定。苏州大学刑法方向的学者缪琛认为:“电信诈骗犯罪又叫虚假信息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手机、小灵通、固定电话、电话、网络等通讯工具,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较大数额公私财物的行为。”[2]可以看出在刑法的研究上,更注重犯罪的事实、目的等方面。在警学研究中,学者则更加关注犯罪的事实、司法的客观形式等等。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胡向阳提到:“电信诈骗犯罪是传统诈骗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特殊的诈骗犯罪形式,与传统诈骗犯罪相比,此类案件的作案人通常不需要与受害人见面,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假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财物的本质没有改变。”[3]可见,不同领域的学者对电信诈骗有着不同的理解。

继续采取引育并举的措施,培育和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一是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对现有数字出版企业按产业链分类管理,采取“一企一策”分类扶持的措施,全产业链每个节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3-5家骨干企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各环节企业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市级重点项目原则上由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参与;二是运用招商手段补充产业链缺少环节。根据完善产业链的需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内行业领军企业来渝设立分部或迁入重庆,或根据重庆市产业发展需要设立相应机构。

为避免上文所述的概念产生分歧,本文中所提到的电信诈骗以2016年12月20日最高法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为准,即指利用通讯工具、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

(二)电信诈骗犯罪高发,涉案金额大

从2011年到2015年来看,电信诈骗犯罪的立案数翻了6倍,被骗金额也增长了近6倍。从2013年至2016年来看,全国共发生百万元以上的电信诈骗案件2392起,千万元以上的案件104起。如此之高的发案率和涉案金额表明,电信诈骗犯罪已经成为当前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参见:《北京法院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新闻发布会》,载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6/11/id/2347700.shtml。

表1 2011-2015年我国电信诈骗立案数量及被骗金额

从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电信诈骗案件立案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4]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北京市共审结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50件,总计金额4000余万元,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326人,刑期最重为有期徒刑20年。我国的电信诈骗案件数量越来越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电信诈骗的重灾区。

(三)受害群体趋于老龄,男性上当多于女性

1.中老年人更易被骗

从年龄上看,电信诈骗的对象是全体人群,也就是说任何年龄段的人均有被骗的可能。对于被骗人群与年龄关系有如下分布情况。

采用主轴因素法(principal axis factoring)提取因子,同时考虑到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在旋转时采用直接斜交旋转法,参考碎石图,提取2个因子。分别删除在预期因子中载荷都小于0.3以及双载荷的条目,最后量表包括6个条目,各因子所包含的具体条目如表3所示。两个因素能解释总方差的63.03%。

图1 被骗人群年龄分布图数据来源参见:公安部官方微博2016年6月2日发布的消息,载http://weibo.com/p/1001603981980436965621。

如图1所示,各年龄段均有遭受过电信诈骗的情况,这说明电信诈骗具有普遍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受骗人群所占比重也逐渐增大,20-29岁的被骗人数占总人数的18%,50岁以上的人数比20-29岁的人数翻了一倍,而19岁以下的却只有1%。造成这种分布的原因是,中老年人对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薄弱,而作为子女只要老人高兴,并不会过多去问钱的用途,致使中老年人容易成为犯罪分子下手的目标;20-29岁的年轻人对现代电信网络技术手段有一定的了解,对常见的骗局也有一定的认识,被骗情况相对少些;0-19岁的人群多为未成年人,手中并无大量资金,不是犯罪分子针对的重点人群。可见老年人是电信诈骗的弱势群体。

我的大女儿到底飞走了,去陪她奶奶去了。这个讨债的冤家,她才七个月,连大号都冇取啊。我哽咽着说,大梁,你女儿也……她陪她奶奶走了……大梁的头猛地一抬,口唇剧烈地抖动起来,突然像决了堤,喷出撕心裂肺的哭声。

2.受骗对象中男性多于女性

从性别上分析,受骗对象中男性多于女性。一般而言,男性处理问题相对理智,女性往往更加感性,容易冲动。但是在面对金钱的诱惑时,男性的理性更容易丧失,导致男性受骗的比重要明显高于女性,具体如图2所示。[5]

图2 被骗人员性别比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受骗群体中,男性占到了63.7%,女性只占36.3%。也就是说,在受骗人群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上当。就客观而言,男性更富有创新精神,对未知的事物敢于探索,在财富面前容易冲动,而女性则较为保守,涉及数额较大的交易时更为小心,所以男性更容易在电信诈骗中受骗。

二、电信诈骗的被骗心理因素分析

电信诈骗势头如此凶猛,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公安部也曾多次组织开展打击电信诈骗的专项行动,但电信诈骗的发案数量还是逐年上升。电信诈骗屡屡得手最重要的原因是犯罪分子能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布置陷阱。纵观以往的电信诈骗案例,不难发现犯罪分子尤其善于揣摩人的心理弱点,不论是从最开始的中奖诈骗,到现在的电话欠费、二维码诈骗等等,犯罪手法虽不断升级,但总归都是利用贪便宜、怕意外、好奇心这几种常见的心理,比如中奖类电信诈骗、购车退税类电信诈骗,利用的就是人贪便宜的弱点。对于大众而言,当其听说中奖了或者新政策出台能够得到国家政府的补贴,首先会半信半疑,很多人其实都会有“天上掉馅饼”“一夜暴富”等心理,犯罪分子就利用这种心理,把半信半疑变成深信不疑,致使出现“不信警察信王总”,生怕“晚一分钟损失百万”的情况发生。又比如人皆有之的“畏惧心理”,人都希望日子能过得一帆风顺,当骤然得知毒品、赌博、车祸等事件发生在自己身边时,多少都会出现慌乱、紧张的情绪,出于保护自己、证明清白的目的,反而中了圈套,越是急于辩解,就越容易上当受骗。

电信诈骗除了利用人贪图便宜和趋利避害的心理特点以外,还会利用一些特定的心理盲区,比如善良、大意、好面子等。笔者将其称之为特殊心理,以下为我国常见的针对特殊心理的电信诈骗类型。(见表4)

虽然电信诈骗手法多种多样,但最终仍然要落脚于使犯罪对象上当受骗,这一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利用受骗人的心理弱点使其上当。电信诈骗屡屡得手与大多数人的心理弱点密不可分。因此,笔者特意将心理因素单独列举出来加以重点分析,并将社会上普遍的诈骗手法按照受骗心理加以归类,具体如下:

(一)贪便宜、好奇心

俗话说的好,贪小便宜吃大亏,但是当馅饼真的砸到了自己头上,很多人还是会贪心作祟,头脑发热。以下为我国常见的针对贪图便宜心理的电信诈骗类型。(见表2)

表2 针对贪图便宜心理的电信诈骗类型

续表2

(二)趋利避害心理

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有害的一面,这原是人的本性。人的语言、思想、行为总会被人的本性所支配,当这些本能的反应被犯罪分子利用时,就很难察觉了。以下为我国常见的针对趋利避害心理的电信诈骗类型。(见表3)

表3 针对趋利避害心理的电信诈骗类型

(三)特殊心理

电信诈骗可分为随机诈骗和精准诈骗两种。[6]随机诈骗,即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网络电话等手段,在某一段特定时间内,集中向某地区发布虚假信息,受害者涉及多种行业,这种诈骗方式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精准诈骗,要事先获取目标的个人资料、联系方式、家庭成员等信息,有针对性地设计骗局进行犯罪,这种诈骗方式较为精准,一旦被骗,损失很大。

表4 针对特殊心理的电信诈骗类型

歌曲类自称某公司业务人员,以被害人好友为其点播歌曲为由,诱使被害人拨打某电话号码收听,电话费较为高昂猜猜我是谁冒充熟人,让被害人先猜,使被害人先入为主地把骗子当成自己的某位朋友,而后骗取钱财催人还款自称债主,发布大量的催人还款短信,短信中带有银行卡号,碰到刚好欠钱的被害人很容易上当受骗影像资料通过网络手段事先录好QQ视频影像,后盗取QQ账号密码,与被害人家属朋友取得联系,假冒被害人借钱机票类自称机场工作人员,以改签退票等事由,诱使被害人进入钓鱼网站,套取相关信息ATM虚假告示类事先张贴“柜员机系统升级,故障。请不要离开,致电工作人员XXXXXXXXXXX”的虚假告示,诱使被害人与其联系,套取用户相关信息赈灾捐款当某地出现灾情时,以慈善基金会、红十字基金会为名群发募捐短信,骗取钱财维权网站虚构维权网站,实为钓鱼网站,当被害人误信后,套取个人信息,骗取确认款、律师费等各类费用提供考题在每年中考、高考期间群发短信,内容为出售考题答案,被害人担心触犯法律,被骗后经常不敢报警复制手机卡发布复制手机卡的广告,可监听手机通话信息,骗取钱财,被害者担心触犯法律,被骗后经常不敢报警

由上述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电信诈骗屡屡得手固然与信息的精准有关,但更是犯罪分子善于利用人的心理弱点的结果。据悉,有个别诈骗团伙甚至雇佣心理专家编写诈骗步骤及对话,就是从心理入手,瓦解受害人的意志,以达到非法获利的目的。

三、电信诈骗犯罪高发的其他原因分析

电信诈骗与反电信诈骗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个战场上,公安机关与犯罪分子都竭尽全力,相互博弈。犯罪分子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诈骗手段,加快了电信诈骗的“升级换代”。公安机关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利益,也不间断地开展专项打击活动,持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与犯罪分子作斗争。在电信诈骗的较量中,公安机关应对乏力,除了受骗者心理因素问题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

(一)个人信息泄漏严重

被骗的关键是信息的精准,信息泄漏是多方面的。看病、买房、中介、旅馆,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造成信息泄露。而信息泄漏多发生在事主并不知情的时候。要减少信息泄漏,就要提高公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总的来说,信息泄露大致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保险公司、银行、旅馆、房地产、邮政等需要身份证件登记的部门,其个别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收集、窃取、贩卖大量个人信息;二是一些超市、中介、旅馆在登记身份证时或办理会员卡时收集到的个人信息;三是以调查问卷、中奖邮寄等事由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四是不正当的公司,通过售后服务,收集到买家、卖家的个人信息;五是通过电脑、手机等方式,利用跟踪软件,非法收集个人通话记录、网购记录、浏览痕迹、IP地址等个人信息。

除此,虚拟世界中也存在着个人信息泄漏的隐患。绝大多数的网站注册都需要手机、邮箱甚至姓名、身份证号等资料,各种社交类、网购类软件更是不胜枚举。虽然隐私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因为安全意识差、成本费用高等问题,很多信息还是会流入不法分子手中。在大数据时代,仅靠自觉来减少信息泄露是不切实际的。只有把信息安全意识宣传到人人心中,开发利用相应的防范技术,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才能切实保护好公民的个人信息。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significant metabolic changes were registered in all analyzed groups,including signi ficant disturbances of carbohydrate and lipid metabolism.But with a severe lipid balance violation,the method of choice for intervention was conventional.

(二)电信商为谋利罔顾社会责任

某些电信公司为了谋取私利,给电信诈骗犯罪分子提供便利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利益不管不顾。诈骗短信一发就是几十万条,每一万个人平均有五个人被骗,骗五个人就可以骗到几十万元,而一万条短信的成本不到一千元,如此低成本高利润的犯罪使得一些人铤而走险。群发几万几十万条短信运营商当然是能够发现的,但是运营商希望获利,就不会加以更多的限制。要打击电信诈骗,就要严厉打击这种罔顾社会责任的经营行为,斩断电信诈骗分子的作案途径。

十几年前,爸爸正红火的时候,工地上出了个事故,死了一位电工。对于这件事,易非是有印象的,因为爸爸过年回家时,曾跟他的朋友们聊到过这件事。爸爸只说:当时是被电了一下,但还没死,被人背着下楼时,又摔了一跤,所以再送到医院去时,就不行了。

虚拟运营是一种新型运营模式,由民营企业租用四大运营商的基础网络参见工信部:《关于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告》,载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77/n15789052/n15789084/15793613.html。。在这种新型模式下,虚拟号段的管理也就变得更加困难。虚拟号段的销售渠道难以被监控,实名制无法落实,这也就导致了170、171虚拟号段的电信诈骗较为突出的情况。据相关统计,近一半的诈骗短信都来自170、171虚拟号段。在这种虚拟号段,充斥着各类虚假信息。对虚拟号段的治理力度不够,也就给电信诈骗留下了栖身之所。

(三)诈骗分子聚集成群,危害地区稳定

刘汉宏与董昌等的混战,纯属武人之间的争斗,且刘汉宏的为人在当时已为人所不齿,而方干又在诗中将其刻画成一位挽救乾坤的英雄,确实已经是去了唐代文人积极的精神气格和贞观朝以来的政治社会理想,因而不得不说是五代乱世文学创作的先声。

在2015年11月的打击电信诈骗专项行动中,广东茂名、广西宾阳、河北丰宁、福建龙岩、江西余干、湖南双峰、海南儋州等7个地方被列入重点地区。一时间打掉了几个臭名昭著的诈骗村,但是这些村落其实早就臭名在外,有关部门应对缓慢,当地机关处置乏力,这显然不利于遏制电信诈骗高发的势头。

家庭教育的成效是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是如此。觉察家庭教育问题,就要重视检视与问题相关的诸多元素,包括家庭居所、家庭收入、家庭的社会阶层、家庭人员构成等客观因素,也包括父母的家庭教育素养、成长经历等主观因素。年轻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影响家庭教育的主观因素的检视和觉察,如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的教育素养等。前者会影响后者的方向,后者会影响对前者的审视深度。年轻家长检视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视点有:

(四)公安机关应对电信诈骗犯罪警务模式落后

目前,公安机关的一些传统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应对新型诈骗犯罪的需要。就北京市及周边地区而言,劳时费力,打击效果不显著,个别群众“懒得报、不愿报、报了也没用”的心理,是当前侦查部门应对不力的症结所在。面对这种局面,我们需要各地联合执法,提高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整体能力。各部门启用联动机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基础全线出击,形成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强大合力,不给犯罪分子留下容身之所。比如徐玉玉案件,电话是从江西打来的,用的是北京的号码,打到山东去,钱是从贵州取的。面对这种涉及多地的诈骗,公安机关可以建立起一套联动机制,被害人一经报案,银行系统就止付,归属地部门就去抓人,进行调查取证,多地联合执法。信息互通,齐抓共管,才能行之有效地打击电信诈骗。

四、公安机关预防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对策

面对侥幸心理,公安机关应当重视日常宣传中的教育问题,尤其是电信诈骗高发的地区,除了面对群众开展防范工作,也应加强法律教育,明确告知电信诈骗的后果,给不法分子以警告,给观望者以震慑,减少由侥幸心理滋生的电信诈骗企图,从源头遏制犯罪的出现。

(一)探索犯罪心理成因,减少犯罪滋生土壤

电信诈骗手段繁杂,关于起源一般有尼日利亚骗局和台湾电信诈骗两种说法。尼日利亚骗局是指早期的尼日利亚不法分子,利用电话进行敲诈勒索的案件,后产生了数个变种,波及整个东南亚国家。台湾诈骗的说法则认为台湾地区的不法分子,从最初的邮寄刮刮卡诈骗逐步发展到通过电话、短信到沿海城市进行诈骗的活动。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突破,犯罪手法也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模仿其手段,加入诈骗队伍。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心理因素导致人铤而走险,进行电信诈骗犯罪。

1.一夜暴富型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想住豪华的别墅,有人想开名贵的跑车,但是金钱不能凭空而来,所以就有人开始动歪心思。网络上新闻传递非常迅速,而诸如“南宁诈骗产业令人发指、年轻人一夜暴富”“男子电信诈骗一夜暴富”等新闻并未给这些“边缘分子”以警醒,反而错误地引导了其犯罪的方向。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由公安机关牵头,引导社会的媒体也应尽其所能,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尽一份力,减少社会治安的死角、盲区。比如报纸、网络媒体的新闻题目应改为“电信诈骗连锅端、一夜暴富终成梦”“男子电信诈骗自食恶果”等;电视台、广播站是面向公众的媒体,也可通过定期定时播放防骗短片、防骗节目的办法来加强宣传。

现阶段,在电力市场的营销模式与新型电价体系中,我国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为其提供了具有个性化的服务,即通过对电力市场的资源整合,对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调查,例如:经济状况、用电情况、用户年龄等。针对不同用户的用电情况,制定相应的电力服务产品,不仅产品服务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在价格上,为消费者提供一定的优惠。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处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电力企业为了实现对客户资源的有效把握,并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应充分把握电力市场营销模式与新型电价体系的特点,即系统性、针对性、灵活性以及个性化的服务理念。

2.盲目侥幸型心理

随着环境的变化,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增加,内部审计在强化管理、防范风险、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上功不可没。然而,“重监督轻服务”、“重业务轻管理”现象依然存在,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研究和关注越来越多。

在犯罪分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法律观念较差,不清楚电信诈骗的后果导致走上犯罪道路的。加之我国法律的不完善,判罚久、处理慢,就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认为不会抓到自己,想再骗一次就收手,殊不知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深,直至坠入深渊。

电信诈骗多在异地实施,严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且犯罪分子技术水平高,犯罪手段隐蔽,侦破打击较为困难,给公安机关打击处置增大了难度。[7]要打击电信诈骗犯罪,首先就要了解电信诈骗的犯罪机制,因情施策。

3.推动警务合作模式,围绕公民财产展开心理战

电信诈骗成本低、来钱快,是以一些村落间的村民相互学习、探讨骗术,范围和受众不断扩大,进而就形成了诈骗村。这种畸形的村庄,几乎全部村民都参与诈骗,有的甚至形成了完整的诈骗系统。村名之间相互攀比,看谁骗钱更多,骗钱更快。村里从老人到小孩是非观念扭曲,认为骗不到钱就是没有本事,对电信诈骗犯罪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诈骗村已经形成了一些规则,比如村民间有组织地排斥外来人员,交流骗术,更有去外地学习骗术的。这种诈骗成村的现象,社会影响恶劣,危害地区稳定,其风气必须要得到遏制。

电信诈骗进入我国以后迅速发展,诈骗分子之间不断交流,逐步形成了以电信、网络平台为主体,从事诈骗活动的区域。这种诈骗多在家族、邻里间传播,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诈骗村。而这种村庄普遍贫困,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一旦遇到陌生人,村民会主动上前盘问、跟踪,使公安机关的侦查、取证等工作很难开展。

对全部患者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调节线阵探头频率为5~12MHz,调节患者姿势为平卧位,将其头部略向对侧偏斜,使其颈部得到充分暴露,根据颈部淋巴结分区进行顺序检查[2]。观察患者颈部淋巴结分区、淋巴结最大切面短径、淋巴结最大切面长径、周围边界情况、皮质髓质改变、形态等[3]。

面对这种诈骗村、诈骗乡,目前的应对方法主要是抓典型、连锅端、签保证书,但是抓典型、连锅端的方法治标不治本,所谓保证书的约束力更是有限。很多人认为诈骗村的形成是贫困所致,提出要加强扶贫的力度,但是扶贫真的能解决问题么?诈骗分子获利空间巨大,开豪车住豪宅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只使用宣传教育的手段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对于诈骗村不能一竿子打死,应从守法的村民和有良好表现的村民入手,分化瓦解诈骗村的结构;还要从管理层面入手,铲除滋生的腐败问题,而后加大打击力度,从法律上警示诈骗村的村民,如此双管齐下,进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二)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心理防备

心理弱点每个人都有,电信诈骗分子就是针对具有各种心理弱点的人群设计陷阱。著名心理学专家、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说:“贪便宜、好奇心、怕犯错、受虐心四种心理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对付骗子的最佳方法就是不理或电话核实。”参见:《专家解析电信诈骗“心理学”》,载http://www.chinanews.com/fz/2014/06-03/6240322.shtml。强化心理防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社区警务建设,从源头预防受骗心理

世界第四次警务革命的核心是社区警务。科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抑制犯罪的主力军是人民群众,所以犯罪的防范也要从人民群众做起。面对电信诈骗愈演愈烈的态势,防范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加大宣传。

村委会、居委会是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除了宣传方面,还应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比如通过监控监督外来人口情况,对于陌生人员,可疑分子要有所警觉,早做准备;比如在小区门口建立公告栏、电子屏幕等设备,随时向居民传递各种最新动态;又比如适当加强巡逻防控和组织协调,组织整体规划,为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提供保障,减少隐患;还可以组织志愿者小队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关心特殊家庭,提高特殊群体的防诈骗意识,压缩犯罪分子的活动空间。

一是开展多地联合执法。现有的工作模式中,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以案发地为主,而电信诈骗团伙多为流窜作案,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域的案件,可能是由同一伙犯罪分子所为。我们要突破现有的属地管理模式,尝试多地联合执法,形成多地公安机关情报信息共享、协作查证线索、协助抓获嫌疑人等联合执法办案的新模式。

在公安机关执法的过程中,基层民警的任务是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基层民警工作开展得好坏直接影响了一方的稳定与否,而警民沟通的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到警务工作的开展。居民不认识属地的警察,警察也认不清辖区内的居民,这就出现了“老人指着真警察叫骗子”参见:《2015武汉拦截电信诈骗455起 挽回损失4000余万元》,载http://www.124.gov.cn/2015/1214/489699.shtml。的情况。

我国居民普遍以村庄、小区为居住群落,要打破沟通障碍,就应从村委会、居委会做起,积极组织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这样既拉近了基层民警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对诸多苗头早发现、早处理。具体可以采取如下形式:由村委会、居委会牵头,联系当地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对小区的居民(村民)开展宣传活动,普及电信防范知识,加强心理防备能力;通过表演、问答、游戏等方式,进一步加深群众对电信诈骗的认识;又或者建立常驻岗亭,方便社区居民联系举报,使居民有安全感等等。对付电信诈骗犯罪,就是要常抓不懈,专群结合,努力建设社区居民生活长治久安的环境。

3.环境影响型心理

所谓心理战,就是从心理上击败对手,以法律为手段,以人心为战场,从精神上瓦解敌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犯罪分子与公安机关相互过招,围绕的就是公民的财产。犯罪分子骗取公民的钱财,公安机关依法处置这种犯罪行为。犯罪分子的优势明显,不受地域、人群所限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且电信诈骗犯罪成本低、得钱快,使得不少人铤而走险。公安机关也有自己的优势,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环境,打击犯罪的中坚力量,公安机关有法律作为依据,有社会各界的支持,正所谓得道者多助。

在幻方中,如果我们称一行中的所有数的积为行积,一列中所有数的积为列积.则(5)式可概括为:3阶幻方中,第一行的行积、第三行的行积、第一列的列积以及第三列的列积之和等于第二行的行积与第二列的列积之和的两倍.

影响心理战的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是争取盟友,孤立敌人;第二是赢得民心,同仇敌忾;第三是符合正义,大势所趋。公安机关以法律为依托,保护群众的财产不受侵犯,符合人民的需要,社会各界都是反电信诈骗联盟的盟友。而电信诈骗犯罪频繁发生,归根结底是与各界的合作不够,不能形成真正的打击合力。因此,公安机关及民警要切实负起责任,逐步建立一种长效的宣传合作机制,整合多方力量,全面有效打击电信诈骗犯罪。

(三)齐抓共管,营造稳定新局面

上文提到,公安机关对电信诈骗现有的处置模式已经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局面,那么,改变现有的工作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安机关要有所创新,以加强各部门的功能,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形成对电信诈骗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2.建立沟通疏导平台,打破警民沟通障碍

二是创新打击手段。针对电信诈骗转移资金的方式大都以银行为载体的特点,公安机关可与银行协商制定限制转账的具体措施,比如制定资金流动快速应急预案,开启相应的止付功能,对电信诈骗的款项做出有效拦截,立刻冻结资金,令犯罪分子得不到钱。针对电信诈骗群发诈骗信息的作案手法,与电信商合作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对可疑号码进行标记、关键词拦截。要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和技术手段分析整理电信诈骗团伙的惯用伎俩,通过调取犯罪分子银行账户的交易记录,收集存款地、取款地等信息,开展串并案工作,扩大侦查线索,减少警力资源浪费。

三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近年来,我国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不断出台,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罪名;2017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2017年6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更是明确规定了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以及网信管理部门、公安机关以及电信运营商等各相关部门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方面的职责。公安机关应当借各项新法颁布实施的东风,主动作为,与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合作机制,理顺关系,真正把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各项法律规定落到实处。

四是促进打击电信诈骗的国际司法合作。打击和预防电信诈骗犯罪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问题。针对跨国(边)境作案的电信诈骗案件,公安机关应加强国际间的司法合作与警务合作,合力打击电信诈骗,为跨境作案的侦破提供新的合作模式。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目前,我国正处在电信诈骗犯罪高发的阶段。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得出了“打击不能完全应对电信诈骗”的结论,要“以打促防,打防结合”,整体提升公民防范意识,减少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生存的土壤。打击电信诈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一个部门能够单独改变的。笔者希望通过一隅之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得更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电信诈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相信通过各方努力,定能有效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共同建立社会防骗大环境。

参考文献:

[1]欧阳颖思.探讨电信诈骗之特殊性——以客观构成要件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0(14).

[2]缪琛.电信诈骗犯罪治理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3]胡向阳,刘祥伟,彭魏.电信诈骗犯罪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崔明镜.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对策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5]郭运鸿.电信诈骗犯罪的心理预防[J].法制与社会,2016(19).

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研究了具有Holling-type Ⅱ类功能性反应的修正Leslie-Gower捕食模型

[6]唐子君.电信诈骗犯罪打击难点及应对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催化燃烧法。催化燃烧法温度较低(通常为200~400℃),无二次污染,工艺操作简单,安全性高。高浓度、小风量VOCs有机废气可采用催化燃烧法处理。催化燃烧法是目前VOCs处理技术中应用较多的一种高效技术,由于解吸阶段要求的温度更高,因此多采用分子筛为吸附剂。

[7]夏彬彬,徐薇.当前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中收售银行卡环节的实践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5(3).

董晓儒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