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我国发展模式重构与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制度建设

更新时间:2016-07-05

引言

外语教育的核心问题和终极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高等学校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习近平指出,教育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全面创新”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新动能 报道原文链接:https://sohu.com/n/483242354/?wscrid=15084_1;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是中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由之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全民共识和普遍实践,由创新所引领的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56.2% 原文链接:http://www.yjbys.com/news/469184.html,创新已成为研讨我国外语改革与发展问题的中心主题。桂诗春(2015)指出,中国的英语教学改革问题,首先是要观念更新,一些陈旧的观念和概念应该代之以“转变性教学”和“学习者为中心”等创新性教育理念。戴炜栋和王雪梅(2016)认为,在“双一流”背景下,外语学科要服务于国家发展转型的需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下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需要,有必要对现有的外语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创新型外语人才。本文从我国发展模式重构角度分析和探讨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及相关问题。

一、发展模式重构与创新型外语人才

中国正在以大国姿态融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安全体系,塑造全球治理和国际关系新框架,重构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新体系。发展模式的重构使得中国不再仅仅是国际规则的执行者,而是要逐步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在更多领域和更广范围内掌握和展现国际规则话语权。“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等战略构想及其实践对外语教育与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多元诉求,迫切需要有大量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持续支持与有力保障,而我国的外语教育理应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外语人才,为国家发展模式的重构作出贡献。

1.2.2 草原生态系统安全评价的物元模型 (1)确定草原生态安全物元 草原生态安全N,草原生态安全特征C和特征值v共同构成草原生态安全物元R[20]。若草原生态安全N以n个特征值C1,C2,…,Cn以及相应的量值v1,v2,…,vn描述:

外语教育界一直在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发展模式重构和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外语人才培养问题。戴炜栋(2009)认为,我国所培养的外语人才中缺乏具有丰富知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翻译人才和跨文化交际人才。戴曼纯(2016)发现,精通外语、兼备其他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端创新型外语人才远未满足社会需求。“在目前国家新常态发展模式下,外语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何莲珍、林晓,2015),这一观点业已成为外语教育界的共识。面对多元需求,我们既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也要培养立足本土、了解国情、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外语人才(王俊菊,2015)。戴曼纯(2016)指出,对于外语人才的培养,应突出某方面的技能,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外语教育教学的应尽之责。

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首先要搞清楚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内涵和实质。创新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智力活动和社会实践,而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创新能力是以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以及丰富的经验为基础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见解并最终做出创造发明和创新设计的综合能力,是创新实践活动启动和运转的运作系统,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创新活动的进行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具体到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其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曹颖颐,2008),要通过创新学习和创新实践来培养,通过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来体现。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使学生主动构建生物知识网络,有助于其生命观念的形成。如围绕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教师引导学生绘制相应概念图,引导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结构和功能、物质和能量等生命观念。在概念教学中,围绕重要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也是树立生命观念的重要手段,如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场所和条件既能加深学生理解,也能达到培养生命观念的目的。

创新型外语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备创新技能、创新精神、创新个性、创新实践等特征或要素。创新技能是基础,是对系统性知识的运用;创新精神是动能元素,即创新的意识和志趣;创新个性是积极进取、力有所为的人格特质;创新实践则是把创新意识和志趣转化为行动的活动和过程,即创造性思维的升华和物化过程。创新者通常都具备和拥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和较强的实操能力。创新型人才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创造性和特异性,以不同于前人或超越自我的独特途径和新颖方法思考问题、满怀激情、突破现状、追新求异、目标明确、积极进取,具有稳定的价值取向和创造奇迹的价值追求。创新本质上是突破和超越,创新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能动性思维,创新者常常以超越常规的眼界从独特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者的思维具有如下特征:(1)独创性——不受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的束缚,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常常能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理念、提出新设计等,具有首创性、开拓性;(2)灵活性——能够迅速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进入另一个意境,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地转换思维角度、调整思考路径、改善思考方式、完善思维过程、优化思维结果;(3)多向性——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勇于跨越障碍,善于摆脱束缚,思维活跃、联想丰富、想象力强、灵感涌现、思路开阔、方法多样。

二、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与保障

要使创新型外语人才达到学贯中外、全面发展的境界,学科交叉、知识交叉的教育至关重要(曹德明,2007),因此,急需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所涉及的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开发、国际交流等重要课题(庄智象等,2011/2012;胡文仲,2014)。可见,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和要素的复杂系统工程和全新事业,只有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才能摸索出外语教育服务创新性国家战略的新路径,其中制度建设是重中之重,健全完善的制度具有一贯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强制性,刚性的制度建设是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坚实基础和根本保障;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外语教育大学治理制度,是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必然选择(戴炜栋、王雪梅,2017)。

中国发展模式的重构、“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战略构想及实践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多元诉求,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创新型外语人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外语专业学生希望深造和兼修其他专业,报考和攻读文经管法学甚至理工专业的研究生,客观上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重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行的学籍管理规定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些学校对于学生申请转换专业无规可依、无章可循,阻碍了学生求知求变的志向和兴趣。僵硬刻板的学籍管理制度完全背离了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以及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原则(何其莘等,1999)。

教育部颁布和施行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3/12/c_122823222.htm。国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对全国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和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教育部规定出台前后,部分高校就以大学生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清华大学针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推出了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在经费和条件上予以一定的支持,由本科生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对课题进行研究;同济大学形成了以“创新、创意、创业”为内容的学生创新体系和制度(周家伦,2006);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立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引导大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向社会,培养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与创业实践能力 原文链接:http://auth.gdufs.edu.cn/wps/myportal/001/00101/!ut/p/c5/04_SB8K8xLLM9MSSz Py8xBz9CP0os3j_QA8DTycLI0v_QC9TA0_vEF8XDwtzYwMLc30_j_zcVP2CbEdFAI12c30!/dl3/d3/L2dBISEvZ0FBIS9nQSEh/

陈山利突然“蹭”地一下立起身,正面对着全连:“既然马连长都这么说了,我们的要求不提白不提,万一光荣了,留下终生遗憾,还不如打开心窗说亮话。”

由此可见,在发展模式重构和“双创”的大背景下,外语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从制度上做好顶层设计、因势利导、培育意识、促进创新、鼓励创业。针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问题做好以下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1.小班授课制

改革传统单一的外语技能培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外语+复合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已经成为外语教育的大趋势,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交叉选课学习是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必由之路。要克服外语院系专业设置单一、外语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思辨能力较低和综合素养不高的弊病,体现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外语院校应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制度,提倡和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发展目标和学习兴趣跨院系、跨专业交叉选课学习。

学分制的弹性学制、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等优势必将使僵化死板的学年制逐渐落伍、被淘汰出局,从而给学生创造大量的选择空间,体现了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导向作用。如以总学分为160分计算,建议公共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的比例、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均约为6:4。

2.弹性学籍制

基于区块链的新型IoT技术还处在“萌芽”阶段,对学术界与工业界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区块链与IoT两种技术的融合势必会推动IoT安全的迅猛发展,并由此带来技术的巨大升级。研究适合IoT特征的区块链安全防护技术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但也存在各种挑战而任重道远。

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学籍管理应和其他专业的学籍管理一样,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和原则,学籍制度除了发挥理性约束以外,更应成为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协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助力器,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创新的主人,既保证教育质量又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教育部所制定的学籍管理规定应取消国家对转专业的统一规定,主要从宏观上和政策上加以指引和导向,只制定指导性意见,放权给各高校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特色的学籍管理制度,把是否准许学生转专业的决定权还给学校。对于学生休学,除了允许因病的学生休学,也应允许自愿创业、创办企业、出国留学的学生中途停学休学、分阶段完成学业。2017年9月1日起实施的教育部新修订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文汇报》2017年2月17日樊丽萍报道)明确指出,高校须健全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明确的制度支持;新生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入学后也可申请休学开展创业;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批准程序;鼓励学校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上述措施鼓励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为有志于早日创业的学生免去了后顾之忧,有助于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灵活结合,满足学生对教育选择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3.完全学分制

在中国发展模式重构过程中,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要通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一代来塑造和阐释。外语教育要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力支撑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就要在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学分制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规定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及学习进度,以学生自主选课为机制,以学分与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与质的计算单位,以取得一定的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学分制要求教学单位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其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规定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的比例,要求选择一定比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设定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外语专业的学分制应大幅度削减外语专业课程总学分,缩减课堂教学时长,激活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能力,更加着力于引导学生“如何学会”“如何会学”。学分制引入具有方向性、开放性、灵活性、激励性的课程模块,除了规定必修课,还应确定各个模块的最低必选学分,以保证学生外语知识“专”与“宽”的平衡(冯梅、姬生雷、李正栓,2008)。学分制更加注重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差异性和学习目标的客观性。学分制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模块充分保证学生既能获得本专业最基础的教育,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能保证学生按各自不同的兴趣和才能来选择课程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黄慧,2006)。必修课程是保证学生专业质量的必需,而选修课程则是保证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必需,二者不可偏废,选课范围大于1:3为学分制的正常值。

要为国家发展模式重构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外语专业就必须“正本清源”,坚持外语学科的内涵和规律,夯实基础、强化能力。低年级的教学重心侧重于语言基本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高年级的教学则突出创新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等的培养。小班建制和授课这种对于外语专业行之有效的班级制度只能坚持、不能放弃。

4.跨系交叉选课制

外语专业的特殊性在于语言技能是一切技能的基础,而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养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必须遵循外语专业教育的规律,正确处理继承与创造之间的关系,在创新的同时绝不应该丢掉已被实践证明卓有成效的传统优势或做法”(何其莘等,1999)。在我国外语教育中一个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是小班制,外语专业的标准班级建制为20人,这一班级建制遵循外语教育规律,体现外语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有利于对学生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要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厚重扎实的外语功底和娴熟高超的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要坚持传统的小班训练教学制度,以系统而扎实的语言课程和课时来保障语言技能训练。必须作出外语专业不同年级语言基础课的比例和分量不少于总学分或总课时的60%的强制性规定。外语教育的改革要切忌强调创新而忽视甚至抛弃传统,不能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忽视语言基础的培养。

外语院系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针对文科背景学生居多的现实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的一般性讲座纳入外语专业学生的选课和修学目录,其中高新技术和理工科通识课程比例应该不低于总学分的10%,未获得一定比例的对新知识新领域课程进行修读的学生不能申请毕业和学位。同一所大学内部应建立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规定学生可以申请跨学科、跨专业辅修专业或修读课程的最低学分为20分;建立学分积累和认可制度,对学生参加学校认可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学分予以认可;同门类、同专业的学校应互相承认学生在各校、各专业修习的学分。

秀容月明因对本地不熟,就拜托丛时敏去帮他配一味毒药,他服了药,去见梨友,一个时辰内就毒发身亡。那样,桂州六十万百姓的性命保住了,他也不至于受辱。可他被丛时敏骗了,丛时敏早就降了胡人。

跨院系交叉选课制体现为一种合作型的学习模式,强化学习问题的导向、淡化特定应学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合作、讨论及反思的技能和素养,重在对学生多学科、跨专业渗透的交叉教育培养。

试验在成都用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规范试验猪场进行,时间为2017年4月16日至2017年7月3日,试验期为72 d。所有仔猪在封闭式猪舍中饲养,水泥地面,自由采食和饮水,驱虫、消毒及免疫均按猪场常规饲养管理程序进行。预饲期结束试验期开始,根据随机分组饲喂添加相应添加剂的饲料,自由采食[7],每天投料2次,喂前称重,记录每组的用量,自由饮水。每日记录猪只非正常状况。饲喂至162日龄后,猪只送到屠宰场屠宰,记录猪只的胴体质量、背膘厚度、眼肌面积,计算屠宰率、瘦肉率和脂肪率。

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的110余年间,自然科学获奖者中有跨学科知识背景者占41.63%,知识的交叉融合对于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际高等教育日益凸显出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知识渗透、能力综合化的趋势和特征,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与此同时,学科的内涵向基础深厚、高新技术领域扩展。中国发展模式的重构要求外语专业学生除具有外语专业的能力外,还要有对跨专业知识的嫁接和融通能力,跨院系交叉选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教育价值。

5.国际交换生制

我国高等学校过去普遍实行的学年制按专业制订教学计划,规定修业年限,把学生在规定年限内是否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作为判断学生能否毕业和被授予学位的标准,同专业、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内容、进度、标准完全一致。显然,这一制度统得过死,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才自主性。为了建立适应中国发展模式重构中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普遍实行学分制。

综上,本研究表明与健康人相比,寻常型银屑病患者AMSCs调控外周血Treg淋巴细胞免疫抑炎功能的能力明显减弱,而对外周血Th17淋巴细胞的促炎功能无影响,但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差异等原因,可能致使研究有偏倚,另外,患者AMSCs具体如何参与调控寻常型银屑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有待进一步获得更多病例进行深入研究。

国际交换生培养制度是国际高校间进行的对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制度,是培养外语人才国家意识和国际话语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可通过各种交流合作项目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拔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更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价值。外语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显著特点是其难于掌握和融通,尤其是小语种专业,学生考入大学后才开始学习,从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角度来看,在全真环境下学习外语有利于语感培养和语音学习,外语类院校应多路径、多层次、全方位开展与国外高校间的学生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到国外大学交流学习,感受和学习原汁原味的语言表达,提升语言水平,在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中拓展和开阔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前以项目方式输送交换生出国留学的模式主要有“3+1”“2+2”“3+2”等,其中“2+2”模式效果较好。实施国际交换生制需要拓宽交换生项目渠道,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交换生政策信息,做好出国前的适应性宣讲和培训,协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国外、境外校际交流学校课程,明确学习目标和选学内容,提前做好适应性准备。要完善奖学金制度,资助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助学金、贷学金信息,缓解交换生的经济压力。制定统一的学分认证制度,优化交换生成绩管理,将同一学校的交换生学分转换和认证制度化,要求交换生每一学期所修学分必须达到15学分;进行专业课互认,把交换生在外修读的其他课程认证为选修课,建立科学、合理、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学分、成绩转换机制。对交换生事务进行信息化管理,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中应包含交换生信息管理模块,学校管理部门、任课教师和学生能通过网络迅速管理、查询、咨询交换生事务。

国际交换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融入国外生活,感受异域本土文化,体验不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式,更好地掌握语言、学习知识,多方面、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自身的忍耐力、适应性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事实证明,国际交换生制对于培养外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对外语学生的培养实践追踪调查表明,在一些领域和部门担当重任的外语类毕业生大都是在本科期间参加过国际交换项目、到国外大学接受过训练的学生。

6.创新创业奖励制

语言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方面和核心是语言基本功和语言能力,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应在社会实践中加以提高和锤炼。

外语类高校院系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语言类的比赛。要为学生营造多元化的语言能力竞赛,如外语戏剧大赛、语言综合技能大赛、外国音乐剧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外语的魅力、体验外语学习的自豪感,在参与中锻炼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为学生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营造出浓厚的大学生创新氛围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在有条件的学校中建立示范班,构筑创新基地,分批建立面向全校的创新教育示范基地,包括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外语实践和实训中心、外语综合演练创新示范基地等;设立“大学生创新教育专项基金”,资助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科研兴趣小组和各项竞赛活动,成立“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委员会”,专事指导外语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

国际前沿学术讲座和戏剧、小说、影视欣赏等课程,尤其是国际高端和前沿讲座应该成为外语专业大学生必修课的一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应该加大外语学生融入国际重大事件的力度和广度,以拓展其国际视野、增强国际意识,在参与重大外事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语言素养、提高适应能力。

结语

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是我国外语教育的基础和核心,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及广大外语教育者通力合作、协同创新,从制度建设上做好顶层设计,设计和实施一整套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有独创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的外语类创新型人才。从复杂系统动态理论的角度看,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创新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制度建设乃重中之重,制度之利在于不因事而变、因人而异,而是具有一贯性、连续性和强制性,属于刚性约束和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应该在各个层面上展开,小班授课制、弹性学籍制、完全学分制、跨系交叉选课制、国际生交换制、创新创业奖励制等制度和规章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确立和运行,以有利于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生活因物联网的兴起而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开始被网络化和信息化所包围。物联网应用在家庭中,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家中的智能设备进行连接和交互,创造出了更高效、更舒适、更安全、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智能家居生活。

参考文献:

[1]曹德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创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J].外国语,2007(4):1~5.

[2]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3]戴曼纯.我国外语人才需求抽样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4)14~624.

[4]戴炜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J].外语界,2006(4):2~12.

[5]戴炜栋.立足国情,科学规划,推动我国外语教育可持续发展[J].外语界,2009(5):2~9.

[6]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4):2~11.

[7]戴炜栋,王雪梅.“双一流”背景下的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5):1~13.

[8]戴炜栋,王雪梅.“双一流”背景下外语类院校的发展定位、特征与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1):1~17.

[9]樊丽萍.创新创业可折算学分计入成绩[N].文汇报,2017-2-17(4).

[10]冯梅,姬生雷,李正栓.学分制下英语专业课程模块的制订与实施[J].中国外语,2008(5):77~81.

[11]桂诗春.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实践篇[J].现代外语,2015(5):687~704.

[12]何莲珍,林晓.高等教育环境下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现实困顿和解决途径[J].现代外语,2015(1):83~92.

[13]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 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8.

[14]胡文仲. 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1~117.

[15]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3~247.

[16]黄慧.学分制条件下的普通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25~129.

[17]刘贵芹.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4(10):4~8.

[18]孙有中,刘建达,韩宝成,查明建,张文霞,彭青龙,李莉文,孙昊.创新英语专业测评体系,引领学生思辨能力发展——“英语测评与思辨能力培养”笔谈[J].中国外语,2013(1):1~5.

[19]王俊菊.英语专业本科国家标准课程体系构想——历史沿革与现实思考[J].现代外语,2015(1):121~130.

[20]王路江.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7(8):26~27.

[21]邢鹏,丁铁一.学籍管理的理念转变与机制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3(5):40~41.

[22]张绍杰.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目标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J].中国外语,2010(3):4~9.

[23]钟美荪,孙有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J].外语界,2014(1):2~8.

[24]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38~40.

[25]周震.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88~91.

[26]庄智象,韩天霖,谢宇,严凯,刘华初,孙玉. 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 外语界,2011(6):71~78.

[27]庄智象,刘华初,谢宇,严凯,韩天霖,孙玉.试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外语界,2012(2):41~48.

卢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