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美人权报告评价性话语特征对比研究(2010—2016)

更新时间:2016-07-05

引言

“人权”概念是美国全球政治文化战略的核心意识形态构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权问题日渐成为中美冲突的显性议题,两国的人权话语博弈愈演愈烈。美国国务院自1999年起每年发布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人权报告,频频对中国人权状况横加指责。面对美方话语攻击,中国国务院亦从2000年起每年以中英双语发布《美国的人权记录》,反击美国话语霸权。

近20年来,中美两国在人权语域互相抨击,架空在彼此“隔空喊话”的错层话语空间里。鉴于当前中国的国际话语能力仍处于相对劣势,我们有必要对中美人权互评话语的评价资源、话语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探究我国相对话语劣势的政治语言学成因,解构美方话语霸权,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营造有利的话语生态。

肾移植术后他克莫司联合五酯胶囊致1例高钾血症………………………… 杨 婧,杨 辉,刘丽宏(2·150)

关于中美人权话语,国内外既往研究包括宏观理论建构和微观文本分析两大进路,其中又以宏观理论建构为主,微观文本分析为辅。宏观研究视角包括法学(如Alexy,1996;Chwaszcza,2010)、哲学(如Weatherley,1999;鲜开林、陈勇,2015;黄寿松,2016)、政治学(如Wan,2001;罗艳华,2007;Dittmer,2011;Lum,2013)等论域。此类研究着重探究中美人权概念的差异(Weatherley,1999),对美国涉华人权政策及相关话语主要持批评态度,认为美国对华人权施压总体收效甚微(Wan,2001),是失败、错误的外交话语政策(Dittmer,2011)。关于如何规范国际人权话语范式、提升中国人权话语权,学界提出了诸如“努力打破美国人权中心主义话语体系的垄断格局、反思各种人权话语主张、认清建构中国人权话语体系之意义、破除思维定势、厘清研究思路、深入进行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研究”(鲜开林、陈勇,2015)、“推动以国际人权文书为载体的国际人权话语规范融入多元文化视角”(黄寿松,2016)等方案。

2016年国家统计局重新调整了CPI八大类的分类及权重,食品类权重虽有所下降,但食品在八大类中的权重仍居首位。食品主要包括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的产成品,因此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会直接推动食品价格的上升,从而带动整个CPI的上升[10]。

本文语料为2010—2016年中国国务院发布的7篇中文版《美国的人权纪录》(共91 363字),以及2010—2016年美国国务院发布的7篇英文版《中国人权报告》(共369 748字)。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人权评议话语也可以借鉴这种“串联抑扬格”话语结构,充分利用“妥当”与“否认”词汇相结合时产生的话语落差,更鲜明地烘托话语主旨,准确击破霸权国家编织的自身完美人权假象。此外,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国已经并且将持续为世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不敢发声即被视为无声、无权的美式强权时代,我国政府需要自主定义何为“妥当”的人权范式,开始以更自信的方式收回我方定义权、解释权,大胆在对外人权话语中加入更多的“妥当”词汇。

评价理论把“态度”子系统分为“情感”“判断”“鉴赏”三大类,其中“判断”类评价资源还有两个层次的细分(如图3所示)。“情感”涉及人们的正面或反面的感情,如高兴/痛苦;“判断”是对行为的伦理性评估,如表扬、谴责等;“鉴赏”则是对现象的美学性评估,如是否完善、美丽等。

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要求新时代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精神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点,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弘扬中国精神。”[注]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第1版。弘扬中国精神,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精神,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没有改革创新的爱国主义不是真的爱国主义。没有改革、没有创新,国家发展就会走进死胡同,爱国将成为空谈。只有坚持改革创新,国家发展才会表现出强进动力,爱国主义才会绽放时代光芒。

一、理论与方法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表达人际意义的一个下属系统,评价系统理论包括介入、态度、级差三个子系统,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工具体系。评价理论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被誉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新与发展(王振华,2001;李战子,2004),填补了经典系统功能语言学忽视语篇中词汇资源研究的空白(何中清,2011)。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评价”的概念外延进行了探讨(Vertommen,Vandendaele & Praet,2012),对评价理论子系统的分类和定义展开了诸多探讨(徐玉臣,2009;何中清,2011;White,2012)。当前的评价理论研究主要运用于阅读与写作教学(李金实,2009;廖传风,2011;朱东华,2011)、文学作品分析(余继英,2010;管淑红,2011)、新闻语篇分析(Vertommen,Vandendaele & Praet,2012;White,2012)、学术语篇研究(Koutsantoni,2004;徐玉臣,2009)、政要演讲(魏兴顺、姚小英,2009;胡社考、程洪梅、车振东,2010),而结合政府报告的研究(何婷,2010)及英汉对比研究(管彬尧、杨玉晨,2011)较少。据此,本研究有望进一步检验、拓展评价理论的跨文体和跨语种适用性。在国际政治交往的现实语境中运用评价理论,为评价理论提供了一个宽广的文化、意识形态研究视域。

本研究拟依托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介入、态度、级差),依次分析中美人权报告的评价性话语特征。评价理论的每个子系统又分别包含多个三级、四级下属系统。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对语篇中使用的所有下属系统资源进行初始频数统计,剔除双方使用频数过低的系统,然后集中研究双方使用频数均较高、具有比较意义的评价系统。最终比较指标包括“介入”子系统中的“公告”“否认”“归属”资源,“态度”子系统中的“判断”资源以及“级差”子系统中的“语势”资源。

第五,医疗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供便捷、安全、快速的旅游交通服务;确保旅游目的地的安全,提高当地旅游公共服务的便利化、国际化水平等。

我们认为,宏观的理论建构、哲学思辨固然必要,但仅停留在逻辑论证层面恐不足以解决我国当前的国际话语权弱势问题。基于真实语料的微观文本分析更具现实操作性和直接咨政意义,能更有针对性地解构美国霸权话语的生成机制,更准确地发现我国人权话语的策略性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

经排查中美语料的Word List词频列表和Concordance语境特征,并结合文本词频统计,我们发现中美高频使用的“归属”资源为:“according to”“reported”“reportedly”“据报道”“根据”“据”“报道称”。双方高频使用的“公告”资源为“显示”“showed”。中美高频使用的“否认”资源为:“but”“however”“although”“even”“still”“however”“nonetheles s”“no”“not”“never”“without”“不”“无”“没有”“而”“虽然”“但是”“却”。

李国瑞(通信作者) 男,1980年7月出生,山西夏县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优化算法.

一个微信公众号须得有目标人群才能确保公众号价值的发挥。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公众号,目标人群并不复杂,因为其旨在还原某个事实、传播某类文化或输出某种价值,“清宫扬州御档”就属于此类公众号。因此笔者认为该公众号的目标人群主要以专家、老师和学生为主,特别是与历史、文学、图情档有关的人群,他们愿意研究御档中包含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内容,也愿意将这些文章分享到朋友圈,使更多的同行关注此公众号。

二、研究结果

1.“介入”资源使用情况

如图1所示,评价理论把“介入”子系统分为“单声”“多声”两大类,其中“多声”为其主要关注的评价现象,包括“扩展性多声”与“收缩性多声”资源,含“接纳”“归属”“公告”“否认”这4种子类。

图1 “介入”子系统(Martin & White,2008:134)

初步统计发现,中美双方都极少使用“接纳”资源(中方仅使用13次“可能”,美方使用18次“apparently”,双方均未使用其他接纳词汇)。此外,双方均极少使用“归属”资源中的“疏远”词汇(中方使用7次“声称”,美方使用19次“claim”,均未使用其他“疏远”词汇),也鲜用“公告”资源中的“同意”(双方均未使用)与“宣告”词汇(中方使用5次“实际上”,美方使用11次“clearly”,均未使用其他“宣告”词汇)。

因此下文仅对“归属”中的“承认”资源、“公告”中的“背书”资源以及“否认”中的“否定”“反对”资源作进一步分析。

“归属”资源将某种观点“归属”于某个或某些第三方发言者,是言说者呈现他者声音、展示客观理据的有效策略,包括“承认”和“疏远”两种资源。英文中常见的“承认”资源有“reportedly”“it's said that”“according to”等(Martin& White,2008:111~117)。中文中常见的“承认”表达法有“据报道”“根据”“声称”等。

“公告”(proclaim)是一种把某意见作为完全正当的意见,表明自己反对其他意见的“收缩性多声”,包括“同意”“宣告”“背书”三个子类别。常用的“背书”(endorse)资源包括:“prove”“show”“显示”“表明”等。

“否认”是对相异言论、观点的直接否定、置换,或称该观点“不能成立”(unsustainable)。“否认”又分为“否定”和“反对”两个小类别。常见的中英文“否定”词汇有如“no”“not”“never”“不”“无”“没有”等。常见的中英文“反对”词汇有如“but”“although”“even though”“yet”“不过”“虽然”“但是”等(Martin & White,2008:117~120)。

本研究的分析软件为AntConc 3.4.4w。我们首先使用Concordance功能考察具有代表性的评价资源的词频与共现语境,其次使用Collocates功能进一步研究其具体搭配语境。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本研究还结合使用Word软件的“查找”功能,复核词频。为方便比较,各类评价资源的原始频数被转换成标准频数(每1万字中出现的次数)。

表1 中美各类“介入”资源使用情况

中方:《美国的人权纪录》 美方:《中国人权报告》高频典型词、词组 使用总次数 平均每万字次数 高频典型词、词组 使用总次数 平均每万字次数公告 背书:显示 125 13.7 ENDORSE:showed 41 1.1承认:据报道、根据、据、报道称归属315 34.6 ACKNOWLEDGE:according to,reported(ly)1987 52.3否认反对:而、却、虽然、但是199 21.9 COUNTER:but,although,however,even,still,nonetheless 1539 40.5否定:不、592 65.1 DENY:no,not,2721 71.6无、没有 without,never中方“否认”总计 86.9 美方“否认”总计 112.1总计 135.2 165.5

表1中的统计结果显示,2010—2016年美方累计使用的介入资源总数显著高于中方(165.5>135.2)。其中,中方仅有“公告”资源的使用频数高于美方,美方则使用了更多的“归属”与“否认”评价资源(如图2所示)。

具体而言,中方比美方更偏好使用彰显权威性的“公告”评价资源。典型的“公告”词汇“显示”在报告中共使用了125次(标准频数为13.7)。中方

是其中的“反对”资源(40.5>21.9),调动了“but”“although”“however”“even”等多个“反对”转折连词,充分发挥了起承转合的逻辑推进作用,有极强的话语立体感,话语冲击力较强。中方报告则极少使用“虽然”“但是”“而”“却”等“反对”词汇(21.9<40.5),也较少使用“不”“无”“没有”等“否定”词汇(65.1<71.6),语势较为平和,话语冲突感明显弱于美方报告,转折性话语标记大幅少于美方。

2.“态度”资源使用情况

作为一种典型的政治评价话语,中美政府的人权互评报告为评价系统理论(The Appraisal Theory)(Martin & White,2008)提供了丰富、特殊的语料资源。评价系统理论恰是研究、挖掘中美人权报告之话语特征的极佳理论工具,而当前学界尚未充分重视该理论在人权评议语境中的适用性。当前结合评价理论的研究(夏莉,2015)仅分析美方1999年到2013年发布的《中国人权报告》,且仅分析这些报告的综述部分,语料的丰富性和研究设计的双语参照性有待提高。本研究跨时7个年度(2010—2016),针对2个语种(中英双语),涵盖14个完整文本,既承接了前人研究的时间域,又扩展了话语分析的对话性双语维度,并对中美人权报告的全文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梳理。

图3 “态度”子系统(Martin & White,2008:42~91)

“情感”与“鉴赏”是“态度”子系统中不够完备的部分,分类与界定都还不够清晰,用以分析语料的可操作性较差。因此我们此处仅重点关注“判断”资源的使用情况。经初步统计,我们发现中方报告没有使用“社会评判”资源,美方也极少使用“社会评判”资源(仅使用5个“能力”词汇、3个“可靠性”词汇,未使用“规范”词汇)。这个模式与评价理论对“判断”词汇的分类依据基本吻合,即“社会约束”词汇常用于书面语篇,“社会评判”资源则常见于口头语言(Martin & White,2008:52)。因此,下文只比较双方“社会约束”,即“妥当”和“诚实”资源的使用情况。

生:(B组1):首先,猎狗是不可能被感动得停止吠叫,失去“狗性”的,我家的狗就不听主人的指挥,一到楼下玩就疯的到处乱串,没绳子根本管不住,猎狗就更别说了,看到到嘴的美味怎么可能停住呢?肯定会冲上去的,羚羊们哪会有时间组织飞渡。

先提出“Some legislators and activists contended that police should only conduct such searches based on a reasonable suspicion”,再假以第三方口吻“客观披露”:“but police of fi cials defended searches on safety and security grounds”。又如评议中国工厂的工会选举时,也使用相似话语范式,先借“should”陈诉:“Although the law states that trade union of fi cers at each level should be elected”,继而顺势“揭穿真相”,指出:“most factory-level of fi cers were appointed by ACFTU-af fi liated unions”。通过结合使用“(不)妥当”和“否认”等多种评价资源,美国国务院极力鼓吹美国范式、张扬美式人权标准,并屡屡“借刀杀人”,以虚假的“客观”立场谴责中国人权事务。相比之下,中方报告则极少使用“必须”“应当”“应有”等主张特定人权范式的“妥当”词汇,也较少将“妥当”资源与“否认”资源联合使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话语的批判力。

“妥当”(propriety)资源是对某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是否值得颂扬或应当予以谴责的“社会约束”性判断。常用的“妥当/不妥当”英文词汇包括“moral”“fair”“should”“discrimination”“corrupt”“violent”等(Martin& White,2008:53~55)。中文常用的“妥当/不妥当”词汇包括“高尚”“道

表2 中美各类“态度”资源(“社会约束”部分)使用情况

态度资源 中方:《美国的人权纪录》 美方:《中国人权报告》(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 高频典型词 使用总次数平均每万字使用次数 高频典型词 使用总次数平均每万字使用次数妥当propriety暴力 143 15.68 violent,violence 577 15.6歧视 118 12.96 discrimination,discriminate(d) 575 15.56侵犯、违反 108 11.85 violate(d),violations 170 4.6必须、应当、应有 8 0.86 should, must 349 9.44总计 41.36 总计 45.2诚实veracity秘密 17 1.84 secret 43 1.16摆布、操控 2 0.25 manipulated 10 0.28虚伪、虚假 3 0.37 false 32 0.88总计 2.46 总计 2.32

3.“级差”资源使用情况

如图5所示,“级差”子系统包括“语势”和“聚焦”两大类,分别用来评价话语强度和数量以及典型性与确切性。其中“语势”包括“强化”“量化”两个维度,“聚焦”则包括“柔化”“锐化”两个维度。经初步分析,我们发现中美双方均极少使用“聚焦”资源(只有中方使用了6次“锐化”词汇)。因此,下文仅关注“语势”资源的使用情况。

“语势”包括“强化”和“量化”两个子类。“强化”是对强度的判断,包括“孤立型”“注入型”“重复型”强化。“孤立型强化”通过单个词语实现强化,如“extremely”“the most”“always”等,中文词汇有“很”“极

“often”一词共使用多达351次,高频共现语境有如“often degrading”“often inadequate”“often violated”“often forbid”“often failed”“often forced”“often prohibited”“often lacked”等,密集描绘了“中国政府屡屡侵犯犯人权益”“中国法院经常滥用惩罚措施”“流动人口经常被迫返回户籍地接受计生服务”“宗教事务所经常禁止僧人长时间住寺学习”等不实人权状况,反复强化中国政府“高压”“独裁”“侵犯人权”的误导性负面意象,对读者的价值判断造成反复误导。

表3 中美各类“级差”资源(“语势”部分)使用情况

级差资源(语势)(force)中方:《美国的人权纪录》 美方:《中国人权报告》高频典型词、词组 使用总次数平均每万字 高频典型词、词组 使用总次数平均每万字强化Intensi fication相当、十分、非常、极其、极度 30 3.25 very,extremely 61 1.66最132 14.44 the most 56 1.5频繁、频发、不断、经常 48 5.25 frequently,repeatedly,constantly, often 585 15.81严重、甚嚣尘上 13 1.38 severe(ly),serious(ly) 359 9.69总计 24.32 总计 28.66量化Quanti fication大量、大批 30 3.33 a large number of,large numbers of,large amounts of 17 0.47大规模 23 2.47 large-scale 7 0.19许多、多人、多名 60 6.54 several,multiple,numerous 301 8.13成千上万 5 0.5 thousands of 61 1.66高达、居高不下 44 4.81 as high as,highly 37 1总计 17.65 总计 11.45

与美方相比,中方使用的各类“强化”词汇标准频数总和较低(24.32<28.66),但其中的“最高级”(maximisers)强化指标大幅高于美方。“最”字的使用频率高达每万字14.44次,远超过美方“the most”的使用频率(每万字1.5次)。通过大量使用“世界上暴力犯罪最严重的国家”“私人拥有枪支最多的国家”“被剥夺自由的囚犯数量居世界之最”“枪支致死率在发达国家中最高”“人均被监禁率最高的国家”“发达国家中维护劳动者权利最薄弱的国家”“黑人占受害者比重最大”“黑人男子最容易成为凶杀案受害者”等“最”字语境,中方有力地抨击了美国政府自诩“人权标兵”“人权卫士”的虚假表象,披露了美国社会枪支泛滥、劳工权利受损、种族歧视严重等多方面的人权问题。

在“量化”词汇方面,中方的使用词频则高于美方(17.65>11.45)。研究发现,中方尤其注重使用与形状、空间相关的隐喻性“量化”词汇,如含“高”字或“大”字的相关词汇。例如“大规模”一词共使用20次,高频语境包括“大规模的示威活动”“大规模的枪击事件”“大规模的监控”“大规模海外监听项目”等,尖锐揭露了美国政府未能保障劳工基本权利、执法部门肆意践踏少数族裔合法权益和滥杀无辜、美国政府干涉他国内政、侵犯阿富汗等国国民的生存发展权、宗教权益、美国当局利用“棱镜计划”侵犯他国公民隐私权等诸多人权问题。

2.锅置火上,下油烧至五成热,放入姜、葱炸香,放入泡辣椒节炒几下,加入汤烧开,打去浮沫加入火锅中,下醋。酱油、精盐煮开,滴香油便可烫食各种原料。

三、讨论

汇总上述三个子系统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2010年以来中方使用的各类评价资源总频数显著低于美方(220.99<254.13),仅有“公告”“量化”资源的使用频率高于美方。总体而言,美方比中方更注重、也更擅长利用评价性资源抨击他国人权状况,尤其善用“否认”“归属”“妥当”“强化”等资源(见表4)。

表4 中美人权报告评价资源使用情况汇总(2010—2016)

评价资源 中方:《美国的人权纪录》 美方:《中国人权报告》标准频数 标准频数介入公告 13.7 1.1否认 86.9 112.1归属 34.6 53.3态度(社会约束部分) 妥当 41.36 45.2诚实 2.46 2.32级差(语势部分) 强化 24.32 28.66量化 17.65 11.45总计 220.99 254.13

具体而言,美方比中方使用了更多的“否认”资源(包括“否定”和“反对”两个小类别),尤其是“反对”转折连词(40.5>21.9)。美国国务院对“but”“although”“however”“even”等“反对”(counter)词汇的青睐反映出美国官方话语对语义铺垫、话语逻辑层次和语势递进效应的重视。作为一种显性的话语标记语,“反对”转折连词在篇章理解中起到指示文本方向、减少认知压力、降低阅读成本的关键作用。因此,同样是评议他国人权状况的长篇报告,美方报告很可能比中方报告更容易留住读者,并影响其认知与判断。

中方报告使用的“反对”转折连词大幅少于美方,似乎也印证了“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Hinds,1987;王菊泉,2007;柳淑芬,2013)的汉英语言差异特征。但我们认为,现代汉语对“意合”的重视无需建立在对“形合”的忽视之上,尤其在话语言说对象包括他国受众的语境下更为如此。中方报告使用的“否认”尤其是“反对”转折连词资源较少,也体现了汉语及其蕴含的中华文化之“避免冲突、以和为贵”的价值导向特征。然而,当前国际人权话语以美国诘难其非盟友国家为主导范式,旗帜鲜明的“否认异己”俨然已是国际政坛的主流话语模式。这就要求我国果断使用旗鼓相当的话语武器,反复、明确否认他者的不公正、不当人权举措,而不仅仅是诉诸直白的“公告”话语模式。

除了“否认”资源,美方使用的“归属”资源频数也明显高于中方(53.3>34.6)。这里的差距既体现为总频数的差异,也体现为“归属”话语模式的不同。较之中方,美方在引述中国媒体及社会组织报道、报告、数据时,更倾向于以模糊指代略过具体的信息源,仅在个别情况下明确列举《中国新闻周刊》《财经》杂志,多数情况下仅交待“according to a Chinese report”“according to domestic media reporting”“according to official media reports”“according to an NGO report”“according to a January NGO report”等。这种含糊其辞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美国官方话语的政治傲慢性,即对美国官方话语的国际公信力盲目自信,认为但凡经过美国国家机器背书的评议话语即具备天然的权威性,无需详细引证。笔者认为,这种策略性错误恰是拆解美方报告话语结构的一处要害。虽然中方文本中使用的“归属”资源标准频数明显低于美方(34.6<53.3),但其“归属”模式更为审慎、客观,引证较为翔实完整,言据性和说服力也强于美方。在已经拥有较优“归属”话语模式的前提下,我方仅需加大“归属”资源的使用量,即能以理性、客观的“美国人权劣迹陈诉者”身份平实叙事于国际政坛,让事实和数据取代观点和诘难,成为他者难以辩驳的人权评议者。

除了“否认”和“归属”,美方报告中标准频数高于中方的第三种评价资源为“妥当/不妥当”词汇(45.2>41.36)。实际上,双方使用的“暴力”“歧视”“侵犯”等“不妥当”词汇标准频数差距并不明显,该指标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必须”“应当”“应有”“must”“should”等“妥当”资源上。与中方相比,美国国务院更熟稔、地使用了诸多规定他国行为范式、规训“国际人权标准”的“妥当”词汇。笔者认为,这与二战以来美国逐渐形成的世界霸主地位不无关系。相较而言,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尚不习惯在官方外交话语中植入大量的规训式“应然”话语。此外,美方报告中频频出现“妥当”词汇与“否认”词汇串联使用的“抑扬格”话语模式,先抛出“must”“should”等“应然”美式理想人权样态,后使用“but”“ however”等词汇引导出中国人权状况堪忧的虚假“实然”。中方报告中则极少出现类似的“串联抑扬格”。

近年来,开始有学者运用微观的文本分析视角研究中美人权话语,对中美人权语篇的话语修辞(Taylor & Peter,2011;叶惠珍,2011)、话语模式(Kinzelbach,2012;Sceats & Breslinz,2012)、翻译质量(银香桂,2013;张敬生,2013)、纯理功能(陈曦,2013)、评价特征(夏莉,2015)等开展研究。这类语言学研究的理论资源主要涉及修辞学、翻译学、功能语言学(及其下属的评价系统理论)等,但研究总量还较少,且多为单一文本、单一年度、单一语种研究。

最后,美方报告比中方使用了更多的“强化”语势资源(28.66>24.32),中方则在“量化”语势指标上略高于美方(17.65>11.45),这意味着双方使用的语势资源标准频数相当,侧重点各有不同。美方更热衷于使用表示频度(如frequently)和严重性(如seriously)的“强化”词汇。中方则更偏爱“高达”“居高不下”“大量”“大批”等具有空间隐喻性质的“量化”词汇,以“写实”手法刻画美国的恶劣人权状况,有较好的图像认知传递效果。我们认为,中方语篇对“量化”词汇的偏好可能与汉语图形文字的隐喻性信息传递特征有一定关系。相比之下,美方文本主要借助比较抽象的程度与频度“强化”词汇来增强语势,以“写意”手法渲染、扭曲中国人权状况。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的对外人权话语生产可以借鉴美方话语模式,增加“写意”性“强化”评价资源的使用力度,既工笔描画美国人权的真实现状,也适时浓墨重彩、强调其人权状况恶化的严重性和侵犯人权事件的高频性。

式中 C为模拟物质的浓度;μ为河流平均流速;Ex为对流扩散系数;K为模拟物质的一级衰减系数;t为时间坐标;x为距离坐标。

结语

本文以评价理论的“介入、态度、级差”系统为研究框架,系统梳理、比较了中美人权互评报告中各类评价资源使用情况的差异。

结合数据参照和文本分析,我们对美方报告的评价性话语特征形成了如下判断:第一,美方报告使用了更多“否认”转折连词,文本易读性更强;第二,美方使用了较多的“归属”资源,但信息源引证模糊,可谓一种策略性错误,反映出霸权国家对自身公信力的盲目自信和话语傲慢;第三,美国国务院亦擅长联合使用“妥当”和“否认”资源,以“串联抑扬格”模式布道“妥当”的“美标”人权范式,凸显其霸权话语特征;第四,美方报告主要借“强化”类级差词汇增强语势,虚假渲染中国人权状况的严重性。

经对照研究中美评价资源使用差异,我们对中方报告的评价性话语特征和话语质量提升路径作出如下思考:第一,中方报告侧重使用直白“公告”词汇,“否认”转折连词则使用不足。多用“公告”,体现了我国在中美人权话语博弈中的“守势”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话语策略;少用“否认”,则似与中华文化追求和谐、避免冲突的价值导向有关。然而,当前霸权话语欺凌发展中国家已是事实,中方亦需增加使用“否认”资源,以话语武器自卫。第二,中方使用的“归属”词汇总量不及美方,但是引证翔实,言据性强于美方,今后只需在使用频度上有所提高。第三,中方报告极少使用“妥当”资源定义人权范式,也极少联合使用“妥当”和“否认”词汇。今后中方需增加话语自信,借鉴美方的“串联抑扬格”,大胆、大量使用具有中国风格的“妥当”人权话语范式。第四,中方使用了较多的“量化”资源,以“写实”手法较好地刻画了美国人权状况。今后可以加强使用“强化”资源,运用“写实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凸显美国人权问题的严重性。

纵观当前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地位,可以发现部分发达国家仍热衷于使用“人权”等单方定义的价值观诘难中国。鉴于当前我国“在国际事务中远未取得与自身经济实力相称的话语权”(江涌,2010),“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身国际形象塑造的话语主导权”(王啸,2010),今后我国的对外人权话语亟需加强使用评价理论等语言学资源,借鉴他国的较优话语策略,精准解构霸权国家的不实话语建构,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式中D表示固定资产的折旧,R 代表劳动报酬(包含应付工资与应付福利费),N 与T分别表示利润、税金与附加。

在导航过程中,定位是实现自主能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其功能是获得机器人相对于坐标系的位置。机器人定位一般可划分为相对定位和绝对定位。

从古至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而创造一个怎样的环境,才能使儿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且成功达到满意的程度呢?“惟有爱才是使成人接近儿童和理解儿童的力量”,因此营造自由、民主、温暖的家庭环境对呵护美好纯洁的心灵至关重要。其次,儿童周围的环境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通过观察掌握儿童的关键期,积极提供他们发展需要的事物。让儿童热爱自己所处的环境,身心得到自由愉快的发展。

受文章篇幅和研究水平的局限,本文未将英文版《美国的人权纪录》一并纳入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扩大研究样本,深化理论思考,探索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政治语言学路径。

参考文献:

[1]Alexy R. Discourse theory and human rights [J]. Ratio Juris, 1996, 9(3):209~235.

[2]Chwaszcza C. The concept of rights in contemporary human rights discourse [J]. Ratio Juris, 2010, 23(3):333~364.

[3]Dittmer L. Chinese human right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A realist approach [J].The Review of Politics, 2001, 63(3):421~460.

[4]Hinds J. Reader versus writer responsibility:A new typology [C]//Connor U & Kaplan R.Writing across Languages:Analysis of L2 Tex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1987:141~152.

[5]Kinzelbach K. Will China's rise lead to a new normative order?—An analysis of China's statements on human rights at the United Nations (2000-2010) [J]. Netherlands Quarterly of Human Rights, 2012, 30(3):299~332.

[6]Koutsantoni D. Attitude, certianty and allusions to common knowledg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4(3):163~182.

[7]Lum T. Human Rights in China and U.S. Policy:Issues for the 113th Congress [R].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13-06-19.

[8]Martin J R & 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 [M].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9]Sceats S & Breslin S.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ystem[M].London : Chatham House, 2012.

[10]Taylor C & Peter T. “We are not aliens, we are people, and we have rights.” Canadian human rights discourse and high school climate for LGBTQ students [J]. 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 2011, 48(3):275~312.

[11]Vertommen B, Vandendaele A & Praet E V. Towards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journalistic stance:Analyzing foreign media coverage of Belgium [J]. Discourse,Context & Media, 2012(1):123~134.

[12]Wan M.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De fi ning and Defending National Interests[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1.

[13]Weatherley R. The Discourse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14]White P R R. Exploring the axiological workings of “Reporter Voice”news stories—Attribution and attitudinal positioning [J]. Discourse, Context & Media, 2012(1): 57~67.

[15]陈曦. 2011年度美国人权报告之中国篇的纯理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6]管彬尧, 杨玉晨. 有形语篇中无声语言的不对称现象——对英汉招聘广告人际意义的多元文化差异探讨[J].外语教学, 2011(2):11~14.

[17]管淑红.《达洛卫夫人》的人物思想表达的评价功能——叙述学与文体学的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 2011(3):77~81.

[18]何婷. 从评价系统看中西官方政治报告的人际意义差异——以201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为例[J].北方文学, 2011(9):200~201.

[19]何中清. 评价理论中的“级差”范畴:发展与理论来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6):10~18.

[20]胡社考, 程洪梅, 车振东. 就职演讲语篇建构的评价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4):105~108.

[21]黄寿松.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国际人权话语规范建构的若干影响与启示[J]. 人权,2016(1):7~15.

[22]江涌. 中国要说话,世界在倾听——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红旗文稿, 2010(5):4~8.

[23]李金实.评价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9(S1):201~202.

[24]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5):1~6.

[25]廖传风.评价理论在外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109~112.

[26]柳淑芬.中美新闻评论语篇中的元话语比较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3(2):83~89.

[27]罗艳华.论中美人权之争的根源与特性[J].山西大学学报,2007(3):213~219.

[28]司显柱,徐婷婷.从评价理论看报纸社论的意识形态[J].当代外语研究,2011(11):17~20.

[29]王菊泉.关于形合与意合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6):409~416.

[30]王啸.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6):58~65.

[31]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2001(6):13~20.

[32]魏兴顺,姚小英.语言的艺术、态度的载体——评价系统下奥巴马竞选演讲的人际意义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3):32~34.

[33]夏莉.基于语料库的美国人权报告之中国篇评价资源研究[D].安徽大学,2015.

[34]鲜开林,陈勇.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五个应当”[J].甘肃理论学刊,2015(1):57~61.

[35]徐玉臣.科技语篇中的态度系统研究[J].外语教学,2009(4):37~44.

[36]叶惠珍.后结构主义视域中的美国国会涉华话语霸权[J].华侨大学学报,2011(4):10~16.

[37]银香桂.从政治文献翻译的角度谈《2012年美国的人权纪录》英译本的翻译失误[J].现代语言学,2013,1(3):108~112.

[38]余继英.评价意义与译文意识形态——以《阿Q正传》英译为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2):83~90.

[39]张敬生.《2011年美国的人权纪录》翻译报告[D].信阳师范学院,2013.

[40]朱东华.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的评价语言范式特征——基于语料的态度和介入系统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67~74.

叶惠珍,金琼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