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养老问题及对策探讨——以“传统农区”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言

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后的养老问题既事关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否顺利推动,也是衡量城镇化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当前,农民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尤其是“传统农区”第一代农民工已经率先步入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阶段,要使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就必须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1)干预前后采用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个项目)、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个项目)对患者的身体状态进行评估。两个量表均按照疾病严重程度进行“0-4分”等级评价,得分越高表明焦虑、抑郁越严重。(2)采用Berthel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包括进食、洗澡、穿衣、平地行走等10个项目,得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第一代农民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而产生,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为我国工业化发展、城市建设和乡村繁荣做出巨大贡献。关于第一代农民工的定义,不同的学者虽然解释不同,但内涵都较为接近,刘传江(2007)将在20世纪80年代从农业中游离出来并加入打工者行列的人确定为第一代农民工,这一概念被学术界广泛认同。[1]吴红宇、谢国强(2006)从出生年代出发,认为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进城务工农民是第一代农民工。[2]对于第一代农民工养老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我国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人力资本角度来分析农民工的迁移动态、迁移意愿以及对流入地的社会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3]也有部分学者从农民工城市生活适应性角度来探讨我国农民工问题,认为农民工社会边缘化、无法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缺失。[4]国内代表性研究包括:刘传江等(2008)认为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障基本上处于低保障状态,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安排。[5-6]左停等(2015)指出流动农民工阶层受制度设计、自身流动性、就业稳定性等因素影响,其养老保险的人口覆盖情况并不乐观,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并完善政策。[7-8]概括而言,农民工养老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当前研究偏重于制度层面,包括制度的设计、完善与运营等,主要从外部环境来探寻农民工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法,缺乏微观层面探讨。本文选取“传统农区”第一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从农民工层面出发,旨在寻找农民工养老出路。第一代农民工即将面临养老难题,且多数来自“传统农区”,很多人选择返乡养老。此过程中,将会面临哪些障碍,障碍存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这也是我国“传统农区”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以“传统农区”第一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原因主要包括:首先,第一代农民工主要来自于“传统农区”,其户籍多数保留在自己的家乡,青壮年时进城务工,年老后回到家乡,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其次,“传统农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却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供应地,保障着国家粮食安全,妥善解决“传统农区”第一代农民工养老问题对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合理规划、安排“传统农区”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养老,既有利于保障第一代农民工老有所养、安享晚年,也有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据此,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农区”第一代农民工的基本特点与返乡情况,透视“传统农区”应对返乡农民工养老的不足之处,并试图为“传统农区”返乡农民工探寻一条尊重其意愿、满足其需求的养老之路。

一、“传统农区”第一代农民工特征及返乡情况:基于黄淮4市的调查

(一)数据来源

根据河南大学耿明斋教授对“传统农区”的划分标准,“传统农区”主要包括河北和河南境内太行山、伏牛山以东、桐柏山、大别山以北的地区;大别山和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苏北和淮北地区;山东省境内京沪铁路以西地区以及纵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中部的广大地区。[9]黄淮4市是指位于河南东南部、黄淮平原的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4市,以其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区位因素,黄淮4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与安徽、湖北交界,处于中原城市群的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是国家的重要节点城市,又是典型的农业大区和粮食生产大区;二是经济因素,黄淮4市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缓慢,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城镇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已经成为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塌陷地带”;三是人口因素,黄淮4市每年都拥有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是城市务工人员的主要“生源地”,这也导致了其将要面临大量的返乡养老农民工。综合以上因素,黄淮4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传统农区”乃至西部地区的一般特征,以其作为调研对象对于探究“传统农区”粮食生产安全、保障民生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特别是以黄淮4市作为调研观测点,对于我们研究“传统农区”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养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为了加快农地有效流转,“传统农区”政府应当建立专门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对土地流转委托进行专业化管理服务,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渠道,确保信息公开与对称,定期发布农地资源利用信息,完善农地流转咨询、指导和低价评估服务,实现农地流转有序进行。

本次调研依托信阳师范学院大别山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师生展开实地考察,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调研流程如下:第一,调研范围选择。选取河南省“黄淮4市”作为调研观测点,提前对当地情况进行初步了解,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磋商,事先进行预调研。第二,调查对象的选取。调查人员结合4个市区乡镇的发展情况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在第一代农民工返乡比较集中的地方采取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和入户访谈的方法获得资料。第三,调查数据的处理。本次调研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24份,问卷发放有效率81%,获得个案访谈案例20份。

(二)“传统农区”第一代农民工基本特征

1.性别构成

统计结果显示,第一代农民工中男性多于女性,比例分别为62.2%和39.8%,并且调研的4个城市均是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外出务工较女性更容易找到工作,而女性在照顾孩子、处理家务方面优于男性,所以,更多的家庭选择男性外出务工,女性留在家里务工的分配形式。

2.从事行业

统计结果显示,第一代农民工中29.5%从事建筑业,26.5%从事制造业,13.8%从事交通运输业,10.9%从事批发和零售业,10.6%从事服务业,8.7%从事其他行业。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代农民工主要从事体力劳动较强的工作,主要是受到他们的文化水平影响及由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所决定。

3.文化结构

2.完善农地流转市场

统计结果显示,第一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42.6%,初中文化程度占40.2%,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7.2%。第一代农民工所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使他们在城里寻找工作存在较多障碍。

4.身体状况

统计结果显示,第一代农民工身体状况整体良好占比为86.5%,虽患病但仍具有劳动能力占到12.9%。有0.6%的人员是由于患病或意外事故造成劳动力丧失,他们的生活就需要依靠子女,不能够再独立生活。那些具有劳动能力的第一代农民工是有就业需求的,他们会寻找机会再次就业。

 

表1 第一代返乡农民工的性别、文化结构、从事行业、身体状况统计

  

注:由调查数据整理所得。

 

分类指标性别男性女性从事行业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服务业其他频数(个)比例(%)频数(个)比例(%)195 129 60.2 39.8 96 86 45 35 34 28 29.5 16.5 13.8 10.9 10.6 8.7分类指标文化结构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或大专大专及以上身体状况健康一般患病有劳动能力患病无劳动能力20 118 130 52 4 6.1 36.5 40.2 16 1.2 175 105 42 2 54.1 32.4 12.9 0.6

(三)“传统农区”第一代农民工返乡情况

1.返乡意愿

统计结果显示,第一代农民工中有73.8%的人愿意回到农村,他们有着多年的务农经历,对土地有着深厚感情,为了增加收入而暂时进城务工,但是仍然将农村老家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属。

(1)灰土中的石灰选用达到国家三级标准的生石灰,消解3~5d后过筛使用,粒径不大于5mm;消石灰中严禁夹有未熟化的生石灰块粒,及含有过多的水分;

近年来,土地的保障功能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原因主要有:第一,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增收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虽然粮食产量也有所提高,但在粮食价格受国际影响而持续偏低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第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户的挤压。随着国家对土地集约化经营的鼓励与支持,各地加大土地流转进度,甚至有些地区强制进行土地集约化生产。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对土地的集约化而获得大量的农业用地,排挤了原本的小农户农业生产,导致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失去了原本的农业经营收入,而且,土地流转费用较低,不足以满足返乡农民工的日常开销,更不能保证返乡农民工的养老所需。第三,土地流转的期限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了使其集约化的经营方式获得保障,在流转小农户土地时,会与农户签订一个较长的土地流转合约。当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想要返乡务农养老时,却发现土地的流转合约未到期,从而无法获得土地耕种。这就使得第一代农民工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由于年龄偏大失去在城市务工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流转期限较长,在短期内无法收回耕种。第四,土地的集约化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由于当前土地征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政府对土地管理缺位,造成土地征收权被滥用,大量土地从农民手中被收走。另外,由于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和范围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使农民获得的新型土地补偿范围小、标准低,不足以弥补返乡农民工养老支出。

2.收入来源

统计结果显示,第一代农民工返回到农村以后的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事农业生产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收入,从而成为返乡农民工的首选,返乡后有32.4%的第一代农民工选择务农;二是在家乡附近城镇务工的收入,务工人员占总数的33.3%,是返乡后人数最多的就业选择;三是依靠外界支持的情况,靠子女养老的占返乡农民工的14.2%,靠以往储蓄的占12.7%,靠政府补助占1%;四是其他收入来源,占返乡农民工的6.4%。

 

表2 第一代返乡农民工的收入来源统计单位:%

  

注:由调查数据整理所得。

 

性别文化程度分类指标百分数高中及以上14.2 12.6 60 4.2 0 38.9务工收入务农收入子女养老以往储蓄政府补助其他33.3 32.4 14.2 12.7 1 6.4男性51.1 78 33.3 20.8 50 61.1女性48.9 22 66.7 79.2 50 38.9小学及以下29.3 28.4 33.3 50 100 22.2初中56.5 59 6.7 45.8 0 38.9

3.职业培训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48.8%的第一代农民工158人次在城市务工期间接受过职业培训,其中包括自费职业培训和非自费职业培训。116人未参加过职业培训,占外出务工人数的51.2%,返乡后,受到过职业培训的第一代农民工有38人次,仅占总人数的11.7%,没有受过培训286人,占88.3%。由此看出,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后所受的职业培训较低,这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加大对具有劳动能力的第一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使其具备再次就业的能力。

 

表3 第一代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期望统计

  

注:由调查数据整理所得。

 

分类指标收入稳定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子女教育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就业农业技术、机械支持频数(个)127 63 33 75 27比例(%)39.3 19.2 10.3 23 8.2

1.建立农地产权制度

从表1~3我们可以看到99.4%的第一代返乡农民工仍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因此仍有就业需求,统计结果显示,当问及他们再次就业的期望时,希望具有稳定的收入占到29.3%,其中,希望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和保证子女教育比例的分别占到总数的19.2%和10.3%,这表明返乡的第一代农民工不只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经历过城市务工生活后,他们开始重视社会保险与教育问题。第一代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对家乡的就业需求缺乏了解,因而,有23%的返乡第一代农民工期望有关部门能够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就业。此外,8.2%的第一代返乡农民工期望获得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支持,这一部分人主要来自返乡后的农业经营者。

二、第一代返乡农民工养老问题透视

ACMLGD模型在大量产品评论的客户意见中发现客户总体偏好的计算性能通常采用在有限时间内达到预定的一致性水平来衡量。因此,ACMLGD模型在大量产品评论的客户意见中发现客户总体偏好的敏感性分析与性能比较,一般研究达到预定义一致性水平的阀与循环次数对方案排序影响。在ACMLGD方法下,不同的预定义一致性水平阀与迭代循环次数对方案排序影响的计算结果表13所示。

(一)土地的保障功能弱化

我国土地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社会保障,在养老保障体系中曾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土地保障功能得到了强化,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正是这种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制度安排,保证了进城务工不顺利的农民工仍然可以选择返乡务农,避免了无业人员过多滞留城市而导致的大规模城市贫民窟出现。

静态质押监管属于较为常见的质押模式,其要求货物质押后待到质押期才可移动,期间不允许变动。实际上,静态质押监管模式与当前供应链物流的发展需要是不符的。企业需要源源不断地进出货,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静态质押显然阻碍了企业正常的采购和出货,因而要对静态质押进行创新,使之成为一种动态的管理模式。动态质押要求物流金融监管根据企业生产的动态需要,在自由仓库基础上建立库外仓库,使质押监管、存放成为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2]

(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

我国“传统农区”主导产业是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农业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劳动力需求状况。传统小农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对土地开发能力有限,因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其中,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方式的开展,大量的机械工具代替了人工劳动,在加大了对土地开发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传统农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且经济结构单一,除了农业以外,其他的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对解决当地的劳动力就业作用不大。第一代农民工返回到家乡以后,面对较少的劳动力需求市场,加上自身的竞争优势不突出,很难再次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三)传统养老方式改变

我国自古重视孝道,养儿防老是我国传统养老方式,但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地实施,农村家庭结构和规模发生改变,很多第一代农民工只有一个孩子,这给他们的子女带来很大养老压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第一代农民工子女有一部分进入高校读书,但很大部分选择放弃学业进城务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对城市生活有着更高的向往,他们不愿回到农村,这就造成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不在父母身边,子女无法尽孝,因此养儿不再能够防老。返乡后的第一代农民工,大多成为空巢老人,他们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从而感到失落与孤寂,晚年无法享受应有的天伦之乐,因而,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需要更多的关注。

(四)缺乏完善医疗体系

“传统农区”的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主要从事体力劳动,随着年龄增加,身体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需要社会提供完善的医疗体系为其服务。由于“传统农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没有足够财力和物力建设农村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虽然国家对此一直比较重视,但是,现有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依然无法满足返乡农民工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返乡农民工随着年龄增加,需要各种养老医疗护理等方面的服务,但是,当前“传统农区”对这一方面的建设还是相当缺乏,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补充。

第三,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新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加快推进水价、水资源费改革,加快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和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继续实施向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输水,巩固生态治理成果。

(五)精神文化娱乐不足

第一代农民工年轻时进入城市务工,他们见识了城市的繁荣与丰富的文化生活,返回到“传统农区”后拥有了大量空闲时间,而农村没有城市繁华,各种文化娱乐设施相对较少,很多“传统农区”的老年人大都靠在墙根晒太阳或打打麻将,老年人难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另一方面,子女不在身边会使老年人产生孤独感,缺乏生活的动力与热情,久而久之,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一项重任,也是解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必要措施,“传统农区”需要开展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让返乡农民工老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充满欢乐。

三、第一代返乡农民工养老问题对策

通过对“传统农区”返乡农民工养老问题的透视,我们发现再就业和完善的医疗、养老服务体系是返乡农民工所面临的主要难题,这显然区别于以往的文献分析。“传统农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滞后区,“传统农区”返乡农民工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还可以起到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积极示范作用。

从第一代返乡农民工基本特征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代农民工的返乡几乎是必然的,而且返乡以后的生活保障是其面临的首要难题,以往研究主要从制度保障方面进行返乡农民工的养老分析,对问题的探究侧重于从外部环境入手,偏重于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探讨,本文的问题透视从微观视角展开,从返乡农民工的需求角度出发,系统阐述返乡农民工返回到“传统农区”所面临的各项养老问题。

The most common toxicities are skin rash and hypomagnesemia[61,62]. To prevent severe skin toxicity,preventive skin treatments are often performed for patients treated with cetuximab.

北京的个人演唱会数量,1980年至1993年的总体趋势为逐年递增,1993年高达36场;1994年骤减,仅举办了两场;1994年至2002年,进入了低谷期。这9年间,平均每年举办不到4场个人演唱会。2003年北京个人演唱会的数量骤增,达到了22场,至2015年止,虽有波动,但总体呈递增趋势。

第一代农民工尤其是老弱病残农民工返乡养老有可能加重传统农区社会发展负担,影响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这就需要“传统农区”利用自身优势化解这一矛盾,加快产业转型,促进产业集聚效应形成,降低返乡农民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基于对“传统农区”第一代农民工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分析,本文对“传统农区”在积极应对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养老问题时提出以下建议进行探讨。

(一)优化农地流转,加强农业集约化生产

随着土地保障功能不断弱化,我们需要对土地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另一方面,很多返乡农民工已经不能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土地向部分种粮大户或企业集中成为一种趋势,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竞争能力。要加快农地的流转与集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4.就业期望

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首先要确保土地权责明晰,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每一个农户是实现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基础,只有确保每一个农户权利不被侵害,农民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建立农地产权制度,就是要每一家农户的权益都获得保障。

近日,广东珠海一网店店主因代购境外服饰且逃税300万元人民币,被法院判处走私罪,获刑10年并处罚金550万元人民币。这则消息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完善农地流转市场是为了提升土地流转效率,当前很多农户土地流转只是凭借口头协议或简单的书面凭证,没有规范的流转程序,容易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纠纷,为土地承包者带来生产上的麻烦。此外,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大多依靠熟人介绍,没有一个完善的交流平台,造成土地流转双方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妨碍农地有序流转。

3.设置流转中介机构

二、三年级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抽象概念本质的领悟,都必须以足够的直观材料和充分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对比上面表格及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十年前给二年级学生上“倍的认识”时,只有在“再识倍”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操作“摆一摆”多倍。除此以外的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扶”着学生感知理解“倍的意义”,生生互动较少。而十年后在三年级学生学习“倍”时,整节课学生都处在“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再画一画、做一做、分一分”的学习中,教师在重点、难点处介入学习,师生、生生互动比较多,学习方式呈现任务驱动化,让不同的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不同的体悟。

(2)伟晶岩标志:根据勘查成果及研究资料,规模的大伟晶岩往往具有较充分的结晶、分异空间,铌钽矿往往集中在规模较大的伟晶岩脉中。因此,幕阜山岩体西南缘片岩地区规模较大的伟晶岩脉可以作为重要的找矿标志。

(二)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振兴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旅游项目发展,既可以促进乡村经济振兴,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又可以拉动“传统农区”第一代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

自杀的适应器理论认为,自杀对于社会性动物来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一种适应机制,个体以牺牲自我生命的方式用以保证自身基因的传递,这种传递不借助于自身而是借助于个体的家人(de Catanzaro, 1991)。这一理论包括三个推论:第一,自杀跟智商正相关; 第二,自杀具有遗传性; 第三,自杀受到表征整体适应性降低的进化线索和当前因素的影响。可以看到,这三个推论都得到了众多证据的支持,从而为自杀的适应器理论提供了初步的证据。不过,鉴于直接证据较为少见,因而这一理论还需要经受新的实证研究的检验。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传统农区”第一代农民工就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传统农区”第一代农民工的主体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对参与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完成其由返乡农民工向乡村旅游服务从业者身份的转变。第二,保护和完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传统农区”第一代返乡农民工对当地的文化整理与保护尽义务,形成当地特色。第三,加强对“传统农区”第一代返乡农民工的服务培训,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质量,只有优质的旅游服务才能为当地旅游经济带来持续的发展。

(三)加大培养力度,培育中坚农民群体

将“传统农区”第一代返乡农民工培养成为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首先,村内青壮年劳动力已逐步转移进城务工,村内强壮劳动力缺乏促使“传统农区”第一代返乡农民工不得不承担起主要劳动力这一角色。其次,“传统农区”第一代农民工都曾经有过务农经历,对农业劳动较为熟悉且对农田土地带有一定的感情。最后,“传统农区”第一代农民工因进城务工而受城里的新理念、新思想的影响,更易于接受培训和学习。

“传统农区”政府应当投入更多的资金与技术来培育新型中坚农民,把第一代返乡农民工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不仅使其掌握现代化技术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式,而且帮助其树立现代观念,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使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制定有关培训政策,规范各项培训准则。第二,整合和优化培育资源。资源的整合利用主要是指优化资金的使用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培育工作的持续有效进行。第三,因地制宜,制定适当的培训方式。返乡农民工的年龄较大,对其进行培训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培训方式,不可拘泥于形式。

(四)完善服务设施,建设农村养老产业

加大“传统农区”农村养老产业的发展,是解决返乡农民工养老问题的关键。返乡农民工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大多成为留守老人,他们空闲时间增多,缺少子女陪伴,获得精神安慰较少。这就需要“传统农区”政府加大对农村养老产业投入,增加相应硬件与软件设施,为返乡农民工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获得良好的精神慰藉。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产业,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一,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农村公共品供应。加强对农村医疗、文化、休闲和健身等公共设施的管理,确保各项设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保障返乡农民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第二,通过政府补贴和政策性引导,鼓励商业养老机构进入农村,发展商业化农村养老服务产业,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在发展农村养老产业过程中,要着重建设完善护理服务体系。返乡农民工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而他们的子女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给予及时的照顾,如果再出现身体上的疾病,情况就变得更加糟糕,这时就需要完善的护理服务体系来满足老人们这一需求。

Omp的缺失加上ESBL和(或)AmpC产生,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研究中起重要作用,非产酶类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孔蛋白与不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也可根据研究结果进行针对性的用药。

(五)推动政策扶持,健全医疗服务体系

“传统农区”加强本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

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大多存在缺乏资金的难题,严重降低了医疗机构为当地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能力,限制了医院用于建设、培训、管理、奖励等费用的支付,甚至有些乡镇卫生院存在着高额债务负担。因此,应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实现农村卫生与其他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2.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制度

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古代货币在商贸活动中不仅履行了货币的职能,还逐渐产生了文化职能,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独一无二的钱币文化,并在产生过程中融入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诸多精华,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尤其深远,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政治交往、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的最好物证。本文主要根据前人的考古发现和相关文献记载,对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古代货币的境外流通状况作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梳理,并分析其对沿线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期为现今我国正在进行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找出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的关键是人才,“传统农区”乡镇卫生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骨干技术人员。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引进制度,为基层医疗服务注入新鲜血液。

3.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要增强广大医务人员遵纪守法、廉洁诚信的行医意识,将患者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简化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加强监督管理,防止乱收费项目、重复收费、多收费现象发生,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医药负担。

四、结语

“传统农区”返乡农民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需要政府给予足够重视。通过对我国“传统农区”返乡农民工特点分析和当前养老问题的透视,我们发现,深厚的乡土情怀是促使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养老的主要原因。但是,当前返乡农民工养老存在土地养老保障功能衰减、养老形式改变和医疗体系不完备以及精神文化娱乐不足等问题,基于这些难题,本文认为应当从加快土地流转以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多元化农村经济与农村养老产业以及完善医疗服务等方面来解决“传统农区”返乡农民工的养老难题。

[参考文献]

[1]刘传江,程建林.我国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与市民化[J].经济纵横,2007(7):18-21.

[2]吴红宇,谢国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利益诉求及角色变迁—基于东莞塘厦镇的调查分析[J].南方人口,2006(2):21-31.

[3]Brissette I,Cohen S,Seeman T E.Measuring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ocial networks[M]//COHENS,UNDERWOOD L,GOTTLIEB B.Support measurements and interventions:a guide for social and health scientists.NY:Oxford Press,2000:53-85.

[4]Meng X.Labour market reform in Chin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5]刘传江,程建林.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及其创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6):58-63.

[6]郑泰安,黄泽勇.农民工养老保障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2(3):66-69.

[7]左停,张国栋,徐小言.流动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的窘境与出路[J].农村经济,2015(3):74-79.

[8]汪伟,刘玉飞.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融入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6):87-93.

[9]耿明斋.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若干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04(1):13-16.

 
陈光,杜辉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