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山東博物館藏甲骨述要

更新时间:2009-03-28

殷墟甲骨是山東博物館的重要典藏之一,收藏數量達1.05萬片,這些藏品流傳有序、内容豐富,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學術史研究價值,彌足珍貴。山東博物館甲骨絶大多數是20世紀50年代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會移交入藏的。入藏之初就得到學界的重視,胡厚宣先生主編《甲骨文合集》時,先後四次來到山東博物館,高度評價了山東博物館所藏甲骨,謂:“從來搜集甲骨最勤的羅振玉舊藏之甲骨,以山東博物館現藏部分最精;外國人收集我國甲骨最多的明義士舊藏之甲骨尚留在國内的,在我們編輯的《甲骨文合集》出版之前,只有山東博物館所藏還從未發表過。由數量及品質看,山東博物館藏甲骨之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劉敬亭: 《山東省博物館珍藏甲骨墨拓集》,濟南: 齊魯書社1998年版,頁2—3。胡厚宣先生在這段評價中提到了山東博物館藏甲骨的兩大主要來源: 一是羅振玉舊藏,二是明義士舊藏。山東博物館另有來源於美國人柏根氏、益都孫文瀾等收藏家舊藏的殷墟早期出土品,這批甲骨的流傳與入藏事略對研究甲骨學術史有重大意義。

山東省博物館成立於1954年,建館之初藏品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調撥了山東省圖書館金石保存所收藏的青銅器、書畫、善本書等一批文物;二是接收了濟南廣智院歷年來搜集的動植物標本、古生物化石以及各類文物藏品;三是接收了山東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會解放初期收集保管的各類文物。其中,廣智院和文管會收藏的殷墟甲骨作爲重要文物也歸入了山東省博物館。廣智院甲骨主要來源於美國人柏根氏的捐獻。山東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前身是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其甲骨藏品主要來源於膠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移交的羅振玉原藏品、齊魯大學移交的明義士原藏品和山東省立圖書館移交的孫文瀾原藏品。

1948年7月,中共華東局、山東省人民政府領導的山東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在華東局駐地青州城東張莊成立,後移至臨朐小陡溝村,同年9月24日濟南解放,駐地遷至濟南。1953年,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正式改稱“山東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會”。1952年秋,時任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的王獻唐先生在工作總結報告《三年來的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中説:“在解放戰爭以後,如何使各部門接收或没收的有價值文物集中起來,不使它損失;如何迅速地把散落市面有價值的文物收集起來,不使它損壞,這便是省古管會那時接受的工作任務,要有步驟有重點地去做。”* 張廣存: 《介紹王獻唐先生的一宗佚文》,《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3期,頁45。解放初期,百廢待興,山東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面臨着調查、收集、搬運、整理、鑒定、保管、展覽等繁重工作,其發表的工作簡報中也多次寫到有關甲骨的工作事項。

1951年1月發表的《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一年來工作略述》寫道:

本年度所有收集工作,只限於接收及捐獻兩方面: 計接收甲骨九片,銅器六十一件……,總計一萬零五百九十九件。* 《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一年來工作略述》,《文物參考資料》1951年第1期,頁35。

又提到整理保管工作時説:

1951年1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接管並出資補助齊魯大學,解聘外籍教師的行政和董事職務,中國人收回了齊大的教育主權。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山東省膠東行政公署派幹部去東北地區鞏固地方政權,接受敵産。高兢生同志帶領十幾名同志到大連遠東煉油廠執行任務,在院内發現一只鐵皮箱,無鎖,電焊封口,箱内裝有何物無人知曉。用鐵錘砸開後,見箱内裝有木質小抽屉七十三個,布制小盒十一個,共嵌裝甲骨一二一九片。據分析,遠東煉油廠係海上碼頭,此箱應是日本人戰敗欲運走而未及運走者。膠東行政公署各救會會長張修己同志得知後立即來電叮囑:“務必妥善保管,待機運往膠東。”這批甲骨運到膠東後,先由膠東圖書館保管,一九五一年膠東文物管理委員會撤銷時,將所藏文物交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膠東圖書館所藏的甲骨亦隨同一起交於省文管會。後經專家鑒定,係爲羅振玉舊藏。* 劉敬亭: 《山東省博物館珍藏甲骨墨拓集》,頁489。

1951年7月發表的《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簡述》中總結了1948年7月至1951年4月的工作内容,多次提到甲骨:

(1949年)爲接收各機關交管及地方人士捐獻古物之集中,搬運工作至爲繁瑣而重要……較爲重要的有: ……(3) 膠東文管會之甲骨文字一千三百餘片,原裝八十四匣。* 《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簡述》,《文物參考資料》1951年第7期,頁177。

“登完记,你们就尽快把婚礼办了,然后赶紧要孩子,趁着我和权筝她妈还能动弹,帮你们把孩子带大。”老妈郑玉英又加上一句。

(1950年)九月,爲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國慶,特舉行一次大規模公開展覽,……内容包括: 銅器、甲骨刻辭、碑帖……,參觀群衆絡繹不絶。* 《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簡述》,頁179。

陳列的同時不忘研究甲骨,提道:

以後將繼續以所藏殷代甲骨文字,選擇骨片較大、文字易讀的,加以詮釋,已研究甲骨十三件,期能提高工作人員業務認識。* 《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簡述》,頁179—180。

本试验的各项数据表明,不同炼苗方法对烟株生长发育和产值产量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影响。本试验处理3的烟株总体表现相对较好,可能是处理3炼苗方法能够使烟苗长壮,更好、更快地适应大田环境。其他2个处理则随着炼苗强度的减小,农艺性状相应变差,但主要表现在产量上有明显减少。所以,合理炼苗可以提高烟叶的产量。因此,炼苗对于培育优质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工序。今后应根据品种的特点和当地生态条件采用不同的炼苗方法,以保证烟叶的质量、产量满足工业需求。

山東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之初就已意識到甲骨的重要性,工作人員特别重視對甲骨的調查、搜集、搬運、陳列、保管及研究工作,這對甲骨的傳承有重要意義。以下就以原藏家爲綫索,對山東博物館藏甲骨的來源、流傳、入藏及人物事迹略作介紹。

浮动核电站是将核动力装置安装在海上平台上并提供能源的装置,浮动核电站能够同时提供电、热、淡水和高温蒸汽等多种产品,可满足区域供电、区域供热、海上石油开采、化工、极地或偏远地区、孤岛等的特殊能源需要,具有灵活性强、用途广泛的特征[1-4].

羅 振 玉

山東博物館收藏羅振玉舊藏甲骨1219片。羅振玉(1866—1940),字叔言,號雪堂,浙江上虞人,“甲骨四堂”之一,在甲骨材料的搜集、著録、流傳上做出了突出貢獻。羅振玉自1906年起開始搜集甲骨,總數約3萬片,* 王宇信: 《甲骨學通論》(增訂本),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頁74。其搜集事略詳見《甲骨學殷商史研究》。* 宋鎮豪、劉源: 《甲骨學殷商史研究》,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頁38—39。羅振玉著有《殷虚書契前編》、《殷虚書契菁華》、《殷虚書契後編》、《鐵雲藏龜之餘》、《殷虚書契續編》五書,著録甲骨5000餘片。1914年,羅振玉寫成《殷虚書契考釋》,使甲骨卜辭基本可以通讀。1928年羅振玉遷居大連旅順,同時將舊藏十萬餘册古籍和大量文物從天津帶來,置於新建的“大雲書庫”中。1940年羅振玉去世。1945年8月蘇聯紅軍解放大連後,對旅順進行了軍事管制,蘇軍徵用了羅氏的住宅和藏書樓,致使大多數文物古籍流散民間。

1932年底,明義士受邀到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任考古學教授,將收藏的甲骨等部分藏品運到濟南齊魯大學内。齊魯大學是一座教會大學,成立於1917年,其前身是由美國、英國等教會創辦的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1904年由濰縣廣文學堂、青州共合神道學堂和濟南共合醫道學堂合并而成。1933年冬,齊魯大學創辦“成章博物館”,館内文物展品主要來自齊大國學研究所和明義士的收藏。在齊大任教期間也是明義士學術研究最多産的時期,他先後完成了《甲骨研究》、《考古學通論》的講義的寫作,并發表了一系列研究甲骨文的論文。方輝先生對明氏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統計。* 方輝: 《明義士和他的藏品》,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頁32。

對接收各物均加以鑒别及説明,甲骨、銅器、陶器、磚瓦、瓷器、玉器、古錢各别或合并加以裝盒裝座。* 《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一年來工作略述》,頁36。

本年(1949年)四月,派本會委員張天雲赴萊陽縣吴家灘整理並審查甲骨。* 《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簡述》,頁178。

1936年,明義士回國休假,因抗日戰爭爆發未能再回中國。據方輝先生《明義士和他的藏品》一書載,明義士回國前將其藏品存放在他的好友羅維靈醫生的房子裏,把比較重要的甲骨和青銅器等存放在房子的閣樓上。1942年,日本軍隊占領齊魯大學,爲了防止日本人發現,明義士的朋友肯尼士·麥考爾等人將文物轉移到安全的地方,部分埋在校園内的五個地方,他們繪製了兩張地圖,一張由傳教士安德魯·托馬遜保存,一張寄給明義士本人。

1943年10月,中共膠東區黨委、膠東行政公署成立膠東圖書館,任命王景宋爲館長,其任務是收集根據地的圖書和文物,駐地在煙臺栖霞。後經多方輾轉,羅氏舊藏甲骨入藏膠東圖書館。1948年4月24日,中共膠東區委下達通知,宣布成立“膠東文化古物委員會”(後改稱“膠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膠東圖書館成爲其直屬單位。劉敬亭先生在後記中提到了“一九五一年膠東文物管理委員會撤銷時,將所藏文物交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膠東圖書館所藏的甲骨亦隨同一起交於省文管會”一事。這與前述《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簡述》一文記載不同,《工作簡述》中提到省文管會接收甲骨的時間是1949年,應以1951年發表的《工作簡述》爲準。另外《工作簡述》提到的甲骨數量爲“一千三百餘片,原裝八十四匣”,囊匣數量與劉敬亭所述是一致的,但甲骨的數量與目前實際數量不符。甲骨入藏後,部分甲骨經專家綴合粘在一起,劉敬亭所述1219片就是綴合後的實際數量。“後經專家鑒定,係爲羅振玉舊藏。”鑒定爲羅振玉舊藏甲骨一個最重要的依據就是這批甲骨有部分曾著録於羅氏編著的《殷虚書契》和《殷虚書契後編》。

另外,山東博物館有一批甲骨曾經黄縣王惠堂先生舊藏,嵌裝於三個藍布囊匣中,共79片。三個囊匣外均有王惠堂題簽“商貞卜文古物”,題簽時間爲“庚午年”,應爲1930年。題簽上均標明匣内甲骨數量,並鈐“致中和珍藏印”朱文方印。王惠堂,名和言,字惠堂,道名雲濟,清同治九年(1870)生於黄縣(今煙臺龍口)西關二聖廟,卒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一生善經商,以經營“熾昌厚”號著稱,作爲龍口八大行之一的熾昌厚,兼營煤炭、水運等業務,並於大連設分號。經胡厚宣鑒定爲羅振玉原藏品。據甲骨匣外題簽知,王惠堂得到這批甲骨的時間最遲不超過1930年,是直接得自羅振玉還是輾轉古董商人購得尚需進一步考證。王氏舊藏如何流入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劉敬亭先生提到爲捐獻,考慮到王氏1935年去世,或爲其後人捐獻,具體捐獻時間有待查實。

明 義 士

山東博物館藏甲骨以明義士舊藏爲最多,逾8500片。明義士(1885—1957),加拿大人,1910年接受加拿大長老會海外傳教協會的安排,到中國河南“加拿大長老會豫北差會”工作,1914年被派往彰德府(今安陽)傳教,收藏甲骨文逾3萬片。據董作賓、胡厚宣所作《甲骨年表》記載:“明義士子宜乘老白馬游於洹水南岸,考察殷墟出土甲骨文字情形。自此以後,頻往調查搜求,所獲頗多。惟明義士初得大胛骨,乃新牛骨仿製者,售者欺外人不識真僞,舉以鬻之。未久,乃腐臭不可嚮邇。然明氏從此悉心考究,終成鑒别真僞能手……以後,乃知小者之不可忽,故所得甲骨以碎片爲衆。”* 董作賓、胡厚宣: 《甲骨年表》,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頁9。1917年明義士編成《殷墟卜辭》一書並出版,書中著録摹寫了甲骨2369片。據他在書中稱其所得甲骨已達5萬片,成爲最大的甲骨收藏家。這些甲骨現藏南京博物院。1917年初明義士應召隨“中國勞工團”赴法國前綫服役,1921年春夏之交,他回到安陽,又重新開始了甲骨研究和收藏。1923年到1926年安陽小屯村所出甲骨大多被明義士購藏。1927年,北伐戰爭爆發,爲避戰亂,明義士來到北京的華北聯合語言學校任教,繼續他的學術研究,並從後得的甲骨中選了千餘片,請人拓了5份,分贈馬衡、容庚、商承祚、曾毅公,並自存。1951年,胡厚宣據拓本摹了847片,編入《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録》。

为此,盐湖股份公司顺应市场、审时度势,在营销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变革。他们围绕机制、营销创新进行主动变革,在市场中联合力量、协作竞争,创造竞争主体共赢的新格局。日前,围绕盐湖股份公司进行的一系列营销创新,《中国农资》记者采访了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吴文好。

羅氏甲骨是如何流入山東的呢?山東博物館原保管部主任劉敬亭先生在其編著的《山東省博物館珍藏甲骨墨拓集》一書的後記中説:

文中提到此箱甲骨應是日本人戰敗欲運走之物,那麽日本人是怎麽得到羅氏甲骨的呢?1945年,大連解放時就已經被日本占領了40年,40年間,大連的文物古迹遭到了空前的破壞。日本人掠奪了大量的珍貴文物,盜運回國。這批甲骨或爲1945年8月蘇聯紅軍入城前後,羅氏舊宅散出之古物。日本人將其放入大鐵箱内並焊住封口,本密謀偷運回國,然而9月山東省膠東行政公署派幹部赴東北接收敵産時,發現了這個秘密,打開了這個大鐵箱。

5.锅中留油烧热,入番茄酱翻炒,调入盐、白糖,倒入炸好的里脊肉条,加入菠萝条快速翻炒均匀,起锅盛入盘中,撤上葱花即可。

目前,BIM作为建筑行业重要的数据化工具,具有可视化优化性及可出图性等特点。相对于二维审图软件,结合BIM的审图技术可以实现三维可视化,更为直观的体现出不满足要求的构件位置,使得施工图审核工作质量得以保障,审核的效率得以提高,进一步推进了智能化审图技术的发展,保障了建筑施工安全。

(4) 在实际注浆过程中,速凝类浆液在短时间内物质形态会发生相变过程,即采用的单一的非牛顿流体本构模型难以准确地描述这一复杂特征,后续有必要在该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6月,山東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暫時接收齊魯大學文物(包括校方文學院國學研究所、校博物館、加拿大籍教授明義士、美籍教授温福立四方所有的文物)。先是,省古管會知道齊大存有文物,提出應由政府管理的意向。校方於本月21日向省文教廳發出《我校存儲古物請轉請省政府代管》的報告。文教廳徵得省政府、華東局文化部同意,提出由省古管會與齊大共同組織工作組,接收齊大文物。23日工作組召開座談會,參加者有省古管會王景宋、王獻唐、宋協明等;齊大有校長楊德齋、文學院院長張維華及英籍原校長林仰山等。接收齊大地上文物103箱。25日發掘齊大校園内4處地下文物,共計8箱。地下8箱原爲明義士及温福立所有,兩人1937年回國前交林仰山代管。……文物總計2.8萬餘件,包括金屬、玉、石、蚌、骨、陶、瓷、磚瓦、雜類及甲骨,甲骨總計8106件(無文字的小片未計)。時華東局文化部、省政府曾報告國家文化部、外交部,兩部指示: 暫由省古管會代管,登記封存,以待外交處理。* 山東省文物事業管理局編: 《山東文物事業大事記》,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頁92—93。

1.2.6 寒暑假期生活状况 问卷学生普遍回答在家放松休息,每天的生活都是吃吃睡睡、看电视、玩游戏、会亲友;少数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干农活或做点社会兼职;个别学生利用假期到驾校学开车、外出旅游,学习看书和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是极少数。

1959年6月8日,文化部就處理前齊魯大學所存文物事,致函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提出以下處理意見: 原齊魯大學收藏及明義士、温福立未及運走存放於齊魯大學的2萬餘件文物交由山東省博物館,由其開箱清點,造具詳細清册,編目入藏;按當地市價估價留册;處理情况鈔送文化部一式二份備查。時估價甲骨,平均不足1元1片。* 山東省文物事業管理局編: 《山東文物事業大事記》,頁117。

1959年,根據文化部的意見,明義士甲骨移交入藏山東省博物館。博物館工作人員蓋子逸等人對明義士舊藏文物進行清點登記,並製作詳細清册《明義士收集我國文物目録》(圖一),對明義士舊藏文物進行了分類統計,統計的甲骨數量爲8168件。因爲同時移交的還有齊魯大學原有文物,其中也有少量甲骨,所以明義士舊藏甲骨的確切數量還有待核實。目前山東博物館與中國社科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合作開展“山東博物館珍藏甲骨文的整理與研究”項目,期待對這批甲骨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圖一

 

孫 文 瀾

孫文瀾(?—1935),字觀亭,山東益都人(今山東青州)。孫文瀾喜好銅器古泉、古印封泥、陶文磚瓦石刻,鑒别亦精。他曾隨堂兄孫文楷(1846—1912)治金石之學,孫文楷金石著述多得其資助。1907年以前,孫文瀾曾變賣家財,購得甲骨100片。美籍傳教士方法斂從中選摹31片,收入《甲骨卜辭七集》一書。1931年孫文瀾結識時任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的王獻唐先生,二人往來甚密,交情篤厚,孫文瀾先生常爲省立圖書館鑒定購藏金石文物。孫文瀾臨終前曾留遺囑:“所藏金石古陶,盡先由館選取,館中不收者,始能出售。”1935年孫文瀾去世後,家人爲籌備喪資,欲將孫氏生前珍藏的甲骨售於省立圖書館。圖書館報請省府出資,所批款項僅能購買9片。王獻唐私人購買22片,1959年捐於中國科學院,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孫氏舊藏甲骨除這31片流傳有處之外,尚有69片不知歸於何處,有待進一步探尋。

20世紀70年代胡厚宣先生專門撰《臨淄孫氏舊藏甲骨文字考辨》一文,考釋這9片甲骨,認爲連同入藏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22片甲骨,孫文瀾舊藏的這31片均爲真物無疑。提到孫氏舊藏的甲骨就是方法斂所著《甲骨卜辭七集》第六部分所收録的《孫氏所藏甲骨文字》,並對其來源、流傳始末做過介紹:“臨淄孫文瀾舊藏甲骨,係1907年以前所得,乃早期殷墟出土之物。1935年夏間孫氏死,原藏甲骨一百片,據説‘山東圖書館想買,而教育廳不給錢’(張履賢致張政烺信函,刊北京大學潜社《史學論叢》第二册,1935年),最後只買了九片,有兩片爲一片之折,實際上僅有八片。山東圖書館將這八片甲骨,裝一長方黑布盒,封面題‘殷商契卜甲骨’,盒蓋裏面裱有拓本。又加以説明,‘甲骨九片,均河南安陽縣殷墟故地出土,皆商代灼卜刻辭,山東省圖書館藏’,並蓋有‘山東圖書館’圖章。這盒甲骨,現歸山東博物館保存。孫氏所藏甲骨,另外還有二二片,同時歸於當時山東圖書館館長王獻唐,王氏特製兩個方形本色楠木盒,每盒内嵌裝一一片,兩盒共裝二二片。解放後,王氏於1959年將兩盒甲骨捐贈中國科學院,現歸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庋藏。”* 胡厚宣: 《臨淄孫文瀾舊藏甲骨文字考辨》,《文物》1970年第9期,頁53。

如胡厚宣先生所述,這九片甲骨在王獻唐先生的努力下於1935年入藏當時的山東省立圖書館,並在館内得到精心的保管,嵌裝入盒,請傅斯年先生在封面題寫“殷商契卜甲骨”,編入館藏登記號爲“骨00001至00009”,並排入文物排架(參見圖二)。

  

圖二

  

圖三

然而1937年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使包括甲骨在内的山東省立圖書館藏古籍、文物危在旦夕。爲保護珍貴的文物,延續齊魯文脉,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王獻唐選取館藏古籍、書畫及金石器物精品31箱,計劃與時任典藏部主任屈萬里及工人李義貴一起護送這批文物南遷至戰爭的大後方四川。這盒甲骨就在這批珍貴文物之列,《南遷文物清册》中登記甲骨見圖三。文物南遷時,先由濟南出發至曲阜,在曲阜又將文物精中選精,挑選出10箱,再次出發途經兖州、開封、鄭州,抵漢口後轉宜昌,渡三峽,入萬縣,最後到達四川樂山,行程達7000 餘里。到達四川後,王獻唐一行將所帶圖書文物悄然密藏於四川樂山大佛寺天后宫中,日日守衛着這批珍寶。爲躲避日軍空襲,工友李義貴長年蟄居岩窟佛寺,守護文物圖書。1950年12月25日,深藏樂山十餘年的文物精品經由北京運回濟南,交由山東古代文物保管委員會保存,這批文物是文化部文物局前往四川進行文物調查時運到北京的,查點無損。1951年公布的《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簡述》列舉了1950年的搬運工作,提道:“本年較重要的搬運工作,計: (1) 四月,由濱北專署運回秦二世琅琊台刻石。(2) 一九三七年抗戰初期,前山東省立圖書館運存四川樂山重要古物九箱,‘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前往調查川地古物,經樂山,當將該項古物運京。文物局除留置滕縣安上村出土銅器十二件、秦瓦量一件外,其餘均發交本會,於十二月二十五日運回。”* 《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簡述》,頁179。其中甲骨也一同運回,1951年的《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一年來工作略述》提道:“本年度所有收集工作,只限於接收及捐獻兩方面: 計接收甲骨九片……”* 《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一年來工作略述》,頁35。

孫文瀾舊藏的甲骨中有一片牛肋骨卜辭,極爲罕見,僅在美國和臺北史語所發現。另有一片爲龜背甲卜辭,由於骨面不平,不便於灼兆刻辭,因此殷人很少使用龜背甲刻辭。龜背甲卜辭甲骨在殷墟的出土量並不多,這對研究商代占卜用龜的來源有重要意義。

柏 根 氏

柏根氏(Bergen Pane,1860—1915),美國長老會傳教士,1883年來到中國,1904年任山東濰縣廣文學校校長。1904—1908年,與駐青州的英國人庫壽齡和駐濰縣的美國人方法斂,同時在濰縣收購甲骨並進行研究。柏根氏收藏甲骨數量不多,只有70餘片,但均爲殷墟早期出土之物。

1904年,英、美教會遷青州博古堂至濟南内城外西南角,翌年底落成並改稱“濟南廣智院”,其收藏及陳列共分古物、天文、礦物等13類,英籍傳教士懷恩光任院長。柏根氏將所藏74片甲骨捐獻給廣智院。1917年,廣智院作爲社會教育課,與文、理、神、醫諸科並列,歸入齊魯大學。明義士在齊魯大學任教時,將柏根氏舊藏甲骨進行摹寫、釋文,編著《柏根氏舊藏殷墟甲骨文字》,著録甲骨72片,於1936年石印出版。明義士在序中寫道:“柏根氏,美國人,於1883年來華,1904年任濰縣廣文學校校長,即齊魯大學在濟南成立前之舊校,而齊大西樓之以柏根名,亦即爲氏長校之紀念者也。氏當1904—1908年間,嘗與駐青州英人庫壽齡牧師、駐濰縣美人芳澤普博士同時在濰縣收購甲骨而研究之,然氏當日僅知甲骨出土於河南衛輝汲縣之比干墓,而其確址安陽小屯之古殷墟則爲估(沽)販所密而弗宣者也。”* 明義士: 《柏根氏舊藏甲骨文字》,濟南: 齊魯大學國學研究院1936年版,頁1。

(5)专属性试验:分别吸取以上3种溶液按拟定的色谱条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阴性对照色谱中,在与黄芪甲苷、供试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无色谱峰出现,专属性良好,结果见图1。

柏根氏甲骨於20世紀30年代在濟南廣智院展出過。明義士在序中對展出情形介紹説:“氏所收藏諸甲骨,現陳列於濟南南關廣智院,當日以防損折,皆用麥糊粘貼於塗墨之厚紙上,而密封於玻璃櫃内,於是此三千餘年貴重之史料陳列院中,爲多數人所忽視者,蓋已歷三十載矣。”* 明義士: 《柏根氏舊藏甲骨文字》,頁1。

LaserGas Ⅱ激光氧分析仪应用到SAR装置再生炉后,运行中的维护包括: 透光率的调整、法兰孔的清灰、透光视镜的清洗、气密性检查、氮气吹扫流量的检查。

1941年12月,日軍接管齊魯大學,廣智院易名“科學館”,抗日戰爭勝利後廣智院被英國浸禮會收回並使之脱離齊魯大學而獨立,新中國成立後先歸省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處,後并入山東省博物館,柏根氏舊藏甲骨74片也歸入山東省博物館。另外,查20世紀60年代老賬册,另有一包甲骨共51片也接收自廣智院,或爲廣智院前期收購。

 
于芹,張媛
《甲骨文与殷商史》 2017年第00期
《甲骨文与殷商史》2017年第0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