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清華楚簡文獻所見商代史迹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衆所周知,繼2010年以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以每年一輯的速度先後陸續出版了六輯,引起海内外先秦學者的極大反響。其内容有的見於傳世經典《尚書》、《逸周書》、《詩經》篇章,如《説命》、《祭公之顧命(祭公)》、《皇門》等;有的是歷史書籍和文書,如《楚居》、《繫年》、《耆夜》、《芮良夫毖》、《周公之琴舞》等,是歷史傳聞史料編纂而成。欣喜的是,在這批清華戰國簡文獻中,保存了一些有關商代的史料傳説中的歷史人物,還涉及商代的重要地名,都可以從卜辭中得到證實。這批出自戰國人之手的清華簡,是未經後世改動的珍貴史料,補充了傳世文獻的不足,它的内容和價值,可以説並不亞於歷史上的西漢時期“孔壁藏經”和西晉“汲冢竹書”。

一、 《保訓》所見商代王亥史迹傳説

《保訓》簡不見傳世文獻記載,* 李學勤主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 中西書局2010年版,頁23。主要記文王在位五十年病重,將不久於人世,向武王臨終前追述先賢帝王業績,鏡鑒夏商二代的盛衰、治亂,反思淫亂國亡的教訓,希望武王承繼堯、舜明德,修身取中和之道治國,其中講述商王上甲微之父王亥與有易這段恩怨故事。

昔微假(假)中于河,以(覆)有易,有易伓(服)厥罪。微亡害,乃追中于河(簡8),微志不忘,傳貽子孫,至于成康(唐)。祗備(服)不懈,用受大命,嗚呼發,敬哉!(簡9)

商王上甲微之父王亥服牛,被有易殺害,有易獲取王亥牛羊,上甲微借河伯之師滅有易部族,誅殺族首綿臣。這段傳説故事見於《山海經·大荒東經》:“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于有易河伯僕牛,有易殺王亥,取僕牛。”郭璞注引《竹書紀年》曰:“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於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殺其君綿臣也。”王亥與有易的傳説向來被世人看作是一個部族對另一個部族復仇的故事。《楚辭·天問》所云“昏微遵迹,有狄不寧”,與《保訓》楚簡“有易服厥罪”在口氣上有所不同。《保訓》簡中所記上甲微得到河伯正義的幫助,借師覆滅了有易部族之後。這篇遺訓,其實是文王借王亥的傳説,真正目的來表達君王建國執中而服人的用意。

商人稱高祖“王亥”的“亥”字,从隹从鳥,正如《山海經·大荒東經》所曰,“兩手操鳥”,表明早期商族是以鳥爲圖騰,這個特點一直被商代後人作爲信史傳誦。《詩經》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玄鳥生商”的始祖創生神話由來已久,散見於傳世文獻典籍。

“霍尼韦尔拥有世界领先的管理经验,也是业内一流的实战专家,是该项目理想的合作伙伴。此次合作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打造创新型的精细化工旗舰企业的梦想。”中化集团化工事业部副总裁王军表示,“同时也将推动中国精细化工领域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楚辭》追述了王亥的始祖是玄鳥致貽生商,並説出王亥牛羊被有易所獲的故事,這與《保訓》楚簡傳説大致相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記有燕銜卵生契的故事。玄鳥致貽神話傳説在戰國時期普遍流行,安陽花園莊東地甲骨第3片記有地名“玄鳥”合文,“玄鳥”作地名,可見玄鳥一辭已在多方面使用。

《保訓》簡所載上甲微之父王亥至成唐(湯)商代先公世譜,與卜辭祭祀先祖王亥、上甲微、唐互爲印證。

1.1.2 排除标准为具有以下任意一项者:①患有梗阻性疾病;②急性腹泻患者;③其他短期内会改变排便情况的疾病;④精神障碍者;⑤不愿参加本次研究。

傳世和出土文獻言傅説居住在“北海之洲(州),圜土之上”,楚簡《説命(上)》中多次提到的“邑人”(簡1.5.6)。邑,爲地名,* 饒宗頤: 《殷墟卜辭貞人通考》下册,香港: 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版,頁781—782。“邑人”一詞見於卜辭: * 楚簡中所涉言“邑”地,近期王準先生研究表明:“包山楚簡中,邑名之首碼聯地名、機構或人名,(本文稱之‘邑名首碼’)並非隨意書寫,而是有着較爲嚴格的格式,用於表示該邑的上下隸屬關係。”簡本《説命》所言“邑人”,邑名之前並没有地名和人名綴聯的這種格式,我們分析認爲,實際上應是沿襲商人的地名稱呼。王準: 《包山楚簡所見楚邑新探》,《中國史研究》2013年第1期,頁16。

《合集》32916

卜辭多見王亥與上甲微合祭用牲,説明其世承的血緣關係。被燎祭的王亥、上甲微可與“河”合祭,“河”往往出現在王亥、上甲微名字之前或之後。

(2) 貞上甲日枻。

商代“百工”與“胥靡”的身份屬同類,相當於“多任”(《合集》11484、19433)。卜辭中“工”的身份爲王室的工奴或刑徒,屬於最低下的賤民,可當作祭祖犧牲。* 肖楠: 《試論卜辭中的“工”與“百工”》,《考古》1981年第3期,頁266。爲防止逃跑,工奴往往帶着枷鎖勞作:

一个完整的移动端微课直播平台推流要有四个环节,即推流端、视频处理、播放器播放和交流互动。在完成播放器SDK的设计与编写之后,可以将其与推流端SDK、播放器SDK、即时通信SDK进行集成。

于河、王亥、上甲,十牛卯十。

《合集》1182

(3) 辛巳卜,貞王、上甲即于河。

我俩拦了辆出租,潘阳一上车就合上了眼。不一会儿,一条晶亮的哈喇子就从他的嘴里滴拉下来,掉到前大襟上。看他这副样子,谁能想象到,六年前,他是有名的“三中四少”之首,号称“玉树临风小潘安”。时光和欲望摧残了他的容颜,让他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变成了中年人。

《合集》34294

“河”向來被學者認爲是自然神名,值得注意的是歷史傳説中的人物“河伯”,在《保訓》楚簡中却寫成“河”,正好與卜辭暗合。羅琨在《殷卜辭中高祖王亥史迹尋繹》一文指出:“卜辭中的‘河’除了代表大河之神外,還有一重身份,即有祖神的性質,正可用王亥與河伯建立過人爲的血緣關係,而河伯後來又與大河之神合二爲一來解釋。”* 羅琨: 《殷卜辭中高祖王亥史迹尋繹》,張永山主編: 《胡厚宣紀念文集》,北京: 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頁58、60。歷史傳説往往有着史實的淵源,《保訓》楚簡的傳説正好反映了河伯的事迹在“口耳相傳”的夏代的流傳,以及其從人到神的演化過程。陳來先生指出:“作爲神,他們既不是古老的神靈,也不是自然人格化派生出來的;而是歷史人物被神靈化。它既保佑着歷史,也兼任自然神。”* 陳來: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 三聯書店2002年版,頁101。而這一現象,已經在卜辭中得到印證了。卜辭中“上甲日”與“河日”對貞(《合集》1182),同列爲祭祀對象,河與上甲合祭,殷人將“河”看成是有血緣關係的人神來祭祀,“河”與先公享有同等專廟並立祭日。

戰國時期一個特點,傳説中的神話人物,已不再是自然神靈而是歷史人物化的諸神。《保訓》簡,記載了上古傳説中的歷史人物如堯、舜、上甲微、有易及成唐(湯)的故事,他們的傳説,當時被視爲一個完整的信史被楚人記載。《保訓》簡追溯了商代有易與河伯的那段膾炙人口的傳説故事,河伯不再充當傳説中被祭祀的自然神,已成爲部族式的領袖人物。這種宗教異變現象,一方面説明神話歷史傳承中的演化分離,開始走出原始自然宗教信仰的模式,從《穆天子傳》中的“河伯”可以看出,西周晚期河伯扮演的角色與文化内涵與商代卜辭中被祭祀“河”神,實際上有一脉相承的淵源關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春秋時期社會信仰的演化和文化的精神需求情結,民間追求的偶像已不再神明化。

(4)对目前攀西钛精矿进行粒度分级处理,粗颗粒钛精矿走人造金红石路线,细颗粒钛精矿进行预处理(如造粒)后进电炉熔炼成钛渣后走PUS路线。并加强两条工艺路线的工艺参数优化工作。

二、 《楚居》中汌水與卜辭丹、襄、曾地

《楚居》是一部講述楚人歷代世系遷徙的歷史文獻,* 李學勤主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頁85。楚人自述先祖最初遷徙發源自丹淅地區,首言:

季橁(連)初降于山,氐(抵)于槓(穴)竆(窮)。(前)出于喬山,(宅)凥(處)爰波。逆上汌水,見盤庚之子,凥(處)于方山。”(簡一)

汌水,即《漢書·地理志》的鈞水,在今湖北丹江口水庫一帶。* 何琳儀: 《楚都丹淅説新證》,《文史》2004年第2期,頁11—18;李學勤: 《論清華簡“楚居”中的古史傳説》,《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水經·丹水注》引:“《吕氏春秋》曰:‘堯有丹水之戰,以服南蠻。’即此水也。又南合均水,謂之析口。”楚國的先祖最早就生活分佈在商朝的南部今淅川一帶,揭開了自商代以來,丹淅流域與楚國歷史形成的淵源。“丹”作爲一個族名,自夏代就已存在,* 《古本竹書紀年》曰:“后稷放帝朱於丹水。”《尚書正義》引《漢書·律歷志》云:“堯讓舜,使子朱處於丹淵,爲諸侯。則‘朱’是名,‘丹’是國也。”屬南蠻之地,《詩經·商頌·殷武》曰“維女荆楚,居國南鄉”。到了周初丹淅一帶已發展成爲楚人據點,被封爲“丹陽”。《史記·楚世家》載:“熊繹當周成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陽。”

短短几年间,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武丁時期,臣服於商王被册封爲“丹伯”(《合集》716正)就已擁有被册封的領地,卜辭記載商王經常往返於丹地田游:

(2) ……卯卜……貞…………在丹。

《合集》8014(武丁期)

(3) 貞亡灾……在十月,在丹。

《合集》24385(祖庚祖甲期)

(4) 己卯卜,王在丹。

《合集》24386(祖庚祖甲期)

“丹”地在卜辭究竟在何處,長期以來並没有受到學者關注。從以下商王田獵“丹”地與“瀼(襄)”地同版,相距約四五日距離,不難推測“丹”即在今湖北丹江口一帶,近河南淅川,在丹、淅二水合流之處,史稱“丹淅之會”,距今湖北北部襄陽不遠:

(5) 辛巳卜,【行】貞: 王步自丹……【亡】灾。

乙酉卜,行貞: 王步自遘于亢,亡灾。在十二月。

庚寅卜,行貞: 王步自遘于瀼(襄),亡灾。

《合集》24238

“瀼”,地名,即襄字,于省吾曰:“按這個字乃《説文》棌c字的初文。《説文》讀若穰。”* 卜辭中从水地名往往省形,如“在灂”(《合集》36851)、“在爵”(《合集》36537、37458)、“在枔”(《合集》24339、24341)、“在壴”(《合集》24343),類似例子舉不勝舉。于省吾: 《甲骨文字釋林·釋》,北京: 中華書局1979年版,頁132。《説文解字》“瀼”曰:“从水,襄聲。”襄,指的是漢江,古名爲沔水,即指漢水,《水經注·沔水》:“(沔水)一水東南出。應劭曰: 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是水當即襄水也。城北枕沔水,即襄陽縣之故城也。”這片卜辭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可預知的範圍,説明了丹地與襄地之間的聯繫。“襄”因襄河得名,初名漾水,亦名漾川,《尚書·禹貢》:“番冢導漾,東流爲漢。”卜辭記載商王在襄水河邊舉行祭活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数据显示:2017年,受理群众环境举报13.5万件,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8万多个[4];2013年至2017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从3个增加到了99个。可见,无论是解决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还是当前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以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为价值取向。

1.2.1 DNA提取 用含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分别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5ml,应用试剂盒 (采用美国OMIGA公司E.Z.N.A Blood DNA试剂盒)提取DNA,提取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取适量DNA用紫外分光光度进行定量和纯度检测,其余保存于-20℃备用。

(6) 貞燎于河

《合集》3458正

殷被周滅後,附屬於商王室的曾族也隨之歸併於周。1979年襄樊文物管理處從廢品公司中回收了曾仲子鼎。* 襄樊市文物管理處: 《湖北襄樊揀選的商周青銅器》,《文物》1982年9期。2010年12月底在湖北隨州淅河鎮葉家山墓地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的西周早期青銅器上帶有“曾侯”和“曾侯諫”、“曾侯犺”銘文,*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隨州葉家山墓地考古發掘工作獲階段性成果——西周早期曾國史研究將有重大突破》,《江漢考古》2011年第3期;《中國文物報》2011年10月12日第4版;《文物》2011年第11期。這表明西周早期曾國已被封分爲侯國。1979年,隨州城郊季氏梁一座春秋墓中出土兩件青銅戈,一件自稱“周王孫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爲“(曾)穆侯之子西宫之孫,曾大攻(工)尹季怡之用”。* 隨縣博物館: 《湖北隨縣城郊發現春秋墓葬和銅器》,《文物》1980年第1期。季怡既是“周王孫”又是“曾大工”,其先輩是“穆侯”,説明曾國是受封於周王室的姬姓。

《合集》3458反

(7) 貞王其田于瀼(襄),于河。

《合集》30439

(1) 癸未卜,有咎,百工。

《合集》30431

如果説上舉卜辭(5)中的“瀼(襄)”地與“丹”的同版,爲我們提供了二地的相距地理位置,那麽《屯南》1098片“瀼(襄)”與“曾”地同版,又爲我們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母婴结局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病死、缺氧缺血性脑病(HIE)、RDS、宫内感染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剖宫产、产褥期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9) 丙寅卜,王其田瀼(襄),丁往,戊征……大吉

戊往已征,亡灾,王。大吉

壬往曾征,亡灾,王。大吉

王其田瀼(襄),柧射兕,亡灾。王。吉

《屯南》1098

商王在丙寅至己巳日在襄地田獵征伐,第六天壬(申)日來到了曾地,然後又從曾地回到了襄地田獵,射取了兕獵物。值得注意的是《古本竹書紀年》説“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漢,遇大兕”,與卜辭商王田獵“射兕”相同,襄地一帶自古可能盛産“兕”這種獵物。

“曾”與“瀼(襄)”兩地同版,可見南國的襄、曾族在商代就已建立存在。卜辭記載商王征伐曾國:

(10) ……曾伐。

教师应改变讲清楚、讲透彻的传统教学观念。上课时,应在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疑点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思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旧知识是获取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符合逻辑的发展。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得到新的知识,是通过引导、启发,而不是直接“传授”,更不是“灌输”;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我们所进行的高中语文“由教到导”课堂教学实践,就是通过对教法的创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合集》1012

(11) ……弗克曾。

《合集》31812

(12) ……午卜賓貞,翌丁未,蒸來祭于曾……用。

《合集》4064

由此説來,曾國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其地理範圍在今天湖北隨州、襄陽一帶是可信的。這也爲歷史上争論的“曾”即“隨”與姒姓的“繒(鄫)”兩個不同的國名提供了參考,* 徐少華: 《曾即隨及其歷史淵源》,《江漢論壇》1986年第4期。通過這三地之間的繫聯,爲卜辭中“丹”的地望確立了依據。

……奠……在瀼(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李學勤先生指出:“曾國地理位置文獻缺載,所幸近年湖北多批曾器出土,其疆域根據出土文物分佈範圍,大致是以今隨州市爲軸心向四周伸延,西起襄陽,東過隨城,北到新野,南達京山。”* 李學勤: 《曾國之謎》,《光明日報》1978年10月4日第3版;《續論曾國之謎》,《江漢論壇》1990年增刊。而此一帶被學術界稱之爲“隨棗走廊”是楚國歷史地理上最重要的地名之一。先秦時期丹淅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於,它位於豫、鄂、陝三省邊陲,有陸通秦晉、水達吴楚之稱,其地區是商周王室進入南方的突破口,被視爲軍事要塞。《史記·屈原列傳》中記載:“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隨着近三十年來考古學者在湖北丹江流域陸續發現了楚國大型重要遺址,* 1977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當時的淅川縣倉房公社(現爲倉房鎮)丹江岸邊下寺龍山附近發掘24座春秋時期的楚國墓葬,共出土了包括青銅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産工具和玉器等各類文物達8000餘件。1990年—1992年間,考古工作者再次在下寺春秋楚墓群附近的和尚嶺、徐家嶺等地發掘了10餘座楚國貴族墓葬群,出土文物達2000多件。《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1980年10期;《河南省淅川下寺一號墓發掘簡報》,《考古》1982年2期。楚國都城“丹淅説”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詩經·殷武》:“撻彼殷武,奮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從卜辭“丹”、“瀼(襄)”與“曾”三地商王田獵路綫,可知武丁時期就已經在丹淅流域一帶活動,并且涉過漢水,到達漢中地區,表明商王勢力已經抵達中原最遠南土,印證了《楚居》自述先祖從丹陽遷徙,乃至發展到江漢平原。

三、 《説命》中的“百工”、“邑人”、“圜土”

武丁使百工營求諸野,得傅説於傅險中的傳説,分别見於《國語·楚語》、《孟子·告子下》、《墨子·尚賢中》、《離騷》等傳世文獻。《尚書·説命序》曰:“高宗夢得説,使百工營求諸野,得諸傅岩,作《説命》三篇。”這段故事也見於清華楚簡《説命》上,* 李學勤主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上海: 中西書局2012年版,頁122。首言:

隹(惟)(殷)王賜敚(説)于天,甬(庸)爲(失)(仲)吏(使)人。王命氒(厥)百攻(工)(向),以貨旬(徇)求敚(説)于邑人。隹(惟)枺(弼)人【一】(得)敚(説)于尃(傅)枛A(岩)。【二】

《史記·殷本紀》曰:“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説。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説於傅險中,是時説爲胥靡築於傅險。”司馬遷采取了今、古《尚書》這段傳説,可能出於歷史真實故事。簡本《説命》(上)與《尚書·説命序》所言“百工”的身份,在文獻中是指身懷技藝之人,* 《尚書正義·説命》卷十孔穎達曰:“以‘工’爲官,見其求者衆多,故舉‘百官’言之。使百官以所夢之形象經營求於外野。”皇甫謐云“使百工寫其形象”,則謂“工”爲工巧之人,與孔異也。按皇甫謐指正甚確。《十三經注疏》上册,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版,頁174。《禮記·王制》曰“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凡執技以事上者,不貳事,不移官”。“百工”見於卜辭:

(8) 其田于瀼(襄)于河。

《屯南》2525

于河、王亥、上甲十牛,卯十。五月。

(2) ……(柙)工,不作尤。

《合集》26974

(3) 戊辰卜,今日雍己夕,其乎(柙)工。大吉弜乎(柙)工,其作尤。

《屯南》2148

簡本《傅説之命》(上)記載傅説在北海之州圜土,身帶繩索築城,如下:

亓(其)隹(惟)敚(説)邑,才(在)北柣I(海)之州,是隹(惟)(圜)土。敚(説)【六】逨(來),自從事于(殷),王甬(用)命敚(説)爲公。【七】* 李學勤主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説命》,上海: 中西書局2012年版,頁122。

這段傳説的故事情節,基本在傳世文獻中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得到簡本的印證,見於《墨子·尚賢》“昔者傅説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帶索,庸築於傅岩之城”。先秦時期古人將凡是地勢沿環水相連的地方稱之爲州,《説文》曰“水中可居曰州。水周繞其旁,从重川”。“圜土”即古代監獄,《毛詩正義》曰:“民之無辜,並其臣僕。”鄭玄注:“古者有罪,不入於刑則役之圜土,以爲臣僕。圜土,音圓。圜土,獄也。”商代的監獄,有的是建在環水的州地即島上,主要爲了防止奴隸逃跑。如下:

(4) 甲戌……貞(失),自沝,得。

《英藏》540

對於逃跑的奴隸、獵物抓獲,商王占卜往往使用習語“(失)”,與“得”相對而言。* 趙平安: 《戰國文字的“”與甲骨文“”爲一字説》,《古文字研究》第22期,北京: 中華書局2000年版,頁275—277。沝字,與“州”字含義比較接近。字,“即後世囹圉的圉字”。* 于省吾: 《甲骨文字釋林·釋幸、執》,北京: 中華書局1979年版,頁295。這片卜辭記載了逃逸的罪犯被商王捕獲送入環水的監獄。卜辭中僅有三片“州臣”稱謂,商王貞問是否能抓到州地逃跑的臣:

(5) 貞: 州臣,得。

《合集》850

(6) 貞: 州臣,得。

《合集》851

(7) 乙酉卜枲y貞,州臣有(失),* 李學勤2012年9月17日中心在《説命》讀書班討論會上指出,甲骨文中被讀作“田”之“()”字从“”形,實際上也是从“”的省形而來的,“”字左邊从“”形也應該是“”的省形。得。

《合集》849

早期郭沫若先生認爲“臣”爲奴隸,* 郭沫若謂:“奴隸本來自俘虜,故奴隸字多有縲絏之象。”《釋臣宰》,《甲骨文字研究》,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頁3。高明先生對卜辭中的“臣”做了很具體的區别分析,認爲臣的身份在卜辭中含義很複雜,他們有的是輔佐王室,有的是奴隸,“《孟子·萬章》‘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是指一般平民。《尚書·費誓》‘臣妾逋逃’,此又指奴僕。可見自朝廷官吏、平民百姓,到侍役奴僕皆可稱臣”。* 高明: 《論商周時代的臣和小臣》,《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文集》,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頁107。除了上述所舉“州臣得”之外,也見“臣不其幸”(《合集》163)、“臣不其得”(《合集》641),説明卜辭中被武丁追捕的“臣”地位相當於奴隸。

(12) 辛亥卜兯貞基方作墉其

小磨河水利工程项目专门成立水土保持监测组,全面系统地采集了水保建设动态监测影像和数据,运用多种统计调查方法和监测法对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设立监测点。全面确保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该主体工程从2014年开工到2017年10月完善水保设施期间,做到了不定期巡查或检查,并在雨季、植被恢复期增加监测频次。确保了三年多的施工过程中未发生水土流失危害事件。

(1) 貞大御其陟于高祖王亥。

(8) 癸酉卜王貞: 自今癸酉至于乙酉,邑人其見(獻)* 楊樹達認爲:“《左傳·昭公廿七年》‘獻禮改服’,‘獻禮’即‘現禮’,見、現古今字。”《耐林廎甲骨文説·卜辭求義》,臺北: 群聯書店1954年版,頁19下。方枺B* 姚孝遂、肖丁: 《小屯南地甲骨考釋》,頁70;《甲骨文字詁林》第1册,北京: 中華書局1996年版,頁409。,不其見方見(獻)執。

《合集》799

從癸酉至於乙酉日,商王令邑人獻俘,不從就執捕。商代邑人不僅要承擔服勞役,還要爲商王室貢納俘虜,恰好説明邑人與圜土之間存在某種對王室義務關係。“邑人”或省稱“邑”,如:

(9) 貞邑來告。

《合集》4467

(10) 貞邑不其來告。

貞邑其來告。

《合集》2895

(11) 癸亥卜,枲y貞,命邑、竝(并)執,七月。

《英藏》608

卜辭“邑人”與簡中“邑人”的身份非常近似,屬於“胥靡”從事服役的刑徒或平民。1986年在山西靈石旌介村出土商墓中就有“邑”的族徽鼎器,*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 《山西靈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第11期。李伯謙指出:“邑銘徽不多見,殷墟西區GM874出土的鼎和觶銘文均爲‘邑祖辛父辛*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 《殷墟青銅器》圖版77、11、15,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疑爲出身邑族的爲族辛父辛所作器,甚至有可能墓主人就是邑中人。”李文認爲:“在其族徽中,許多也出土於殷墟和其他商文化遺址,有的見於甲骨文。其所代表的族體,凡可考知者,也都與商王朝有着密切的關係。”* 李伯謙: 《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北京: 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頁178—179。上舉卜辭,可知武丁時期的邑族與王室已經保持往來活動,印證了楚簡《説命》中的“邑人”,爲傅説傳説增添了新的研究史料。

武丁時期,商王除了在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建立都邑之外,還在湖北黄陂盤龍城、山西垣曲、東下馮等建立商城,*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 《鄭州商城》上册,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頁249;湖北省文物研究所: 《盤龍城》上,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頁4。從卜辭中都可以看到當時武丁徵集大批的商民進行修築城墻,這些商民被稱爲“作墉”,如:

“州臣”之臣,是指的州地的奴隸,儘管卜辭有人地同名現象,而這裏所指“州臣”的“州”並非私名,其與“奠臣”(《合集》635反、7239,《英藏》1806)都是同等性質,指代表區域之奴隸或平民。卜辭所言的“州”,是否如文獻所指的“北海之州”,我們無法知曉。但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傳世文獻與簡本都同樣記載,北海之州設有圜土(監獄),而卜辭也同樣記載在州内發生奴隸逃跑事件,這恐怕不是偶爾現象。由此來看武丁從“北海之洲”找到傅説與卜辭“州”,很可能有一定的内在聯繫。

《合集》13514正乙

(13) 乙亥貞令墉致衆,受又。

当上述两种翻译方法都不能满足翻译的要求时,就需要使用意译翻译法。这与我国传统教学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方法类似,将句子中潜藏的意思挖掘出来并加以翻译,例如“a wet blanket”是指一个人没有情调,而不是英文词汇表示的原本的湿毛毯的意思。因此在我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翻译不通的句子时,可尝试使用意译法。

《合集》311981

(14) 癸卯卜賓貞,令墉兹,在京奠。

《合集》13523

諸多傳世文獻記載,傅説是從事版築技術,《離騷》曰“説操築於傅岩兮”,《孟子·告子下》“傅説舉於版築之間”。清華楚簡也有同樣記載,傅説身帶繩索從事“築城”勞役:

敚(説)方樈(築)城,縢(降)(庸)力。(簡二)

卜辭中有不少關於商王發派商民修築城墻的記載:

(15) ……立邑墉商。

《綴合》30

張政烺先生指出:“墉商的墉字義爲城墻,在這裏是動詞,即修城墻,如《詩經·韓弈》‘實墉實壑’的‘墉’字,毛氏傳説是‘高其城’,墉商是把商的城墻倍修加固。‘立邑墉商’是説徵聚衆人城商,這就證明築城是殷代徭役中的一項,是殷代衆人的沉重負擔之一。”* 張政烺: 《卜辭裒田及其相關諸問題》,《考古學報》1977年第1期。

文獻上記載傅説“庸築於傅岩之城”(《墨子·尚賢》),傅岩即傅險,《史記》正義引《地理志》曰:“傅險即傅説版築之處,所隱之處窟名聖人窟,在今陝州河北縣北七里,即虞、虢之界。”傅險,在今山西平陸縣境。1990年在位於該縣城東地近“砥柱”(三門峽大壩)以東大祁沿河一帶發現了商代的部落居住活動區域,特别是在“糧宿村東面——東糧宿村,發現了一座商代前期城址”,調查者報告説:“東糧城址,雖然面積不大,築城技術上既與河南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和湖北盤龍城有相似之處。”* 衛斯: 《商“先王”昭明之都“砥石”初探——砥柱東部山區考古調查隨想》,《中華傅聖文化研究文集》,北京: 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頁217。從山西晉南地區所分佈的商城考古遺址和規模,* 中國歷史博物館、山西考古博物館、垣曲縣博物館編著: 《垣曲商城,1985年—1986年度勘察報告》,北京: 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頁321—337,圖版9—22。可以看出商王室對西部的擴張建立據點,當時築城工事,無疑是武丁出於政治和軍事戰略需要,帶出這段傅説築於傅險的民間傳説並非偶然性,顯然來自歷史傳説。

四、 《湯處於唐丘》與卜辭唐地

湯始居地,向來是考古學界争論熱門課題。自1956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後在河南鄭州鄭縣北關,發現了商代早期城址和夏商時期偃師二里頭城址,這些遺址爲早期夏商文化研究確認提供了重要資料。*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隊: 《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宫殿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74年第4期。根據班固《漢書·地理志》自注“尸鄉,殷湯所都”,認爲以嵩山爲中心豫西伊洛地區是夏文化早期活動中心之一,商湯滅商後在夏都附近建立了偃師商城,也稱西亳。

《孟子·滕文公》和《史記·殷本紀》記載:“湯始居亳”,與簡本有着明顯不合。簡本篇題取自《湯處於湯(唐)丘》,* 李學勤主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上海: 中西書局2015年版,頁135。首簡:

(處)於湯(唐)栧X(丘),取妻於又==(有莘,有莘)。(媵)以少==(小臣)。(簡一)

自80年代以來,隨着山西臨汾陶寺遺址資料的公布,從考古學對聚落形態和内涵比較發現,其規模超過偃師二里頭,* 高江濤: 《陶寺遺址與二里頭聚落形態之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編: 《三代考古(四)》,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頁121—128。根據考古碳14的測驗,陶寺遺址早期年代相當於堯、舜、禹時期,中晚期已在夏代紀年範圍,* 高煒: 《試論陶寺遺址和陶寺類型龍山文化》,《華夏文明》第1集,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頁56。其年代屬於夏墟,這一觀點得到了學界的一致認同,夏族始於晉南説,* 劉起釪: 《由夏族原居地縱論夏文化始於晉南》,田昌武主編: 《華夏文明》第1集,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頁18—52;羅琨: 《夏墟大夏考》,《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年文集》,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頁237—253。已引起考古和史學界更多的關注和思考。* 田昌武主編: 《華夏文明》第1集,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1994年在洛陽召開“全國夏文化學術研討會”,中國先秦史學會、洛陽第二文物工作隊編: 《夏文化研究論集》,北京: 中華書局1996年版。

臨汾陶寺遺址位於襄汾晉西南,在汾澮之間,《左傳·昭公十七年》引《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冀方即《禹貢》所説的冀州。《左傳·哀公六年》杜預注曰:“唐、虞及夏,同都冀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冀城。這一帶是夏人主要的活動區域,被文獻稱之“夏墟”、“大夏”或“唐”,處於當時的天下之中。“夏墟”,最早見於《左傳·定公四年》:“分唐叔……命以《唐誥》,而封於夏墟。”《昭公元年》曰:“昔唐辛氏有二子: 伯曰閼伯,季曰實沈。……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爲晉星。”《史記·鄭世家》、《集解》引服虔曰:“大夏在汾、澮之間,主祀參星。”唐人爲陶唐氏後人,直到西周封虞叔還稱唐,晉人自稱先祖爲“唐公”和“唐人”。傳世春秋時期銅器晉公棿爲證:“我皇族唐公受大命。”(《集成》16.10342)曲沃北趙晉公室墓地同出玉器“文王玉環”:“我既唐人弘戰賈人。”* 李學勤: 《文王玉環考》,《華學》第1輯,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晉南爲古國唐地陶寺的遺址,正好印證了文獻《詩譜·唐譜》鄭玄云“唐者,帝堯舊都”和《史記·正義》引《括地志》“夏后封劉累之孫於唐”,這説明古國唐地與文獻記載完全相合。從夏代一直沿革到西周,直至爲周成王所滅,唐改晉,歷時久遠的晉南唐國至此告終。

商代山西晉南向來是夏裔民和諸戎羌狄集中混合雜居的地區,商代卜辭中的敵方柲方,其地理位置在西北一帶,卜辭稱柲方爲“西邑”。

(1) 貞匄柲方。

貞椓W于西邑。

《合集》6156正

唐地與柲方見於同版:

(2) ……友唐告柲方入于莧。

《合集補編》1767

(3) 自友唐告柲方征……戊申亦有來艱自西,告牛家。

《合集》6063

(4) ……柲方……馬……于唐。

《合集》8588

友唐告商王柲方入侵,勢必唐地接壤來“自西”面的柲方,因此柲方與唐地這一帶,被卜辭稱之爲“西邑”(《合集》7863、7864、7865、40000)。清華簡《尹誥》篇索性稱之曰“西邑夏”,説明它是一個涵蓋面積很大的區域。陳夢家先生指出:“由邛方侵犯和受征伐的地方而言,邛方似在今垣曲與安邑之間的中條山地區,若邛在中條山,則東界沚而西鄰唐,邛與沚界於安邑與濟源西之間。”* 陳夢家: 《殷墟卜辭綜述》,北京: 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頁273—274。如果陳夢家的推測不錯的話,垣曲與安邑之間正好是夏縣,也是傳説中的夏人故里,離曲沃、翼城相距不遠,這應該是唐地的邊界。近年來隨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和發現,曲沃、翼城被更多學者接受是周成王封於叔虞的唐地。

1984年山西垣曲發現商城,據鄒衡先生説南墻下壓有二里頭文化三、四期灰坑,有二里崗的上下層陶器,絶對年代屬於早商早期,也可以到夏代末年,應該包括成湯在内。* 鄒衡: 《論早期晉都》,《文物》1994年第1期。這一發現足以説明晉中和晉西南這一帶自古就是夏商文化的始源地是有據可依的,與《史記·晉世家》言“封唐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的記載也是相吻合的。

楚簡言“湯處於唐丘”正説明湯“從先王居”始源於唐丘其封地,顯示了這一原始資料來源並不是出於偶然,它爲“湯始居唐丘”的真實性,再次提供了新的有力證據。熟悉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陶唐氏出於堯後,祁姓,唐國也是祁姓。* 顧棟高: 《春秋大事表(一)》“列國爵姓及滅存”,北京: 中華書局1993年版,頁592。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寰宇記》卷一引《國語》佚文:“湯伐桀,桀與韋顧之君,拒湯於莘之墟,遂戰於鳴條之野。”佚文所言的“莘之墟”即指夏代“有莘”國,* 《史記·周本紀》:“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正義》引《括地志》云:“古兞國城在同州河西縣南二十里。”“莘國”在陝西合陽同州一帶。與鳴條相距不遠,故曰“遂戰於鳴條之野”。《左傳·桓公二年》云:“初,晉穆侯之夫人薑氏以條之役生大子,命之仇。”楊伯峻注:“山西省廢安邑縣治,今安邑鎮三十里有鳴條崗,當即古條戎之地。”*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北京: 中華書局1981年版,頁92。顧棟高亦云:“今山西解州安邑縣有中條山,縣北三十里有鳴條崗。《孟子》曰‘舜卒於鳴條’,《尚書大傳》‘湯伐桀戰於鳴條’,此爲晉之條,當近是。”* 顧棟高: 《春秋大事表》第一册卷七“春秋列國都邑表”晉地,北京: 中華書局1993年版,頁802。文獻説明鳴條大戰是在“有莘之虚”打的,也是夏滅商的最後戰場,從夏啓時代封支子於莘,是古莘國姒姓部族的始源地,故址在今陝西渭南合陽縣東南20公里,隔着黄河對面便是晉南運城。“有莘之虚”的位置應該在晉南安邑一帶,從地域上顯然順理成章,是符合歷史依據的。胡厚宣先生説:“商朝雖然滅了夏王朝,但夏遺民决不會滅亡和絶迹,因此在殷商大量的甲骨卜辭中,一定會有夏遺民的踪迹。”* 胡厚宣、胡振宇: 《殷商史》,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頁41。“有莘氏”,也當屬其中之一。

作爲並列體的夏商,在地域上應該也是承襲的關係,從文化内涵上,一個王朝的産生乃至滅亡,不可能隨滅亡一下子建立和中斷,都需要走過一個逐漸發展和衰弱的過程。我們推測,成湯推翻夏桀之前,商人的先祖勢力此時還没有來得及如此快地進入河南中部偃師西亳,此時夏商交替時期的晉南,其實仍是以夏王朝爲主體的天下,簡本“唐處於唐土,娶妻於有莘”就足以證實了這點。

結  語

自2009年以來,隨着清華簡整理者每年不斷向學界公布整理報告,可以説給先秦歷史、古典文獻、古文字以及先秦考古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許多資料填補了上古史空白,對先秦歷史研究的深入産生的影響和重要意義非常深遠。這些從未經後世改動的出土戰國簡,讓我們看到了真正流行於民間的戰國傳世抄本與當下傳世古籍存在的差異,給傳世經典帶來新的挑戰與反思。可喜的是,簡本所傳遞出的種種商代歷史信息,基本可以與卜辭印證,這大大彌補了以往我們未知的領域,從而使我們對先秦文書形成和流傳過程中的複雜性,有了更客觀的認識,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啓發和思考。

2016年6月22日

 
沈建華
《甲骨文与殷商史》 2017年第00期
《甲骨文与殷商史》2017年第0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