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甲骨傳拓技藝的繼承和創新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 傳拓甲骨的二十年歷程

從1992年至今,我從事甲骨傳拓工作已經20餘年了,不僅參與了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幾次重要考古出土甲骨的整理和傳拓,而且還到數個文博科研單位墨拓傳世及部分考古出土甲骨。20多年來的親身實踐,使我深深感到: 傳拓甲骨不僅是工作,是完成單位分配的任務,而且還是一個繼承傳統、享受藝術的過程。

1991年,我到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陽工作站工作,適逢殷墟花園莊東地H3甲骨坑的發現,H3共發現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占大宗,帶刻辭的有684片。花東H3甲骨是自1936年H127坑及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發現以後殷墟甲骨文的第三次重大發現,被評爲1991年中國考古十大發現。最初工作站分配我做H3甲骨的清理、拼對、粘接和加固等修復工作。到了1992年,工作站讓我墨拓甲骨,從此我與甲骨傳拓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工作站的王好義老師給我準備了做拓片的工具,並簡單講解了製作拓片的方法。學習傳拓之初,儘管拓出來的字很清晰,但拓片上留有墨疙瘩。主持H3甲骨窖藏發掘的劉一曼老師,向我指出拓片上的不足之處,告訴我哪些地方應該再加墨,哪些要少用墨,促使我提高了技術。

當我拓完花園莊東地甲骨後,2002年小屯村又出土了甲骨。這些甲骨中牛肩胛骨比較多,甲骨質地比花東甲骨質地好。但是甲骨上的泥垢比較多,不易去掉,若硬去的話,會傷到骨面。通過對花東和小屯村的甲骨的整理,我掌握了拓龜甲和牛肩胛骨的方法。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一書出版後,得到了學界好評,書中刊載的拓片也備受關注,後來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的孫亞冰老師到工作站看甲骨,向我學習拓甲骨的方法,並向宋鎮豪老師大力推薦,於是宋老師邀請我到歷史所講解傳拓甲骨的方法,并帶我到旅順博物館、山東博物館拓甲骨。有此機緣,我走出了安陽,接觸了更多的甲骨,認識了更多的傳拓工作者,如國家圖書館的賈雙喜老師、故宫博物院的郭玉海老師,我還向郭玉海老師拜師學習銅器全形拓技術。

2012年,我和宋鎮豪老師帶領的歷史所團隊一起到旅順博物館拓甲骨。該館藏甲骨2000餘片,大都是羅振玉的舊藏。我在這裏除拓甲骨外,還幫助博物館修復了一些甲骨。比如,被譽爲旅順博物館鎮館之寶的那版的龜腹甲(《旅藏》1949),在剛從庫房拿出來的時候,骨面上滿是膠水,膠水把字都糊住了,粘合之處縫隙也比較大,還有粘錯位的地方。我花了很長時間才將這版甲骨重新修復好,方法是先用丙酮化膠,把甲骨上的膠清洗掉,文字露出來後,再將碎甲一片片粘起來,修正原來錯位的地方。重新修復的甲骨,縫隙没有了,拓出來的拓片字迹也非常清晰,整體效果非常漂亮。這是我在旅順博物館墨拓和修復的最好的一版。

媒体宣传是把双刃剑,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新媒体宣传层出不穷。为避免一些不良媒体为博关注恶意激化医患关系,政府应该加强日常卫生工作宣传,主动发布权威的卫生健康政策解读,科普国民健康政策、健康生活方式和优生优育知识。对于医改方面的新政策进行有效的宣传,对医事服务费、药费等内容向群众重点宣传,引导群众调整心理预期,提高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避免群众将情绪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同时也加强群众对医护人员的尊重,和谐医患关系,营造爱医敬医的社会氛围。

2014年2月,我又在宋鎮豪老師的帶領下到山東博物館墨拓甲骨。山東博物館館藏甲骨10518片,藏品來源有罗振玉、孙文澜、柏根氏等,其中新發現了一批明義士的甲骨。

2014年10月,我應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李宗焜老師邀請,前往史語所墨拓。所拓甲骨原是1929年至1930年間,當時的河南省博物館發掘出土的,甲骨共3650片。這批甲骨原來都用石膏和蠟做底座,爲了看清楚背面是否有字,就得把背面的底座去掉。我見臺灣同行用刀子和鋸條去底座,不但不容易去,而且還弄得到處都是石膏粉。於是建議他們,先用水把石膏泡濕,再順着甲骨和石膏的界面,慢慢用刀子清理就可以了。如此操作,石膏與甲骨果然很容易分開,也不髒。

2015年3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要再版《小屯南地甲骨》,馮時老師讓我到考古所拓甲骨,主要是對此書出版後新綴合的屯南甲骨重新施拓,並做些補拓工作。在墨拓之前,要對甲骨進行修復整理,將原來粘好的甲骨全部分化,即使用丙酮把三甲樹脂洗掉,再按照新的研究成果,重新粘合。

2015年7月,故宫博物院郭玉海老師推薦我到故宫拓甲骨。故宫藏甲骨20000 餘片,數量比較大,内容也較好,有的甲骨字很少見,小片甲骨居多。

二、 傳拓方法的不斷提高和改進

甲骨傳拓的工具和一般步驟大致如下:

() 工具

我開始做甲骨拓片的時候所用工具有: 墨、硯臺、白芨、打刷、宣紙、拷貝紙、海綿、手術刀、鑷子、針、絲綢、油泥、裁紙刀、脱脂棉、乙醇等。

() 步驟

1. 觀察甲骨。這是拓甲骨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面對即將要施拓的甲骨,首先要仔細觀察它的質地、文字分佈和清晰程度、兆數劃界以及鑽鑿等;

这是提高机插秧质量和夺取高产的重要环节。在插秧作业时,一是插秧机要保持匀速前进,不能忽快忽慢或频繁停机。作业行走路线要保持直线性,行走中尽量不用捏转向手把或猛烈扳动扶手架方法来纠正插秧机前进作业的直线性,以防急弯造成漏插或重插。二是边插秧边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排除。同时注意送苗辊在苗箱槽口的工作情况,若发现槽口有秧根或粘土,要及时停机清理,以免影响插秧质量。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我在技術上的改進和創新:

1. 用蒸餾水代替白芨水。過去做拓片時,一般都使用白芨水。白芨是一種中藥,黏性大,會使拓片出現黄色的浮水印,用量多了,還會粘在甲骨上,揭紙時可能會損傷到甲骨。白芨水也容易滲入甲骨,時間長了會對甲骨有所損害,非常不利於文物保護。蒸餾水不含任何礦物質和雜質,不僅能減少對文物的損壞,而且還不會在甲骨和拓片上留下痕迹。

首先在客户端登录前,与服务器交互,服务器端产生动态加密因子,客户端在获得用户令牌(user token)的同时获动态因子。客户端将动态加密因子,通过一定规则运算后得到一个密钥FA,该密钥为伪密钥,即不是用来真正作加解密工作的密钥,该密钥仅为一个过程变量。将伪密钥FA进行HASH-SHA1运算,得到HASH值hash_A,并将该值传递到服务器端。HASH的目的是隐藏伪密钥中的登录用户名和混淆因子信息。

3. 清洗甲骨。先用手術刀輕輕地把殘留在甲骨表面上的膠(膠是甲骨修復過程中留下的)和髒物去掉。甲骨是文物,易損壞,用手術刀時,千萬不能碰到甲骨的骨面,否則容易損壞甲骨,然後用脱脂棉蘸上乙醇清洗甲骨面;

行为致歉是语言类活动之外的一切致歉活动,也就是不利用言语来致歉,是非言语交际的范围。比方:中国人双手抱拳,向对方表示歉意。还有,在中国,如果一名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他总是很害羞和无奈地挠挠头,表示歉意。当然这里的挠头就藏着“不好意思”、“抱歉”之类的致歉含义。必须说明,口头与行为致歉并不存在明显的划分界限。例如:中国人举手抱着拳头致歉的时候,嘴里也可能会说“兄弟,对不住了”、“给您添了不少麻烦,抱歉”等等一些话。

5. 上紙。先把紙放在甲骨上,再用白芨水輕輕抹到紙上,不能抹得太多,多了,紙就會粘到甲骨上,很難揭下來。如果紙上有褶子,用針輕輕地來回撥開即可,再用打刷在上面輕輕敲打幾下就可以了;

文物傳拓在我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以上流程,各家所用工具和操作步驟都差不多,但追求拓片完美是每一位傳拓工作者的人生目標,在二十年的工作中,我也在不斷地摸索和思考。我覺得,甲骨拓片不僅是重要的學術資料,爲專家學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參考,而且也是藝術品,一件精美的拓片傳達出的時代信息、書法藝術,會使人愛不釋手、爲之着迷。還有一點,也是最爲重要的一點,必須要時時刻刻牢記在心,那就是甲骨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所以做甲骨拓片時,首先要考慮如何保護好甲骨。我認爲,吸取别人的經驗教訓,提高和改進自己的傳拓技術,就是對甲骨的最好保護。

4. 用塑膠薄膜代替拷貝紙。拓紙上好後,還要鋪一層拷貝紙,用棕墩在拷貝紙上面來回蹭幾下,壓平拓紙上由於敲打形成的紙毛,目的是爲了上墨時讓字更清晰地顯現出來。在山東博物館做拓片的時候,我試着用塑膠薄膜代替拷貝紙,感覺用起來也不錯。塑膠薄膜不粘宣紙,不會把上好的拓紙粘帶起來,所以拓出來的拓片,字口更清楚,也更漂亮。

6. 做拓包。用絲綢包住海綿,海綿和絲綢中間要用一層蠟紙隔開,否則海綿會吸墨太多;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分层教学的方式展开知识教学活动,关注了学习主体之间的差异,促进了作为生态主体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上油泥。油泥是用來固定甲骨的,上油泥時不能大意,只要輕輕把油泥固定在甲骨的背面就行;

4. 裁紙。將紙在甲骨面上比一下,確定大小,裁紙時上下左右要留出一兩寸的空;

万历十六年(1588)元忭去世,已绝户十年不出的徐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送别张元忭。张汝霖记道:“先文恭殁后,兄弟相葬地归,阍者言:‘有白衣人径入,抚棺大恸,道惟公知我,不告姓名而去。’余兄弟追而及之,则文长也,涕泗尚横披襟袖间,余兄弟哭而拜诸涂,第小垂手抚之,竟不出一语,遂行。捷户十年,裁此一出,呜呼,此岂世俗交所有哉!”[3]1349

2. 用蓬鬆棉代替海綿做拓包。傳統拓包均用綢布包裹棉花或海綿,棉花和海綿做的拓包易吸墨,不好掌控。蓬鬆棉吸墨少,出墨均匀,不容易洇紙,用蓬鬆棉做拓包,拓出來的拓片光滑、潤澤。

3. 用橡皮泥替换雕塑泥。過去拓甲骨時一般用油泥來固定甲骨,後來我使用雕塑泥。雕塑泥黏性雖小,但與油泥一樣都含有油,對保護甲骨也不是太好。我到故宫作拓片時,發現郭玉海老師用的是橡皮泥。郭老師説橡皮泥裏面没有油,利於保護甲骨。用橡皮泥固定甲骨的時候不用滿上,只要在甲骨的周圍上一圈就可以了。橡皮泥既保護甲骨,又使用方便,何樂而不爲呢。

7. 上墨。上墨過程中,注意掌握用力的程度,手法要靈活輕巧有彈性。墨要均匀,一般上三遍墨就可以了。

5. 使用牙籤。清理甲骨時一般用手術刀和針,在山東博物館等單位,我按照對甲骨保護的要求,用牙籤代替手術刀和針,撥平紙折和清理泥土。

以上提到的一些技術性方面的改進,供大家參考。

不論是考古出土品,還是傳世品,由於埋藏環境的不同、保存條件的差異,文物所呈現出來的狀態也會千差萬别,所以修復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除走規定流程外,還要采取有針對性的辦法。近幾年來,我到一些地方和博物館參觀訪問、學習交流,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積累了一些經驗。比如,我在社科院考古所拓屯南甲骨時,遇到一片既有書寫又有刻辭的甲骨,如何把刻辭拓出來,又不損傷書寫文字?我采取的辦法是: 先洇濕宣紙,等宣紙快乾的時候才放到甲骨上面;然後用蓬鬆棉在上面按一下,再用棕墩在刻辭上方來回擦幾下就可以了,不用打刷打。這樣書寫文字不會損壞,刻寫文字也能拓出來。再如,在故宫拓甲骨的時候,遇到一些甲骨字又小又細,有的骨質也不太好,面對這樣的甲骨,施拓時要特别注意不能“三多”——用水多、打刷多打、棕墩多擦,要適可而止。上墨時墨不能太濃,因爲甲骨上的字又小又細,墨濃了會把字遮住。若骨質起層的話,拓的時候更要注意用水,需要把水先抹到紙上,等紙快乾的時候再往甲骨上上紙。再如,有的甲骨盾紋裏刻有文字,上紙的時候,一定要用棕墩或打刷將紙打進盾紋裏,再用牙籤做成小棉簽,一點一點地把墨抹進盾紋裏,這樣字就會顯現出來。

分析:这些寓言的标题不是以主体内容就是以寓言的思想内涵来表达,立意新颖的同时又获得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不仅高度符合译语的习惯还以简洁的形式传达出寓言的精湛内涵,使译语读者一见标题便立马领会到这些寓言的中心思想。

表3~4分别显示了自动评价结果和人工评价结果。同时,在第一阶段,比较了不同类型匹配模型和不同语义组合模型的性能差异。通过表3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1)相比较于匹配完整问题和主语-属性对,匹配问题模板与属性的效果更好;(2)RNN是更好的问句语义组合模型;(3)预训练的全局知识表示(+KB)能有效提升匹配事实的准确率。从表4可以看出,在生成答案的流利性、一致性和多样性3个方面,本文提出的方法生成的自然答案明显优于其他基准模型的结果。

在故宫拓甲骨時,郭玉海老師要求嚴格,對我這個“老手”,也是從教如何裁紙、如何上墨開始,他説紙一定要讓紙紋豎着,紙横着對折,根據文物的大小,紙要翻倍,這樣用紙會好看;上墨時要注意墨色的薄厚和墨色的透氣感。郭老師提出“傳拓者在完善手工技巧同時,必須深刻認識文物,並對此二者保持不懈的鑽研與探索”。墨拓不光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獨立的藝術。

今後我還要不斷學習,向前輩多請教,與同行常交流,提升自己,使傳拓技藝傳承下去,並繼續發揮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何海慧
《甲骨文与殷商史》 2017年第00期
《甲骨文与殷商史》2017年第0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