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社区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兼及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社区教育词源、认知及内涵

(一)词源

从词源上考察,社区教育起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后来,这一思想被雷曼(Manley)、莫托(Mott)等人做了教育实践,包括推进特殊教育、儿童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社区辅导等方面的融合。在实验过程中,第一次将社区与教育结合起来,将学校教育的功能延伸到社区。通过调查社区居民的实际教育需求,然后协调各类教育主体将教育形态扩展到社区中,给社区教育活动注入新的内容,“社区教育”这个概念及教育形态得以确立[1]。二战之后,随着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入,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得到快速的发展,美国遍布全国的社区学院就是典型的社区教育。社区教育从字面上看是社区与教育的结合,但并不是二者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二)国内外对社区教育概念的认知

1.国外

第一,民众教育说。北欧各国如挪威、丹麦、芬兰等国家的学者普遍持这个观点,他们认为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来启蒙民众,提升民众的人文素养;其教育对象是社区中的成人,培养他们成为改造社区的主导力量。

第二,社会教育说。日本的学者普遍持这种观点,日本政府也具有相同的认知。在日本“社会教育法”中,对社会教育的界定就是除了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教育活动统称为社会教育,并鼓励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从其实际运作看,日本社会教育活动主要是围绕社区而展开的,社区是社会教育的主体[2]

1.1.1 入组标准 脑瘫组采用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00例脑瘫早产患儿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非脑瘫早产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

第三,正规教育补充说。英美学者普遍持有这种认知。有学者认为,教育延伸到社区,实际上就是对正规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通过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来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在美国,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中的所有成员,面向各个年龄段,根据这些群体不同的学习需求,推出不同的教育模块。其不但内容丰富多样,而且教学方法和教育组织形态是灵活多元的,既可以是学历补充教育,也可以是非学历培训。典型的就是美国社区学院,美国社区学院作为社区教育的典型组织,在二战后至今获得巨大的成功[3]。英国的社区教育也是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形式而出现的,在社区学校中接受教育的学习者基本上是不能接受学校教育的社会个体,主要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第四,学校教育开放说。德国研究者认为,学校教育向社区开放的过程,就是社区教育形态。这种观点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加入社区的内容,或是学校教育形态和内容向社区转移,促进学习者正确认知社区,增进其对社区的感情,抑或是通过学校在社区中开展相关的宣教活动,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这种形式确保学校教育能够向社区开放[4]。实际上,这种观点的核心要义就是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有责任也有义务向社会开放,是一种学校教育的延伸方式。因此,在德国社区教育中,极为注重社区民众的参与度。

2.国内

这符合自然规律,故乡总是留不住漂亮的孩子。可至少我、胡来、胡去,我们三个没有一点要走的意思。我们喜欢出海,但是前辈们再不让我们跟着出海。在电视机普及以后,他们就说:要出海,没出息。至于什么是有出息,他们还没想太明白。爷爷说:他们呀,总是觉得小孩子背井离乡,老头子衣锦还乡就叫有出息。成天看着太平洋,还觉得自己眼界不够宽;什么鱼都认识,还觉得自己见识不够多。

第一,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有人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教育活动,是学校与社区统筹的教育过程[5];还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对社区全体民众的身心发展及技能需求的一种教育活动[6];也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民众职业素养、文化素养、休闲娱乐等需求的一种教育活动[7]。整体来看,这类观点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形式,但同时也是一种社区服务形式。

第二,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教育形式。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一个国家的区域教育形式[8];也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教育组织形式与社会一体化形态的一种结合体[9]。这类观点认为社区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社区化形态,本质上与正规教育没有区别。

第三,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体系。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在处于同一社区的群体、民众按照时空相关性和利益共同性,将他们联合起来的一种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是学校教育与社区发展的结合体,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体,其教育内容是多元的,因此是一种网络式体系[10]

第五,教育资源。如前所述,社区教育的内容是极为多元的,因此,教育资源也应该是多元的。在社区教育开展过程中,需要对社区内外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整合,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各种非学校资源,促进社区成员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形成社区化学习网络。

第四,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体制。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教育发展的内外部规律,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一种教育体制[11]

1)温湿度、氧气传感器的通信方式为单线通信,分时完成要求时间足够精确,准确读写时序,以免影响测量结果。通信操作协议初始化发复位脉冲。发送存储器操作命令处理数据,CO2传感器为I2C通信协议。图7为CO2传感器的流程。

小学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性的会发现这一现象,当学生在听一些节奏感较强、曲调动感的音乐时,就会不由自主的兴奋不已、手舞足蹈,并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相应的摆动。因此,在培养学生节奏感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抓住小学生肢体丰富这一特点,来帮助其把握音乐中的节奏,进一步的强化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使培养效果达到最佳。

(三)社区教育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正是因为社区教育对象是极其广泛的,因此其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社区教育必须满足社区和社区成员双重发展的需要,任何教育内容的实施必须满足这个双重目的性。要满足这个双重的目的性,其内容必须是丰富的。具体而言:

1.内涵

第一,社区教育是“在社区中的教育”。社区教育是在社区中开展的教育形式,其无法离开社区这个特定的载体,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社区性是其根本特征。因此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社区这个地域性的特征,利用社区内的教育资源。

第四,组织者。任何教育的开展需要组织者,组织者也可以理解是主办者。在社区教育中,社区中的一切正规、非正规的组织及个人、团体均可以成为其组织者[13]。尽管组织者是多元化的,但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是其主要的组织者。

第三,社区教育是“关于社区的教育”。社区既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社区发展的载体。要提升社区民众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其成为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就必须通过教育来凝聚每个个体的智慧,因此,基于社区需要和发展的教育活动自然是社区教育。

2.构成要素

第一,社区。社区作为社区教育这一概念的分解体之一,社区自然是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社区的内涵在学术研究中基本上达成共识,即所谓的社区就是有相互的利益关系或情感联系的人群的生活空间。尽管社区是一个空间或地理概念,但实际上是居民结合体,是人与人互动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体。可见,社区不仅是地域概念,还是一种社会关系概念。在这种空间及关系体中开展教育活动,自然就促进了社区范围内的人际关系互动,也契合了社区内民众的利益关系需求。

第二,居民。任何的教育形式必须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社区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均是社区居民。社区作为居民在特定地域形成的关系结合体,如果没有居民的参与,社区教育就失去了教育对象,也会失去教育主体,教育活动也就无法组织起来。从这个意义上看,社区教育的开展情况及实际的成效,与居民的参与度有直接关系。

第三,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的基本要素。社区教育作为一种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教育模式,其教育的内容是由居民的需求决定的,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知识基础等居民,对教育的需求自然是不同的,因此,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多样化的,既要满足社区成员个体发展的需要,又要促进社区的共同发展。

检测装置安装在大型机械设备吊臂的顶端,报警装置安装在操作室内,通过低功耗无线射频进行数据交互,检测装置和报警装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和安装方便的特点。检测装置获取大型机械设备的机械臂顶端的电场数据,并通过算法计算出检测装置距离输电线的距离,通过低功耗无线射频将距离数据发送到报警装置,报警装置对距离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根据检测装置距离输电线路的距离范围进行不同等级的声光报警,提醒作业人员注意设备的操作。同时通过GPRS网络将报警信息发送到后台服务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后台管理系统进行报警状态查看。监控APP能够接收报警信息的实时推送,便于电力工作人员进行报警定位和采取事故应急预案。

第二,社区教育是“为了社区的教育”。从社区教育的目的看,社区教育的发展是为了促进社区的发展以及促进社区成员个体的发展。因此,社区教育必须保证社区全体成员的参与,没有社区成员的参与,社区教育就无法实施,教育社会化目标也就无法实现。社区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社区成员,包括社区内的一切人,不仅包括成人,还应该包括社区内的青少年儿童;就其教育形态看,既可以是职业教育,也可以是学历补充教育,还可以是休闲教育等。无论是哪种教育形式,最终目标是提升社区民众生活幸福指数。

你退出呃,-教堂活动已经有多久了,香农先生?香浓说:这和在中国稻米卖什么价钱有什么关系?汉娜:没有。香农:这和在巴西咖啡卖什么价钱又有什么关系?汉娜:我收回这个问题并向您道歉。(1982:460)

在航标管理的工作中,航标巡检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航标来说,由于长期处于海水的环境中,并经历长时间的风吹日晒、船只触碰等,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磨损,甚至是损坏。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对船舶的航行安全产生一定的威胁,无法更好的实现对船舶航行方向的指引。基于这样的情况,相关工作人员对于航标巡检工作更加重视。但是,在航标巡检工作中,由于工作量相对较大,且受到海水情况、气候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大,所以需要对其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重点的加强。

二、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地域服务性

社区是社区教育开展的基础和载体,社区成员是社区教育开展的根本保障。这种地域上的依托性,保证了社区教育是为社区服务的。此外,社区教育在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区资源,由此充分体现了其地域性和服务性特色。社区教育必须为所在的社区服务,社区教育还必须为社区成员提供服务。其服务的内容极为广泛,既要满足社区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社区成员文化素养、职业技能提升的需要,特别是要满足失业个体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及提升就业技能的需要,也要满足那些退休的社会个体休闲娱乐的需要。当然,这种地域服务性是多元的,不同的社区表现有所不同,在现实中,社区教育的具体模式在各个社区的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既需要考虑到地域特色,也需要考虑社区成员的实际情况,真正实现社区与教育的结合,并做好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衔接。

(二)对象广泛性

教育资源是社区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社区教育的资源不能局限于社区范围内,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区内外教育资源。具体而言:

第一,社区教育必须坚持其对社区所有成员的公平覆盖。只要是社区内的居民,有实际学习的需求,社区教育度应该尽量去满足居民学习的需求。特别是对于社区内的弱势群体,社区教育更应该关注,如此才能保证社区教育的发展得到社区民众的认可。

第二,社区教育要贯彻其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作为全民教育,其必须面向全体社区成员;作为终身教育,其必须满足每个社区成员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全过程教育的需求。因此社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充分体现了其教育理念的特色性。

(三)内容丰富性

从国内外对社会教育概念的理解看,学说众多,对社区教育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所谓的社区教育就是利用及依托社区这一地域载体,整合社区内外一切教育资源,在社区范围内面向所有社区成员开放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显然,这种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多样的,能够满足不同社区成员提升文化素养、职业技能及生活质量的需要,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第一,社区教育的内容需要满足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凡是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内容,均应该是社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第二,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能够满足所有社区成员的需求,这种需求不受学习者年龄、资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14]

第五,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下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综合体,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12]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迫在眉睫,企业家精神主要包含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牺牲精神等。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对其职业生涯发展有巨大的作用,也是最核心最必备的要素。它对于大学生创业,甚至是就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大部分湖北省属高校的创业课程中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企业家精神不仅是为企业家们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的成长使当代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更有底气。对于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可以通过著名企业家案例、各行业创业典型案例的收集,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引导大学生培育企业家精神。

第三,社区教育的内容必须体现社区成员的个体性。教育内容要做到因人而异,按照不同的对象设计相关的内容,比如,婴幼儿、青少年与成人的教育内容应该是不同的。

第四,社区教育的内容还需要考虑到社区成员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提升其教育过程的针对性。

Wader 1977:A.K. Wader, Indian Kāvya Literature: Volume Three: The Early Medieval Period(Sūdraka to Viśākhadatta), Delhi, Varanasi, Patna: Motilal Banarsidass.

第五,社区教育内容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到特殊群体的需要,尤其是社区内的弱势群体的需要。

(四)模式多样性

社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其模式的多样性。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社区教育既不能有固定的程式,也不能完全按照学校教育的模式来推进,需要重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交流互动,来保证其在模式上的灵活多样。社区教育在具体模式上,既可以采取学校教育的模式,也可以采取非正规教育的模式,而非正规教育模式应该占据主体地位。在学校教育模式中,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应该更多地承担起责任与使命;在非正规教育模式中,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无论是哪种模式,必须保证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提升互动效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区教育在模式上更应该灵活多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技术促进其模式的变化。

管道试压合格后的大面积回填(500 mm厚),管顶300 mm以上部分回填原土并填实,采用机械回填时,要从管的两侧同时回填,机械不得在管上行驶。管顶以上300 mm回填后,再进行管道试压,以防试压时管道系统产生推移。管四周200 mm以内的回填土不得含粒径大于10 mm的坚硬石块。

比方咬着小吸管传橡皮筋的游戏,原本应该贴近青春女孩的脸庞,闻到她身上阵阵幽香,感受她吹气如兰,光幻想一下就觉得亢奋。然而现在却是跟臭男生耳鬓厮磨,我猜我和对方都很想死。

(五)资源整合性

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内所有成员,不仅包括青少年儿童,还包括成人,只要是有学习需求的任何社区个体均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对象。社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社区内的学校教育资源。社区内的学校在社区教育中应该发挥其联系社区的优势,实现教育资源与社区共享,还需要强化社区内各类教育机构的衔接,建立社区教育服务网络。

第二,要积极开发公共文化机构如电影院、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公共文化机构通过其文化活动来发挥其教育职能。

第三,社区教育还需要利用社区外的教育资源,社区之外的学校、公共文化机构或其他机构的教育资源均可以成为社区教育资源的一部分,社区内的教育主体应该强化与社区外的教育资源的衔接与整合。

(六)办学主体多元性

社区中的公共文化机构如图书馆、科技馆以及学校、医院、政府等部门均有推行社区教育的潜力,均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办学主体。社区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力量,整合每个办学主体的办学资源,实现不同主体在社区教育中的优势互补。一般而言,社区教育的办学主体按照不同主体的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民众主导型。三种不同的类型只是办学主体的作用不同,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办学主体需要融合各类教育形式,推动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技术教育等教育形式之间的融合,将社区建设成为融合各类教育资源的社区教育中心。

三、社区教育与其邻近概念的辨析

(一)社区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比较

“社会教育”作为一个概念是从日本引进来的,最初其内涵等同于社区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代名词。这个名词在我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教育可以指一切培养社会个体文化素养及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狭义上的社会教育可以是指有政府、社会组织设立的专门从事对社会成员进行文化教育的活动。通常所讲的社会教育指的是狭义上的社会教育。显然,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形式,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其目的均是关注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方面与社区教育是一致的。但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如下:一是从教育范围上看,社会教育要比社区教育范围广。社区教育依托的是社区,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而社会教育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文化、教育活动,其没有地域范围限制。二是从教育对象上看,社区教育是某个社区内的成员,社会教育的对象是社会所有成员。三是从教育目的上看,社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区成员和社区的发展,社会教育的目的则是关注社会成员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比较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范围的由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活动。在必要的时候,聘请的家庭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也可以列入家庭教育的范围。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从二者的联系看,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显然,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为社区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社区教育的充分开展也可以为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而且家庭教育的主体在社区教育中大部分是受教育者,社区教育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家庭教育的质量。

当然,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教育对象上看,社区教育的教育对象是社区内的所有成员,家庭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指家庭内的未成年子女。二是从教育任务上看,社区教育是为了促进社区成员及社区发展而开展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使未成年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三是从教育形式上看,社区教育的形式极为多元,只要是能够促进社区及社区成员发展的一切教育形式,均可以是社区教育的形式,包括正规教育形式和非正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的形式通常是不固定的,家长的身体力行及说服教育等均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形式,通常是非正规方式。

(三)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

可以说,学校教育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主导形式,没有学校教育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在终身教育体系下,学校教育的门槛限制、时空限制会凸显出其不足,社区教育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15]。当然,学校教育是教育的源头和开端,社区教育要想取得实际成效,必须依赖学校教育的支撑,二者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相互补充的。

为了保证发射机的供电安全,目前广东省大埔中波转播台使用的是梅兰日兰的双电源自动切换控制器,用于控制一路市电、一路柴油发电机的自动切换。该控制器质量很好,可是电路资料太少,一旦损坏,很难维修,而且厂家一般不维修,只能再买一套新的控制器,价格两万多元。在广东省大埔中波转播台安装该设备十来年的时间里,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的积累,整理了一些相关技术资料和几次维修的经验。

从整体来看,二者之间有较大的不同,其主要的区别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教育对象来看,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学生;社区教育对象要比学校教育对象广泛,其不仅有在校学生,还包括非在校生的社区成员,而且这些人往往是社区教育对象的主体。二是从教育目标来看,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的。客观而言,学校教育是一种基础性教育,带有预备性特征。而社区教育的目标带有强烈的现实性,不仅关注社区成员职业素养的提升,还关注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精神生活的丰富,带有强烈的实用性色彩。三是从教育内容来看,社区教育的内容要广于学校教育,因为社区教育对象广泛,不同的学习主体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各类实用性、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是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学校教育的内容重视系统性和学科性,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完整,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量的增长。四是从实施场所来看,学校教育的场所主要是集中在学校,而社区教育的场所不限于学校。五是从时间限制来看,社区教育对教育对象无年龄、资历、经验等限制,基本上覆盖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阶段。而学校教育有一定的门槛限制,年龄是其最大的门槛,不同的年龄段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学习,不能任意跨越门槛限制。

尽管二者有很大的差别,但这并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在终身教育体系下,社区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品,也不能理解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体,而是同学校教育并列的教育模式。

(四)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比较

成人教育的内涵本质主要体现在其教育对象与其他教育形式的不同,而社区教育则是从地域的角度进行界定,具有一定的地域色彩。由于二者内涵的界定标准不同,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交叉重合性。

尽管如此,二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不同,具体来看:一是从教育对象上分析,成人教育的对象仅限成人;社区教育的对象不限于是成人,也包括社区范围内的其他人,包括未成年人。二是从教育内容上分析,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成人教育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成人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一部分。三是从实施主体上分析,社区教育主体也可以囊括成人教育的主体。四是从实施途径上分析,成人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方式也是社区教育的一部分,成人教育实施方式的多样化会带来社区教育实施方式的多元化。

从前文对社区教育内涵、构成要素、特征及相关概念的比较中,可以看到社区教育的发展极为重要,其对于促进社区发展、促进社区成员素质提升具有现实的作用。在终身教育理念下,社区教育是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社区教育的发展,没有给其应有的地位。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教育门槛的降低以及教育公平理念的普及,社区教育在信息时代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社区教育已经有了成熟的做法,在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上发挥实质性的作用。社区教育尽管目前在我国的发展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但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社区教育的发展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3):20-24.

[2]关 颖.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育研究,2001(6):54-57.

[3]刘 尧.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8(11):42-47.

[4]侯怀银.“社区教育”解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33-139.

[5]顾东辉.“社区教育”的概念架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44-47.

[6]姚远峰.国外“社区教育”的界定及其启示[J].当代继续教育,2003(5):25-27.

[7]刘 尧.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功能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0-114.

[8]陈乃林.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9.

[9]王 芳,佐 斌.国内社区教育的未来模式[J].教育探索,2002(7):110-112.

[10]刘夏蓓.论高等教育对社区教育的介入[J].中国高教研究,2007(2):78-80.

[11]黄云龙.用生活教育理论构建社区教育的科学基础[J].教育研究,1996(1):54-58.

[12]包国庆.社区教育模式与社区文化关怀[J].高教探索,2002(4):70-72.

[13]陈乃林.创新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略论[J].职教论坛,2014(15):50-53.

[14]陈乃林,赵瑶珍.关于社区教育基本特征的反思与再认识[J].职教论坛,2015(15):60-66.

[15]沈光辉.转型发展中的社区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78.

 
孙丹昱,傅强
《继续教育研究》 2018年第03期
《继续教育研究》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