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21世纪以来山西人口城镇化过程的协调性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城镇化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是人口、产业、生活方式、景观四个转变过程的统一。*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即人口向城镇的集中过程,非农活动向城镇的集聚发展过程,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和人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人口、产业、土地等要素均是城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李丹、郭丕斌、周喜君:《工业园区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以山西为例》,载于《经济问题》2014年第6期,第25~29页;翟顺河、郭文炯、景普秋:《资源型区域城镇化动力、特征与战略取向——基于山西的实证》,载于《城市规划》2010年第9期,第67~72页;张向阳、景普秋:《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特征分析:基于山西的实证》,载于《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53~59页;曹海霞:《山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态研究》,载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年第2期,第21~25页。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各要素的相互协调。同时,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城镇人口内部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的协调问题也渐受重视。*孙慧梅:《浅析山西新型工业化与特色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载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S2期,第27页。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把握城镇化要素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同时更加注重城镇化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协调关系。

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导致了特殊的城镇化过程。*李玲娥:《略论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山西为例》,载于《经济问题》2011年第12期,第45~47页。2000年山西省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21%,步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摸清人口城镇化数量与质量关系及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就业、土地这些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关系,对从深层次上把握资源型区域城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要素之间的协调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口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关系

(一)人口城镇化水平处于全国中等水平,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山西省城镇人口规模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18位,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15位,中部6省第2位,在各省(市、自治区)中处于中等发展水平(见图1)。

  

图1 2015年山西省与其他省(市、自治区)城镇化水平的比较

从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1990年之前山西省人口城镇化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相对较快。1952~1982年,城镇化水平年增幅0.4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0.11个百分点;1983~1990年,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0.9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0.27个百分点;1991~2000年,山西省城镇化水平年均增幅0.70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期0.28个百分点,增长幅度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列第22位;2001~2010年,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22个百分点,略低于全国平均增幅0.13个百分点,城镇化增幅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列第12位;2011年以来,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见图2)。

  

图2 山西与全国人口城镇化年均增幅对比

(二)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且呈不断扩大趋势

根据李爱民*李爱民:《中国半城镇化研究》,载于《人口研究》2013年第4期,第80~91页。的研究结果,2010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山西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29.87%,排第14位;半城镇化率18.18%,排第13位,属于中度半城镇化地区。采用非农人口数作为衡量户籍城镇人口的指标,2000年以来,山西和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及半城镇化率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20002015年山西和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比较 单位:%

  

年份山西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半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半城镇化率200035 8826 549 3436 2226 0810 14200135 0927 197 937 6626 6810 98200238 0928 0410 0539 0927 8911 20200338 8128 7110 140 5329 7010 83200439 6329 3510 2841 7630 8110 95200542 1130 1211 9942 9931 9911 00200643 0131 0311 9844 3432 5311 81200744 0331 7912 2445 8932 9312 96200845 1132 3512 7646 9933 2813 71200945 9932 813 1948 3433 7714 57201048 0532 0216 0349 9534 1715 78201149 6832 3517 3351 2734 7116 56201251 2632 4618 852 5735 3317 24201352 5632 7719 7953 7335 9317 80201453 7932 7021 0954 7736 6318 14201555 03——56 10——增速1 280 440 841 330 750 57

注:2015年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资料来源:2001~2015年《山西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表1显示,山西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趋势与全国水平基本同步,速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全国的差距在2008年之前逐渐缩小,2008年之后又不断扩大,速度低于全国0.31个百分点;半城镇化率增速高于全国0.24个百分点,且半城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借鉴李爱民半城镇化的划分标准,将半城镇化划分为低度半城镇化(半城镇化率小于16.34%)、中度半城镇化(半城镇化率16.34%~30.27%)、高度半城镇化(半城镇化率大于30.27%)三个等级水平。2000~2010年,山西省半城镇化程度属于低度半城镇化,2011年之后为中度半城镇化,流动人口增多,半城镇化特征明显。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来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逐年上升,年均增长1.28个百分点,2000~2009年山西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呈匀速上升的态势,2009年之后出现小幅度下降,在32.5%左右波动。

逻辑斯蒂方程是生物数学家P.F.Verhulst于1938年为研究人口增长过程而导出。其特点是开始增长缓慢,而在以后的某一范围内迅速增长,达到某限度后,增长又缓慢下来。曲线略呈拉长的S型,尤其在描述生物体生长数量变化上具有明显优势。大豆根系生长呈S型曲线变化,其生长过程符合逻辑斯蒂方程。

(三)人口城镇化质量由低质量城镇化阶段步入中低质量城镇化阶段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对二者关系的客观认识,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根据2000年以来山西人口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相关关系分析,2000~2015年山西省的人均GDP与城镇化率的R2达到0.9726,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经济水平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密切。但是,人口城镇化率增长率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不具有相关性(见图3、图4)。

 

表2 20002015年山西省人口城镇化质量指数的区域比较

  

范围城镇人口乡村人口综合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全国0 1470 2450 4030 6040 0420 0670 1140 2490 0800 1430 2580 448山西0 1250 2130 3160 5020 0330 0550 1030 2140 0650 1210 2050 373湖南0 1480 2320 3510 5590 0450 0680 1040 2510 0740 1260 2100 407江西0 1060 1820 3050 4710 0400 0630 0960 2140 0580 1070 1880 347河南0 1190 1970 3420 5040 0340 0510 0990 2250 0540 0960 1920 356安徽0 1240 1950 3400 4930 0330 0560 1010 2360 0600 1080 2040 367湖北0 1350 2100 3370 5260 0390 0610 1010 2670 0770 1260 2190 414

账号:320006647018170053416。用户名:南京脑科医院。开户行:交通银行南京城中支行。

经济城镇化过程即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集聚的过程,由于城镇是第二、第三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故借用产业非农化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等作为反映经济城镇化的指标。将2000年以来山西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山西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速度都低于全国平均速度,但产业非农化率、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其总体水平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以来,随着经济转型的发展和对城镇化的日益重视,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协调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已接近合理的区间。2015年,山西省产业非农化率已达到93.84%,工业化率降至30.97%,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为1.8,达到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之间1.4~2.5的合理比例范围(见表3)。

二、人口城镇化相关要素的协调关系

(一)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及就业之间协调程度不断提高

借鉴薛德升等人*薛德升、曾献君:《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载于《地理学报》2016年第2期,第194~204页。所构建的统筹考虑城乡,以人为主体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山西、全国平均及中部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化质量如表2所示。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正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构建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预防体系变得十分的重要,需要高校不断加强完善这方面的工作。高校应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发挥高校具备的优势,尽可能地将一些突发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

  

图3 人均GDP与人口城镇化率关系

  

图4 人均GDP增长率与人口城镇化增长率关系

与全国水平相比,人口城镇化质量均逐步提高,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城镇化质量的差距扩大速度小于全国水平。2015年全国综合城镇化质量为0.448,达到中等质量城镇化,山西仅为0.373,低于全国一个等级。从城镇人口城镇化质量看,山西为0.502,低于全国0.604的水平;从乡村人口城镇化质量看,山西为0.214,仍低于全国0.249的水平,但均处于中低质量城镇化等级。从动态变化看,15年间,全国综合、城镇、乡村人口城镇化质量指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025、0.030、0.012,山西除乡村人口城镇化质量提高的速度与全国持平外,综合、城镇人口城镇化质量提升速度均慢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中部其他省份比较,2015年,山西省城镇化综合质量在中部六省中居第3位。

 

表3 20002015年山西全国人口和经济城镇化水平对比 单位:%

  

年份山西全国Uaa1a2a3Uaa2a3200035 2189 7626 3450 9538 8036 2284 0850 4933 59200135 0990 3428 1651 4038 9337 6684 7751 1533 62200238 0990 2631 6252 4937 7739 0985 4751 7433 72200338 8191 2837 1657 2534 0340 5385 2252 9432 28200439 6391 6745 3759 5032 1841 7684 8053 0231 78200542 1193 7442 6356 0037 7442 9987 5447 2840 26200643 0194 1745 2657 7836 3944 3488 2048 7139 49200744 0394 5149 3659 6034 9145 8988 2849 2239 06200845 1195 6451 9461 4834 1646 9988 6948 6240 07200945 9993 5244 9854 5938 9248 3489 4246 8042 62201048 0593 8050 5256 7937 0149 9589 8246 8642 97201149 6894 2254 4759 2634 9651 2789 8846 7843 10201251 2694 2451 4357 8736 3752 5789 9145 3144 60201352 5693 8647 6653 9039 9653 7389 9943 8946 09201453 7993 8239 7349 7144 1154 7790 8342 6448 19201555 0393 8430 9740 8153 0456 191 0140 5350 47增速1 280 270 31-0 680 951 340 46-0 661 13

注:U为人口城镇化率;a为产业非农化率;a1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a2为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a3为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所在,只有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同步协调,才能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2010~2015年山西省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均保持同步增长的发展趋势(见图6)。2015年山西省城镇人口2016.37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2284.83平方千米,较2010年分别增加298.94万人、386.6平方千米,增长率分别为17.41%、20.37%,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从2010年的110.52平方米达到2015年的113.31平方米,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张速度。

2000~2015年,山西综合城镇化质量从0.065提高到0.373,由低质量城镇化发展为中低质量城镇化,其中城镇人口质量由0.125提高到0.502,提高了2个等级,达到了中等质量城镇化;乡村人口质量由0.033提高到0.214,仅提高了1个等级,达到中低质量城镇化。城镇人口的城镇化质量提高速度快于乡村人口,两者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025和0.012,表明人口城镇化质量的城乡差异正在不断拉大。

 

表4 20002015年山西城镇化率第二第三产业就业非农化率及其关系

  

年份U(%)N2(%)N3(%)N(%)NUI(%)IU200035 2125 3827 0352 411 4921 110 60200135 0924 7727 9052 671 5019 570 56200238 0924 7428 0252 761 3919 310 51200338 8124 5131 2155 731 4419 090 49200439 6325 4330 8256 251 4219 900 50200542 1125 7131 5157 221 3619 990 47200643 0126 6332 4059 031 3721 140 49

 

续表

  

年份U(%)N2(%)N3(%)N(%)NUI(%)IU200744 0326 2833 6859 961 3620 300 46200845 1126 3733 8260 191 3320 060 44200945 9926 3534 7161 061 3319 560 43201048 0526 2635 8862 141 2919 400 40201149 6826 9135 7462 651 2619 220 39201251 2627 3736 4863 851 2519 330 38201352 5628 1536 5764 721 2320 170 38201453 7927 1337 3164 451 2019 450 36201555 0326 2538 1564 401 1718 720 34

注:U为人口城镇化率;N2为第二产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N3为第三产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N为非农产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NU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比值,即NU比;I为工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IU为工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比值,即IU比。

资料来源:2011~2016年历年《山西省统计年鉴》。

利用2000~2015年历年非农就业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R2分别为0.953、0.6999、0.945。非农就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就业是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见图5)。

  

图5 就业非农化率,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

(二)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

就业结构转换与城镇化之间联系极为密切,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比值NU比、工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比值IU比的国际标准值比较,2000~2015年山西省城镇化率、第二、第三产业就业非农化率及其关系如表4所示。表4数据表明,2000年以来NU比总体呈下降趋势,2001年NU比最大,为1.50,说明山西省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就业非农水平,仍有大量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分散在农村地区;2015年NU比降至1.17,说明山西省人口城镇化与就业非农化之间的关系不断趋于协调,且人口城镇化发展有超前的趋势。

  

图6 2008~2015年山西省城镇人口与城镇建设用地变化趋势

为了探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增长之间的偏差,借鉴潘爱民的研究方法,*潘爱民、刘友金:《湘江流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程度及特征研究》,载于《经济地理》2014年第5期,第63~68页。运用离差系数Cv进行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v为离差系数;S为标准差;为平均值;P表示人口城镇化增长率;L表示土地城镇化增长率。Cv越大,表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增长速度之间的偏差越大,失调程度越严重;反之,亦反。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等级划分标准为,严重失调大于0.8、高度失调0.6~0.8、中度失调0.4~0.6、轻度失调0.2~0.4、协调0~0.2。受数据限制,本文仅测算了2011年以来山西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增长之间的Cv

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内涵包括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和城乡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三个方面。而国内有关研究,多侧重于城镇或区域的土地、经济、景观等方面的提升,而忽视针对“人”的城镇化质量的研究。人口城镇化质量首先表现为人接受和获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程度,重点包括人口的就业情况、日常生活、居住条件、人际交往、消费行为、文化观念等方面,*薛德升、曾献君:《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载于《地理学报》2016年第2期,第194~204页。山西省城镇化质量的滞后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升城镇化质量不仅仅是城市建设质量的问题,更为主要的是向“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转型,根本是实现人口从人居环境、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转变。山西省新型城镇化需要在继续促进农业人口转移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发展不同层级的城镇,提供差异化的就业、服务和机会,通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统筹城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等方式,着力于解决城镇人口“半城镇化”问题,合理引导农业人口转移。

三、促进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的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的山西,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人口城镇化速度实现了较快的发展,201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03%,步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阶段;城镇化城镇化质量由低质量城镇化发展阶段步入中低质量城镇化阶段,城镇化与工业化和非农就业之间的协调性不断提高,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已接近合理的区间;2000年以来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一直处于协调或轻度失调状态。这些发展趋势奠定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数量与质量之间、城乡之间、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人口城镇化进程较快,已经步入城镇化中后期阶段,而城镇化质量仍处于中低质量阶段,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协调性仍需提高;第二,城乡之间城镇化质量差距仍较大,且城乡差异正在不断拉大;第三,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内部“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人口“半城镇化”问题依然突出;第四,人口城镇化已经超前于就业非农化,第二产业及其就业对人口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在下降;第五,人口城镇化仍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二者之间的协调性仍需进一步提高。综合上述分析得出的结论,在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山西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需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推动城镇化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向注重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转变,向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不断提高城镇化要素之间的协调性。

(一)以人口城镇化质量提升为重点,促进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的协调

结果表明,2012年、2014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等级值小于0.2,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其他年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等级值大于0.2,处于轻度失调发展状态。其中,2011年山西省人口城镇化增长率大于土地城镇化增长率,表明土地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其余年份人口城镇化增长率慢于土地城镇化增长率,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总体分析,山西省处于轻度失调状态。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淋巴癌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经病理检查均确诊为淋巴癌,所有患者和家属均知情下签署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分组,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35~72岁,平均(58.6±4.1)岁;观察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34~72岁,平均(57.1±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促进城乡各类要素合理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既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也是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是重要任务。其中,基本公共服务是人口城镇化的关键突破点和稳定剂。为此,需要加快建立城乡人口就业、住房、医疗、社保、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加快建设以县域重点城镇为中心的“生活圈”,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总之,对含钼花岗岩来说,其特点是:(1)含碱土金属较高;(2)碱金属较高;(3)二氧化硅较高;(4)含Ca2O及FeO+MgO较低;⑤碱金属中K远大于Na。后期花岗岩中碱金属高时对成矿有利。另外,花岗岩岩石中Al2O3超过MgO时,FeO的含量很低时对成矿有利。

(三)重视城镇化发展中的就业支撑,促进人口城镇化与非农化的协调

近年来山西省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第二产业的就业支撑能力在下降,就业支撑更多受益于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更对人口城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城镇化发展中需要坚持产城互动,把就业和生计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条件,整合矿城企关系,推动矿区与城镇融合发展,开发区与城镇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依城促产,通过产业集聚和经济转型繁荣城镇经济,拓展就业创业空间,通过完善城市功能吸引要素集聚,拓展产业发展平台,形成产业集聚、就业增加、人口转移、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应重视县城及建制镇在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地就近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作用,提高就业吸纳能力,促进包容性就业。同时,应重视分散的、小规模的非正规经济发展和促进非正规就业,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在空间布局中注重创造适宜非正规经济活动的城市空间。

(四)落实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相协调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既关系到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及居民幸福感的大小,又关系到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山西省两者关系仍处于轻度失调状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和土地资源保障能力,仍是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中,落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城镇吸纳农村人口规模挂钩政策,是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有效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供需矛盾,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的重要路径。

gbXML 也是一种BIM开放标准,同样具有良好的建筑信息共享性。最早是由Bentley Systems 在2000年发布gbXML 1.0,2017年1月公布了最新版本 gbXML标准6.01。 gbXML 标准主要作用是允许不同的3D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建筑/工程分析软件相互共享信息。为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设计、认证、操作、维护和回收提供智能解决方案。使用标准模式语言(XML),无论何种供应商,设备或软件平台,主要行业应用程序都可以方便地导入和导出项目信息。

 
温鹏飞,郜丹阳,郭文炯,吕敏娟
《经济研究参考》 2018年第04期
《经济研究参考》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