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移动互联时代社群关系界面的演进与内在机理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言

相比于PC互联网时代的社群,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群更多的是基于移动社交工具(微信、QQ、微博等),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文化特征和相同价值观的成员聚集起来,相互间随时随地频繁且长期地互动、交流沟通与协作,进而形成具有认同感和内聚力的群组[1-2]。将界面的概念,尤其是关系界面引入到社群中,对理解社群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很有帮助。移动互联时代,关系界面指社群本身就是各种链接关系的集合体,它是一个情绪化的媒体,是一个跟人的情感有关系的媒体。这里所说的关系,包含了信任、承诺和互惠的内容。所以,移动互联时代的社群不是简单地提供信息的通路,而是一个建立起与参与者(包括用户)具有信任、承诺和互惠关系的关系界面。

关于社群的研究,《国际新闻界》杂志在2014年第9期的“本期话题”栏目中发表了一组(共5篇)以“网络社群”为主题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多聚焦于虚拟社群信息分享、参与动机与交往基础、互动仪式链、网络社区意见领袖影响机制、信任网络的生产与维系等方面[3-7]。此外,万岩 等(2017)从品牌和信任的角度研究了网络社群运营商(群平台)如何提升其凝聚力和活跃度[8]。李根强 等(2016)分析了网络社群中用户网络特征、双重行为倾向对知识共享的影响[9]。唐兴通(2015)[10]、秋叶 等(2016)[11]也纷纷著书探讨与研究社群、社群经济及社群营销,以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及营销的方法体系。国外关于社群(特别是网络社群)的研究聚焦点与国内相似,包括网络社群用户参与[12-13]、信息知识共享管理[14]、网络社群成员关系管理[15]、意见领袖身份识别问题等[16]。从已有的研究看,鲜有研究从关系界面角度分析移动互联时代社群的形成、发展及演进过程,本文作为一项探索性基础研究能够为移动互联时代社群经济、社群商业、社群营销和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洞察力(后文所出现的社群,凡没有特殊注明的,均指移动互联时代的社群)。

二、社群关系界面的形成

界面一词在网络理论中包含了各成员间的节点关系及其协调的意思[17]。当各成员间或系统的各个组分必须相互支持、相互连接时,界面就产生了。所谓关系界面指移动互联时代的社群是各种关系的集合体,这里的关系是指社群各个参与者(主要是社群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信任、承诺和互惠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可以将社群看成是一个建立起与参与者具有信任、承诺和互惠关系的关系集合体。了解社群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就需要用界面的概念作为方法论工具。分析社群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社群关系界面的形成、演进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可以为社群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实践指导,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社群进行价值创造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应用性支持。

移动互联时代的社群是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社群,社群成员的价值认同感是社群成立的推动力,而持久推动社群存续的则是产品、服务的提升和社群关系的维护[10]。移动互联时代,社群关系界面是社群成员间持续性互动的结果,其所呈现出一种成员间能够相互支持、相互合作,以信任、承诺与互惠为基础,服务于整个系统并实现各自目标的社会关系集合体。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几个内涵:(1)社群关系界面是一种关系集合体;(2)社群关系界面是由社群成员集体参与、持续互动形成的;(3)社群关系界面成员间是一种信任、承诺和互惠的关系。从这个定义中,首先可以看到,社群关系界面本身实质上是一种链接关系的集合体。其中,链接的第一步就是创造一个社交或是建立一个移动的社群平台。其次,社群关系界面的成员都是为社群服务的,他们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坚持信任、承诺和互惠原则,在社群中通过与其他成员进行持续互动协同实现各自的目标。最后,社群关系界面是社群成员集体参与形成的。通过成员间的集体参与、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情境中(这种情境不是指单个的人,而是经由个人所形成的社会关联或网络)产生成员间的互动(包括由两个人组成的际遇)。在社群关系界面中,在不同的际遇下,基于不同的社会基础,个体的文化资本与情感能量将会出现差异,这就出现了相互选择与交换的互动,在此基础上对参与社群互动的个体所拥有的原有资源进行转变,实质上这是知识分享与收获的过程[18]。因此,社群关系界面的形成与演进和社群成员的持续关注与参与、社群成员的持续知识分享行为密切相关。

社群关系界面形成的基础,是社群成员之间、社群成员与社群组织之间以及社群成员与社群组织者之间长期互动和相互适应的结果,这体现为一种渐进式的关系界面的形成过程。然而需强调的是,在移动互联时代,由于社群内部及社群之间互动的链条非常复杂,所以,社群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多变,不确定性也更高,尤其当社群外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了生存或可持续发展,社群可能表现出一种即兴行为,这种即兴行为的结果可能会在社群成员间长期互动的过程中得以加强,它们被社群留存或修正,进而上升到制度层面,形成社群记忆。这种社群记忆会对社群产生持久的影响,逐渐地使社群即兴行为的结果演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新的关系界面[19]。这种新的关系界面是一种突变式的关系界面的形成过程[20]。因此,社群关系界面的形成过程分为渐进式和突变式两种,具有间断平衡性[21],是长期的、连续的、渐进式社群关系界面的完善、改良(平衡)与短期的、不连续的、社群关系界面的突变式变革(间断)两阶段相互交替的过程[22]

在社群关系界面形成的过程中,我们认为,社群关系界面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开放性与自组织性。开放性是指,在社群面前,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社群的一员,只要其有意愿加入该社群,当然前提是该用户对此社群感兴趣,加入社群能够满足其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较高级别的需求。同样地,对于每一个社群组织者或社群管理者,他们也希望有更多的成员能够参与到社群中,能够毫无保留地支持社群的发展,能够成为社群的铁杆粉丝。在加入社群的条件上每个社群尽管不同,有免费社群,也有付费社群。但是从社群组织者角度看,他们希望尽可能多的用户能够参与其中。

移动互联时代,社群关系界面的自组织性是指,社群关系界面是一个自由生长的生态,成员之间相互协同,自我成长、自我修复、自我反馈、自我进化,通过成员的自发与自我组织,无需外部指令而走向组织化或有序化。事实上,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的社群平台是典型的自组织的形态,个体的自组织性和群体的秩序性在这里得以实现。

2.动态性与相对稳定性。社群关系界面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的,表现在社群成员自愿参加且自行决定其内部运作方式,在某个时间段,不断地有新的用户加入到社群中。在社群成员参与社群的过程中,社群关系界面系统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中,社群成员每天都有新的面孔,但是意见领袖或常客或是社群的铁杆粉丝,在某个时间段会常驻社群,不会离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社群关系界面又是相对稳定的。

3.以兴趣图谱为基础。兴趣是驱动社群关系界面形成的内驱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群更多地强调建立在兴趣图谱基础上的、基于某个品牌或个人的情感元素或某一魅力人格体的粉丝社群生态[10]。所以社群关系界面的出现是有其内在根源的,没有兴趣需要,就不会有用户与用户交流沟通的动机,也就不会有交流的场所——社群出现,也更不会出现社群关系界面。

STS教育就是在STS思想指导下,为培养了解科学技术、能积极参与科学技术相关社会问题的决策、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公民而进行的一种教育,突出科学技术在个人和社会方面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社群关系界面的演进过程

我们认为,要分析社群关系界面的演进过程,首先要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成员的角色,社群成员大致包括外围者(潜水者)、入门(新手)、核心参与者、统治者(意见领袖)、社群管理者、联结者等。从社群成员角度看,其成长历程一般如下:(1)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发现社群并注册或付费成为社群成员;(2)通过一段时间的潜水熟悉社群环境;(3)经常访问社群,积极参与社群活动,为社群做贡献;(4)由于时间、兴趣或其他原因逐渐远离社群,“迁徙”到新的社群。如果一个社群中的核心成员开始迁徙,那也就意味着这个社群将走向衰落[10]

从社群组织者角度看,他们通过内容或产品功能或其个人魅力吸引用户,当用户积累到足够数量后,在移动互联网这个“家”中,用户会选择与自己兴趣和价值观相同的人聚合到一起,形成社群。社群成员之间具有情感连接,也有利益联结,具有群体意识,并遵循一定的群体规范[23]

每个社群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包括形成、繁荣、昌盛乃至衰亡的整个过程。所以作为一个社群组织者,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维系社群的可持续性及延缓社群领袖的迁徙时间。在我们看来,留住用户比吸引用户更重要。如何提升社群黏性?答案是通过互动。社群组织者与用户产生联系和交易,通过交易进行高质量的互动。当然互动的形式还包括通过内容推送、各类线上与线下的活动、建立品牌社群,并让粉丝通过参与获得良好的品牌体验等[24]。其中,内容推送属于社群组织方的引导,而线上线下活动的参与源于用户自身的驱动力,后者可能更重要。比如,十点读书会社群,社群成员每日阅读打卡、每周阅读话题探讨、每月线下活动、十点线上直播间、作家见面会,还有线下读书会、线上分享会、兴趣小组活动等,通过将这些有关读书的一个个环节环环相扣起来,把相同频率的读书人联系到一起,增加社群成员之间以及社群成员与社群之间的黏性[11]

我们研究民俗,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了解民俗事象的来龙去脉,也不能满足于将民俗事象描述清楚,而是要通过这些民俗事象去了解其背后的实实在在的人,看看这些人是如何借助民俗来组织日常生活的,以及怎样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的。对话与交流的民俗志,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把这些过程呈现出来,个人叙事作为呈现这些过程的最为寻常而有力的日常话语形式,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事实上,随着社群成员的加入和退出,相应的社群关系界面也在不断地变动与调整。在我们看来,社群关系界面系统(以下简称“界面系统”),涉及到社群中关系界面的形成、发展、演进和管理等方面,涉及到社群内各成员之间、成员与社群组织之间、成员与社群组织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由于该系统的运作既离不开社群成员间的互动、交流,也离不开与社群外部资源、信息和知识的交换与沟通,因此界面系统具有开放性。由于界面系统是开放的,导致它会偏离均衡态,即它是非均衡的。另外,社群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非线性的,外界环境的变动和社群内成员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使得该系统会出现“涨落”(即对系统宏观状态的局部偏离)现象[25]。根据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这些特性是界面系统产生自组织的条件和动因。因此,开放性、非均衡性、非线性、随机涨落现象决定了界面系统的演进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26]

更进一步分析,在社群中,参与者个体的行为方式常常会受到周围其他社群成员行为的影响,因此,要想促使社群进一步发展演进,引爆群体,使社群关系界面的内容和属性发生实质性变化,“临界大多数”是引爆的临界点。借鉴临界大多数理论,引入接纳门槛的概念[27],从传播动力学的角度看,接纳门槛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排斥及反应程度。接纳门槛高,意味着个体对信息的信任度较低及传播的主动性较弱。相反,接纳门槛低,则个体对信息较信任,积极传播的意愿较强[10]。除了个体具有的较低接纳门槛外,瓦茨(2006)还指出,具有更多连接的社群节点,将更具稳定性,相反,则更易被引爆[28]。这就是说,在一个社群中,如果大多数个体的接纳门槛都较低,个体间互动的节点较少,则只要达到大多数个体的接纳门槛,就很容易引爆社群。而要突破个体的接纳门槛的约束力,使个体能够追随大多数社群成员的行为,需要一种适当的力量。这就是一个临界水平。要使社群关系界面在临界水平之上实现由旧向新的跃迁,必须有某种初始推动,也即“涨落”。社群关系界面的演进就是通过涨落实现自组织的。在临界水平之上,依靠涨落方式实现关系界面的自组织演进。社群关系界面的自组织演进过程见图1。由于微涨落及其不断放大导致的新界面1的生成过程属于连续性的渐进式演进,在图1中用实箭头表示。由于巨涨落及社群成员即兴行为导致的新界面2的生成过程属于不连续的突变式演进,在图1中用虚线及箭头表示。

从微观层面看,社群关系界面的演进过程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根据哈肯的协同学,在社群关系界面系统中,社群成员共同制定一定的规则,在旧的关系界面基础上,以一定的参数进行调节,然后每一个社群成员,也是一个个自组织者,自发地与其他成员进行非线性的沟通、交流与互动,在此过程中产生序参量运动模式,通过协同使界面系统变得有序,推动整个旧的关系界面系统演化为一种新的关系界面系统[25,30]

从宏观层面看,社群关系界面的形成及演进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社群关系界面的每一次演进与完善都是社群的一种成长与壮大,都会吸引更多的新用户关注社群并加入其中,这些用户逐渐成长为社群粉丝,参与点燃社群话题与活动,与其他社群成员进行互动及知识分享,使每一次社群关系界面的演进与完善如病毒流行一样,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卷入其中,呈现出一种网络协同效应。这种良性正反馈机制进一步推动了整个关系界面的演进与完善,促进了社群成员、社群组织者、社群组织以及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发展。

  

图1 社群关系界面的自组织演进过程

[11]秋叶,秦阳,陈慧敏.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四、社群关系界面演进的内在机理

移动互联时代社群的真正意义是它把具有共同兴趣图谱和需要的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实时在线和移动交互,激发了人类社交和创造的需要,满足了人类寻求归属感、认同感的需求。因此,移动互联时代的社群可以说是一个知识与资源互换、协作共享的媒介与渠道。通过社群进行知识分享的观念已渐为势所趋[33]。所以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关系界面演进的内在机理之一是知识分享。从宏观层面看,知识分享能够增加社群整体的知识和技术基础[34];从微观视角看,真正的知识分享表现在社群成员或社群组织方真正愿意帮助其他成员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或提高某种新的能力。因此,知识分享能够使社群关系界面不断朝着更优、更完善的方向演进。

社群成员的知识分享与成员间的持续互动实际上都反映了移动互联网社群关系界面的形成和演进过程。而促进用户的积极参与,尤其是用户的知识分享,对于社群的成功非常关键[12,32],是推动社群关系界面演进的内在机理。比如,在秋叶PPT社群中,用户通过付费变成学员,通过微博交作业、微信朋友圈晒作业,添加老师的个人微信号、答疑QQ群,每周五进行群分享,一起玩“群殴PPT”或“一页纸PPT大赛”活动等,社群组织方鼓励学员之间互加微信好友,关注社群核心小伙伴的微信,社群成员之间连接的维度越来越多,而且是有节奏的连接。这种社群成员的持续高频互动及其从中得到的收获使其成为一种正向循环[11]。对于社群组织者来说,如何持续地让用户分享知识、参与互动,换言之,如何将用户沉淀下来,重复性地关注社群的动态就成了社群组织者面临的重要课题。Hsu et al.(2007)认为,基于认同的信任在持续知识分享阶段对知识分享有利[34]。因为较强的认同信任能够减少成员的个人主义行为(比如潜水行为)[35]。社群成员是否会继续在社群中分享知识,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这取决于其他成员的表现,若其他成员出现机会主义行为,或者不能信守诺言,那么他就不情愿继续留在这个平台上[36]。有研究指出,通过较强的认同信任,成员愿意付出努力与其他社群成员进行情感互动,更可能通过持续的知识分享行为维持社群成员关系[37]。因此,持续的成员间互动与知识分享行为能够推动社群关系界面成长与螺旋式演进。

2009年到2010年,笔者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对香港跨界华人企业家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进行了人类学田野研究。以下两个人类学案例一步表明香港跨界华人企业家如何立足专业网络和互信关系,凭借跨界沟通能力和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取得共识。从而确保成功的香港经验和商业模式能够在中国大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中取得生存和发展。

移动互联网社群关系界面是社群成员间持续性互动所呈现出的一种成员间能够相互支持、相互合作,以信任、承诺与互惠为基础,服务于整个系统并实现各自目标的社会关系集合体。那么,根据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社群关系界面也具有二元性特点,包括结构与个体的能动性两方面。后者反映了Giddens对人的能动作用的重视[38]。而且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社群关系界面中的一个个个体不仅仅是一个主体,也是一个个能动者,是一个自组织者[39],在参与社群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将这种行动能力体现出来,能力作为行动的基础,来源就是其所拥有的信息和知识的存量及获取知识的能力[38]。社群参与者不必然会主动分享知识,但出于某种动机,比如为获得领袖地位或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同,或借此构建和表达自我,而无意识地进行知识分享,这种知识分享无疑对社群关系界面的演进具有促进作用。

4. 论文标题:高倍稀释熔融制样-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铅锌矿中主次组分;文献来源:冶金分析,2014,34(1):50-54;作者:罗学辉,苏建芝,鹿青,汤宇磊;机构:中国人民武警警察部队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社群关系界面的二元性强调执行面(行动者的能动性)的重要性,在各参与行动主体的主观努力和不同禀赋权力下,可能形成新的社群关系界面或修正既有关系界面。因此,社群关系界面的改变或演进,很可能是内生性的。而促成这种改变或演进的机制只能是一种内生性机制,这就是自组织机制,其核心是共创、共治、共生。社群的自组织性体现在,社群有共享的愿景和目标,每个社群成员在社群规范或社群认同基础上,倾向于以符合群体规范和常规的方式进行知觉和行动,使社群内个体的行为相似性增强,这就使得社群内的每个自组织个体能够既具有个体的独特性,又能够以群体内的个体行为相似性提升社群的社会同一性[39]。社群的自组织性是一种分布式、多中心的控制手段。社群在自组织状态下,会出现去中心化,即社群是无中心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中心[40]。当然,这里的去中心化,一是指内容、信息不再是由专人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全体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果;二是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中,社群是放射线结构,社群围绕灵魂人物聚集,然后每个节点又可以自由连接不同的资源,安排自己的活动。也就是说,通过灵魂人物的言行来影响整个社群的文化和价值观,而非直接管理[11]。这种模式放大后,整个社群就呈现为一种基于价值创造的网状结构形态。每个成员都是网状结构中的一个节点,在这种网状、非线性社交中,任何一个变量或要素都有可能成为引爆临界大多数的那一关键行为或态度。此外,社群的自组织性强调分享而不是独享,其中信任、承诺和互惠是基本原则。

在我们看来,移动互联时代社群关系界面的自组织演进是成员共创、共治、共生的结果。其中,共创就是每个个体都是价值创造者,每个个体都可能成为价值创造的中心,每个个体都是知识分享与创造的主体。换言之,移动互联网社群就是由一个个个体交互影响形成的网状结构,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行运转、自行组织、自行演化、自行发展,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参与到一定的社群中,与成员间高度地相互关注,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再加上高度的情感连带,从而形成了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在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在共同促进社群关系界面自组织演进的过程中,每个社群成员个体也获得了相应的情感能量和文化资本,这些情感能量和文化资本是社群成员参与互动的根本动力,使他们有信心、有意愿、有热情共同进行价值创造与知识创造[41]

共治是社群关系界面自组织演进的运行机制和协调机制。它强调在社群内部要有一定的民主价值诉求表达,它强调要建立社群制度,强调由社群成员共同制定社群关系界面的规则,强调社群成员的共同参与及达成共识[40]。事实上,共治在社群的自组织性上的表现与共创一致。每个社群都应有自己的规范。这些规范是社群为达成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成员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规定了成员的行为范围及应具备的态度,规定了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等。

共生是移动互联时代社群持续发展壮大所需要遵循的基本逻辑和价值观,是社群关系界面自组织演进的发展模式。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42]。移动互联时代社群关系界面的自组织演进过程,可被看成是社群成员之间、社群与外部环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照互惠共生的模式形成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结果[43]。它既具有自组织过程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共生过程的独特性,体现了共生关系的协同作用和创新活动[42]

我们认为,从价值、知识的共创到社群规则、规范的共同制定及规范、共识的达成,再到知识共享/分享,最后实现共生单元的共同合作进化,整个过程正反映了移动互联时代社群关系界面的自组织演进过程。

五、结语

移动互联时代,社群关系界面的形成是社群成员之间、社群与外部环境之间长期互动的结果。社群关系界面的演进是一种自组织的动态演进过程。知识分享与自组织机制(核心是共创、共治、共生)是推动社群关系界面动态演进的内在机理。

作为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本文认为,有两个因素造成社群关系界面在研究上的困难:

[9]李根强,刘人境.网络社群用户双重行为倾向对产品知识共享的影响[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7):91-96,55.

2.知识分享动机。移动互联时代社群关系界面的形成与演进,离不开成员的知识分享。但是,知识向来被视为是个体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来源,自愿的知识分享并非那么容易,尤其是个体所拥有或获取的隐性知识的分享往往存在许多壁垒。因此,社群成员在社群关系中进行知识分享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如何促进社群成员积极地进行知识分享与互动?对社群关系界面的研究者而言,这些问题也是一个挑战。

注释:

[10]唐兴通.引爆社群: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4C法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①社群关系界面的演进不仅包括有社群新成员的加入,还包括通过引爆社群,使社群原有成员达成共同的认知,对社群有强烈的认同感。

②在物理学中,临界大多数是为了产生核反应所必须的放射性物质的数量。而特定系统内成员的行为与其所在的系统存在着相关关系,这是该理论提出的最基本的条件和背景。在本文中,临界大多数是指社群关系界面系统存在一个数值,当群体激活人数超越它时,系统将被引爆。反之,系统则处于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ROMM C,PLISKIN N,CLARKE R.Virtual communities and society:toward an integrative three phase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7,17(4):261-270.

[2]WU J-J,CHEN Y-H,CHUNG Y-S.Trust factors influencing virtualcommunitymembers:astudy of transaction communiti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0,63(9-10):1025-1032.

[3]黄丽丽,冯雯婷,翟向诚.影响虚拟社群信息分享的因素:多层次分析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4(9):20-34.

[4]黄彪文,殷美香.在个体与集体间流动:论虚拟社群的参与动机与交往基础[J].国际新闻界,2014(9):6-19.

[5]潘曙雅,张煜祺.虚拟在场: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链[J].国际新闻界,2014(9):35-46.

[6]王秀丽.网络社区意见领袖影响机制研究——以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4(9):47-57.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把它放在葡萄架上,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上了架,就施肥。

皮肤型鸡痘主要发生在鸡身的无毛部分,常见的发病区域有鸡冠、眼睑、翅膀下房以及肉髯等位置。在发病初期会呈现灰白色小型结节,随病情发展逐渐转化为红色丘疹,并慢慢增大。后期会由红变黄或灰黄,表面凹凸不平,发病4周左右会脱落并留下疤痕。皮肤型鸡痘主要会引起鸡生长缓慢以及产蛋能力下降等症状。

[7]罗昕,徐倩婷.虚拟社群信任网络的生成与维系:以广州两个跑群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4(9):58-73.

[8]万岩,范静,高锦平,等.网络社群的凝聚力与活跃度提升研究:品牌与信任的角度[J].系统管理学报,2017(4):611-623.

1.持续性。每个社群都有其生命周期,都要经历从诞生、成长、成熟直至最终衰亡的全过程,如何管理社群关系界面,如何分割影响社群关系界面演进的因素,如何点燃社群话题和行动,激发社群成员互动,使社群能够持续性地向前演进,延迟其衰亡的时间,对社群关系界面的研究者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媒体在粉丝形象塑造的过程中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自2005年“超女”开始,“粉丝”闯入了大众视野。一时间,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批判粉丝的新闻报道,“疯狂”、“盲目”的粉丝形象逐渐在大众中形成刻板印象。

移动互联时代,社群关系界面是各种链接关系的集合体,这里的关系包含社会交换理论的内容:信任、承诺和互惠。其中,社群成员之间的信任可以满足社群成员的安全感,可以起到维护社群秩序及促进社群整合的作用。承诺原则表明社群成员对于信任关系的承诺、继续合作的承诺及持续资源投入的承诺[31]。此外,社群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成员在进行知识分享的同时也能够从社群中获利,即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和知识,这体现为互惠原则。换言之,社群成员都要能够从知识或信息分享行为和过程中受惠,否则只分享知识而没有获取知识,或者只获取知识而不分享知识都会影响成员的积极参与程度,而积极的参与被认为是维持社群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2]

①由BP2=AP2+CP2你联想到什么?(AP、BP、CP是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其中BP是斜边的长)

[13]HAJLI N,SHANMUGAM M,PAPAGIANNIDIS S,et al.Branding co-creation with members of online brand communiti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7,70(1):136-144.

[14]RANJBAR A,MAHESWARAN M.Using community structure to control information sharing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J].Computer communications,2014,41(3):11-21.

[15]KUNZ W,SESHADRI S.From virtual travelers to real friends:relationship-building insightsfrom an online travel community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in press,2015,68(9):1 822-1 828.

[16]LI Y,MA S,ZHANG Y,et al.An improved mix framework foropinion leaderidentification in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ies [J].Knowledge-Based systems,2013,43(5):43-51.

[17]WREN D A.Interface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67,10(1):69-81.

[18]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在仔猪白痢发病初期,即只有腹泻,无其他临床症状,可以利用肌肉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注射药物后,可有效治疗仔猪腹泻的症状。此外,也可以利用中药,如白龙散、金银花、大蒜液以及大蒜甘草液等进行治疗,还可以采用活性炭、矽炭银、补充硫酸亚铁或硒、调痢生、促菌生以及埋线等方法进行治疗,主要以止泻、助消化以及收敛为主。

[20]MINER A S,BASSOFF P,MOORMAN C.Organizational improvisation and learning:a field stud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1,46(2):304-337.

[19]蒲明.组织即兴、组织学习和组织记忆三者关系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9):154-157.

[21]GERSICK C J G.Revolutionary change theories:a multilevel exploration of the punctuated equilibrium paradigm[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1):10-36.

[22]TUS HMAN M L,ROMANELLI E.Organizational evolution:a metamorphosis model of convergence and reorientation[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5(7):171-222.

[12]MALINEN S.Understanding user participation in online communities: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6(5):228-238.

[23]刘海政.从微信的发展历程看社群商业核心问题[EB/OL].(2014-07-1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715/13/17045591_394550483.shtml,2014-07-15.

[24]赵晓萌.粉丝营销:从吸引到忠诚[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5(4):89-91.

[25]罗珉,任丽丽.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的演进与内在机理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84-9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

[26]尼科里斯.普利高津.探索复杂性[M].罗久里,陈奎宁,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27]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8]邓肯·J.瓦茨.小小世界: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网络动力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9]李嫄.基于个体生态学的企业TMT演进机制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7.

[30]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1]任丽丽.组织间关系的社会逻辑观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8):11-18.

[32]KOH J,KIM Y G,BUTLER B,et al.Encouraging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communitie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7,50(2):69-73.

[33]任丽丽.知识分享的动机与途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5):18-27.

[34]HSU M H,JU T L,YEN C H,et al.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 virtual commun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self-efficacy,and outcome expect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7,65(2):153-169.

[35]HASHIM K F,TAN F B.The mediating role of trust andcommitmenton members’continuous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a commitment-trust theory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5,35(2):145-151.

(1)河流和渠道入渗量 。识别期河流入渗量为2.366 3×104 m3/d,渠道入渗量为0.753 7×104 m3/d;验证期河流入渗量为2.981 5×104 m3/d,渠道入渗量为0.434 9×104 m3/d。

[36]YEN Y-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and trust in virtual programmer commun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2009,3(1):171-180.

[37]USORO A,SHARRATT M W,TSUI E,et al.Trust as an antecedent to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practice,2007,5(3):199-212.

智能小桶的算法是两位设计者的原创代码,同学们测试了超过500遍代码后,一点一点改进,每个参数都测了几十遍,不停的记录、对比、分类统计分析才得出来的成果。

[38]郭强.知识与行动的结构性关联——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改造性阐述[D].上海:上海大学,2004.

[39]罗珉.论组织理论的新范式[J].科研管理,2006(2):145-152.

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具体怎么改,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王锐青[43]提出要扶持壮大规模大、有竞争力的购销企业,稳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引导管理层转变观念,发挥企业所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刘颖等[44-45]认为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实现从政企分开到改善政府宏观调控、由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由减员增效向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三个转变。同时刘俊[46]指出随着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会出现数量不等的闲置资产,所以完善产权制度改革需要盘活这些限制资产。

[40]彭剑锋.共创、共治、共享——自组织的核心要素[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8):6-8.

[41]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2]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3]陈春花.互联网+的逻辑:共生与共享[E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YxMTE0NQ==&mid=206941870&idx=2&sn=3d55e0dc793b0d32f6a5027144dffb 08&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2015-4-29.

 
任丽丽,马玉英,鲍琳
《经济与管理》 2018年第03期
《经济与管理》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