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金融视角下的数字经济时代长尾效应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进入21世纪以来,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数字革命的演进,基于大数据、云支付等平台经济的新金融模式正在逐渐覆盖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预见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将受到新金融的广泛影响。数字经济时代新金融带来的长尾效应将是我国金融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机遇与挑战。

一、新经济需要新金融,新金融助力新经济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新金融的助力。2017年5月14日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和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和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

近年来,移动化、云计算、大数据等大趋势引发金融业“基因突变”,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金融业架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包括:金融要素市场化、金融主体多元化、金融产品快速迭代等。这些变化使得传统金融业的版图日益模糊,促使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融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技术创新,产生出新的金融生态、金融服务模式与金融产品(图1)。

金融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而新金融则是金融创新的结果。新金融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伴随着移动化、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兴起出现的新的金融生态、金融服务产品、金融模式,是金融业发展的新领域。从广义来看,“新金融”是指包括传统金融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所发生的新发展,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金融机制、金融业态、金融组织、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服务方式。从狭义来看,“新金融”是指以直接融资为主导,以新金融组织和新金融业态为特征,以新金融工具、新金融产品和新金融服务为引领的新的金融趋势和现象。

  

图1 新经济与新金融

新金融业态代表着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新金融是聚集人才和资金发展的新领域,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领域内的新亮点。加快新金融的发展,鼓励金融创新,将更好地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二、新金融:改变触达方式,提升触达效率

整体来看,新金融颠覆了传统金融当中的条条框框、等级观念等思维壁垒,秉承了数字经济时代平等、开放、共享的核心理念。

区别于传统金融,新金融将电商、社交、服务、媒体等业态均纳入了触达领域。以蚂蚁农村金融为例,这一金融产品专门服务农村用户,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利用大数据平台为农户提供种子购买、农产品销售、物流链配送等一系列服务。此外,通过简单方便的互联网农业保险免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并为农户提供网络小额理财。至今已有超过6000万农户通过这一产品享受到网络购物和支付带来的便利。

(一)服务对象多元化

数字经济时代新金融的长尾效应将会使大多数人受益。与传统金融不同,新金融服务于消费拉动型经济,是服务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发展的消费型金融;是服务长尾用户的大众金融;是致力于公益性、共享性与商业性结合的普惠金融。同时,长尾运营模式突破了传统金融的界限,与场景深度结合,将以往相对独立的商业场景、社交场景和消费场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图4)。与传统金融的银行、证券、保险等清晰划分不同,长尾运营模式没有明确的分类,理论上可以全部实现跨界运营,因此更加高效,并且可以降低成本。

(二)金融场景的多元化

传统金融的触达方式往往存在时间和距离上的限制,随着移动化、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新金融的触达场景越来越多元化,优化至随时随地均可触及(图2)。金融场景较传统金融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提升,如汽车金融、旅游金融、电商金融等。

where superscript U represents the upper wall,Dx is the spacing between two adjacent microphones,and J must be not less than 2N.Note that Eq.(7)includes both forward and backward acoustic modes,and superscript?has been omitted.

(三)参与业态的多元化

NG-PON技术中单波长提速技术路线沿用现在TDM-PON技术,具有下行广播连续发送和上行时分多址突发传输的特点,其主要关键技术包括调制技术、光模块大功率收发技术、高性能前向纠错码(FEC)、突发接收、超低延时转发等技术。对于多波长叠加技术路线,尤其是WDMPON技术,其核心技术聚焦于无色ONU技术。

(四)业务模式多元化

与传统金融相比,移动支付、大数据征信、互联网金融等与信息科技结合紧密的业务在新金融领域发展得更为迅速。如蚂蚁微贷,主要面对不超过100万元的贷款主体,户均贷款1.04万元,已累计服务超过300多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在传统金融往往难以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借助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征信系统,用户不再需要面对冗长繁复的申请流程,通过手机即可申请小额贷款,随借随还,按日计息,采用“310式”体验(3分钟申请、1秒钟到账、0人工干预),而金融企业也能节约大量人力成本。

与传统金融相比,新金融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触达方式的“多元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三、数字经济时代我国金融业转型发展的新思路

(一)长尾效应:连接生活场景,改变生活方式

1.关注长尾,深入融合。在数字经济时代,无论是新金融还是传统金融,都应当关注长尾用户这部分以往被认为是低净值的、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互联网技术手段让碎片化市场的交易效率大幅提升,在规模化之后能够为产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一旦移动互联网与长尾运营模式结合起来,推出针对这部分客户的产品,其经济效益或许超乎人们的想象。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无限的货架空间,而人们的注意力和购买力是有限的。长尾运营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将人们的注意力转向非主流商品,只要新发现的商品让人们更加满意,人们就会更多地消费。当前各大银行正在大力发展其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并已通过一系列专属理财促销活动拥有数量庞大的移动端用户。当这部分长尾用户的客户端使用粘性增加时,自然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推广和营销。可以预见,在“互联网+”时代,谁能抓住这些长尾用户,谁就能在数字经济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图2 新金融:触达方式优化

  

图3 新金融:大众用户从B2C到C2B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就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剔除,在实训室中进行理论教学,建立起实践空间的一体化教室,让学生能够在一体化的教室环境中实现进阶,通过实训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拉近学生与工作的情景感受。如图1所示。

2.1 qRT-PCR检测子宫颈癌组织中GRIM-19 mRNA的表达差异 本研究运用qRT-PCR的方法分别检测了肿瘤组与对照组标本组织中GRIM-19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的组织比较,肿瘤组的组织中GRIM-19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1。

传统金融主要的服务对象为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包括国企、央企等。传统金融业触及不到的服务对象在新金融里得到了兼顾,如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消费者个体等均可纳入到新金融的服务体系中来。如余额宝等理财产品,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就能实现随时随地小额理财。

然而传统金融行业中的“二八法则”在新金融领域并不适用。新金融较传统金融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将长尾客户纳入服务对象(图3),即以往被传统金融忽视的80%的客户。长尾效应强调的是那些数量占绝大多数的个体的商业价值,它们单个的值虽然极低,但是这个长尾的总和不可小觑。余额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国内第一款意识到了长尾客户价值的基金产品,单个用户的购买量虽小,但用户数量庞大,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其进行整合和汇集,将产生巨大的价值,同时多数人可以从中受益,给社会带来平等的普惠效应。

长尾市场往往表现为高度碎片化,因此长尾运营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低收益,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不同,长尾效应对应的经济背景是“工业4.0”的智能化,对应的生产要素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资源:信息与数据,具备普惠性、无边界和扩散性等新特征。而互联网与IT技术的发展使产品与服务的信息到达用户的平均成本降到了极低值,因此数字经济时代长尾效应的发挥往往与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紧密联系。新金融可以用极小的成本换来几乎无限长的货架,可以同时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各类客户需求。相较而言,传统金融由于可观的空间成本、人力成本是难以做到同样事情的,因为其边际效益不允许。在数字经济时代,这众多消费者即传统金融的长尾客户,单个客户的购买量虽小,但从全国市场甚至全球市场来看,用户数量之和非常庞大,其长尾效应带来的收益总和相当可观。

(二)数字经济时代长尾模式的发展前景

传统金融是“二八法则”的忠实拥趸,坚信20%的客户创造80%的利润,因此以银行业为例,其经营重心大多放在中高端客户吸储、理财与企业大客户贷款上,对于中小微企业、个人贷款以及普通客户的业务往往不够重视。因为对于银行来说,这些小客户就是“长尾”,投入过多的人手和精力去处理长尾客户的业务,只会增加银行的成本。

明确扶持对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进而完善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机制。经过国家统一指导选择扶贫对象,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实用性强的识别方式。大数据平台在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建立,能够精准定位不同的情况,明确扶贫对象与扶贫方式之后建立扶贫信息平台,保证扶贫过程的透明化。在大数据下的精准扶贫平台中,包含资金分布的过程、贫困用户个人信息、整体项目建设进度,对产业扶贫进行精准定位之后,才能够实现整体的精准考核与落实[2]。

  

图4 长尾运营:连接生活场景,改变生活方式

从用户的角度看,即使再小众的消费需求、再独特的金融需求也可能通过互联网平台得以满足,相当于毫不费力进入了一个无限大的、能尽可能满足自己需要的超级市场,可以说只要是世界上公开出售的任何物品以及信息资源,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如搜索引擎、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个性化推荐等都能较以往更为便捷地实现,消费者可以借助身边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购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和需要的金融服务。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传统金融,均具有庞大的长尾用户。新金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关注长尾用户的消费需求和金融需求。通过关注长尾用户、深入融合,将能更好地服务民生,方便老百姓的生活,老少边贫地区和特殊群体的消费需求和金融需求也将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2.精准定位、错位竞争。新金融的出现与快速发展并不会导致传统金融的消失,通过精准定位和错位竞争,可以使传统金融焕发新的活力,最终实现的是“融合发展”而不是“替代发展”。借助新金融这一载体,可以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使线上消费能更多地关注到长尾客户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用户个体可以更多地关注对其自身而言更有价值的信息,生产的长尾与需求的长尾可以同时作用,再冷门的商品都能够销售掉,用户也能够搜索到、购买到,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将会出现定制化的金融服务。

与线上目的明确的购买行为不同,线下有着更多的随机购买,消费者也更加享受这段过程本身。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共享模式、分享模式的普及,从某种意义上,实体店铺已不再扮演简单的“商品搬运工”角色,它们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例如诚品、衡山雅集等这些书店成功的背后,是因为它们都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人们逛书店的过程本身除了购买以外,更多的是在享受着购买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传统金融也应当关注长尾效应,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直接和有效的接触渠道,而这种接触本身为传统金融业务的延伸和发展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四、结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金融需求将会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借助长尾运营模式的力量,新金融将会更加便捷地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互联网+”不应当是简单地将传统销售渠道互联网化,传统产业与信息化手段的跨界融合应当是全方位的综合性融合,应当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有机融合。在数字经济时代,新金融的长尾运营模式将会对产业融合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十九大为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应当进一步创新理念,转变运营模式,发挥长尾效应对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尽快迈向产业融合阶段,让新金融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融合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通过对数学结构探索,深入研究方法,注重结构在解题和教学中的重大意义。提倡在平时教学中用整齐和谐统一的数学结构去吸引学生探索欲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窍门。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会对问题设置一些简单的研究变式方向,在不断的解题和总结数学结构规律的学习中掌握数学结构带来的便捷,更加使得学习方法得到优化,提高学习效率,对从小到大形成的刻板性思维有个终结性的了断,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和深刻知识的内化,从而真正实现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贺强.对当前几个新金融问题的研究与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4).

[2]黄钫.新常态下“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融发展策略[J].中州学刊,2016,(3).

[3]贾立文,郑勇,张洁.新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J].管理现代化,2015,(2).

[4]刘小溪.互联网金融:中小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新路径[J].经济论坛,2018,(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张坤.三维金融架构下的新金融发展观[J].南方金融,2015,(9).

 
崔晓露
《经济论坛》 2018年第04期
《经济论坛》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