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产业资源视野下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边境地区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必将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亮点,也将越来越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尤其是在边境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方面。我国与越南山水相连,仅桂越段陆地边境线就有630多公里,横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3个市8个县区。该地区是我国南方典型的多山少田地带,有十万大山、左右江的阻隔,交通十分不便;亦是多民族聚居区,有汉、壮、苗、瑶、彝等十几个民族多个支系,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因此,立足于产业资源开发的角度,对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的表现形态、价值及产业化发展进行研究,对边境文化的保护、地区经济的发展及边境贫困民众的脱贫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的表现形态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所必需的前提准备,文化资源蕴藏在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也存在于社会文化现状之中,它既是一种可感知的物质化、符号化形式存在,又以一种精神性、智力化的形式存在。”[1]独特的地理环境、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绚丽多姿的多民族民俗风情,造就了中越边境(桂越段)丰富的文化资源。它是边境民众长期物质生产的智慧总结,是边境族群历史沉积的精神财富。依据文化资源的不同主题,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可划分为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

(一)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深厚积淀”,“具有历史、文化、资源的三重含义,兼具历史的联系、文化的内容和资源的形式”[2]。自古以来,中越边境的各族民众凝聚集体的智慧,用自己的双手通过辛勤的劳作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主要表现为:(1)从历史文化人类学或审美角度看具有普遍价值的人类历史遗迹,如那坡县城厢镇感驮岩遗址、大新歌寿岩遗址是古人类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列为古人类活动“洞穴遗址”;始于春秋时期的宁明、龙州岩画是壮族祖先智慧与审美的艺术结晶,是壮族文化的瑰宝、世界岩画的极品;法国驻龙州领事馆旧址、防城的刘永福故居、冯子材故居等遗址是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2)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历史建筑,如大、小连城遗址以及那坡县平孟镇弄平古炮台,宝盖山炮台、牛头山炮台、鸡埔山炮台、观音山炮台、靖边城炮台等古代城防体系是清末抗法将领苏元春建造的边关战地防御遗迹,被誉为“南疆长城”;宁明容峰塔、凭祥武圣宫、宾山灵虚塔等古代建筑物始终保留着清朝中后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靖西旧州古镇至今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民族文化资源

从资源的构成看,民族文化资源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观念形态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认知体系,包括民族物质文化资源和民族精神文化资源。从民族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看,民族文化资源主要指精神领域,如节日文化、礼仪文化、工艺文化、信仰文化等。广西中越边境分布着壮、汉、瑶、苗、彝等十几个民族几十个支系,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促进,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并延续流传至今。这些民族文化资源表现为:(1)在特定时节举行的周期性、程式化、集体参与的节日文化,如那坡壮族三月三·中山同歌节,彝族跳弓节和祈雨节;靖西壮族三月三·风流街,五月端午·药王节;龙州侬垌节、昆那节、歌圩节;大新县壮族霜降节等,这些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历史生活的产物,伴随着民族生活的变迁、发展而不断演变。(2)展现当地民众精湛技艺的工艺文化,如靖西的壮锦、绣球等手工艺品,做工繁琐、图案鲜艳、寓意丰富,成为广西民族文化的代表;苗族、瑶族的蜡染工艺传承数千年,至今仍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编制的各种生活用具,如竹筐、竹篮、草帽、捕鱼工具等。(3)再现边境基层民众娱乐生活的游艺文化,如舞狮、舞龙、斗牛、打陀螺、山歌对唱、竹竿舞、庆丰收舞蹈、天琴、靖西“八音”等,这些民间游艺大都在民族传统节日上出现,并伴随着节日的演变而不断改变。

(三)民俗文化资源

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众集体意愿,并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服务于时代,服务于人民,是人们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中越边境(桂越段)民俗资源非常丰富,它们是当地民众为适应边境气候变化、恶劣的生存环境,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沉淀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具有民族性、时间性、社会性、区域性、传承性与变异性的特征。这些边境民俗文化资源表现为:(1)反映人在不同阶段身份标志的人生礼仪习俗。如带有地方性特色的壮、瑶、苗、彝等少数民族的婚丧礼仪、生育习俗。(2)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体现民族特殊的生活礼仪,如那坡白彝酒宴桌上的“七老”座次,以五色糯米饭待客习俗,重大民族节日的“长桌宴”;注重风水的干栏式建筑格局设置习俗。(3)标志亲族血缘关系的称谓习俗,如广西大新县壮族亲属关系的称谓习俗,那坡“打老同”习俗等。

(四)红色文化资源

2.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开发。文化资源的商品化既是由文化资源到文化商品的形态转变,也由非物质文化资源到物质产品的物化转变,包含着文化资源的样态变化和价值增值的复杂的系统的过程。综观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的各种类型,其商品化开发主要体现为:(1)民间艺术团队的商业化。在中越边境的各民族中至今活跃着一些民间艺术团队,如龙州的天琴表演队、靖西的壮族“八音”表演队。这些民间艺术团队掌握着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族习俗,是民间的精英人物。但其生存非常脆弱,因为他们是自发组织的,在活动需要时参与其中,基本都是公益性的,所得报酬与付出差距非常大,因此人员流动性非常大,且现存的队员年龄普遍较大,有些民间文艺处于灭绝的边缘。基于此,应依据市场的需求,对中越边境民间艺术团队进行商业化运作。通过一定的商业活动,民间艺术团队不仅能够给予团队成员最基本的经济保障,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而且还能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节日庆典的市场化。中越边境地区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国际化的民族传统节日,或以民族传承的形式出现的节日,如彝族跳弓节、祈雨节,靖西壮族风流街、五月端午·药王节,金龙侬垌节、昆那节,大新壮族霜降节、牛魂节等。这些节日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激发了当地各族民众的热情,在当地及其周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张文化名片。建议依据市场化的发展需求,充分整合中越边境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资源,将传统节日习俗与现代商业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全新的节日模式,为中越边境地方政府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中越边境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文化资源商品化的双赢目标。

二、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的价值

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一切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自然现象”[6]。从其存在形态看,它可分为有形的显性旅游资源和无形的隐性旅游资源。前者主要包括具有历史、艺术、观赏、文化、纪念等价值的建筑、景观及相关内容;后者以人物、事件、民俗、文学艺术、事物、故事等形式隐藏于历史和生活背后。中越边境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种多样,不仅包括有形的显性旅游资源,也包含了无形的隐性旅游资源。因此,对中越边境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加速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一)经济开发价值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处理的青稞产量均有差别,各处理折合产量在3 750~4 339.5 kg/hm2。其中,A5处理的产量最高,折合产量达4 339.5 kg/hm2,较A1增产15.72%;A4处理的产量居第二位,折合产量4 122 kg/hm2,较A1增产9.92%;A3产量居第三位,折合产量4 102.5 kg/hm2,较A1增产9.4%;A2产量居第四位,折合产量4 081.5 kg/hm2,较A1增产8.84%;对照处理产量最低,折合产量3750kg/hm2。从产量变化趋势来看,在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固定的情况下,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青稞产量也不断增加。

(1) 适应活化[20]。①复水。按推荐用量将酵母EC1118用10倍体积的蒸馏水(38℃)活化30 min;②扩培。将步骤①所得菌悬液接入模拟酒中扩培24 h(25℃,150 r/min)。模拟酒配方。蔗糖质量浓度45 g/L,酒石酸质量浓度4 g/L,柠檬酸质量浓度0.5 g/L,苹果酸质量浓度1.5 g/L,磷酸氢二铵质量浓度100 mg/L,甘油质量浓度4 g/L,乙醇体积分数8%(V/V),醋酸钠质量浓度0.134 g/L,并用氢氧化钾溶液调节pH值为3.1。③适应性活化。将步骤②所得菌悬液接入乙醇含量为10%的模拟酒中培养48 h(模拟酒碳源、氮源含量及通氧条件如表1所示)。

(二)历史见证价值

文化资源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自然或社会的遗迹、遗物或文化现象。作为历史的产物和时代的印证,它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军事以及文化等状况,传递着历史文化信息。中越边境(桂越段)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当地各民族在不同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如那坡县城厢镇感驮岩遗址是岭南地区古人类新石器时代活动的遗迹,是人类诞生源头的佐证。广西左江流域岩画群是壮族先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是历史的再现,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祭祀文化、生育习俗、信仰文化、政治制度等。中越边境(桂越段)拥有百色起义纪念馆、龙州起义纪念馆、红七军红八军军部旧址、红八军靖西攻坚战遗址、铁桥头保卫战遗址、流传于左右江地区的红色歌谣以及为祖国的和平稳定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它们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在流传于中越边境各民族的神话、传说、歌谣、史诗等民间文学作品中,记载了部落或族群的起源、祖先的丰功伟绩及迁徙的过程,如那坡白彝的《摩经》,瑶族的《迁徙歌》,壮族的《布洛陀经诗》。它们是民族或族群历史发展的见证,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三)精神塑造价值

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具有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三观”、塑造民众良好的形象、净化民众心灵的价值。如红色文化资源折射着邓小平、韦拔群、俞作豫等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操的光芒,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龙州起义纪念馆、红七军红八军军部旧址、红八军靖西攻坚战遗址、铁桥头保卫战遗址等革命纪念馆和遗址,让参观者感悟到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月的艰辛和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主动地、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再如宁明容峰塔、凭祥武圣宫、靖西宾山灵虚塔等古代建筑物不仅造型奇异、结构独特,而且外形大方、坚固耐用,它们集成了中原汉族的建筑风格,又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不仅让人在感官上获得美的享受,在欣赏的过程中接收到历史的信息;还让人们感悟到这些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先人的思想文化、精神与信仰,从而增进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陶冶了民众的精神,净化了国人的灵魂。

(四)艺术审美价值

研究发现,大多数文化资源都是人类按照美的原则进行创作的,它们“或体现一种历史的美或现实的美,或给人以当下的艺术享受和美的享受,或陶冶人的情操,或供人消遣娱乐”[4]。在中越边境(桂越段)各式各样的文化资源中,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文化资源所占比重非常大。如分布在龙州、宁明的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祭祀场面的再现,也是他们智慧和艺术的结晶。逼真的祭祀场景、写意的绘画手法、赤红的颜色冲击感、富有深意的人物图像等,从美的深层次内涵给人以艺术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如流传于中越边境地区的各民族山歌格调清新,结构独特,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灵活运用反复、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在唱腔上,讲究音乐节奏的停顿和衬字、衬词及助音等的运用,以达到音乐的和谐美。再如龙州天琴、靖西壮族“八音”、那坡彝族芦笙以及出现在各种节日祭祀场上的铜鼓等,民族乐器尽管所奏之声各有不同但都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如天琴发音明亮丰满,音色圆润甜美;靖西壮族“八音”音色空明跌宕,彝族芦笙音域宽阔,乐声悠远,笙歌宏亮;壮族铜鼓音色或浑厚或清脆。除此之外,还有出现在各种民族节日活动中的民间舞蹈和民间游艺,如靖西的《舞乳狗》、大新霜降节上的《庆丰收》、打陀螺、踢毽子、抛绣球等,它们蕴含着朴素的艺术审美观念,是当地民众对美的一种认识和表现。

坚果因富含脂肪,所以建议每日摄入量不超过25克,以控制脂肪过量,尽量选用大核桃。由于深海鱼存在汞污染的问题,所以每周建议250~300克。

(五)文献研究价值

1.文化资源的产品化开发。众所周知,文化资源从资源到产品的转化过程,既是一个物态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经济价值增值的过程。然而,由于受其自身特征的影响,文化资源大多表现为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信仰、革命精神等非物态化形式,并不是直接的物态形式。因此,文化资源的产品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开发,必须借助于产品化的表现载体或承载平台。中越边境文化资源大多属于非物态化文化资源,如祭祀仪式、人生礼仪、生活礼仪、工艺技巧、左右江革命精神以及民族音乐、民间文学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品开发必须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长远发展看,可以运用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打造影视精品或拍摄高品质的纪录片,如借助红色歌谣、老一辈革命家的英雄事迹及红七军红八军的战斗经历拍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边境各族民众为争取解放、民族平等、保卫祖国的影视作品,如《邓小平在广西》《红七军》《红八军》《民族英雄韦拔群》等;借助边境民族地区特有的节日习俗、风俗习惯、民族风情及人生礼仪等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拍摄反映边境民族民俗风情的影视作品,诸如《天琴》《花山情》《黑衣壮》《满树木棉花》等;仿效文山壮族记录片《丽哉勐僚》的形式,选择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中越边境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拍摄边境民俗风情记录片,诸如《音乐文化》《节日文化》《生活礼俗》《信仰文化》《歌圩文化》等。

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表现为文化资源的培养、开放利用和增值,主要分为显性的经济价值和隐形的经济价值。显性的文化资源经济价值表现为直接的收入,以货币为形式;而隐形的文化资源经济价值以其他方式带动行业的收入和发展。从产业资源的经济价值看,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不仅表现为显性的经济价值,如壮锦、绣球的销售;更表现为隐形的经济价值,如靖西“风流街”、那坡中山同歌节、大新霜降节等具有地域性和民俗特色的边境各民族传统节日。这些文化资源是中越边境(桂越段)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因为“文化产业是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运作,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组织形态,进行可持续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和文化经营的效益;通过分工协作,使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又借商业价值实现过程促成文化价值的传播”[3]。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当地文化资源为核心,依据市场的需求和人类精神文化的满足,进行文化资本转化和商业运作,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中越边境(桂越段)的文化资源带动了边境旅游业的发展,因为中越边境地区富于差异性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刺激了不同文化类型的人们,激发了他们认识、了解、体验异域文化的好奇心。中越边境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充满神秘感的边境民族风情和异国情调,大大地吸引了中外游客的目光,成为他们下一站的旅游目的地。

三、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的产业化途径

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源泉,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资源变为文化资本继而进行商品化提供了保障。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着多民族创造、兼容和共构一个伟大文化共同体的辉煌。其文化累积之丰厚、文化形态之多样和文化哲学之深刻,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是一笔怎么估价也不过分的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中国新兴的文化产业来说,启动并整合、包装这些文化资源,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并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占有可观的优势”[5]。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文化类型多种多样,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既有文化历史资源也有文化现实资源。因此,对中越边境文化资源的产业化途径进行探讨,既是当地民众的实际需要,也是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一)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既有展现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凸显民族风情的民族文化资源,又有再现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和彰显伟大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可以进行产业化开发,以满足人们对不同文化的需求,如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以及各种文化服务。因此,依据其文化资源的内容及特征,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主要表现为:

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对中越边境文化资源的整理有利于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历史遗迹的保存。通过对中越边境(桂越段)节日习俗、人生礼仪习俗、称谓习俗、游艺习俗、生活习俗、民族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可以让人们了解中越边境壮、瑶、苗、汉、彝、布依等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信仰、道德意识、人生价值观念、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评价标准。通过对中越边境(桂越段)地区红色歌谣、老一辈革命家的英雄事迹、革命斗争或战争经历等进行搜集和整理,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老一辈革命家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英勇无畏、乐于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其次,中越边境的文献资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重要依据。中越边境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民情、风俗、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证明材料。如通过比较龙州的壮族婚礼与那坡的壮族婚礼,可以准确地回答地域特征、交通现状、民族融合对文化变迁的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通过对大新、靖西、那坡壮族某些称谓习俗的研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壮族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解放及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主要包括革命遗址、遗物、纪念地、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而红色文化资源是传承“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具有历史见证、文明传承、思想教育、经济开放的价值。中越边境(桂越段)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红七军、红八军的诞生地。无数先烈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边境稳定前仆后继、不懈奋斗,不惜献出年轻的生命。他们的英雄事迹、革命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所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重点表现为:(1)以展示革命先烈遗物为主的纪念馆或旧址,如百色的百色起义纪念馆、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红七军军部旧址、红八军靖西攻坚战旧址;崇左的龙州起义纪念馆、红八军军部旧址、胡志明展馆、水陇会议旧址、铁桥头保卫战遗址等。(2)为纪念中国革命先烈修建的具有纪念意义的革命纪念牌、烈士陵园,如百色起义纪念牌、龙州起义纪念牌及边境各县市革命烈士陵园等。(3)体验革命先烈艰苦生活的革命路线遗址,如龙州的水陇屯重走红军路,红七军、红八军活动路线。(4)歌颂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革命先烈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的红色歌谣,如《红色嘹歌》《歌唱韦拔群》、壮族歌谣《不做革命活不成》、瑶族歌谣《救星共产党》《送郎当红军》等。

一杭摇头,想借着锁把板扣拧开,试了试,没成功。老太太从床底下找到一把钳子,一杭接过来,把锁拧开了。里面是一个黑漆漆的小匣子,一杭见过,装零钞用的。一杭说:“这个你也留下吧,以后可以用到。”老太太打开看了看里面的钱,犹犹豫豫地说:“钱也归我?”一杭点头。老太太赶紧把钱塞进裤兜里,又用力按了按,积极地帮一杭清理抽屉里的东西,生怕一杭反悔似的。

(二)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已深深融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过程,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和新动力”。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丰富,包含的内容繁多,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不仅满足了当地社会和中越边境各民族民众的精神需要,还以其特有的表现形态体现出经济开发、历史见证、精神塑造等多种文化价值。

1.甄别文化旅游资源。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表现形态也各式各样,但这并不意味着中越边境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进行旅游开发。因为有些文化资源具有不可逆转性。如那坡县城厢镇感驮岩遗址、大新歌寿岩遗址等人类起源遗址,宁明容峰塔、凭祥武圣宫、靖西宾山灵虚塔等古代建筑物,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红七军军部旧址、红八军靖西攻坚战旧址、红八军军部旧址、水陇会议旧址、铁桥头保卫战遗址等革命旧址。这些历史文化遗址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开发失败,将不复存在。由于我国旅游项目是分期进行的,通过对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旅游资金进行甄别,一方面可以缓解旅游开发投入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检验旅游项目的市场反映,为后面的开发留下空间。

[7]China and Russia are developing advanced weapons and capabilities that could threaten our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nd our command and control architecture.

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展现,就是在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度的探究分析之后,会将阅读知识应用到写作练习之中,由此能将文章的整体进行架构,拓展个人的知识学习范围。但从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学生获得阅读知识通常会局限在课内知识,很多案例或范文分析都是从课文讲解开始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只在课内知识讲解,课堂上没有机会获得课外知识拓展机会,无论在词汇量还是知识量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2.打造高端旅游产品。“从旅游目的地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而“从旅游者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客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7]。因此,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是打造旅游产品,尤其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旅游产业。而高端旅游产品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民众旅游消费的理性化和旅游市场的成熟化,由旅行社、景区、旅游目的地等旅游产品生产者推出的“高精尖”旅游产品,具有产品的高端化、消费的理性化、生产的专业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化等特征。中越边境地区不缺乏旅游纪念品和旅游景区,而是缺少高端的旅游产品。因此,在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对中越边境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该侧重于高端旅游产品的打造。(1)高端旅游景区的打造。高端旅游景区有别于大众旅游景区,是建立在高端旅游产品基础上的,为具有一定素养的,在旅游消费水平、消费层次及消费方式等方面明显高于平均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的旅游个体或群体所提供的旅游景区,具有价格昂贵、形式多样、专题化强、专业化高、品质高档的特点。中越边境地区不缺乏旅游景区,如德天瀑布、通灵大峡谷、靖西鹅泉、旧州、左江岩画等,而是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旅游产品,尤其是文化内涵丰富,体现民族特色、民俗风味的景区。因此,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中越边境地区的旅游景区建设必须向专业化、专题化、形式多样而特色鲜明的高端化方面发展,如对那坡黑衣壮的精品打造、对靖西旧州绣球一条街的打造。(2)高端旅游纪念品的打造。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途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纪念性;而高端旅游纪念品主要侧重于艺术性、收藏性,更多地强调纯手工的制作流程和大师级的制作人。目前,中越边境(桂越段)地区的旅游纪念品非常多,如特色美食、现代工业化的艺术品,但高端旅游纪念品非常少,主要是壮族的绣球、壮锦和麽乜,无法满足正在慢慢繁荣的边境旅游市场的需求。因此,在继续创新绣球、壮锦和麽乜制作的同时,应根据各景点、各民族或族群的特征与优势,发挥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人的作用,在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旅游区打造属于本地区、本景点、本村落的旅游纪念品,如各民族或族群的服饰、雕刻、编织、陶瓷等。

3.设计精品旅游路线。旅游路线是旅游服务机构为游客所设计的旅游活动路线。依据游览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性质、所乘交通工具的不同,旅行社会规划、设计出不同的旅游路线,以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目的的游客。因此,旅游路线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精品旅游路线。中越边境地区分布着许多文化旅游资源,如红色文化旅游、边境文化旅游、热带风光旅游、民族风情游、民族节日游等。但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交通限制的影响,中越边境旅游资源分布非常散,没有形成旅游资源的聚合力,缺乏旅游竞争力。因此,必须通过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中越边境精品旅游路线,如综合旅游路线:南宁—崇左—宁明—龙州—大新—靖西—那坡—百色的旅游路线,不仅能够欣赏沿途自然风光,而且还涵盖了红色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边关文化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游。如专题旅游路线:友谊关—德天瀑布—通灵大峡谷—龙邦口岸的边关旅游,不仅可以感知边境历史文化的厚重,领略异国民俗风情,还可以欣赏热带大自然的秀丽风光。

(三)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现代科技和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意创新为核心和灵魂,贯彻生产、传播、流通、消费全过程的产业”[8],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涉及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产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等领域。中越边境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元素多样,可通过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发展体现其价值。首先,通过整合和利用历史文化元素、民族民俗文化元素和红色文化元素,塑造文艺形象、动漫人物,设计游戏背景。如左江花山岩画的人物图像可以作为动漫人物设计的素材进行游戏人物的构思与设计;中越边境地区的特殊地理地貌、民间传统建筑可以设计为某些电竞游戏的生活环境或背景;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创作弘扬民族精神、革命意志的红色影视作品和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其次,通过资源优化和整合,可以将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中体现民族特色的某些文化元素,运用到广告设计、装饰的图案设计中,如传统壮锦图案可以设计为房屋装修材料图案,使整个房间充满民族风味;可以把中越边境文化资源中的一些图案、图形、色彩搭配、观念、认识理念等元素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使其既充满时尚气息又体现民族特色。最后,通过对中越边境(桂越段)文化资源中某些艺术文化进行分析,可以将体现民族特色的艺术元素运用到现代艺术创作中,如龙州天琴、靖西壮族“八音”、那坡彝族芦笙以及铜鼓等民间乐器为现代乐器的组合提供了音色和音声上的参考,流传于中越边境汉族、壮族、瑶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山歌和红色歌谣为现代流行歌词的创作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庆丰收》《舞乳狗》《铜鼓舞》《草人舞》等中越边境地区的民间舞蹈为现代舞蹈的创作搭建了平台。

[参考文献]

[1]姚伟钧.文化资源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8.

[2][4]牛淑萍.文化资源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36,87.

[3]华建.产业面上的文化之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55.

[5]李铁映.创建有中国特色文化产业之路[A].王育济,齐勇锋,等.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2003-2007年卷(上)[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3.

[6]张立明.旅游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77.

[7]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9-34.

[8]黄建南,廖军凯,廖合群.红色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探析——以江西省上饶市为例[J].价格月刊,2005(5).

 
刘继辉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8年第01期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