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近代日本操控东北煤炭业的过程解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东北煤炭资源丰富,大小煤矿星罗棋布,储量丰富的抚顺更享有“煤都”的美称。然而,随着日本势力的侵入,东北的煤炭资源无一幸免,都被日本侵略者吞入囊中。日俄战争后,日本继承了沙俄在东北的权利。为了扩大对东北经济和矿产资源的掠夺,1907年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在矿业部内设地质课,此为日本对东北煤炭资源调查及掠夺的发端。日本占有的煤炭资源按照需要,有的供于东北本地生产用,有的销售到中国其他地区或境外(主要是日本国内)。随着日本对外侵略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东北的煤炭业被迫畸形发展,以致战后久久未能恢复元气。

一、日本对东北煤炭资源的觊觎

东北是中国重要煤炭基地之一。煤种齐全,有褐煤、长焰煤、炼焦煤、无烟煤,赋存条件较好,埋藏量较大。东北很早就开始利用煤炭资源。早在东汉中期就有采掘。考古工作者在沈阳发掘古代遗迹时,曾发现汉朝居民的燃煤遗灰,由此得知约两千年前就有人烧煤。唐朝以来,就以煤冶炼铜铁,辽金时代用以烧制陶器。明末清初,由于封建迷信,政府一度限制煤炭的开采,开采规模较小,直到清末民初才允许绅商开办矿山。随着帝国主义的侵入,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煤炭生产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2.4 实验步骤 用打孔钳打下每个干血斑样本直径为3 mm血样,应用试剂盒中配制试剂经孵育萃取后移液至测试板,上串联质谱仪检测样本中11项氨基酸、1项游离肉碱和30项酰基肉碱的浓度,分析氨基酸、肉碱浓度和相关比值。

在日本本土的矿藏中,煤炭储量相对来讲不算太少。20世纪20年代末估计为167亿吨,但是占其储量70%的九州煤矿已进入老化,北海道的煤矿也难有较大的发展(此仅为当时状况),加之其煤多为低品质的黑煤、褐煤,在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日本深感煤炭——主要是炼焦煤以及工业燃煤不敷应用,于是中国东北便成为其获得工业燃料、原料的重要地域。东北煤炭储量一般估计为200亿吨,其重要煤矿抚顺煤的品质甚高,煤挥发量为41—45%(日煤平均为30—40%),固定碳素为41—45%(日煤为35—55%)。另外,抚顺煤的发热量也高于日煤,灰分少、杂质也很少且少硫磺成分,同时具有燃点高的特点。

随着日本政府侵略野心的膨胀,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把侵略目标锁定于中国东北。日俄战争期间,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更加坚定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决心。日俄战争后,日本沿袭了沙俄在东北的一切权利,并对东北的煤炭资源开始了早期的调查工作。(表1附后)

此外,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煤炭资源,疯狂的榨取中国人民的剩余价值,视中国矿工如草芥,安全毫无保障,以致危险与事故频发。在辽源的一个万人坑里,曾发现尸骨上有刀砍的疤迹,还有的两腿被铜丝紧紧捆在一起。这说明矿工们有的死于伤病、事故,有的是死于日本侵略者的残害。这只不过是东北矿工往昔惨状的一瞥,那些我们无法目睹的残害与屠杀是难以统计的。

当前绿色生态理念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理念,除了使建筑物具有安全性以及舒适性和耐久性等特征外,还要注意生态环保。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及“生态设计”理念,从而不断满足大众多样化的设计需求,同时使生态化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而木结构便具备这一特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具有应用价值。

二、日本对东北煤炭资源的控制

 

表1 “九一八”事变前抚顺煤矿所属各矿表

  

坑名 开工日期 出煤日期 营业日期大山坑 1907年7月 1910年3月 1911年4月东乡坑 1908年11月19日 1910年5月 1911年6月烟台采炭所 1908年9月 1908年10月 1910年10月古城子第一露天掘 1914年4月6日 1915年2月 1915年4月万达屋坑 1914年6月15日 1915年5月 1920年4月龙凤坑 1917年5月6日 1917年11月 1918年10月古城子第二露天掘 1917年11月1日 1918年3月 1919年2月新屯坑 1918年6月16日 1919年5月 1920年4月东冈露天掘 1925年3月8日 1926年1月12日 1926年4月杨柏堡露天掘 1928年4月8日 1928年11月 1928年11月

李永林:上半年,面对总体有利但更加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我们紧紧抓住油价回升、需求回暖等机遇,克服了冬季“气荒”、限行、禁运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主要生产装置保持安稳长满优运行。1-10月,天津石化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04.29亿元,同比增加101.88亿元,利润同比增加6191万元,再次创出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主要生产经营指标总体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公司效益排名与去年同期持平,保持在集团公司33家炼化企业前列。

煤炭的生产及煤炭工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是中国最大和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按产值计算,在1933年只有棉纺织业和烟草工业能与之并列,1930年煤炭在我国动力消耗中的比重将近90%(估算为89.5%),煤炭工业的发展对整个经济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中,煤炭工业和铁路的发展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惟有依靠铁路,中国的煤炭方能得到大规模的开采。与此同时,煤矿的开发也促进了铁路的建设。我国许多铁路最初的创办目的就是为了运煤。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就是适应开采开平煤矿的需要而着手兴建的,这之后因开发潞泽煤矿,修筑泽清铁路;为开发山西煤铁,建成正太铁路;萍乡煤矿开发,而建株萍铁路等等。可见煤炭运输在铁路运输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我国煤炭运输量占铁路货运总量的比重,1915至1933年均在60%以上;按吨公里计,则在45%以上,1933、1934两年超过50%;按铁路货运收入计,煤的运价虽列为最低等,但运煤收入亦在总收入的30%左右,某些年份超过40%。煤矿和铁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引导和促进了整体经济的进步。

减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的资材不足。1939年抚顺煤矿需要普通钢材65000吨,但该年度“物动计划”只分配34000吨,实际进货仅为23000吨。1940年,巷道加固用旧钢轨需要8500吨,结果是几乎没有什么进货。二是人力资源短缺。其一,日本国内进入战时状态并继续扩大侵略战争,必然面对男丁充兵的现状,各项生产急缺人力补充。其二,中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招募矿工面临窘境,结果导致采煤工人每月缺少六千至一万人。三是煤炭采掘进入后期阶段。由于采煤转向深部,通风、安全等问题接踵而来,再加上工人流动性日益增大,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技术水平下降也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这就不能不引起劳动生产效率的下降。抚顺大山矿等六个矿井,1935年井下就业的常雇矿工每人平均采煤量为1.89吨,五年之后的1939年下降到0.9吨,即下降一半还多。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像蛟河煤矿那样的新矿区之外,其余不仅不能增产,反而日益减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在东北煤炭的生产和销售中,日本控制的煤矿处于垄断地位,尤以抚顺煤矿为优中之优。据资料统计,“九一八”前,抚顺煤矿的产煤量已达七、八百万吨,1929年为最高峰达8519000吨。中国自资煤矿的产量虽有很大增长,但是从比重上看,1929年抚顺煤仍占东北煤炭总产量的69%,烟台占1.6%,本溪占5%。据“满铁经调会”统计,在“九一八”事变前几年,抚顺煤运往日本国内的数量占该矿总输出量的50%,而占日本煤炭进口总量的60—70%。1929年运往日本的抚顺煤达188万多吨。“九一八”事变后,满铁抚顺煤矿系统的煤炭生产持续增长,1937年达到1034万吨的最高峰。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军需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界的空前膨胀,特别是以“七七”事变为转机,经济军事化的进程已经完成。第一个“产业五年计划”每年都是一千万吨以上的高指标。但是,经过1937年的最高峰之后开始下降,特别是从1939年起显著下降。而到1943年和1944年已降到远低于“九一八”事变前产量的最低水平。

备受日本垂涎的东北煤炭资源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被疯狂开采,属于东北人民的财产被大肆掠夺。腐败的清政府向日方提出交涉未果,屈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淫威之下。1909年9月,中日缔结所谓“中日善邻条约”,以纳税为条件,承认日方对东北煤炭尤其是抚顺炭的采掘权。1911年又附加矿界、运输、出税、免税、债金、收买民地等条款,规定采掘期限为六十年,如届期尚未掘尽可再行延期。就这样,东北宝贵的煤炭资源一步步沦入日方之手,日本也逐步加紧对东北煤炭资源的掠夺。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煤炭资源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满铁与“满洲炭矿株式会社”(简称“满炭”)进行的。日俄战争后,日本以满铁为中心加紧调查东北煤炭的各种情况,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东北煤炭的地质状况、储量、位置、开采情况等全部信息。1932年,据满铁地质调查所公布,推定全东北煤炭的埋藏量为48亿吨。除了满铁系统外,还有一个重要系统就是满炭。“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扶植建立了伪满洲国。日本为了更大规模的攫取东北煤炭资源,又集中主要力量,对煤炭资源进行调查、开发和经营,制定了“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并于1934年5月7日成立了“满洲炭矿株式会社”。满炭的主要职能有二:一是巩固和加强日方已控制的东北煤矿;二是着手调查与开发新的有价值的煤矿。伪满后期,据满炭调查,推测东北煤炭埋藏量超过200亿吨。满炭经过六年的扩张、合并与发展,其规模迅速膨胀,资本随之不断增加。至1940年左右,满炭替代满铁实现了对东北煤炭资源的垄断。

马尔科夫转移矩阵修正过的灰色模型平均预测误差率仅为 1. 1%,远远低于 5%,精度更高。预测第10个考核期相对误差率:

 

表2 1937—1943年抚顺煤矿及其所属各矿井每人每日平均产煤量 单位:吨

  

年度 西露天矿采煤计 大山矿 老虎台矿 烟台矿 蛟河矿抚顺井下1937 1.00 0.95 0.94 1.14 0.51 1.00 1938 0.93 0.82 0.87 0.94 0.53 0.73 1939 0.87 0.57 0.78 0.60 0.47 0.59 1940 0.74 0.47 0.70 0.52 0.48 0.58 1941 0.69 0.46 0.56 0.50 0.39 0.77 1942 0.64 0.37 0.51 0.37 0.37 0.75 1943 0.44 0.29 0.42 0.32 0.34 0.76

三、日本操控下东北煤炭业的衰落

日方用抚顺煤垄断东北煤炭的产销市场,满足了日本殖民者扩大满铁和掠夺鞍钢计划的需要,并无所阻碍地将煤炭大量运往日本本土及其他地区。由此可见,日本觊觎与掠夺中国东北的煤炭资源,对东北及全中国煤炭业及经济的总体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13—1917年,抚顺煤矿的煤产量以平均每年增长71%的惊人速度增长。1932年抚顺煤产量为5853155吨,烟台煤为153600吨,合计6006755吨。1933年抚顺煤产量7060584吨,烟台煤171200吨,同年开始生产的蛟河煤5800吨,老头沟煤30789吨,合计7268373吨。与1932年相比,抚顺煤增产21%,烟台煤增产11%,总计增产21%。

抚顺煤的减产对日本国内经济及对外侵略战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昭和制钢所生产下降,决定性因素是抚顺煤的短缺。而抚顺煤的减产对日本煤炭的供应和国内某些部门的生产影响也很大。据统计,1933—1936年,每年运往日本的抚顺煤,都在200万吨以上,最多时达272万吨(1934年)。当时日本国内产量大约为4000多万吨,200多万吨看来似乎数字不大,但影响却很深远。“当国内自身的生产处在能否满足需要的青黄不接时期,这一为数不多的进口煤乃是左右市价的关键。”就是说,抚顺煤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调节国内煤炭价格的作用。1937年,向日本运销抚顺煤的计划量为264万吨,实际只达171万吨。由于煤炭减产,1940年计划量压低到143万吨,而实际只达54万吨,等于1934年的五分之一,这样只好转而实行重点供应。1940年这一年,抚顺煤集中供应于京滨重工业地带、日铁八幡制铁所、中京与阪神重工业地带以及吴工厂等五个地方。

第二,准财产化的设想。“准财产”被定义为一种类似财产利益的范畴。准财产利益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关系权利机制来模拟财产的排他性框架。对于准财产化的设想,美国学者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前者是将欧盟知识产权框架运用于个人数据,即在赋予个人数据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关照道德权利,如保护数据完整性、准确性等权益。后者是通过合同许可的方式对信息进行使用,实际上是以美国信息交易法案(UCITA)为基础。商业秘密作为一种准产权,提供事后保护,以防止第三方使用受保护的信息。㉒

为了阻止生产下降,无论井下或露天,日方都把人力物力集中到采煤作业,牺牲准备作业。1939年至1941年,抚顺煤矿作为准备工程的掘进,按计划每年完成率在60%以下,而采煤计划量的完成率则为70—80%以上,实际采煤工作面总长也在减少。露天矿的情况也是一样,1937年到1941年五年间,剥离作业推迟了1384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年的剥离量,而煤炭则增产114万吨。在劳动力不足和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情况下强行生产,只能造成生产的不平衡,从而使生产走上更加困难的绝路。日本侵略者这种杀鸡取卵,只顾眼前掠夺,不顾均衡生产的做法,只能导致生产的更大倒退。

满炭系统的情况与满铁抚顺系统情况大同小异。满炭较之满铁抚顺煤矿稍具特点,这就是增产幅度较大,增产持续时间较长一些。原因之一是,抚顺煤矿的采掘被认为是进入“老朽”阶段,而满炭系统所属煤矿多半是尚未开发或很少开发的新矿;原因之二是,日伪当局把增产希望主要寄托在满炭系统,因而倾注了主要财力。然而,这些因素也只能有限度地发挥作用于一时,到了伪满后期就完全失灵了。日本帝国主义既然在整个东北进行战争资源的掠夺,违背与破坏生产规律,也就必然全面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使生产陷入绝境。

综上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日本国内资源短缺,国家的发展逐渐走入困境。日本方面经过详细谋划,深入调查,找准时机,对我东北的资源大肆掠夺,其根本目的在于为其侵略战争服务。基于日本的侵略政策,日方不顾条件,不计后果,采取掠夺式的开采方式,既加速了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也使东北的煤炭业完全沦为了日本殖民主义经济体制的附庸。

参考文献:

[1]娄向哲.民初中国对日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2]解学诗.满铁档案资料汇编(第7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朱志峰.东北抗日战争研究(第6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4]洪瑞涛,潘起陆.我国铁路煤炭运输研究报告[M].1935.

[5]解学诗.满铁史资料(第 4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姜念东.伪满洲国史[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1.

 
李雨桐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