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建设思想的人本向度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7新时代,是国家繁荣富足、强起来的新时代,也是人人奔小康、实现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五位一体”中的社会建设又是重要一环。

梨树幼园附近如有结果梨园,梨黑星病往往发生严重,不但自身受害,而且成为向结果梨园传播的重要侵染源,防治工作不可放松。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向度

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21十九大报告一共有203处使用了“人民”一词,并把“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为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本向度,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伦理理性在政治理性层面上的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表达。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决定着包括法律制度在内的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最高标准,就是将“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理念奠定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赋予以人为本的现实基础和丰富内涵,成为执政的重要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2]在保障人民主体地位上,“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3]十九大首次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1]11,要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地把广大人民群众置身于中国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的主体地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切实把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向度思想具体表现在:

1.社会建设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建设上,就要以人民安居乐业作为工作导向,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

有相关研究发现,跨境电商英语教科书与实际跨境电商工作中运用的语言相脱节。目前跨境电商英语教材种类比较少,选择余地非常小,很多沿袭外贸函电的旧教材或是挖补性修改。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成为跨境电商业务营销的主要渠道。而营销性写作在传统的跨境电商英语写作教学中都未得到重视。教材的滞后性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适应实际跨境电商工作的需要。

2.促进民生得到全面保障。民生制度之健全与人民生活之保障,应重点从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康健等方面进行完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5]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6]要深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恪守为民之责,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2.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是共享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正义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行为和制度的正当性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5]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制度安排是否体现社会正义,直接影响制度的存在和价值本身。社会正义包含以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正体系,而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则是社会公正体系的重要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公正的内在要求。当前,实现共享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起点公平和机会公平,兜住兜牢人民群众生活底线,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26],真正实现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27]的现象。

总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社会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不仅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为了谁”的政治要求,而且还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要遵循包容性发展规律和以人为本的本质要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展观。

二、精准扶贫的人本向度

3.让人民群众“看得好病”,解决药品安全问题。通过有效的社会卫生监管,提高药品质量,确保用药安全。坚决杜绝“毒胶囊”“问题疫苗”等有害群众健康的事件发生,加大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力度,完善对网络销售食品药品的监管。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构建完善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和社会支持系统,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文登市大时家银金矿区20世纪80年代开始小规模的民采。1991年,矿区开始由大侯家镇镇办企业开采,后期出现乱采、盗采现象,1999年停采后盗采情况仍时有发生,开采过程中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与图纸资料。据调查,镇办企业时期开采规模最大,采用竖井开采,通过巷道挖掘进入矿体,矿体内采用崩落法,沿矿体上山方向开采至设计预留矿体底面标高。竖井设计在矿体下盘,井口距矿体露头走向垂直距离约5m。竖井深度80m,共2个中段开采矿石。所有采空区均未进行充填,开采顶板也未进行防护。

2.要“扶真贫”。 扶真贫就是要瞄准特困区域、贫困群众、特困家庭,建立健全精准扶贫的制度,使扶贫落到实处,使贫困地区群众切实从中获得实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到扶真贫,要在识别的基础上因人施策,实施靶向治疗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1)要精准识别,做到“有的放矢”。 精准识别就是要解决“谁是贫困者”“贫困者在哪”的问题,也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扶贫工作机制、审查程序、监督机制等,对具体的贫困人口予以精准定位,提高瞄准的准确性。

(2)要因人施策,做到“有效放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12]这一过程要解决“贫困者的贫困表现是什么”“贫困者的贫困原因是什么”的问题,以便根据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和程度来因户因人施策,更好地适应贫困家庭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消除致贫的关键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做到“有效放矢”,即要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整村推进,因户施策,达到“战果体现在户”的目标。总之,就是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做到因地施策、因人施策,采取“滴灌”方式瞄准贫困对象,真正使得贫困人口得到帮扶,走出贫困,最终达到减少贫困人口和消除贫困。

(3)坚决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做到 “有力放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13]扶贫工作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进入了瓶颈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仍不能放松,主动解决贫困群众所遇到的困难,在扶贫道路上进一步理清脉络、注重施行、强化责任、重视反馈,要扶真贫、真扶贫,少搞形式主义,多办一些惠及广大困难群众的实事,强化政策衔接,统筹救助体系,推进制度整合。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人本向度

既要温饱更要环保,既要小康更要健康,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全面小康实现和持续发展的关键。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到2035年,生态环境要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1]373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4]240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15]习近平总书记的辩证环境观,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民生,体现了对人民健康的尊重,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1.生态环境保护的代际公平思想。生态环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既要关注代内的民生,更要关注代际公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16]他要求全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代内与代际共享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机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确实执行下去。“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17]

2.生态环境是关系人民福祉的思想。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9]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民生问题,是一项关系人民福祉的“事业”,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关系民族未来大计的事业。首次把生态环境保护从一项“措施”上升为“文明”和“事业”的高度,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科学认识和高度重视。总书记强调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4]233生态环境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根基,过去以牺牲环境获取局部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且发展成果仅惠及少数人、群体和少数区域,而让整体社会付出沉重代价的“伪发展”,这会导致公平正义的缺失和人民福祉的丧失。这种生态福利的民生观,开辟了人民福祉的新境界。

1.4 统计学方法 由经培训过的人员,采用EpiData 3.1软件对数据进行双录入并检错,采用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离散变量资料采用比或率进行描述,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探讨影响因素用二分类反应变量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共享发展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社会赖以存续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一直以谋求广大人民的解放和共同富裕为己任,在中国共产党96年的奋斗历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和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21],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2]这回答了为何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根本性问题,凸显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课程结束后,两个班采用同一份试卷考试,将两个班的卷面成绩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假设两个班的卷面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spss软件分析后得出如表1结果。

4.严格执法,实现环境保护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4]234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4]240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4]233,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针对只求自身利益或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的人,追究其法律责任;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提高生态环境执法的刚性和权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要“久久为功”,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加强对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的监管,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1]51

四、共享发展的人本向度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8]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实现了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创新。

3.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自然生态以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时间空间,使自然生产力逐步得以恢复,“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14]230要完善生态制度、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变革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思路,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丰富了人类社会结构内涵,即除了人与人的关系外,还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全部历史“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个人对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18]所以,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9]社会既是人与人的现实统一,又是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人化的自然界与自然界的人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向度,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0],即在人的社会实践上的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1]49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3.共享发展思想包含深厚的民生伦理和人文关怀。民生问题始终是当代中国实现共享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从政治理性向民生伦理转化的实践基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强化民生改善的普惠性要求,守住民生底线,将共享发展理念直接作用于民生伦理,并丰富了民生伦理内容,形成了集普惠性、共生性、均等化等共享性机制于一体的人文关怀制度体系,强调“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29]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必须守住民生底线突出民生重点,“坚守底线”。[30]坚守民生的底线,就是要守住就业的底线;坚守民生的底线,就是要守住贫困底线;坚守民生的底线,就是要守住社会保障水平的安全线;坚守民生的底线,就是要补齐普惠民生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这富含深厚的民生普惠性伦理和人文关怀的思想。

(2) P波与QRS波群无关,第一个P波在心动周期的舒张早、中期受阻,第二个P波总是围绕在QRS波的前、中、后。在QRS波前的P波,其P-R间期小于心室夺获的P-R间期。

3.倡导人本关怀,保障人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7]213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中的法治建设必须尊重人,以人性和人道为基本前提,体现人本关怀,重点要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人权,促进社会正义和公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要坚守底线,做到“弱有所扶”,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8]40,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爱护人民,借助人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持续提高人民的物质条件,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和谐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和谐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阶段,分为教师讲解、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三个阶段。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28]97只有作出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完善共享发展得以实现的社会法治,建立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在内的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民生方面的公正保障制度,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通过保障人民的社会权利来增进人民福祉,才能实现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28]97

同时,共享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3]发展生产力是共享、共富的基础,共享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动力和指明方向。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中。社会主义的特点是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贫穷。坚持共同富裕,就是要求社会发展的成果能够为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24]

五、健康中国的人本向度

促进人类健康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发布的《阿拉木图宣言》正式提出了“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的战略理念。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渥太华宣言》指出“健康促进”不仅是居民健康素养的提高,更应该是“国家层面”系统化的健康促进公共政策。进入21世纪后, “全方位的健康”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星星急救”成员,年轻人较多,思想比较活跃。罗杰表示,小分队在传授急救知识方式方面,善于创新,开展了情景剧培训方式。比如,成员模仿在人员密集的商场里,突然有人晕厥、心跳骤停,为群众现场展示急救方式。这种方式更容易促进群众加深印象。

在国际健康战略理念的影响下,建立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的“健康中国”战略正式提出。健康中国的基本内涵是,以提高国民健康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解决危害国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为重点,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少生病或不生病,普遍提高国民的整体卫生素质。健康中国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是一项维护全民健康理念的创新思想和观念体系,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和基石。“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31]通过健康来护小康,通过小康来看健康,阐述了健康和小康的辩证关系。

1.要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健康是每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32]要实现这一目标,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本原则,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要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人人享有有效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机制,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解决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的“看病难”的问题。

1.要“真扶贫”。 真扶贫是与粗放扶贫、“一刀切”扶贫、“漫灌”式扶贫、盲目扶贫等相对而言,要求做到扶贫资源合理配置,使扶贫资源更好地瞄准贫困目标人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有针对性,做到应扶尽扶,不能“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11],少搞一些“盆景”,更不能假立扶贫项目或挪用扶贫资金。而是要引导各类扶贫资源合理的优化配置,扶贫要落实到每村每户,实现由特定区域扶贫转向特定具体对象扶贫的转型,逐步构建精准扶贫、科学扶贫的工作长效机制。

2.要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 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也就是要提高医疗服务的可负担性。当前,“看病贵”、因病返贫现象仍然是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理顺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保障人民获得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到2020年,要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1]47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9]只有守住了群众的民生底线,才能实现共享发展和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即“扶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7]220,并要求做到“扶持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的“扶到点上、扶到根上”[10]的六个精准的具体要求。精准扶贫思想主要由两个互构层面组成:

六、平安中国的人本向度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1]23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33],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通过法治来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1.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中国古代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说法,说明安全稳定一直是普通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期盼。群众个人安全是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中基础性、根本性的因素,而一个国家的稳定社会秩序则是保持人民对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常态、共享、联动、共赢的原则,努力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把个人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平安中国建设的根本,把个人安全作为其价值基点来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努力实现保障人民权益与维护社会秩序相统一,就能把握规律、创新机制,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始终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民心基础,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社会矛盾,就能赢得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拥护,就能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

2.坚持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目标。良好的社会秩序、安定的生活环境是人类延续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34]人民安居乐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人民群众的朴素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通过建立全面的创业就业促进机制和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失业保障制度来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稳定之基,是“平安中国”的核心要素,是社会控制有效性和社会生活和谐性的有机统一,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有序状态。当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增加了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变性,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机制,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的相关制度,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重点预防和整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治安问题,维护社会秩序。

3.法治是平安中国建设的最有力武器。“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通过法治建设来促进平安中国的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35]习近平总书记把 “平安”与“法治”紧密联系起来,指出了平安中国建设的根本途径和规律。因为,只有把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纳入法治框架内,才能科学高效持久地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从现实来看,无论是建立矛盾联调、问题联治还是建立治安联防、平安联创的治理机制,都离不开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

确实,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秩序良好的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2]这些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1).

[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4]习近平.致“纪念《发展权利宣言》通过三十周年国际研讨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6-12-05(01).

[5]习近平. 在前进道路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J].求是,2013(1):3-7.

[6]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学理论, 2017(11):6-23.

[7]习近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M]//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

[9]习近平.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01).

[10]习近平.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N].人民日报,2016-07-22(01).

[11]用精准扶贫防手榴弹炸跳蚤[N].人民日报 , 2015-04-01(08).

[12]曾伟.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 [EB/OL].(2014-10-17) [2018-03-1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17/c70731-25858234.html.

[13]习近平.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报,2015-06-20(01).

[1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M]//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5]习近平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 2014-03-08(01).

[16]习近平.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 208.

[17]习近平强调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的迫切需求,决不能说“重要”

喊“响亮”做“挂空挡”[N].解放日报,2015-03-10(05).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21]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N].人民日报 ,2014-11-10(02).

[22]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13.

[23]习近平. 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N].人民日报,2015-11-29(01).

[24]习近平.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0-31(1).

[25]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关于全面深化改革[M]//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6.

[2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30(1).

[27]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1):3-8.

[28]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 97.

[29]习近平.在广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03-09(01).

[30]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17(01).

[31]习近平.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13-09-01(1).

[32]习近平.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1).

[33]习近平.在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01(1).

[3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9(2).

[3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2).

 
李龙,李慧敏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