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我国农业碳排放的空间差异实证研究——基于1996—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

更新时间:2009-03-28

气候变化是21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共同的责任,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从高碳时代逐步向低碳时代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应对气候变暖、确保能源安全、保护资源环境的必然选择。农业是与自然环境双向互动的产业,最直接的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同时也通过源源不断的排放温室气体加剧着气候变化[1-7]。因此,研究和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发展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符合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趋势;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优化生态环境。

本文从我国现实的经济和环境状态出发,根据我国现有资源状况,阐述我国农业碳吸收、碳排放和净碳汇现状。通过建立测算碳排放和碳吸收公式和模型,在测算我国农业碳吸收、碳排放和净碳汇现状基础上,重点对我国东中西三区域和31个省份的农业碳排放、碳吸收和净碳汇现状进行比较分析。

农业碳排放碳吸收和净碳汇来源及测算方法

()农业碳排放来源和测算方法

基于农地利用的角度测算碳排放量应用最为普遍。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六个方面: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农地翻耕、灌溉农业(表1)。碳排放估算公式为:

 

(1)

式(1)中,E为农业碳排放总量,Ei为各种碳源的碳排放量,T为各碳排放源的量,δ为各碳排放源的碳排放系数。

今年以来在上海,来自云南的 “铁板包浆豆腐”成为备受欢迎的“网红菜”。其原材料来自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由于石屏豆腐本身的口味就很有特色,再经过上海艳域云国料理店的厨师创意改良之后,这款兼具本色和特色的“新云菜”,迅速被网友和专家们选评为上海铁板豆腐第15名。

 

表1 农业能源碳排放系数及参考来源[1-2]

  

碳源碳排放系数单位参考来源化肥0.8956kg/kgWest、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农药4.9341kg/kg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农膜5.1800kg/kg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IREEA)柴油0.5927kg/kg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翻耕3.126kg/hm2中国农业大学生物与技术学院农业灌溉20.476kg/hm2美国农业部Dubey实验室

注:农业灌溉的碳排放系数为25 kg/hm2

()我国农业碳吸收(碳汇)来源和测算方法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碳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碳汇;(2)草地碳汇;(3)耕地碳汇;(4)海洋碳汇。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耕地碳汇。

根据年均碳吸收量数值不同,将31个省市划分为4个层次,分别为≥3 000万t、2 015~3 000万t、1 000~2 015万t、≤1 000万t。

耕地碳吸收主要依据耕地上所种植的农作物产量数据,并结合我国实际确定的耕地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主要包括:小麦、玉米、高粱、稻谷、大豆、油菜、花生、棉花)经济系数和碳吸收率进行估算(表2),具体如下:

 

(2)

 

(3)

式(2)至式(3)中,i表示第i种农作物类型,Cd为某种农作物全生育期的碳吸收量(t),Cf为农作物合成单位有机质干质量所吸收的碳,Dw为农作物生物产量(t),Yw为农作物经济产量(t),Ht为农作物的经济系数。

 

表2 主要农作物经济系数(Ht)和碳吸收率(Ct)[8]

  

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花生甘蔗甜菜烟草果蔬作物蔬菜水果Ht0.40.40.40.340.70.10.250.430.50.70.559.51.75Cf0.450.48530.4710.450.42260.450.450.450.450.40720.450.450.45

()我国农业净碳汇现状分析

净碳汇量结果表明在低碳农业中,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是正值还是负值。净碳汇量越大,即净碳吸收量越大,对于缓解温室效应的效果越好。

基于以上语料构建出三个子语料库:汉语原语体育文本语料库、英语原语体育文本语料库和译自汉语的英语体育文本语料库。其中,汉语原语体育文本语料库和译自汉语的英语体育文本语料库可构成体育文本的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而译自汉语的英语体育文本语料库与英语原语体育文本语料库可构成体育文本的单语可比性语料库。

净碳汇量=碳汇总量-碳源总量=碳吸收总量-碳排放总量。1996年我国农业碳源总量为3 882.829 3万t,2015年则增加到8 385.949 1万t,年均增长4.15%。农药、化肥、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翻耕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都不同程度出现了增长,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55%、3.69%、6.87%、4.84%、1.24%、0.50%。

根据所得数据做苯酚随时间的降解曲线,由于反应体系中氧化剂H2O2是过量的,其浓度可看作一个常数,因此可用一级动力学来模拟苯酚的氧化降解反应(ln(Ct/C0) = -k1·t,C0和Ct分别是苯酚的初始浓度和在t时刻的浓度),并根据拟合曲线的斜率计算降解动力学常数k1。

我国东中西区域的省份划分和主要特点

首先在32个省市中,除去台湾省,我们通常把31个省市划分为东中西三区域。各区域的面积和特点见表3所示。

 

表3 东中西区域面积及主要特点

  

区域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总个数具体省份面积主要特点东部12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面积为129.4万km2,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中部9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治区、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湖南面积为281.8万km2,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上承东启西。西部10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西藏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6.4%。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农业碳源碳汇现状区域比较

结合碳排放、碳吸收的计算方法,通过对各省市农业碳吸收、碳排放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果:

()东中西三区域的农业碳源现状比较分析

选取1996—2015年间的2000、2005、2010和2015年4年为例,东部地区12个省份中,以农业碳排放均值计算(表4),山东省居首位,达到693.062 1万t,其次为河北省,达到468.805 6万t,然后为江苏省444.229 9万t、广东省288.416 0万t、浙江省234.539 4万t、广西省229.007 7万t、辽宁省210.996 7万t、福建省184.984 0万t、海南省55.861 0万t、上海市37.650 4万t、天津市35.524 1万t和北京市28.282 2万t。12省份的农业碳排放均值为242.613 3万t。

中部地区的9个省份中,以农业碳排放均值计算,农业大省河南居首位,达到592.170 0万t,其次为湖北省,达到375.946 0万t,然后是安徽省352.848 9万t、湖南省273.352 3万t、黑龙江省249.391 1万t、江西省182.879 7万t、吉林省176.299 6万t、内蒙古154.355 5万t和山西127.765 9万t。9省份的农业碳排放均值为276.1121万t。

西部地区的10个省份中,以农业碳排放均值计算,四川省居首位,达到320.814 3万t,其次为新疆191.602 7万t,然后是云南省189.874 0万t、陕西省179.836 9万t、甘肃省125.504 9万t、贵州省88.631 3万t、重庆市79.185 0万t、宁夏自治区35.661 8万t、青海11.713 1万t和西藏4.313 2万t。10省份的农业碳排放均值为122.713 7万t。

 

表4 东中西区域农业碳排放分析 万t

  

区域省份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均值总量均值东部辽宁269.7285214.6993188.5830170.9759210.9967河北449.8650652.9882432.2803340.0890468.8056北京25.203425.476929.302033.146428.2822天津44.759639.423731.926025.987035.5241山东772.4149791.5903671.3242536.9190693.0621江苏512.6224450.3886434.7868379.1217444.2299浙江263.3106254.8198225.5635194.4636234.5394上海33.405237.282342.164337.749737.6504福建210.8695202.2744178.7990147.9932184.9840广东341.8646284.6274257.1817269.9903288.4160广西282.1763254.2228200.4242179.2075229.0077海南105.837556.839737.384823.382055.861011645.4360242.6133中部黑龙江365.4554255.0193205.2291171.8607249.3911吉林242.7373188.4061149.6794124.3755176.2996内蒙古257.2660165.1193113.682381.3543154.3555山西159.0197133.5560117.8288100.6590127.7659河南801.8859639.5477531.3612395.8851592.1700湖南320.9249301.9103247.5862222.9878273.3523湖北481.3632369.5982336.5525316.2701375.9460安徽434.8993385.8660328.1492262.4809352.8489江西235.1065193.5484156.5453146.3186182.87979940.0355276.1121西部四川394.8237302.4601283.5703302.4029320.8143新疆292.1421200.2527154.1840119.8319191.6027云南247.4858216.7970169.5465125.6666189.8740陕西228.7864181.8857172.8898135.7858179.8369甘肃183.4736133.7372109.132075.6768125.5049贵州106.533295.247783.235869.508588.6313重庆118.2325105.887892.61990.000079.1850宁夏49.730040.274932.331220.311335.6618青海14.326711.441511.80129.283011.7131西藏5.75815.72893.43542.33054.31324908.5490122.7137

从表4可以看出,从碳排放总量来看,东部>中部>西部。2000、2005、2010和2015年4年间,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为11 645.436 0万t,中部为9 940.04万t,西部为4 908.55万t。

根据年均净碳汇量数值不同,将31个省市划分为4个层次,分别为≥3 000万t、2 015~3 000万t、1 000~2 015万t、≤1 000万t。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东部和中部区域,西部区域较少。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和中部区域农业较西部发达,对化肥、农药、机械等需求量较大,产生的碳排放量就较多。

()东中西三区域的农业碳汇现状比较分析

2000、2005、2010和2015年4年间,东部地区12个省份中,以耕地碳吸收均值计算表(5),山东省居首位,达到6 156.45万t,其次是广西,达到5 947.64万t,然后是江苏省4 113.32万t、河北省3 919.30万t、广东省3 227.49万t、辽宁省1 880.34万t、浙江省1 466.73万t、福建省1 123.57万t、海南省558.34万t、天津市236.32万t、北京市223.67万t和上海市222.08万t。12省份的耕地碳吸收均值为2 422.94万t。

(4)第四层次:贵州省、重庆市、海南省、上海市、宁夏、天津市、北京市、青海和西藏9个省市属于年碳排放量最低的地区,年均碳排放量均在100万t以下。

西部地区的10个省份中,以耕地碳吸收均值计算,四川省居首位,达到4 370.70万t,其次是云南省,达到2 917.99万t,然后是新疆2 184.61万t、陕西省1 494.02万t、贵州省1 378.34万t、重庆市974.74万t、甘肃省905.48万t、宁夏338.50万t、青海省126.05万t和西藏45.60万t。10省份的耕地碳吸收均值为1 473.6万t。

 

表5 东中西区域耕地碳吸收现状分析 单位:万t

  

区域省份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均值总量均值东部辽宁2370.902142.081413.271595.091880.34河北4601.434078.563537.613459.583919.30北京181.86163.32211.34338.16223.67天津253.14244.49183.52264.11236.32山东6894.556373.205648.115709.936156.45江苏4376.143943.073970.174163.894113.32浙江1226.591267.401582.431790.491466.73上海183.64186.17250.96267.53222.08福建1014.281056.591119.761303.641123.57广东3109.572923.843341.633534.923227.49广西8405.166656.494572.164156.745947.64海南659.95484.31556.11532.98558.34116300.862422.94中部黑龙江5994.793736.453102.983229.344015.89吉林3319.143013.641896.062310.732634.89内蒙古2564.092015.971448.791277.421821.57山西1434.031219.03921.84999.971143.72河南8176.076891.125729.604741.756384.64湖南3998.063584.163557.453453.823648.37湖北3655.043319.673245.063437.863414.41安徽4379.883732.543378.573340.153707.79江西2610.492300.532129.562208.722312.33116334.373231.51西部四川4251.994045.084116.535069.194370.70新疆3131.062297.251801.771508.362184.61云南3484.833003.432899.172284.522917.99陕西1865.681562.881409.931137.581494.02甘肃1193.41975.27804.62648.63905.48贵州1415.931477.201453.301166.911378.34重庆1347.221316.241235.510.00974.74宁夏464.65352.76284.08252.51338.50青海148.45129.94101.52124.27126.05西藏47.6847.5248.1639.0245.6058944.051473.6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2000、2005、2010和2015年4年间,无论是碳吸收的总量,还是碳吸收的年均值,中部>东部>西部。中部地区在碳吸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中部地区所占耕地面积较大同时开发程度较高。

治疗前,两组MMSE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在我国土地资源分配中,首先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东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土地面积占13.9%,人口41.2%,人均耕地0.074 hm2。中部地区土地面积占29.6%,人均耕地0.129 hm2。西部地区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土地面积占56.5%,人均耕地0.132 hm2。其次,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区域差异较大。其中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最高,而西部地区未利用土地面积最大。

()东中西三区域的农业净碳汇现状比较分析

(2)第二层次:云南、吉林、江西和新疆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碳吸收量较高,年均碳吸收量在2 015万~3 000万t。

 

表6 东中西三区域碳源碳汇和净碳汇总量 万t

  

区域碳排放总量均值碳吸收总量均值净碳汇总量均值东部11645.44242.61116300.862422.941046552180.33中部9940.04276.11116334.373231.511063942955.4西部4908.55122.7158944.051473.6054035.51350.89

我国农业碳源/汇现状省际比较分析

在我国32个省市中,包括23个省(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安徽、辽宁、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海南、青海、台湾),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5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西藏藏族、宁夏回族、广西壮族、内蒙古)。由于台湾省数据可获得性较差,所以我们只比较31个省市的农业净碳汇现状。

我们以2000、2005、2010和2015年四年为例,说明我国31个省市的农业碳源和碳汇发展现状。

()我国31个省市的农业碳源(碳排放)现状比较分析

[5]鲁德银,雷海张.“入世”后的中国农业财政支持政策[J].财经研究,2002,28(2):8-13.

小学是为人生奠基的黄金时间,应该以宽度求深度,这个宽度主要靠读书。凡是自信、能干、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几乎百分之百是读书“读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因此,在儿童课外阅读推广的初期,首先要让学校认识到,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工作,孩子们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长期坚持不懈的事,阅读是为孩子们打好精神底子的事;要让教师认识到,帮助孩子学会阅读重要,帮助孩子爱上阅读更重要!

 

表7 我国31个省市的农业碳源(碳排放)现状比较分析 万t

  

省份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均值排序山东772.4149791.5903671.3242536.9190693.06211河南801.8859639.5477531.3612395.8851592.17002河北449.8650652.9882432.2803340.0890468.80563江苏512.6224450.3886434.7868379.1217444.22994湖北481.3632369.5982336.5525316.2701375.94605安徽434.8993385.8660328.1492262.4809352.84896四川394.8237302.4601283.5703302.4029320.81437广东341.8646284.6274257.1817269.9903288.41608湖南320.9249301.9103247.5862222.9878273.35239黑龙江365.4554255.0193205.2291171.8607249.391110浙江263.3106254.8198225.5635194.4636234.539411广西282.1763254.2228200.4242179.2075229.007712辽宁269.7285214.6993188.5830170.9759210.996713新疆292.1421200.2527154.1840119.8319191.602714云南247.4858216.7970169.5465125.6666189.874015福建210.8695202.2744178.7990147.9932184.984016江西235.1065193.5484156.5453146.3186182.879717陕西228.7864181.8857172.8898135.7858179.836918吉林242.7373188.4061149.6794124.3755176.299619内蒙古257.2660165.1193113.682381.3543154.355520山西159.0197133.5560117.8288100.6590127.765921甘肃183.4736133.7372109.132075.6768125.504922贵州106.533295.247783.235869.508588.631323重庆118.2325105.887892.61990.000079.185024海南105.837556.839737.384823.382055.861025上海33.405237.282342.164337.749737.650426宁夏49.730040.274932.331220.311335.661827天津44.759639.423731.926025.987035.524128北京25.203425.476929.302033.146428.282229青海14.326711.441511.80129.283011.713130西藏5.75815.72893.43542.33054.313231

我国可以得知,1996—2015年间,碳排放量前三位的省份分别为:山东、河南和河北。山东、河南和河北都是全国农业大省,也是粮食生产大省,耕地面积较多,对化肥、农药和机械动力的需求随之就增加。根据各省年均碳排放量的不同,我们将31个省市划分为4个层次[9]

(1)第一层次: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江苏省、湖北省、安徽省和四川省7个省市属于年碳排放量最高的地区。这7个省市的年均碳排放量均在300万t以上,远高于其他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2)第二层次:广东省、湖南省、黑龙江省、浙江省、广西省和辽宁省6个省市属于年碳排放量较高的地区。这6个省市的年均碳排放量在200~300万t。仅次于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等地。

(3)第三层次:新疆、云南省、福建省、江西省、陕西省、吉林省、内蒙古、山西和甘肃9个省市属于年碳排放量较低的地区,年均碳排放量均在100~200万t。

中部地区的9个省份中,以耕地碳吸收均值计算,河南省居首位,达到6 384.64万t,其次为黑龙江省,达到4 015.89万t,然后是安徽省3 707.79万t、湖南省3 648.37万t、湖北省3 414.41万t、吉林省2 634.89万t、江西省2 312.33万t、内蒙古1 821.57万t和山西1 143.72万t。9省份的耕地碳吸收均值为3 231.51万t。

()我国31个省市的农业碳汇(碳吸收)现状比较分析

14年前,我从一所中学调进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十多年来,我时时提醒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清醒的读书人。

 

表8 我国31个省市的农业碳汇(碳吸收)现状比较分析 万t

  

省份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均值排序河南8176.076891.125729.604741.756384.641山东6894.556373.205648.115709.936156.452广西8405.166656.494572.164156.745947.643四川4251.994045.084116.535069.194370.704江苏4376.143943.073970.174163.894113.325黑龙江5994.793736.453102.983229.344015.896河北4601.434078.563537.613459.583919.307安徽4379.883732.543378.573340.153707.798湖南3998.063584.163557.453453.823648.379湖北3655.043319.673245.063437.863414.4110广东3109.572923.843341.633534.923227.4911云南3484.833003.432899.172284.522917.9912吉林3319.143013.641896.062310.732634.8913江西2610.492300.532129.562208.722312.3314新疆3131.062297.251801.771508.362184.6115辽宁2370.902142.081413.271595.091880.3416内蒙古2564.092015.971448.791277.421821.5717陕西1865.681562.881409.931137.581494.0218浙江1226.591267.401582.431790.491466.7319贵州1415.931477.201453.301166.911378.3420山西1434.031219.03921.84999.971143.7221福建1014.281056.591119.761303.641123.5722重庆1347.221316.241235.51974.7423甘肃1193.41975.27804.62648.63905.4824海南659.95484.31556.11532.98558.3425宁夏464.65352.76284.08252.51338.5026天津253.14244.49183.52264.11236.3227北京181.86163.32211.34338.16223.6728上海183.64186.17250.96267.53222.0829青海148.45129.94101.52124.27126.0530西藏47.6847.5248.1639.0245.6031

由表8可知,在31个省市中,碳吸收量最大的省份为河南、其次为山东和广西。在影响碳吸收的因素中,主要是各种农作物的产量和各种农作物的吸收系数。根据各省年均碳吸收量的不同,将31个省市划分为4个层次:

(1)第一层次:河南、山东、广西、四川、江苏、黑龙江、河北、安徽、湖南、湖北和广东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碳吸收量最高,均在3 000万t以上,最高的达到6 384.64万t/年。远高于其他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由表6得知,中部地区的净碳汇总量和均值高于东部和西部。2000、2005、2010和2015年4年间,中部地区9省份净碳汇总量为106 394.33万t,远高于东部的104 655.42万t和西部的54 035.5万t。中部地区的年净碳汇均值为2 955.4万t/年,高于东部地区的2 180.33万t/年和西部的1 350.89万t/年。

(3)第三层次:辽宁、内蒙古、陕西、浙江、贵州、山西和福建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碳吸收量较低,年均碳吸收量在1 000万~2 015万t。

(4)第四层次:重庆、甘肃、海南、宁夏、天津、北京、上海、青海和西藏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碳吸收量最低,年均碳吸收量在1 000万t以下。

() 我国31个省市的农业净碳汇现状比较分析

从碳排放区域年均值来看,中部>东部>西部。2000、2005、2010和2015年4年间,中部区域均值为276.11万t/年,东部为242.613 3万t/年,西部为122.71万t/年。

3.3.2 学生能力提升的比较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多以讲授知识为主,忽视了知识的利用与转化,对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通过对S1班水文学采取PBL的教学改革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及执行能力都得到了一定提升.在课程教改进行过程中,S1班已经有2组学生申报了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有2名学生参加了针对未来能力提升的山西师范大学莳英计划.同时有多名学生脱颖而出,在学校各类学生组织中担任学生干部.PBL教学法的实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表9 我国31个省市的农业净碳汇现状比较分析 万t

  

省份净碳汇量排序省份净碳汇量排序河南5792.4651内蒙古1667.21217广西5718.62982陕西1314.180618山东5463.38543贵州1289.703719四川4049.88324浙江1232.188120黑龙江3766.49895山西1015.951621江苏3669.08766福建938.583522河北3450.48947重庆895.557523湖南3375.02028甘肃779.977624安徽3354.93619海南502.476525湖北3038.461510宁夏302.838226广东2939.07411天津200.790927云南2728.113512北京195.387828吉林2458.592913上海184.424629江西2129.445314青海114.331930新疆1993.007315西藏41.281831辽宁1669.338316

2000、2005、2010和2015年四年间,净碳汇量前三位的省份为河南省、广西和山东省。跟碳汇(吸收)量的前三位一致。根据净碳汇(吸收)量的不同,将31个省市划分为4个层次:

(1)第一层次:河南省、广西、山东省、四川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河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和湖北省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净碳汇(吸收)量最高,年均净碳汇(吸收)量在3 000万t以上,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年均净碳汇(吸收)量达到5 792.465 0万t/年。这些省份对农业碳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

(2)第二层次:广东省、云南省、吉林省和江西省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净碳汇(吸收)量最高,年均净碳汇(吸收)量在2 015~3 000万t。

(3)第三层次:新疆、辽宁、内蒙古、陕西、贵州、浙江和山西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净碳汇(吸收)量较低,年均净碳汇(吸收)量在1 000~2 015万t。

(4)第四层次:福建省、重庆市、甘肃省、海南省、宁夏、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青海和西藏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净碳汇(吸收)量最低,年均净碳汇(吸收)量在1 000万t以下,最低的是西藏,年均净碳汇(吸收)量仅为41.281 8万t/年,这主要是由于西藏农业属于典型的高原农业,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种植业在西藏地区受到很大的限制。

根据本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农业是碳排放的主体,也是碳吸收的主体,尤其是种植业,其碳吸收量远远大于其碳排放量。

(2)本文以种植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的碳排放量虽然很大,但其碳吸收量更大,所以山东、河南等省份在农业碳减排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东中西区域比较。东部高于中部又高于西部。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如图4所示,政府在整个利益相关者体系中,承担着重大的指责,即协调和平衡各利益博弈方,为节能减排制定宏观政策,同时与行业协会合作,进一步细化旅游饭店节能减排的标准和规范,指导企业具体实施行为。政府及行业协会的引导至关重要,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与具体实施效果,同时在全民低碳教育中的角色无可替代。只有全民低碳意识和素养提高了,企业低碳管理、游客、社区居民的低碳践行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4)省际比较。在我国31个省市的低碳农业发展中,碳吸收量比碳排放量大的多,即净碳汇量均为正值。河南省、广西省、山东省、四川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河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和湖北省10省市的净碳汇(吸收)量最高,年均净碳汇(吸收)量在3 000万t以上,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年均净碳汇(吸收)量达到5 792.465 0万t/年。这些省份对于农业碳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

(5)应根据本国、本省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身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低碳农业思想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接受,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其理解有所不同。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其农业功能已扩展到环境美化,食物生产以质量目标为主,并重视和关注食品安全与营养,因而更多的强调资源环境保护,这是一种农业后现代化的思路[3-6]。而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农业投入水平低,经营粗放,农产品从数量上还满足不了消费需求,因而注意力更多的集中于数量增长,希望通过发展,以求解决温饱,所追求的目标以发展为主,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的策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追求的共同点是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促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6-10]。因而,各国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

(6)发展低碳农业应坚持三点:与传统农业的合理技术措施不可分割、不影响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不完全排除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在实现环境目标的同时,保障产量目标和收入目标[11]。首先,发展低碳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合理技术措施不可分割。发展低碳农业所采用的技术,离不开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必须建立在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基础上。低碳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方向,低碳农业在很大程度上综合了已有的常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精华[12],因而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前景。其次,发展低碳农业应不影响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如何在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继续发挥农业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低碳农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先导地位,是我国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13-14]。最后,发展低碳农业不完全排除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15]。发展低碳农业的同时,不完全排除资本和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化肥和农药的投入,而是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的同时,改进施肥技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实施测土施肥,优化养分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同时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料,实施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施,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低碳农业。

参考文献

[1]田云,李波,张俊飚.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阶段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59-63.

[2]吴贤荣,张俊飚,田云,等.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测算、效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与Tobit模型运用[J].资源科学.2014,36(1):129-138.

[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的发展[M].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根据年均碳排放量数值不同,将31个省市划分为4个层次,分别为≥300万t、200~300万t、100~200万t、≤100万t。

[6]中华人共和国农业部.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农业行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7]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

要做到“以物识史,以文育人”的目的和效果,就需要通过挖掘文物背后隐藏的典故,利用“见物见人”的方法对文物进行宣传,使得文物走进百姓的心中和灵魂深处。让我们每个人在文物带领下了解过去、熟悉今朝、创造未来。

[8]李克让.土地利用变化和温室气体净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260-261.

[9]文清,田云,王雅鹏. 中国农业碳排放省域差异与驱动机理研究——基于30个省(市、区)1993—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11):1-6.

2.2.1 供试品的制备 (1)切片:取姜黄样品切片(干品),每个样品任意选取10片,备用。(2)粉末:取姜黄样品粉末(60目),称取约2 g样品,装入自制的玻璃测色皿中,盖上测色皿盖,备用。

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器质性疾病及非内分泌因素所引起的糖尿病患者,90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该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 20 例,年龄 43~76 岁,平均年龄(59.5±6.3)岁,糖尿病类型:23例为I型糖尿病,22例为2型糖尿病;观察组男24例,女 21例,年龄 41~76岁,平均年龄(58.5±6.1)岁,糖尿病类型:21例为I型糖尿病,24例为2型糖尿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0]Snyder C S,Bruulsema T W,Jensen T L,et al.Review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crop production systems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effects[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9,133(3):247-266.

从表1看出,冬季分蘖数以郑麦1860的最高,为44.2万穗/亩,其次是轮选166,为37.8万穗/亩,泰禾麦2号的最低,仅为27.1万穗/亩;春季分蘖以轮选166和泉麦29的较高,分别为98.9万穗/亩和98.4万穗/亩,其余依次是郑麦1860>珍麦3号>周麦18>泰禾麦2号>农大2011,农大2011的最低,为77.6万穗/亩;株高在66~76厘米,以郑麦1860的最高,泉麦29的最低;各品种生育期在245~248天,相差不大。

[11]Hu Jin Li,Wang Shi Chuan.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06,34(17):3206-3217.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70例乳腺肿块中,良性者24例,其中腺瘤样增生5例,纤维腺瘤19例;恶性者46例,其中浸润性小叶癌11例,浸润性导管癌35例。

[13]田云,张俊飚.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3):1-7.

[14]杨果,陈瑶.中国农业源碳汇估算及其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2):171-176.

[15]吴贤荣,张俊飚.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增长主导效应与减排退耦效应[J].农业技术经济,2017(5):27-36.

 
梁青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