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储蓄率演变规律及成因:2000—2015年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定时期国内储蓄额意味着有等值的最终产品没有被消费,没有被消费的最终产品将被用于投资和净出口,因此一国储蓄是投资和净出口的物质基础。从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角度看,高储蓄需要高投资和高净出口平衡,低储蓄需要低投资和低净出口平衡。长期以来中国储蓄率既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也明显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与中国高储蓄率相伴随的是持续的高投资和高净出口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积极宏观经济政策和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政策激励下的高投资率和高净出口率维持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但投资低效率问题日益突出;高净出口率也引发了频繁的贸易摩擦和国民福利的损失。同时,新时代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依旧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储蓄率。因此,中国储蓄率在未来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决定了中国经济能否在新时代不过度依赖投资和净出口的情况下实现持续增长,决定了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走势,决定了中国是否能够夯实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物质基础。本文利用资金流量表数据,实证分析新世纪以来中国储蓄率变动的规律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促进中国储蓄率合理演变提出政策建议。

一、中国储蓄率演变规律:2000—2015年

我国自1992年开始编制资金流量表,目前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了1992—2015年的资金流量表。国家统计局于2007—2012年间数次对之前公布的资金流量表进行了修订,本文使用2012年修订后的2000—2008年资金流量表及随后年份公布的2009—2015年资金流量表。在资金流量表中,国内经济部门被分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住户四个部门。住户部门包括居民和个体经营户,出于习惯下文称居民。本文将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合并为企业部门。

对于居民和政府部门而言,其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便是其储蓄;企业部门由于不存在消费,其可支配收入就是其储蓄。国内三部门储蓄的总和即为国民储蓄,国民储蓄与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就是国民储蓄率;各部门储蓄与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就是各部门储蓄率。各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即为各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政府和住户部门储蓄与各自可支配收入之比就是政府和住户部门的储蓄倾向。按上述定义,可得:

结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部署的总体要求,加强军民融合的顶层规划和设计,针对当前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需要我们重点在推动机制融合上开阔思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融合的层次、深度和效益。

窦性心动过速是暴发性心肌炎的显著特征,也可出现其它心律失常;因患者心功能不全及全身毒性反应,会引起血管活性异常,导致低血压或血压测不出[4]。为及早发现及处理血流动力学障碍,须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中心静脉压、有创动脉血压及肺毛细血管楔压或PICCO监测[5]。本病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需24小时监测,记录血压、脉搏、呼吸,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处理。

国民储蓄率=企业储蓄率+政府储蓄率+居民储蓄率=企业可支配收入占比+政府储蓄倾向×政府可支配收入占比+居民储蓄倾向×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

2000—2015年中国储蓄率的变动,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至2008年,第二个阶段是2008年至2015年(见表1)。

(一)2000—2008年国民储蓄率快速上升

国民储蓄率由2000年的37.56%大幅上升到2008年的51.91%,上升了14.35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储蓄率由17.94%上升到22.74%,上升了4.8个百分点,贡献了33.45%;政府储蓄率由-1.37%上升到5.89%,上升了7.26个百分点,贡献了50.59%;居民储蓄率由20.99%上升到23.28%,上升了2.29个百分点,贡献了15.96%。因此,2000—2008年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大幅上升,是政府、企业、居民三大部门储蓄率共同上升推动的结果,其中政府储蓄率上升幅度最大,为国民储蓄率的上升做出了超过一半的贡献。由于各部门储蓄率上升幅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2000—2008年各部门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政府储蓄占比由-3.64%上升到11.35%,上升了14.99个百分点;企业储蓄占比由47.75%下降到43.81%,下降了3.94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占比由55.89%下降到44.84%,下降了11.05个百分点。2000年居民储蓄占比显著高于企业储蓄占比,但2008年只是略高于企业。

 

表1 国民储蓄率及部门储蓄率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7年)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

 

年份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企业储蓄率17.94 18.92 19.34 19.94 22.51 21.60 21.54 22.10 22.74 21.19 21.19 20.03 18.47 19.77 20.50 19.81政府储蓄率-1.37-1.08 0.62 1.40 2.59 3.33 4.22 5.68 5.89 4.94 5.16 5.75 5.77 5.00 5.55 4.51居民储蓄率20.99 20.62 20.28 21.71 20.63 21.53 22.39 23.11 23.28 24.44 25.43 24.85 25.23 23.57 23.04 22.85国民储蓄率37.56 38.46 40.24 43.05 45.74 46.46 48.15 50.89 51.91 50.57 50.63 51.77 49.46 48.34 49.09 47.16企业储蓄占比47.75 49.19 48.06 46.32 49.22 46.50 44.74 43.42 43.81 41.90 40.92 39.56 37.33 40.89 41.76 42.01政府储蓄占比-3.64-2.81 1.54 3.25 5.67 7.16 8.76 11.16 11.35 9.76 9.96 11.36 11.66 10.34 11.31 9.55居民储蓄占比55.89 53.61 50.39 50.43 45.11 46.34 46.51 45.42 44.84 48.33 49.12 49.08 51.01 48.77 46.93 48.44

(二)2008—2015年国民储蓄率缓慢下降

政府可支配收入≈生产税净额+收入税+财产收入净额+社会保障缴款-社会保险福利-社会补助

二、中国国民储蓄率变动规律原因分析

国民储蓄率是企业、政府和居民储蓄率之和,因此,探讨国民储蓄率变动的原因可从分析三部门储蓄率的变化着手。分析政府和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又可进一步分析各自储蓄倾向及各自可支配收入占比变化。

(一)2000—2008年国民储蓄率快速上升原因分析

1.居民储蓄率上升原因分析

 

表2 2000—2015年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及部门储蓄倾向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7年)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

 

年份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政府储蓄倾向-9.41-7.19 3.82 8.71 15.78 18.96 23.15 29.87 31.04 27.02 28.01 29.99 29.51 26.39 29.45 24.29居民储蓄倾向31.09 31.21 31.47 33.94 33.79 35.38 37.17 39.24 39.94 40.38 42.10 40.88 40.70 38.46 37.99 37.07企业收入占比17.94 18.92 19.34 19.94 22.51 21.60 21.54 22.10 22.74 21.19 21.19 20.03 18.47 19.77 20.50 19.81政府收入占比14.53 15.01 16.23 16.09 16.43 17.55 18.21 19.01 18.98 18.28 18.41 19.19 19.54 18.94 18.85 18.55居民收入占比67.54 66.07 64.43 63.97 61.05 60.84 60.25 58.89 58.28 60.53 60.40 60.78 61.99 61.29 60.65 61.64

2000—2008年居民储蓄率在上升,但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在下降,因此,居民储蓄率的上升是依靠居民储蓄倾向更大幅度的上升实现的。2000—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从67.54%下降到58.28%,下降了13.71%,而居民储蓄倾向却从31.09%上升到39.94%,上升了28.47%(见表2),居民储蓄率的上升完全是由居民储蓄倾向的提高带来的。

(1)住户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原因分析。

我们可以按照资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通过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分解来分析其占比变化的原因。

住户可支配收入≈增加值+(住户劳动报酬来源-住户劳动报酬运用)+财产收入净额+社会保险福利+社会补助-社会保险缴款-生产税-所得税

≈增加值+(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政府支付的劳动报酬)+财产收入净额+(社会保险福利+社会补助-社会保险缴款)-(生产税+所得税)

≈增加值+劳动报酬净额+财产收入净额+社会保障收支净额-住户宏观税负

(3)当运料车到达摊铺现场后,施工人员需及时测量混合料温度,若此时混合料的温度较之出厂温度下降超过10℃,则混合料不应进行摊铺施工。

 

表3 居民部门各项收入和支出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7年)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

 

年份增加值占比居民宏观税负占比32.39 30.80 28.60 29.18 27.69 27.81 27.55 27.16 26.19 27.01 27.89 28.28 28.06 24.88 24.31 24.46-6.21劳动报酬净额占比33.64 33.90 34.54 33.72 31.76 31.69 30.74 30.08 29.89 31.03 30.19 30.01 31.23 33.73 33.66 34.72-3.76其中:企业支付占比27.11 26.50 26.45 25.72 23.85 23.89 23.11 22.41 22.40 23.00 22.54 22.69 24.75 27.37 27.30 27.69-4.71其中:政府支付占比6.53 7.40 8.08 8.00 7.91 7.80 7.63 7.67 7.49 8.03 7.65 7.32 6.48 6.36 6.36 7.03 0.95财产收入净额占比1.98 1.76 1.70 1.65 1.68 1.76 2.40 2.65 2.55 2.30 2.05 2.24 2.52 2.43 2.35 2.14 0.57社会保障收支净额占比1.03 1.04 0.92 0.85 0.88 0.69 0.70 0.58 0.89 1.17 1.21 1.28 1.43 1.73 1.88 2.10-0.13 1.85 1.83 1.91 2.17 1.82 1.82 1.78 2.21 1.81 1.33 1.45 1.55 1.57 1.64 1.69 1.91-0.03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08—2000 2015—2008-1.7 4.8 5.3-0.5-0.4 1.2 0.1

2000—2008年,居民财产收入净额占比、社会保障收支净额占比及居民宏观税负占比变化都非常小(见表3),增加值占比和劳动报酬净额占比是决定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

受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转型过程的影响,中国还存在着大量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济活动,居民部门存在增加值是由于居民部门的统计中包含个体经营户[1]。2000—2008年居民部门增加值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下降了6.21个百分点。居民部门增加值占比下降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的最重要的原因,说明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组织方式的企业化程度的持续提高,个体经济活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减弱。

居民劳动报酬净额大致上反映的就是企业和政府部门向居民支付的劳动报酬总和。2000—2008年,住户部门获得的劳动报酬净额占比下降了3.76个百分点,劳动报酬净额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一般在50%以上,劳动报酬净额占比下降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政府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比略有上升,因此劳动报酬净额占比下降完全是由于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净额占比下降导致的。

(2)居民储蓄倾向上升原因分析。

首先是劳动报酬占比下降。按照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高的人的消费倾向要低于收入低的人的消费倾向。一般而言,以劳动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者多属于社会相对低收入阶层,其消费倾向相对较高;以资本收入为主要来源者多属于社会相对高收入阶层,其消费倾向相对较低。若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分配不利于低收入者,居民整体的消费倾向会下降,储蓄倾向会上升;若劳动报酬占比提高,分配更有利于低收入者,居民整体的消费倾向会提升,储蓄倾向会降低。2000—2008年劳动报酬处于下降态势,居民储蓄倾向处于上升态势。2008—2015年劳动报酬占比处于上升态势,居民储蓄倾向处于下降态势。

其次是预防性储蓄动机强。第一,住房价格高。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取消之后,住房价格大幅上涨,但居民收入并没有同步增长,住房是刚性需求,快速上涨的住房价格导致居民为买房而储蓄的动机非常强烈。第二,政府公共消费支出水平低。2008年中国政府公共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德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相比,分别低了6.86、5.56、10.67、7.16、3.90个百分点[2]。由于公共消费支出水平低,我国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居民一方面要压缩其他消费而增加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另一方面需要进行预防性储蓄以应对教育和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第三,政府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低。2008年我国社会保障收支净额占GDP的比重,比美国低3.92个百分点,比英国低5.96个百分点[2]。由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但不健全而且水平低,居民出于对未来养老、医疗、失业的担忧,被迫进行预防性储蓄。

2.企业储蓄率上升原因分析

大学教师相对于中小学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在某一专项领域也有一定的独特见解.大多数大学的足球教师拥有较高的实践能力.

企业储蓄率就是企业可支配收入占比,根据资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对企业的可支配收入进行分解,得:

对照组采取西药常规治疗,如硝酸甘油、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美托洛尔和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服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味,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味,基础药方为:水蛭粉3 g、瓜蒌10 g、白术10 g、枳壳10 g、半夏10 g、薤白10 g、黄芪12 g、葛根15 g、丹参15 g,1剂/d,清水煎取汤汁4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10 d为1疗程。

企业可支配收入=增加值+财产收入净额-支付的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收入税)=增加值+财产收入净额-支付的劳动报酬-企业的宏观税负

≈(生产税净额+收入税)+财产收入净额-(社会保险福利+社会补助-社会保障缴款)

 

表4 企业各项收入和支出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7年)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

 

年份年份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2000增加值占比60.38 61.64 62.06 61.33 62.42 62.62 62.49 62.54 2.56财产收入净额占比-2.79-2.99-2.97-1.98-1.94-2.63-3.09-2.88 0.19%企业宏观税负占比12.35 13.07 13.20 13.62 14.09 14.46 14.72 15.12 2.75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5—2008增加值占比62.95 62.82 62.88 63.77 64.61 68.73 68.14 67.90 4.95财产收入净额占比-2.60-3.23-3.23-4.29-4.29-5.15-4.51-5.06-2.46企业宏观税负占比15.10 15.38 15.96 16.49 16.64 15.91 15.48 14.92-0.18

3.政府储蓄率上升原因分析

2000—2008年,政府可支配收入占比处于上升态势,上升了4.45个百分点;政府储蓄倾向也处于上升态势,大幅上升40.45个百分点(见表2)。因此,政府储蓄率的上升是政府可支配收入占比上升和储蓄倾向上升共同推动,但主要是储蓄倾向上升推动的。

关于政府可支配收入占比变化的原因,亦可通过对政府可支配收入分解进行分析。由于政府部门的增加值大部分用于支付劳动报酬,所以我们近似地得到这样一个计算政府可支配收入的公式:

医院文化作为医院的软实力,是医院和谐健康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也是凝聚医院职工精神新的力量。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教育与引导过程需要密切结合医院文化建设来进行,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更好地适应医院工作的需要。[7]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思想文化的引领与灌输,形成文化烙印、思想印记,紧密地嵌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推动医院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以促进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国民储蓄率由2008年的51.91%,下降到2015年的47.16%,下降了4.75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储蓄率由22.74%下降到19.81%,下降了2.93个百分点,贡献了61.68%;政府储蓄率由5.89%下降到4.51%,下降了1.38个百分点,贡献了29.05%;居民储蓄率由23.28%下降到22.85%,下降了0.43个百分点,贡献了9.05。因此,2008—2015年中国国民储蓄率的缓慢下降,是企业、政府、居民三大部门储蓄率共同下降作用的结果,其中企业储蓄率下降幅度最大,对国民储蓄率的下降贡献超过60%。2008—2015年各部门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又发生了一些趋势性的变化:政府储蓄占比由11.35%下降到9.55%,下降了1.8个百分点,扭转了上一个阶段的上升态势;企业储蓄占比由43.81%下降到42.01%,下降了1.8个百分点,延续了上一阶段的下降态势;居民储蓄占比由44.84%上升到48.44%,上升了3.6个百分点,扭转了上一个阶段的下降态势,居民储蓄占比再次明显高于企业储蓄占比。

大气等离子喷涂NiAlW涂层截面的平均显微硬度为341.8 HV,高于GH3536基体的200.2 HV。优良的涂层硬度主要归因于涂层材料的自身性能及较为致密的涂层结构。此外,涂层的硬度波动区间较小,说明涂层的内部结构较为均匀。

2000—2008年企业财产收入净额占比变化很小,企业的税负占比增加了2.75个百分点,因此企业可支配收入占比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和企业的增加值占比上升。2000—2008年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净额下降了4.71个百分点(见表3);企业的增加值占比上升了2.56个百分点(见表4)。由于政府增加值占比变化很小,企业增加值占比上升主要是由于住户增加值占比下降,这是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

2008—2015年,企业增加值占比呈现加速上升趋势,由2008年的62.95%上升到2015年的67.90%,上升了4.95个百分点(见表4),说明我国经济组织方式的企业化程度在进一步提高;这期间企业的宏观税负占比变化很小。因此,企业可支配收入的下降是由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比和财产收入净额占比上升决定。

宏观税负是政府可支配收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占到政府可支配收入的90%以上,2000—2008年宏观税负上升了2.71个百分点(见表5),是政府可支配收入上升的主要原因。由于居民的宏观税负占比略有下降(见表3),因此,宏观税负占比上升完全是由于企业的宏观税负占比上升带来的(见表4)。另外,政府的财产净收入占比略有上升(见表5),社会保障收支净额占比略有下降(见表3),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可支配收入占比的上升。

 

表5 政府各项收入和支出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7年)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

 

年份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2000宏观税负占比14.20 14.90 15.11 15.79 15.91 16.28 16.50 17.34 2.71财产收入净额占比-0.38-0.19 0.26-0.29-0.04 0.09 0.43 0.33 0.91年份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5—2008宏观税负占比16.91 16.71 17.41 18.04 18.21 17.55 17.17 16.83-0.09财产收入净额占比0.53 0.62 0.53 0.88 1.34 1.72 2.04 2.29 1.7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7年)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

(二)2008—2015年国民储蓄率缓慢下降原因分析

1.居民储蓄率下降原因分析

2008—2015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从58.28%上升到61.64%,上升了5.77%,居民储蓄倾向则从39.94%下降到37.07%,下降了7.19%(见表2),因此居民储蓄率的下降是居民储蓄倾向下降的结果。

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因应新的发展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迎接教育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发展机遇的必然要求。为早日实现现代化培育一批又一批思想素质硬、本领强、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亦是新时代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2008—2015年住户储蓄倾向下降,首先是因为劳动报酬占比上升,按照前面分析,劳动报酬占比上升,导致消费倾向上升储蓄倾向下降。其次是因为金融危机后政府有意识地增加了社会保障支出数额,提高了社会公众的社会保障水平,降低了社会公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2.企业储蓄率下降原因分析

企业的合并重组,通常会对其经营模式带来改变,其财务管理机制也将受到影响。例如,生产型企业与销售型企业合并后,新企业的经营范围将大幅扩展。若生产型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则财务部门的管理范围将向销售、储运等环节延展。反之亦然。但在这一过程中,财务资源会密集交接,人员变更将更为频繁。传统的财务管理机制,无法应对规模扩大、审核延长等管理体系的变化。

≈宏观税负(企业和住户宏观税负之和)+财产收入净额-社会保障收支净额

2008—2015年,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比上升了5.3个百分点(见表3),说明从2008年以来,特别是2012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随着我国劳动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绝对减少,劳动力价格明显上升。

2008—2015年,企业支付的财产收入净额上升了2.46个百分点(见表4)。企业支付的财产收入净额主要包括净利息支出、净红利支出和地租。由于企业支付的净利息占比在下降,因此企业支付的财产收入净额占比上升,是由于支付的净红利和地租占比上升引起的。2008—2015年,企业支付的净红利占比由0.27%上升到3.09%,上升了2.82个百分点,说明随着2007年国有企业向财政上缴利润制度的恢复及企业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企业的分红力度不断加大;企业支付的地租占比由0.41%上升到0.98%,上升了0.57个百分点(见表6),说明政府向企业征收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在逐年增加。

2008—2015年居民部门增加值占比继续呈下降趋势,而宏观税负和财产收入净额占比变化非常小,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上升主要源于劳动报酬净额和社会保障收支净额占比的上升。居民获得的劳动报酬净额占比上升了4.8个百分点(见表3),由于政府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比略有下降,因此劳动报酬净额占比上升是由于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净额占比上升导致的。居民获得的社会保障收支净额占比上升也比较明显,与2008年相比,2015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见表3)。说明金融危机后政府有意识地增加了社会保障支出数额,提高了社会公众的社会保障水平,这也是政府扩大居民消费降低居民储蓄倾向的重要举措。

 

表6 企业和政府各项财产收支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单位:%

  

企业政府地租收入0.09 0.09 0.09 0.09 0.11 0.16 0.27 0.36 0.42 0.51 0.60 0.65 0.85 0.88 0.91 0.98年份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净利息支出1.34 1.02 1.04 0.96 1.17 1.21 1.75 1.44 1.38 1.02-0.93-0.17 0.30 0.63 0.75 0.52净红利支出1.34 1.86 1.81 0.87 0.61 1.12 0.63 0.30 0.27 1.15 2.99 3.28 2.53 3.10 2.30 3.09地租支出0.08 0.08 0.09 0.08 0.10 0.16 0.26 0.35 0.41 0.50 0.60 0.65 0.84 0.87 0.90 0.98净利息收入-0.47-0.50-0.35-0.47-0.20-0.18-0.15-0.27-0.53-0.62-0.60-0.43-0.12-0.02 0.27 0.03红利收入0.02 0.24 0.52 0.06 0.06 0.10 0.15 0.10 0.50 0.60 0.36 0.51 0.41 0.59 0.66 1.24

政府储蓄主要用于政府投资和政府对企业的投资性补助,前者是政府对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后者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无偿投资补贴。2000年以来政府的投资性补助的力度越来越小,政府储蓄倾向的大幅上升,说明2000—2008年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不管政府储蓄是为了政府投资还是为了对国企的投资补助,都说明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在不断增强,财政的生产建设色彩越来越重。

3.政府储蓄率下降原因分析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正念疗法”,说的就是这种疗愈方法。用正念来排解负面情绪,其原理就是通过有意图的、不带评判的、对当下的关注或觉察来达到目的。被负面情绪淹没时,试着给自己3分钟不被打扰的时间,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发现自己走神时,深吸一口气,同时把注意力带回来,重新放在呼吸上。不断重复做这个简单的尝试,直到你走神的次数变得越来越少,专注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坚持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够戒掉情绪,还能敏锐地在第一时间察觉到,自己的注意力是如何飘走的。

2008—2015年政府可支配收入占比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政府储蓄率下降完全是由于政府储蓄倾向的下降。政府储蓄倾向从2008年的31.04%大幅下降到2015年的24.29%,下降了6.74个百分点,说明政府在可支配收入占比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扩大了公共消费,降低了政府储蓄倾向。

政府可支配收入占比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政府的收入结构却进行了明显的调整。首先是政府财产收入净额占比增加了,由2008年的0.53%上升到2015年的2.29%,上升了1.76个百分点(见表5)。政府财产收入占比增加主要是由于红利和地租收入占比增加。2007年国企与政府间利润分配制度改革后,国企上缴利润和国有股分红逐年增加,红利成为政府财产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2004年以来,加速推进的城镇化和房地产开发热潮,又使政府土地租金收入明显增加[3](见表6)。其次是政府支付的社会保障收支净额占比增加了,政府支付的社会保障支出净额增加量大体上相当于政府财产收入净额增加量,说明政府逐步把财产收入更多地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储蓄倾向的下降及社会保障支出净额占比上升说明2008年以来,特别是2012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政府财政在逐渐回归公共财政的本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目标再进一步实现。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美国农业部对待基因编辑后的农作物和大多数常规的转基因生物态度一致,不需要对这些农作物进行额外的现场测试或环境评估。这主要是因为迄今为止市面上销售的转基因农作物,例如Calyxt公司生产的大豆,都不含有外源遗传物质,也不使用科学家在第一代转基因生物中经常用到的细菌或病毒。农业部表示它也无法滥用自己的监管权利,因为农业部的主要职责是保护植物免受病毒感染和害虫侵害。但是在2018年7月下旬,欧洲最高法院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他们裁定提供基因编辑农作物的公司应当遵守与转基因生物相同的审查规定。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1)2000—2008年国民储蓄率快速上升是企业、政府、居民储蓄率共同上升推动的结果,其中,政府的贡献最大,居民的贡献最小。政府提高其储蓄率的途径,一是提高企业的宏观税负占比来提高其可支配收入占比,二是减少公共消费支出在政府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来提高政府储蓄倾向。政府通过这两条途径提高储蓄率,说明2000—2008年政府干预经济的意愿和力度在不断增强。在支付的宏观税负占比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企业储蓄率的增加主要依靠企业增加值占比增加和降低支付给居民的劳动报酬占比。居民部门增加值占比减少和从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导致其可支配收入占比不断下降,由于居民储蓄倾向大幅提高,尽管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了但居民储蓄率提高了;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不利于低收入者、社会保障水平低、房价高企、政府教育卫生等公共支出水平低等因素是居民储蓄倾向提高的主要因素。

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住房用地和住房基本制度的内容是什么?笔者认为,住房用地和住房基本制度必须与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保持一致。

(2)2008—2015年国民储蓄率缓慢下降是企业、政府、居民储蓄率共同下降作用的结果,其中,企业的贡献最大,居民的贡献最小。政府在收入占比没有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公共消费支出降低储蓄倾向降低了储蓄率;而政府储蓄倾向降低意味着进入新常态后政府干预经济的意愿和力度有所减弱;政府可支配收入占比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可支配收入的构成却发生了变化,获得的财产收入净额占比增加了,同时支出的社会保障收支净额占比也增加了。企业储蓄率的下降源于支付的劳动报酬净额和支出的财产收入净额占比的增加。从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和从政府获得的社会保障收支净额占比上升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上升,由于居民储蓄倾向大幅度降低,尽管其可支配收入占比上升了,但居民储蓄率还是下降了;劳动报酬占比上升有利于低收入者、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政府教育卫生等公共支出水平提高等因素是居民储蓄倾向降低的主要因素。

(二)政策建议

新时代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一定的储蓄率;2015年中国民储蓄率依旧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因此,保持中国储蓄率在未来一段时期缓慢下降并最终保持相对合理水平,有利于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减弱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度,有利于降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有利于夯实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减税并调整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首先,要降低企业的宏观税负。这一方面可降低政府可支配收入占比,另一方面又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并为企业增加劳动及资本要素报酬留出空间。其次,尽快建成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并提高保障水平。虽然近几年里,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社保体系有所完善,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再次,在公共消费支出方面要减少行政管理费支出,增加教育、卫生、科学研究费支出。我国政府机构庞大,办事效率低下,目前需要通过精简政府机构人员减少行政经费支出,但在教育、卫生、科学研究费方面要增加支出,这方面支出的增加既可以降低居民储蓄倾向,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2)加快劳动力、金融和房地产等要素市场改革。积极推动户籍制度等有碍劳动力正常流动的制度改革,并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尽快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让居民能够获取更多的财产收入;通过增加土地和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促使房价回归合理水平。

(3)企业要通过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来提高生产效率,在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要同步提高劳动报酬;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分红比例。

综上所述,从整体诊断效果来看,磁共振成像优于CT诊断,但是在具体的疾病征象诊断上,二者各自存在着优势,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关键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来做出判断,可根据二者各自优势做出诊断上的互补,从而达到提高诊断准确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敏雪.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 汪德华.中国政府储蓄率:新的测算及财政视角的分解[J].财贸经济,2016(9):5-19.

[3] 魏众.2000—2011年中国宏观分配各种问题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4(11):8-14.

 
任志军,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05期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