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老汴河的记忆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运河大桥

古老的汴河,历史悠久,自开挖距今已有1400余年。“西有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三百里”。这是隋代利用人工整修挖掘的一条规模宏大的河流—通济渠,史称“大运河”,亦称古运河,因其主干道在汴水一段,故也称之为汴河。它沟通了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成为隋、唐时期南北运送漕粮的主要通道。

然而,岁月的沧桑巨变,古老的汴河如今已失去了当年“官舻客艑满淮汴”的繁忙景象。淹没在历史烟云中的汴河,只留下了断断续续的千里故道。至今泗洪县境内仍然保存着一段最为完好,隋、唐时期的古运河遗迹,即从青阳镇至临淮镇,全长34.1公里,人们称之为“老汴河”。这一宝贵的文化遗存,见证了古运河千年的历史。

开渠以通漕逸游下扬州

古之大运河并非天然河流,是一项人造水利工程。唐以前称之为沟、渎、渠等,到宋代大运河之名才始见史册。然而,现代的人都熟知京杭大运河,对古运河即汴河的存在却是那样的陌生。岂不知汴河是古运河的主要干道,是当代大运河的历史根系。

提到大运河人们很自然地与隋炀帝联系起来。隋大业元年(605),命左丞相皇甫谊和大臣辛亥,征调河南、淮北100多万民工开挖名为通络渠的大运河,即汴河。从当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工至八月十五日竣工。在那人力是唯一动力的农业社会年代,短短五个月时间内就完成这样一项浩大工程,时间之紧,任务之重,可想而知,给人民带来何等的压力和负担!其时,全国仅有800万户(约4000万人左右),把开挖通济渠的任务压在河南、淮北100多万民工身上,确实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为此,唐代诗人李敬芳利用这一史实,写下了一首《汴河直进船》诗篇:“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读来实在耐人寻味。

  

北宋汴河行经示意图

汴河分南北 东南注于淮

在老汴河的记忆中,当年开挖大运河主干道汴河,分为两段:第一段,自洛阳“西苑”开始,引谷、洛二水,向东流经阳渠故道,在偃师至巩县(今巩义市)的洛河口进入黄河,利用黄河通航,顺流而下;第二段,在坂渚(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东17.5公里处),出黄河引黄河之水入汴水,向东经过万胜、大梁(今开封市)与北汴合流,转向东南,经陈留、杞县、睢水、宁陵、商丘、谷熟,进入蕲水故道,又经夏邑、永城、宿县、灵璧、夏丘(今安徽泗县),至青阳(今泗洪县),向东南下溧河洼,在临淮(盱眙对岸)入淮河。折转向北沿淮河直达淮阴清口,转向东南至山阳(淮安)。与此同时,征调淮南民工十余万人整修扩大了自山阳到江都至扬子(今江苏仪征县)入长江的山阳渎。这段运河原称邗沟,最早为春秋鲁哀公九年(前486),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所开。南起长江,中穿众多湖泊,到山阳末口入淮。隋文帝时曾加以疏浚。隋炀帝时开挖通济渠命一起整修,整齐划一,“渠干宽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

总之,独立学院健康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学校办学定位,还涉及到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因素,其师资队伍建设必然面临许多问题与困难,独立学院必须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条主线,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道路。

古代的汴河,分北汴和南汴。北汴又称汴水、汴渠、古汴河。源出河南荥阳县,流经开封、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凡一水入于他水则有“口”名。故运河入江则曰瓜洲口,泗水入淮之处为泗口,又名清口、大河口。水经注云:“泗水经角城北,而东南流注于淮”。角城,今泗阳县李口镇,旧称李义口。过角城而东南行,至古淮阴城西南而注淮。古之淮阴县在楚州(今淮安区)西四十里,即今马头镇附近。淮水自盱眙来,经淮阴县西,而纳西北来自泗水。古代,淮河右岸分布着白水塘、破釜塘、富陵湖、万家湖、泥墩湖等湖陂,那时河是河,湖是湖,一般情况下,河、湖互不相连。洪泽湖成湖前,淮河经由盱眙第一山、龟山脚下向东北,斜穿今洪泽湖水域,蜿蜒流向淮阴故城西侧。淮阴故城因地处淮水之南,故名淮阴。因此,《水经注》曰:“淮阴故城北临淮水”。淮河由淮阴北侧向东流,经淮安、安东(今涟水)城边东流入海。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采用例数及率(%)表示。独立样本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我曾统计过,在50个上课的日子里,有19天遇见她,机率是0.38。这种数字如果是打击率的话,在棒球场上几乎笃定拿打击王了。

  

北宋汴河及清汴引水渠位置对照图

何谓泗水、泗口?《清河志·泗口考》载:泗水在境内所行之道,顺清河以上之旧黄河(即今宿迁、泗阳黄河故道),宋以前未南行,自此以上至徐州皆古泗水。泗流甚清故曰泗口。唐崔国辅《漂母岸》诗曰: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秦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韩侯钓于淮阴城下而遇漂母,崔诗谓为泗水入淮处之南岸,可知今马头镇直北即为泗口。正如胡三省通鉴注引南北对境图所云:淮阴县距淮五十步,北对清河口十里。纵观诸多历史资料不难看出,北汴合流至徐州入泗水,经宿豫(今宿迁)到淮阴清口入淮,转了一个“S”形大弯,并非隋凿通济渠老汴河的线路。

隋以前汴泗会彭城(今徐州)之东北,然后东南入淮,即徐州至淮阴清口入淮处。隋大业元年(605),开挖通济渠,改线新道,撇开徐州以下泗水河道开新渠,汴水直达于淮(盱眙对岸入淮处),不复入泗(水),称为南汴。即从开封起开挖新的汴河渠道,经陈留、雍丘、宁陵、宋城(商丘)、永城、宿州、灵璧、虹县(今安徽泗县),经青阳直下溧河洼,其洼长40公里,宽10~15公里,古沥涧水由此洼流入淮河,由于地势低洼,引黄济运流失太多,兼之溧西、溧南岗水爆发时航行困难,隋大业三年(607),改由青阳镇、经徐城(今城头乡)、临淮头折转向南,经古泗州,塞断沥水而入淮。由此形成了隋唐时期古运河南汴与北汴两条东西走向。

盛世修河道 败世淤堵塞

汴河的变迁,与封建王朝的盛衰息息相关。在封建统治时期的旧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盛世修河,河不顺则漕不顺,漕不顺则国必不顺。虽然说的是治理河道发展漕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但这句话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整治河道,主旨发展“漕运”。汴河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开辟出来的。

京都长安位于西北,每年要把东南地区100万石左右的粮食运抵长安。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爆发了“安史之乱”,期间,洛阳被占,淮河受阻,汴渠淤堵,这条漕运线路完全被中断。广德元年(763),安史之乱平息。如何恢复漕运,把江淮的粮食调运到关中,成为唐王朝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唐代宗李豫将这副重担交给了刘晏。

北宋以开封为中心,称汴京,漕运亦重。由于汴河口长期引黄入汴,使汴河淤积相当严重。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太常少卿马元方曾“清浚汴河中流,宽五丈,深五尺”。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调近州丁夫五万,对汴河进行疏浚。皇祐三年(1058),设立河渠司,负责汴河的疏浚事宜。据宋人王巩说:“汴河旧底有石板石人,以记其地理,每岁兴夫开导至石板石人为则。”可见当时北宋王朝对疏浚汴河的重视。

靳辅受命河道总督后,深入实地勘察,总结前朝潘季训等治水名家经验。经过通盘考虑,提出“治河之道,必当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头彻尾而合治之”的治河方略。以《经理河工八疏》上奏康熙,得以批准。靳辅治河11年,主要是堵决口、疏浚河道,“束水攻沙”,以水治水为第一要义。开挖杨庄至海口河身,创筑云梯关以下束水堤,并在黄河南岸和洪泽湖大堤上建造分洪闸坝。开挖皂河至窑湾接泇河之河道,再开挖皂河—支口—桃源—杨庄的中河,形成自微山以下到淮阴杨庄,至今仍用的中运河。中运河的形成,使漕运船只完全脱离了在黄河逆水行舟之苦,实现了黄河与运河彻底分开,提高了航运速度,保证了航运安全,结束了元明以来清口以北利用黄河通漕的历史。基本形成今天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的格局。

唐玄宗开元年间,注重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唐人元结说:“耕者亦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其时全国兴修50大项水利工程,其中包括兴修广济新渠。

汴河的衰败是从唐朝后期开始的。唐末军阀杨行密与朱全忠(后梁太祖)争夺两淮地区,互有进退,攻守无常,长期兵连祸结,导致汴河淤塞不堪。据《宋史·武行德传》载:“唐末杨氏据淮甸,自涌桥(今宿州市)东南悉为污泽”。五代十国期间,江南出现独立政权,汴河漕运逐渐冷落。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准备进攻南唐(国名,都城今南京市),才发动宿州境内的民夫将汴水“依故堤疏导之,东至泗上”,并进一步疏导河流入淮,舟楫可以入于长江。

(1) 热电母管制背压机组正常运行时,由锅炉侧自动控制主蒸汽母管压力,每台汽机高压调门控制背压,保证汽机在设计的背压下工作,汽机侧不再设主汽压力控制器[4-5]。

晚清大员意识形态方面的上述微妙转变在国际法翻译活动中的体现极为明显。起初,林则徐幕下译员袁德辉将“The Law of Nations”译作《各国律例》,魏源将之编入《海国图志》第83卷夷情备采三。实际上,他们都无意将之视为世界各国平等交往的准则,恰似当时英国著名法律改革家边沁所言——误以为各国国内法了(何勤华 2003:29)。当时鸦片战争未启,“天朝上国”自无必要遵行“蛮夷”邦约。然历经诸多不平等条约的折辱之后,“International Law”始以《万国公法》之名传译,希望能“本于公义”,“论诸国平行之权(Rights of Equality)”。

广德三年(764),刘晏深入江淮察看地形,了解民情,总结前人办理漕运的经验和教训。写给代宗一份治理漕运的具体意见。疏浚淮汴,改革漕运,代宗十分支持,并让他全权负责办理。刘晏便发动民工,组织兵丁,控制浚流,打造船只,训练漕卒。并把过去官户督办漕运的办法改为官运;又改原漕米散装为袋装;并将征调民夫的徭役制改为出钱雇工转运的雇佣制。在“不发男丁,不劳郡县”(《旧唐书·食货志》)的情况下,江淮粮米源源不断地转运到京城。

开挖广济新渠主要是南汴河改道。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宿州虹县有广济新渠,开元二十七年(739),汴州刺史齐瀚鉴于“淮汴水运路自虹县至临淮水流迅急,旧用牛拽竹锁上下,急流难制”。乃奏,自虹县开河三十余里入清河百余里出清水,又开河至淮阴北岸十八里河(地名)入于淮,免淮流湍险之害,名广济新渠。改道后的广济新渠,并没有解决“水流迅急”的问题,后人仍改回原道。为解决青阳镇水位落差大的问题,在青阳镇南汴河上筑坝,名二里坝、三里坝,抬高青阳镇以上水位以利通航。

隋王朝的建立,由于隋文帝杨坚的努力,隋朝很快进入强盛时期。隋开皇元年(581)建都长安,为便于把潼关以东地区的粮食、布帛运到首都,开皇四年,杨坚命当时的“巧匠”宇文恺率领民工开凿广通渠,西起大兴城(今西安市),东至潼关,长300里,引渭水注入,便于水道运送漕粮。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汴河河床已严重淤积,“观相国寺,几及屋檐”,宋神宗也为此忧心忡忡。疏浚汴河迫在眉睫。熙宁八年,王安石再相后,主持一次大规模汴河疏浚工程,自汴河到泗洲,浚深三至五尺,“惟虹县以东有礓石三十余里不可疏浚,乞募开修。”

北宋后期,汴河每岁疏浚制度未能维持,淤淀日益加重。据沈括说:“京城东门之雍丘、襄邑,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自汴堤上瞰民居,如在深谷。”为疏浚汴河,由沈括主持从京师上善门测量到泗洲淮口,为八百四十里一百三十步(合470.4公里),两地高差为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合60.6米)。于是采取了分段筑堰法,对汴河进行整治。为解决汴河水流湍急的问题,熙宁十年(1077),范子渊拟请将黄河使用的“浚川耙”移至汴河使用。

纵观汴河的通航史不难发现,隋唐宋时期畅通数百年的汴河(南汴),随着黄河之水的迁徙,汴河的作用渐渐地衰退了。从宋代光宗绍熙五年(1194),黄河侵泗夺淮,到清代咸丰五年(1855),黄河故道北徙,这661年间,“黄河之水天上来”,素有“悬河”之称的黄河数次决口,导致隋唐宋时期的老汴河在悄无声息中消失了。

比如在学习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之前积累的知识内容,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蝴蝶、窗花、表盘等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在教学中,教师在展示这些图形后,可以让学生从数学角度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同时在课堂中教师讲解完轴对称知识概念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体会数学艺术特征,并且感受到现实生活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相同点。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宋室南迁。高宗赵构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史称南宋。建炎三年,为阻遏金兵继续南侵,高宗命东京留守史杜充故意决开黄河,以水代兵,让黄河水沿汴河东南来,这次人为的黄河决口非但没有能阻止住金人的南进,却使汴河长期流淌着黄河之水,泥沙逐年沉积,河床越抬越高。南宋与金国长期对峙,战争连年不断。金国人占据了北方,已经没有利用汴水搞漕运的需求,汴河的治理疏浚自然停顿,以致汴河淤塞,有些地方河床高出陆地,枯水时干涸成路面。南宋乾道五年(1169)孝宗赵慎派楼钥出使金国,坐船北行,途中到了汴河故道,汴水几乎断流,不得不弃舟骑马北行。其北行日录记下了当时的景况:“自离泗州,循汴而行,至此河益淤塞,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宿州一带汴河底多种麦。”由此可见,南宋后期,汴河已经变成干枯的地上河。

当代著名的运河史专家黄景略先生说:“在编文物地图集时,有幅全国运河图,看了许多材料,就是查不到唐宋运河遗址……通济渠这段,我不能只画开封到洪泽湖两头,中间没有点怎么能画成线呢?明明知道运河有唐宋的,也有明清的,就是找不到唐宋的记载”。

工作坊教学模式实践性、合作性强,且以学生为核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特点符合当代高校大学生培养重实践、重能力、重综合素质的要求。然而对于已适应灌输式、被动学习的学生来讲,普遍存在对这种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的模式变得无所适从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开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且在对学生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到组内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及人际交往等情况。

然而,据时人武继羽先生编著的《洪泽湖通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中,有三幅插图,即:《北宋汴河示意图》《北宋汴河及清汴引水渠位置对照图》和《北宋汴河行经示意图》显示,汴河流经地区的河道路线,以开封府为中心点,西沿洛水,东至巩县筑漕汴引水渠到河阴境,流经荥泽直达开封。开封府向东南方向有两条河道线路叉开,一南一北,分北汴和南汴。北汴自开封沿古汴河故道至徐州会泗水,经宿迁达淮阴入淮水,过淮安沿淮扬运河到扬州。南汴则从开封到陈留,经雍丘、襄邑、宁陵、宋城(商丘)、永城、宿州(宿县)、灵璧、虹县(泗县)、青阳至古泗州,从盱眙对岸入淮,折转向北,沿龟山运河达淮阴、淮安、扬州。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的南汴河基本与隋时通济渠运道路线是一致的。从而推断,唐代的大运河航道线路应与北宋时期的航道线路也是一致的。由此说明隋唐宋时期大运河自开封到古泗州(今洪泽湖水域内)河道流经线路的一致性和唐宋时期大运河流经线路的可考性。

历经朝更迭 汴河随湮废

汴河运道的衰退,与封建王朝政治中心的转换有直接的关系。从元代起,其政治中心转移到北京。改变了元以前由洛阳、开封利用汴河通漕的历史。于是开辟了京杭大运河航线,以供南粮北运。

元代建都北京,称元大都,漕运以北京为中心。自1194年黄河侵泗夺淮后,黄河由河南封丘南,开封东至杞县分为三股入淮:即经杞县、太康由颍河入淮;经鹿邑、亳州由涡河入淮;颍、涡两河严重淤塞,致使整个河流移到商丘至徐州段的汴河故道。由于北方长期战乱,经济凋敝,而南方地区则经济繁荣。因此,“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抑给于江南”。元代的京杭运河,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开辟出来的。将隋唐宋时期的汴河走向,由两个东西方向,改成一线直通南北方向,京杭运河的主线路与洛阳、开封汴河主渠道彻底分离。

明代前期,黄河在古汴河故道南北迁徙不定,以高于运河水位的昭阳湖水源济运。明建国初期定都南京,明成祖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南粮北运任务繁重,尚书宋礼扩浚会通河。虽然运河全线畅通,但运河与黄河交叉,黄河每次决堤都影响运河的安全。明永乐十三年(1415),开沙河故道,由淮安城西管家湖至鸭陈口入黄河,将里运河延伸至淮阴县码头附近,漕运由此至徐州仍由黄河航运。

明弘治七年(1494),为阻止黄河向北决口,在黄河北岸修建西起胙城(今河南延津县境内),东抵徐州,长360里的太行堤,逼使黄河水全流入淮。随着黄河河床淤高,淮河及沂、泗诸河壅阻,淮水潴积形成洪泽湖,沂、泗水潴积形成骆马湖。因黄河侵泗夺淮,淮水、沂、泗水交袭泛滥,导致今宿迁境内,时年洪涝灾害频发,百姓田舍毁灭,时有“百里无烟”境况。

明万历六年(1578),潘季训总理河道事务,提出“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主持兴修徐州至邳州、宿迁、桃园(今泗阳县,下同)到淮阴筑堤工程。与此同时,修筑洪泽湖大堤,蓄高淮水以敌黄水,以期将全淮之水迫经清口,会黄河入海。但,终因淮不敌黄,黄淮并涨,造成西淹泗州皇陵,东决洪泽湖大堤。于是潘季训主持在徐州至淮安段黄河上筑溢洪坝,并在宿迁境筑归仁集至白洋河(今洋河镇)的归仁堤,逼睢水和邸家湖清水汇入黄河,借助冲刷宿迁以下黄河泥沙,又防止黄河水南泻泗州,保证漕运在淮安至徐州段安全。

明末清初,社会动乱,水利失修,河道荒废,特别是黄、淮、运交汇在一起,相互纠缠,形成十分复杂的局面。万里黄河交灌,乘高四溃,淮、沭、沂、泗诸河出路被堵,洪水横流,田园村舍被洪水吞没,“男妇漂没,不可胜计”,给人民造成重大灾难,也给初建的清王朝造成诸多困难。特别是每年要把江南财富运往北京,因运河堵塞,漕运成了大问题。为此康熙皇帝将河务、三藩、漕运列为三大国事,并且“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康熙十五年(1676),黄河在砀山以东两岸决口数处,归仁堤溃溢,清口淤为陆地,洪泽湖大堤决口30余处,淮水全入里运河,里下河地区变成泽国,运道淤塞,难以通航,形势严重。康熙帝将渎职的河道总督王光裕解任勘问,由安徽巡抚靳辅接任河道总督。

隋炀帝继位后,迁都洛阳,称为东都。为巩固隋王朝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加速江南和其他地方的物资转运,继大业元年开凿通济渠、整修山阳渎后,大业四年(608),又征调河北100多万民工,引沁水南达黄河,北到涿郡(今北京),从洛口至涿郡的永济渠以通漕运。大业六年,又征调江南10余万民工开凿了从京口(今镇江)至余杭的江南河。这样就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流经现今的京、津、陕、豫、冀、鲁、皖、苏、浙九省市的庞大腹地。这时隋文帝时开凿的广通渠遂成为著称于世大运河的中间一节。

式中:σs为发射截面,N1和N2分别受激辐射过程中低能态和高能态上的粒子数密度。将式(1.2)代入式(1.1),阈值条件变为

走进新时代 古河换新颜

虽然古运河早已改道,昔日的汴河逐渐衰退。然而,今泗洪县境内仍然保存着一段最为完好的隋唐宋时期古运河的遗迹。它不仅属于中国的,也属于世界的。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成功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宿迁中运河41公里段和泗洪境老汴河34.1公里段,一并载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史册。

本文研究表明,对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分析显示,医疗机构发现的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大型综合医院和中等规模医院。社区医院总的HIV抗体检测量较高,但发现的阳性数及检测阳性率均较低,因此在大中型医院推广PITC服务,可以提高有效检测,发现更多的感染者[13]。

荡漾的汴河水如昨,但物是人非。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将沉睡几百年的老汴河(泗洪段,下同)进行综合治理。1950年冬,国家拨出专款,对老汴河进行全面疏浚,左堤退建;1955年,加固老汴河堤,左堤结合筑王刘沟防洪堤做至邱台,右堤结合筑溧东防洪堤,加固到岗庄,两堤加固13.5公里,完成土方24.3万立方米;1966年,再次疏浚老汴河,清淤、排渍,让老汴河能够更好地通航,灌溉农田。同年11月,开挖新汴河,因河道贴近“老汴河”而得名。其河主干道上自宿县七岭子截引沱河开始,穿越津浦铁路,在东二堡再接引濉河,经灵璧西、泗县南,穿泗洪境徐家岗入溧河洼,全长127公里。1970年5月竣工。国家投资15438万元(包括影响工程)。共完成土方10845万立方米;石方21.93万立方米;使用混凝土7.6万立方米。建筑大型节制闸一座,名为团结闸,闸下建一座翻水站。沿河岸边修筑生产桥涵41座;筑溧东防洪堤29.2公里,溧西防洪堤13公里。新汴河工程完成后,上承河南来水,横跨安徽淮北平原,于泗洪境内流入洪泽湖。自此,老汴河成为泗洪境专用排涝内河。

1975年11月,泗洪县动员县直机关干部和五里江农场、县原种场、畜牧场、林业站、园艺场、陈圩林场计4778人参加疏浚老汴河城隍庙至编织厂段1.5公里,完成土方5.7万立方米。1991年拨出专款在二河口建老汴河节制闸5孔,每孔净宽6米,净高8.5米,闸底高程9米,闸顶高程17.5米。2000年以后,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把水利建设与生态、景观融为一体。疏浚整修老汴河,培高加宽两岸大堤,植树造林,种花养草,建起两条长长的风光带,把古老的汴河装点的更加美丽。

如今的老汴河,已成为防洪、排涝、通航、引水灌溉等综合性河道,并保持着1400年前人工开挖古河道的风貌,再现“隋堤烟柳絮如雪”的盛景。

为加强贵阳市花溪区农药市场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农药市场秩序,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硧保全区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増产、农民増收,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区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及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的开展为载体,以严查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专项整治、查处大案要案、整治标签不合格农药产品为重点,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严抓落实,在整顿和规范农药市场秩序,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强有力的工作,保证了市场的有效运作与规范,树立了农业行政执法的良好形象。现就对此工作中的主要经验做法进行总结,为今后全区农药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当你来到泗洪县城—青阳镇,走进老汴河岸边,两岸风光带风姿旖旎,景物宜人。亭台轩榭、小桥流水、莺歌燕舞,绿茵茵的草坪像一块长长的绒地毯舒展,绿茸茸的草坪上花丛点缀,花团锦簇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显得格外地靓丽。

沿着青阳镇老汴河岸向东南方向走去,穿过石集镇,到达城头乡,继续前行至临淮镇,清澈的老汴河水,涓涓不断地流入洪泽湖。回头再看老汴河,更让人耳目一新。岸边一条宽阔平坦的林荫大道,南来北往的大、小汽车川流不息;两岸的城镇高楼林立,端庄大方,街道整洁,文明规范,再也听不到小商小贩沿街叫卖的声音;沿河两岸的农舍,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农家人也住进了集体庄园,新农村、新气象,再也找不到昔日茅屋、篱笆墙的影子。

翻开历史的长卷,老汴河惊奇地发现,这里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代文明的积淀,既为宿迁大地添光增彩,也为宿迁大地创造生态财富提供有利的条件。时代在变,滚滚向前的车轮永不停息。过去的陈年旧事在老汴河的记忆中已成为历史,老汴河将伴随着新时代的列车再续新篇。

 
毛守旗
《江苏地方志》 2018年第02期
《江苏地方志》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