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淀山湖往事

更新时间:2009-03-28
 

淀山湖古名薛淀湖、淀湖,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分属江苏省昆山市和上海市青浦区。东西最大直线距离33km,南北48km,总面积921.3km2,其中水域面积占23.1%。淀山湖上承太湖之水,由急水港等港口注入,经东南诸多港口入黄浦江。毛柴泾、千灯浦等众多河道与之相通。该湖面积广阔,蓄水容量大。它具有向周边地区提供农业灌溉用水、航运、旅游、观光、渔业等多种功能。

杨嘉祐在《淀山湖的变迁与元李升〈淀山送别图〉》一文中详细考证了淀山湖的变迁。在宋代以前,无淀山湖之名,郦道元《水经注》称其为谷水。宋朝始见典籍称其为薛淀湖、淀山湖或淀湖。

宋朝湖中有淀山,故名淀山湖。淀山山顶有淀山寺,该寺建于宋建炎初(1128),绍兴八年(1138)赐额普光王寺。据《明统一志》记载,“其形四面如鳌,上有浮图,下有龙洞,屹立湖傍,有小山寺,僧立亭其上,曰明极。”宋人许尚有诗《华亭百咏·淀山》云:殿阁辉金碧,遐观足画图。维舟一登览,误涉小方壶。绍熙《云间志》记:山上有浮图,曰鳌峰塔,下有潜龙洞,寺僧在小山上筑明极亭,还有普光王寺、三姑祠、龙渊桥、通灵泉、一色轩等,后人又添建楼阁,凑成十景。据明人孙俊的诗歌《淀湖八咏》,可知当时淀湖有“鳌峰烟寺”“薛淀风帆”“雁横秋月”“鸥泛晴波”“渔蓑钓雪”等美景。

如今,淀山已不在,淀山湖的面积也逐渐减小,但其风光秀美依旧,传说动听依旧。湖水悠悠,静水深流,与之相关的人事沧桑,被各种典籍零星记载。从泛黄的旧书中,可窥见千百年来,这个不平凡湖泊的文化魅力。

在特定条件下使用氯化铵溶液浸出锌,同时浸出的还有铜、铅等元素,铁及铁离子被留在渣中[28]。在溶液结晶过程中,微量元素被溶解,可得到氢氧化锌,经漂洗、干燥、焙烧后,可得到氧化锌,化学反应见式(3)和式(4)。

  

〔元〕李升《澱山送别图》

一、淀山湖的民间传说

长期以来,淀山湖畔流传着种种传说,这与奇异的气象、湖面的风浪,以及人们的信仰息息相关。譬如能庇佑人的神灵与作为民族图腾的龙,就常出现在这些传说里,使淀山湖氤氲在神秘的气息之中。

除了上面提到的蛟龙外,淀山湖关于龙出没的记载还有很多。《江南通志》卷十二记载,位于松江的横云山,其巅有白龙洞,这个洞下通往淀山湖,深不可测。每风雨之夜,都有龙出入洞中。许尚作诗《白龙洞》云:“呼吸湖中水,山椒寄此身。洞门风雨夜,电火逐霜鳞。”《江南通志》卷一百九十七记载,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刮大风,有两条龙斗于淀湖,殿宇浮图为之飞动,不一会儿,一条龙蟠护在殿宇浮图之上,远近的人都看到了这一幕。《清稗类钞》记载,光绪甲申(1884年)五月,有龙从吴江的雪落漾腾空而起,飞驰至青浦淀湖附近,伴随着狂风雷电和冰雹又自金泽港向东,飞至娄县的徐家墩,再从此处腾云而上,造成重大灾害。

邓高士应是元末明初人,其生平事迹无从查考,如若不是虞堪有诗作记录,怕是无人知晓,淀湖畔曾有这样一位高人。虞堪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不仕,明洪武年间为云南府学教授。著有《希澹园诗集》,内收与邓高士相关诗二篇。其一为七言诗《寄淀湖邓高士》:

  

〔元〕 李升 《澱山送别图》 (局部)

在虞堪、朱彝尊和乾隆等人的诗文中,记录了两位特别的贤者。他们是隐居淀湖畔邓高士和李升。

全国各地分布着很多三姑庙或三姑祠,每一处都有不同的历史记忆与人文底蕴,淀山之上的三姑庙也有多种传说,流传较广的说法为秦时有刑姓女子入淀山湖,化作神仙,当地百姓造三姑庙来纪念她。元代僧人断江禅师觉恩诗作《三姑祠》有句曰:“三姑庙前春水生,百婆桥畔晓烟横。谁家草屋映疎柳,门外香芽初可烹。”于散淡风景中,寄托一份闲情野趣。而老百姓更看重三姑庙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庇佑。在他们看来,三姑庙很灵,湖旁数十里的农民和往来的舟船,都来此祭拜祈祷。元人王逢《梧溪集》有《题刑三姑庙诗》云:“祖龙之世刑三姑,事迹缺载鬼董狐。相传有功淀山湖,百媪畚锸当先驱。至今雕栊映铜铺,祈祥弭患无 日 无。”三姑的事迹虽记录不详,老百姓对她的崇敬与感恩之情却是持久绵长的。明末清初青浦文人邵嶙作诗《过淀山湖》云:“鼋鼍时出没,凫雁亦纷稠。东望一卷石,三姑祠上头。”可见三姑庙周边宏阔的湖面,别有一番泽国气象。

千百年来,淀山湖关于龙的记述不少,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龙,应该是当时老百姓对风雨雷电自然现象的因疑惑、敬畏,无从解答,而依据龙卷风等产生的附会之说。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淀山湖一带的气象万千。

故人消息近何如,一别经年未得书。世事似棋犹自弈,湖光如淀不妨渔。

二、隐居淀湖畔的贤者

明代孙承恩作诗曰:“江乡水月与云烟,代有翛然避世贤。短楫子能乘远兴,老夫居住淀湖前。”(《场中劳瘁弗怡偶念守谷赠韵再叠六首》《文简集》卷二十三)说明在风景如画的淀山湖,总有自由自在的避世贤者居住于此,荡舟湖上,寄情山水,悠游自在。

隐居淀山湖畔的贤者,其记录散见于多种地方典籍,如元代居淀湖之阳的金至善,酷爱菊花,修德乐施,老而益力于学,教导乡里,有《菊逸集》若干卷。元代声名远播的高僧正印,在大德年间,居于淀山寺。元代不废儒业的僧人觉照,与杨维桢过从甚密,在淀山湖畔读书十年,“故其为诗有本法,不在椿大年之下”。(顾嗣立,《元诗选癸集》第1417页)再如明代居淀湖之阳的孙俊,自号南溪逸叟,尤工于诗,性敦朴,不慕声利,所著有《南溪草堂集》。诸如此类在淀湖畔治学养性,造福乡梓的贤者,不胜枚举。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考量,这些贤者的事迹流传不广,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放在淀山湖这个具体的地理空间来看,他们仿佛一粒粒洒落在湖畔的珍珠,以其温润敦厚的性格、渊博谦逊的学识,出尘脱俗的气质,丰富了淀湖的人文底蕴,照亮着一代代淀湖人的精神生活。

民间传说有一群蛟龙在淀山湖兴风作浪,引得湖水沸腾。但这群蛟龙却独独不敢进入三姑庙中。据此,宋人许尚作诗《三姑庙》:“神居阴物护,臬阈捍洪波。莫虑蛟龙怒,年来畏叱诃。”

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比较依赖教材的探究活动。这就对教材中探究活动的实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情境的创设是十分重要的,建议多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境,甚至有关地理原理和过程的学习也可以结合真实情境展示。

当然,不是所有淀山湖的奇异气象记录都有神秘外衣,1578年秋冬,那场旷日持久的风雪气象,在多种典籍中,记载比较客观。《江南通志》卷一百九十七记载:万历六年(1578),淀湖涌水成山,高数丈,长二里许。《三吴水考》卷六也详细记载了这一罕见的自然现象:万历六年九月,昼夜刮大风,因此禾苗大多没能长成稻谷。这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湖泖荡都结冰了,十多天仍没融化,行人可以踩在坚固的冰层去湖对岸的集市上买东西。十二月初九的夜里,淀山湖南面有类似战斗的声音,当地居民远远窥见,湖中火光无数,过了一会儿才安静下来。第二天一早,人们去探视,发现湖内的坚冰凝结如故,田圩间都已成为冰山,层峦叠嶂,坡麓宛然,有二三丈高,绵延很广。

Baicalein用二甲基亚砜(DMSO)稀释成100 mmol/L,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分装,-20 ℃保存,使用前解冻。羟甲基纤维素钠用蒸馏水稀释成0.5%的溶液,4 ℃保存。灌胃前将溶解的黄芩素悬浮于羟甲基纤维素钠溶液里。

从诗的内容可知,邓高士隐居于淀山湖,不问世事,悠游山水,怡然自得。虞堪赞叹邓高士的高洁人格,并用王乔飞凫入朝、陶渊明寄情田园的典故,表达了对浑浊世事的喟叹,以及洁身自好的人生追求。虞堪还有一首五言诗《寄邓高士》:

  

释宗渭 《登澱山》书影

海上玄真子,能诗似谪仙。从来披鹤氅,长上钓渔船。

风尘定阻王乔舄,山野或容陶令居。我亦从来绝泥滓,何缘方外学清虚。

加之沿黄地区本就经济落后,资源型经济模式下各类产业发展水平并不高,薄弱的产业体系致使沿黄地区旅游业与工农业、健康医疗、科技文化、休闲娱乐等产业的融合程度不高,产业融合前景不佳。

袖有雌雄剑,囊无子母钱。一壶春自足,应不问先天。

这种模式适用大型肉牛场,要求有较强的投资能力。建设有机肥生产线,固体粪污通过槽式堆肥发酵,翻抛机定期翻抛,发酵周期为20天左右。发酵好的有机肥进入生产线,通过物料混合、烘干、制粒、加菌等工艺,生产的商品有机肥销售至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农户。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液体粪污可建设污水处理池处理后施入农田。采取有机肥生产模式的养殖场可考虑收集周边小养殖场粪污,既能满足原料需求,又可解决周边养殖场粪污处理问题。该模式优点是处理量大,发酵周期较短,臭气可收集处理,产品质量稳定;缺点是设备多,操作复杂,投资高。

该诗寥寥数句,即勾勒出唐代诗人张志和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的洒脱形象。张志和主宰自己的命运和精神生活,其充满侠气、豪气,以及与悠悠天地相呼应的浩然正气,正是虞堪欣赏和仰慕的,他将这股豪迈之情化为文字,寄予邓高士共飨,可见两人之性情相投。

李升,字子云,号紫筼生,人称谪仙,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所作山水多为平远之景,颇有清趣。李升也擅墨竹,元代隐士黄玠在《题李紫筼墨本竹枝》中这样赞叹其画法之传神精妙:“至今石上影,犹带山中雪。”明初画家、诗人徐贲在《题李紫筼画竹》中感叹李升文人画蕴藏的人生况味:“只今叶叶秋声里,烟雨萧条空复情。”

李升晚年定居淀山湖畔。据《[光绪]青浦县志》记载,李升在湖畔修筑淀山草堂,又有白云窗,有很多名人题咏其上。云间钱元方在《寄李紫筼》中赞叹淀湖草堂、白云窗的风景之旖旎秀美,曰:“白云满屋诗连轴,大泖当门鲈正肥。安得造君清隐处,紫箫吹月转山扉。”吴郡人尤存在《送李紫筼归淀山草堂》中,如此诗意描绘淀山草堂的美景:“积玉溪头水拍天,草堂只在淀山前。鸣鸠啼鸟青春里,古木疎篁落照边。”著名文人杨维桢在《用苏昌龄韵赋李紫筼白云窗》中感叹:“紫筼之筼筼满林,白云之云云复深。忽见南山有真意,时闻好鸟流清音。”

元代诗文书画皆有很高造诣的张雨,也热爱淀湖山水,常居淀湖畔,参与文人雅集,诗词唱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张雨的《淀湖社集尺牍》,有句云:“近因淀湖社集,爱其风物,遂结茆于西静住庵云钵道人居之东……小阁野眺,九峰来宾,烟岛沙汀,点点如画。”他与李升也有交往,写有词作《南乡子·题李紫筼山居》,词中写道:“石壁倚清秋。袖拂烟痕写远游。信有平生濠濮想,悠悠。身似潜鱼懒上钩。”自有一份洒脱与野趣,超尘脱俗。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教师的个人业务能力和对英语的热爱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的感受。包括能够清晰地朗读英语文章,讲述和英语课文相关的欧美文化,与学生一起听英文歌曲,和学生分享富有哲理的英语故事等等,这些都是让学生感悟英语魅力的途径,这些方法能够让学生逐渐对英语产生兴趣。

依据这些前人的诗文,可遥想,当年李升的居所——淀山草堂和白云窗的极佳风景,天长水阔,云水茫茫,是怡情养性的佳处。

课堂本应以开放和宽容善待每一位参与的学生,特别是针对学生的问题更要充分重视,因为这才是学情最真实的呈现。其中,学生提出的我们在备课中没有准备的问题更具意义,这是对于教师备课最有力的补充,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更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学生对于知识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更好地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作于1346年的《淀湖送别图卷》,是李升的传世之作,长69.7厘米,宽22.7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卷末有李升自题隶书:“高士蔡霞外,主席冲真,既同诸公为诗以送之,复作是图,以志岁月云。至正丙寅六月十又三日,升再题于元览方丈。”李升所画淀山,“以淀山为主,湖面在画上仅一隅,有小舟荡漾。而淀山草堂究在何处?从画上看,应在山麓”。(杨嘉佑,《淀山湖的变迁与元李升〈淀山送别图〉》,《上海博物馆集刊》1981年第1期)有人指出,该画“仅取淀山及近端之湖面,绿水平平,渔舟出没,山势连绵,可见遍地蒿草繁茂,时见佳木修竹,用婉丽雅逸、清娴平淡的笔调,描绘湖光山色,令人神往。”(高春明,《上海艺术史》下,第596页)有人评价说,这幅图“布局为典型江南平远景色,境界清旷,并将李郭派的卷云皴皮法、精巧的树法和董巨派的破墨点簇皴渲法结合起来,远山涂抹螺青,笔墨婉和清润,与江南文人画风相近”。(单国霖,《画史与鉴赏丛稿》第40页)

1707年,《淀湖送别图卷》得到了清初文学家朱彝尊的题跋,他在《跋李紫筼画卷》中介绍,这幅作品应当附有一些赠言和跋,可惜被人割去了。1760年,乾隆御题行书,有句云:“只有淀山倒影在,泖湖赊月伴涛声。”形象地勾勒了李升送别友人后的落寞情怀与淀湖的月影涛声。

如今,淀山不在,淀湖的面积也逐渐缩小,这幅《淀湖送别图卷》,以艺术的方式,保存了元代淀山湖的印记,给今人一点遥想。

  

今日淀山湖

 
刘军,李灿
《江苏地方志》 2018年第02期
《江苏地方志》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