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川中地区磨溪气田龙王庙组有利储集相带分布特征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引 言

川中地区磨溪气田气藏十分可观(杜金虎等,2014;刘树根等,2014;田艳红等,2015;魏国齐等,2015)。研究表明,磨溪地区龙王庙组为局限台地沉积,主要发育云坪、台内滩、潟湖等沉积亚相,以台内滩的储集性能最佳(杨雪飞等,2015a;王頔等,2017)。台内滩的堆积和改造主要受水下古隆起和周期性海退影响,其中颗粒岩的堆积和后期准同生作用控制了台内滩的展布范围和溶蚀改造(金民东等,2014;汪泽成等,2016)。对研究区龙王庙组沉积微相进行分析研究,在平面上划分出有利储集相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单井及联井测井资料分析,结合井旁地震特征,对测井相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岩芯特征和区域沉积背景,对磨溪区块龙王庙组沉积相进行平面刻画,了解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从而在平面上刻画出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范围。

据报道,已有成都、青岛、大连和西安等城市确定了人口规模控制数量。北京和上海驱赶外地居民的行为,也扩散到了一些地区,据说太原也在以整治“背街小巷和老旧社区”为名,在强制关闭小商辅。因而上述分析所估计的损失,还只是局部损失,放在全国会大得多。

1 地质特征

1.1 研究区概况

磨溪气田位于乐山—龙女寺加里东古隆起的东端,是古隆起背景上的一个大型潜伏构造,处于古今构造叠合高部位(图1)。根据地震构造处理解释成果,磨溪地区龙王庙组气藏为一个发育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东端的构造圈闭气藏,受加里东构造的影响,内部多发育裂缝(强子同,1998;周进高等,2015;王晨霞,2016)。

1.2 沉积特征

区内龙王庙组主要沉积于局限台地,由于受乐山—龙女寺继承性古隆起的影响,整体处于一个浅水、高能的环境(周彦等,2007;刘宏等,2009;杨威等,2012)。

天亮的时候,牛奶的香气钻进她的鼻子里,顾盼笑着说,别装睡了懒猪,我知道你退了烧。她一骨碌坐起身来对着他笑,阳光真明媚,晒得她睁不开眼,每一天都是新的,谁也不该被昨天的悲伤苦苦纠缠。

对区内龙王庙组上下段分别进行瞬时振幅属性提取,由于储层含气,纵横波速度和岩石密度减小幅度增大,所以波阻抗减小幅度增大,振幅瞬时值减小(图3a、b中黄色部分代表储层较发育区域)。结合瞬时振幅属性特征,通过纵向上滩核累积厚度与地层厚度之比(图3c、d),分别对龙王庙组上下段平面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刻画:当滩核与地层比>0.3时,平面上刻画为滩核微相;当滩核与地层比为0.1~0.3时,平面上刻画为滩翼微相;当滩核与地层比<0.1时,平面上刻画为滩间洼地微相(图3e、f)

2 沉积相及岩石学特征

古人说“嚼得菜根百事可成”,其实,“喝得稀粥”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稀粥绵软,入口即化,不与舌头为难,正像做人,要能屈能伸,与人方便,即是与己方便。而这,正切合中国人温柔敦厚的传统秉性。

图1 磨溪区块构造展布图 1-试油成果;2-工业气井;3-低产气井;4-小产量气井;5-正试井;6-正钻井;7-产水井;8-钻前施工井;9-构造等高线;10-断层;11-完成三维工区;12-新部署开发井 Fig.1 Structural display of the Moxi region

表1 龙王庙组沉积微相及岩石学特征 Table 1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their lit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Longwangmiao Formation

亚相微相岩石类型岩石学特征主要发育部位云坪晶粒云岩主要为粉晶至细晶晶粒云岩,晶粒大小一般为0.06~0.3mm,晶间和晶内溶孔较发育,部分被充填物所充填云坪主要分布于龙王庙组各旋回的顶部,全区较稳定台内滩滩核颗粒云岩颗粒云岩种类主要为砂屑云岩和鲕粒云岩。砂屑云岩中砂屑纯度较大,质量分数>70%,磨圆分选较好,溶蚀孔洞发育;鲕粒云岩主要由鲕粒颗粒和填隙物组成,其中鲕粒质量分数>70%,粒径0.6~1.0mm滩翼颗粒云岩、泥晶云岩滩翼微相中颗粒云岩单体厚度较薄,纵向上与泥晶云岩呈互层状分布滩间洼地泥晶云岩主要为深色厚层块状泥晶云岩,岩石致密性高,孔隙度小台内滩主要分布于龙王庙组各旋回的中上部,是储层主要的发育区域。纵向上,台内滩中由上到下依次发育滩核、滩翼、滩间洼地潟湖泥晶云岩、泥质云岩潟湖中主要为深色块状泥晶白云岩,中间夹泥质条带。岩石孔隙度低,基本不发育储层潟湖主要分布于龙王庙组各旋回的底部,全区较稳定

3 有利储集相带发育的主控因素

龙王庙组沉积时期,磨溪地区位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东部的水下高部位。受周期性海退的影响,水下隆起高部位有利于颗粒云岩的堆积,从而形成台内滩沉积。后期各类岩溶改造作用,使地层孔隙度发生巨大变化,有利于储层的形成(代林呈等,2016;翟文亮,2017)。所以,控制储层的因素主要有台内滩的形成和准同生岩溶作用。

根据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的分析研究,结合沉积背景,对龙王庙组沉积微相进行研究,微相划分和岩石学特征如表1。

3.1 台内滩的形成

根据颗粒岩堆积的单体厚度及累积厚度,将台内滩分为滩核(滩主体)、滩翼、滩间洼地。滩核为颗粒岩主要堆积区,滩核部分由于沉积时期位于浅水低能环境,泥质被冲洗干净,颗粒纯度增大,原生孔隙通常较发育(强子同,1998)。滩核部分单滩体厚度大、平面分布面积较大,为后期储层的形成提供了优质的物质基础(宋文海,1996;刘宏等,2009)。

一些学者基于互联网的基石TCP/IP协议的思想,提出了信息经济发展的分层理论。分层理论认为,信息经济是以互联网为核心,仅对应用(例如Email, WWW)进行规制。分层的基本思想是从理论上将网络概念分为物理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对每一层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从分业到分层,是信息产业管理理论的革命性改变,如图1所示。

3.2 准同生岩溶作用

龙王庙组底界面为一稳定层界面,地震响应特征为强波谷;顶界面响应特征与层厚及内部储层发育程度有关(表2)。储层的发育与滩核微相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当滩核微相单滩体厚度较大,孔隙度>2%时,才能发育储层。对比几种不同的地震响应模式发现,当顶界面为半幅点,内部含有连续强波峰时,顶部发育1套较厚储层;当顶界面为连续强波峰,且内部含有连续强波峰时,中上部发育2套较厚储层;当顶界面为连续强波谷,内部含有较连续波峰时,中上部发育1套较厚储层。

沿区内龙王庙组沉积相展布方向选取磨溪201、磨溪9、磨溪203、磨溪19、磨溪204、磨溪16井,进行联井分析(图2)。

4 有利储集相带纵向展布特征

4.1 单井特征

龙王庙组准同生作用发生在龙王庙组沉积末期。此时,受海平面周期性升降变化的影响,磨溪地区台内滩所处的水下古隆起周期性露出海面,接收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李亚林等,2014;杨雪飞等,2015a)。由于滩核部位处于台内滩上部,所以更容易露出海面发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溶孔、溶洞及裂缝(邓模等,2009;刘宏等,2011),为储层的形成提供了优质的储集空间(姚根顺等,2013;代林呈等,2016;邢梦妍等,2017)。

4.2 联井特征

综上所述,滩核微相为储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和储集空间,所以,确定有利储集相带分布特征的关键,在于确定滩核微相的分布特征。

2695-2998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配备2998型二极管阵列检测器,Empower3色谱工作站。色谱柱为UltimateXB-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A为甲醇-乙酸-水(90∶2∶8),流动相B为甲醇-乙酸-水(10∶2∶88),具体流动相梯度见表1,检测波长为28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60 ℃,进样量为10 μ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标样色谱图见图1。

地震响应联井剖面特征:整个联井剖面中,龙王庙组中部含有较连续的弱波峰,结合联井相特征,该响应特征为上下段的分界处。在磨溪201—磨溪9井之间,龙王庙组中上部含有较连续的中—强波峰,结合联井相特征,表明该区域龙王庙组中上部储层较发育;在磨溪203—磨溪19井之间,中上部波峰较杂乱,结合联井相特征,表明中上部发育薄层储层;在磨溪204—磨溪16井之间,龙王庙组顶部含有较连续强波峰,结合联井相特征,表明该区域龙王庙组顶部发育较厚储层。

5 有利储集相带平面展布特征

纵向上分为2个沉积旋回。单个旋回中,下部主要为深色泥质云岩,含介壳、孔虫等局限海生物化石;中上部主要为颗粒白云岩,粒间溶洞和粒内溶孔均较发育;顶部主要发育一套浅色薄层的粉晶至细晶白云岩,发育“鸟眼”、结核等构造,指示浅水暴露环境(杨雪飞等,2015b;周进高等,2015)。

由图3e、f可知,龙王庙组上段滩核微相范围在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且滩间洼地退去,只发育滩核和滩翼微相,表明海水进一步变浅。结合沉积微相纵向展布特征,龙王庙组在发育后期,朝东方向发生退积作用,滩核向东迁移。

分析沉积微相联井剖面可知:龙王庙组下段,潟湖稳定分布,滩核微相累积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变薄;龙王庙组上段,顶部云坪稳定分布,滩核微相累积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变厚。说明上段在继承下段的高位体系域的同时,滩核逐渐向东迁移。整体上上段滩核比下段滩核累积厚度更大,发育范围更广,是储层的主要发育部位。

分析图3c、d可知,龙王庙组上段滩核与地层比值整体比下段大,表明龙王庙组储层主要发育在上段。上段磨溪47—磨溪9井、磨溪12—磨溪10井、磨溪204—磨溪16井等区域,滩核与地层比值最大,储层发育最好,为最有利的储集相带。

表2 各类储层单井井震对比分析 Table 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eismic profiles of individual wells in various reservoirs

井号沉积微相图地震剖面图顶界面响应特征与内部储层发育程度MX⁃103顶界面为半幅点,内部含有强波峰MX⁃102顶界面为强波峰,内部含有弱—强波峰MX⁃117顶界面为强波谷,内部含有弱波峰

图2 磨溪地区龙王庙组沉积微相及地震剖面联井对比 Fig.2 Well-connected comparison of th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seismic profile of the Longwangmiao Formation in the Moxi region

图3 磨溪地区龙王庙组平面振幅属性特征与滩核地层比及沉积微相平面图 Fig.3 Planes of amplitude attribute features, ratio of beach core to strata, and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 the Longwangmiao Formation, Moxi region

6 结 论

(1) 磨溪地区龙王庙组为发育在局限台地内的单体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包括云坪、台内滩、潟湖等沉积亚相。纵向上分为2个沉积旋回,单个旋回由下到上分别为潟湖、台内滩、云坪,指示水体向上变浅。沉积产物主要为颗粒云岩、粉晶至细晶云岩、泥晶白云岩、泥质条带等。

(2) 由于滩核部分处于水下隆起高部位,既有利于颗粒云岩的堆积,也有利于后期准同生活动的溶蚀作用,所以滩核部位即为储层发育的主要部位。即研究区中,滩核微相为有利储集相带。

(3) 滩核微相纵向展布特征:龙王庙组上段,滩核微相累积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变厚;下段中,滩核微相向东逐渐变薄。整体而言,龙王庙组上段在继承下段沉积特征的同时,滩核微相向东逐渐迁移。

为了降低柱塞及其配合运动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将盘根和柱塞的摩擦面间定期加入润滑油,因此需要对原来的部件进行加工。在铜压套台阶内外各车削一个凹槽,起到导流的作用,凹槽内部钻3~6个通孔;在盘根压盖外部与铜压套台阶上的凹槽对应处钻2~3个通孔,通过盘根压盖上的通孔与铜压套台阶外部的凹槽相连通,向盘根压盖的任何一个孔内加注润滑油,都可以通过铜压套导流槽内的通孔流入柱塞和盘根工作面之间,从而起到降温和润滑的作用。不加润滑油时将螺杆拧进螺孔内作为丝堵,不但可以防止紧固盘根压盖时润滑油的流出,而且防止灰尘及脏物进入孔内。

(4) 有利储集相带平面展布特征:龙王庙组储层主要分布于上段中,磨溪47—磨溪9井、磨溪12井—磨溪10井、磨溪204—磨溪16井等区域为最有利储集相带。

参考文献

邓模,瞿国英,蔡忠贤,2009.常规测井方法识别碳酸盐岩储层裂缝[J].地质学刊,33(1):75-78.

杜金虎,邹才能,徐春春,等,2014.川中古隆起龙王庙组特大型气田战略发现与理论技术创新[J].石油勘探与开发,41(3):268-277.

代林呈,王兴志,杜双宇,等,2016.四川盆地中部龙王庙组滩相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J].海相油气地质,21(1):19-28.

金民东,曾伟,谭秀成,等,2014.四川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滩控岩溶型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石油勘探与开发,41(6):650-660.

刘宏,谭秀成,周彦,等,2009.川东北黄龙场气田飞仙关组台缘滩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J].石油学报,30(2):219-224.

刘宏,谭秀成,李凌,等,2011.孔隙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川西南嘉陵江组嘉5段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38(3):275-281.

李亚林,巫芙蓉,刘定锦,等,2014.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龙王庙组储层分布规律及勘探前景[J].天然气工业,34(3):61-66.

刘树根,宋金民,赵异华,等,2014.四川盆地龙王庙组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1(6): 657-670.

强子同,1998.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M]. 山东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宋文海,1996.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大中型气田成藏条件研究[J].天然气工业(增刊1):13-26.

田艳红,刘树根,赵异华,等,2015.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优质储层形成机理[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35(2):217-226.

魏国齐,杜金虎,徐春春,等,2015.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寒武系大型气藏特征与聚集模式[J].石油学报,36(1):1-12.

王晨霞,2016.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龙王庙组构造特征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汪泽成,王铜山,文龙,等,2016.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基本地质特征与形成条件[J].中国海上油气,28(2):45-52.

王頔,胡明毅,高达,等,2017.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层序格架内滩体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J].海相油气地质,22(1):47-54.

邢梦妍,胡明毅,高达,等,2017.川中地区龙王庙组储层发育模式研究[J].中州煤炭,39(2):59-64.

杨威,谢武仁,魏国齐,等,2012.四川盆地寒武纪—奥陶纪层序岩相古地理、有利储层展布与勘探区带[J].石油学报,33(增刊2):21-34.

姚根顺,周进高,邹伟宏,等,2013.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颗粒滩特征及分布规律[J].海相油气地质,18(4):1-7.

杨雪飞,王兴志,代林呈,等,2015a.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沉积相特征[J].岩性油气藏,27(1):95-101.

杨雪飞,王兴志,唐浩,等,2015b.四川盆地中部磨溪地区龙王庙组沉积微相研究[J].沉积学报,33(5):972-982.

周彦,谭秀成,刘宏,等,2007.磨溪气田嘉二段鲕粒灰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9(4):30-33.

周进高,徐春春,姚根顺,等,2015.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形成与演化[J].石油勘探与开发,42(2):158-166.

翟文亮,2017.龙门山甘溪地区泥盆系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特征[J].地质学刊,41(2):230-238.

梁健,王丹玲
《地质学刊》 2018年第01期
《地质学刊》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