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基于社会认同动机理论视角

更新时间:2009-03-28

教师与学校教育质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互相依存关系,农村教师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关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为了加强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党和国家出台了“特岗计划”“国培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法规。但是,我国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尤其以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更为突出,致使农村地区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农业机械是一种技术含量高、结构相对复杂的专门化生产工具,一般进行作业的工作条件比较恶劣,操作人员的使用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素质差别较大。同时,作为一种生产工具,随着使用期限的延长,机械零部件也会因正常磨损而引起使用性能下降,影响到正常使用。所以,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中缺少不了维修保养这个环节。本文就农业机械维修保养中过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离职转岗的现状

2014年甘肃省会宁县发布关于公开报考警察的通知,这次招考主要针对的是体制内人员。考虑到大量农村教师报考可能会造成农村教师流失,影响农村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县教育主管部门对乡村教师报考进行了限制。但是限考后,满足条件的报考人员太少,无法完成本次招考任务,在此情况下,相关负责部门又取消了对农村教师的限考条件。消息发布后,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尤其是农村青年男教师踊跃报名,成为这次报考警察的“主力军”。最后“该县总共招录了189名警察,其中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1],原本在教育行业的教师成为警察中的一员。

研究者在2015年对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10所农村乡镇学校200多名教师的流动状况进行调查。200多名教师中教龄为1~5年的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62%,教龄为6~10年的占21%,教龄在11年以上的占17%,即青年教师在这次调查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刚参加工作1~5年时间的年轻教师。调查结果显示:在对目前工作环境满意状况方面,参与本次调查的教师中,有63%的教师对目前的工作环境表示满意,37%的教师对目前的工作环境处于不确定和摇摆状态,这其中有部分教师说不上自己到底是满意还是不满意,有一部分明确表示不满意;在是否想调动工作方面,有50%的教师时刻想调动工作,17%的教师有时候想调动,17.6%的教师没考虑过是否想调动,15.4%的教师不想调动,也就是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有调动工作的意向,随时都在为调动工作做准备,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试图离开自己现在的工作岗位;在调动意向去向状况方面,有44%的教师选择去城市,23.3%的教师选择城市周边乡镇,即有超过调查教师数量一半的教师不希望继续在乡村任教,而选择去城镇工作;第二次职业选择状况,想从事行政工作的教师占31.3%,想从事公检法工作的占18.7%,想从事卫生工作的占7%,想继续从事教师工作的占43%,也就是说,想继续从事教师这一行业的教师人数不到调查总人数的一半[2]

区域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近EW向、NW向、NE向及SN向等多组,断层性质多表现为先压后张的特点。其中NE向、NW断裂最为发育,规模较大,迭加在SN向、EW向断裂形迹之上,构成网格状,是区内主要的赋矿构造,断裂带内及两侧岩石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热液蚀变。

以上数据显示,大量乡村教师,尤其是乡村青年教师要么已离开,要么有离开农村学校的倾向,即农村教师存在单向流动、离职、转岗的现象,他们处于时刻在为离开农村学校而做准备的状态。一旦有其他可以选择的机会,他们就会抓住并试图“逃离”农村学校。大量农村教师如此想离开农村学校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很多研究者从工资待遇、环境条件、流动机制、晋升机会、政策鼓励、制度保障等外部环境展开研究。事实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而内因才是导致问题的根源所在。那么,导致乡村教师单向流动的内因是什么?弗瑞德(Fred.A.J.Korthagen)的“洋葱头”模型[3]认为,教师行为的改变是内外层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内层“信念、认同、使命”等才是导致教师行为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原因。因此,农村教师不稳定的现状必然与农村教师对自身职业的信念和认同有关(图1)。

  

1 弗瑞德洋葱头模型[3]

从社会认同动机理论分析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原因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对当前职业及其内化的职业角色的一种积极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4]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并喜欢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有可能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因此,农村教师单向流动与其职业认同有很大的关系。职业认同是社会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试图从社会认同动机理论来分析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深层原因。社会认同动机理论是赵志裕等在分析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时提出的,他们认为人们在建立社会身份的过程中存在着“提高自尊、降低无助感、满足归属感、找寻存在的意义”[5]四种心理动机。提高自尊,是指人们建立社会身份并通过所认同的社群来提高自尊;降低无助感,是指人们通过社会认同来降低社会生活中的无助感,且获得安全感;满足归属感,是指当人们认同一个群体时,会认为自己属于这个群体,且群体成员愈多,感觉同道的人愈多,其归属感也越强;找寻存在的意义,通过认同自己的社会身份,确认自己存在的意义。[5]

()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受挫

赵志裕等从泰费尔的“人们建立社会身份,是为了透过所认同的社群提高自尊”这一假设提出社会认同原理,“社会认同与社会比较关系十分密切:人们会评价和比较各社群的优劣、社会地位和声誉等,争取把自己编入较优越的社群”[5]。农村教师作为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会与其他的职业群体进行比较。与农村教师可进行比较的群体主要有同行不同域的城区教师和同域不同行的农村行政部门、银行部门、卫生部门等体制内人员。与城区教师相比,乡村教师在社会地位、社会声望、资源占有等各个方面都低于城区教师[6]。在城乡二元对立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城乡之间较大的差距与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导致了城乡教师在社会地位上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教师带来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与其他行业人员相比,“乡村教师整体地位低于体制内其他行业人员”[7]。行政部门人员的工资水平可能与教师差不多,但他们却有着更多的人脉、圈子和关系[8]等可动用资源;而卫生部门和银行部门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比教师的高。与其他职业群体进行比较,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声望等都较低,职业尊严受挫,导致他们不愿将自己归入乡村教师这一群体。

由此可知,开孔圆柱壳屈曲临界载荷最小,含补强件的圆柱壳次之,未开孔的圆柱壳临界载荷最大。说明开孔降低了壳体屈曲临界载荷,补强提高了壳体屈曲临界载荷。

另外,从教师职业收益来看。在工具理性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多人将是否有钱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教师也不例外地将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工具和手段,部分教师更多在乎可以从中获取的经济报酬,而较少考虑其他派生功能;同时“教师也成为他人或社会的使用工具”[9]。在现代社会,教师如流水线上生产产品的技术工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劳动产品的合格率——升学率,其“行为规范化、知识学科化、学校和课堂统一化”[10],使教师感受不到内在的职业尊严。

()乡村教师伴有无助感认知安全感较低

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我国教师逐渐被制度“规训”在学校科层体系之中,不仅要完成常规的教学工作,还要应付各种绩效考核,其工作在各种规则之中进行。这主要体现在考试制度、教师的身份制度、单位制度、专业发展制度四个方面。[11]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是考试的机器,而“老师成为一部教学机器,没有自己的生活”[12],他们专业发展的诉求被学生升学考试的需要所淹没。在城乡二元对立发展的影响下,人们在意识中逐渐形成了所谓的“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两种身份,乡村教师被固化为“贫穷、落后、偏远”的代名词。在单位制度特征的影响下,教师个体教学的好与坏远远不及进入一所更好的学校重要,很多农村教师都想往好的学校流动。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不健全,缺乏正确的理念引领,具有比较强的技术性倾向,教师专业的发展被窄化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这种制度体系的规训之下,农村教师常常伴有职业无助感,认知安全感较低。

[10]白亮,万明钢.论教师有尊严的幸福教育生活何以可能[J].教师教育研究,2016(7):8-13.

()乡村教师缺乏归属感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

在传统中国,“教师与学生之间一般都存在地缘、人缘、亲缘、血缘等间接或直接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上的存在和归属维系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复杂关系,支撑着教师继续坚持自己的工作,赋予着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农村教师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基本都来自当地,而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如城市、其他村落、社区等。那些深受原籍文化影响的外来教师不是“植根于乡村社区的‘熟人’,而是村落生活中的‘异乡人’、乡土社会的‘陌生人’和村落事务的‘边缘人’”[14]。尽管他们在农村学校工作,但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当地的乡土生活之中,缺乏一定的归属感。另外,在全球化进程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下,现代性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文化模式,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以一种强势话语的形态出现,农村教师也不例外地遭遇着这种现代性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袭扰。一方面他们追求理想中的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又处于现实的农村生活之中,在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强烈的冲突之下,农村教师缺乏归属感,个体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此外,从学校管理来看,农村教师亦缺乏组织归属感。农村学校在管理中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很多学校存在同一教师集教育教学任务、行政事务、学生管理工作于一身的现状;在教师评价方面,学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较少考虑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教育教学过程、教学态度等,年终绩效考核直接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在职称评定、荣誉表彰方面存在论资排辈、人情关系等现象,使一大部分农村教师得不到工作成就感,缺乏对组织的归属感。

某供电公司在对一座500 kV变电站500 kV HGIS的5061断路器I母侧电流互感器A相二次绝缘进行检查时,发现该电流互感器对地、各互感器线圈之间绝缘为0(交接试验规程要求二次绝缘不低于1000 MΩ) [5]。打开外壳后发现内部有积水,电流互感器线圈受潮、互感器舱室内部发霉严重,如图1所示。

()大量乡村教师体验不到自己职业的意义

[3]Fred A J Korthagen.In search of the essence of a good teacher:toward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in teacher educat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4,20(1):77-97.

教师是一种教书育人的特殊职业,它的服务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人本化的特点。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的基石,为大量农村学生提供了教育,给国家及社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这种农村教师职业的独特性所带来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替代的。对此农村教师队伍群体应有充分的认识,国家和社会也应大力宣传。同时,农村教师个体可以通过提升自身修养、专业素质及教育教学能力,加强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沟来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和认可,从而来提高其职业自尊。

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应对策略

()提高农村教师职业自尊让其过上有尊严的教师职业生活

此外,农村教师精神生活不充实。教师的精神生活主要涉及教育信仰、教学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知识底蕴、情感体现等很多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农村教师来说,各种外部条件与自身因素的限制,导致他们无法满足精神世界的需求,这阻碍了教师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与提升,使其精神世界处于匮乏状态,感受不到教师生活的意义。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两种取向的家长,一种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将孩子送进城镇学校;另一种是只顾挣钱,不管孩子的教育问题。农村学校的学生家长大多数属于第二种,这样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学生发展受到限制,教师在学生身上很难得到应有的教育回报,也得不到学生家长的尊重和认可,很难体验到自身职业生命的意义。

在安全设计阶段,瓶装液化气体充装应优先选择具有自动切断功能的整套计量衡器。在无法进行设备选型时,也可以采用计量衡器与充装泵或自动阀进行联锁的方式,当液化气体充装达到设定的安全预警值时,计量衡器会发出声光报警,并输出信号使充装系统联锁停机,从而有效避免液化气体超装现象。

此外,农村教师与社会他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都应正确理解教师职业的价值与意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除了谋生的功能以外,教师职业承载着“道”,用各种具有教育爱的方式去尊重、理解、引导和教育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享受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尊重,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感。社会他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人(农村教师)看成正真的目的而不是实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和工具”[10]。在外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很多现代学校教师被物化为学校生产教育产品的工具和手段,职业角色成为技术工人,被看作教书匠,主要任务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技巧,实现外在于人本身的目的,并没有将人看成真正的目的。康德认为,“人”才是真正的目的,只有将人看成真正的目的而不是外在的目的,人才能拥有尊严并幸福地活着。故此,社会他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农村教师当作人的内在目的,而不是用来教书和传授知识的外在目的。

()降低农村教师无助感提高其认知安全感

政府要紧扣教育变革的共同愿景,积极进行制度改革与顶层设计,大力消除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阻碍。一方面,积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要认真思考怎样在保障城乡教师具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和职业声望的基础上,对乡村和薄弱学校教师进行积极差别补偿;如何调整已有乡村教师的身份归属等等。另一方面,通过制度设计来激发教师的专业热情,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准入和退出制度,积极吸纳有乡村教育情怀、真正愿意从事乡村教育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维护教师尊严和权威等,让他们感受到教师职业的认知安全感,并降低已有的无助感。

农村教师则要积极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农村教师专业能力需要外部系统的支持和教师自身的努力。外部支持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以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以促进协同发展,促进文化发展以创造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合理安排教育教学任务以减轻教学压力。教师自身方面:要有乡村教育情怀,终身学习理念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通过网络、媒体、图书、培训等各种方法和途径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过程、有效的教学技巧等以提高教师自身专业能力。

()提高农村教师的归属感满足其自我需要

农村教育根植于乡土文化,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的关键,只有了解乡土文化、遵守乡村社会的生活秩序、融入乡村生活之后,才能感受到乡村教育的活力,体验到教师职业的价值。但是,受强势城市文化影响,出现乡村社会“城镇化”和乡村学校“城市化”的尴尬局面。这要求农村教师在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要用多元文化的理念去看待中国乡土文化,重新认识和发掘它的价值,重塑乡村教师的文化符号意义,发挥乡村教师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优势作用。与此同时,农村教师还承担着建设乡村社区文化的责任,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得到社区成员的支持和认可,与他们共同构建、传承乡土文化,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农村教师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体验自己的存在感和归属感,将自己视为乡村社会中的一员,而不是村落事务的“边缘人”和乡村生活的“异乡人”。

[9]孙自强,彭正文.教师尊严的意蕴、沦落与重塑[J].教学与管理,2017(1):10-12.

()助力乡村教师找寻职业的意义感

从教师自身来说,精神世界的满足更多地来自于自身因素,外部环境只起支撑作用,因此教师自身要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追寻精神世界的满足。第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教师掌握的知识有限,已不能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农村教师要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学习,以获取更为广泛的知识,采纳灵活有趣的教育教学技巧,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并理解农村教师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第二,在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互动中感受丰富精彩的精神世界。来自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和尊重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意义感。第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感受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带来的荣誉感。教师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教育对象是独特的、有个体差异的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更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身的精神世界。

学校要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之中才能认识现实。”[17]在现实中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是庞大的,故乡村教师需要组建学习共同体,如组织教学沙龙、微课观摩学习、互访互听教学课堂、建立公共网络学习平台等各种形式,营造一种和谐的研讨氛围和良好的教师学习环境,来促进农村教师、学校及教育的共同发展。在学习共同体中让农村教师感受职业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在管理上体现对农村教师的人文关怀,让一线教师也参与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设置,在任务、时间安排等方面尽量合理,给教师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教师能够切身感受到组织对自身工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排除标准:①鼻腔鼻窦鼻咽部肿瘤疾病;②外伤性出血;③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类药物;④伴有肝肾疾病;⑤凝血功能异常;⑥合并其他治疗禁忌证。

[1]马富春.甘肃会宁:一次警察招考引发的教师离职潮[N].中国青年报,2015-08-12(06).

[2]张世旗.乡村教师流动状况调查报告[J].现代交际,2015(6):111-112.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和学龄儿童转移到城镇,给城镇教育带来了巨大压力,城镇学校生源不断膨胀,班级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和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农村“小规模学校”“微型班级”大量出现。城乡学校办学规模呈现出“城镇大班化、乡村空校化”的两极分化态势,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大规模学校与小规模学校并存的时代。[15]这些农村小规模学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要将每个班级的每门课程都开齐开全。很多学校出现了“包班”上课、“复式”教学的情况,教师一天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上课、备课或管理学生。农村教师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处于这种疲惫的工作生活之中。“教师在自身职业中很难获得成就和价值感,只将工作看成是谋生的手段,体验不到个体存在的意义。”[16]

[4]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赵志裕,温静,谭俭邦.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J].社会学研究,2005(5):202-227.

最后,“百家宴”已成为泰顺一年一度的旅游盛事,每年都吸引众多外地游客,这十分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并且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前进,从而改善民众的现实生活。

[6]曾晓东.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01.

[7]谢丽丽.教师“逃离”:乡村教育的困境——从G县乡村教师考警察说起[J].教师教育研究,2016(7):71-76.

[8]翟学伟.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J].社会,2009(1):109-121.

“未整治渠化前,西江航道是天然河流,仅能通行两三百吨的小船,还经常发生触礁搁浅事故。通过实施西江航运干线升级扩能工程,航道通航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通航船舶也从当初的小船发展到如今的2000吨、3000吨甚至更大,这对于我们航运企业来说是重大利好。”说起西江航道的建设带来的体会,广西平南县永佳船务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黄永佳兴奋不已。

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农村教师的组织归属感。第一,建立合理的校本教师管理机制。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与不同特点,对他们的工作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评价考核标准,以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对组织的责任心。第二,提高学校领导素质。学校领导素质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学校的标志与象征,在学校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领导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并成为其他教师工作的坚实后盾。第三,树立多元化的长远发展目标。结合学校与教师的实际状况,树立长远且具体的多元发展目标,让教师对学校与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体现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价值。

从教师专业能力来看,农村教师也伴有一定的职业无助感。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已有的教材、教科书等出现新的版本,其内容和形式等在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对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但由于“农村教师职前教育起点低,职后培训效果不明显;自我发展动机不强,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成长条件不足,再加上学校之间及内部的交流、合作较少等,导致农村教师普遍存在课程知识与意识淡薄、理念落后、知识缺乏、课程能力不足等问题”[13],使乡村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存在无助感。此外,一部分乡村教师并不是科班出生,其自身专业能力本来就差,在乡村学校教师缺乏的背景下,一位教师可能会身兼数职,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导致大量的乡村教师专业能力长期得不到提升,存在很强的职业无助感。

[11]叶菊艳.从“学校人”到“专业人”:教师流动与教育变革实现的源动力[J].全球教育展望,2014(2):82-94.

[12] 张儒辉.外在规约:乡村教师公共性旁落的根源[J].大学教育科学,2008(5):64-66.

[13] 于海波,金迎九.乡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6):6-9.

果然,甘茂出使魏国,以“共享伐韩之利”为诱饵争取魏王的支持,并施以政治军事压力,最终魏国答应出兵助秦,共伐韩国。

[14] 张济州.乡村教师的文化困境及公共性重建[J].教育科学,2013(1):51-54.

由于蒸发结晶法和酸沉法生产的七钼酸铵产品杂质含量较高、表面形貌不好,而联合法生产的七钼酸铵产品,纯度较高、杂质较少、表面形貌较好、粒径均匀。因此,本研究采用联合法制备七钼酸铵[4],确定生产七钼酸铵的工艺及参数,以获得品质较好的七钼酸铵产品。

地域性:裕固族人多居草原、高山,生产力水平不高,交通不便利,信息闭塞,受此影响,孕育出来的体育文化,必然带有很强的地域性。裕固族的游牧生活,精骑善射,从而形成了以骑射为特点的赛马、赛骆驼等传统体育项目。

[15] 范先佐.城镇化背景下县域义务教育发展问题与策略——基于4个省(自治区)部分县市的调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39-146.

[16] 叶菊艳.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4(11):86-92.

[17]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8-89.

 
白亮,郭二梅
《教师发展研究》 2018年第01期
《教师发展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