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传统书院环境的教育意蕴及对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启示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国传统书院是古代的“儒家大学堂”。这一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不仅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书院精神等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而且在教育环境的营造和建设方面也别具匠心。书院环境建设包括物质和精神两大部分,关于“书院精神”层面的探讨,目前学界成果较为丰富。本文拟从书院教育环境的物质角度,即书院选址、书院建筑和书院景观方面进行探讨。通过探讨书院教育环境建设及对当今高校教育环境营建的启示,希望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推动大学校园文化构建。

一、中国传统书院选址及其教育意蕴

“早期书院的建设者们就已经体认自然对人的陶冶之功,特别重视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这里既有丛林精舍、道家宫观的影响,更有‘天人合一’的儒者追求。”[1]后世书院创建者延续这一传统,非常重视地理位置的选择。总体上来说,书院的选址可分为三种类型:依山傍水型、历史古迹型、城乡结合型。部分书院的选址是复合型,兼具两种或三种类型的统一。

(一)依山傍水型书院选址的教育意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我国古代大部分书院依山傍水而建。宋代“天下四大书院”就有三所建在著名的风景区。江西白鹿洞风景秀丽,朱熹认为此地“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2],是书院教学和著书讲会的好地方。书院建设者倾心依山傍水之处,体现了自孔子以来的“山水比德”思想。“‘比德’是将自然山水、草木的形貌与人的某些内在品德或道德的对应关系作意象化的比附、暗喻,从而将自然人格化、精神化,人的思想、情感得以物化和对象化。”[3]山水既“有形”也“无形”,“居山水为上”是书院建设者最理想的环境观,是士大夫对于仁、智追求的表现。他们希望自己像水一样宽广博大,包容人间万象;像山一样稳重深厚,不为外在的诱惑所动摇。

(二)文化古迹型书院选址的教育意蕴

文化古迹是书院选址的又一重点,突出书院的学术渊源和对学派大师的尊念。书院的建设者们希望通过文化名士和学派大师的精神来影响后学,所以他们在修建书院时,都会将一些名人的读书讲学之地作为院址的首选之处。如,四川匡山书院是李白读书地;江西铅山鹅湖书院、徽州紫阳书院原本为朱熹讲学之处;贵州龙岗书院为王阳明悟道之所;广东大科书院为湛若水传道之地。有的书院则是因为名人学者的到访所修建,如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为范仲淹到访所建。书院选址于文化古迹之地,主要表达对其学派源流和名人贤士之风的尊重与纪念,即“钟名贤之迹”“思名贤之风”。先贤们发挥了榜样作用和价值引导,在几乎所有领域为书院生徒提供了相应的参照群体。这种榜样的力量,融入学生意识中,形成自觉的价值理念。

然后,KF利用对当前时刻系统状态的观测值来更新在上一阶段的预测值,从而获得一个平均误差更小的估计值,测量更新过程如下:

(三)城乡结合型书院选址的教育意蕴

大学校园文化可分为以环境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以仪式为标志的精神文化和以规定为核心的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书院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在近代改制之后又成为今天很多高校的前身。因此,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文化传承来说,书院环境建设对我国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都具有诸多启示意义。我们可以发现,书院教育环境思想主要体现为:书院选址与体验感悟的治学精神;书院建筑的布局与传道授业的理想追求;书院景观与修身济世的远大志向。

二、中国传统书院建筑的教育意蕴

房颤对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较大,但其对右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亦不容小觑。长期患有房颤者右心房容量负荷持续增大,这可能加重右心室前负荷,再加上右心室结构具有特殊性,室壁厚度较薄,协调能力较左心室差,因此可能出现室壁应力增大,心肌细胞持续增多的现象,从而导致右心室容积增大,功能减退[6]。本研究中,二维超声下,A组反映右心室结构的RVDD水平显著高于B组,说明房颤患者右心室结构已发生严重改变。RVFAC可间接反映右心室收缩功能,而TAPSE较为直观地反映右心室整体收缩功能,二维超声下,A组这两项指标的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说明房颤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亦发生显著减退。

(一)书院建筑布局的教育意蕴

传统书院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山水景观两方面,均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在植物景观上,柏松莲荷、梅兰竹菊是书院的主要选择,是广大生徒读书学习的精神营养和人生导航。竹,获得很多文人墨客的垂青,被视为君子的象征,也是传统美德的重要物质载体。大量种植竹子的目的是书院期望生徒具有竹子般谦虚谨慎、志向高远等优良品质。莲花得到书院垂青的原因是希望生徒能够学习莲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和德性修养。为勉励生徒坚强不屈、潜心学术,书院选择种植梅花。松柏通常不畏恶劣环境而保持自我,书院也鼓励生徒养成艰苦奋斗的优秀习惯。

周孝勇能按照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机密,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遵守各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优秀本色。□

(二)书院建筑装饰的教育意蕴

山水景观有助于书院发挥教育功能,因而得到书院的青睐。传统书院环境中有山石景观和水文景观两大类型。前者有自然山林、岩洞、土阜岛屿、特殊地形景观等;后者有泉瀑、溪涧、池沼、泮池和流觞池等。书院环境对这两种元素的应用有突出的共同特征,就是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传统书院更强调用天然、原味的自然形态展露自然本质,从而真实、客观地发挥自然教育意义[7]

整整三个月,阿东没有出门,他在家里读书。老巴很高兴,他喜欢儿子这样。就算没有赚钱,但读书毕竟是正经事。而且,心里有大志向的人,才会这样去读书。

三、中国传统书院景观的教育意蕴

书院非常注重内部的建筑布局,整体风格呈现庄重而严肃的氛围。书院的三大功能是讲学、藏书和祭祀,兼具生活、游息以及对外交流等多重功能。为满足书院的正常功能发挥,相应的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祭祀类建筑,主要是供奉先圣先师、学派大师以及各种神灵的祠堂;另一部分是教学型建筑,如讲堂、藏书楼、斋舍等。以岳麓书院为例,书院的中轴线是“讲堂”和“御书楼”,其他建筑以此中轴为中心对称展开,“讲堂”又是中轴线的核心区域,由此可见其重要的位置。书院中教学斋、讲堂、御书楼层层递进,应山势之形不断抬高。中轴线的西侧,是文庙祭祀建筑群。书院建筑整体格局错落有序、严谨规范,体现了崇“礼”的伦理思想和重视讲学的教育功能。书院建筑布局中,常常将祭祀建筑置于比讲学建筑和藏书建筑更为尊贵的地位。一是由于祠堂与书院密不可分的关系,经常有祠堂改建书院,或书院改为祠堂。二是蕴含学统与道统相结合的书院精神。书院山长们不仅通过教学传播知识,且刊刻了大量书籍流传后世。“书院本”刊刻质量高,是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书院的学统。书院还担负着传承学脉的任务,即是道统。如,南宋程朱理学、明代王湛心学、清代乾嘉汉学,都是借助书院教育和书院讲学延续其道统。

书院建筑装饰主要体现在匾额、楹联以及碑刻方面。其间的文字本身就有着教育哲理的意义,士子每日所见,可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四、传统书院环境对当代高校校园文化之启示

与书院官学化相适应,书院选址呈现从农村向城镇的转向。囿于城镇人口较为集中,环境相对嘈杂,与书院静心养心的追求相背离,重新择址已是不可阻挡之趋势。权衡再三,结合现实,很多书院采取折衷方案,选址于城乡结合处。清代城郊型的书院已占主导地位。张之洞选择广雅书院基址时就颇费周折,自称前后踏勘过近数十处地方,最终选定“山水幽胜,去省亦不甚远,在不喧不寂之间”的最佳环境[4]。书院选址于城乡结合处是“天人同体”道德观念的体现,也反映读书人对学术自由理念的追求。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古代文人入世和出世兼具的价值观念。

我国传统社会中,建筑本身就是道德伦理的“无言教化者”,具有抽象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功能。书院建筑更是强调其教育性、伦理性和文化性内涵,对身处其中的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古代书院建筑教育意义的表达不仅限于建筑布局,且在书院碑刻、楹联和景观中也有明确体现。

匾额是挂在书院建筑门口或墙面上部的题字匾牌,多用来传递其价值关怀的教育精神。从某种意义而言,书院匾额是书院建筑之眼。很多著名书院的匾额为皇帝赐予,更显其地位尊贵。例如,徽州紫阳书院大门上悬挂康熙御赐“学达性天”四个大字;江苏钟山书院大门悬挂雍正赐“敦崇实学”匾;湖南岳麓书院讲堂上悬挂乾隆御赐的“道南正脉”匾;等等。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而楹联文化在书院中更显精彩。书院楹联重视道德教育、立志教育和标榜学统。例如,海阳书院楹联:遵鹅湖鹿洞条规,先德行,次文章,俱是作人雅化;萃滦水横山贤俊,朝讨论,夜服习,无非为国储才。菁华书院楹联:绎志多忘嗟老大;读书有味且从容。考亭书院楹联:诚意在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5]。从邓洪波先生《中国书院楹联》一书统计中可见,书院楹联几乎均围绕“德性”“立志”和“为学”而展开,将书院精神融入直观的文字之中激励士子。书院碑刻有许多类别,有记录院史的,有记载产业的,有怀念为书院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先哲的。撰写碑刻的作者一般具有较高的地位或者影响力,加之碑刻的雕刻艺术,使得书院碑刻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碑刻中尤为突出的是“教思碑”,其内容丰富,功能多样。目前白鹿洞书院集中存有一批“教思碑记”,是中国书院史上罕见的碑刻史料,使得书院建筑有了“活的灵魂”。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对“书院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不免留意钟情,这些附丽于建筑上的文字,便以符号化的形式成为潜移默化影响其精神世界的‘无声讲学’,与讲学、考课、雅集等活动一起,构成了书院儒学传播的主要内容”[6]

陶行知先生在其大学理念中提出过大学选址的“五项标准”:“一要雄壮,可以令人兴奋;二要美丽,可以令人欣赏;三要阔大,可以使人胸襟开拓,度量宽宏;四富于历史,使人常能领略数千百年以来之文物,以启发他们光大国粹的心思;五便于交通,使人常接触外界之思潮,以引起他们自新不已的精神。”[8]可见高校选址要尽量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同时学校需要努力营造浓郁的建筑文化氛围。从书院选址的视角而言,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院址最大限度满足其育人和讲学的需求,体现独有的“书院精神”。有学者在研究当代高校选址时,也强调“重视场所精神对大学精神的呼应”,认为“居于名山大川的古代书院以亲近山水来表达自己‘学达性天’的精神理想”[9]。在近代,武汉大学选址于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校园与山地林木相依成景,湖光山色相映生辉,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高校之一。

建筑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产物。高校建筑是师生教学的主要环境。它对教与学的影响既涉及学校建筑的宏观层面,也涉及学校建筑的微观因素。高校校园主体建筑一般包括主校门、教学主楼和图书馆楼等,是学校历史传统的重要象征和校园文化品味的主要载体,因而应当具有比其他校园建筑更高层次的教育功能、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意蕴。作为高校脸面的“校门”更是已经成为学校本身的标志。此外,可借鉴书院“中轴线”的设计,突出教学楼和图书馆的中心地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学校的主要功能和自身的主要任务。在各个主体建筑之间,可以用各种景观形式实现彼此的灵活穿插,体现建筑的整体和谐。

园林景观应该成为当今高校校园建筑环境中极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并且成为教书育人的室外课堂。高校可多种植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尽量给学生创造环境幽雅和人文情怀兼具的场景。例如武汉大学已形成梅园、枫园、樱园和桂园等各具情趣的人文景观;北大的燕园、清华的清华园等也都是景观和人文结合的典范。

全面预算管理要以公司组织结构为基础,合理确定预算控制主体。遵循“谁使用、谁承担、谁管理、谁控制”的原则,充分发挥归口管理部门在预算控制中的作用。同时制定一套科学完善、严谨规范的组织制度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要对相关部门的权责进行明确,同时阐明预算目标,并对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考核等一系列程序进行合理的制定。在制度构建完成后,要将制度的落实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到广大员工的行为习惯中。

总而言之,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中师生共同创造并能促进师生健康发展的文化模式,直接呈现出一所高校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强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外,也要注重“环境育人”。这是从我国传统书院环境建设中可以得到的启示和借鉴。传统书院的环境建设蕴藏着深刻的哲学和文化内涵。新时代的校园文化中要突出发挥建筑环境的再创造,挖掘其人文价值和隐性教育因素,使之成为承担“大学精神”的载体,更好地实现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邓洪波.中国书院的起源及其初级形态[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45-48.

[2]蔡志荣,周和义.古代书院教育传播环境探析[J].教育评论,2011(2):120-123.

[3]明成满,赵辉.古代书院选址所体现的德育环境思想研究[J].党史文苑,2014(4):69-71.

[4]张恩茂.两宋书院教学环境探微[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2:30.

[5]梁申威.中国书院对联[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9,42,108.

[6]王胜军,等.书院建筑文字的无声讲学:以明清西南地区为例[J].教育与考试,2017(1):88.

[7]何丽波.湖南湘江流域传统书院环境景观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93.

[8]童富勇.陶行知与浙江教育[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13-116.

[9]张凯.大学选址可以史为镜[N].光明日报,2017-02-28.

 
张晓婧
《江苏高教》 2018年第05期
《江苏高教》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