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百年科普翻译文本的体裁嬗变

更新时间:2009-03-28

1 科普文本与科普翻译文本的各类体裁

1.1 科普文本

科普文本是一种以宣传普及科技知识、科技信息为主旨,具有通俗轻松语言风格的常见文本。科普文本内容丰富,选材广泛。它行文活泼,既有科技文本的科学性、信息性,又兼具文学性和通俗性。而且体裁多样,包括科技通讯、科技特写、科普小品文、随笔、科学家传记等,还包括科普著作、科普诗歌、科普童话、会展说明文本、科研单位简介、科研工作者简介等。

宣传推广 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成效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开放率;二是共享率。传统的彩页、海报、口碑、电话等宣传方式受众面窄量小,基于互联网的大仪共享平台是最直观、最简洁、最高效的,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宣传渠道包括:

1.2 科普翻译文本的各类体裁

文本,广义是指文学读本。文本因为体裁不同,才呈现出不同特色。人们对文本体裁的研究已有很多,体裁也被称为文体、文类等。一般而言,体裁就是指文本的种类和样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体裁是特指诗文的文风辞藻。西方一些学者把文本的语体、风格等也当作体裁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国知名学者钱中文指出,文学通过体裁而把内容物质化,成为揭示文学的不同类别变化的形式结构。可见,人们对文本、文本体裁的界定存在差异。简言之,文本体裁是文本的语言、内容、形式三者组合在一起的样态。文本体裁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本文讨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科普翻译文本的语言、内容、形式三者呈现出的不同组合样态,即科普翻译文本的体裁嬗变特征。

其一,报告制度。《破产法》第69条规定,管理人在决定履行债务人和对方当事人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时,应当及时报告债权人委员会;未设立债权人委员会的,应当及时报告人民法院。第26条规定,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前,管理人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的,应当报经人民法院许可。此处管理人决定继续营业的,通常会涉及到对于一些待履行合同继续履行,《破产法》规定其应当报告人民法院并经许可方能作出决定。在债权人会议成立之前,由人民法院履行审查职责,以制衡和监督管理人依法合理履行职责。

在国外,许多发行量很大的报刊,如Popular Science,Science Report,USA Today,Discovery等,都大量刊发英语科普类文章,这些科普文本很受读者欢迎,一些报刊甚至以刊发科普文本为主要特色,靠着科普文本生存,并成为知名报刊,如Scientific American, National Geography等。互联网上的科普文本更不胜其数。一些科普著作,也成为长盛不衰的畅销书,受到一代代人们的喜爱。如Aha! Gotcha(《啊哈!原来如此》 ) 、The New World of Mr Tompkins(《物理世界奇遇记》)、A Brief History of Time(《时间简史》)。这些科普文本也大量被译介到国内。我国大量刊发译介类科普文本的刊报有《科技日报》《科学画报》《我们爱科学》《知识窗》等。《英语世界》《英语沙龙》《英语文摘》等杂志也经常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发表最新的科普文本。互联网上也有许多网站以专门刊发各种体裁的译介性科普文本为主。

国内不同媒体上刊发的译介性科普文本呈现出体裁多样的特征。这些多样的体裁文本有的与原语文本相同,有的则是原语文本被译者、编译者、编辑者用不同方式加工,以新的体裁形态呈现出来。可以说,我国各类媒体上刊发的科普翻译文本的体裁形态是丰富多彩的,且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断变化的。

菜肴2:将500 g西兰花切成小块,下沸水锅氽一下,捞出控去水分;锅中加入适量植物油烧热后,下少量葱花爆锅,加入西兰花,同时加入20~25 g虾油调味汁,炒熟出锅即可。

2 中国百年科普翻译文本体裁嬗变

我国科普翻译历史仅一百余年。在百余年的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五次科普翻译高潮,分别是1900~1919年、1930年代初期、1950~1960初、1978~1985、2005年至今。每次科普翻译高潮时期,科普翻译文本都呈现出鲜明的体裁特色。

2.1 清末民初科普译本创新型古文体裁

清末民初,国弱民衰。严复等有识之士,译介了大量西方社会科学著作,有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把西方已被多数民众理解接受、但对中国民众而言完全陌生的新理念、新信息引进到国内。其中,严复的翻译称得上是科普翻译,他的翻译不但向民众开展了一次影响巨大的科普宣传,且使当时在中国盛行的桐城派古文体裁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严复为翻译文本设定了特定的目标读者群,也选定了翻译文本体裁,以便为自己选定的目标读者群服务。他选定的目标读者群是当时的士大夫,所以严复的科普翻译文本体裁是适合士大夫阅读的桐城派古文体裁。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涉及牙周、牙髓及根尖周组织,三者互相影响且可呈现多种临床表现,其中Ⅰ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主要是由牙髓及根尖周病引起的牙周病变[1-2]。若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则易导致牙槽骨缺损;经完善的根管治疗及牙周治疗后,牙周病变可得到明显改善,而牙周组织的破坏能否较好的修复则有待观察[3]。近年来,再生性牙周手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主要包括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及植骨术[4]。本研究对Ⅰ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进行GTR联合骨移植术,以探讨其对牙周组织病变修复治疗的有效性。

严复的翻译文本虽然有鲜明的桐城派古文体裁特征,但却有革命性的创新特征。严复的翻译文本中,往往附有“按语”、“译注”、“夹注”等,这些内容是严复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认识,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后人往往称严复的翻译为“译述”,也就是说,他的翻译不是纯粹直译,而是有评论,有发挥。在他最知名的代表性译述作品《天演论》中,“按语”、“译注”、“夹注”随处可见,这些“按语”、“译注”、“夹注”不断地向人们提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比如,译文中刚一提到“物竞”这个术语,他就以“按语”的形态详细地介绍这个术语的来龙去脉。

虽然,天运变矣,而有不变者行乎其中。不变惟何?是名“天演”。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类为尤著。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则其存也,必有其所以存,必其所得于天之分,自致一己之能,与其所遭值之时与地,及凡周身以外之物力,有其相谋相剂者焉。夫而后独免于亡,而足以自立也。而自其效观之,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夫是之谓天择。天择者择于自然,虽择而莫之择,犹物竞之无所争,而实天下之至争也。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复按:“物竞、天择二义,发于英人达尔文。达著《物种由来》一书……盖自有哥白尼而后天学明,亦自有达尔文而后生理确也。斯宾塞尔者,与达同时,亦本天演著《天人会通论》,举天、地、人、形气、心性……其说尤为精辟宏富”[1]

为了迎合士大夫的阅读心理,严复以“达旨”为翻译策略,并在译文的选词、句法和审美层面尽量“达旨”。他故意选取“古雅”的词来翻译词汇,例如,“the state of nature”就选取《易·屯》中的“天造草昧”来翻译。在造句和审美方面,他“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他的译文词句短小精悍,节奏感强,音调铿锵,与原文貌合神离,且呈现出符合士大夫阅读心理的修辞美。例如:

原文:It is as little to be doubted, that an essentially similar state of nature prevailed, in this region, for many thousand years before the coming of Caesar.

严译: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1]

严复译本的体裁与当时流行的古文体裁相契合,但是,他的译本体裁却是一种创新型古文体裁,他的译本中随处可见的“按语”、“译注”、“夹注”,以及独特的词汇翻译都使得文本体裁显示出与传统古文体裁完全不一样的创新特质。他的译本产生深远影响,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达到了时代赋予科普翻译文本的目的:即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也为中国科普翻译文本开拓了新的体裁形态。

2.2 1930年代科普译本通俗新创型体裁

1930年代的科普翻译高潮是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中心轰轰烈烈展开的。1930年代,陶行知从国外回来,他发现我国只有少数人在象牙塔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认为科技应该为更多的人服务,倡导在中国开展科学普及运动。他在上海发起科学普及运动,旨在向劳苦大众和贫苦儿童介绍通俗科学知识。他召集丁柱中、董纯才、方与严、陶宏、高士其、吕镜楼、陈鹤琴等人创办自然学园,进行科学实验,编译、编写科普丛书《儿童科学丛书》共101本。他们编译、编写的科普丛书,以儿童能理解的语言,以人们喜爱的语言,新创的多种体裁,通俗易懂地向儿童及成年人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科普翻译和创作文本使科学知识走出象牙塔,下嫁给人民群众,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科学下嫁”的目的。

科普翻译名家董纯才翻译的苏联科普名家伊林的通俗科学著作《黑白》就受到广泛欢迎,该书第五章“难懂的文字”开头的译文是这样的:

那班有学问的人,曾经花费了多年的工夫,想法说明埃及古庙和金字塔的壁上布满的神秘难懂的图画。那些图画有些很容易了解,就是干各门不同职业的那些人们的画像。比如书记手中拿着卷轴,耳后夹着芒管笔;商人卖项链和香料,油饼和鱼。吹造玻璃管者,吹造玻璃杯;珠宝商制金手镯和戒指;武士们拿着皮罩着的盾,在法老王的御车前,队伍排得很整齐地进行。你们一看这些图画,就很容易相像到埃及的手工场是个什么样,市上是怎样地做买卖,以及王室的仪仗是个什么样。

一个公司的整体表现盈亏与否,财务报告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财务管理对于每个公司企业都是重要的一环,不可忽视,然而,现今社会,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每个企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只是明不明显、严不严重的区别,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解决,规范相应规章制度,对财会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强有力的监督,适时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其工作技能,锻炼其业务熟练度。在当前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中,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整体素质,加强企业竞争力。

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牢固树立民生工程理念,坚持水资源统一调度、公益性效益优先、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安全运行,科学调度,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1934、1935年,郭沫若以石沱为笔名翻译了《生命之科学》第一、二册。该书长达150万字,是一部关于生命科学的巨著。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了地球生命的起源与发展,堪称经典。译者郭沫若是专门研究过近代医学的人,同时对于文学也有莫大的嗜好,所以便起了这个野心,以一人的力量来移译这部巨制[3] 。这是郭沫若唯一的巨型科学译作,他的译作充分展现了原作综合化、大众化与文艺化特点。1930年代,我国在许多方面都是落后的,但是郭沫若以一己之力,用通俗性的语言为民众提供了一部科学巨著,使中国读者知道世界上还有这种体裁文本——熔科技信息为一集的著作。郭沫若的译作堪称科普翻译史上的奇迹。

天黑得更厉害。阿里浑身感到不安。但凡看不到母亲,他就会这样。他在屋里来来回回地走动,烦躁加上恐惧。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却又什么都不知道。阿东陪他玩了一阵电脑游戏。平素里他缠着阿东可以玩得许久,但这天,他却怎么也坐不住。阿里心神不宁,他觉得母亲离他很远很远,远得他会找不到她。于是便不停地问,姆妈几时回来,姆妈几时回来?问得阿东不耐烦,不觉大声吼他说:“你听不听话呀!不是跟你说过姆妈到乡下去了吗?”

在开展科学下嫁运动中,许多科普名家借鉴科普翻译文本,创作了大量通俗、极具中国味道的科普文本。体裁呈现出新奇多元的特征,如科普诗歌、科普童话、科普小故事等。这些新奇多元的体裁是借鉴中国固有各类体裁,并受外国科普文本体裁影响而产生的。可以说,在这时期,我国的科普创作文本与科普翻译文本相互影响、相互提升,迸发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科普体裁,对中国科普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士其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例如他创作的科普诗歌《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就极具特色。他巧妙地用凤阳花鼓调,写了蚊子的危害,写出了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痛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说弄堂,话弄堂,弄堂本是好地方,

高校图书馆员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实现图书馆服务创新,将图书馆建设成汇聚优质资源服务的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可持续建设和运营平台,服务于高校师生的发展,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

自从出了疟蚊子,十人倒有九人慌;

大户人家挂纱帐,小户人家点蚊香,

奴家没有蚊香点,身带疟疾跑四方[4]

显然,这样的科普诗歌体裁与中国传统的不同类型诗歌体裁不一样,也与传统的凤阳花鼓调不一样。

“改革开放前20年,云南主要精力放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边境贸易市场的开放、产业机构调整等重大改革措施中,所有制调整改革相对滞后。”夏云东说,这时期云南非公有制经济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自发过程。

2.3 20世纪50~60年代科普译本精致翔实型体裁

20世纪的50~60年代,苏联的科普工作搞得红红火火,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家创作了丰硕的科普著作。这些科普作品语言深入浅出,内容丰富,体裁多样。

在环境评方面,虽然中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还没有普及。有些单位没有足够的环保意识,只是追求经济利益,不重视环境影响保护,为了避免影响环境评估去采取某些非正式的方式,特别是一些乡镇的小企业,他们的生产方式是更广泛,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同时,中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相对落后,基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能有效实施,远未达到环境影响评价系统设计的初衷。因此,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者需要重视推广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50~1961年,苏联的科普作品被大量译介到中国,掀起了苏联科普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一次高潮。那时,我国在各方面学习苏联,人们也热情地译介苏联科普著作,以此鼓励民众热爱生活,鼓足干劲,建设新中国。

这是前言的开头部分,译文不但完全忠实地翻译自原文,而且对原文提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注释。译文不但用括号加注的方式标出了科普作家柳斯捷尔尼克的俄语名字,还以脚注的形式对另一部科普著作《最短线》和苏联学校制度作了简明的注释。

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是大家都知道的:只要翻开中学的课本就可以看到。力学的一些高深部分更需要复杂和精密的数学工具。然而也存在一些数学问题,利用物理学的概念和定律解答,效果很好。譬如,可以参看柳斯捷尔尼克(Л.А.Люстерник)著的“最短线”一书第四和第六两章1956年二月十九日,作者在国立莫斯科大学为十年制学校7~8年级作的一次演讲,题目是“用力学方法来解答数学问题”,曾经举了许多这类用力学(也就是引用不平衡定律力)方法来解决的问题;这本小册子便是这篇讲稿稍加补充编写成的[7]

这些表示几千年前人民生活的图画,无论是谁,都很容易了解。但是在这些图画的周围,另有许多别的绘画和符号绕着,它们的意义,就不很明显了[2]

这个时期的科普翻译文本的鲜明特征是形态新颖,内容翔实。我国知名科普杂志《科学画报》刊发大量最新的科普译介文本,译介文本出现了全译、摘译、编译等多种形态。出版社出版的科普翻译图书也呈现多种样态。据著名科普作家章道义的回忆,苏联的科普作品“有的是成套出版,有的是选译或编译,并与我国作者的著作配套出版”[5]。人们对科普著作的翻译出版精益求精。为了逼真直观地再现原作,文字由名家翻译,原作的插图及装帧设计也尽量被移植过来,科普翻译图书的版式设计也也呈现其他书籍没有的特征,设计者们经常用设计卷首图案、书末或章末图案来充实图书, 以利于读者更直接的理解原作[6]。科普译本还增添了各种翔实的注释,使得内容非常丰富实用。例如中青版的 《苏联青年科学丛书》之一的《力学在数学上的一些应用》前言开头是这样的:

显而易见,这一时期,因为人们采用全译、摘译、编译等多种翻译策略而涌现新的译本体裁,也因为人们逼真直观地转换再现原作的风格、版式等,而涌现出新的译本体裁。这些体裁呈现出精致详实的特征。

2.4 20世纪70~80年代科普译本严谨晓畅型体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开展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大量科普翻译作品也应运而生,印数动辄上万。优秀的作品如197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从一到无穷大》,首印60万册,两年时间便销售一空。科普著作启迪了无数年轻人的科学梦想,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阅读体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囿于政治因素,流行的科普翻译文本呈现出严谨的特征,也就是译本对与政治有关的问题都作了严谨而适当的处理。

随着大众旅游的出现和扩张,低价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一种不合理现象。例如,北京非法“一日游”①,云南“低价游”②。不合理低价旅游使得旅游市场乱象丛生,并引起了大量旅游投诉。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打击这种不合理的旅游乱像,旅游局在2015年曾经重点整治“不合理低价游”、违法“一日游”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但仍然屡禁不止。2016年国庆黄金周之后,不合理低价游重新出现。国家旅游局不得不重拳出击狠打低价游,专门召开 “不合理低价游”的整改会议,点名批评了携程、同程、途牛、驴妈妈等9家“整改不到位”的在线旅游企业。云南、四川、广西、海南等地也纷纷响应,坚决抵制不合理低价游。

例如,《从一到无穷大》的开头就写到有两位匈牙利的贵族云云,因为当时中国与匈牙利的关系还比较紧张,所以匈牙利三个字是不能提的,译文就改成了“外国贵族云云”。

注释

例如,《从一到无穷大》就是由译者暴永宁翻译,审校者吴伯泽校对的。吴伯泽从1956年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共发表译作约500万字,他又长期从事科技编辑工作,他对科技翻译文本有准确的判断力,也对科技翻译的标准有着准确的定位。吴伯泽能够从上下文逻辑,判断原作者想要表达的事理。他认为,翻译要忠实的不是由字母组合的文字,而是原文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外文的确切词义,不是在辞典中,而是在使用它的语境中;忠实于原文,就必须要用读者容易理解的规范的中文来表达出译者所理解的那种意思[8]。《从一到无穷大》由于吴伯泽这位具有资深编辑和知名翻译家双重身份的审校者的审校,达到了语言晓畅,引人入胜的高度。

这段译文中,语言浅显,笔调轻松,排版还是中国传统的竖排方式,“法老王”、“埃及”这些专有名词用下划线特别标注。这样的科普文本主要面对的少年儿童,具有通俗、浅显的体裁特征,它与以前流行的略带科普信息的《千字文》等儿童读物有很大不同,也与略带科普信息的传统读本不同,如宋代沈括著的《梦溪笔谈》等笔记、明代徐霞客著的《徐霞客游记》等游记。

2.5 2005年至今科普译本多元新奇型体裁

2005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普翻译迎来又一次高潮。我国有能力多渠道、多方式引进译介西方的科普著作。许多杂志以最快的速度刊发翻译或编自外国期刊、网站上发表的各类科普文章,一些杂志还与国外知名科普期刊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环球科学》就得到在全球享有盛誉、历史最悠久的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独家授权,大量刊发编译自《科学美国人》的科普文章。一些出版社也花巨资引进各类国外科普名著,如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推动丛书”就是一系列世界最畅销的科普书籍。这套丛书已出了4辑,每辑近10本书,包括《时间简史》、《细胞生命礼赞》、《皇帝新脑》、《霍金演讲录》等。接力出版社也花巨资引进法国国宝级儿童科普经典,并冠名“第一次发现”丛书出版。这套书采用独特的胶片印刷工艺,在书中插入了一些双面印刷的透明书页,把知识性与趣味性完美地融合,充分满足少儿的认知需求。另外,许多经典的科普文本被重新翻译,或请原译者进行修改,以新的包装形态面世。如科学出版社2002年就以“20世纪科普经典特藏(中译本) (共5册)”的套装形式对该社以前出版的科普译作进行重新出版, 这套丛书包括《物理世界奇遇记》《啊哈,灵机一动》《啊哈!原来如此》《奇妙的物理学》《从一到无穷大》。

另一方面,不同的机构还充分得用新媒体来出版各种形态的科普译作。如手机成为科普翻译文本传播的重要工具。由于手机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很多读者通过手机阅读科普翻译文本。许多英语学习网站也以英汉对照的形态发布最新的英汉科普文本。许多科普爱好者自发搭建平台,展示科普翻译文本,如果壳网已成为科普爱好者自发搭建的宣传科技知识,传播科技信息的知名网站。果壳网吸引了千万名有思想、爱知识、乐于分享的年轻人,展示自己翻译和创作的科普文本,或相互问答各类科技问题。果壳网上的科普翻译文本,图文并茂,引人入胜。还有人用网络语言翻译科普文本,使得译本受到网友的点赞。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更是利于新技术,使科普译作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出来,如许多书籍、报刊、网站上刊发的科普译作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形态出现,甚至有些科普译作还附带各种卡片、优惠卷、主题玩具等,想尽办法吸引受众。

科普译作以多元新奇的体裁出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各传播媒体希望通过科普文本创造更多的利润;二是许多真正喜爱科普的人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通过翻译、创作、传播科普文本来追求兴趣爱好;三是,科技飞速发展,许多翻译软件帮助翻译爱好者,大量、快速地产生科普译本。

从图12中可知,此时SCLK的高电平持续时间为500 ns,时钟周期为12.4 μs,时钟频率为80.65 kHz,符合三线串行接口的时序要求。

3 基于职业体裁理论的中国百年科普翻译文本解读

体裁研究,就是按照文本本身的特点来对文本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本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Bhatia提出了职业体裁(professional genre)理论,她认为,体栽研究可以帮助深入理解各种书面语篇的特色和内容。但是,人们对于语篇体裁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简单且理想化的层面。实际上,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语篇体裁多是动态复杂的,人们应该从语篇体裁的现实、意图、分析和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才能做到精准的理解。职业体裁和专业实践是互为补充的,两者彼此之间不仅相互影响,而且往往是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内共同构建的特定的语篇类别。很显然,Bhatia说的语篇就可以当作本文所讨论的文本,语篇体裁就是文本体裁。

Bhatia的职业体裁(professional genre)理论很适合解释中国百年来科普文本的特征及其发展。在西方,科普文本具有较强的职业特征,也就是说,许多科普文本的作者以写作科普文本为职业,他们的职业训练和职业发展都以写作科普文本为中心展开。他们写出的科普文本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成为新闻出版领域不可或缺、影响巨大的一部分,因此他们的职业也受到人们关注[9]。在西方,许多科普文本是由知名科学家写成的。许多科学家认为,虽然写科普文本不是每一位职业科学家分内必做之事,但是写作科普文本是其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西方,许多科普文本则由专门的职业记者或专栏作家写出的,他们以写作科普文本来谋生。

Bhatia的职业体裁(professional genre)理论也适合解释中国百年科普翻译文本的发展情况。如前所述,百年来,中国科普翻译呈现五次高潮,每次高潮都产生了优秀的、多元的科普文本,而译者也都或多或少地以职业译者的身份,自觉地翻译科普文本,提升科普文本的质量。百年来的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科普翻译文本呈现文本多元、译法多元、译者多元、影响多元的特色。科普翻译文本的变迁与媒体技术发展、我国传统文本类型转换、及译者生存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科普翻译文本在文体、叙述方式和语言表达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职业语篇特性。

根据职业文类理论,某一文类的形成、演变与其自身的渊源有关,也往往在不同民族文化的往返间展开;而某种后起新文类的出现,更是传统文类自身发展和异文化间接或直接刺激的结果。所以,百年来的科普翻译文本的变迁是不同译者的多元职业特征决定的。另外,百年来,科普翻译文本与本土创作文本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科普翻译文本不但对本土创作文本的影响表现得较为直接、具体、充分和强势,而且也对中国本土文化、意识形态、新闻出版、民众科普素养等产生互动关系。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散文流派,这一流派得名源于其早期的重要作家皆为桐城人。桐城派主张文章要讲究“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也就是说,文章要有内容、有条理。文章在思想上要能“阐道翼教”。所以,桐城派文章的体裁特征是论点鲜明、逻辑性强、辞句精练、语言平易、叙述扼要、流畅清晰、突显特征、细节盎然、寄世感叹。

当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科普文本创作者相比,我国的科普翻译者在职业规划、职业训练方面还相距很远。在我国,以科普翻译、科普创作为职业的人几乎没有,几乎所有科普译者和科普创作者都有其他的主要职业,科普翻译、科普创作仅是他的业余。这也导致我国的科普翻译、科普创作不被关注和推崇。

美国的科普翻译、科普创作非常繁荣,推动了科学普及和科技发展,甚至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也产生巨大影响。分析中国百年来科普文本的变迁,启示我们应关注科普文本的翻译,促进科普翻译繁荣发展,因为科普译著可以真正地传播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从而起到向民众倡导科学精神,推动国家科技发展,实现国家强盛的功能。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值文革结束,百废待兴,科普翻译文本有很大的需求,译者、编辑者也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对译文文本精益求精。因此,科普翻译文本也呈现出晓畅的特征。

① “最短线”一书已有中译本,高岩,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② 苏联十年制学校7~8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一年级。

参考文献

[1] 王栻. 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建立地下水水质评价矩阵:设地下水水质待评价样本有x件,则有M1,M2,…Mi(i=1,2,…,x),评价指标有y种,则指标数列为N1,N2,…Nj(j=1,2,…,y),设样本Mi在评价指标Nj下的检测值为Pij,将地下水质量的5种分类标准对应的评价指标也作为实测样本,由此建立了x+5个样本与y种评价指标构成的初始评价矩阵(Pij)(x+5)×y。

[2] 董纯才.黑白[M]. 上海:开明书店,1949.

[3] [英]H.G.威尔斯,等.生命之科学[M].石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4] 高士其.高士其全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5] 章道义.中国科普:一个世纪的简要回顾[N].科技日报,2001-04-06 (12)

[6] 王迎胜.50年代初我国翻译出版苏联作家作品概述[J].图书馆杂志, 2001(11):58-59.

[7] [苏]乌斯宾斯基 В.А.力学在数学上的一些应用[M].高天青,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59.

[8] 王鸣阳. 科技编辑的典范——悼念吴伯泽[EB/OL].[2006-12-31].http://blog.sina.com.cn/dxxd.

[9] [美]梅尔文·门彻. 新闻报道与写作(插图第11版)[M].展江,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石春让,石岩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8年第02期
《淮阴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