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朱利安·巴恩斯国内研究述评

更新时间:2009-03-28

0 引言

朱利安·巴恩斯是当今英国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作家。自1980年发表第一部作品《伦敦郊区》以来,巴恩斯已经在创作领域耕耘卅载。最早把巴恩斯介绍到国内的,首推亢泰。还在伦敦游学的亢泰发表短文《湖边旅社》(1985),介绍了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其后三十年间,《文学译丛》《译林》《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动态》等都分别评介巴恩斯及其作品,尤其是他数十部新作,使得巴恩斯和他的作品逐渐为中国学界所认识。巴恩斯的作品在真正意义上被引入中国,应数2007年出版、蒯乐昊和张蕾芳合译的《亚瑟与乔治》。自此之后,巴恩斯的作品在国内也时有介绍。特别是巴恩斯2011年斩获布克奖后,我国在译介出版、评论文章和相关著作三个方面对巴恩斯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据《中国学术期刊网》和《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库》可查数据显示,自1985年至2017年12月底,国内对巴恩斯及其作品的研究文章约有132篇,其中,1997~2005年的文章有5篇,2006~2011年18篇(含4篇学位论文),2012-2017年4月76篇(含29篇学位论文)。从这一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自2011年巴恩斯荣获布克奖,国内学者发表的文章数量是前期论文数量总和的三倍。巴恩斯的研究论文数量的大增,说明中国评论界对巴恩斯以及作品的关注程度大幅提高。

由于现阶段技术条件的限制,在河道整治过程中供选择的材料较少。一般情况下可供选择的河道整治材料分为浆砌石块和混凝土两种。众所周知,这两种材料都比较坚硬,用于河道整治会破坏河道水域与陆域间的能量传导,限制彼此间的物质交换,水域特有的净化能力也会遭到破坏。再者,工程结构设计不完善、工程性能未能发挥到极致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基于以上众多原因,生态型、友好型工程材料的选择是维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首要问题。加大技术创新,选择合适、正确的材料对河道整治工作的推进以及促进河道环境恢复有着积极作用。

1985~2005年这一阶段的5篇文章主要是对巴恩斯及其作品的介绍。国内巴恩斯的研究始于叙事特色和内容精神研究的文体研究范畴,首篇以其人其作为研究对象的期刊文章是阮炜的《巴恩斯和他的<福楼拜的鹦鹉>》(1997)。2006~2011年,我国巴恩斯研究步入了一个初步的阶段,主要是对巴恩斯文学创作中艺术特点的探究。2012~2017年,我国巴恩斯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首先,学术论文数量明显增加。中国前二十多年的巴恩斯研究基本上止步于作品的评介以及其小说"后现代性"特征的解读。2012年之后,研究重心显著偏移学术研究。其次,众多文章从不同的视角探讨巴恩斯及其作品。再次,越来越多的博、硕士生加入朱利安·巴恩斯研究队伍。

当今,中国巴恩斯及其作品研究向纵深发展,可谓硕果累累,但相对于巴恩斯在英国文坛的显赫地位,我国的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故文章从中国学者对巴恩斯及其作品进行纵式结构的综合分析以及平行式结构的具体研究,即艺术性、文化性和单个作品研究三个方面考察巴恩斯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为学者们深入探索巴恩斯及其文学创作提供参考。

(3)氧化锌回收技术仍需改进,火法回收应注重解决生产过程中能耗高且氧化锌纯度较低等问题,还应注重解决回转窑内结圈问题。酸法回收过程产生的废酸回收处理有待研究,氨法回收过程中产生的氨气直接排放造成大气污染,因此回收并处理氨气也是氨法回收氧化锌的重要研究内容

1 巴恩斯作品艺术性研究概况

对巴恩斯作品文化性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对现代文明以及对后现代人精神状况的反思。毛卫强的《小说范式与道德批判:评朱利安·巴恩斯的<结局的意义>》(2012)通过小说范式与道德批判的关系,彰显了道德影响下人类生存的困境,反映作者为人类寻求生存意义范式的忧思。刘春芳的《<终结感>:当代西方都市文化的精神症结》(2015)从阐释文本对历史的颠覆入手,指出小说的核心批判指向当代文化精神的彻底坍塌,进而揭示巴恩斯对当代都市文化病症的深刻认知及忧患意识。许文茹、申富英《论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中的记忆、历史与生存焦虑》(2016)分析小说中“记忆与历史不确定性”,进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道德责任模糊感根源的解构,传达出“现代社会人类犬儒主义生存状态下无法抑制的生存焦虑”[9]

从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研究巴恩斯作品也是中国巴恩斯研究的热门角度。杨金才、王育平的《诘问历史,探寻真实—从<10 1/2章人的历史>看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真实性的隐遁》(2006)认为巴恩斯的《10 1/2章人的历史》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颠覆传统的宏大叙事,目的在于展示后现代社会中真实性变动、易逝的本质[3]。徐颖颖的《从<福楼拜的鹦鹉>看人物传记的真实戏仿》(2009)论述巴恩斯《福楼拜的鹦鹉》的后现代人物传记特点:悖论式矛盾、权威消亡、拼凑、真实与虚构杂糅[4]。周贝妮的《不确定性、反传统、荒诞—论<终结的感觉>的后现代主义特征》(2013) 主要探讨巴恩斯这篇小说中突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即不确定性、反传统叙事话语与荒诞性,关注后现代语境下的小人物。

“刚开始说什么球鞋,我完全没印象,我跟她说,没这档子事儿,她就是不信,她说我不承认是因为不想接受她的爱,但这不能改变我是世界上唯一关心过她的人这个事实。都给我整糊涂了,也不知道哪个傻叉在高二那年在她家门口放了双红色球鞋,她说这之前她在体育课上穿拉带鞋被老师批了好几次,她没钱买。后来我想起来了,她穿那双红鞋的时候,我是跟她开过玩笑,说童话里都是小红帽,你这小红鞋也贼可爱。因为她平时也没穿过什么像样的东西,我就注意到了。我当时就是犯贱,她就认准了是我送的。可能也怨我长得太帅。哎——”潘阳忽然如梦初醒,“我说你咋知道她家门儿呢?那鞋是不是你送的?”

同时有部分学者强调巴恩斯作品中的新历史主义倾向。罗小云的《震荡的余波——巴恩斯小说<十卷半世界史>中的权力话语》(2007)考察了作品中的新历史主义特色,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权力关系,彰显了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5]。兰岚的《论<终结的感觉>中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克莫德虚构理论的会聚》(2014)采用了新历史主义和虚构理论研究,在肯定历史与文本不确定性的同时,为新历史主义注入了确定因素“终结、终结感”,把巴恩斯作品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推上一层楼。王一平的《朱利安·巴恩斯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兼论曼布克奖获奖小说<终结的感觉>》(2015)认为巴恩斯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存在相同性以及差异性,强调其“对传统历史观的批判”的同时,指出巴恩斯超越新历史主义的权力话语,寻找有意义的重建可能。

原文:Had his wife a private fortune?Pooh!--Miss Flint--oneof eleven children of asmall squirein Buckinghamshire.

艺术性研究还包括众多学者采用多种文学批评理论角度来解读的巴恩斯及其作品。有些学者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审视事件背后的伦理反思,揭示小说家的伦理情怀。有的学者为女性发声,从女性主义角度肯定作家的人文关怀。也有的学者借助文化记忆研究的相关理论视角,探讨作品的记忆书写特征。此外,还有许多学者还积极地运用空间批评、接受美学、精神创伤、自由主义人性、后殖民主义、绵延理论自性化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拉康的精神分析等理论对巴恩斯不同作品的进行阐释,大大地丰富了对巴恩斯的作品的多元化解读。

灵芝子实体;苯酚、浓硫酸、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亚硫酸钠、3,5-二硝基水杨酸、碳酸钠、酒石酸钾钠、硫酸铜,葡萄糖等试剂均为分析纯;纤维素酶,8万U/g,张家港金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产品;木瓜蛋白酶,100万U/g,购自上海蓝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生命的层级》是巴恩斯2013年的新作,在我国的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作品"爱"的主题,认为巴恩斯一方面消解了爱的意义,另一方面又重新确立了对爱的信仰,从而确立情感的智性维度[12]

对巴恩斯自传体小说的研究是有待中国学者仍需不断开拓的领域。仅有魏艺的《朱利安·巴恩斯<没有什么好怕的>直面死亡之光》(2009)是对巴恩斯的"自传体"小说的思考。文章通过分析巴恩斯《没有什么好怕的》中个人由无神论者到不可知论者的人生体验,认为作者的自传性创作是他坦承对死亡的恐惧,分享自己对信仰、哲学和历史的认知,从而创作出直面死亡与时间等人类永恒课题的小说文本。

2 巴恩斯作品文化性研究概况

(3)实验选用SiBCN先驱体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实验,通过分别在0.01Gpa,0.02Gpa的条件下进行模拟分析,通过改变压力大小,能够获得在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能量变化、密度变化、结构的边长与角度的数据。可以发现在0.01Gpa压力下各项数据起点与终点对比变化很小,在0.02Gpa压力下仍然看不到显著变化,说明这种先驱体受到压力的影响很小。

身份建构问题蕴含的是群体与个体在当代英国社会中面对的身份追寻问题。罗媛的《历史反思与身份追寻-论<英格兰,英格兰>的主题意蕴》(2010)从主人公个人真实身份的追寻角度出发,进而透视“后现代世界里人们的身份认同危机”[7],关注个人追寻真实身份的困境。刘红的《记忆·身份·责任—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意义>中的记忆运作》(2014)、胡伟达的《走出自我认识的迷雾——解读<终结的意义>》(2014)以及钟玉凤的《<终结的感觉>:在回忆中自我建构》(2016)更多地从“记忆与个人身份建构”的关系,即通过记忆或回忆的方式不断地建构自我、解构自我身份,到不断审视自我的过程,进而建构更真实的自我身份的目的。此外,毛卫强的博士论文《生存危机中的自我与他者—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研究》专题研究了危机叙事在发展自我身份的中介作用,从而挖掘巴恩斯小说在建构个体和群体的自我身份方面所做的贡献[8]

学者认为巴恩斯的作品涉及“英国性”这一传统文化母题。“英国性”主要是指以民族国家为单位,是当下人们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归属感。谢丽琴的《对英国性的重新构想——主题解读朱利安·巴恩斯的作品<英格兰,英格兰>》(2012)认为通过《英格兰,英格兰》中通过复制英国传统代表物重新构建英国性的失败,来证明当下人们对英国性的迷茫。王一平的《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的当代“英国性”建构与书写模式》(2015)认为作品的“英国性”是中产阶级白人群体展开的国族联结性想象,通过对中产阶级物及其日常生活的描绘来阐释何为 “英国性”[6]。蔡玲燕的《巴恩斯对“英国性”的戏谑——<英格兰,英格兰>的空间解读》(2016)依据地理空间来开展解构和建构英格兰的空间实验,对民族国家面临的传统身份认证危机敲响警钟。

巴恩斯作品的艺术性研究主要涉及对其作品的叙事结构、创作手法、表现方式等研究。从叙事学角度研究巴恩斯的作品是一直以来的热点。阮炜的《巴恩斯和他的<福楼拜的鹦鹉>》(1997)从叙事学的叙事视角方面进行客观论述,探讨《福楼拜的鹦鹉》中具有变动性和不明确性特征的叙述视角[1]。该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国巴恩斯“非小说化”的“后现代”小说研究基调。聂宝玉的《不可靠叙述和多主线叙事——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终结感>叙事策略探析》(2013)突破了文学的纯叙事研究,探讨叙事与主题之间的关系,认为作者通过不可靠叙述和多主线叙事等叙事策略,进而达到“后现代语境下叙事技巧和主题的完美统一”[1]。赵胜杰的《边缘叙事策略及其表征的历史——朱利安·巴恩斯<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史>之新解》(2015)从反写实的非线性叙事、边缘叙事策略和非理性叙事三个方面论证作品如何通过多元边缘叙事来颠覆占据主导地位的叙事模式,向读者提供一种历史阐释的新路径[2]

对巴恩斯作品的文化性研究还包括对作家的创作观、批评观的探析与研究。罗媛的《追寻真实—解读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2006)中发现“福楼拜大事记彼此间互相矛盾、冲突”,冲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文学的模式,体现了巴恩斯的后现代主义历史怀疑论、语言批判意识的创作理念。张莉、郭英剑的《直面死亡,消解虚无——解读<没有什么好怕的>中的死亡观》(2010)审视了巴恩斯的“死亡观”[10],认为他对死亡问题的忧虑和思考具有鲜明的存在主义色彩,强调巴恩斯提倡以坦诚的入世态度来面对人类虚无的生存状态。赵婕的《再见自由;再见,自由-解读巴恩斯的自由观》(2015)梳理了《脉搏》中的第一个短篇小说《东风》,分析了其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力图挖掘出“个人所显现的真实远比‘大写’的历史来得真切”的巴恩斯自由观[11]。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者专题考察巴恩斯的多部作品呈现的历史理念,考察巴恩斯的基本历史态度、历史批判与历史观的艺术呈现等,系统地解读巴恩斯的历史观:难以追寻客观真实、对历史批判性解读。

可见,对巴恩斯所进行的文化研究既有从英国整体文化出发,考察其“英国性”问题、群体与个人的身份认同、对现代文明、后现代人精神思想状态的反思的研究,也有把朱利安·巴恩斯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具体探讨巴恩斯的创作观以及批评观等方面的研究。

3 巴恩斯单个作品研究概况

国内研究对巴恩斯的作品研究主要集中于《终结感》《福楼拜的鹦鹉》和《十又二分之一世界史》。对其他作品的研究比较少,部分作品只有一两篇研究论文。表1是对巴恩斯具体作品研究论文数量的罗列,可以看出巴恩斯具体作品受国内研究者关注的程度,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对于巴恩斯,我国学者对其具体作品研究的现状。

 

1 巴恩斯作品研究概况

  

具体作品论文数量(篇)具体作品论文数量(篇)《终结感》36《地下铁》2《十又二分一章世界史》18《生命的层级》2《福楼拜的鹦鹉》16《律动》1《英格兰,英格兰》9《豪猪》1《亚瑟与乔治》4《脉搏》1《没有什么好怕的》3《时代的喧嚣》1《柠檬桌子》3《干扰》1

表1表明:首先,我国学者的兴趣集中于2011年巴恩斯荣获布克奖后国内出版的作品。这似乎见证了一个普通的现象,即作家名誉天下之后,更吸引学者关注作家作品当中独特不凡的特质,同时也容易掀起一股巴恩斯研究的热潮。其次,目前,我国巴恩斯作品的中译本有“小说”《亚瑟与乔治》(2007)、《终结感》(2012)《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史》(2015)《福楼拜的鹦鹉》(2016)和短篇小说集《柠檬桌子》(2012)《脉搏》(201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于外来文化,我国学者对于翻译作品还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也说明相对于短篇小说集,我国学者更关注巴恩斯的单篇作品。对于巴恩斯主要作品的研究可归纳为:

《终结感》(2011)为巴恩斯赢得了英国文学布克奖,可见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说,《终结感》的影响范围比较广。国内研究者对该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叙事结构分析、后现代文明的反思、主题分析和不同的理论解读。叙事结构分析与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相结合,针对作品叙事策略中的不可靠叙述和历史的不可靠性展开;对作品后现代文明的反思主要评析这部小说对于当下人们的精神困境、生存焦虑等的解读;同时我国学者对《终结感》的研究视角十分丰富:有文学伦理学批评、性别研究、创伤理论、文化记忆理论、时间绵延理论、接受美学理论等,大大地丰富了对《终结感》的解读。

巴恩斯发表于1989年的《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史》极具实验性和革新性。我国学者主要从作品的“另类历史”角度入手,主要采用新历史主义理论分析新历史主义小说中“历史的非真实性”、探讨历史、艺术与真实性的关系。也有学者关注作品当中的后现代技巧的运用:反讽、互文性、戏仿、寓言和边缘叙事等。同时,另有学者从空间批评、权利话语以及女性角度加以阐释。

《福楼拜的鹦鹉》(1984)标志着巴恩斯创作艺术和手法的创新。故我国学者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后现代叙事手法的运用上,探究作品的“非小说化”、戏仿、动物意象、不可靠叙事以及探究当代文学传记叙事等的特点。同时,也有学者集中聚焦于作品中历史的真实性的探究上。此外,对《福楼拜的鹦鹉》的解读还有:拉康的相关理论、接受美学理论、玄学侦探小说角度和创伤理论等进行研究。

《亚瑟与乔治》是巴恩斯2005年的新作,在我国2007年便有了译著,是我国巴恩斯作品译本中最早的一部。然而,相对于巴恩斯其他的作品,这部作品并没有得到我国学者相应的关注,目前对这部作品研究的数量只有4篇文章。一是采用新历史主义的角度,质疑文本中的真实观念;二是运用自由主义人性观分析作品个性与命运的相互决定关系;三是后殖民的视角进行研究,对文中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和支配关系深入研究;四是主题探析,结合“戏仿”艺术特征,发现主题始于反对种族歧视,继而扩展到与多元文化环境相关的更大主题。

《没有什么好怕的》是巴恩斯2008年发表的回忆录,在我国的研究仍引起足够的学术关注。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巴恩斯的“死亡观”,认为是存在主义色彩并折射出来的人类当下虚无的生存困境。而对作品蕴含的信仰、家庭、哲理、历史等内容还没有深入研究,甚至还不曾涉足。

《柠檬桌子》是巴恩斯2004发表的短篇小说集。中国学者的研究焦点集中探寻作品当中衰老与死亡的主题,并揭示其现实意义。同时还有学者以修辞叙事学为理论方法为读者提供一种基于修辞叙事学解读的方法。

《地下铁》是巴恩斯1980发表的处女作。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从叙事机制、情感教育、戏仿、现代英国性这四个视角试图揭示作者对生命、时代及空间的独特理解与思索。

综合来看,对朱利安·巴恩斯及其作品的艺术性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他的文学创作方面,特别是小说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上,确实有益于深入挖掘巴恩斯作品的文学性,了解其内在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同时因为研究者们割裂了文本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文学作品成了独立个体,文本的社会性被大大地忽视了,现实意义在作品的内部研究当中处于缺失状态。

从列表可看出,我国巴恩斯作品研究的不平衡性。相对于其他的作品,因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1984)、《英格兰,英格兰》(1998)《阿瑟与乔治》(2005)《终结感》(2011)曾四度入围布克奖短名单,故在我国的关注度较高。而其他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作品则受到了忽略。另外,对巴恩斯作品的研究还不够多元化,研究视野过窄,主要集中在叙事结构分析、后现代文明的反思、主题分析和理论分析的探讨上,学者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评论模式,而从文化、跨学科等视角来理解和阐释巴恩斯作品以及探讨巴恩斯文学创作影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拓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岭外代答》表明早在宋代时,广西民众在苎麻处理方面已经实现了技术升级。苎麻在进行麻纤维剥离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对纤维表面的那一层带着胶质的外皮进行脱胶处理。以往比较原始的方法,是将苎麻浸泡在富含微生物的水中,通过腐烂时的微生物分解作用来实现自然脱胶。但这一方法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受自然进程影响较大,不太容易达到标准化程度,而且由此产生的腐烂气味相当糟糕,影响工人的身心健康。而根据《岭外代答》的纪录,广西人民很早就已经将苎麻的纤维提取过程提升到了可以开展产业化加工的层次。虽然原料和方法都仍然非常原始,但制作的流程已经较为先进,实现了从经验主义摸索向相对化的质的飞跃。

1.2.3.2 ABTS法[8]。将5 mL 7.4 mmol/L的ABTS储备液与88 μL 2.6 mmol/L K2S2O8储备液混合,避光静置12 h后得到ABTS工作母液,再用双蒸水稀释8倍后得到ABTS工作液,备用。

4 中国巴恩斯研究特点分析

国内研究者对巴恩斯作品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较缓慢,早期主要以评介为主,但经过三十多年众多专家、学者们的努力,在这一领域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具体特点如下。

其一,中国朱利安·巴恩斯的研究是在后现代研究视角下开展的。它始于对作品的叙事特点的研究,继而巴恩斯的英国文坛上名声鹊起而逐渐成为单一的研究对象。因此,早期的中国巴恩斯研究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与后现代研究有很多相同之处。随着研究的深入,巴恩斯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形象逐渐形成,他所使用的后现代创作技巧、表现手法也慢慢地被学者们所认同。同时,巴恩斯作为一个还在不断创作的作家,其新作仍不断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这是中国巴恩斯研究论文数量最多的领域。

其二,中国朱利安·巴恩斯研究既关注作品本身,同时也探讨作品与社会的联系、作家自身的创作理念。如前面所述,我国学者对朱利安·巴恩斯及期其作品的研究,始于对作品的后现代性特征的分析。随着研究地不断深入,我国学者不断地挖掘作家作品中隐藏的对当代文明的反思以及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忧虑。另外,作家自身创作中蕴含的历史怀疑论、语言批判意识、死亡观、自由观等理念不断地被学者们深入挖掘,同时这也是我国巴恩斯研究的重要阵地。

其三,我国朱利安·巴恩斯研究与译介同时发展,也存在研究先于译介的状况,呈现出我国朱利安·巴恩斯研究的前沿性。如上文所述,在我国已经出版了译本的巴恩斯作品,更容易吸引研究者的关注,我国巴恩斯译著的研究论文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同时呈现上升趋势。

近年来,国内对巴恩斯研究的热情不断高涨,数量众多的译介作品、相关著作和评论文章的相继发表,对不断丰富国内巴恩斯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朱利安·巴恩斯研究的不足和相对滞后性。我国虽然翻译出版了朱利安·巴恩斯的主要作品,但仍有极少数长篇小说没有译介,相当数量的侦探小说、散文集、回忆录也还没有译文。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巴恩斯的译介重心仍停留在小说上,对其他作品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虽引进、翻译了巴恩斯相关的著作,但是国内却仅有一部朱利安·巴恩斯的研究专著。

2011年朱利安·巴恩斯赢得布克奖后,国内关于巴恩斯研究文章引领研究热潮的同时,也存在研究比较集中,选题重复且研究方法单一的问题。学者们倾向于解读作品的艺术特征、文化反思、主题等方面特色,或运用单一理论对单一文本进行分析,而采取相关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或者专题研究的论文却较少,运用比较、跨学科视野来理解和分析巴恩斯作品的文章也不多,对巴恩斯作品中的自传性、创作理念研究等还比较零碎,有待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大多数论文集中于巴恩斯的几部作品,局限性明显,视野过窄;另外,部分研究尚显粗疏,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挖掘和拓展。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一方面要更多地译介朱利安·巴恩斯的作品,引进国外朱利安·巴恩斯的研究成果,提高对朱利安·巴恩斯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自主研究,不断拓宽视野和范围,采用新方法、新角度对朱利安·巴恩斯其人其作进行剖析,深化研究研究成果,同时还要深化研究主体意识,在批判性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以中国人的视野及民族文化来探讨朱利安·巴恩斯及其作品。

线上,沈阳分公司通过“油惠辽宁”推送、朋友圈分享,全方位为昆仑品牌及促销活动宣传造势。阜新分公司设在万达广场的昆仑好客便利店,总有一些人被陈列在橱窗里的昆仑系列产品所吸引。见有的人心存疑惑,便利店营业员耐心解释,让人们了解中石油站外便利店的新型销售模式,并邀请路人添加万达店的微信客户群成为忠实顾客,并在微信群里实时公布促销信息,销量不断提升。继9月首单润滑油成功销售后,10月的销量呈现出稳步提升的姿态,销售高端汽机油共计10桶、汽油复合剂2瓶、昆仑玻璃清洗液18瓶。

5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中国学者们对朱利安·巴恩斯作品纵式结构上的艺术性、文化性以及平行式结构上的单个作品研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朱利安·巴恩斯研究虽然批评方法日趋多元化,但在多元批评方法中仍存在主流研究倾向,即后现代手法、新历史主义、身份构建等。尽管后现代批评风行,但是传统的历史、人文、传记等的研究论文数量仍不可小觑。后现代研究与人文研究并行,从而形成了朱利安·巴恩斯在中国的庞大研究领域。同时,可见朱利安?巴恩斯的研究已经进行到了一定深度的现阶段,流于表面的浅显研究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研究现状。因此,以后的研究必须转向更深层次的领域,比如哲学、心理学、文艺学等领域的深入探讨,以及加强多学科交叉共存研究,更好地形成有机的研究体系,同时也要大胆创新,敢于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来进一步开拓朱利安·巴恩斯研究的新天地。

脑卒中作为临床上常见且对患者功能预后不良的疾病,对其有效的预防、治疗以及后续的功能锻炼等始终是临床诊疗与科研的重点内容[2] 。常规的治疗方式和护理内容,形式较为单一且由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对大部分西药治疗的效果不佳,耐受性与依从性较差,而中医由于可通过针灸、按摩等较为温和的手法广被患者所接受,大部分研究中亦对其有效性进行了报道[3] ,本研究中除证实中医延续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无与治疗护理的方法直接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因此其安全性良好。

参考文献

总体而言,我国智能传感器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涵盖自检查、纠错、判断和修复为一体的传感器有限,结合物联网技术的传感器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尚不能满足水利自动化智慧网的需求。

[2] 赵胜杰.边缘叙事策略及其表征的历史——朱利安,巴恩斯《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史》之新解[J].外国语文,2015(3):57-62.

[1] 阮炜.巴恩斯和他的《福楼拜的鹦鹉》[J].外国文学评论,1997(2):50-57.

[3] 王育平,杨金才.诘问历史,探寻真实——从《10 1/2章人的历史》看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真实性的隐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91-96.

[4] 徐颖颖.从《福楼拜的鹦鹉》看人物传记的真实戏仿[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2):71-74.

[5] 罗小云,震荡的余波——巴恩斯小说《十卷半世界史》中的权力话语[J].外语研究,2007(3):98-102.

[6] 王一平.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的当代“英国性”建构与书写模式[J].国外文学,2015(1):74-80.

[7] 罗媛.历史反思与身份追寻——论《英格兰,英格兰》的主题意蕴[J].当代外国文学,2010(1):105-114.

[8] 毛卫强.生存危机中的自我与他者——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5.

[9] 许文茹,申富英.论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中的记忆、历史与生存焦虑[J].山东社会科学,2016(11):170-174.

[10] 张莉,郭英剑,直面死亡,消解虚无——解读《没有什么好怕的》中的死亡观[J].当代外国文学,2010(3):81-88.

[11] 赵婕.再见自由;再见,自由——解读巴恩斯的自由观[J].外国文艺,2015(12):74-76.

[12] 张莉.哀悼的意义——评巴恩斯新作《生命的层级》[J].当代外国文学,2014(1):73-79.

(b)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on which we first met each other.

 
周丽秋,黄晖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8年第02期
《淮阴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