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国外草根创新研究述评

更新时间:2009-03-28

1 研究背景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将可持续发展目标取代了千年发展目标,决定在接下来的15年对人类和地球都至关重要的一些地区采取措施和行动[1-2]。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点是清洁生产[3]。清洁生产战略的实施能够促进地面垃圾的减少、回收和再利用。草根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李克强总理曾提出,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首创精神是应对可持续性挑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社会经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更宽泛地说,草根群体被认为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能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性转变[4]

草根创新是一种接地气并富于创造性的社会运动。现有研究中“草根创新”有不同的定义[5]。有学者认为,草根创新是在创新知识、创新流程和创新结果方面对社会基层具有包容性的活动[6]。辜胜阻、曹誉波和李洪斌认为,草根创新是掌握技术、诀窍的基层百姓自发、分散、随机地以产品、技术和工艺的改进为内容的技术创新行为,是民间创意的闪光,是民间智慧的结晶[7]。最常用的定义是,草根创新是为可持续发展消费提供新颖的、自下而上的解决方案的活动家和组织构成的网络,这些解决方案符合当地情况和所涉及社区的利益和价值观[8]。草根创新活动能对能源、健康卫生和食物等问题提供各种解决方法,使生产和消费朝着可持续性方向转变。2013年Seyfang、Park和Smith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草根创新者也可以是可持续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者和生产者[8]。草根创新大多是由社会公众而非政府或企业创造的创新[9]。它也被定义为一种技术变革实践,涵盖了支持广泛社会变革的社会运动成分[10]。一些学者认为,草根创新是从社区层面出现的;而另一些学者并不认同这个说法。不过,大家一致认为草根创新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自下而上的方法。

草根创新不同于主流创新,因为它们拥有不同类型的可持续发展类型和形式,如合作社、非正式社区组织、社会企业和自愿者协会[11]。它们也没有丰富的创新资源[12]。历史上比较出名的草根创新运动包括社区货币运动[13]、人民科学运动[14]、蜂蜜网络运动[15]以及社会包容技术运动[16]。与主流创新不同,草根创新往往不涉及国家或商业利益[17],但它们是创新多样性的来源[18],需要新颖的创新理念和实践。培育企业文化和创新精神对于推动草根创新至关重要[19]。然而,Jain和Verloop认为,草根创新与主流创新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为之带上“草根”的帽子是没有必要的[20]

自主创新的经济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创新;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创新。这些年来,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实践活动都重视自上而下的创新,而忽视自下而上的草根创新。国家层面的繁荣源自民众对创新过程的普遍参与,涉及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构思、开发和普及,是深入草根阶层的自主创新[21]。关注来自民间、个人等草根组织的创新,特别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过程,是提高创新效率的关键[22]。关于草根创新的研究大约始于1988年(印度学者安尼尔·古普达),目前草根创新研究仍处于发展初期,获得广泛共识的理解和研究范式尚未形成。鉴于此,本文针对这一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业界熟悉而又显得陌生的概念,梳理和回顾国外较具影响力的相关研究,以期促进学术界和业界对草根创新理论进行深度研究和讨论。

2 草根创新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草根创新涉及的主要理论有战略利基管理、概念利基管理[4]、利基-政权转型论[23]、多层治理理论[12]知识经济[24]等。草根创新具有许多类似于转型的机制,如社区活动、低消耗社会运动的利基源和可持续实践等[23]。可持续转型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成功扩大实验利基来理解技术创新如何扩散并破坏现有的社会技术系统[13,18]

渗沥液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经离心泵排入浓缩池,经浓缩后的污泥经泵输送至污泥脱水机脱水处理,最终污泥含水率80%。所以污泥入炉方式通过泵与管道输送到给料斗,采用污泥分离器保证污泥在料斗中均匀分散开。随垃圾一起通过推料器推入炉膛进行焚烧。

在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利基理论常被用来解释技术创新动态。社会经济可看作不同于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第三部门[25]。利基通过一个激进式运动(从严苛国家到政体的转变)保护实验创新。草根创新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利基核心进程[12],包括网络形成、学习、能力建设以及赋权、培育和保护利基创新。有些学者认为,利基与政权的差异是通过分析得出的,而不是实际存在的[26]。Kirwan、Ilbery和Maye等认为,草根创新并不意图挑战主导政权,而是专注于将技能运用于地方层面的行动[27]。在适当的政权下,利基支持创新社会技术实践的传播[18]

利基已成为多层次视角下的一个核心分析范畴,旨在提供工具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社会技术变化[28]。草根创新研究已在社会技术研究和可持续性转型研究中出现[25]。社会技术变革为激进式创新提供了基础[29]。稳健的利基绩效与现有政权兼容结合会促进利基的增长[30]。政权的变化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动态变化,包括人口、经济、环境、基础设施、材料和范式。

解决拖拉机的制动性能长期以来存在的关键问题,必须对其主要零部件进行基础研究。而大中型轮式拖拉机一般都采用盘式制动器。盘式制动器中的一种重要零件——制动器压盘,其加工质量,尤其是耐磨性能,对拖拉机的制动性能影响尤为显著。

草根创新可能提供比现有的不可持续的系统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45]。草根创新与主流创新相辅相成[12]。大型企业也会产生草根创新,但是它们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重大的组织和技术设计变更[46]。草根创新通常挑战现状,如既有的技术、实践和价值观。此外,它们推广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系统[47],也挑战其运作背景下的现有法律、监管和体制因素[45]

墓穴被封上了。老巴被扶上去敬了香。然后他点燃了鞭炮。响声瞬间震撼整个墓区,碎纸随风扬起,阳光仿佛也在抖动。

战略利基管理的初始目的是为了弄清楚技术利基如何为培育实验技术提供空间。战略利基管理专注于技术替代,新进入的技术利基会征服市场利基并取代或改变政体[33]。战略利基管理强调关键技术驱动的实验,刺激研发和创新扩散,会对现有的社会技术体系构成挑战[26]。战略利基管理理论提倡利基行动者从地方运动积累学习,传播最佳实践,鼓励地方创新传播[29]。战略利基管理承认用户通过实验解决当地问题,强调地方社区对生态创新的积极作用[34]。概念利基管理作为一种转型方法对战略利基管理进行了补充,通过与其他措施相结合,能促进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推进社会运动的潜力[4]

从火车站出站口朝里眺望,从北京过来的列车在站内缓缓地停下来。有人从列车上下来了,人像河水一样,朝出站口流过来。他仿佛看到一张苍白的脸,脸上的绉纹就像干涸了的稻田,到处布满沟沟叉叉;一身肮脏的衣服,绉绉巴巴,散满了星星点点的痕迹,弓腰驼背,仿佛无力再承受生活之重的橘红,到了站台出口。她的脚步那样艰难,那般沉重,仿佛每走一步,都带着人生的苦难,带着心灵的创伤。他张开双臂,迎接梦中的苦人儿——他深深地牵挂着的橘红。

转型理论认为,个体转型创新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或地方系统是否给予支持[35]。转型研究可分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分支——战略利基管理、多层次视角和转型管理[36]。它通过测试和开发新的突破创新探索成功利基的特征[32]。来自工业、政治和监管的支持对转型升级至关重要[10]。转型是社会技术系统在文化、制度、政治和技术等广泛领域的重要转变[37]。转型运动包括本地创新,主要是基于全球扩散和不断提升前景的成功情形[33]。转型有三个原则(哲学、政策和实践)和三种形式(生命历程、环境和政治经济)[38]

转型运动的成功主要依靠视野、领导力以及与不同地方实践者(正式和非正式)的伙伴关系[35]。领导力角色、积极的动力和对领导者的信任对于转型运动至关重要[26]。可持续发展转型运动涉及公平问题,如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10]。转型运动需要草根创新人员和流程的强力认可[39]。公民参与对于转型至关重要[12]。许多权力机构都拥护知识经济,以提升不同规模和地域的经济贫困人们的知识丰富能力[24]。有依据的行动通过压制草根创新和创造力使受影响社区的知识基础去合法化[40]。最近研究强调了理解可持续性转型的重要性,其中涵盖了嵌入性、愿景、规模、地域和不平衡发展等概念[41]

Seyfang和Haxeltine认为,转型研究证明了社会技术体制转型是如何从利基空间中的创新积累浮现出来的,激进式创新在这个利基空间中会得到测试和开发[32]。关于转型的研究主要关注市场驱动式技术创新的开发和扩散,其目的是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25]。一些关于草根创新的研究试图探索转型理论对于市场驱动式创新动力的适用性[32]。转型运动的一个基本主题是重新定位,以减弱对全球市场的依赖、减少昂贵的运输成本[35]。重新定位反映了通过地方经济多样化减弱对不稳定的全球市场的依赖,以及在不建立一个正式商业部门的情况下直接采取行动来培育创新能力的意愿[35]。转型运动通常解决一系列限定的主题,如能源、食品、运输和地方货币流通等。转型管理能够尝试其他替代性技术[23]。各种转型创新之间直接而频繁的互动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42]。城市地区可能更有利于当地的转型运动[42]。国际比较中的转型运动是有限的,现有研究忽略了有利于成功的失败案例[35]

3 草根创新的特点

草根创新来自嵌入在社区和个人中的知识、经验及技能。这些社区和个人能解决当地实际问题,并处于正规的教育、研究和工业机构之外[43]。当主导创新在一个利基市场被锁定并发生可持续变化时,草根创新就出现了[32]。主流研发将草根创新视为外围议程[20]。创新需要技术效率和科学技术的商业化,并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传播。然而,一些学者认为,草根组织可能与许多草根创新学者认为的商业组织有所不同[25]。草根组织通过创造对当地有意义和直接相关的资源拥有适合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知识和经验。

在扩散潜力方面,草根创新与技术创新有很大差异[32]。激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变革是草根创新渗透到主流创新的必要条件[4]。特定情境下的价值主张和实践类型能够促进草根创新的传播[57]。Seyfang、Park和Smith认为,利基层面的活动与扩散成功相关[8]。草根创新需要在成功的扩散与创新控制之间取得平衡[12]。利基的开发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足以促进草根创新的传播。Wu和Zhang指出,草根创新的传播不同于主流创新,因为后者不考虑地域、生态、经济和社会背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56]

战略利基管理有三个关键要素——愿景和期望、网络以及学习[31],其主要目标是激发对问题和需求的学习,调整愿景和不同社会利益,并为集体目标构建网络[26]。它主要关注激进的(突破式)和未经证实的地方发展技术[28],并解释社会技术性草根创新的动态[25]。战略利基管理已成为一个研究链,旨在了解如何积极创造和培育可持续创新的利基,以引发更广泛的系统性转变[18]。这意味着利基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紧密联系,这些利益相关者整合资源以支持利基创新[32]。这表明,进行投资学习和巩固国家层面的网络有利于利基的发展[18]。诸如地方当局、公民团体、非政府组织、政策制定者和特殊利益群体等不同的参与者可能负责进行战略利基管理[26]

在以主导市场或主导科学为基础的创新情形下,草根创新凭借其民主、开放、多元化、实践化、社会学习和谈判的文化而受欢迎[12]。它们与主流创新至少有如下区别:第一,草根创新的驱动力是一种社会需求而非寻租;第二,它们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承诺而非追逐利益;第三,草根创新受保护的空间是由价值观和文化创造的;第四,它们建立在公有制结构中;第五,它们依赖于自愿劳动、捐赠或相互交流;第六,它们在一种社会背景下运作[37]

草根创新最终有助于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利基市场,并被主流政权采纳[44]。当大型组织拥有小型组织或一个小型组织转变成一个大型组织时,合并过程就会发生[10]。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草根创新试图从一个利基到一个政体出现时,它们也逐渐由边缘化变为商业化[10]。在早期阶段,由于草根创新主要来源于公民创新、无组织的外行人员、业余爱好者、工匠或当地企业家[12],因此草根创新网络的组成与工业创新有着显著不同。

与传统的企业创新相反,草根创新具有变革力量,这是向可持续性转型的基础[48]。它们以一种网络的形式出现,为许多紧迫的挑战提供创造性方法。它们通过孵化面向主流价值观、技术和行动者的社会技术创新来支持当地的利基创造。融合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科学对于草根创新来说是必要的[24]

草根创新是一种由当地社区或非营利组织引导的自下而上的活动形式,不同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创新[49]。自下而上的创新考虑社区利益并响应地方情形[38]。在过去的30年,自下而上的创新是实现可持续性系统的一种有用方式[27]。越来越多的草根创新研究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自下而上的创新[50]。社区之间的相互信任对于形成连贯的社区非常重要。创新可能经常从发展中国家的社区等边缘出现。自下而上的创新被认为在解决社区层面的地方问题方面更具可持续性。然而,国家侧重于在企业和研究机构引入自上而下的传统研发,而不重视自下而上的创新[51]。因此,很多国家和地区并没有意识到草根创新的作用。草根组织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社区目标[49]。实践社区主要存在于基层协会。然而,目前还没有完善的识别指南可用于了解实践社区的情况。社区努力是创新解决方案的来源,通常包含各种相互关联的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组织倾向于以商业为导向。因此,组织的商业定位使之能够调动资源,协调对外关系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社区货币被认为是服务社会、经济或环境问题的一种新型货币,传统的货币没有这种功能[30]。社区货币主要分为4类——服务信用、相互交换、本地货币和易货市场[13]。社区货币比技术创新更易复制和适应[18],社区货币包括的创新活动有社区大厅改造、集体行为改变和当地可再生能源开发[16]。社区货币已在巴西和委内瑞拉等国家得到了国家支持[13]

经过数十年的外科技术发展,多种手术方式被应用于半椎体畸形的治疗中,包括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技术、凹侧松解前后联合入路矫形内固定技术、前后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术以及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等。在成人和儿童患者中,后路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被证实[10-11],但对颈椎半椎体畸形的固定效果尚无定论。2005年,Ruf等[1]提出,由于颈椎区域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应采取前后联合入路半椎体完全切除以获得最大程度的矫形效果。本例患者亦采取前后联合入路半椎体完全切除的方式,并进行了长节段的融合固定,以防止患者在术后出现脊柱整体失衡或局部代偿弯形成,术前对椎动脉位置也作了充分评估,减少了手术误伤。

3.5.1 孕妇心理治疗 传统观点都认为孕期看牙及打麻药等会影响胎儿,甚至会引起流产或早产,这给孕妇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首要任务是心理辅导,消除其顾虑,并给予孕妇及其家属正确合理的建议。

4 草根创新的挑战

草根创新面临一系列挑战。它们不仅需要某一场合的支持,而且需要价值链上的支持[52]。它们依赖低级金融,面临意识形态纠纷[13,18],并与更广泛的社区建立适当的联系。草根创新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财务、法律、环境压力和扩散[23]。如果草根创新想要有效地引发社会变革,那么它们面临的挑战就更多[35]。比如,将一个明确的需求转化为“商业计划书”[52],将地方创新能力与全球参数联系起来等[39]。开发真正的草根创新是具有挑战性的[25]。现行政体中的一个小利基提供的变化很小,而激进的小利基可能无法将其实践转化为政体,因为这种做法需要大量的结构性变化[18]

在全球环境中扩张时,具有强烈的地方文化、社会和技术背景特征的草根创新[12]面临许多挑战。如果人员倦怠、资金削减、关键人员离职、政策转变以及志愿者流失,那么草根创新可能无法具有稳健性和适应能力。社会志愿机制能促进公共服务市场形成自下而上的需求反馈并促进草根创新[53]。在资源约束的初始阶段保留成员和志愿者是一个关键挑战[50]。短期创新并不适合于文件记录学习,因为这种技能和学习对于新的在位者并不可用[30]。创造适当的融资机制——如科学融资、小额赠款、补贴和保险设施,对于激励地方创新是必要的[26]。草根创新通过捐赠、筹款、赠款、私人赞助、出售彩票和自产商品、地方当局赞助等[35]获得资助。对于城市地区的草根创新而言,它们能获得的财政支持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捐助者和专业融资机构并不认为城市农业是一个实质性问题[52]

草根创新难以与技术人员、研究机构和顾问取得联系,这样不利于获取信息和寻找沟通渠道来促进成功[54]。同时,草根创新在跟上不断变化的环境方面也有困难[55]。草根创新的不均衡扩散挑战了其现有的发展势头[56]。它们仅仅为了生存而努力,并没有扩张的野心[57]。由于不同的股东具有不同利益,因此建立基础设施是非常困难的[58]。为系统变革而产生的草根创新很可能在一系列特征上是渐进式的,以强化现有制度,如认知框架、嵌入式实践和普适性规范[26]。它们需要通过积极的游说获得政治和制度上的支持[12]。草根组织受到间接压力而会从一个商业组织变为非营利组织[25]。如果一项倡议的结果是不可预见的,那么草根创新社区成员往往不愿支付会费[50]

(1)处理的原则: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确保工程质量。因为在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中最难以驾驭的并不是上部结构,而是该工程的地基和基础问题,尤其是在地基处理上,不同地域的差异很大,如果处理不当,一旦发生事故,难以补救,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草根组织在识别支持基层创造力的合适技术与情境敏感解决方案之间进行博弈。同时,它们对外部支持有很大的依赖性[16]。然而,总的来说,它们倾向于将技术传播给贫穷的社区。Cabannes认为,城市草根创新对于从正式金融机构获取贷款是不太情愿的。不太强大的非商业行为人员是草根创新的主要参与者[52]。因此,草根创新并没有引起政策制定者的足够重视。从公共政策议程中排除分割、分散和小规模的创新是非常普遍的做法[24]。下一节阐述网络是克服草根创新面临挑战的关键。

5 草根创新的网络和媒介

传统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虽然可为市场转型和绿色增长提供现代化解决方案,但是也因有限的规模和追求而受到质疑和批判[8]。创新和社区行动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8]。草根创新以另一种方式出现解决主流创新的不可持续性、不公正和不平等等问题[25,28]。一些研究主要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可持续性的草根运动。Seyfang等发现,许多社区引导的可持续发展的草根创新出现影响了主流社会的更宽泛的转变[8]。社区行动正成为可持续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源于各种多样性且根本性的原因。例如,要创造社会变革,必须有积极的公民、强力的地方制度以及当地行动。

社会运动松散地出现在水平网络中,这种网络形式与分层和集中运营的网络不同。草根创新从积极分子网络中出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自下而上的解决方案[39]。与当地和全球行动者构成网络,对于帮助草根创新的发展有重要意义[35]。即使在当地情况下,Gupta也认为,与设计师、制造商和出资者等支持性行为者进行合作对于发展草根创新是至关重要的[24]。在为可持续性实践创造社会认知“利基”保护的过程中,文化实践、机构和网络的集中是很重要的[28]。然而,相比成功市场利基中的网络,草根利基中形成的网络的数量更少、更为有限[25]

成功的利基通过复制创新来影响政权,在建立多个小创新之后,助其增长并扩大其规模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最终将小创新转变为主流系统[26]。利基创新研究着重于将创意转化为强大配置的过程[12]。然而,利基行动者需要调整主流的金融、法律和监管结构来支持社会团体[23]。工程师和技术实验不会主宰利基创造。相反,一个利基包含不同类型的社会运动实验[4]

构建愿景、利基与政权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对于利基发展而言是必需的[12]。扩大参与者网络可在各种情况下扩大利基活动的资源基础,并在涉及国家层面治理结构的相关参与者之间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关系[44]。草根网络拥有有限的渠道获得科学知识、专业知识和现代生产手段[12]。网络通过培训能够给予“编纂性学习”,这为如何建立和运行包含意识形态问题的草根运动提供了支持[32]。网络有助于集体性游说、了解最佳实践、开发标准化和制度化学习[37]。草根创新可利用组织内的网络作为其扩张的途径[59]。媒介在网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9]

媒介可以通过刺激政权变化帮助形成利基与政权的联系[16]。它们可以是文化、社会、知识、劳动力、市场、计划和福利等多种媒介类型。媒介在当地政策、市场和社会等不同背景下提供支持[57]。媒介主要发挥诸如启动新项目、与决策者和其他机构互动、游说、学习制度化、提供工具、筹集资源和资金、制定标准、在各社区团体之间分享信息以及跟踪一个方案等作用。但是,White和Stirling认为,草根组织和媒介也面临同样的增长压力[45]

媒介是各地区利基项目复制所必需的[28]。但是,媒介不能转化一些重要方面,如信心、隐性知识和对新环境的信任[29]。媒介在帮助小规模的草根创新扩大规模以取代现有的主流规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44]。然而,现有研究在媒介如何帮助草根创新扩张方面缺乏探索[57]

当公居相府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天子既厌西兵,闵天下困弊,奋然有意,遂欲因群才以更治,数诏大臣条天下事。方施行,而小人权幸皆不便。明年秋,适公以事罢,而仲淹等相次亦皆去,事遂已。[6]353

6 草根创新的学习和成功

学习使得草根创新获得如何从实践中提升创新的(专业)知识[26]。Bradbury和Middlemiss认为,在协会内最重要的学习促成因素是教育文化[60]。学习需要一系列地方层面的结构条件[12]。然而,学习过程不仅发生在地方层面,而且发生在全球层面[18]。当谈判、知识和信息被视为开源时,学习过程是有效的[12]。通过学习可获得技能和知识,并能将各种协会组织转变为可持续形式[60]。内部学习有利于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理解,以建立各种活动家群体的联盟[32]。Bradbury和Middlemiss发现,对于可持续实践来说,“干中学”或“看中学”比正式学习更为有效[60]。培训和动手实践的做法是引入草根创新的基础,特别是在农村地区[61]。参与者的积极性有助于其学习新技能[60]。从基层和地方服务提供者那里学习可持续的政策制度,是建立灵活的政策以支持自下而上的创新的关键[4]

Ornetzelder和Rohracher指出,民主结构是学习环境的一个关键方面,利用具有互补能力的参与者构成的均衡组合能加速学习[12]。在缺乏人力参与资源——如知识、技能、时间和承诺等的情形下,学习在各代参与者之间不会发生转移[60]。构型技术作为实践学习的过程而存在,其中技术、技能和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50]。体验式和交互式学习有助于在草根创新过程中整合决策[55]。研究表明,一些草根创新通过点对点知识传播的学习过程进行规划、复制和发展[35]

关于草根创新的培训主要是基于成功的经验,因此分享知识是学习和利基构建的一部分[35]。从可购性方面来讲,向草根创新者和传统知识持有者学习是必不可少的[24]。对于草根组织和媒介来说,学习应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57],有助于从重复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来促进创新[26]。Seyfang、Park和Smith认为,一阶学习和二阶学习对于帮助利基的开发和扩散很重要[8]。作为二阶学习,利基行动者可以回顾当前的发展和实践,从而质疑政权体系的前提和替代性认知以及评估利基发展方式[27]。Monaghan认为,即使学习发生在各种实践中,学习和反思应贯穿于整个过程[4]。政策体制需要向草根学习,以便更好地制定对不可逆转的、自下而上的创新有利的政策[31]。理解和认识特定地区的各种先决条件对于创造学习空间是必不可少的[12]。现有的课程、政策和计划忽略了从知识丰富但经济贫困的人们那里学习的必要性[24]

在现有研究中,草根创新的成功有多种不同界定[12]。根据Feola和Nunes的研究,转型创新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人力、外部、组织和资源[35]。此外,他们指出,成功可被衡量并考虑多个问题,如与地方社区的社会联系、改善环境绩效的贡献、赋权、社会功能和连接性以及草根创新轨迹等[25]。Seyfang、Park和Smith认为,草根创新的成功主要体现在规模、复制和转化等方面[8]。利基的增长取决于期望、社交网络、学习和领导力[26]。不同的草根创新对内部和外部的动态影响不同[35]。社会技术体制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更广泛的动态因素,如人口、物质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和范式等。

在莫里斯、格莱德希尔与福山的观点中,西方的全球视野完全有别于东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全球,却在东西方产生了异样的表现。西方在到处渗透并伪装权力的时候,东方却在积极倡导“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东西方世界走了不同的道路缘故?还是莫里斯眼中东方人过于保守,西方人敢于冒险的结果?事实上,主宰世界、伪装权力还是终结历史,其已超越西方主权家们极力辩护的界限,而已真正上升为一个文化理念与责任伦理的全球视野问题。

学者们对草根创新的成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一些创新从一开始就仅为特定社区服务;而一些创新会超越起源地而不断向外扩张[12],对环境有贡献潜力,能为草根创新获得财务支持提供支撑[43]。Smith认为,决定草根创新成功的要素是愿景、利基同步压力和可选的变革机会[16]

一方面,激进的利基为可持续实践提供了一个环境;另一方面,不同参与者的不同价值观和期望值抑制了草根创新超出特定情境来扩大规模并转化为主流创新[12]。草根创新的主要裨益来源于它们创造一个空间来发展新的想法和实践,并尝试新的提供规则系统,使公民能够表达其他价值观并获得成就感[9]。能力开发是扩大规模所必需的,一项草根运动可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国家计划[49]。然而,目前仍没有足够的依据可以帮助扩大草根创新的规模。此外,Gupta认为,规模化是可持续性所必需的[24]。由于地理根源不同,因此实现草根创新的规模化比较困难[8]

7 草根创新的扩散和可持续性

草根创新强调不同于主流创新的社会、文化和伦理价值[4]。随着时间的推移,草根创新会在各维度产生学习,其愿景也会变得更加稳定[44]。一些草根创新并不希望扩大和增长[8]。草根创新可能来自当地社区以外,但是本地知识和社区对协同创新的构建是必要的[16]。草根创新的典型例子有社区能源项目、有机食品超市、当地材料回收、社区水和卫生设施等[16],这些创新是小规模但高度可持续的。

外科护士VTE预防知识子问卷得分(2.50±1.47)分,平均得分率为25.0%。各条目具体情况见表2、表3。

在某种程度上,草根创新代表了可持续性激进创新的空间,激进性创新如何出现及其特征是草根创新扩散的关键[62]。成功的广泛传播以接纳(接合)为代价[10]。社会运动以相同或相似的形式在空间、部门和意识形态之间扩散。扩散是空间结构化,这是由情境因素的不均匀分布决定的[62]。更重要的是,草根创新的意义也在于其可持续性。

网络是草根创新升级和超越当地环境的重要一步[26]。草根创新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地点、规模、空间和社会技术变化的既有网络[25]。网络活动与各利益相关方合作时支持利基[32]。草根创新在人际沟通和社交网络中都会出现一定的适应性改变[58]。网络构建活动专注于社区内部动力来加强社区的发展势头[27]。随着时间的推移,稳定的网络为创造性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50]。强大的国际公民社会网络极大地推动了可持续的草根创新。

BOVET 播威表匠是特长动力机心专家,为Récital 22 Grand Récital搭载的专利双面陀飞轮可以微调机心精准度,机心摆频每小时18,000次,品牌自制的游丝及变量惯性摆轮合作无间,提升机心等时性能。

大多数研究专注于市场导向的创新,而对基层出现的社会技术可持续性方案的关注有限[57]。草根创新在促进形成更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科学政策制定中还没有给予此方面足够的支持[12]。可持续发展是支持草根创新稳固地位的关键。当人们可在资源贫乏的条件下获得令人满意的生活时,草根组织会对现有的不可持续消费方式表示担忧。将技能和知识在草根组织内进行转让和传递能够带来可持续性[60]

随着新的可持续技术的出现,用户团队在自我建设群体中会调整其具体需求[12]。在农村社区,创新能力是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方面[55]。草根网络的不均衡扩散与多种因素相关,如交叉运动转移、制度厚度、不同近邻传播间的相互作用等[62]。草根创新的可扩展性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它是实现可持续性的关键条件[24]。可持续性的草根创新拥有对现有政体的突破性改变和可持续的未来[10]

8 结论与展望

草根创新的重要性已被忽略很长一段时间,草根创新尚未得到学者、从业人员和政策制定者的充分重视,对草根创新研究也没有形成共识。一些学者在城市背景下的社区层面看到了草根创新,一些学者则主要在农村背景下考虑草根创新。大多数研究使用Seyfang等给出的草根创新定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多样化,其定义也产生了演变[8]。本研究强调草根创新的范围和特点,以期据此对草根创新这一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草根创新还未受到主流创新学者的关注,因此相关研究与主流创新研究相隔离。

本文从理论角度对草根创新研究进行述评,对该概念提供了丰富的理解。草根创新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很多是主流创新难以想象的。通过本研究,可对草根创新遇到的挑战有全面了解。尽管草根创新是一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前景的方法,但是它与主流社会技术体系的联系并不紧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较弱。网络化是草根创新从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展的重要途径,但是草根创新是水平连接而非分层连接的,这使得它不同于基于分层网络的主流创新。媒介是建立各种草根创新网络的关键,与学习目的高度相关。草根创新成功与否取决于一些独特的参数,如环境绩效、成员数量、社会联系和社会功能等。这些参数非常松散,并没有在主流创新研究中被使用。草根创新在小规模下对政体互补,因此它们在政治和决策讨论中被忽视。由于地理根源不同,因此大部分草根创新的扩散会受到限制。但是,草根创新为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很大力量。

总之,已有研究表明,草根创新正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未来研究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和系统化方向开展,尤其应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将草根创新与主流创新相结合,并融入创新主流价值中。尽管资源基础理论、代理理论等与草根创新有较强的相关性,但这在现有研究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大多数研究只是讲述了各种各样的草根创新案例,且探析的是成功的草根创新,而对失败的草根创新案例分析得较少。与管理创新相比,关于无组织部门的创新研究只有少数。草根创新在创新领域的重要性已得到体现,但是目前仍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和实证分析。未来研究可以采用主流创新研究中的方法(如比较案例分析法)探析失败的草根创新案例,以丰富此方面的理论,也可运用主流创新中的概念——如生态创新、包容性创新和创新系统等,对草根创新进行实证分析,弥补此方面研究方法的缺陷。

驱动滚筒最大的Von Mises应力为40.6 MPa,发生在轴和腹板联接的地方。满足静力要求,但对传动滚筒而言,滚筒在旋转时交替承载拉伸压缩变形,可能对滚筒会造成疲劳破坏,机械部件的疲劳是由于其内部局部应力集中区域内产生循环塑性应变所造成的。所以本文利用Workbench的疲劳分析工具(Fatigue Tool),对滚筒结构进行了疲劳分析。

第二,关注草根创新的区域差异。创新研究对低收入国家和群体特别是草根创新人群和组织的关注非常有限。理论依据表明,草根创新可以有效地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但是,在实践中,这种转移程度到底有多大并没有得到证明。从利益相关者及其作用入手了解草根创新是有必要的。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设施、劳动力水平和资金水平上有所差异,对草根创新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对于农村地区而言,需要加强交通、通信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和低端创新产品的普及;对于城市地区而言,关键在于加大对草根创新的支持,使之向农村地区转移,甚至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输出,同时需要注意不同种族人群的生活习惯和特定需求。

第三,关注草根创新的人群差异。针对人群差异,要开展低收入群体创新需求的调查研究,特别是重视少数群体的需要。首先,对低收入群体的数量规模、分布区域及生存现状进行调查,为推动草根创新提供数据支撑;然后,对现阶段低收入群体参与创新实践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调查,为选择相应的政策支持工具提供依据;最后,要特别注意的是,部分低收入群体并不一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需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挖掘此类人群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四、护理团队在规范化镇痛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围术期镇痛管理在制度流程上的完善,手术室及外科病房的护理人员在整个围术期镇痛管理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术前疼痛管理的宣教、术后镇痛泵的管理、疼痛的评估等,这能够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镇痛服务。同时通过各种有效的护理手段对术后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干预,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这样会大大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加快术后恢复速度。

第四,注意草根创新风险与收益的均衡。生存问题是所有草根创新都面临的挑战,关于草根创新广泛增长、复制和扩散的依据在目前研究中暂时无法找到。尽管媒介在草根创新发展和成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只有少数研究分析了其作用的本质。自下而上的创新形式潜力巨大,因此未来在此方面的研究可能有助于认识如何提升社会效益。以草根创新的名义,在经济落后、地理位置偏僻的地区开展具有潜在危险的项目,短期内可能会为落后地区带来经济收益,但是也为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一些草根创新者对发明创造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或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其知识产权,从而遭受利益损害。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对草根创新群体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等,如在专利申请费、审查费和年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减免等。

参考文献

[1] CHIN A,JACOBSSON T.The goals.org:mobile global education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23:227-229.

[2] LINDBERG T.Germany drives demand for renewable electricity in Europe[J].Renewable Energy Focus,2016,17(1):10-11.

[3] MEDEIROS J F D,RIBEIRO J L D,CORTIMIGLIA M N.Success factors for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product innovation: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4,65(4):76-86.

[4] MONAGHAN A.Conceptual niche management of grassroots innovation for sustainability:the case of body disposal practices in the UK[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2009,76(8),1026-1043.

[5] USTYUZHANTSEVA O V.Institutionalization of grassroots innovation in India[J].Current Science,2015,108(8):1476-1482.

[6] SMITH A,FRESSOLI M,THOMAS H.Grassroots innovation movements:challenges and contributions[J].Journal of Clean Production,2014,63:114-124.

[7] 辜胜阻,曹誉波,李洪斌.激发民间资本在新型城镇化中的投资活力[J].经济纵横,2014(9):1-10.

[8] SEYFANG G,PARK J J,SMITH A.A thousand flowers blooming?An examination of community energy in the UK[J].Energy Policy,2013,61(7):977-989.

[9] TANG T,KARHU K,HMLINEN M.Community innovation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cross case study[J].World 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 Technology,2011,73(73):396.

[10] HESS D J.Industrial fields and countervailing power:the transformation of distributed solar energy in the United State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3,23(5):847-855.

[11] MARTIN C J,UPHAM P.Grassroots social innovation and the mobilization of values in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 conceptual model[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34:204-213.

[12] ORNETZELDER M,ROHRACHER H.Of solar collectors,wind power,and car sharing:comparing and understanding successful cases of grassroots innovation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3,23(5):856-867.

[13] SEYFANG G,LONGHURST N.Desperately seeking niches:grassroots innovations and niche development in the community currency field[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3,23(5):881-891.

[14] KANNAN K P.Secularism and people's science movement in India[J].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1990,25(6):311-313.

[15] GUPTA A K,SINHA R,KORADIA D,et al.Mobilizing grassroo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values and institutions:articulating social and ethical capital [J].Futures,2003,35(9):975-987.

[16] SMITH A,FRESSOLI M,THOMAS H.Grassroots innovation movements:challenges and contribution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4,63(2):114-124.

[17] YALÇIN-RIOLLET M,GARABUAU-MOUSSAOUI I,SZUBA M.Energy autonomy in Le Mené:a French case of grassroots innovation[J].Energy Policy,2014,69(C):347-355.

[18] SEYFANG G,LONGHURST N.Growing green money?Mapping community currenc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Ecological Economics,2013,86(2):65-77.

[19] HUA L,JIANG Y,LIN Y.Grassroots innovation,characteristics,status quo and suggestions[C].Abstract presented at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2010,2048-2053.

[20] JAIN A,VERLOOP J.Repositioning grassroots innovation in India's S&T policy:from divider to provider [J].Current Science,2012,103(3):282-285.

[21] 埃德蒙·费尔普斯.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2] 陈劲.开展迎接创新强国的技术创新研究[J].技术经济,2015,34(1):1-4.

[23] BOYER R.Sociotechnical transitions and urban planning:a case study of eco-cohousing in Tompkins County,New York[J].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 Research,2014,34(4):451-464.

[24] GUPTA A K.Innovations for the poor by the po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novation & Development,2012,5(1/2):28-39.

[25] MARTIN C J,UPHAM P,BUDD L.Commercial orientation in grassroots social innovation:insights from the sharing economy[J].Ecological Economics,2015,118:240-251.-

[26] HOPPE T,GRAF A,WARBROEK B,et al.Local governments supporting local energy initiatives:lessons from the best practices of Saerbeck(Germany) and Lochem (The Netherlands)[J].Sustainability,2015,7(2):1900-1931.

[27] KIRWAN J,ILBERY B,MAYE D,et al.Grassroots social innovations and food localization: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ocal food programme in England[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3,23(5):830-837.

[28] LONGHURST N.Towards an 'alternativ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alternative milieu,socio-cognitiv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ility experimentation[J].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 Societal Transitions,2015,17:183-198.

[29] SEYFANG G,HIELSCHER S,HARGREAVES T,et al.A grassroots sustainable energy niche? reflections on community energy in the UK[J].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 Societal Transitions,2014,13(7):21-44.

[30] SEYFANG G,SMITH A.Grassroots innov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owards a new research and policy agenda[J].Environmental Politics,2007,16(4):584-603.

[31] KEMP R,SCHOT J,HOOGMA R.Regime shifts to sustainability through processes of niche formation:the approach of 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1998,10(2):175-198.

[32] SEYFANG G,HAXELTINE A.Growing grassroots innovations:exploring the role of community-based initiatives in governing sustainable energy transitions[J].Environment & Planning C,2012,30(3):381-400.

[33] SCHOT J,GEELS F W.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innovation journeys:theory,findings,research agenda,and policy[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08,20(5):537-554.

[34] HENREKSON M.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and human flourishing[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4,43(3):511-528.

[35] FEOLA G,NUNES R.Success and failure of grassroots innovations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the case of the transition movement[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4,24(1):232-250.

[36] CANIЁLS M C J,ROMIJN H A.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towards a policy too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08,20(2):245-266.

[37] SEYFANG G,LONGHURST N.What influences the diffusion of grassroots innovations for sustainability?Investigating community currency niches[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6,28(1):1-23.

[38] BROWN T,WYATT J.Design thinking for social innovation[J].Annual Review of Policy Design,2015,3(1),1-10.

[39] TRANFIELD D,DENYER D,SMART P.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developing evidence-informed management knowledge by means of systematic review[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14(3):207-222.

[40] WATSON C B,PRANIS K.Science cannot fix this:the limitations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J].Contemporary Justice Review,2012,15(3):265-275.

[41] BRIDGE G,BOUZAROVSKI S,BRADSHAW M,et al.Geographies of energy transition:space,place and the low-carbon economy[J].Energy Policy,2013,53(1):331-340.

[42] FEOLA G.Narratives of Grassroots Innovations:a comparison of voluntary simplicity and the transition movement in Italy[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8(8):250-269.

[43] REINSBERGER K,BRUDERMANN T,HATZL S,et al.Photovoltaic diffusion from the bottom-up: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of critical factors[J].Applied Energy,2015,159:178-187.

[44] GEELS F W.The multi-level perspective on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responses to seven criticisms[J].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 Societal Transitions,2011,1(1):24-40.

[45] WHITE R,STIRLING A.Sustaining trajectories towards sustainability:dynamics and diversity in UK communal growing activitie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3,23(5):838-846.

[46] HUA L,JIANG Y,LIN Y.Grassroots innovation,characteristics,status quo and suggestions[C].Abstract presented at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2010,2048-2053.

[47] SEYFANG G,PARK J J,SMITH A.A thousand flowers blooming?An examination of community energy in the UK[J].Energy Policy,2013,61(7):977-989.

[48] LEACH M,JOHAN ROCKSTR M,RASKIN P,et al.Transforming Innovation for Sustainability[J].Ecology & Society,2012,17(17):1239-1241.

[49] BLAKE A,GARZON M Q.Boundary objects to guide sustainable technology-supported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divides[J].Electronic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2012,51(1):1-25.

[50] VRIES G W D,BOON W P C,PEINE A.User-led innovation in civic energy communities[J].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 Societal Transitions,2016,19:51-65.

[51] ROSS T,MITCHELL V A,May A J.Bottom-up grassroots innovation in transport:motivations,barriers and enablers[J].Transportation Planning & Technology,2012,35(4):469-489.

[52] CABANNES Y.Financing urban agriculture[J].Environment & Urbanization,2004,24(2):665-683.

[53] 蒲伟芬,赵武,李晓华.多元价值追求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包容性创新[J].技术经济,2015,34(1):46-52.

[54] CREECH H,PAAS L,GABRIEL G H,et al.Small-scale social-environmental enterprises in the green economy:supporting grassroots innovation[J].Development in Practice,2014,24(3):366-378.

[55] DOUTHWAITE B,BEAULIEU N,LUNDY M,et al.Understanding how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foster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2009,7(1):42-60.

[56] WU B,ZHANG L.Farmer innovation diffusion via network building:a case of winter greenhouse diffusion in China[J].Agriculture & Human Values,2013,30(4):641-651.

[57] HARGREAVES T,HIELSCHER S,SEYFANG G,et al.Grassroots innovations in community energy: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 in niche development[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3,23(5):868-880.

[58] ANDERSON C R,MCLACHLAN S M.Exiting,enduring and innovating:farm household adaptation to global zoonotic disease[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2,22(1):82-93.

[59] XIAO X,CALIFF C B,SARKER S,et al.ICT innovation in emerging economies:a review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a framework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3,28(4):264-278.

[60] BRADBURY S,MIDDLEMISS L.The role of learning in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Local Environment,2015,20(7):796-810.

[61] PATTNAIK B K,DHAL D.Mobilizing from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to sustainable technologies based on grassroots innovations[J].Technology in Society,2014,40:93-110.

[62] FEOLA G,BUTT A.The diffusion of grassroots innovations for sustainability in Italy and Great Britain:an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J].Geographical Journal,2015,5(1):26-29.

 
秦佳良,张玉臣,贺明华
《技术经济》 2018年第03期
《技术经济》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